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真干要懂得務本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務本,那天我們也有談到什麼是本,什麼是本?孝是本。每個人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有瓶頸突破不了,根出了問題,一定是孝道有虧,所以怎麼學感覺上不去。真的,沒有僥幸的,沒有偏差的,一定是根出問題,為什麼?“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一個人孝心開了他的德行,性德流露,他對人都是愛敬。對人還有厭惡、傲慢,這個都是孝心還沒有完全打開來。《孝經》這些話,對我們觀照自己的修養很有幫助。這個務本,所有聖賢的學問都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在儒家來講“不學禮,無以立”,人守禮穩重了,他的心性時時都在定中,定了之後才能開慧。所以下功夫處要持戒、要守禮,人一不守禮,心常常都是傲慢、慌張,定不了。

    所以夫子講到“君子有三戒”,這都是從本上面去下手,“少之時”,年少的時候“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所以你說一個人不調伏自己的色欲,不節制,他怎麼會定得下來?一看到美色,整個心就非常的混亂,整個就被色給牽絆住,他怎麼會有定慧?“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人到了中年之後,男人跟男人之間有時候會較量,人家做得好:有什麼了不起,我也可以做得比他更好。不懂得欣賞,反而形成嫉妒、障礙、破壞,就麻煩。這個斗其實就是好勝心、嫉妒心,這是很要警戒的。我怎麼都說男人?突然感覺好像磁場有點不是很穩。請教大家,這個問題確實要請教,這些女的企業家之間有沒有這個現象?有什麼了不起,兩千萬,我五千萬給你看,有沒有?還是有,男生、女生都有,這些習氣都還是很容易起來,人這些習氣起來不可能有定、也不可能有慧。“及其老也,人年紀大了,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什麼事患得患失,比較來、比較去,比子孫,比外在的這些物質條件就很累人,每天就在那裡憂慮,在那裡不平,這人生就很苦了。

    所以我們看以前的人樂天知命,知足常樂。現在人欲望太多,都牽絆著他,牽到什麼?連死都不放下是不?你看以前的人睡著睡著就走了,這個叫考終命,好死;現在的人牽掛一大堆死不了,在那裡拖啊拖啊。這都是告訴我們,人什麼時候練不貪得、不貪求?隨時。好,諸位學長,現在你就死,你有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你們沒反應。蔡老師,你咒我。我是假設嘛!告訴大家,人生是無常,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誰能保證自己能活多久?所以佛陀曾經問學生,生命有多長?有學生說幾十年,有學生說吃飯的時間,一段時間,最後有一個學生說呼吸之間,一口氣吸不上來就斷氣了。所以人應該是隨時隨地能心平氣和面對無常,這才是功夫,說起來簡單是吧!所以我也很警惕自己,假如我待會兒出去生命就結束了,我一定要擺個smile給大家看,不然我就是光說不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你走在馬路當中,你很守法,有一台車突然沖過來,千鈞一發,當下你的反應是什麼?啊,那就完了。這也是考試,它突然撞過來,你也很難保證會不會撞上你?這個時候你完全不驚慌,心裡面明明白白,那你就有好地方去了。所以人不貪著,人世間活一天盡心盡力盡自己的本分,什麼時候無常來,心平氣和接受就對了。

    這是從戒、從禮下手,包含我們《弟子規》裡面講到的,“置冠服,有定位”,為什麼東西擺好,這是對東西的禮敬跟定慧有什麼關系?這一段應該我們李越老師有跟大家談過了。物有定位,你找的時候就很容易;假如我們東西很零亂,環境很零亂,影響自己的心。而且臨時找不到自己發脾氣,還對別人發脾氣,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有定慧?而這個務本當中,我們也強調從“格物”下手,這個大家舉一反三去推,我們就講到這好了。格物是格除物欲,不貪、不瞋、不癡、不傲慢、不懷疑,這也是從根本下功夫。我們講到貪,其實人為什麼心還是常常被這些貪念、瞋恚的念頭所牽絆?還是不明道理,理得心就安。怎麼對治患得患失的貪念?很明白只問耕耘,莫問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什麼好擔心未來的?通了不就不擔心未來!以後會怎麼樣,跟現在有關,現在努力了,以後就收獲了,干嘛去擔心未來?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自己下的功夫。該是我們的跑都跑不掉,不是我們的,強求不來,所以我們要想通,通了,心安理得。我們求就求得到嗎?我們不求就得不到嗎?這兩個問題想通,就不貪了。

    人假如這個得失心很重,哪怕本來應該自己得到的東西,拿到手以前都不知道操了多少心是吧?像我這是比較沒福的,操了一大堆心,還是得不到。比方我去考大學聯考,擔心到睡不著覺,最後還是考不好,考華文不及格,最後考的大學也是比較不理想的,不理想也是母校。不過母校現在愈來愈好,可能因為我走了之後,也辦得愈來愈好,福地福人居,我這個心念不好,福氣不好,待在那添亂,走了之後愈來愈好。人假如知道該是我們的,他不操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個人真正要嘗到人生那種自在快樂,在哪?任何事情都讓它水到渠成,不用攀求,不用擔憂,多舒服是不!我們很多學長好像這次來馬來西亞學習,就這麼也沒擔心什麼就來了,水到渠成。有沒有人三天、還是多久睡不著覺,在那裡等那一張通知單?都沒有,你們的功力都很高,請受小弟一拜。假如是我可能已經睡不著覺好幾天。所以這個都是人生的考試,提醒我們。不貪、不瞋,人為什麼會發脾氣?發脾氣是結果,得把原因找出來,跟貪心也很有關系。為什麼?不如己意了就不高興,或者惱羞成怒,自己的面子放不下也會生氣。還有哪些是生氣的因?你們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嗎?我們不能放縱自己的壞脾氣繼續下去,得斬草除根。逆境就生氣,那就不如己意,不順自己的意思就不高興,那是肚量也太小了,容不了人事物。

    再來,身體不舒服也容易發脾氣,假如遇到身體不好的人常發脾氣,多體諒一下。還有急躁也容易發火,常常心裡都是很急,突然一個情況出現了,馬上火就出去。怒是猛虎,一發脾氣,人家感覺老虎來了嚇得半死。再來,刻薄也容易瞋恨,都求全責備,對人太苛刻。再來,常常把別人不好放在心上的人,也容易發火,把人家的過失都放在心上,一有機會馬上罵人家一頓,真痛快,抓到機會了。所以很容易發飙的人,那就是心裡面常常都記人家的不好。照說應該是見人過失不指責,要怎麼樣?協助才對。這都是瞋恚心的原因,怎麼對治瞋恚?修忍耐、包容。當然這個忍的功夫分幾個階層,有力忍、有忘忍、有反忍、有觀忍、有喜忍、有慈忍。這個力忍就是發現要發脾氣了,壓下來不要發。第二個忘忍,宰相肚裡能撐船,算了、算了,不要計較。再來反忍,要發脾氣以前,首先想我自己有沒有不對,馬上火就下來。當我們覺得別人脾氣不好,保證自己脾氣也沒有好到哪裡,真的,心中有佛,見人是佛,心中有糞,見人是糞。往往我們都會看,覺得另外一半脾氣不好,很可能確實他脾氣比我們不好,可是他的脾氣假如有八分不好,保證我們還有二、三分,兩個人一吵,你罵他兩分,他罵你八分,沒完沒了。人跟人能沖突得起來,叫水平差不了多少。所以不要盯著另一半、盯著別人的缺點,要想一想他的缺點我有沒有?不然統統在那裡互相挑毛病,沒有好日子過。

    觀忍,這個觀當中,人世間短暫幾十年,有什麼好計較的?什麼都是假的,帶都帶不走,有什麼好爭的?包含觀裡面,觀因緣的發展,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你跟他計較干啥?你悲憫他都來不及。“先人不善(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他的父母、祖先沒教他,他也不懂,可憐的人你跟他計較干啥?喜忍,喜忍是什麼境界?布袋和尚的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干了。他來給我考試的,看我最近功夫怎麼樣。他看每一個人監考老師來了,發考卷來了,跟監考老師一鞠躬:辛苦你,還為我操心,趕緊用功做考卷。最後慈忍,“凡是人,皆須愛”,就好像孩子對父母發脾氣,父母完全不放在心上。你看我們從小到大,犯那麼多錯,有時候爸爸媽媽對這些親戚朋友講:孩子很好,沒操到心。哪沒操到心,是父母沒放心上,完全的慈愛。你看我們小的時候沒有行為能力,到哪都撒泡尿什麼的,父母搞了半天。媽媽煮半天,幾個小時才煮好的東西,我們一下就把它給翻倒了,統統沒有放在心上的,這慈忍,慈母,效法父母的心對一切的人。愚癡就是不知道先後,不知道本末,這就愚癡,要破除愚癡還是要深入經典,才能開智慧。傲慢要用謙卑、謙讓來調伏,我們看古聖先賢德行這麼好,他們都不傲慢,我們還有什麼好傲慢的?我們人生每天都是各行各業來成就我們的,感謝都來不及了,哪還能傲慢?最後用信任來取代懷疑。這在人與人、團體之間,一懷疑彼此的隔閡殺傷力還是很大。

    所以人要格物,不貪、不瞋、不癡、不慢、不疑。這個部分在上一次的進修班我們談得比較細,這次的進修班,我想上一期比較沒有談開的、談深的談,然後大家可以參考前一期跟前兩期的,這樣可能會互補,補一些可能上次比較不足的。而不貪、不瞋、不癡、不慢,其實就是自愛,不讓自己變成欲望的奴隸。好,最後給大家唱一首歌,因為好像大家來,我還沒用歌聲歡迎大家。當然這首歌是有意義的,這首歌叫“愛的真谛”,我們常說要去愛人,到底我們懂真愛是什麼?大家會唱嘛!大家一起唱,而且每一句歌詞的義理要流入我們的心田,終身不忘。大家注意看,整個歌詞就是不貪、不瞋、不癡、不慢、不疑。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要忍耐,愛是永不止息,不止息”。為什麼後面要拉得很長?因為真愛是很長遠不會變的,會變的是假的,不是真的。

 

上一篇:蔡禮旭:不接受孩子壞脾氣的威脅
下一篇:益西彭措堪布:有大覺悟,才知人生是一場大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