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十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十四)
達真堪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給大家簡單的講一下行菩提心學處之四——修學以正知正念而承辦他利:
總之一切威儀中,觀心處於何狀態, 相續具足正知念,承辦他利佛子行。
總而言之,把上述教言歸納起來,佛子在行住坐臥等所有的威儀當中,應該晝夜六時觀察自心是處於善還是處於惡的狀態中,還要觀察行為是否如法。用什麼來觀察呢?用正知正念來觀察。若不具足正知正念,平時自己在做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一定要有正知正念,恆時觀察自己的相續,要以正知正念來審查自己心的狀態。
我們作為修行人,恆時觀察相續非常非常重要。若沒有恆時用正知正念來守護自己的相續,這些煩惱、習氣會自然而然生起。魔王波旬,每天都向我們這些眾生發射貪、嗔、癡、慢、疑,五種毒箭。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能讓它射中。一定要恆時穿上正知正念的堅韌盔甲,然後拿般若空性智慧來對付這些煩惱,讓魔王波旬束手無策,讓他大失所望。這樣我們一定能戰勝魔王,一定能降伏這些煩惱。這個至關重要!
若是沒有用正知正念來守護自己的相續,很難發現、很難察覺自己的一些過失與罪惡,不知不覺地就會造業。如果我們現在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有多少個正知正念?有多少個邪知邪見?就會發現我們這些凡夫,大部分的起心動念都是邪知邪見,幾乎沒有正知正念;所以意業特別容易造,非常的可怕,一個念頭生起了就造業了。跟意惡業相比,身惡業、口惡業都不是很容易造,意惡業容易造。尤其我們作為凡夫,還沒有破我執,還沒有斷除自私自利,所以真的非常非常的可怕。
我們正在總結佛子行。怎樣來總結佛子行呢?我們作為修行人、作為菩薩,應時時刻刻、晝夜六時觀察自己的相續,以正知正念來守護自己的三門。培養利他行,斷除自私行;培養慈悲心,斷除嗔恨心;培養對上師三寶的信心,斷除邪見。尤其對眾生的悲心和對上師三寶的信心,是一切功德的來源,一切成就的根本。若是對眾生沒有大悲心,對上師三寶沒有具足的信心,說實話,無法在相續當中,產生佛法裡講的這些功德和利益。
現在我們皈依了佛門,甚至還發了菩提心,所以我們不僅是個佛教徒,是個修行人,而且還是個菩薩。我們現在唯一要做的是弘法利生,這是我們的事業,除此之外我們沒有別的事業。應該將所有的一切都轉為道用,將所有的一切都轉為修行。既然我們已經在上師三寶面前,在所有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面前發過願、立過誓,要把身口意都獻給眾生,不能說話不算數,不能欺騙那麼多的諸佛菩薩、上師三寶。不能欺騙那麼多的父母眾生,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去做!
我們唯一要做的是不損害、不惱害眾生,要饒益、利益眾生。既然我們的身口意三門都已經獻給眾生了,它們現在就是上師三寶利益眾生的工具,已經不屬於自己了。因為我們已經發菩提心了,要承辦眾生的利益。只有為眾生付出,為眾生無私的奉獻、犧牲,這樣才能徹底消滅我執、我愛等非理作意;這樣才能抽薪止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若是沒有這樣的發心,沒有這樣的精神,沒有這樣的思想,老是放不下這個“我”,就無法消滅斷除我執、我愛等這些邪思邪見。
我執、我愛是根啊!痛苦是從哪裡來的?煩惱是從哪裡起的?就是因為有我執和我愛,它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只有徹底斷除了我執我愛,我們才能徹底解脫,才能徹底了脫生死,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若是沒有大乘菩薩的精神,若是沒有大乘菩薩無私的奉獻,我們無法能夠擺脫痛苦,無法能夠得到內心真正的快樂。有權也解決不了問題,有錢也解決不了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有錢、有權的人有的是。但是他們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煩惱更多、痛苦更大了。若是沒有修行,沒有智慧,有錢會更有煩惱,有權會更有壓力,不能解脫,不會有真正的快樂。所以大家如果真心想解脫,真心想得到恆常的幸福與快樂,就要按佛的要求去做,要學修大乘佛法,要學修佛子行。一定要!
我們現在作為凡夫,一下子要做到這些肯定有困難,但是我們要把這些《佛子行》的教言、菩薩的學處作為目標去努力,去為之奮斗。做到哪算到哪,盡心盡力就行。在行住坐臥等所有的威儀中,要觀察、審查自己的心態,看自己的心處於何種狀態。這個非常重要!這是第一。
第二,相續中有具足的正知正念以後,要去承辦他人的利益。這個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第一,自己不能沉溺在煩惱中,沉溺在輪回中;第二,還要饒益眾生,要承辦他人的利益!若是承辦他人利益的過程中自己沒有把握好,這也不是佛子行。
若只是護持自己的身口意三門,而不去饒益眾生,不去承辦他人的利益也不行。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們不能墮入二邊:一個是三有邊,就是輪回;一個是寂滅邊。六道中的這些眾生墮入在三有邊,那些聲聞和緣覺墮入在寂滅邊。作為佛子,作為菩薩,不能墮入兩邊。第一個,就像剛才說的,處處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不要讓自己沉溺在輪回、煩惱當中,要擺脫輪回,要斷除煩惱。第二個,相續中要具足正知正念,去竭盡全力、全力以赴地承辦對他人有利的事情。這是遠離了寂滅邊,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行菩提心學處之五——善根回向圓滿菩提:
如是勤修諸善根,為除無邊眾生苦, 皆以三輪清淨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功德回向以前也和大家多次的交流過、講過。作為修行人,作為菩薩,一定要功德回向。若是不回向的話,第一個,不安全。嗔恨心、邪見這些賊隨時都可能來偷走我們這些善根、福德、功德。相當於我們有一筆錢,沒有存在銀行,放在自己的包裡或者家裡,隨時都有可能被盜。回向等於將錢存到了銀行裡,安全了,不用再怕被盜了;而且萬一生起了嗔恨心或者邪見,也不會損害這些善根、功德與福德;否則它會立即消失、毀滅。
第二個,如果沒有功德回向,就好像沒有把錢存到銀行裡,所以沒有利息。若是你將功德回向了,就等於把功德存上了;而且還有利息,功德時時刻刻都能增長。
第三個,若是功德沒有回向,其果報享受一兩次就會窮盡。若是將功德回向了,直至菩提果,這個果報你再怎麼享受也不會窮盡。這樣多好啊!這都是功德要回向的理由。
現在都應該好好想一想,功德是否需要回向?若是不回向的話,有多大的危害?大家一定要思維,一定要明白。
那麼怎樣回向好呢?有的人將功德回向給自己、家人或兒女,願自己的病早日康復,願家人事業成功,願兒女家庭和睦,這也叫回向;但這個回向是不正確的、不清淨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還是自私自利,還是貪心麼!這樣的回向,第一不清淨,第二不圓滿。因為回向給自己或者自己的親友,只是一兩個人,三四個人,再多也就十幾個人;這樣不圓滿,范圍太狹小,心胸太狹窄了。心量越大,功德越大;心胸越寬,功德越大。所以,我們盡量別這樣狹隘地回向,而要以平等的心、慈悲的心來做回向。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因為眾生是無邊的,你所做的功德也會變成無邊的。
為什麼叫無量心呢?第一個,對境是眾生無量。第二個,獲得的功德無量,所以叫無量心。我們做回向也一樣,若是能夠做無量的回向,我們所得到的功德與善根也是無量的,都是心。這非常重要!我們修行為了什麼?就是為了鍛煉、訓練這顆心!心胸要打開,變得更圓融;胸懷要寬闊,變得更容納。這樣才不會有太多的計較,才不會有太多的煩惱,才能解脫;否則很難啊!
作為一個追求解脫的修行人,作為一個菩薩,不應該只回向給自己或某個眾生,應該回向給所有的眾生。因為眾生無邊,功德無邊;眾生無量,功德無量。所以,第一個功德要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第二個回向給菩提。
什麼叫回向給菩提?就是把我們的功德回向給所有的眾生,願我們的功德、善根、福德,變成無量眾生早日解脫、早證菩提的因緣。你如果回向給眾生:願眾生吃飽穿暖、身體健康、事事順利,這都是暫時的利益,不是真實的利益,對他們沒有太大的益處,沒有用。要回向給菩提:願我們的功德、福德、善根成為法界一切眾生早日解脫、早證菩提的因緣。這是最基本的回向。
還有,最好做三輪體空的回向。“皆以三輪清淨慧”,三輪清淨慧是什麼?就是三輪體空的智慧。做功德回向的時候最好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回向者自己,所回向的功德,回向的對境眾生,都是空性,都無實有、無真有。這是最最殊勝的回向!
我們現在作為凡夫,無法能夠真正做到三輪體空的回向。這也不要緊,我們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做相似三輪體空的回向。我們在心裡要這樣想:過去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大德們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現在的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大德們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未來的諸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大德們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這叫相似三輪體空的回向。這樣,也相當於三輪體空的回向,作為凡夫這是能做到的。所以我們做回向的過程中,應該以這樣的竅訣來攝持。這至關重要!
功德回向非常重要,隨時都可以做。如果你專修專練,或者修行的過程中分幾個段落,你每個段落都可以做一次回向。如果不這樣做,也可以分時間隨時回向。比如說,早上起來做完上師瑜伽以後立即回向;念完其它的儀軌以後立即回向;做完早課以後立即回向;念一百遍觀音心咒立即回向,然後再去做其它的事情。如果你在某個時間段落,念了一千遍咒語以後也立即回向,這樣隨時隨地回向,更安全、更殊勝一些。
初義、論義都已經講完了。末義也分好幾段:一、為何造論;二、無誤宣說;三、謙虛請求寬恕;四、造論善根回向菩提;五、具四圓滿之結尾。第一段末義比較簡單,所以在這裡簡單地解釋一下為何造論:
為利欲修菩薩道,依照經續論典義, 諸聖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頌佛子行。
土美仁波切說,自己為什麼要寫《佛子行三十七頌》呢?先說為什麼要寫,是為了利於修菩薩道;是為了所有對佛法、尤其是對大乘佛法有興趣的,所有的大乘行者——包括他老人家自己,能了解菩薩道、學修菩薩道而寫的這些。
然後,以什麼方式來寫的呢?依照經續論典意。經是佛經,續是續部,論是論典。經續都是佛所講的法,論典是印藏大德們所寫的這些著作。這裡沒有他自己的觀念、分別念,完全依照佛經、佛續,引證大德們的論點,還參考了很多的聖者、善知識、大德們的教言:
第一個依靠佛經、佛續中所有的論點。
第二個,若是沒有上師、大德的竅訣,無法能夠了知、解釋經、續、論的內涵。
所以他說,還依靠諸大德、諸聖者、善知識的竅訣,尤其是依靠噶當派那些大德們的教言,然後撰寫了《佛子行三十七頌》這個論典。
他為什麼這麼講呢?一個是為了讓我們這些後學者相信、重視這個論典。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等個人的利益,完全是為了他人、為了眾生。第二個,他做《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過程,是完全依靠這些佛和大德們的著作、竅訣而做的。所以這個《佛子行三十七頌》不會有問題,是千真萬確的菩薩的學處,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一定要重視,一定要學修,是這個意思。
無誤宣說:
因吾慧淺無修行,雖無智者所喜詞, 然依諸多經論故,此佛子行定無謬。
土美仁波切說:“我的具生智慧非常淺薄(具生智慧就是與生俱來的智慧,就是人們所說的天才),修行智慧也極其微弱。”他的意思是說自己修行不好,學修也不好,所以在做這個論典的過程中,沒有智者所喜歡的那種華麗的詞藻——這也是一種謙虛吧,謙虛是大德高僧們的一種特征。謙虛使人成功,驕傲使人失敗。
“然依諸多經論故,此佛子行定無謬。”他雖然沒有太多的智慧,但是他寫《佛子行》的時候,是完全依靠諸多佛經和論典而做的,是不會有錯誤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要好好的學修,《佛子行》絕對不會有任何錯誤,後學者依止它修行不會走偏。
謙虛請求寬恕:
而諸佛子廣大行,如我愚者難測故, 相違不符等諸過,諸聖者前祈寬恕。
菩薩的學處,六度萬行非常深廣,所以他說:“像我這樣的一個愚者,沒有智慧的人,很難猜測、解釋。肯定也會有一些違背教言的行為,也肯定有不符合‘佛子行’的一些過錯。”所以他在所有聖者、智者、善知識面前祈禱,祈請他們寬恕自己。
造論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願眾有情,以勝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邊,大悲怙主觀自在。
這是功德回向,他已經把《佛子行三十七頌》寫完、講完了,然後將這個功德,以及所有的功德全部回向給所有的法界眾生,願在他們的相續中早日生起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邊”。有勝義菩提心就可以不墮落三有,也可以不墮落寂邊;所以願所有的眾生不要墮入兩邊,相續中早日生起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願所有的眾生和大悲怙主觀音菩薩一模一樣,都能自度度他、自覺覺他,都有那麼無比的慈悲心,無比的智慧。
具四圓滿之結尾:此佛子行是為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師無著於水銀寶洞撰寫。
到此為止,整個《佛子行三十七頌》都講完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知道了菩薩的學處。作為修行人,作為菩薩,我們已經皈依佛門了,已經發菩提心了;現在不僅修行了,而且還是個大乘修行者。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些都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盡心、盡力去做,這非常重要。
《佛子行三十七頌》非常殊勝,希望大家能夠經常背誦,經常以此來衡量自己、糾正自己、調整自己,最後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希望大家用心學修,早證菩提。
回向:我們在學習、講解《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功德,現在將這些功德,全部回向給法界一切父母眾生,願他們早證菩提,早日證得大圓滿的境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
|
|
|
|
|
上一篇:達真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頌》講記(十三)
下一篇:大悲咒不可思議!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