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二卷8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黃念祖

第二卷

發大誓願第六【之五】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裡。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無量色樹願。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右章具兩願。從「亦能了知」以上,表第四十「無量色樹願」。「欲見」以下,表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無量色樹」,指國中一切寶樹,七寶化成,榮色光耀。行行相值,莖莖相向。是諸寶樹,周遍其國。樹高或百由旬乃至或千由旬。一由旬者,此方四十裡至六十裡。詳見前注。又道場中,更有樹王,名「道場樹」,即菩提樹。西域前正覺山之西南,行十四五裡,有畢缽羅樹。佛坐其下成正覺。故名菩提樹。《維摩經菩薩行品肇注》曰:「佛於樹下成道,樹名菩提。此樹光無不照。香無不熏。形色微妙,隨所好(喜也)而見。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果報也)應(應化也)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道。」本經成就文中,復雲:「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彼土菩提寶樹能令見者自然悟道,證入無生法忍。此樹功德真是無上希有,微妙難思。故知此樹實是阿彌陀願王秘密莊嚴心之流現。此心乃密教所判之第十住心,乃究竟佛果第十三地如來之所證,故能究竟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樹德高遠,彼國菩薩中,善根劣者,本難知見。是以彌陀垂慈,大願加被,悉令了知。

  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今此願文,樹現佛剎,同於《觀經》第四寶樹觀。經文簡錄如下:「此諸寶樹」,「生諸妙華」,「湧生諸果」,「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觀經》此觀,正此願之成就。極樂國中,寶樹無量,一一樹光化現寶蓋無量。一一寶蓋,中現十方佛國。明淨清晰,如同明鏡。見他方佛國,明了清澈,如對明鏡,自觀本面。可見極樂國土,含攝一切佛剎。相入相即,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二、徹照十方願。

  右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廣博」者,寬闊無邊。「嚴淨」者,莊嚴清淨。「光瑩」者,光明晶瑩。「徹照」者,無微不顯,無遠不見也。「希有」者,《涅槃經》曰:「譬如水中,生於蓮花,非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極樂國土,莊嚴清淨。光潔如鏡,照見十方。如《觀經》中,大勢至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故知彼土,小大相容,廣狹無礙。一毛一塵,悉皆映照十方。《往生論》曰:「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昙鸾師注曰:「如淨明鏡。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又《華嚴經》曰:「譬如明淨發光金玻璃鏡,與十世界等。於彼鏡中,見無量剎。一切山川,一切眾生,地獄餓鬼,若好若丑,形類若干,悉於中現。」以上經論,皆明「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之義。「眾生」指極樂世界與十方一切眾生。若見極樂徹照十方之相,悉皆生起無上殊勝菩提之心。此心希有,如火中蓮。故雲「生希有心」。因生此心,故《宋譯》續曰:「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三、寶香普熏願。

  右第四十三「寶香普熏願」。《會疏》謂此界「金銀雖發輝,無旃檀之香。沈麝雖熏馥,無珠玉之光。」今極樂中,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又妙香芬馥,普熏十方,廣作佛事,故稱奇妙。如《華嚴經》鬻香長者雲:「阿那婆達池邊出沈水香,名蓮花藏。若燒一丸,如麻子大,香氣普熏閻浮提界。眾生聞者,離一切罪,戒品清淨。雪山有香,名具足明相。若有眾生,嗅此香者,其心決定離諸染著。羅剎界中有香,名海藏,其香但為轉輪王用。若燒一丸,香氣所熏,王及四軍,皆騰虛空,游止自在。善法堂中有香,名香性莊嚴。若燒一丸,熏彼天眾,普令發起念佛之心。須夜摩天有香,名淨藏性。若燒一丸,熏彼天眾,莫不雲集彼天王所,恭敬聽聞王所說法,兜率天中有香,名信度嚩囉。於一生所系菩薩座前,若燒一丸,興大香雲,遍覆法界,普雨一切諸供養具,供養一切如來道場菩薩眾會。妙變化天有香,名奪意性。若燒一丸,於七日中,普雨一切不可思議諸莊嚴具。」上述世間諸香,且有如斯勝用,何況彌陀如來本願所現,乃法界萬德之香。如《維摩經香積佛品》雲:「爾時維摩诘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此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今極樂妙香,亦復如是,功德無邊,普熏十方,廣作饒益。能令聞香眾生,「皆修佛行」。「塵勞垢習,自然不起」(見經中第廿品)。極樂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復熏十方世界,皆顯事事無礙法界。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右章中,從「至於成佛」以前,表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定中」以下,表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從第四十四以下諸願,皆為彼國以外,他方菩薩,聞彌陀名,得殊勝法益之願。首第四十四,為聞名得諸三昧,至於成佛之願。「逮」者,及也。《易系辭》「水火相逮」。注曰:「水火不相入,而相逮及。」又逮者,追也。據《會疏》意,令聞名人,即時得諸三昧,故言「皆悉逮得」。《宋譯》曰:「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號,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其中「應時證得」,亦即「皆悉逮得」之意。「清淨」者,所住之三昧,無染無著,故曰「清淨三昧」。如《會疏》曰:「寂靜三摩地,無縛無著,故名清淨。」又「解脫」者,所住三昧,離一切系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如《會疏》曰:「止觀無礙,故名解脫。」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又「普等」者,普者普遍,等者平等。《悲華經》謂之遍至三昧,《芬陀利經》謂之普至三昧。《宋譯》謂之普遍三摩地。《唐譯》謂之平等三摩地門。《會疏》釋曰:「若依諸師,但是菩薩所得三昧名也。憬興雲:『普者,即普遍義。等者,即齊等義。所見普廣,佛佛皆見,故所住定,名為普等。』玄一雲:『由此三昧力,普見諸佛世尊,故言為普。平等現無所不及,故言普等。』若約選擇本願正意,則是念佛三昧德號也。普謂普遍,凡聖通入之義。等謂平等,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義。《菩薩念佛三昧經》曰:『譬如眾生,若依須彌金色之邊,其身即與彼山同色。所以然者,山勢力故。又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復如是。』是普遍義也。《文殊般若經》雲:『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無二。』《贊阿彌陀佛偈》雲:『我以一心歸一佛,願遍十方無礙入。』是平等義也。」《會疏》以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蓋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自當同具種種三昧之名也。「三昧」,即三摩地,譯為正定、正受(詳解見第二品。)。「總持」,即陀羅尼,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並能持無盡義(詳解見第二品。)。深妙之總持,故曰深總持。十方菩薩,因聞名故,得諸三昧,與深總持,安住定中,得成正覺,故曰「至於成佛」。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定中供佛,不失定意,同於《德遵普賢品》中「住深禅定,悉睹無量諸佛」。正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往生論注》雲:「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望西師謂住定供佛:「約常途者,初地以上。」又曰:「初地以上,雖有此德,八地以上,是無功用。」蓋謂初地菩薩,雖初有此德,但尚不能全離功用。八地以上,才是無功用道。《會疏》謂他方新發心菩薩,因聞彌陀名號,頓登上地菩薩,得諸三昧,住定供佛。《疏》曰:「縱雖新發意菩薩,聞名字人,能得定惠(即慧)相即,真俗相照,頓得上地菩薩也。」又《文殊般若經》曰:「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差別相。」雲雲於三昧中,遍知諸佛世界差別相,正與住定供佛同旨。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右章具三願。「獲陀羅尼」以上,為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一二三忍」以上,為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此下為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第四十六願,「離生」者,離生死也。三乘行人,入於見道。因見谛理,斷見思惑,永離三界之生,是雲正性離生。《萬善同歸集》雲:「齊登解脫之門。鹹闡離生之道。」十方菩薩,以聞名故,皆證此離生之法。並得「陀羅尼」。陀羅尼,即「總持」,見前釋。陀羅尼有四:㈠法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不忘。㈡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不忘。㈢咒陀羅尼(又咒陀羅尼,有五名。據《秘藏記》意,五名者:⑴陀羅尼,⑵明,⑶咒,⑷密語,⑸真言。陀羅尼者,佛放光時,光中所說也。是故陀羅尼與明,其義不異。持陀羅尼人,能發神通,除災患,與此方咒禁法相似,故曰咒,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真言者,如來之言,真實無虛,故曰真言。)。㈣忍陀羅尼。於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十方聞名大士,皆得如上陀羅尼,安住於諸法實相,故雲「獲陀羅尼願」。

  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清淨」者,無染無著之本然。「歡喜」者,適悅在心,寂滅為樂也。「平等」者,淺言之,則為離諸高下、深淺、大小、親疏、智愚、迷悟種種差別,曰平等。進言之,則真如周遍,萬法一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往生論注》曰:「平等,是諸法體相。」又曰:「眾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若遇阿彌陀如來光照,若聞阿彌陀平等意業,是等眾生,種種意業系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蓋謂十方大士,若於阿彌陀如來,睹相、聞名、見光、知意者,皆入如來之室。以聞名故,得畢竟平等之業。與此項之「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全然一味。以聞名故,得住平等法中,即住於諸法實相也。又《漢譯》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故知十方大士,聞佛名號,至心信樂,以平等心,念平等覺,如是安住,亦是「得平等住」之義也。此一句佛號即是實相,即是法界全體,即是諸法平等體性。但能念念相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故曰「得平等住」。如是心行,是菩薩行,輾轉教授,同歸極樂。普惠眾生真實之利,故曰「修菩薩行」。如是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之功德根本,故雲「具足德本」。如《會疏》曰:「㈠菩薩六度,一切功德之本。故名德本。㈡選擇攝取果號,能流出六度萬行,為眾德本原(此乃以持佛號為德本),故名德本。」

  「一二三忍」。忍者,安忍也。《魏譯》雲:「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法忍」者,法為所證之理,心安於法為忍。《大乘義章九》雲:「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此上法忍,諸家之說不一,有深淺之別。例如《仁王經》明五忍:㈠伏忍,㈡信忍,㈢順忍,㈣無生法忍,㈤寂滅忍。《仁王經私記》雲:「初地、二地、三地得無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趣向無生,名順忍。七、八、九地,諸念不生,名無生忍。十地、妙覺,得菩提果,名寂滅忍。」古注經家中,有認為伏忍、信忍、順忍,即本經之三忍者;甚至有以最初伏忍上中下三位,為本經之三忍者。蓋皆不許他方菩薩聞佛名號,應時即得一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也。但據經文,此三忍中,包括無生法忍,實無可疑。《魏譯》第三十四願曰:「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宋譯》文:「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願文中之第三法忍,決定是無生法忍也。又據《論注》曰:「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指初地至七地),畢竟得證平等法身。」(又曰:「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又曰:「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畢竟得平等口業。」皆是聞佛名號,得證無生法忍之明證。

  無生法忍,略雲無生忍。真智安住於無生無滅之實相理體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智度論五十》曰:「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又《智度論七十三》曰:「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又《大乘義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又《楞嚴經長水疏一》曰:「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又《大乘義章十二》曰:「如龍樹說,初地以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七、八、九地。」《宋譯》曰:「聞我名號,證無生忍。成就一切平等善根。住無功用,離加行故,不久令得阿耨菩提。」望西釋曰:「既雲無功用,知證第八地。」故知本經之第三忍,即《仁王經》之無生法忍。若據望西師意,則位當八地也。

  望西曰:「問:以聞名力,豈得無生?答:佛願力故。如《十住論》雲:『過去無數劫,有佛號海德。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皆從彼發願,聞名定作佛。』」上之論證,妙顯他力,佛願加被,使聞名者,證無生忍,定當作佛。且聞不是但聞。必能起行。例如《涅槃疏廿》雲:「若聞常住二字,生生不墮者,聞有多種,若深能思惟,如說行者,即生生不墮。」意為:聞後能深思惟,並如說修行,始能得生生不墮之益。可見聞之一字,意兼信受,不僅是一經於耳也。

  今願文之「一二三忍」,實即本經《菩提道場第十五品》中之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無量壽經鈔五》曰:「㈠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㈡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也。㈢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此三忍當於第十五品中詳論之。

  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願曰:「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不退轉者,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略雲不退。即梵語之阿鞞跋致(詳見前注)。蓋以菩薩行願,難發易退。據《仁王經》別教之信位菩薩,名為輕毛菩薩,隨風東西。又南本《涅槃》曰:「無量眾生發阿耨菩提心,見少違緣,於阿耨菩提,即便動轉。如水中月,水動即動。」又喻曰:譬如魚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鮮。如庵羅樹,花多果少。眾生發心,乃有無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故雲:「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又《十位菩薩斷結經》(節錄):「時捨利弗告來會菩薩:我曩昔,或從一住進至五住,還復退墮而在初住。復從初住至五六住。如是經六十劫中,竟不能到不退轉。」又《寶雨經》曰:「有世界名娑婆,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若諸有情聞彼名,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由彼如來本願力故。」古代澄憲師贊此願為「釋尊五百大願之中,最勝願也」。可見兩土導師同發此最勝之願,正是「一路涅槃門」也。蓋以無量菩薩,未到不退之位,雖極勇猛,如救頭燃,但以障緣競來,屢屢退轉。遂令學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彌陀因地憫其勤苦,發無上願。以佛威德,令聞名人,即得三忍,證不退轉。原在退位,乘佛願力,唯進不退,疾至菩提,實為大慶。又《會疏》曰:「謂難思願力,一得一切得,不退與三忍,同時具足故。」深顯彌陀一乘願海、究竟方便之妙用。又《十住毗婆沙論》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又《小本》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會疏》曰:「謂三忍不退,悉攝在名號中,稱名時,名義不離,自得此等德。」可見凡聞名者,但能信願持名,亦悉能現證不退。彌陀一乘願海,妙德難思。六字洪名,究竟方便。四十八願,願願攝眾生,願願顯真實。分之則為四十八,合之則為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上一篇:星雲法師:明知是空為何還要奮斗
下一篇:地藏緣論壇對網絡學佛同修之善意提醒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