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星雲法師:佛教與自然生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前言

所謂自然界,是宇宙間所有生物與無生物的總稱,包含有動物、植物和礦物三界。人類只是動物界裡的哺乳類之一種,卻往往以「高等智能生物」自居,而自認有主宰宇宙的權利。其實人類也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一樣,都是由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進化而來,只因人類進化快速,才取得領導世界的權利。

但是,二百五十多年前「工業革命」之後,由於人類的短視及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恣意濫殺濫伐濫墾,掠奪其它生命的生存權,和破壞礦物資源等,導致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周遭環境之間的生態活動,失去應有的秩序和平衡,如生命多樣性的喪失、臭氧層出現破洞、地球暖化、土壤惡化、酸雨肆虐、環境污染等等。

一九九二年六月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議」,即是以保護動物、植物和自然資源為主要目標,而被視為「搶救地球」的會議。在會議結束五個月後,聯合國便正式發布一份文件,名為「全球科學家呼吁世人的一封信」,這份文件共有七十一個國家、一千六百多位資深科學家署名,且歷年來的諾貝爾獎得獎主有半數以上的人皆在連署之內。此封信開頭即說到:

人類與自然正處於迎面相撞的危機,人類的活動,已為環境和寶貴的資源帶來無可挽回的傷害,嚴重危及人類社會與動植物界的未來,更可能使現在的世界惡化,不再適合生存……,人類必須立即徹底改變管理地球與生命的方式,否則難逃苦難……

確實,唯有每一個人具備生態保育的觀念,尊重其它物種的生存空間,我們的地球才能活得長久,我們的後代子孫也才有安居樂業的空間。

佛教是一個重視自然生態的宗教,自古以來,寺院建築常與山林融和,不破壞森林環境;僧人修行力求淡泊簡樸,不侵犯自然資源,都是與萬物同體共生的表現。另外,歷代的高僧大德,植樹造林、整治河川、修橋鋪路、珍惜資源,倡導戒殺素食、放生護生,更是自然保育的具體實踐。

佛陀一生也和大自然有著密切的關系,他降生在藍毘尼園的無憂樹下;創立佛教之前,一直在茂密的森林中修持苦行;後來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證悟宇宙的真理;在鹿群游走的鹿野苑初轉*輪;沿著恆河流域弘法度眾;最後在拘屍那羅城外的娑羅雙樹下涅槃。

除了佛陀,其它像阿難在林間習定;須菩提於樹下宴坐,體會甚深空義;永明延壽禅師聞柴薪落地,豁然契悟「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趙州禅師的「庭前柏子樹」,以及南宋·張九成參柏子樹公案,聽到蛙鳴,省悟「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甚至有將自然萬物神格化,來借以說法的,如經典中的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山神、川神、火神……。可以說大自然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河大地、日月風雷,都是修行者悟道的機緣,同樣的,因佛教對大自然的尊重與愛護,也多少維持了自然生態茂盛蓊郁、法爾如是的本來面貌。

佛教主張「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因此,本篇論文從植物、動物的各種活潑生機,和微妙多樣的生存之道中,來蠡測他們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並探討與我們生活空間、時間息息相關的大地萬象,如何在宇宙發揮功能,而顯現其佛體和佛用。也希望藉此讓大家對自然生態有進一步認識,並能衷心的珍惜、尊重和保護。

以下茲就花草樹木皆有佛性、蟲魚鳥獸皆有佛心、山河大地皆為佛體、日月風雷皆為佛用四個單元分別論述。 

一、花草樹木皆有佛性

一般人對植物的認識,不外是花草樹木能讓人賞心悅目、美化環境,蔬菜水果能讓人食用,提供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和維生素。事實上,植物的重要性與運作方式之龐雜遠超過人們的想象!

植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有機體,也是細菌之外,所有生命的先驅者。在植物(生產者)、動物(消費者)、細菌真菌(分解者)三者環環相扣的生物圈裡,植物除了提供食物,更能吸收太陽能,行光合作用,提供給我們呼吸所需的燃料--醣類、氧氣及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來平衡地球的溫度。

自古以來,佛教裡常有「花草樹木能否成佛」的爭論,事實上,人類也須經過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到達佛的境界。所謂「青青翠竹,無非妙谛;郁郁黃花,皆是般若」,是從悟道者的角度視之;當其證悟時,花草樹木也與之一起成佛。

以下分別從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植物的各種運作表現、佛教和植物的關系中,來發掘、說明它們神聖的佛性。

(一)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1.日用供應

植物以水和空氣作為原料,再藉陽光、水和空氣的合作,制造自己所需的食物;植物可以說是能自行制造糧食的生物。但是動物不能,它們必須從外界獲取生存的食物。草食動物以植物維生,肉食動物則以草食動物或其它動物為食物,所以植物可說是所有生物的「食物供應者」。

我們每天都會吃下植物的某些部分,如菠菜、高麗菜、莴苣等是植物的葉子;蘿卜、胡蘿卜、甘薯等是植物的根;馬鈴薯、蓮藕等是莖;作為主食的米、麥、高粱、豆類則屬果實;水果如蘋果、梨子、葡萄、橘子等,我們食用的大都為其果肉的部位。

植物的各部位,從種子、芽、根、莖、葉到花、果實,幾乎都能提供我們生命所需的各種能源,如蔗糖、澱粉、蛋白質、纖維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

我們的日常用品裡,也有許多是取之於植物,如樹干可以制作桌、椅、書櫃等各種木器,也是制紙的原料;亞麻的莖皮能制布,種子可搾油,作醫藥和工業用;橡樹樹干中的乳狀膠質,能加工提煉成橡膠,制成皮球、橡皮圈、輪胎等;棉樹的種子能紡紗織成布匹,裁制成各式衣物;竹子中空有節,質地堅韌,能作管、箫等樂器及各種竹器;棕榈樹的樹干可作建材,棕皮能制繩索、毛刷、床墊等;樟樹有香氣,可提煉成樟腦和樟油,有防臭驅蟲的作用。

還有,沈香樹的木心堅實,氣味芳香,在佛教裡,常被制成供佛的香品和念珠;栴檀樹也因木質密致有香味,除能制成香品、香油,也常用來雕刻佛像或佛具。

以上列舉的僅是一般人較熟知的植物用途,其它的貢獻更是不勝枚舉。

2.醫藥提煉

植物不但提供給人類食物、衣物、日常用品,它更是古今藥品的主要原料。古代印第安人把柳樹稱為神奇之樹,當他們頭痛發燒時,把柳樹皮搗爛敷在額頭上,便能減輕病痛。後來生物學家發現柳樹皮汁含有水楊酸,有消炎、解熱、鎮痛的功能;它就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藥劑--阿斯匹靈的主要原料。

另外,像類固醇、避孕藥最早是從馬鈴薯中提煉出來的;橡樹含有止血劑的成份;毛蕊花是一種溫和的鎮靜劑;杜松可以治療膀胱炎;洋蓍草能夠凝血;長春花是治療糖尿病的藥方……。

在大乘佛法中,菩薩為救度一切眾生,須遍學一切法門,即涵蓋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學問的「五明」,其中的「醫方明」就是有關疾病、醫療、醫方之學。經典中也記載著許多可以治病的藥,如有所謂的「五種藥」,各經說法不同,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一裡指的是毘梨勒、余甘子、诃梨勒、畢鉢朵及胡椒五種,其中的毘梨勒是榄仁樹的一種,它能醫治皮膚病、癞病。

诃梨勒屬於使君子科,能通便、治風邪。《本草綱目》說它「樹似木梡,花白,子似栀子,主消痰下氣」。在《眾許摩诃帝經》卷七裡,記載佛陀曾經患風邪,帝釋天從天上下來,拿了诃梨勒供養佛陀,並說:

世尊,我知聖體小有風病,此贍部洲有诃梨勒,色妙馨香可療斯恙。我今持來奉上世尊,唯願大慈納受而食。

佛陀服用後,果然很快就痊愈了。

中藥裡常用的枸杞,梵語叫奢彌草,具有養肝明目、補腎益精的功用。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卷一裡寫道:

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彌葉,搗濾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錢一宿更咒七遍,著眼中即差……。

經典中提到能治眼疾的植物尚有安禅那及屬夾竹桃科,漢譯「羊踯躅」的迦羅毘羅樹。還有像能治咽喉病的迦毘陀樹(梨樹);可驅蛔蟲、治瘡疥,似苦楝樹的絍婆樹;預防皮膚病的郁金香等,也是佛陀時代常作為藥用的植物。

自古至今,無論在宗教界、醫學界,植物一直提供給我們各種醫療藥劑,如心髒藥劑、止痛劑、抗癌藥劑、麻醉劑、抗生素、驅蟲劑、利尿劑、止瀉劑、口服避孕藥、激素等等,這些藥已多達數千種。尤其對化學藥品恐慌的現代人,植物自然療效的測試和研究就更趨熱門了。

3.環境維護

花草樹木將大自然妝點得缤紛多彩,讓人怡情養性,根據科學研究分析,樹木所含「芬多精」的成份,能令人神清氣爽,具有安撫煩躁身心的作用。據說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常聽從醫生的建議,在公務繁重導致疲憊的時候,就會藉擁抱一棵大樹來恢復精神。

實際上,植物對人類與地球最大的貢獻,除了提供食物之外,應是淨化空氣和水土保持。尤其是森林,由於有森林的存在,大量的樹葉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吐出氧氣,才能維持人類與動物的生命。而且濃密森林的根、地下莖及其它部位,能將雨水吸收保存,調節水量,保育土壤,防止洪水的暴發和河川的干涸。

由此可知,植物本身的存在就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但是又有多少人意識到生態破壞對人類的影響有多嚴重?歷代以來,對森林的濫砍濫伐,燒毀破壞的例子屢見不鮮,如三國時代陶遜營燒七百裡,嚴重破壞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近代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類工業技術的提高,對物質欲望的膨脹,森林資源遭到空前的掠奪。根據美國資料顯示,從一九七○至一九九五年,這二十五年之間,世界上有將近三百六十五萬平方公裡的森林植物被砍伐,上千種動植物已經在地球上消失。

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有識之士開始對工業文明以來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進行深刻的反省。後來產生的「生態倫理學」,就是研究人類和自然的倫理道德關系,認為人類應該對自然講道德,即是所謂的生態道德。

位於日本富士山腳下,面積約三千公頃的「青木原樹海」裡,含有磁性的火山巖,會讓指南針失去作用,再加上森林裡古木參天,即使是白天也不見天日,是自殺者悄悄離開世間的「天堂」,因而被稱為「自殺森林」。日本政府雖然每年總要動用大批的人力、經費去查找屍體,但多年來從未動過砍伐森林的念頭,因為青木原樹海,肩負著調節當地氣候的重大責任,一旦被破壞,受害的層面更是無法估計。

近年來,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聯合國環境規畫署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也常呼吁各國政府和人民,應重視對自然環境與資源的保護,並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十五國歐盟國家的環境部長會議於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二日,就全球氣候變遷問題,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的共識。而擁有豐富山林資源的中國大陸,對於稀有植物,如被喻為「活化石」的古老樹種,及銀杏、銀杉、水杉、香果樹、領春木、禿杉等,也都開始由國家全力出資進行各項保護。

地球上的植物,每天為人類與動物制造氧氣、食物、藥物及生活用品,也竭盡心力維護整個自然生態的平衡。它們從出生至老死,無時無刻不在傾生命行菩薩布施之道;這種珍貴的佛性實非人類所能比擬!

(二)植物本有的靈動佛性

一般人都認為植物有生命但沒有感官知覺,也不像人和動物一樣會自行移動,它們所存在的是一個安靜而單純的世界。十九世紀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推翻這些說法,他證明了植物的卷須具有自主行動的能力。二十世紀初期的維也納生物學家法朗塞也說:植物能自由地、輕易地、優雅地移動身體,其靈巧熟練不輸動物與人類。

植物一生中,會不停地對周圍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和同伴之間會傳遞訊息、友愛互助,也會相互競爭。整個植物生態體系蘊藏無盡的生命奧密,以下我們從它們繁復的生命活動中,來一窺它們是如何展現活潑生動、引人入勝的佛性。

1.隨緣任運

環境的溫度、濕度會影響植物的成長。以台灣平地到高海拔的植物為例,五百公尺以下,是典型的亞熱帶氣候,適合生長的是亞熱帶闊葉林的植物,如榕樹、筆筒樹;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是暖溫帶栎林帶,會出現樟科、殼斗科的樹林;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公尺,進入寒冷的針葉林,會有鐵杉林和雲杉林;到了三千五百公尺,就有冷杉組成的台灣冷杉林。

甚至在惡劣、特殊的環境裡,都能發現植物的蹤跡。在鹽鹼土壤上,可以看到鹼蓬、匙葉草、胡頹子等植物;在少雨缺水、冷熱多變的沙漠地帶,有仙人掌、落地生根、太陽花、蘆荟;在海洋、江河湖泊裡,也能看到荷花、綠萍、金魚草、海帶等。這些鹽生、旱生、水生植物,在不利的環境中長期進化,形成對鹽鹼、干旱、水澇的適應性。

植物也有能力感應時間的流轉,能衡量晝夜長短和季節變化,如合歡樹、酢醬草、紅花苜蓿的葉子,在夜幕來臨時會合攏「睡覺」,天亮之後再施展開來。有些植物如天南星科的春羽蔓綠絨、箭芋、海芋、地湧金蓮等,進入秋冬時節,到傍晚氣溫降低時,它們的花序會開始加溫,有時外面溫度只有攝氏十度,它們也能讓自己的體溫維持在三十七度左右。

終年嚴寒酷冷的的北極地區,植物也能在冰雪中生存並開花。經過幾位植物學家的觀察實驗,發現寒地的花朵有追逐太陽的習性,它們的向陽運動,能像孵卵器那樣聚集熱量,而有利於結果和種子的孕育。

植物不只具有隨順因緣、適應環境的能力,更擁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智能,有的生物學家甚至認為它們和動物一樣,有知覺、思想,有自衛能力,能夠自強自立。

在《植物之謎》這本書中記載,美國東北部有一大片橡樹林,有一年森林大害蟲「舞毒蛾」大肆侵略,把一千萬英畝的橡樹葉子啃得精光。可是第二年這裡的舞毒蛾突然銷聲匿跡,新長出的橡樹葉子則生機盎然,蒼翠茂盛。森林科學家非常訝異,因為舞毒蛾是極難撲滅的害蟲,而且舞毒蛾為害以來,當地並沒有施用殺蟲藥劑,也沒派人捕捉,怎會自行消失呢?

把橡樹葉子拿去做化學成份分析,科學家發現一個驚人的秘密:被舞毒蛾咬過的橡樹葉子裡,增加了大量的「單寧酸」成份,而單寧酸就是害蟲的致命武器!後來的植物學家也在楓樹、柳樹等其它植物葉子中,發現酚醛、樹脂等抵抗害蟲的化學物質。由此可知植物有自衛能力,它們在遭到昆蟲或其它動物侵害時,會作出自衛反應。

植物的果實未成熟時,其果皮堅硬,果肉酸澀,也是為了防止被小鳥啄食。有些果肉未成熟時更含有劇毒的氰酸,會讓食用的動物喪命。(果實成熟了,它就會用香氣和甜味來誘惑小鳥,小鳥飽食一頓,自然也會回饋地將其種子排洩、散播,而延續植物的生命。)

身上帶著尖刺,亦是一種避免被吃掉的防御策略,像玫瑰、柑橘類、皂莢、山桐子的樹干、樹枝上,都長著尖針般的刺;葉片中含有毒素,如櫻草類和罂粟類的植物也能讓侵入者退避三捨。

竹子真的一開花就枯死嗎?當土壤裡的營養元素缺乏,導致竹子面臨全族覆滅時,竹子就會以開花、形成種子來延續新的生命。其實,以因果關系而言,是竹子枯死前,以開花作為手段來留下後代;這也是一種本能的智能吧!

植物具有辨別能力,有些植物知道哪種螞蟻會來偷吃花蜜,當這種螞蟻靠近時趕緊將花瓣閉合。相反地,有些植物如刺槐,則會藉螞蟻來防止別的昆蟲或草食哺乳動物靠近,然後再以花蜜犒賞這些護衛有功的螞蟻。

植物有知覺,更有儲存記憶的能力。美國中央情報局測謊專家巴克斯特,曾用火把植物的葉子燒焦,此時他改裝過的記錄測量儀器上,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後來只要他拿著火柴走近這棵植物,儀器的指針就劇烈的擺動。他也發現植物會記著撕它葉片、對它「行凶」的人,而作出恐懼的反應。

花草樹木能以它們自己的方式來回應這個世界。它們身上的每個細胞都能「看見」光,有些細胞能看到光譜的紅光,有些可以看到藍光或綠光,甚至我們人類看不到的紫外線。

夜間開放的花多為白色,因為醒目的白光能吸引夜間活動的蝙蝠和飛蛾;紅色無香味、喇叭型的花,適合蜂鳥來傳播花粉;淺綠色、發出惡臭的花,則能吸引蒼蠅……,植物和動物及整個周遭環境的搭配,可謂是天衣無縫!

2.有情有義

植物有感情,也有喜怒哀樂,雖然它們的根固定,行動不如動物般自由,但是它們會以枝桠、葉子、卷須,來表達它們的情緒。

《植物的秘密生命》一書中寫道,十九世紀,美國有位被稱為「園藝魔法師」的育種專家路德·伯班克,他成功培育的植物達一千多種。他常說他培育植物的秘訣是聆聽它們的聲音、需要,多多和它們溝通。舉「無刺仙人掌」的培育為例,伯班克常常告訴仙人掌:「你們不用害怕,你們不需要這些自衛的刺,我會保護你們的!」他細心、耐心地發揮愛的力量,經過一年多,仙人掌果真不再生刺。

被漠視、不理睬的植物常是萎軟、枯朽;被關注、贊美的植物長得活潑、翠綠,這是許多植物愛好者的經驗。植物與人的情緒也會相互影響,產生互動。佛陀於拘屍那羅城外將入涅槃時,其臥床四邊各有同根娑羅樹一雙,每邊一雙樹的一株樹,都因悲傷而慘然變白,枝葉、花果、樹干都爆裂墜落,逐漸枯萎,另一株則尚存,這些樹也因此被稱為「四枯四榮樹」,或「非枯非榮樹」。

有水果王之稱的榴槤,大而厚重,一不小心被砸到准會頭破血流。所以榴槤自行落地時都會選在晚上,以免砸到白天的行人,可見植物也有體貼、愛護人的心。植物會守望相助,不同的花也可以成為好鄰居。為了繁殖下一代,花朵們會自動協調錯開開花的時段,拉長昆蟲覓食的時間,如此,各自的花粉就能充裕的傳播下去。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也證明一棵樹受到害蟲侵襲後,會發出受傷的訊息,並告訴還沒受傷的植物,請它們做好防范措施,或想辦法找救兵、引來害蟲的掠食者。

不少生物學家實驗證明植物會聽音樂,在悠揚音樂或節奏振動刺激下,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結子都會受到影響。加拿大有位業余農人,他在一片小麥田播放巴哈的小提琴奏鳴曲,結果小麥田的小麥比別處的產量多百分之六十六,而且麥粒也較大較重。有趣的是聽金屬搖滾樂的植物,會表現出不舒暢、疲勞,而很快的枯死;相反的,聽海頓、貝多芬、舒伯特等音樂大師的古典音樂,則活得非常快樂健康。

位於湖南省夾山國家公園的夾山寺內,有一棵近三十年的紫薇樹,這一棵樹的外表和其它的紫薇樹沒兩樣,但是如果有人走近用手指輕觸它,整棵樹便會像人一般的全身抖動,好似一個怕癢的人被人用手搔癢一般。原先以為只是一時風吹或有人搖動它,於是又再試一次,反應比前一次更為激烈,而且屢試不爽。這棵怕癢的樹遠近馳名,許多人都好奇的前來為其搔癢,並為它取名為「癢癢樹」。

科學家也發現植物和動物一樣會被麻醉,讓植物喝幾口威士忌之類的烈酒,它會像喝醉的人一樣搖搖晃晃,甚至昏厥,等麻醉氣味吹散後才蘇醒過來。不過也有愛喝酒的樹,《人間福報》曾報導:韓國雲門寺有一棵五百多歲的松樹。這棵樹高十公尺半,樹圍有三.四五公尺,它的枝葉垂蓋到地面,整個樹形有如撐開的傘一般呈現優美的弧度,當地又稱它為「雨傘松」。這棵松樹不但喝水,還要喝酒,一沒有酒喝樹葉即枯黃、了無生氣。由於松樹每年要喝掉大量的酒,寺方不堪負荷,最後由政府按時供應。

目前政府的相關單位,每年的春秋二季,還為喝酒樹舉行供養米酒儀式,他們首先在樹根周圍挖築水溝,將米酒和水調好後注入水溝內做為「犒賞」,大約每年要喝掉韓國傳統米酒三百公升。

佛光山現任住持心定和尚於一九九九年十月參訪雲門寺時,聽說了這棵喝酒的樹,曾為它宣說三皈五戒,還特別勸說不飲酒戒。寺方及政府的相關單位除了申致謝忱,也認為人喝多了酒會作亂,但是樹喝了酒只會更蒼勁,何況它已經喝了五百年,恐怕一時也戒不了,所以決定還是讓它繼續喝酒,以保長命千歲。

植物之間也有「親家」和「冤家」。科學家經過實驗證明︰情投意合的植物為伍,會親親熱熱,相得益彰。像洋蔥與胡蘿卜就是好友,它們散發出的氣味可以驅逐彼此的害蟲。大豆喜與蓖麻為鄰,因蓖麻的氣味能使危害大豆的金龜子望而生畏,避而遠之。玉米和碗豆合作,兩者生長健壯,互惠互利。葡萄園裡種上紫羅蘭,彼此能夠友好相處,結出的葡萄香味更濃。更有趣的是,英國科學家用根莖葉散發化學物的蓮線草,與蘿卜混種在一起,半個月內就長出了大蘿卜。檫樹和杉樹種在一塊,能夠互避其短,互惠其長,有利於雙方健康生息和改良土壤。

有些植物卻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卷心菜和芥菜是一對仇敵,相處後兩敗俱傷。水仙和鈴蘭休想為鄰,長在一起會同歸於盡。白花草、木樨與小麥、玉米、向日葵共同生活,會使小麥等作物一無所獲。甘藍頭和芹菜、黃瓜和西紅柿、荞麥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都是冤家對頭。

從植物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它們實具有活潑、溫馨、有趣的情感,以及友愛互助的道義。

3.堅忍精進

前面提到植物能適應不同的生長環境,但是當支持它們生命活動的水極度缺乏時,它們是如何忍耐和應變呢?在干燥地生長的植物,除了縮小表面的體積,防止水份蒸發,它們會拼命伸展根部去尋覓吸收遙遠的水份,有時一等就是好幾年。

等待發芽生長的種子,能夠維持多少年的壽命?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統計,植物種子的壽命十年以上的有七百多種,一百歲的種子有六十多種,五百歲以上的種子有二十多種。不過,一九五二年中國大陸的科學家,曾在遼寧省大連市郊外的窪地裡,挖掘出一批長久埋於地下的古蓮子,經過放射性同位素C14測定和孢粉研究,證明它們已有一千年左右的壽命。後來挫開硬殼栽種,居然能發芽生長並開出艷麗的花朵;這也印證佛教「生命不滅」的真理。

同一年,日本的大賀博士也在千葉縣的低窪沼澤地下,發現沈睡兩千多年的蓮子,種植後也一樣能發芽、開花。不過,目前壽命最長的應是在北美洲被發現的「北極羽扇豆」種子,它們已有一萬年的壽命!

在缺乏水份和氧氣的狀態下,植物卓越的耐力實非人類和其它動物所能及的。

有些植物能吸收有毒金屬,並存放在莖和葉的細胞中,原本是用來抵御昆蟲或防止感染。現在它們的「吸毒」能力,已被用在清理污染的土地上面。向日葵是吸收放射性物質的大功臣,一九八六年四月,蘇聯烏克蘭的車諾比爾核電廠爆炸,幅射外洩後,反應爐附近的池子裡,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放射性锶都被向日葵吸收了。

其它如高山菥蓂(一種草名)能吸收土裡的鉛、鋅、镉;白楊被用來清除地下水中的含氯溶劑;苜蓿可以清除石油;曼陀羅能帶走鉛之類的重金屬;甘藍菜能降低放射性粒子的含量;有些苔類植物會吸收水中水銀,淨化河流……

當然,這些植物努力不懈地吸走毒素,最後自己也成了污染者,就會被連根拔起,徹底銷毀,成為壯烈成仁的犧牲者。

(三)佛教與植物的關系

花草樹木在大自然整體生態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和佛教也一直保持密切的關系呢。

1.僧人護林

佛教的創立,最初並沒有寺院,佛陀帶領著弟子們沿途行化,森林成為出家人的棲息場所,僧侶們早晨從山林走到村落,或托鉢乞食,或游行說法,晚上又回到山林,在樹下禅觀冥思,精勤修道。

後來佛陀帶領弟子們到靈鹫山的茂林翠竹中修習,摩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親率大臣趕往靈鹫山,向佛陀請法,並在迦蘭陀竹林營建精捨,供養佛陀,使僧團能長期安住和弘法,佛教才開始有了寺院。

過去印度的僧眾,大多住在都城郊外幽靜的林地裡,所以僧眾居住的地方,即以「蘭若」稱之。蘭若,梵雲阿蘭若,是指無诤的閒靜處。《釋氏要覽》卷一裡敘述《寶雲經》雲:「獨靜無人,不為惱亂,乞食易得,非遠非近,多諸林木華果,清淨美水,龛室安穩。」《智度論》雲:「遠離處最近二裡,能遠益善,去村一拘盧捨。」也就是靠近村莊不遠,有花草樹木、清淨流水的地方。

佛陀非常肯定山林生活的意義,因為樹林能幫助修道者達到身心的寧靜,易於耕植智能的種子,所以體驗森林生活,對修道者智能的顯現和開展有很大的助益。

中國則多以「叢林」稱寺院。經典中對「叢林」一語的解釋頗多。如《大智度論》卷三記載,僧眾和合居住於一處,猶如大樹聚集的叢林,故以之為喻;《大莊嚴經論》說眾僧是勝智的叢林;根據《禅林寶訓音義》的說法,「叢林」二字是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一般又以芳香的栴檀樹林比喻佛門龍象所住的清靜森林,所以又稱栴檀林。另外,《大乘義章》卷十三記載,叢林能生智能、神通等功德,所以又稱功德叢林。《中峰本禅師語錄·東語西話》雲:「世稱叢林者,蓋取喻於草木也,法道之所寄,材器之所從出焉。」

佛陀說:「依雪山上,有大高廣之樹,五事長大:一、根不移動;二、皮極厚大;三、枝節遠蔭;四、靡所不覆;五、葉極茂盛。」意思是善知識如山,有廣大茂密的樹林可庇蔭我們成長。因此,古來在森林中也孕育了無數的高僧大德。

唐代大梅法常禅師,他在浙江余姚南方七十裡處,層巒疊翠的大梅山下,築有一間簡陋茅蓬,四周翠松環抱,寧靜安詳。茅捨前有一水池,池中荷葉田田,荷花挺立,飄送淡淡幽香。於此,大梅法常禅師寫下一首詩偈: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捨入深居。

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也開示世人,種植華果樹木,能使人清涼,功德也會日夜增長。《毘尼母經》卷五說:「若比丘為三寶種三種樹:一者果樹,二者花樹,三者葉樹,此但有福無過。」種樹除了美化環境,也是佛門的修行之一。

《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裡,佛陀除了肯定種植花草樹木的功德,也提到修剪時須配合植物的成長情形,新長出來的嫩葉不宜動它,應在茂盛繁華時才作適當的修剪,不應作出傷害山林的行為。對於蔬果青菜,也不應在未成熟之際,就搶取摘落,破壞它成長的生機,應等待時機,俟瓜熟蒂落才摘取食用。

另外,佛教對森林的貢獻,也可以從佛經中得到印證。如《阿彌陀經》中的七寶行樹,呈現的是一處清涼蒼郁的森林景致,而阿彌陀佛俨然就是一位森林的保育專家。

過去中國的佛教寺院,已知道森林與水土保持之間的關系。在唐代,泗州(今安徽省泗縣)年年都有水害,開元寺高僧明遠法師與郡守蘇遇等謀畫在沙湖西隙地創避水僧坊,種植松、杉、楠、桧等一萬株,消除水患,造福百姓;唐代百丈禅師在江西百丈山墾山闢田,自立禅院,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說明墾山闢田即是佛法大義;他的學生,開創黃檗山的希運禅師也是植樹栽松,勤於作務;到了臨濟禅師仍然承繼農禅生活;後唐象山縣蓬萊山壽聖禅院住持永淨法師,曾經開田三百畝,植松十萬余株,對地方的水土保持貢獻很大。

唐代南岳玄泰上座,曾因衡山多被山民燒毀,危害甚钜,而作了一首〈畲山謠〉,遠近傳播,上達於朝廷,終使皇帝下诏禁止砍伐。〈畲山謠〉的歌詞是:

畲山兒,無所知,年年斫斷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貞枝,靈禽野鶴無因依,白雲回避青煙飛,猿猱路絕巖崖出,芝術失根茅草肥。年年斫罷仍栽鋤,千秋終是難復初。又道今年種不多,來年更斫當陽坡。國家壽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長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壞,也作了一首〈誡人斫松竹偈〉,以保護山林。偈雲:

千年竹,萬年松,枝枝葉葉盡皆同。 為報四方玄學者,動手無非觸祖公。

此外像菠菜、新羅茄子、胡桃、胡椒、胡蘿卜、菠羅密、貝多樹等植物,原為外國植物,藉由中外僧侶的弘法交流,成功地引進中國,也是佛教對農作物的貢獻。

2.草木說法

佛教有許多藉由花草樹木說法、溝通、往來,乃至悟道的例子。《佛說寶如來三昧經》卷一描述:

有東方無極佛剎土,遣無數菩薩悉如如來等。各各自持無形之華,十萬種異色之華,來到竹園,為正覺作禮,以華散正覺上卻就坐。復有南方無極佛國土,復遣無數菩薩悉如如來。各各持二十萬種華,來到竹園中,為正覺作禮……。

諸佛菩薩之間的往來也和人類一樣,相見時會互贈適當的禮物。所以,當他方世界的諸佛菩薩,來到娑婆世間拜訪佛陀暢談法義時,莊嚴的花朵,就扮演著諸佛菩薩的佛心。擁有佛法滋潤的鮮花,在諸佛菩薩間相贈流轉,散發著清淨與莊嚴。

除了在佛菩薩間相贈流轉外,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透過花表達心與心的相應。還有所謂「一步一蓮花」、「天女散花」、「借花獻佛」、「雨天曼陀羅花」……都是表示花草樹木清淨、有佛性,能與佛道相應。

樹木也是禅觀的對象,《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中第四觀「寶樹觀」。觀想淨土的七重行樹,每棵樹皆高八千由旬,有七寶映飾,珠網覆蓋樹上,而且「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

佛陀在《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卷二,說明樹木是修行者的修道助緣。佛陀未出家時,目睹宮女為采花取果,任意摧殘園中樹木枝葉,踐踏青翠草地。使得原本花果枝葉茂盛的樹木,凋零敗落,慘不忍睹。佛陀看了心生不忍,也感歎生命的無常。

在中國禅宗公案裡,樹木常被用來作為參究的對象。《聯燈會要》卷六有一則「庭前柏樹子」的公案。有一學僧問趙州從谂禅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禅師回答:「庭前柏樹子。」學僧無法理解,於是再問一次,禅師依然回答:「庭前柏樹子。」禅師透過眼前的「柏樹子」,截斷學僧的思想,提醒他體取自然;庭院中的一花一木無不是禅,無不是祖師西來意。

還有「香嚴上樹」也是禅宗相當有名的公案。《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記載,有一天香嚴和尚問徒眾:有一個人用嘴巴銜著樹枝,而他手不攀枝,腳不踏樹。這時,樹下有人詢問他什麼是祖師西來大意?如果不回答,對不起樹下的人,但是回答了,自己將會喪命,該如何處理呢?這個公案中,樹上的人雖有手腳,卻全無用處;表示當一切語言文字都用不著時,該如何是好?當然是回歸自然最好!

3.善巧譬喻

佛教裡也常以植物為喻或為名,來形容甚深微妙之法義。如原產於東印度的畢波羅樹,因佛陀在此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稱為菩提樹,又稱覺樹、道樹、佛樹。現居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將於佛陀入滅後五十七億六千萬年,自兜率天下生於人間,在龍華樹下成道、說法度眾。由於龍華樹是彌勒菩薩的成道樹,他也在此為眾生三度說法,因此以樹為名而稱為「龍華會」。

《仁王經》卷上說:「法王無上人中樹,普蔭大眾無量光。」這裡以「人中樹」來形容佛陀的德行和慈悲。

另外,禅林用語中「樹」,也常被使用到,例如「鐵樹開花」,以鐵樹無花無果,比喻無心、無作之妙用,絕了思慮分別。「鐵樹華開世界香」則比喻法界一切物,皆由無心無作之妙用所顯現者。《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記載學僧問石門慧徹章禅師:「如何是和尚家風?」禅師回答:「解接無根樹,能挑海底燈。」「無根樹」是形容超越情識的境界。

《法華經·藥草喻品》裡有有所謂的「三草二木」,以小藥草、中藥草、上藥草及小樹、大樹,來比喻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的根機差別。《道樹經》裡,認為修道者從初發意菩薩至具足一切智、轉法 輪,乃至滅度的過程,猶如種樹的發芽、開花、結果。

《維摩诘經·法供養品》說:「……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蘆、稻麻、叢林。」以這些植物的數量之多,來形容如來法身無所不在的普遍性。另外,因栴檀木能出妙香,用來比喻菩提;伊蘭樹有惡臭,被喻為煩惱。葛籐盤根錯節,枝葉繁茂,密如蛛網,比喻眾生諸多的煩惱、愛欲,禅宗也把繁瑣的名相語言稱為葛籐。

其它如以蓮花喻佛之清淨;以芭蕉的不堅實,比喻空虛無實之物;蘆葦之蘆桿中空不實,比喻自性本空,虛幻不實,而根根相束之蘆葦,則比喻六根六塵的相互依存。

花草樹木不只哺育人類和其它動物,更肩負著整個地球生命延續、生態平衡的重責大任。從佛教角度視之,植物的全身奉獻布施,以及多采多姿、啟發人心的各種生命活動,無一不是慈悲、清淨、平等、自在的佛性展現。   

二、蟲魚鳥獸皆有佛心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存在,會是怎樣的景況?沒有清脆婉轉的鳥聲,看不到翩翩飛舞的蝴蝶,海裡沒有款擺游動的魚兒,陸上見不到貓狗,草原沒有牛、羊、象、馬……,地球上只有兩肢站立的人類,和他們所發明的各種人造物。

當然,這樣的畫面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所有的動物已滅絕,人類是絕不可能單獨延續生命的!

在《觀念生物學》書中提到,約莫三十八億年前,海底誕生了第一個細胞,由於這個細胞不斷的演化形成今日多樣性的物種。可以說,追本溯源,現今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是來自於這個細胞,因此在顯微鏡之下,所看到的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的胚胎,其發育早期幾乎長得一模一樣。達爾文的《物種源始》提到,所有生命有一個共同起源,經過不斷地變化、分枝、淘汰,和由簡至繁的演化,生命才越趨復雜,而人類則是一個極致表現。

在漫長的生命演化史上,物種不斷地存在、滅絕,目前存在地球的物種約有三千萬之數,每一個物種又和其它物種相關連,無法單獨存在,如植物靠昆蟲來傳播花粉,它們也成為昆蟲和其它動物的食物;當然,如果能如《賢愚經》所說的「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就是動物與植物最美妙的相處方式了。魚兒在水中覓食,同時也成為其它動物的腹中物;幸而魚能產卵,數量之多,難以估計。萬物即是如此相依相存,形成一個巨大的生物圈。

思惟著我們哺乳類是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演化而來,是和其它動物一樣都是同一個祖先,而且彼此分不開,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為動物定位,並糾正、調整對待它們的觀點與態度?

喜歡動物的人會在家裡飼養貓、狗、小鳥或其它寵物,不過,作為玩伴的寵物是否皆能得到真正平等尊重的對待?街頭四處蹓躂、制造髒亂的流浪狗、流浪貓,除了愛心人士的喂食,填飽 它們的肚子,或環保單位捕捉、撲殺,有無更妥善的處理方法?動物園的動物和馬戲團裡表演的象馬獅子等,生活得合理、有尊嚴、自由自在嗎?我們視為「害蟲」,侵犯我們生活環境的蚊子、蒼蠅、蟑螂、老鼠等,真的非除之而不快,有百害而無一利嗎?我們說 它們是害蟲,它們則認為人類是「恐怖份子」;生命之間以利害相對待,當然會失去平衡,唯有佛教「同體共生,相互包容」的觀念和態度,才是真正的平等之道。

還有,人類語言中以動物之名來罵人、作負面形容的,如豬狗不如、獐頭鼠目、狼心狗肺、河東獅吼、三腳貓、兔崽子……,似乎也對動物有輕視侮蔑之意。

自稱為「智人」的人類,我們的感覺、感情,甚至思想、智能各方面能力都勝過動物嗎?基本的感官上,我們的視覺不如鵰,聽覺比不上蝙蝠,嗅覺不及豬狗,聽覺不如魚類。難怪現代科學家、歐盟科學記者協會第一任英籍主席布萊恩·福特(Brian.J.Ford)在《蒲公英的記憶》這本書裡寫道:

動物世界帶給我們很多艱钜的挑戰,如果你真想跟其它物種分個高下,先學烏鴉用細小的樹枝造個巢,要不就學庭園鳥編個窩,再不然學河狸蓋水壩看看。有些變形蟲會利用池塘底部細小的碎砂石,為自己蓋個長頸瓶般雅致的被鞘,人類的手工做不出這麼復雜的東西。如果敏捷、適應力、利用環境改善生活,以及解決特殊問題的能力,可算是智力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就該向住在臭水溝裡的微生物族群致敬。

達爾文也說道:

我們應該將每一種生物視作一個小宇宙,也就是由一大群能自我繁衍,而且小得不能再小,又多如滿天星的細胞所組成的微小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科學家經過精密儀器和反復的實驗證明,所得的結果不就印證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言的「一即一切」、「多從一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因緣法則嗎?

本單元從動物的各種本領、能力、情感表現中,來探討、欣賞它們感人的佛心,也說明佛教和動物的因緣及對待它們的態度。

(一)動物自在的清朗佛心

1.天生本領

人類很聰明,能夠完成許多動物永遠無法做到的事物,像建造高樓大廈,做衣服,發明各種交通工具、電器產品、電子網絡通訊等等。但是人類的能力和成果,大都需要依靠工具或機器才能發揮,而非肉體本身即能達成,最簡單的例子,鳥類能在空中自在飛翔,人類則須靠飛機、直升機才有辦法升空。

此外,人類孕育一個世代子孫大約需要二十年至三十年,可說是所有動物中最耗時的,反觀果蠅只需要兩周,細菌不到一小時就子孫滿堂;大部分的動物都各自具備有人類無法相比的超凡本領。

昆蟲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飛行家」,早在三億年以前,它們就已飛上天空了。根據《觀念生物學》書裡的說法,昆蟲早期的翅膀很短,不能飛翔,只是用來吸收太陽能,以提高體溫和活動能力,經過長期的進化, 它們的翅膀才達到可以飛行的長度。這就是法國動物學家拉馬克( Jean-Baptiste Lamarck,1744-1829)著名的「用進廢退」學說,他說:「凡是還未達到其發展限度的動物,它的任何一個器官利用的次數越多,就會促使這個器官鞏固、發展並增大起來,而且其能力的進步與使用的時間成正比。」

依照拉馬克的理論,長頸鹿也是因較低樹枝的葉子吃光了,為了要吃到高處的葉子,拼命伸長脖子去吃,越拉越長,這個性狀遺傳下去,就變成有著長長脖子的長頸鹿。

無論是拉馬克提出的「生物有一種內建的驅動力,導致生命愈變愈復雜」的「用進廢退」說,或達爾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物競天擇」說,演化至今日的動物,有許多具備各式各樣令人稱奇驚異的超凡本領。

例如駱駝的耐旱能力,一般而言,人如果失水達體重的百分之五以上,會知覺紊亂;失水達百分之十時,會引起神精錯亂,耳朵失聽,痛覺消失;失水達百分之十二,就會嚴重中暑而死亡。反觀沙漠中的駱駝如果沒有補充水份,八天後體重會減少一百公斤,相當於 它們體重的百分之二十二。處於脫水狀態的駱駝,雖然身體衰弱,肌肉褶皺,腹部塌陷,但是仍沒生命危險,一有水喝,馬上恢復體力,而且它們還具「豪飲」的能力,可以在二十分鐘之內喝下一百公升以上的水。

鴿子具有優秀的歸巢本領,它們能以九十公裡的時速,從一千公裡的遠處飛回原來的棲地。不只鴿子,許多候鳥在遷徙時都有「定向識途」的本能,有的候鳥甚至每年幾乎都在同一季節的同一月、同一日飛到同一地點。杜甫詩雲:「故國霜前白雁來。」看到白雁飛來,就知道霜期即將來到,所以河北人稱這種白雁為「霜信」。

這些候鳥在長距離遷徙時是靠什麼來辨識方位呢?根據學者的研究,發現候鳥是利用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場,來作飛行的羅盤、定向識途的標志。它們這種不用依靠任何儀器,能長途飛行而不迷失的本領實令人佩服。

除了候鳥,鲑魚也是不會迷路的識途老馬。鲑魚在一定的河川產卵,兩個月後卵孵化,春天來臨時,小魚沿著河流下溯游入海洋,四年後,這些魚又會逆流游回原來的那條河流產卵。有人研究說鲑魚能記憶自己誕生的河流的氣味,憑著這股記憶, 它們可以從大海旅行一千多公裡之遙,回到故鄉的河川。

同樣的,青蛙雖然嗅覺不發達,也能分辨池塘邊、地面上的濕氣味道,出門之後,總會回到自己出生、裝著家鄉池水的池塘,絕不會回錯家!有些狗、貓、馬及馴化的動物,也擁有很好的方向感,無論多遠都能找到回家的路。這一點人類就遜色多了,不只迷失人生道路,更會忘失自己的「本家」呢!

《生物的超能力》書中提到,蝙蝠是非常機警的動物,它們會發出一種高頻的超音波,並以這些超音波的回音來判斷周圍環境和獵物位置,靠著優異的導航系統,它們能在黑暗中自由的飛翔、捕獵,絕不會撞到牆壁、樹干,甚至一公厘粗的絲線也有辦法避開。科學家們即是利用蝙蝠「回音定位」的本能,發明了聲納與雷達。

除了蝙蝠,海豚、鯨魚和鼠類也是以超音波相互聯系。例如當田鼠的幼鼠被放到巢外時,它會發出超音波呼叫母鼠,母鼠也會發出超音波回應幼鼠。不過動物的這種本領卻給人類帶來困擾,曾經有計算機的電線頻頻被老鼠咬壞,調查的結果發現,原來計算機的線路會發出人耳聽不到的超音波,這種超音波卻把老鼠給引來。

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再生的能力,如人體受傷的部位會自行愈合,就是一種廣義的再生,不過人的手或腳斷了是無法再長出來,相形之下,動物的「斷肢」自保實是一種頗為神奇的能力。壁虎、蜥蜴的尾巴斷了還會再長出來,因此當遭逢外敵攻擊時往往會棄尾而逃。再生能力最強的應屬渦蟲,將它的身體切成兩半,它不但頭部能再生出尾部,尾部也能再生出頭部,於是變成兩只渦蟲。而水螅又比渦蟲厲害,它圓筒形的軀體即使被切成數節,每個小節都能再生成完整的水螅。

螃蟹是甲殼動物中最進化的一種,它一共有十只腳,最上面的一對,已進化為似鉗狀的螯,可以用來覓食和御敵,其余的八只腳能在路上行走,也能在水中游泳,不過這八只腳的關節只能左右彎曲,因此螃蟹只好左右橫行。當它碰到危險狀況,那一對螯抵擋不住敵人的攻擊時,它也會自斷一螯,轉移敵人的注意,然後趁機逃走。

章魚遇到敵人攻擊,除了吐出墨汁,也會切斷觸腳來逃命。動物這種壯士斷腕,不執著、不留戀,懂得割捨的勇氣,也值得我們深思。

蟑螂已在地球生存了三億二千多萬年,它們能如此「長壽」,就是憑恃著無所不吃,又超級耐饑、耐渴、耐寒、耐壓的本事。蒼蠅的翅膀每秒可振動兩百次,而且動作敏捷,是空中特技高手,雖然它們會傳播病菌,惹人討厭,但它們能分解動物屍體,對整個生態系統,仍有很大的貢獻。

動物具備形形色色的天生本領,其它如蛇有精良的溫度傳感器,對溫度很敏感,能感知獵物的體溫,尋找溫度適合的環境;紋白蝶能看見紫外線;鳥類在稀薄空氣中也能呼吸;抹香鯨藉著頭部脂肪塊來調節浮力,讓身體能在海洋中安穩的浮著;有的動物能預知災難的來臨等等,凡此可知許多動物的天生本領,都強過人類的肉體和體能!

2.情深義重

動物有情識、有心智能力,已是眾所皆知。過著社會性生活的動物,更有著親情、愛情、友情、社會倫理,以及和人類、其它生物之間溫馨有趣的互動。

骨肉親情是天生的感情,在動物身上,我們也能發現許多鞠躬盡瘁、無條件付出的愛。燕子是人類喜愛的鳥類之一,親燕為了喂食剛出生的雛燕,每天會不辭辛苦的出外捕捉昆蟲達二、三百次,雛燕張開嘴巴吃飽之後,還會對著親燕翹起屁股,讓父母把 它的糞便銜出巢外。唐朝詩人白居易詩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即是描寫親燕育子的辛勞和偉大。

企鵝橢圓形的身材,和左右搖擺蹒跚行走的模樣,很令人憐愛。企鵝媽媽下完蛋後,它就把蛋交給企鵝爸爸,自己則長途跋涉到不結冰的海岸,為未來的寶寶尋找食物。負責孵蛋的企鵝爸爸會把蛋擺在兩腳之間,用 它厚厚的皮下脂肪輕輕蓋住。在冰天雪地中,企鵝爸爸如老僧入定般不動不吃達六十天,等到小企鵝孵出時,企鵝爸爸已精疲力盡,形銷骨立,體重減輕了五分之二。這時出外覓食的企鵝媽媽會帶著食物及時趕回來,接著由餓壞的企鵝爸爸開始出外覓食給寶寶吃;小企鵝就是如此的在父母親細心呵護下慢慢長大。

撫養照顧之外,動物也知道「教育」的重要。剛出生的小海獺不會游泳,海獺媽媽逐一教導它們如何游泳、潛水、覓食,晚上睡覺時,海獺媽媽會讓孩子躺在它身上,然後用長長的海藻把母子倆牢牢綁在一起,如此,再大的風浪也沖不散 它們。

母獅子為了訓練小獅子,經常故意把小獅子推下山谷,讓小獅子在不斷攀爬、跌倒的挫折磨練中培養生存的能力。無尾熊教子也很嚴格,小無尾熊不聽話時,母熊會按住小熊,用手打 它的屁股,如果小熊撒嬌哭鬧,母親會繼續打,直到它不哭為止。

當敵人出現時,母鹿為了保護小鹿,會假裝受傷,設法把敵人引開。在《大唐西域記》卷七裡,也記載母鹿護子,鹿王慈憫的感人事跡。有一位國王常常到樹林裡打獵,樹林裡住了好幾百頭的鹿,為了避免全族一時覆滅,鹿王和國王商量,一天送一頭鹿過去讓國王食用。有一天,依照次序輪到一頭懷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對鹿王懇求:「我雖然應該去死,但我的孩子還沒到死的時候啊!」

鹿王心生不忍:「可憐慈母愛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代替母鹿前往送死。

國王看到鹿王親自前來,非常訝異,了解實情後慚愧說道:「我是人身,卻和野獸一樣殘忍;你是鹿身,卻具有人一般高貴的道德。」從此不再打獵,讓這些鹿能自由無懼的在樹林裡生存。

現代的社會履行一夫一妻制度,在動物世界中也不乏夫妻忠貞相守至老死的。有句成語「燕雀安知鴻鹄之志」,這裡的「鹄」就是天鵝,是大自然裡的美麗動物,它們不但嚴守一夫一妻制,而且一輩子夫妻恩愛,感情深厚。

作為和平象征的鴿子非常戀巢,夫妻間常會親昵的輕啄對方的頭、臉,互相抓癢,整理對方的羽毛,它們也是白頭偕老,永不分開。海豚會細心照顧生病的伴侶,伴侶死了,海豚會悲傷哭泣,不肯進食,甚至到後來也跟著去世。

從許多哺乳類、鳥類和魚類的行為中,能明白它們鞏固的家庭倫裡,以及歡喜、悲哀、痛苦的感情反應。

猿猴是人類的近親,它們有百分之九十八的DNA組合和人類一樣,所以在感覺、感情、族群互動上的表現都和人類很相似。猴子習慣過團體生活,喜歡有頻繁的互動交流。它們最感興趣的大事就是生小猴子,每當一只猴子誕生,許多猴子就趕去探望,大家幫剛生產完的母猴理毛,也會去摸摸剛出生的嬰兒,品頭論足一番。

鯨魚和海豚也喜歡群居,尤其在生育季節,更是互相照應,如鯨寶寶在海底誕生,母鯨和其它鯨魚會合力把它抬出水面,以免溺斃。有同伴受傷,它們絕不會棄之不顧,一定留在身邊照顧 它、陪伴它,這種高貴的情誼實值得贊歎!

螞蟻是靠著觸角的嗅覺來傳遞訊息,辨別敵友及食物的味道,因此同窩的螞蟻在路上相遇,會頭碰頭,晃動觸角。我們都知道螞蟻非常團結合作,除此,它們更有分享食物的美德,當一只工蟻在路上發現糖水, 它會先吸足,回窩後再把糖水吐出來分給全窩的螞蟻。

鳥類有「衛親保種」的自然反應,同族中年長、有經驗者,會教年輕、沒經驗的幼鳥怎樣認識、避開敵人,年輕的幼鳥也從不自作聰明,總是牢記父母的好意忠告;這也是現代年輕人必須學習的。

同體共生、相互包容,是對生命的尊重與生存的態度。在動物界也常有異族互利共生的情形。如台灣鄉下,經常可以看到白鹭鸶站在水牛背上的祥和畫面,鹭鸶啄去牛背上的寄生蟲,既幫水牛清潔身體,也填飽自己的肚子。

野山羊和火雞也是一對互相幫助的好朋友,它們在一起時,機警的火雞常用它那高八度的叫聲,提醒野山羊有危險人物靠近;冬天大雪封山之際,野山羊以蹄子刨開積雪找尋食物時,火雞也能趁此填飽肚子。

生長在淺海中有一種叫隱魚的小魚,它們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在遇到危險、無處藏身時,總是鑽到海參的內髒裡,如此一來,隱魚得到了保護,海參也從隱魚的排洩物獲得養分。

和人類一樣,動物們在得知同伴去逝時,也會悲傷,並且為它們舉行葬禮。

《人間福報》的「奇人妙事」曾刊載,非洲有一種獾,當它們發現死亡的同類時,會想盡辦法召來同伴,將死去的獾拖到附近的河流中,然後一起肅立河岸,望著河水悲傷的哀鳴不止。澳洲草原上有一種野羊,在看到另一只野羊死時,也會悲傷地哀鳴,並用頭上的角用力地撞擊樹干,以表示它們對同伴的哀悼。

西伯利亞的灰鶴則保持著奇特的葬禮儀式,它們在首領的帶領下,哀戚地站在死者面前鳴叫著,當首領突然一聲拔尖的長鳴後,眾鶴便一個個噤口低頭開始默哀,直到首領發出結束的叫聲為止。南美洲的亞馬遜河邊的平原上,嬌小玲珑的文鳥,為同伴舉行的葬禮充滿了美感, 它們會各自飛到林中找尋綠葉、漿果和花瓣撒在同伴身上,表示對同伴的送別。

動物和人類一直維持緊密的關系,早期馴養動物偏重實用意義,如當交通工具、看家、使役和負重等,現在人類和動物則發展為相互牽連、作伴的關系。親人性的動物常常以它們的同理心、接納、陪伴和無條件的愛,滋潤人心。《狗狗知道你要回家》裡記載,美國費城曾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心髒病患、高血壓、憂郁症的患者,經醫生建議,飼養貓狗之後病情改善許多。在「寵物療法」計畫中,也讓寵物前往醫院、收容所、老人之家,拜訪住在那裡的人,據說效果非常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大陸知名作家余秋雨在《山居筆記》一書中提到,在雲南昆明的翠湖公園,流傳一則「海鷗老人」的感人故事。每年都有一批海鷗遠從西伯利亞飛來翠湖公園過冬,剛從化工廠退休的吳慶恆先生,只要海鷗一到,總會風雨無阻地到公園 喂它們吃東西。吳慶恆喂食海鷗的身影,和海鷗一樣成了翠湖公園的一景,當地人都稱吳慶恆為「海鷗老人」。

如此過了十一年,後來海鷗老人去世了,一群與老人結識的朋友,為老人在翠湖邊發起一個簽名告別式。當他們把一張放大成二十四寸、老人喂海鷗的照片,放在他生前喂食海鷗的地方時,人們驚奇地發現,海鷗馬上在老人的遺像前,排成整齊的隊伍,還不時有其它的海鷗飛來,定格在空中,凝視著老人的遺照。儀式結束,朋友們欲收起老人的照片,原本排列整齊的海鷗突然噪動起來,「鷗!鷗!」的叫聲不絕於耳,彷佛在呼喚著老人。

動物有佛心,能與人感應道交。在《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二中記載,唐朝法融禅師十九歲學通經史,後來放棄追求儒學,落發隱居在牛頭山幽棲寺。禅師精進用功,修行有成,林中百鳥有靈,銜花供養禅師,而有了「百鳥銜花」的美談。

「虎溪三嘯」的典故,也是動物佛心的最佳實例。慧遠大師定居廬山東林寺時,發願三十年不踏出山門一步,送客若超過虎溪,山中老虎會發出吼叫聲。有一回,陶淵明、陸靜修來訪大師,三人相談契機,不覺超過虎溪,直至吼聲傳來,慧遠才警覺,三人相視而笑。

3.聰明伶巧

動物有它們獨有的感覺、行為能力和溝通方式,較高等的動物更具備喜怒哀樂的感情,會思想、會學習,它們「動腦筋」之後所表現出的行為,常令人莞爾並歎為觀止。

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勞倫茲(Konrad Lorenz),是動物行為研究的先驅。他在《所羅門王的指環》裡生動報導動物的許多不同習性和行為模式。他認為許多動物喜歡惡作劇的程度和調皮搗蛋的能力,是和智力成正比的。

他描寫小魚兒回家睡覺的過程極為有趣,魚爸爸、魚媽媽趕孩子回巢睡覺的方法是:將幼魚含進嘴裡帶回家,從嘴裡吐出的幼魚,其氣囊會自動緊縮,身體變得比水重,而乖乖地沈到洞底睡覺。有一次,一只寶石魚爸爸在追趕貪玩的孩子途中,一面偷空進食,當 它正咀嚼半截搶到的蚯蚓時,發現尚有一條幼魚在外面游來游去,它趕過去,一口將幼魚吞進已塞滿食物的嘴裡。此時魚爸爸嘴裡有兩樣東西:一樣要進胃,一樣要進巢,怎麼辦?

它跟人一樣,先把一切行動停頓下來,呆了幾秒鐘,絞盡腦汁,想出了辦法:先把嘴裡的食物吐出來,再將幼魚吐出來,經過「變重」的反射作用,魚寶寶乖乖地沈到水底。然後,魚爸爸一邊監視躺在水底的孩子,一邊不慌不忙的把蚯蚓吃掉,吃飽後再把小孩吸進嘴裡,帶回家交給魚媽媽。

白居易稱贊鹦鹉「耳聰心慧舌端巧,鳥語人言無不通」,不過,一般而言,鳥類沒有發達的大腦,鹦鹉和其它鳥類的說話,僅是一種反射的仿效行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美國帕杜大學女心理學家愛倫·皮普伯格卻提出一個新觀點,她經過實驗,發現鳥經由學習,也能理解語詞的含義,進而對人們提出要求。

勞倫茲也提過他曾飼養一只非常聰明、頑皮的鹦鹉,這只鹦鹉趁著他父親在陽台睡午覺時,咬下他身上所有的扣子,並且整整齊齊的排在地上:袖子的扣子做一堆,背心的扣子一堆、褲子的扣子一堆;絲毫沒錯。這只鹦鹉另一個把戲是: 它喜歡咬住一團毛線的線頭,然後沖向天空,把整團毛線打開,再繞著樹規則的打轉,將整棵樹都纏上鮮艷的毛線。

還有,勞倫茲養的穴烏,能認出人的嘴巴也是攝取食物的入口。它喜愛主人,所以常將自己嚼碎的食物,固執的塞進主人的嘴裡,如果主人不肯張嘴,它便將食物往他的耳朵裡塞。

此外,《蒲公英的記憶》裡也提到,在美國南威爾斯地區,當地的居民會在某些通道上,平放用鋼管或鋼條排成的柵欄,這種「擋畜溝柵」,可以讓有輪子的交通工具和行人通過,有蹄的動物如牛、羊則會因站不穩而不敢闖過去。但是這種擋畜的設計竟被一只羊破解了!這只羊走到鋼柵前,觀察一陣子,就躺下來然後滾過去,到了「對岸」再站起來跑走,其它的羊也依樣畫葫蘆,於是這些鋼柵就失去阻擋動物的作用了。

人類以餌釣魚,蒼鹭也學會這個伎倆,有人看到它們在垃圾堆裡找面包塊,再帶到「釣魚區」把面包丟到水面,然後坐在旁邊靜靜等待,等魚兒來吃面包,它就把魚抓起來吃掉。

動物為了保護幼兒,也會情急智生。在草地築巢的千鳥,常是狐狸獵食的對象,當狐狸靠近時,為了雛鳥的安全,母鳥只好把自己當誘餌,匆忙跑向狐狸,再模仿田鼠的動作,躲躲閃閃穿過草叢,引誘狐狸跟著 它走,等狐狸走遠了,才繞遠路飛回來。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發現,在干旱季節,黑猩猩會用嚼爛的樹葉,吸取樹洞中的水來解渴。其它像鳥為了喝牛奶,能喙、爪並用,撬開牛奶瓶的封蓋;馬的神經系統發達,具備超強的記憶力和判斷力,能憑記憶找到返回馬廄的路,也會察覺判斷騎在 它背上的人是勇敢笃定或畏懼不安,而表現出服從或不服從的態度。

(二)佛教與動物的因緣

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的大肆捕殺,野生動物日益減少,生態的均衡受到嚴重破壞,近幾年來,有心之士紛紛奮起,疾呼保育動物的重要性,一些相關的團體組織也應運而生。其實,二千五百多年來,佛教的祖師大德們一直默默地為保育動物奉獻心力,其思想與作法值得大家參考效法。

1.戒殺護生

翻開歷史,可知古聖先賢大都以心存慈憫、勝殘去殺為尚。在《史記·殷本記》裡記載商湯護鳥「網開三面」的故事。有一次商湯在野外看見有人張網四面捕鳥,並祈求:「天下四方的鳥,都進入我的網吧!」商湯認為如此全網捕盡過於殘忍,便撤開三面的網,對著天空說:「不要命的鳥,就進來吧!」這應是中國護生思想的萌芽。

《論語》上說:「戈不射宿。」「戈」是獵者,「宿」是鳥兒在窩巢裡睡覺,當它們還沒有睡醒,拿箭去射殺,使它們來不及逃避,是不仁的舉動。儒家的曾子說:如果沒有特殊緣故,隨便殺害一只螞蟻昆蟲,就是不孝;沒有特殊緣故,隨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層次提升到對動物、植物,乃至對一切眾生的愛心,這種無私廣被的慈悲仁愛,就是孝順。

佛教除了提倡不殺生,更進而積極護生。《梵網經》菩薩戒雲:「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戒殺護生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對於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慈悲思想。

另外,佛陀唯恐雨季期間外出,會踩殺地面蟲類及草樹新芽,所以訂立結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為鳥獸締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不濫砍樹木,不亂摘花果,凡此均與今日護生團體的宗旨、措施不謀而合,可說是保育運動的先驅。而梁武帝頒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動物,則是國家政府基於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愛護動物的濫觞。

天台四祖智者大師,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帶,每日見漁民們羅網相連,橫截數百余裡,濫捕無數的魚蝦生靈,心中不忍,於是購買海曲之地,闢為放生池,共遍及全國八十一個地方。開皇十四年,他應請開講《金光明經》,闡揚物我一體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漁、獵為業者,共有一郡五縣一千多處,全部止殺而轉業。

宋初天台的義寂法師,常應村人邀請,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講《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品》;唐代譯經僧法成法師,曾在長安城西市疏鑿一大坑,號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為放生之處。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監法師,常以愛物為己任,將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為放生池,並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們在六裡內捕魚。

世間上沒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所以放生不但是為對方延命,也是為自己積德;不但是愛惜生命,也是報答父母深恩。無奈後人實行不當,助長殺生惡業,徒使美意盡失,例如將原本遨翔在山林裡的禽鳥,捕來放到塵煙滿布的都市中,無異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為了要放生,教漁夫去捕魚,教獵人去打獵,在一捉一放之間,不但令其驚懼,也難免傷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們不但要建立正確的放生觀念,更應該與時俱進,以積極進取的護生行動來取代弊端叢生的放生形式。

我個人也是從小就很喜歡動物,記得七歲那年冬天,我見到兩只小雞被雨水淋得全身濕透,心中非常不忍,將它們引至灶前,想藉著火的溫度將羽毛烘干,沒想到小雞因為驚慌過度而誤入灶中,等到我將它們從火海裡搶救出來時,全身羽毛已經燒光,連腳爪都燒焦了,只剩下上喙,已無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 喂食,並常以愛語安慰它們。如是過了一年多,小雞居然沒有夭折,後來還能長大又下蛋,親友鄰居都視為奇跡,紛紛問我是怎麼養活它們的,其實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當成小雞,處處為它們設想而已。

在悉尼喂海鷗的情景,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悉尼海邊常有海鷗聚集,我和徒眾經常將吐司面包撕成一片一片,擲向沙灘上、海面上。漸漸地,海鷗蜂湧而至,甚至在面包還沒落地前,就被它們在半空中接住。 喂食多次後,海鷗與大家混熟了,有時群鷗在空中爭食,有時干脆飛近我們,將手上的面包銜走。有一只長得很瘦小的海鷗,每次探頭想吃,但都被其它同伴搶去,為了讓它吃到面包,我們對准它的嘴喙丟擲,乃至跟著它飛翔的路線,從海岸的這頭跑到另一頭,想盡種種方法,總算讓它啄了一小口面包。

臨走時,小海鷗特地飛到我的面前,圍繞三匝。回台灣後,聽澳洲的弟子說:位在高地上的南天寺一向沒有海鷗出現,可是卻有一只瘦小的海鷗老是高踞在佛堂的窗口上,後來常有數百只的海鷗早晚都來寺中討食;海鷗成為「山鷗」了。

佛光山是一個叢林道場,自然會有各種動物不請自來,狗兒貓兒不用說,野兔、松鼠、鴿子、燕子和許多叫不出名的小鳥,以及各類昆蟲、爬蟲動物等,都在佛光山任運逍遙,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弟子們秉承我「愛生護生」的理念,對它們也都能慈悲待之。對於這些動物,凡是「有意」成為佛光山一份子的,我都為它們取名並入籍。小狗小貓是「來」字輩,像來發、來欣、來富……,小鳥叫「滿天一號」、「滿天二號」……,松鼠叫「滿地一號」、「滿地二號」……。

佛教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類與動物之間是「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所以在一切眾生平等的前提下,如何讓動物得到應有的待遇?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應好好思考的。

2.譬喻教化

佛陀善於觀機逗教,因此能攝受不同根性的眾生,尤其以各種譬喻說法,最能引人入勝。在《譬喻經》裡記載,有一個路人在曠野行走時,被一只大惡象追得走投無路,他看到一口井,趕緊跳入井裡躲藏,沒想到井裡有四條毒蛇虎視眈眈的游行過來,這位路人抓住由井口垂掛下來的樹枝,懸在半空中,這時跑來兩只黑白老鼠,咬囓樹枝,眼看樹枝早晚會被啃斷,在危險萬分之際,一只蜜蜂飛來,滴下五滴蜂蜜,正好落在路人嘴裡,路人嘗著甜甜的蜂蜜,一時忘了自己的處境。在這個譬喻裡,曠野指無明長夜、路人為一般凡夫、大惡象喻無常、四條毒蛇為地水火風四大、黑白二鼠比喻黑夜白天、五滴蜂蜜代表五欲。許多人不也是在五欲貪著中,忘了人生無常,生死逼迫嗎?

「三獸渡河」則是以兔、馬、象三種動物渡河的情況,來比喻三乘斷惑修行的深淺。聲聞乘如兔子,浮水而過,不能深入;緣覺之人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菩薩已證菩提,如象之渡河,能盡到底。

其它,像「驢牛二乳」,比喻佛法與外道的分別;「人鳥明暗」,比喻人我立場不同,所見亦有差異;「蠶繭自縛」,比喻眾生因起惑造業,而沈淪三界;「毒蜂刺人」,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都是運用動物的習性來善巧譬喻,勸人改過向善。而以「盲龜浮木」的故事比喻生而為人的難得,以「牛腹蓄乳」的故事比喻及時布施的可貴,以「蛇尾爭權」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禍患,以「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過失等等,則是佛陀為了教育弟子,以當時流傳的動物為主角自編的寓言,因其內容生動,所以傳誦至今,仍能感心動耳,發人深省。後世的祖師大德為廣度眾生,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相繼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故事來作為弘法的教材。

此外,佛陀也常述說他因地修行時,度脫動物或以動物之身行菩薩之道的事跡,像「割肉喂鷹」、「捨身飼虎」、「九色鹿救度溺人」、「鹦鹉銜水救火」等,都是教化眾生最有效的方式。

佛教的教義周遍涵容,無論傳播到哪裡,都能與當地文化水乳交融,尤其詩偈的流傳,對於人心的提振,社會的淨化,功效卓著。其中,如「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世界從來多缺陷,幻軀那得免無常」、「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鹄能高飛;世人雖有富貴力,不如學道功德深」等等,都是藉著大家所熟悉的動物,以寥寥數語,畫龍點睛地闡明處世之道。

佛教基於「物我一如」的精神,不但教導佛子把動物視為朋友,愛惜呵護,更將眾人敬畏的動物與諸佛菩薩的美德相譬,借以觀想思惟,引發信心。例如:獅子勇猛伏眾,獨步無畏,號稱「百獸之王」,為大家所一致稱道,因此在佛門裡,經常比喻佛陀為「人中獅子」,佛法為「獅子法門」,說法為「獅子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獅子乳」,而佛陀所坐的位子當然也就稱為「獅子座」了,「獅子身上蟲」則表示身在佛門卻破壞佛門的敗類。

在動物中,龍與象分別是水上、陸上最有力者,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以「龍象」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後人引申為殊勝的禅定力量,或者用來贊揚行誼莊嚴的高僧大德為「佛門龍象」。

也由於大象具有忍辱負重,堅毅不拔的性格,因此顯教寺院常以六牙白象為普賢菩薩的座騎,來彰顯普賢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深切願心;以青毛獅子為文殊菩薩的座騎,來表征文殊菩薩堅無不摧,猛利無畏的無上智能。兩位菩薩並列在佛陀的兩邊,示意眾生唯有「定慧一如」、「解行並重」,才能深入佛旨,得其法要。在密教道場中,則分別以象征游行無畏、堅力無礙、尊貴吉祥、端麗明慧、智用隨方的獅、象、馬、孔雀、金翅鳥,來作為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不空成就如來的座騎。

此外,佛門裡以魚類晝夜張目,所以取其形貌,作成法器,稱為「木魚」,以示精進;「海青」本為鵰類的一種,因神態俊逸,所以又有人以之作為大袍的別名。

3.契機悟道

動物能作為譬喻、象征來教化眾生,啟發信心道念,更常是開悟見性的因緣。

阿彌陀佛以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宣流法音,令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陀和祖師大德則經常隨手拈來,運用身邊的事物作為啟發後學的契機,一些動物也因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

佛陀有一位弟子,每天在水邊樹下打坐參禅,精進自勵,然而十二年來不但未能開悟證道,更是妄想紛馳,心中充滿了貪瞋癡等煩惱。一天夜晚,這位弟子又在樹下打坐,佛陀愍念他殷誠精進的向道之心,有心幫助他,便來到樹下與他一同禅坐。到了半夜,有一只烏龜爬行到樹下,正好有一只水狗出來覓食,看到烏龜,便想吃它,烏龜趕緊把頭尾及四肢都縮進龜殼裡,水狗莫可奈何,烏龜終於保全性命。

看了這一幕,佛陀轉身對身旁的弟子說:「這只烏龜因為懂得藉龜殼來保命,所以水狗無法傷害它。但是世間上的人反而不如這只烏龜,他們不知道無常正像水狗一樣,隨時環伺在側,恣情放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追逐五欲六塵,使得外魔能夠得便,侵害生命。」

佛陀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經過佛陀的啟發,這位弟子終於如夢初醒,豁然開通。

有一次,馬祖與懷海師徒二人行於寺外山坡上,忽然看見一群野鴨飛過,馬祖問道:「那是什麼?」

「是一群野鴨子。」懷海不假思索地回答。

「飛到哪裡去了?」馬祖再問。

「飛過去了。」懷海回答。馬祖當下把懷海的鼻子用力一扭,懷海大聲叫痛。馬祖指著懷海的鼻子問:「不是已經飛過去了嗎?」

懷海聞言大悟,他一句話也不說,回到房裡痛哭。大眾關切,懷海請他們去問老師,馬祖則表示懷海自知緣故。大眾回去後,竟看見懷海呵呵大笑,不禁深感費解,於是問他為何從前哭,現在笑,懷海信心十足地說:「我就是從前哭,現在笑。」

此段禅門公案寓意深遠,百丈懷海因為馬祖道一的一句「野鴨子飛到哪裡」而粉碎時空,破除執妄。

宋代的子元禅師,有一天在禅坐入定中聽聞鴉聲而大悟,作了一首偈:「二十余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沉吟,忽然聽得慈鴉叫,始信從前用錯心。」從此,子元禅師於順逆境都不再動念。

《五燈會元》裡,有位僧人問趙州從谂:「狗子是否有佛性?」趙州回答:「沒有。」那僧人說::「上自諸佛,下至蝼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就沒佛性?」趙州說:「因為它有業識在。」

後來另一位僧人問趙州:「狗子是否有佛性?」趙州回答:「有。」僧人再問:「既然有佛性,為什麼撞入這個皮囊?」趙州說:「因為它明知故犯。」在這裡趙州有時言有,有時言無,為的是打破人們知見上的執著。

還有,百丈禅師以「騎牛牧牛」的問答,讓長慶大安自此領旨,更不馳求;廓庵禅師繪「十牛圖」,闡示修禅的方法和順序;洪恩禅師藉「六窗一猿」的譬喻,使仰山慧寂了悟佛性真義。

每一種動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也都有存在的價值。在單純的生存法則下,它們以各種能力、道德、慈愛、感情、道義、智能等等,呈現豐富深遂的生命體,開展自在清朗的佛心,是人間溫馨歡樂的種子,更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

 

三、山河大地皆為佛體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這個包含空間與時間、蘊涵三世與十方、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無窮無際之宇宙,我們對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說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後來科學家也證實,空氣(風)、水、火、土是宇宙組成的要素,而且這四種要素均具有輕與重、冷與熱、乾與濕、軟與硬、靜與動等相反的特性,由於這些特性組合比例的不同,便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羅萬象,也為萬物帶來生命。

無論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風或生命體的地水火風,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它三大,如山岳等堅物之中,地大較為增長;河海等濕物當中,水大較增長,另外未顯的三大仍潛伏其中,靜待因緣條件成熟便顯現其作用。例如:流動的水在溫度冷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會凝結成固體的冰;當溫度加熱到攝氏一百度以上時,又會蒸發成氣體。

另外,我們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動力。節奏的海潮,規律地沖刷著大陸和島嶼,使海濱和海岸線改觀;陽光的照射,使海水蒸發成水氣,水氣又凝聚成水,不停的在天空和海洋之間循環;雨水落下,匯成河川,所向之處,堅實的巖石也難以阻擋;熔巖在地底深處流動,從地殼薄弱處冒出地面,形成火山;無形的風也會改變大地,地球旋轉生風,吹起砂礫,像無數鑿刀把那些似乎永遠不變的巖石,雕成各種形狀。可以說,由於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運作,才顯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偉大。

《幼學瓊林》一開始即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載我」,中國人也有天為父、地為母的觀念。依佛教的觀點,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滿虛空,具有無量功德,無限妙用。以下分別說明涵蓋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風雷之結構、作用,以及他們如何展現法身的體、相、用。

(一)山河大地展現的佛體

1.霹雳創始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宇宙形成於一百五十億年前的大霹雳(Big Bang)。那時像壓力鍋爆炸一樣,能量向四面八方擴散,產生許多粒子,這些粒子經過長期撞擊、排斥和相互吸引,終於形成一團包含原子、質子、電子的物質。此即印證佛陀所言,宇宙萬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壞、空,生滅變異中循環不已。

大霹雳之後約十億年,一顆恆星──太陽在銀河系裡誕生,原本圍繞太陽的雲氣逐漸縮小成小塊的物質,就是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個。剛開始時,地球只是星塵和隕石聚集的物質,後來由於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的熔漿、煙灰和氣體,這些氣體除了水蒸汽,大部分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與氯,尚無生命所需的氧氣。

那時地表溫度約是攝氏八十五度至一百一十度,等到大氣冷卻之後,水蒸汽形成雲,降下雨,如此蒸發、降雨的循環,經過了幾億年,雨堆積成河川、湖泊與海洋。地表的巖石也是因氣溫變化、風吹雨淋,不斷的侵蝕、風化,才變成能種植的土壤。

有關世界的形成,在《起世經》中記載:因為眾生業緣的風刮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稱為「風輪」。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輪為牆,維持住水層,稱為「水輪」。由於眾生的業風,水輪之內逐漸形成硬石,稱為「金輪」;金輪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謂的大地。須彌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東勝神洲、拘羅洲的北拘羅洲、閻浮提的南贍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賀洲。閻浮提就是我們生長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稱為「須彌世界」,相當於一個太陽系。虛空中還有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恆河沙世界。

佛陀從業力緣起、心識變現,來說明宇宙的形成,認為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呈現出來的自然生命;雖然角度和科學家稍有差異,但其見解卻是一樣精辟且具科學性。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八的面積為海洋,平均深度為三·七公裡,如再加上內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積更高達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四·三五。而且,形成生命的細胞是誕生於海洋,水可說是生命的來源,人體也是百分之七十由水構成的哦!

生命不能沒有水,但是海洋裡全是不能飲用的鹹水。所幸太陽的能量能將海水蒸發,變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滲入土裡,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後又返回海洋。藉由這種陸地、大氣和海洋間水的交遞轉換的「水文循環」( Hydrologic cycle),海洋的鹹水才能變成淡水,才能滋潤生命,為萬物所使用。同樣的,陸地上的生物,尤其植物,在水的循環過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森林的樹根吸收水份,穩住土壤,溪河不致泛濫而正常流入大海,干旱時也能維持濕度,調節氣候。

水無所不在,在地球各個角落循環,並以不同面貌存在著。被全球公認為「可永續性生態學」研究泰斗的大衛·鈴木博士,於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是日裔加拿大人。他在《神聖的平衡》這本書裡,曾以水分子阿奎的游歷故事,來說明所有水分子的運行。假如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讀音)是夏威夷火山爆發噴出的水分子,它在空中載浮載沉。後來隨著雲氣飄至北美大陸的海岸,進入內陸,碰到高高隆起的落矶山脈,帶著阿奎的雲氣開始冷凝、液化,變成雨落到地面,滲入土裡。

不久,阿奎被一棵樹的根部吸進去,毛細管作用讓阿奎爬上樹干,到達樹枝,又跑進松果內的一顆種子裡。這時一只小鳥飛來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種子,然後往南遷移飛至中美洲熱帶雨林,不久,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進入蚊子的身體。這只蚊子在小溪上低飛,被一條眼尖的魚吞噬,阿奎又跑進這條魚的肌肉組織。爾後,雨林原住民前來捕魚,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魚,阿奎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類的肚子裡。

這就是阿奎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歷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的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陸地上以及生物體內逗留和循環。

水分子雖然簡單,只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但卻具有奇異的特性。除了具備固體、液體、氣體三態之外,一般而言,物質由液體變成固體,會密度提高,重量增加,但是水在平常溫度時是液態,其比重在攝氏四度時最重,因此冰能浮於水,即使外面天寒地凍,海面湖面結成厚厚的冰,底下的溫度一定保持在攝氏四度,如此冰下的眾多生物才得以維持生命。

而且水能吸收、儲存和放射熱能。夏天時,海洋、江河儲存大量的熱能,到了冬天釋放出來,調節地表的溫度。洋流也會在熱帶地區吸收大量熱能,運送到寒帶地區,使當地的空氣變溫暖。水還具有超強的溶解能力,能分解生物體內的細胞分子並運送養分,也可以溶解巖石,及分解土壤中的養分和物質,將它們帶入地底。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著變化多樣的面貌,它更有生命力與情感!日本 I.H.M 總合研究所所長江本勝博士,十多年來,以波動測定法進行水的研究,後來又從水結晶照片中發現許多水的訊息。在他二○○二年十月出版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裡提到,較之於自來水,天然水展現的結晶都異常美麗,而且水會聽音樂,書中寫道:

聽到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水,呈現的結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調般美麗而整齊。遇上對美充滿深刻祈望的莫扎特「四十號交響曲」,結晶體也竭盡全力的呈現華麗的美感。……相對的,讓水聽充滿憤怒及反抗語言的重金屬音樂,結晶呈現的全都是凌亂毀損的形狀。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會閱讀文字:

看到「謝謝」的水,呈現的是清楚而美麗的六角型結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現的結晶則和聽到重金屬樂時一樣,是細碎零散的結晶。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歡聽好話,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惡。佛教度眾的四攝法門,其中一項「愛語」攝,即是依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而給予贊歎、肯定。對於如佛之法身無所不在、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水,我們能不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們嗎?

地球是活的,幾十億年來,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動著。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巖石,經過風、水、冰長期的侵蝕,有的形成獨特的山岳,有的磨蝕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峽谷。即使是巍峨高聳的山脈,也會由於自然因素的侵襲、分解、脫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積沉澱,如同人類的生老病死一樣,等另一個造山運動繼續再產生新的山脈;無論是山脈、丘陵、高原,都是如此的形成、潰散,再潰散、形成的循環流轉。

二○○二年十一月份的《聯合報》就曾報導,意大利西西裡島附近有一座沉沒一百七十年的火山島,由於頻繁激烈的地震活動,可能會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已有統領西西裡島的波旁王朝、意大利、英國、西班牙四個國家,宣稱擁有該島主權,甚至意大利已派潛水員到海中的火山頂插上國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立刻宣稱其為意大利領土。

常言「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事實上,如《八大人覺經》一開始即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萬事萬物沒有恆久不變的,緣生則聚,緣滅則散,堅硬如山石,也須歷經成住壞空的生滅過程。

巖石經過漫長風化形成土壤,土壤裡的成份又不斷混合、制造,才構成今日能創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將一撮土壤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土裡竟是一個熱鬧的大千世界,有機物、無機物、動物、植物、礦物;各種液體、氣體、軟的、硬的物質,都在土裡忙碌的活動著。

世界知名的當代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大自然的獵人》書中寫道:

一公克的尋常土壤,只不過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起的份量,裡頭便棲息了一百億個細菌。它們代表了成千個物種,而且幾乎全不為科學界所知。……

「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若非從顯微鏡觀之,誰又能相信?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讓大地成為人類賴以為生的母親。

2.孕育萬物

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八面積的海洋,一直是人類生活和活動的泉源。翻開地球,我們會發現許多最古老、人口最多和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不是在海岸在線,就是離海岸線不遠。在氣候上,沿岸地區冬天溫和、夏天涼爽,空氣較清新流暢,適合定居;沿海地區降雨機率大,也有利農耕,漁業的發展更不用說,其它像食鹽提煉、藻類栽培、珊瑚珍珠采收、商業運輸、觀光事業等,都是海洋對人類顯而易見的貢獻。

水和空氣(風)一樣,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們每天必須吸收一定量的水分,來補充流汗、排尿、排便,甚至吐氣所流失的水,以維持體內的平衡。還有人類的衣食、物質、能源所需,無一不耗用大量的水,除了煮飯、煮菜、洗澡、洗衣服、洗車等日常生活所用,種植稻米蔬果需要水的灌溉;電器用電,須水力發電;紙類、陶瓷、金屬之制作皆須耗費大量的水,而工業用水更是龐大。可以說所有生物裡,最會利用水,也最需索無度的就是人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出版的 Source 統計,全世界的水百分之九十七·五為鹹水,剩下的百分之二·五為淡水。這些淡水大部分存於冰山、冰帽,或為地下水、湖泊河道的水,全世界的水中只有百分之○·○○○七是立即可用的。

雖然藉著奇妙的水循環,不可飲用的海水蒸發至天上,能降下甘霖,但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生態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知珍惜自然資源,砍伐樹林,導致水源流失。而工業用廢水、排洩物排入河流,滲入土裡;溪河湖泊被傾倒廢棄物、水泥等,都造成水質惡化、水源污染等問題,嚴重威脅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態也瀕臨破壞瓦解。

在《勝鬘寶窟》裡記載大地有三義:「一牢固難傾,二生長萬物,三能擔負山河。」如前所言,大地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能孕育生命,是眾生之母,我們的食物大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土壤。不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現代化、機械式的農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破壞土地原有的益菌和微生物的生長,雖然生產量增加,但是使得土質惡化、有機物質減少、土壤變薄流失,都是得不償失、難以彌補的後果;無怪乎世界會成、住、壞、空!

現代農耕方法如此嚴重侵蝕大地,諾貝爾獎得主肯達爾與人口生物學者大衛·皮曼岱爾即痛心地說:

現代土壤流失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十六到三百倍。過去四十年裡,土壤流失已讓全球農夫廢耕了四億三千萬公頃農地,約占全球現今農地的三分之一。

勃納·坎貝爾博士也說:

陸地生態系每年制造一千億噸有機物質,人類直接使用、分配或摧毀掉的有機物質便占了百分之四十。換言之,地球生態是靠千萬物種聯系,人類卻使這些物種無立足生存之地。

如何讓大地恢復原有的生產力和健康,是地球上每一個人的責任。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已有所警覺,開始對有機栽培和無農藥產品感興趣。台灣的洪百裡生物科技公司基於對土地的關懷,近年來也致力研發微生物分解有機廢物的技術,藉由「有機廢棄物再生設備」,不只能減少垃圾量,微生物分解廚余後,還可作為土地的有機肥料。

佛教非常了解自然生態的重要,佛陀常常教誨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樹木,做好水土保持。在《佛制比丘六物圖》裡提到:「觀蟲濾水,是出家之要儀。」佛陀以其般若智能知道水裡含有無數微生物,因此告誡弟子喝水時須先用濾水袋過濾,以免殺害蟲蟻。還有睒子菩薩「蹈地常恐地痛」,也是對大地的珍惜。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自然生態保育專家,當屬阿彌陀佛,他在因地修菩薩行時,以其清淨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清淨之行,發下四十八大願,歷經久遠時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建設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房屋、樹木、花草、公共設施都非常美好。淨土中只有公益沒有公害,只有美好沒有髒亂,更沒有黑煙廢氣、喧囂噪音、污染;說到氣候是清爽宜人,說到水則是含有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息、養根等八種特質的八功德水。其它像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自然世界。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與教育部、行政院環保署、農委會、台灣省林務局、中國時報、財團法人壽山文化基金會、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種兩百萬棵樹救大高雄水源及廢紙回收」運動。以種兩百萬棵樹,直接救水源;而廢紙回收可以減少砍樹量,是救大樹,又間接救水源。救水源看似小事,實則影響深遠!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山河大地如廣大無私之佛體,承載孕育一切眾生,聰明絕頂又主掌當今地球生殺大權的人類,實在應有一番徹底的省思和改變!誠如坎貝爾在《人類生態學》一書裡寫道:

我們與地球、海洋、空氣、四季、動物與花果共同織成一個網絡。在這個網絡裡,牽一發動全身,每一個因素都對另一個因素有所影響。我們是地球這個「大整體」的一部分,如果人類想要存活,便要懂得尊敬、保護、熱愛地球的多樣性表現。

3.豐富文化

大自然裡的山河大地孕育我們生命,提供我們生存的物質來源,在精神文明上,它們更具有清淨、光明、智能等無量功德。

早期的人類社會,有自然崇拜的習俗,藉著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只的膜拜,作為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山海經》裡記載著數百多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中國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來祝禱國泰民安,尤其「封禅」更是國家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頂上祭天;禅,是到泰山腳下祭地。在希臘神話裡,也將地神蓋娅(Gaea)視為眾神之母,古詩人荷馬歌頌她為「大地之母,眾生之母,萬物最古老者。」

後來的學者、思想家,則進一步思索人與山河大地的關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等思想。如孔子認為自然山水具備君子美德,而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游山玩水之間,能薰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曾經幫助劉秀復興漢室,立過功勞,卻不願為官的嚴子陵,范仲淹歌頌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也是以山水來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莊子曾自豪:「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於宇宙中,與天地同生,與萬物共享。他認為人世間的苦難都是由於違反了自然,而「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態度。

魏晉南北朝之後,自然山水開始成為人們審美、怡情的對象,尤其詩人、畫家、士人、官宦、僧侶、道士,常常在名山勝水間,一面欣賞山水,一面吟詩作畫,清談玄理,或參禅悟道,於是開創了中國山水文化,如謝靈運「杖策孤征,入澗水涉,登嶺山行,陵頂不息,窮泉不停」,終日徜徉山泉之間,寫下大量的山水詩。

曹操有名的四言詩〈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也是藉自然景物之描寫,展現他氣勢雄渾的精神世界。

還有,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縱情於大自然的山林田園,時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一斗百篇逸興豪,到處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跡天下,為名山好水寫下大量的詩作,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蘇東坡一生屢遭貶谪,但他熱愛山水,見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詠,如看到長江的壯美,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西湖的秀麗,引發他寫下流傳千古的名詩:「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參修佛法之後,他更認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而寫下:「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描寫洞庭湖:「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說:「八百裡洞庭今入眼,五千歷史再從頭」,藉著文學家的筆,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更引人遐思了。

在山水畫方面,宋朝的山水畫家郭熙對山水有深入的觀察。他曾說:「山之體,石為骨,林木為衣,草為毛發,水為血脈,雲煙為神采,岚霭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此段話為風景畫裡,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關系和處理,作了生動貼切的描寫。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辦書院,則為山水增添新的文化氣息。其它像山水哲學、山水音樂、山水園林、山水地理,以及現代利用山水豐富的資源,作自然科學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賦予人類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脈河川都是地球不斷演變而形成的自然景觀,由於地質、地理條件的不同,它們便各自呈現萬種風情,為世間提供絢麗多姿的面貌。例如以中國名山而言,一般人說: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便是形容這些山脈獨具的形象。

綿亘於中國西藏、印度、不丹、尼泊爾之間的喜馬拉雅山,最高處有八八五○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峰,因其具聖潔、美麗和神秘的形象,西藏人稱它為「珠穆朗瑪」,即雪山女神之意。其它有名的山脈,如台灣最高峰玉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北美洲的洛矶山脈等,也都各具風采。

水本來是透明無色的,但因地理環境及所含礦物質的不同,而產生豐富的色彩,如黃河含沙量大,成為獨特的黃色巨流。另外,金沙江的白浪、富春江的碧波,也是以水色不同而聞名。唐朝詩人王勃〈滕王閣序〉的名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形容天色、水色相互輝映的美景;「山在虛無缥缈間」,有著雲飄似山移的意境;「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則是蘇東坡描寫泛舟觀景,群山游移的動態美。山水除了有形象、色彩、動靜的視覺之美,也有聽覺美,如驚濤拍岸、瀑落深潭、溪流山澗、空谷回音等。

唐朝劉禹錫的〈陋室銘〉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人們徜徉山水,怡情悅性,也賦予山水更深一層的精神意義與文化內涵。

(二)佛教與山河大地

1.深山古寺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勝地朝拜或游覽參觀者,無不被名山古剎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風光所折服。這些優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許多高僧大德的智能,艱苦創立,辛勤墾植而建構的。

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位於安徽省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成道教化眾生的道場。九華山峰巒奇麗,高出雲表,詩聖李白曾題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山光水色,獨特別致。

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的「五台山」,相傳為文殊師利菩薩應化的道場。因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故稱五台,整個五台山寺院林立,殿堂樓閣不計其數。

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示現說法的道場,位於四川峨眉縣,岡巒迭起,氣勢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裡。現有伏虎寺、報國寺、清音閣、仙鋒寺、金頂、光相寺等七十余寺院,為僧肇、慧通、廣濟等法師所創建。

供奉觀世音菩薩,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的普陀山,位於浙江定海縣東海中的舟山群島,四面環海,山中巖峰洞窟天然形成,海潮聲與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鳴,構成一幅海天佛國的奇境。

此外,開創天台宗的智顗大師,在位於浙江台州府佛霞嶺山脈的天台山峰修道二十多年,創建了國清寺等十二所道場。寺院周圍環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回流,附近風景勝地很多,是一處層巒聳翠的深山叢林。位於江西省北部南嶺的廬山,風景幽雅,氣候溫和,處處奇峰峭壁,巉巖怪石,峽谷之間流泉飛瀑,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避暑勝地。東晉時代,開創淨土宗的慧遠大師在此結社念佛,創建東林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的攝山棲霞寺在深山峻嶺之中,寺後山崖鑿有眾多佛龛、佛像,而稱千佛嶺,該寺是清末明初年間宗仰上人所重建。有謂「春有牛首,秋有棲霞」,此佛窟和雲崗、龍門、大足等佛窟相互輝映,增添中華大地的文化生命。

著名的五岳是中國名山代表,它們和佛教也有諸多因緣:東岳泰山除了雄偉壯觀,數千年來,因融入帝王封禅、詩畫意境、科學研究及宗教神話等,而形成泰山獨特的山水文化,也於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位於河南省的中岳嵩山,因其地形聳峻險要,自周、秦、漢以來,一直是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此山亦為人文荟萃之地,有五十多處被列為文物保護地。座落於嵩山山脈東的少室峰,菩提達磨曾在此面壁九年修禅入定,傳法予慧可,創建禅宗祖庭,其中的少林寺,則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禅師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

北岳恆山位於山西省,其山勢磅礡,儀態非凡,最著名的是構築於峽谷懸壁之上的懸空寺,這座依巖作基,就崖起屋的寺院被稱為「天下巨觀」。位於黃河與渭河之濱的西岳華山,《山海經》說它:「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華山曾經是道家天下,因此自然景觀中融有談玄說秘的奇險。

南岳衡山位於湖南省,其山體由花崗巖構成,但植被茂密,兼具外柔內剛的氣質。佛教曾在此相當興盛,有所謂南岳四絕:「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樓之秀、水簾洞之奇」,除方廣寺,著名的寺院尚有福嚴寺、南台寺等。

此外,韓國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廣寺,日本的比叡山、高野山等,也都是建在山邊水涯的寺院。

2.緣起性空

佛教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小「世界」所構成。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可見宇宙的浩瀚廣大。

每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總合為八十中劫,稱為一大劫。從小劫、中劫到大劫,總稱阿僧只劫。

「成劫」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成立的時期。即由有情的業增上力,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減劫;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饑馑等三種災害產生;我們這個時代應屬於減劫吧!

「壞劫」時的世界經由火、水、風三災而毀壞。首先是有情生命的滅絕,稱為趣壞、有情壞;接下來,世界出現七個日輪,起大火災,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間燒壞;次起水災,水淹至二禅天;最後是風災,壞滅三禅天,稱為界壞、外器壞。唯有四禅天不為三大災所壞,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經過八萬大劫,仍歸壞滅。

到了「空劫」,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之中,唯有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它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中。

等到世界再成立,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是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復生滅,輪回流轉,每一周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

佛教認為自然界的林林總總,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總離不開物質與精神的「色、心」二法。從小至一麻一麥、一微塵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須彌法界,總不出色心的范圍。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所有人事物境的生起、還滅,均脫離不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普遍而必然的現象。《成佛之道》裡有幾句話最能說明無常的道理: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永恆存在的實體。以時序來說,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四季遷流,輪回不已;生物界有生、老、病、死的變化過程,若一息不還,即如同灰壤;國土世間危脆不實,逃不過成、住、壞、空的循環,如強烈的大地震,能將高樓林立的城市夷平,地殼震裂,甚至能吞噬山川河流,使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

「諸法無我」更進一步說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會自己生成,不是固定不變,也不是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依緣而剎那生滅,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常住不變的「我」。

因此,緣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則,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物質所構成的,它們都是相互關系條件的配合,例如:決定人類命運的自然力量有飓風、雷電、火山爆發、地震和冰川,但是也因為這些自然的力量,而使人類在其它方面增加許多的養分。閃電是最突出的例子,以美國為例,每年因雷擊喪生的人數平均約四百人,受傷一千人,財物損失約三千七百萬美元,因雷電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損失,還不包括在內。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閃電,植物就不能生存。因為地球大氣中大約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糧,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這種養分約二千二百噸。但是氣態的氮不能溶解於水,對於植物毫無用處,必須經過某種變化後,植物才能夠把它吸收。閃電能觸發這種氮元素的化學變化,使氣體狀態的氮,變為植物可吸收的氮。

雖然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個例子,但也能充分說明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因緣關系的生存。在《增一阿含經》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緣起性空」的道理:「猶如鑽木取火,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生,亦不離木。若復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會合,然後有火。」因此《大寶積經》雲:「以眾緣故起,一切無堅實。法語自性空,自性無有相。」

3.萬法唯心

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體。佛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真如自性是萬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體。《首楞嚴義疏注經》寫道:

諸法唯心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也說:

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

外在的世界如果離開這一顆能知覺的心、能分辨的識,就無實在意義,更無實體存在。因為有心識才有世間,心識若無,也感受不到世間的存在。所以僧肇大師有感而發:「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凡人總是以見聞覺知來看大自然,但是更重要的,我們還有一個靈明不昧,能與大自然感應,甚至包容大自然的真如自性。

法相宗的唯識說,主張萬法皆由業感受報的主體阿賴耶識所變現。由於阿賴耶識含藏各種種子,遇緣起現行,現行又回薰種子,受薰的種子遇緣又起現行,如此周而復始。因此,宇宙萬象不過是阿賴耶識所變現。

而有情如來藏中的自性清淨心,才是萬法生起的根源,由於真心被雜染蒙蔽,成為阿賴耶識,而使眾生生生世世輪回不已。佛教對宇宙的诠釋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每一個有情眾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淺,而能顯現出不同的世界。

華嚴宗主張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剎那非短暫,劫波非悠長;真的未必真,假的未必假;淨的未必淨,髒的未必髒……,華嚴宗這種超越對待,圓融無礙,認為萬事萬物互為緣起而成一體的論說,即法界緣起;強調唯心所起的法界互為緣起。

《摩诃止觀》卷五說: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

依天台宗所言,我們當下的每一念中,具足三千世間諸法,涵攝全體法界的森羅萬象。

以上各種宇宙緣起之說都離不開有情心識的造作,只要覺悟此心即是佛,則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會和我們一起成佛,造就出清淨的佛國淨土。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從山河大地的形成、現象,以及承載養育一切眾生、對精神文化貢獻等各方面視之,它們無一不是無言說法,無一不在展現慈悲的佛體。  

四、日月風雷皆為佛用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類位居世界之首。一五四三年,波蘭科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在其著作《天體運行論》中,首度提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太陽系九個行星之一。到了一六一○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Calileo)從其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星河,更證實哥白尼的學說。直至今日,我們更知宇宙中如太陽系的銀河系又有無數無量之多。

「天外有天」的遠觀,早在佛經中, 已有明確的記載,例如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的《經律異相》,就詳細的記載著無數天界的生活活動,不但可以印證現代天文學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來天文學探究的方向。經典裡記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講經時,出廣長舌相,聲音震動無量世界,傳送極遠。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相信,懷疑佛陀的音聲不可能傳到那麼遙遠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飛到十億佛土以外的佛國,在那麼遠的佛國裡,光明王佛正在說法。有一聽眾忽然從身上抓到一樣東西,驚叫道:「我身上怎麼會有一條小毛蟲?」

光明王佛說:「那不是小毛蟲,那是從娑婆世界來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光明王佛於是對目犍連開示道:「諸佛的威德不是聲聞弟子可比擬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測的。」從此以後,目犍連就非常相信虛空中確實有無量世界,也確實有無量諸佛。

而佛經中常說的虛空、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也正好印證今日天文學家所發現的:宇宙中充滿了無量無數的銀河系、太陽系、星雲團、天河、星球等。

我們生存於大氣之中,能正常呼吸時,往往不覺空氣(風)之存在,留意它是維系我們生命的第一要素。對於雲雨雷電等天文氣象,也因習以為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單元將探索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的運作,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它們與佛教的關系。

(一)日月風雷奧妙的佛用

1.天空萬象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光與熱唯一的來源。太陽的直徑約一百四十萬公裡,是地球直徑的一○九倍,它是一顆白熱的氣體恆星,表面溫度約攝氏六千度,核心溫度更高達一千五百萬度。太陽不斷的燃燒,使得無數的氫原子碰撞、融和,轉換成氦原子而產生龐大、無以計數的能量;科學家估算,太陽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鐘所釋放的熱量,約是六十億乘十億再乘十億的卡洛裡。

由於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非常遙遠,約有一億五千萬公裡,太陽光到達地球的時間約須八分十八秒,而太陽輻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約只收到二十億分之一;不過,光是這少許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溫暖,讓生命生長,並給予大氣動能,產生各種天氣現象。

太陽的行星,以其和太陽的距離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點,是月球之外,最亮、且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溫度為攝氏四百六十度,無法輻射出去的熱量,使得金星猶如炙熱的地獄。地球,是我們居住的星球,繞太陽一周須三百六十五天,約運行九億多公裡。火星,其地表是暗紅色的塵土,遠看就像一顆「紅色星球」,這裡大氣稀薄,無法捕捉太陽熱能,因此地表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五十三度。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倍,其大氣層裡都是阿摩尼亞等有毒的氣體。土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征是周圍有一圈由許多小星球組成的彩環。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對雙胞兄弟,有許多相同的特質,如氣溫低、大氣由甲烷所組成等。冥王星,是太陽系最外圍、最遠的行星,是一顆神秘、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這九大行星,尚有無數的小行星及環繞行星的衛星。

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軌道繞著太陽運轉,它們本身不會發光,僅能反射太陽的光輝,也因此我們才能看見它們。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

太陽無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狀,在它繞著地軸「自轉」時,永遠只有一半能享受陽光,這受陽的一半是白天,陰影的一半則是夜晚,而在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的過程中,並非驟然黑白分明,劃分為二;由於有大氣層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間,便有了變化多端、朦胧美麗的黎明和黃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間不也是黑白、好壞、美丑……都一半一半嗎?在一半一半之間也有所謂的「模糊地帶」,而且諸行無常,好的可能會變不好,壞的也可能轉好;世事沒有永恆不變的!

月亮,這顆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經激發許多文人雅士的靈感,留下無數浪漫的神話和詩篇,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樹」都是流傳千古的中國神話。西方人則認為月亮以其柔美光輝沐浴大地,因而稱它為「夜之女王」。這些年來又有精神醫師研究,發現月亮的盈虧會影響人類的行為,如滿月會導致一些人心智狂亂,許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圓時發生,新月時犯罪率最低。

撇開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陸月球之後,我們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涼的巖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沒有水,沒有空氣,它柔和皎潔的光芒,完全是太陽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它距離地球約三十八萬四千公裡,在天文學上算是相當短的距離,它也比地球小,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則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響,月球以每小時三千六百八十公裡的速度繞著地球運轉。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無適當的解釋,不過,科學家曾有過三種假設,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離出來的;二是月球原為太陽系的某個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為地球的衛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時形成。從月球巖石標本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較傾向於第一種假設。

地球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大氣層,在距離地表約十三至十四公裡的地方,有分隔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對流層頂;在約五十公裡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層和中氣層的平流層頂;在約八十公裡的高空,則有分隔中氣層和熱氣層的中氣層頂。和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氣象變化如雲湧雨降等,都是產生於大氣對流旺盛的對流層中。

在地平面上,氣壓的強度每平方公分約為一公斤,因此據估計,一個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氣壓大約是二萬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們,並不覺得大氣壓力的存在,也不會被氣壓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是因為人體已具備承受大氣壓的構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氣壓,氣壓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氣藉著大氣壓力的驅動,它會在地球上流動形成風,當空氣冷卻或水汽增加時,會形成雲,降下雨,甚至發展成台風、龍卷風等。當天空中,低層空氣持續幾天被上層濕暖空氣阻礙抑制時,則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比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幾倍,其暴風雨往往帶來許多災害,閃電的超高熱能(可達到攝氏三萬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測,天空萬象也是瞬息變化中。《華盛頓郵報》於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錢德拉 X射線天文台觀察,證實有兩個超大黑洞同時存在於一個銀河系裡。這兩個黑洞將在數億年後,合並為一個更大的超級黑洞,屆時定會產生強烈重力波,整個宇宙都會受到影響。

蘇東坡說:「自其變者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科學家所研究、發現的,無不在驗證佛教生滅聚散的緣起真理。

2.現實意義

宇宙自然現象的形成,影響生命的演化,對人類生活乃至其它生物的成長也有密切的關系。從早期中國畜牧時代、農業時代,人們就會觀察天文現象,作為作息、生產的指針。當時天文學的發展動機是「編制歷法以授民時,觀測天象以見吉凶」,也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天文儀器便越發精密進步。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以「日」表示晝夜交替,後來他們發現農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鳥的南去北歸,和氣候的冷暖有緊密的關連,這個周期大約有三百六十五天,於是以含有收獲之意的「年」字,來表示此一周期的時間單位;月亮從這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大約為二十九·五天,古人稱之為「月」。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古人藉著觀測自然現象,竟能准確了解日月的運行,而這些時間單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國傳統的歷法,不僅是民用歷書的編排,還包含了太陽、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蝕、月蝕的預報等天文內容,這也是後來天文學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歷法既然是「以授民時」之用,能表征季節冷暖變化的「節氣」就相當重要了!節氣是將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畫分成二十四份,平均為十五天多。二十四節氣依其名稱含義,可分為四種: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3)表征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與農事相關的有驚蜇、清明、小滿、芒種。

此即是歷法配合生活和農事生產的一大特點。

在現代導航技術尚未發明前,也常是藉觀測天象來辨識方位。

《淮南子》裡說:「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談》裡也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可見以前的人就知道從觀察太陽、星球來判斷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對於海水潮汐也有影響。當滿月和新月之後,那時太陽、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線,由於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漲活躍,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陽的拉力呈直角,兩種力量干擾,潮水則和緩遲滯。近年來,有氣象學家認為月亮的盈虧也會影響降雨量和暴風,甚至蘇聯科學家葉爾金(A.I.Yelkin)推測,當年百慕達三角洲飛機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擾海底磁場,而造成雷達發出錯誤訊息,才會釀成悲劇。不過,這些推論仍在研究中,尚未獲得確切的證實。

空氣是維系生命的第一要素,從我們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後一口氣,無論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氣;可以說人體大部分構造和機制,都是為了捕捉空氣而設計的。數十億年前,地球形成時,大氣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後來藉著藻類、植物吸收陽光,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醣分子,釋放出氧,大氣才逐漸轉化成今日含有豐富的氧,適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環境。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感受空氣的存在,除非大氣壓力產生變化,如在長隧道裡,火車快速通過時,隧道中的氣壓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鳴;高山上,由於空氣稀薄,氣壓較地面低,會覺得呼吸困難,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當氣壓異於我們平常居住地的氣壓時,我們才會察覺其存在,並受到影響。

雷電雖然會造成災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氣中的氮,轉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讓植物成為整個大地的生產者;雷電的作用對大自然仍是有貢獻的。

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山河大地、日月、雲雨、雷電、生物、無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皆是各有所用又互為條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華嚴宗裡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的「六相圓融」嗎?

3.互動共享

無私而慷慨的太陽,將它的熱能普遍傳送至大地,不分國界、種族,不擇貧富、貴賤,不論沙石草木、生物、無生物,太陽皆如佛之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展現其溫暖妙用,讓每一生命成長,讓每一物適得其所的衍變。

太陽為大地萬物共享,月亮亦是亘古以來靜默地高掛天空,為黝暗的黑夜灑下皎潔的光輝。豈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把酒問月〉更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識月球真面目,人們賦予美麗的遐想,已識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減清澄的光芒,為暗夜行人照明。

維系生命的空氣,不只是地球萬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斷的互動,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氣存在我們身體裡,我們和其它生物也都存在空氣中,是空氣的一部分。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夏普理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他說我們每吸一口氣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與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氣體,我們吸進又呼出,它不會成為身體代謝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來與大氣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個人都會吸入自己過去呼出或別人呼出的氩原子。他說: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萬個聖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不管耶稣在最後晚餐的談話,或者外交官在簽訂雅爾達密約時的談判,甚至古典詩人誦讀詩作時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氣中。大氣中還有古時戀人哀歎祈求、滑鐵盧戰役厮殺吶喊時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人類、蟲魚鳥獸、花草樹木之間進進出出,融和了大氣,也聯系了古今與萬物。

另外,東歐的多氯聯苯曾隨著大氣污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飄散至大氣中,由烏克蘭向外移動,北歐半島的儀器測出大量的輻射,英國威爾斯的羊只也受到污染而禁止販售。

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們,空氣無國界,它不是地區的資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來源!

空氣讓生命存活,它也是輻射的防護罩。空氣裡的氧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組成,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組成,它在大氣中的含量大約只有二百萬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離地面約三十萬公裡的高處,薄薄一層的臭氧,能過濾致命的紫外線。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會使生物的DNA分子產生化學變化而造成遺傳變異,過量照射還會讓動植物喪命。

但是,從一九八○年之後,臭氧逐年減少,逐漸變薄,科學家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氯」,氯會破壞臭氧的分子,而大氣中氯的主要來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們是電冰箱及噴霧劑中的常用物質;人造物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見一斑!

攸關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個國家代表在「蒙特婁議定書」簽署同意,限制氟氯碳化合物產品的制造、貿易和運輸。這些國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將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壞物質,如殺蟲劑的碳氫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燒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壞,也使得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熱量輻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溫度因而提高,導致全球溫暖化,這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另外,據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頓雜志》報導,太空太陽能發電時代將於二十一世紀中葉來臨。這種不受黑夜、陰雨天影響,於太空中進行太陽能發電,以微波形式將電力輸送到地球的發電法,以及正在研究發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層水」與「溫暖表層水」之間的溫差(熱能)來發電的發電法,都是撷取太陽、海洋的龐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決能源匮乏與地球溫暖化問題的干淨發電法。

僧肇大師的〈物不遷論〉裡說:「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於始篑,修途托至於初步,果以功業不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積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達遙遠的目的地,過去的事物,會成為現在事物的原因和條件(緣);無論修道或不朽功業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從地、水、火、風四大缺乏、四大不調,到現在成為能生存、四大和諧的環境,更是經過幾十億年不斷的演化再演化,我們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樣的,今日人類漠視自然環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殘,必也會成為未來的後果。自然萬象好比如來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滿虛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們,卻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運用。

(二)佛教與日月風雷

1.觀念印證

在科學不發達的上古時代,人們不知道來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等各種變化究竟是從何而來,以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於是世界各民族都發展出他們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亞的阿拉、歐美的上帝等。

在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裡,認為天上本有九個太陽,經過「後羿射日」,最後只剩下一個太陽。但是當今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人類所在的銀河系裡有千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而宇宙裡又有千億個像銀河系那樣的星系,可見宇宙中不只有一個或九個太陽,甚至可以說「天有千日」。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長阿含經》卷十八中印證:「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關於宇宙自然界的問題,佛陀於不同時地作過說明,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使得佛教的宇宙論內容廣闊,學派林立。佛教對宇宙的說明是多方面的,從宇宙的系統形狀來說,有世間論;從成立要素來分析,有萬法論;從宇宙的轉動研究,有因果論;從現象來談,有緣起論;從實相說,有本體論。以上諸說可知佛教對宇宙的觀察與了解,已超越現代科學家,這些立論實為探討宇宙奧秘的寶貴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國天文學家赫伯提出研究證明,仙女座的大漩渦星雲位在我們銀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個與銀河系相似的星系,這是現代對宇宙整體觀察研究的開始。

後來的天文學家發現,星系顯然是宇宙結構上的單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結構上的一個單位,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銀河系的一個星球,銀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條淡白色的河流橫過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無窮無盡的星系,它們在太空中散布之遠,以目前最大的望遠鏡還無法達到其界限。

佛經也常說:虛空無量、法界無盡、國土眾生無量無邊,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無量無邊,而我們所處的地球,只不過是太空間的一粒微塵。這種說法在科學尚未發達以前,很難讓人接受,但是現在由於天文學的發達,不但證明銀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計數,星球間的距離也大到不可勝數。

民間傳說的七夕牛郎織女鵲橋會,事實上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達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離為三十萬乘以一年的秒數),因此,相會可以說遙遙無期,只能在人們心中相會。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間相距達數十、數百光年。由此亦可證知,佛經每一說到數字,往往說無量無數、百千萬億、恆河沙數、非算術譬喻所能及,是真實不虛的。

雖然,除了地球,其它星球皆是一片乾冷死寂,沒有生命跡象,但是許多科學家仍不死心,尤其對火星探測之熱忱一直不減。從一九六五年美國「水手四號」飛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蘇聯發射「火星二號」、「火星三號」,一九七六年美國發射「維京人號」,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觀測者號」、一九九七年的「開拓者號」等,都是希望能另闢一生命疆土。其實,目前的星球沒有生命生存跡象,並不表示過去不存在,未來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彌陀經》就記載著:「過此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而佛陀說法時,很多聞法菩薩都是來自他方佛國。此外,佛經中許多佛菩薩也都以日月星辰為名,例如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星宿王如來、法界智燈王等,可見佛經的天文思想遙遙領先今日天文學家的研究。佛經不但印證現代天文學所說,尤其證明佛法並不違背科學,甚至超越科學,科學越進步,越能證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張宇宙萬物都是成住壞空,一切緣聚則生,緣滅則散;佛教用「緣起」來解釋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顯出來,也超越世間的自然科學。

所謂「真理」,必須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恆性,世間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違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恆常如此,本來如此,即是「法性法爾,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當初證道成佛的佛陀,說他並非真理的創造者,而是真理的發現者,一切「法爾如是」,所以佛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緣所生法,就會有成住壞空的因緣關系,因此,到末劫有許多奇異現象,如「星宿災怪」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當我們仰望夜空,看見無數星星散布天空,感覺上它們是同時存在於天空,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星星與我們的距離,有的幾十光年,有的幾萬光年,甚至幾百萬、幾千萬光年,它們所發出的光,同樣的也是幾十光年,幾萬、幾百、幾千萬光年之後才到達我們這裡。因此,我們看到的星星是來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經不存在,現有的星星則要幾百萬年之後才看得到。

我們看到日出日沒,知道是日已過,但地球的南、北極地區是半年見得到太陽,半年見不到太陽的,他們的一日如何計算?人間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晝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晝夜。這樣一算,人間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間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晝夜。以自然現象對應於時空,即是愛因斯坦「相對論」裡說的「時空不可分割;宇宙為一連續不斷的整體」;這也印證佛教主張萬事萬物依緣而起、互為因緣、本性空無的論點。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行星研究所所長卡爾·謝根曾說:「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飛行,以太空船中的時鐘計測,只要五十六年的時光即可飛行宇宙一周。可是當旅程結束,返回地球時,地球的時間已經過了數百億年了。太陽, , 已死滅,地球已經燒成黑炭。」這種說法則可相應《華嚴經·壽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們所能觀知,外在的虛空世界浩瀚無邊,以管窺天,不過探得一微塵罷了。

2.天文貢獻

佛教天文學最早是由西域攝取西方的天文學知識,再經漢譯典籍傳到中國、日本。歷代以來,不少佛教僧侶博通內典外學,他們對天文學都有精辟的研究。

東漢桓帝時(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來到中國後,譯有《捨頭谏太子二十八宿經》,經文中介紹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稱、星數及相應的星占內容。另外,《摩登伽經》、《孔雀咒王經》、《寶星陀羅尼經》、《宿曜經》、《日藏經》等,也都有相關的天文學知識。

唐代一行禅師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之一,他在中國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一行禅師自幼天資聰敏,博覽經史,過目不忘,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他曾在短短幾天之內完成《大衍玄圖》、《義訣》各一卷,得到當時名藏書家尹崇的稱譽。後來又到浙江天台國清寺與一位隱名大德學習算術,從此他的算法造詣更深,成為日後制定歷法的主要基礎。

開元九年以後,一行禅師奉诏入宮整理歷法,從此致力於天文學事業,貢獻所學,造福國家社會。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點:

(1)撰《大衍歷》。當時國家所用的歷法是李淳風編制的「麟德歷」,唐高宗麟德二年開始啟用,使用五十多年,卻發現誤差越來越大。於是玄宗延請一行禅師另定新歷,一行禅師制定的《大衍歷》,主張以實測日月五星運行情況為基礎來編定,兼采諸家的優點,別創一格,運用今日所謂的不定方程序高級算學來計算時日,歷時三年完成,這種計算時日的方法最准確也最標准,所以這種歷法一直為歷代所采用。

(2)創造「開元黃道游儀」。為了定立《大衍歷》,一行禅師指導機械匠師梁令瓒制作了一批天文觀測儀器,「黃道游儀」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種星辰經緯的測驗器,以此來測驗星辰子午線的長度。他發現「古歷星度及漢代洛下闳等所測星距遠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體不變」,意思是說恆星並不是恆定不動,只是移動緩慢而已,這就是恆星的自行。歐洲直到十八世紀才被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發現,卻不知道中國早已捷足先登了。

(3)制造「武成殿水運渾天儀」。這是一種借用水力轉動來計算時日的方法。渾天儀創始於西漢武帝,在東漢安帝時張衡改用漏水轉動。一行禅師利用水推動齒輪,使儀器轉動,天球每晝夜轉一周,日標環每晝夜轉一周,並沿黃道行一度,月標環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僅如此,儀上還有兩個木人,一個每刻擊鼓一次,一個每辰撞鐘一回,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鐘表。

在《舊唐書·天文志》中記載得很詳細:「鑄銅為圓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轉一匝,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凡二十九轉有余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仍置木櫃以為平地,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准。又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鐘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鐘。皆於櫃中各施輪軸,鉤鍵交錯,關鎖相持。既與天道合同,當時共稱其妙。鑄成,命之曰水運渾天儀俯視圖,置於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見一行禅師對天文觀測儀器制造的嚴謹。

(4)組織天文觀測和土地測量。一行禅師測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為定數。這是利用圭表測量日影於同一時間在各地投影的差數,以計算太陽距離赤道南北遠近的方法。太陽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時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節;太陽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時候,圭影最長,就是冬至節,依此可以區分二十四節氣和測定時刻。一行禅師根據實測的結果,計算出來南北兩地相差三百五十一裡八十步,北極高度差一度(換算為現代單位,即為地球子午線一度,長一二九點二二公裡)。

這個實測的結果糾正了「南北地隔千裡,影長差一寸」的說法。《新唐書·天文志》說:一行根據許多資料作覆矩圖,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極高移動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數,可用以確定日蝕的偏全和晝夜的長短。後來昭宗時代的邊岡重訂歷法,認為一行此圖非常精粹,是不可磨滅的作品。

這雖然與現代值有較大誤差,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子午線的科學實測。西方最早的實測是公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師的實測晚九十年。

一行禅師在天文歷象的偉大功績,為天文學立下不少功勞,對中國天文學的影響極大,他親自制作的「黃道游儀」和「渾天銅儀」就是今天所謂的「天體儀」和「地球儀」。

其它,如元代子聰大師,其精通天文、地理、律歷、三式、遁甲之類,論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咒術,無不精通;日本天台宗無外子圓通,鑽研佛典中的天文歷象達三十年之久,於文化七年公諸於世的《佛國歷象編》,全編分五科:初論歷原,二辯天體,三判地形,四評歷法,五示眼智,論述極為詳盡,也是佛教天文學中之佼佼者。

3.說法妙用

在《佛說羅摩伽經》卷二中記載:

我於邪見惡眾生中,發大慈心;於不善業逆眾生中,發大悲心;於修善眾生,發歡喜心;於善惡等眾生,起無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電霹雳之聲、或作寶光明形、或作熒惑太白諸災異星變怪之形。……或作山巖石窟形、或作溪澗泉池林木藥草花果樹形、或作百種甘膳香美飲食、或作冰雪、或作影響蔭涼之形……。

這裡的「熒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為度化一切眾生,以慈心悲願化作種種形體,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乃至變成各種香美的飲食,讓眾生食用,或提供陰涼之處,為人解熱,凡此,皆是佛陀為利益眾生而展現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認前進的方向。當時玄奘大師出玉門關後,連闖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護佑,逢凶化吉,順利過關。行至莫賀延沙碛,全長八百裡的沙漠地,既無樹木水草,也無飛鳥走獸,四顧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馬糞,逐漸前行,並以日月星辰辨認方向。

諸佛菩薩化現日月風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穩眾生,進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風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顯現。佛陀的慈悲令眾生心安歡喜,如《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光的柔美和溫暖,的確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溫柔,陽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來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眾生時所展現的力量。如《佛說大般泥洹經》中,佛陀現三種壽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時白晝的變異,冬日最短,春日稍長,而夏日更長。當為聲聞緣覺根性眾生說法時,佛陀現短壽相,猶如短暫的冬日,令聲聞緣覺心生無常的悲歎而精進修道。為菩薩根性者說法,佛陀現中壽相,猶如春日,時間為一劫,或超過一劫。當佛觀佛時,其壽世無量,猶如夏日。

佛陀也說:「眾星晝日不現,其實不沒」;「如來身實不滅度,如彼日月無有滅沒」。在科學不發達的當時,佛陀即以其般若智能明了天文真象,並善巧運用於說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陽日照情況,來說明佛陀說法的順序:(1)華嚴時,佛陀自內證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時分,初升的太陽先照到高山,此時只有文殊、普賢等大根性的菩薩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時,佛陀為誘引小根機者宣說教法,此時如日輪漸升,照到幽谷一樣。(3)方等時,佛陀講說大乘經典,讓小乘者能進入大乘,此時如太陽照在平地上。(4)般若時,佛陀為破斥大小乘分別的偏執,宣說般若經,以明諸法皆空,此時如上午十點鐘的陽光照射大地。(5)法華涅槃時,佛陀見眾生根機成熟,開演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時如日輪當午,照耀大地。

據《寶雨經》卷五記載,菩薩出現於世,能以智能方便令諸有情改惡遷善,捨迷就悟,猶如太陽出現於世間,照臨萬物。因此,以太陽譬喻菩薩十種善法:

(1)破無明暗 猶如日行於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間一切幽暗之處悉得明朗。

(2)覺悟有情 猶如日行於空,融和明麗,能令一切池沼蓮華悉得開敷。

(3)光耀十方 猶如日行於空,光耀十方,一切萬物無不蒙照。

(4)出現善法 猶如日行於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飛潛蠢動,鹹遂其生。

(5)諸漏滅盡 猶如日沒時,光明隱滅,則群動皆息。

(6)能作光明 猶如日行於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臨萬象。

(7)映蔽外道 猶如日行於空,赫然照臨,螢爝之光自然不現。

(8)能示高下 猶如日行於空,照臨萬物,若高若下悉能顯示。

(9)發起善業 猶如日出時,能令世人各營生業。

(10)善人愛樂 猶如日行於空,內外明朗,凡諸善人無不欣愛,然若盜賊等輩為惡之人卻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也常被運用在禅觀上,《觀無量壽經》中十六觀之第一觀即是「日觀」。行此觀法,宜在落日之際,端身正坐面向西邊,谛觀落日,內心堅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極樂淨土的方位。《大方等無想經》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風雷為名,例如大雲月王三昧、大雲電三昧、大雲瀑水王三昧、大雲雷三昧、大雲風三昧等等。對於愛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裡,以「暴風」來形容愛欲強大的摧殘,說明其力量能將山岳夷為平地。

李白詩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豈只是寫文章的好材料,這些日月星辰、風雷雨電,在緣起法中運行,為人們訴說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機緣。

結語

自然界有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河大地、日月風雷等萬象,它們依一定的軌則正常和諧地存在與運作。人體的組織亦是一個小宇宙,我們的血脈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輸送養分;腎如海洋,不停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撐身體的挺立;細胞如動物,一刻不止的活躍運動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內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為命,相互依存!陽光(火)、空氣(風)、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長的條件,植物也回饋地淨化穩定大氣、水源和土壤,動物則吸取所需養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養份來肥沃它們。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個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態系。過去的人類能夠敬重天地,明了因果,會遵循自然脈動並珍視其它生物的生存權,而維持一個多樣性、整體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來,短視的人類已將大自然的多樣破壞,將宇宙的整體摧毀!

畢生鑽研螞蟻的當代著名生物學家威爾森,認為螞蟻是非常成功的物種,它們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會性昆蟲。他曾說:

如果人類在今日滅絕,地球環境將回復人類誕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狀態。但是如果螞蟻消失了,地球每個區域的生態將趨於簡單化、孱弱化,千萬個動植物物種將隨之滅絕!

此段話引人深思,看來我們須重新檢視人類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壞空雖然是宇宙必然的現象,但人類加速的摧毀實令人汗顏!為了讓現在的我們和後代的子孫,以及下輩子、下下輩子將再來世間的我們,仍能擁有優良的生活質量,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重新建立一個「新世界觀」:

·徹底體認人類和地球是生命共同體;我們不能自絕於地球之外,當它污染、惡化之後,人類也終將滅絕。

·每一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因緣與價值,維持並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自然生態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經濟理由,任意破壞自然生態,陽光、大氣、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動物,都是維系我們生存的要素,它們的重要性必須受到人類的重視。

我們可以小從身邊的環保做起,如不浪費紙張、節約用水、不隨意制造垃圾;盡量步行或搭乘公車、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減少汽車廢氣的排放;確實做好資源回收等等,工業建設、商品制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顧自然定律與環境保護。只要我們停止或減少對自然的傷害,自然就能復原、再生,而恢復原來的生機。

佛教一直是重視自然生態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薩珍惜大地,「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論文正是說明佛教本著護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對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視自然萬物。我們從植物對人類的貢獻,及其隨緣、有情又堅忍的特性中,發現它們靈動的佛性;從動物各種非凡本領、聰明靈巧和深重情義中,了解它們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豐富的資源孕育眾生,啟迪人心,俨然遍滿虛空,蘊藏無量功德的真如佛體;日月風雷依序運行,照亮大地,長養萬物,不就是慈悲示現、清淨奧妙的真如佛用嗎?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態系,他們全都是佛陀法身的體、相、用!

萬法唯心所造,「心淨則國土淨」,佛陀手按大地,呈現的是他心中的清淨國土;在成住壞空的世間法裡,我們有的是不變的「真心」。身為有情識、有智能的人類,如果人人發揮清淨心、慈悲心,並具備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實自然生態的維護,相信自然生態應可逐日恢復潔淨活潑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類之福!  

三、山河大地皆為佛體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這個包含空間與時間、蘊涵三世與十方、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無窮無際之宇宙,我們對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說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後來科學家也證實,空氣(風)、水、火、土是宇宙組成的要素,而且這四種要素均具有輕與重、冷與熱、乾與濕、軟與硬、靜與動等相反的特性,由於這些特性組合比例的不同,便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羅萬象,也為萬物帶來生命。

無論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風或生命體的地水火風,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它三大,如山岳等堅物之中,地大較為增長;河海等濕物當中,水大較增長,另外未顯的三大仍潛伏其中,靜待因緣條件成熟便顯現其作用。例如:流動的水在溫度冷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會凝結成固體的冰;當溫度加熱到攝氏一百度以上時,又會蒸發成氣體。

另外,我們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動力。節奏的海潮,規律地沖刷著大陸和島嶼,使海濱和海岸線改觀;陽光的照射,使海水蒸發成水氣,水氣又凝聚成水,不停的在天空和海洋之間循環;雨水落下,匯成河川,所向之處,堅實的巖石也難以阻擋;熔巖在地底深處流動,從地殼薄弱處冒出地面,形成火山;無形的風也會改變大地,地球旋轉生風,吹起砂礫,像無數鑿刀把那些似乎永遠不變的巖石,雕成各種形狀。可以說,由於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運作,才顯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偉大。

《幼學瓊林》一開始即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載我」,中國人也有天為父、地為母的觀念。依佛教的觀點,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滿虛空,具有無量功德,無限妙用。以下分別說明涵蓋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風雷之結構、作用,以及他們如何展現法身的體、相、用。

(一)山河大地展現的佛體

1.霹雳創始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宇宙形成於一百五十億年前的大霹雳(Big Bang)。那時像壓力鍋爆炸一樣,能量向四面八方擴散,產生許多粒子,這些粒子經過長期撞擊、排斥和相互吸引,終於形成一團包含原子、質子、電子的物質。此即印證佛陀所言,宇宙萬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壞、空,生滅變異中循環不已。

大霹雳之後約十億年,一顆恆星──太陽在銀河系裡誕生,原本圍繞太陽的雲氣逐漸縮小成小塊的物質,就是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個。剛開始時,地球只是星塵和隕石聚集的物質,後來由於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的熔漿、煙灰和氣體,這些氣體除了水蒸汽,大部分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與氯,尚無生命所需的氧氣。

那時地表溫度約是攝氏八十五度至一百一十度,等到大氣冷卻之後,水蒸汽形成雲,降下雨,如此蒸發、降雨的循環,經過了幾億年,雨堆積成河川、湖泊與海洋。地表的巖石也是因氣溫變化、風吹雨淋,不斷的侵蝕、風化,才變成能種植的土壤。

有關世界的形成,在《起世經》中記載:因為眾生業緣的風刮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稱為「風輪」。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輪為牆,維持住水層,稱為「水輪」。由於眾生的業風,水輪之內逐漸形成硬石,稱為「金輪」;金輪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謂的大地。須彌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東勝神洲、拘羅洲的北拘羅洲、閻浮提的南贍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賀洲。閻浮提就是我們生長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稱為「須彌世界」,相當於一個太陽系。虛空中還有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恆河沙世界。

佛陀從業力緣起、心識變現,來說明宇宙的形成,認為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呈現出來的自然生命;雖然角度和科學家稍有差異,但其見解卻是一樣精辟且具科學性。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八的面積為海洋,平均深度為三·七公裡,如再加上內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積更高達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四·三五。而且,形成生命的細胞是誕生於海洋,水可說是生命的來源,人體也是百分之七十由水構成的哦!

生命不能沒有水,但是海洋裡全是不能飲用的鹹水。所幸太陽的能量能將海水蒸發,變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滲入土裡,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後又返回海洋。藉由這種陸地、大氣和海洋間水的交遞轉換的「水文循環」( Hydrologic cycle),海洋的鹹水才能變成淡水,才能滋潤生命,為萬物所使用。同樣的,陸地上的生物,尤其植物,在水的循環過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森林的樹根吸收水份,穩住土壤,溪河不致泛濫而正常流入大海,干旱時也能維持濕度,調節氣候。

水無所不在,在地球各個角落循環,並以不同面貌存在著。被全球公認為「可永續性生態學」研究泰斗的大衛·鈴木博士,於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是日裔加拿大人。他在《神聖的平衡》這本書裡,曾以水分子阿奎的游歷故事,來說明所有水分子的運行。假如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讀音)是夏威夷火山爆發噴出的水分子,它在空中載浮載沉。後來隨著雲氣飄至北美大陸的海岸,進入內陸,碰到高高隆起的落矶山脈,帶著阿奎的雲氣開始冷凝、液化,變成雨落到地面,滲入土裡。

不久,阿奎被一棵樹的根部吸進去,毛細管作用讓阿奎爬上樹干,到達樹枝,又跑進松果內的一顆種子裡。這時一只小鳥飛來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種子,然後往南遷移飛至中美洲熱帶雨林,不久,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進入蚊子的身體。這只蚊子在小溪上低飛,被一條眼尖的魚吞噬,阿奎又跑進這條魚的肌肉組織。爾後,雨林原住民前來捕魚,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魚,阿奎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類的肚子裡。

這就是阿奎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歷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的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陸地上以及生物體內逗留和循環。

水分子雖然簡單,只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但卻具有奇異的特性。除了具備固體、液體、氣體三態之外,一般而言,物質由液體變成固體,會密度提高,重量增加,但是水在平常溫度時是液態,其比重在攝氏四度時最重,因此冰能浮於水,即使外面天寒地凍,海面湖面結成厚厚的冰,底下的溫度一定保持在攝氏四度,如此冰下的眾多生物才得以維持生命。

而且水能吸收、儲存和放射熱能。夏天時,海洋、江河儲存大量的熱能,到了冬天釋放出來,調節地表的溫度。洋流也會在熱帶地區吸收大量熱能,運送到寒帶地區,使當地的空氣變溫暖。水還具有超強的溶解能力,能分解生物體內的細胞分子並運送養分,也可以溶解巖石,及分解土壤中的養分和物質,將它們帶入地底。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著變化多樣的面貌,它更有生命力與情感!日本 I.H.M 總合研究所所長江本勝博士,十多年來,以波動測定法進行水的研究,後來又從水結晶照片中發現許多水的訊息。在他二○○二年十月出版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裡提到,較之於自來水,天然水展現的結晶都異常美麗,而且水會聽音樂,書中寫道:

聽到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水,呈現的結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調般美麗而整齊。遇上對美充滿深刻祈望的莫扎特「四十號交響曲」,結晶體也竭盡全力的呈現華麗的美感。……相對的,讓水聽充滿憤怒及反抗語言的重金屬音樂,結晶呈現的全都是凌亂毀損的形狀。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會閱讀文字:

看到「謝謝」的水,呈現的是清楚而美麗的六角型結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現的結晶則和聽到重金屬樂時一樣,是細碎零散的結晶。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歡聽好話,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惡。佛教度眾的四攝法門,其中一項「愛語」攝,即是依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而給予贊歎、肯定。對於如佛之法身無所不在、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水,我們能不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們嗎?

地球是活的,幾十億年來,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動著。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巖石,經過風、水、冰長期的侵蝕,有的形成獨特的山岳,有的磨蝕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峽谷。即使是巍峨高聳的山脈,也會由於自然因素的侵襲、分解、脫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積沉澱,如同人類的生老病死一樣,等另一個造山運動繼續再產生新的山脈;無論是山脈、丘陵、高原,都是如此的形成、潰散,再潰散、形成的循環流轉。

二○○二年十一月份的《聯合報》就曾報導,意大利西西裡島附近有一座沉沒一百七十年的火山島,由於頻繁激烈的地震活動,可能會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已有統領西西裡島的波旁王朝、意大利、英國、西班牙四個國家,宣稱擁有該島主權,甚至意大利已派潛水員到海中的火山頂插上國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立刻宣稱其為意大利領土。

常言「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事實上,如《八大人覺經》一開始即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萬事萬物沒有恆久不變的,緣生則聚,緣滅則散,堅硬如山石,也須歷經成住壞空的生滅過程。

巖石經過漫長風化形成土壤,土壤裡的成份又不斷混合、制造,才構成今日能創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將一撮土壤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土裡竟是一個熱鬧的大千世界,有機物、無機物、動物、植物、礦物;各種液體、氣體、軟的、硬的物質,都在土裡忙碌的活動著。

世界知名的當代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大自然的獵人》書中寫道:

一公克的尋常土壤,只不過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起的份量,裡頭便棲息了一百億個細菌。它們代表了成千個物種,而且幾乎全不為科學界所知。……

「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若非從顯微鏡觀之,誰又能相信?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讓大地成為人類賴以為生的母親。

2.孕育萬物

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八面積的海洋,一直是人類生活和活動的泉源。翻開地球,我們會發現許多最古老、人口最多和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不是在海岸在線,就是離海岸線不遠。在氣候上,沿岸地區冬天溫和、夏天涼爽,空氣較清新流暢,適合定居;沿海地區降雨機率大,也有利農耕,漁業的發展更不用說,其它像食鹽提煉、藻類栽培、珊瑚珍珠采收、商業運輸、觀光事業等,都是海洋對人類顯而易見的貢獻。

水和空氣(風)一樣,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們每天必須吸收一定量的水分,來補充流汗、排尿、排便,甚至吐氣所流失的水,以維持體內的平衡。還有人類的衣食、物質、能源所需,無一不耗用大量的水,除了煮飯、煮菜、洗澡、洗衣服、洗車等日常生活所用,種植稻米蔬果需要水的灌溉;電器用電,須水力發電;紙類、陶瓷、金屬之制作皆須耗費大量的水,而工業用水更是龐大。可以說所有生物裡,最會利用水,也最需索無度的就是人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出版的 Source 統計,全世界的水百分之九十七·五為鹹水,剩下的百分之二·五為淡水。這些淡水大部分存於冰山、冰帽,或為地下水、湖泊河道的水,全世界的水中只有百分之○·○○○七是立即可用的。

雖然藉著奇妙的水循環,不可飲用的海水蒸發至天上,能降下甘霖,但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生態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知珍惜自然資源,砍伐樹林,導致水源流失。而工業用廢水、排洩物排入河流,滲入土裡;溪河湖泊被傾倒廢棄物、水泥等,都造成水質惡化、水源污染等問題,嚴重威脅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態也瀕臨破壞瓦解。

在《勝鬘寶窟》裡記載大地有三義:「一牢固難傾,二生長萬物,三能擔負山河。」如前所言,大地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能孕育生命,是眾生之母,我們的食物大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土壤。不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現代化、機械式的農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破壞土地原有的益菌和微生物的生長,雖然生產量增加,但是使得土質惡化、有機物質減少、土壤變薄流失,都是得不償失、難以彌補的後果;無怪乎世界會成、住、壞、空!

現代農耕方法如此嚴重侵蝕大地,諾貝爾獎得主肯達爾與人口生物學者大衛·皮曼岱爾即痛心地說:

現代土壤流失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十六到三百倍。過去四十年裡,土壤流失已讓全球農夫廢耕了四億三千萬公頃農地,約占全球現今農地的三分之一。

勃納·坎貝爾博士也說:

陸地生態系每年制造一千億噸有機物質,人類直接使用、分配或摧毀掉的有機物質便占了百分之四十。換言之,地球生態是靠千萬物種聯系,人類卻使這些物種無立足生存之地。

如何讓大地恢復原有的生產力和健康,是地球上每一個人的責任。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已有所警覺,開始對有機栽培和無農藥產品感興趣。台灣的洪百裡生物科技公司基於對土地的關懷,近年來也致力研發微生物分解有機廢物的技術,藉由「有機廢棄物再生設備」,不只能減少垃圾量,微生物分解廚余後,還可作為土地的有機肥料。

佛教非常了解自然生態的重要,佛陀常常教誨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樹木,做好水土保持。在《佛制比丘六物圖》裡提到:「觀蟲濾水,是出家之要儀。」佛陀以其般若智能知道水裡含有無數微生物,因此告誡弟子喝水時須先用濾水袋過濾,以免殺害蟲蟻。還有睒子菩薩「蹈地常恐地痛」,也是對大地的珍惜。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自然生態保育專家,當屬阿彌陀佛,他在因地修菩薩行時,以其清淨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清淨之行,發下四十八大願,歷經久遠時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建設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房屋、樹木、花草、公共設施都非常美好。淨土中只有公益沒有公害,只有美好沒有髒亂,更沒有黑煙廢氣、喧囂噪音、污染;說到氣候是清爽宜人,說到水則是含有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息、養根等八種特質的八功德水。其它像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自然世界。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與教育部、行政院環保署、農委會、台灣省林務局、中國時報、財團法人壽山文化基金會、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種兩百萬棵樹救大高雄水源及廢紙回收」運動。以種兩百萬棵樹,直接救水源;而廢紙回收可以減少砍樹量,是救大樹,又間接救水源。救水源看似小事,實則影響深遠!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山河大地如廣大無私之佛體,承載孕育一切眾生,聰明絕頂又主掌當今地球生殺大權的人類,實在應有一番徹底的省思和改變!誠如坎貝爾在《人類生態學》一書裡寫道:

我們與地球、海洋、空氣、四季、動物與花果共同織成一個網絡。在這個網絡裡,牽一發動全身,每一個因素都對另一個因素有所影響。我們是地球這個「大整體」的一部分,如果人類想要存活,便要懂得尊敬、保護、熱愛地球的多樣性表現。

3.豐富文化

大自然裡的山河大地孕育我們生命,提供我們生存的物質來源,在精神文明上,它們更具有清淨、光明、智能等無量功德。

早期的人類社會,有自然崇拜的習俗,藉著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只的膜拜,作為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山海經》裡記載著數百多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中國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來祝禱國泰民安,尤其「封禅」更是國家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頂上祭天;禅,是到泰山腳下祭地。在希臘神話裡,也將地神蓋娅(Gaea)視為眾神之母,古詩人荷馬歌頌她為「大地之母,眾生之母,萬物最古老者。」

後來的學者、思想家,則進一步思索人與山河大地的關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等思想。如孔子認為自然山水具備君子美德,而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游山玩水之間,能薰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曾經幫助劉秀復興漢室,立過功勞,卻不願為官的嚴子陵,范仲淹歌頌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也是以山水來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莊子曾自豪:「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於宇宙中,與天地同生,與萬物共享。他認為人世間的苦難都是由於違反了自然,而「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態度。

魏晉南北朝之後,自然山水開始成為人們審美、怡情的對象,尤其詩人、畫家、士人、官宦、僧侶、道士,常常在名山勝水間,一面欣賞山水,一面吟詩作畫,清談玄理,或參禅悟道,於是開創了中國山水文化,如謝靈運「杖策孤征,入澗水涉,登嶺山行,陵頂不息,窮泉不停」,終日徜徉山泉之間,寫下大量的山水詩。

曹操有名的四言詩〈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也是藉自然景物之描寫,展現他氣勢雄渾的精神世界。

還有,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縱情於大自然的山林田園,時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一斗百篇逸興豪,到處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跡天下,為名山好水寫下大量的詩作,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蘇東坡一生屢遭貶谪,但他熱愛山水,見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詠,如看到長江的壯美,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西湖的秀麗,引發他寫下流傳千古的名詩:「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參修佛法之後,他更認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而寫下:「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描寫洞庭湖:「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說:「八百裡洞庭今入眼,五千歷史再從頭」,藉著文學家的筆,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更引人遐思了。

在山水畫方面,宋朝的山水畫家郭熙對山水有深入的觀察。他曾說:「山之體,石為骨,林木為衣,草為毛發,水為血脈,雲煙為神采,岚霭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此段話為風景畫裡,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關系和處理,作了生動貼切的描寫。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辦書院,則為山水增添新的文化氣息。其它像山水哲學、山水音樂、山水園林、山水地理,以及現代利用山水豐富的資源,作自然科學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賦予人類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脈河川都是地球不斷演變而形成的自然景觀,由於地質、地理條件的不同,它們便各自呈現萬種風情,為世間提供絢麗多姿的面貌。例如以中國名山而言,一般人說: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便是形容這些山脈獨具的形象。

綿亘於中國西藏、印度、不丹、尼泊爾之間的喜馬拉雅山,最高處有八八五○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峰,因其具聖潔、美麗和神秘的形象,西藏人稱它為「珠穆朗瑪」,即雪山女神之意。其它有名的山脈,如台灣最高峰玉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北美洲的洛矶山脈等,也都各具風采。

水本來是透明無色的,但因地理環境及所含礦物質的不同,而產生豐富的色彩,如黃河含沙量大,成為獨特的黃色巨流。另外,金沙江的白浪、富春江的碧波,也是以水色不同而聞名。唐朝詩人王勃〈滕王閣序〉的名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形容天色、水色相互輝映的美景;「山在虛無缥缈間」,有著雲飄似山移的意境;「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則是蘇東坡描寫泛舟觀景,群山游移的動態美。山水除了有形象、色彩、動靜的視覺之美,也有聽覺美,如驚濤拍岸、瀑落深潭、溪流山澗、空谷回音等。

唐朝劉禹錫的〈陋室銘〉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人們徜徉山水,怡情悅性,也賦予山水更深一層的精神意義與文化內涵。

(二)佛教與山河大地

1.深山古寺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勝地朝拜或游覽參觀者,無不被名山古剎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風光所折服。這些優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許多高僧大德的智能,艱苦創立,辛勤墾植而建構的。

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位於安徽省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成道教化眾生的道場。九華山峰巒奇麗,高出雲表,詩聖李白曾題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山光水色,獨特別致。

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的「五台山」,相傳為文殊師利菩薩應化的道場。因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故稱五台,整個五台山寺院林立,殿堂樓閣不計其數。

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示現說法的道場,位於四川峨眉縣,岡巒迭起,氣勢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裡。現有伏虎寺、報國寺、清音閣、仙鋒寺、金頂、光相寺等七十余寺院,為僧肇、慧通、廣濟等法師所創建。

供奉觀世音菩薩,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的普陀山,位於浙江定海縣東海中的舟山群島,四面環海,山中巖峰洞窟天然形成,海潮聲與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鳴,構成一幅海天佛國的奇境。

此外,開創天台宗的智顗大師,在位於浙江台州府佛霞嶺山脈的天台山峰修道二十多年,創建了國清寺等十二所道場。寺院周圍環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回流,附近風景勝地很多,是一處層巒聳翠的深山叢林。位於江西省北部南嶺的廬山,風景幽雅,氣候溫和,處處奇峰峭壁,巉巖怪石,峽谷之間流泉飛瀑,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避暑勝地。東晉時代,開創淨土宗的慧遠大師在此結社念佛,創建東林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的攝山棲霞寺在深山峻嶺之中,寺後山崖鑿有眾多佛龛、佛像,而稱千佛嶺,該寺是清末明初年間宗仰上人所重建。有謂「春有牛首,秋有棲霞」,此佛窟和雲崗、龍門、大足等佛窟相互輝映,增添中華大地的文化生命。

著名的五岳是中國名山代表,它們和佛教也有諸多因緣:東岳泰山除了雄偉壯觀,數千年來,因融入帝王封禅、詩畫意境、科學研究及宗教神話等,而形成泰山獨特的山水文化,也於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位於河南省的中岳嵩山,因其地形聳峻險要,自周、秦、漢以來,一直是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此山亦為人文荟萃之地,有五十多處被列為文物保護地。座落於嵩山山脈東的少室峰,菩提達磨曾在此面壁九年修禅入定,傳法予慧可,創建禅宗祖庭,其中的少林寺,則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禅師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

北岳恆山位於山西省,其山勢磅礡,儀態非凡,最著名的是構築於峽谷懸壁之上的懸空寺,這座依巖作基,就崖起屋的寺院被稱為「天下巨觀」。位於黃河與渭河之濱的西岳華山,《山海經》說它:「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華山曾經是道家天下,因此自然景觀中融有談玄說秘的奇險。

南岳衡山位於湖南省,其山體由花崗巖構成,但植被茂密,兼具外柔內剛的氣質。佛教曾在此相當興盛,有所謂南岳四絕:「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樓之秀、水簾洞之奇」,除方廣寺,著名的寺院尚有福嚴寺、南台寺等。

此外,韓國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廣寺,日本的比叡山、高野山等,也都是建在山邊水涯的寺院。

2.緣起性空

佛教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小「世界」所構成。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可見宇宙的浩瀚廣大。

每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總合為八十中劫,稱為一大劫。從小劫、中劫到大劫,總稱阿僧只劫。

「成劫」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成立的時期。即由有情的業增上力,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減劫;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饑馑等三種災害產生;我們這個時代應屬於減劫吧!

「壞劫」時的世界經由火、水、風三災而毀壞。首先是有情生命的滅絕,稱為趣壞、有情壞;接下來,世界出現七個日輪,起大火災,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間燒壞;次起水災,水淹至二禅天;最後是風災,壞滅三禅天,稱為界壞、外器壞。唯有四禅天不為三大災所壞,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經過八萬大劫,仍歸壞滅。

到了「空劫」,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之中,唯有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它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中。

等到世界再成立,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是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復生滅,輪回流轉,每一周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

佛教認為自然界的林林總總,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總離不開物質與精神的「色、心」二法。從小至一麻一麥、一微塵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須彌法界,總不出色心的范圍。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所有人事物境的生起、還滅,均脫離不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普遍而必然的現象。《成佛之道》裡有幾句話最能說明無常的道理: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永恆存在的實體。以時序來說,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四季遷流,輪回不已;生物界有生、老、病、死的變化過程,若一息不還,即如同灰壤;國土世間危脆不實,逃不過成、住、壞、空的循環,如強烈的大地震,能將高樓林立的城市夷平,地殼震裂,甚至能吞噬山川河流,使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

「諸法無我」更進一步說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會自己生成,不是固定不變,也不是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依緣而剎那生滅,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常住不變的「我」。

因此,緣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則,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物質所構成的,它們都是相互關系條件的配合,例如:決定人類命運的自然力量有飓風、雷電、火山爆發、地震和冰川,但是也因為這些自然的力量,而使人類在其它方面增加許多的養分。閃電是最突出的例子,以美國為例,每年因雷擊喪生的人數平均約四百人,受傷一千人,財物損失約三千七百萬美元,因雷電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損失,還不包括在內。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閃電,植物就不能生存。因為地球大氣中大約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糧,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這種養分約二千二百噸。但是氣態的氮不能溶解於水,對於植物毫無用處,必須經過某種變化後,植物才能夠把它吸收。閃電能觸發這種氮元素的化學變化,使氣體狀態的氮,變為植物可吸收的氮。

雖然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個例子,但也能充分說明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因緣關系的生存。在《增一阿含經》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緣起性空」的道理:「猶如鑽木取火,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生,亦不離木。若復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會合,然後有火。」因此《大寶積經》雲:「以眾緣故起,一切無堅實。法語自性空,自性無有相。」

3.萬法唯心

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體。佛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真如自性是萬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體。《首楞嚴義疏注經》寫道:

諸法唯心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也說:

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

外在的世界如果離開這一顆能知覺的心、能分辨的識,就無實在意義,更無實體存在。因為有心識才有世間,心識若無,也感受不到世間的存在。所以僧肇大師有感而發:「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凡人總是以見聞覺知來看大自然,但是更重要的,我們還有一個靈明不昧,能與大自然感應,甚至包容大自然的真如自性。

法相宗的唯識說,主張萬法皆由業感受報的主體阿賴耶識所變現。由於阿賴耶識含藏各種種子,遇緣起現行,現行又回薰種子,受薰的種子遇緣又起現行,如此周而復始。因此,宇宙萬象不過是阿賴耶識所變現。

而有情如來藏中的自性清淨心,才是萬法生起的根源,由於真心被雜染蒙蔽,成為阿賴耶識,而使眾生生生世世輪回不已。佛教對宇宙的诠釋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每一個有情眾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淺,而能顯現出不同的世界。

華嚴宗主張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剎那非短暫,劫波非悠長;真的未必真,假的未必假;淨的未必淨,髒的未必髒……,華嚴宗這種超越對待,圓融無礙,認為萬事萬物互為緣起而成一體的論說,即法界緣起;強調唯心所起的法界互為緣起。

《摩诃止觀》卷五說: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

依天台宗所言,我們當下的每一念中,具足三千世間諸法,涵攝全體法界的森羅萬象。

以上各種宇宙緣起之說都離不開有情心識的造作,只要覺悟此心即是佛,則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會和我們一起成佛,造就出清淨的佛國淨土。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從山河大地的形成、現象,以及承載養育一切眾生、對精神文化貢獻等各方面視之,它們無一不是無言說法,無一不在展現慈悲的佛體。  

四、日月風雷皆為佛用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類位居世界之首。一五四三年,波蘭科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在其著作《天體運行論》中,首度提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太陽系九個行星之一。到了一六一○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Calileo)從其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星河,更證實哥白尼的學說。直至今日,我們更知宇宙中如太陽系的銀河系又有無數無量之多。

「天外有天」的遠觀,早在佛經中已有明確的記載,例如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的《經律異相》,就詳細的記載著無數天界的生活活動,不但可以印證現代天文學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來天文學探究的方向。經典裡記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講經時,出廣長舌相,聲音震動無量世界,傳送極遠。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相信,懷疑佛陀的音聲不可能傳到那麼遙遠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飛到十億佛土以外的佛國,在那麼遠的佛國裡,光明王佛正在說法。有一聽眾忽然從身上抓到一樣東西,驚叫道:「我身上怎麼會有一條小毛蟲?」

光明王佛說:「那不是小毛蟲,那是從娑婆世界來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光明王佛於是對目犍連開示道:「諸佛的威德不是聲聞弟子可比擬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測的。」從此以後,目犍連就非常相信虛空中確實有無量世界,也確實有無量諸佛。

而佛經中常說的虛空、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也正好印證今日天文學家所發現的:宇宙中充滿了無量無數的銀河系、太陽系、星雲團、天河、星球等。

我們生存於大氣之中,能正常呼吸時,往往不覺空氣(風)之存在,留意它是維系我們生命的第一要素。對於雲雨雷電等天文氣象,也因習以為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單元將探索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的運作,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它們與佛教的關系。

(一)日月風雷奧妙的佛用

1.天空萬象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光與熱唯一的來源。太陽的直徑約一百四十萬公裡,是地球直徑的一○九倍,它是一顆白熱的氣體恆星,表面溫度約攝氏六千度,核心溫度更高達一千五百萬度。太陽不斷的燃燒,使得無數的氫原子碰撞、融和,轉換成氦原子而產生龐大、無以計數的能量;科學家估算,太陽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鐘所釋放的熱量,約是六十億乘十億再乘十億的卡洛裡。

由於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非常遙遠,約有一億五千萬公裡,太陽光到達地球的時間約須八分十八秒,而太陽輻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約只收到二十億分之一;不過,光是這少許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溫暖,讓生命生長,並給予大氣動能,產生各種天氣現象。

太陽的行星,以其和太陽的距離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點,是月球之外,最亮、且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溫度為攝氏四百六十度,無法輻射出去的熱量,使得金星猶如炙熱的地獄。地球,是我們居住的星球,繞太陽一周須三百六十五天,約運行九億多公裡。火星,其地表是暗紅色的塵土,遠看就像一顆「紅色星球」,這裡大氣稀薄,無法捕捉太陽熱能,因此地表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五十三度。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倍,其大氣層裡都是阿摩尼亞等有毒的氣體。土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征是周圍有一圈由許多小星球組成的彩環。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對雙胞兄弟,有許多相同的特質,如氣溫低、大氣由甲烷所組成等。冥王星,是太陽系最外圍、最遠的行星,是一顆神秘、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這九大行星,尚有無數的小行星及環繞行星的衛星。

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軌道繞著太陽運轉,它們本身不會發光,僅能反射太陽的光輝,也因此我們才能看見它們。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

太陽無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狀,在它繞著地軸「自轉」時,永遠只有一半能享受陽光,這受陽的一半是白天,陰影的一半則是夜晚,而在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的過程中,並非驟然黑白分明,劃分為二;由於有大氣層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間,便有了變化多端、朦胧美麗的黎明和黃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間不也是黑白、好壞、美丑……都一半一半嗎?在一半一半之間也有所謂的「模糊地帶」,而且諸行無常,好的可能會變不好,壞的也可能轉好;世事沒有永恆不變的!

月亮,這顆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經激發許多文人雅士的靈感,留下無數浪漫的神話和詩篇,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樹」都是流傳千古的中國神話。西方人則認為月亮以其柔美光輝沐浴大地,因而稱它為「夜之女王」。這些年來又有精神醫師研究,發現月亮的盈虧會影響人類的行為,如滿月會導致一些人心智狂亂,許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圓時發生,新月時犯罪率最低。

撇開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陸月球之後,我們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涼的巖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沒有水,沒有空氣,它柔和皎潔的光芒,完全是太陽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它距離地球約三十八萬四千公裡,在天文學上算是相當短的距離,它也比地球小,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則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響,月球以每小時三千六百八十公裡的速度繞著地球運轉。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無適當的解釋,不過,科學家曾有過三種假設,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離出來的;二是月球原為太陽系的某個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為地球的衛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時形成。從月球巖石標本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較傾向於第一種假設。

地球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大氣層,在距離地表約十三至十四公裡的地方,有分隔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對流層頂;在約五十公裡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層和中氣層的平流層頂;在約八十公裡的高空,則有分隔中氣層和熱氣層的中氣層頂。和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氣象變化如雲湧雨降等,都是產生於大氣對流旺盛的對流層中。

在地平面上,氣壓的強度每平方公分約為一公斤,因此據估計,一個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氣壓大約是二萬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們,並不覺得大氣壓力的存在,也不會被氣壓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是因為人體已具備承受大氣壓的構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氣壓,氣壓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氣藉著大氣壓力的驅動,它會在地球上流動形成風,當空氣冷卻或水汽增加時,會形成雲,降下雨,甚至發展成台風、龍卷風等。當天空中,低層空氣持續幾天被上層濕暖空氣阻礙抑制時,則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比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幾倍,其暴風雨往往帶來許多災害,閃電的超高熱能(可達到攝氏三萬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測,天空萬象也是瞬息變化中。《華盛頓郵報》於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錢德拉 X射線天文台觀察,證實有兩個超大黑洞同時存在於一個銀河系裡。這兩個黑洞將在數億年後,合並為一個更大的超級黑洞,屆時定會產生強烈重力波,整個宇宙都會受到影響。

蘇東坡說:「自其變者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科學家所研究、發現的,無不在驗證佛教生滅聚散的緣起真理。

2.現實意義

宇宙自然現象的形成,影響生命的演化,對人類生活乃至其它生物的成長也有密切的關系。從早期中國畜牧時代、農業時代,人們就會觀察天文現象,作為作息、生產的指針。當時天文學的發展動機是「編制歷法以授民時,觀測天象以見吉凶」,也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天文儀器便越發精密進步。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以「日」表示晝夜交替,後來他們發現農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鳥的南去北歸,和氣候的冷暖有緊密的關連,這個周期大約有三百六十五天,於是以含有收獲之意的「年」字,來表示此一周期的時間單位;月亮從這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大約為二十九·五天,古人稱之為「月」。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古人藉著觀測自然現象,竟能准確了解日月的運行,而這些時間單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國傳統的歷法,不僅是民用歷書的編排,還包含了太陽、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蝕、月蝕的預報等天文內容,這也是後來天文學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歷法既然是「以授民時」之用,能表征季節冷暖變化的「節氣」就相當重要了!節氣是將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畫分成二十四份,平均為十五天多。二十四節氣依其名稱含義,可分為四種: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3)表征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與農事相關的有驚蜇、清明、小滿、芒種。

此即是歷法配合生活和農事生產的一大特點。

在現代導航技術尚未發明前,也常是藉觀測天象來辨識方位。

《淮南子》裡說:「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談》裡也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可見以前的人就知道從觀察太陽、星球來判斷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對於海水潮汐也有影響。當滿月和新月之後,那時太陽、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線,由於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漲活躍,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陽的拉力呈直角,兩種力量干擾,潮水則和緩遲滯。近年來,有氣象學家認為月亮的盈虧也會影響降雨量和暴風,甚至蘇聯科學家葉爾金(A.I.Yelkin)推測,當年百慕達三角洲飛機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擾海底磁場,而造成雷達發出錯誤訊息,才會釀成悲劇。不過,這些推論仍在研究中,尚未獲得確切的證實。

空氣是維系生命的第一要素,從我們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後一口氣,無論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氣;可以說人體大部分構造和機制,都是為了捕捉空氣而設計的。數十億年前,地球形成時,大氣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後來藉著藻類、植物吸收陽光,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醣分子,釋放出氧,大氣才逐漸轉化成今日含有豐富的氧,適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環境。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感受空氣的存在,除非大氣壓力產生變化,如在長隧道裡,火車快速通過時,隧道中的氣壓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鳴;高山上,由於空氣稀薄,氣壓較地面低,會覺得呼吸困難,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當氣壓異於我們平常居住地的氣壓時,我們才會察覺其存在,並受到影響。

雷電雖然會造成災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氣中的氮,轉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讓植物成為整個大地的生產者;雷電的作用對大自然仍是有貢獻的。

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山河大地、日月、雲雨、雷電、生物、無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皆是各有所用又互為條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華嚴宗裡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的「六相圓融」嗎?

3.互動共享

無私而慷慨的太陽,將它的熱能普遍傳送至大地,不分國界、種族,不擇貧富、貴賤,不論沙石草木、生物、無生物,太陽皆如佛之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展現其溫暖妙用,讓每一生命成長,讓每一物適得其所的衍變。

太陽為大地萬物共享,月亮亦是亘古以來靜默地高掛天空,為黝暗的黑夜灑下皎潔的光輝。豈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把酒問月〉更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識月球真面目,人們賦予美麗的遐想,已識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減清澄的光芒,為暗夜行人照明。

維系生命的空氣,不只是地球萬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斷的互動,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氣存在我們身體裡,我們和其它生物也都存在空氣中,是空氣的一部分。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夏普理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他說我們每吸一口氣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與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氣體,我們吸進又呼出,它不會成為身體代謝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來與大氣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個人都會吸入自己過去呼出或別人呼出的氩原子。他說: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萬個聖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不管耶稣在最後晚餐的談話,或者外交官在簽訂雅爾達密約時的談判,甚至古典詩人誦讀詩作時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氣中。大氣中還有古時戀人哀歎祈求、滑鐵盧戰役厮殺吶喊時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人類、蟲魚鳥獸、花草樹木之間進進出出,融和了大氣,也聯系了古今與萬物。

另外,東歐的多氯聯苯曾隨著大氣污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飄散至大氣中,由烏克蘭向外移動,北歐半島的儀器測出大量的輻射,英國威爾斯的羊只也受到污染而禁止販售。

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們,空氣無國界,它不是地區的資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來源!

空氣讓生命存活,它也是輻射的防護罩。空氣裡的氧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組成,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組成,它在大氣中的含量大約只有二百萬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離地面約三十萬公裡的高處,薄薄一層的臭氧,能過濾致命的紫外線。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會使生物的DNA分子產生化學變化而造成遺傳變異,過量照射還會讓動植物喪命。

但是,從一九八○年之後,臭氧逐年減少,逐漸變薄,科學家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氯」,氯會破壞臭氧的分子,而大氣中氯的主要來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們是電冰箱及噴霧劑中的常用物質;人造物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見一斑!

攸關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個國家代表在「蒙特婁議定書」簽署同意,限制氟氯碳化合物產品的制造、貿易和運輸。這些國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將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壞物質,如殺蟲劑的碳氫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燒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壞,也使得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熱量輻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溫度因而提高,導致全球溫暖化,這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另外,據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頓雜志》報導,太空太陽能發電時代將於二十一世紀中葉來臨。這種不受黑夜、陰雨天影響,於太空中進行太陽能發電,以微波形式將電力輸送到地球的發電法,以及正在研究發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層水」與「溫暖表層水」之間的溫差(熱能)來發電的發電法,都是撷取太陽、海洋的龐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決能源匮乏與地球溫暖化問題的干淨發電法。

僧肇大師的〈物不遷論〉裡說:「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於始篑,修途托至於初步,果以功業不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積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達遙遠的目的地,過去的事物,會成為現在事物的原因和條件(緣);無論修道或不朽功業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從地、水、火、風四大缺乏、四大不調,到現在成為能生存、四大和諧的環境,更是經過幾十億年不斷的演化再演化,我們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樣的,今日人類漠視自然環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殘,必也會成為未來的後果。自然萬象好比如來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滿虛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們,卻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運用。

(二)佛教與日月風雷

1.觀念印證

在科學不發達的上古時代,人們不知道來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等各種變化究竟是從何而來,以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於是世界各民族都發展出他們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亞的阿拉、歐美的上帝等。

在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裡,認為天上本有九個太陽,經過「後羿射日」,最後只剩下一個太陽。但是當今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人類所在的銀河系裡有千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而宇宙裡又有千億個像銀河系那樣的星系,可見宇宙中不只有一個或九個太陽,甚至可以說「天有千日」。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長阿含經》卷十八中印證:「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關於宇宙自然界的問題,佛陀於不同時地作過說明,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使得佛教的宇宙論內容廣闊,學派林立。佛教對宇宙的說明是多方面的,從宇宙的系統形狀來說,有世間論;從成立要素來分析,有萬法論;從宇宙的轉動研究,有因果論;從現象來談,有緣起論;從實相說,有本體論。以上諸說可知佛教對宇宙的觀察與了解,已超越現代科學家,這些立論實為探討宇宙奧秘的寶貴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國天文學家赫伯提出研究證明,仙女座的大漩渦星雲位在我們銀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個與銀河系相似的星系,這是現代對宇宙整體觀察研究的開始。

後來的天文學家發現,星系顯然是宇宙結構上的單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結構上的一個單位,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銀河系的一個星球,銀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條淡白色的河流橫過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無窮無盡的星系,它們在太空中散布之遠,以目前最大的望遠鏡還無法達到其界限。

佛經也常說:虛空無量、法界無盡、國土眾生無量無邊,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無量無邊,而我們所處的地球,只不過是太空間的一粒微塵。這種說法在科學尚未發達以前,很難讓人接受,但是現在由於天文學的發達,不但證明銀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計數,星球間的距離也大到不可勝數。

民間傳說的七夕牛郎織女鵲橋會,事實上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達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離為三十萬乘以一年的秒數),因此,相會可以說遙遙無期,只能在人們心中相會。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間相距達數十、數百光年。由此亦可證知,佛經每一說到數字,往往說無量無數、百千萬億、恆河沙數、非算術譬喻所能及,是真實不虛的。

雖然,除了地球,其它星球皆是一片乾冷死寂,沒有生命跡象,但是許多科學家仍不死心,尤其對火星探測之熱忱一直不減。從一九六五年美國「水手四號」飛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蘇聯發射「火星二號」、「火星三號」,一九七六年美國發射「維京人號」,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觀測者號」、一九九七年的「開拓者號」等,都是希望能另闢一生命疆土。其實,目前的星球沒有生命生存跡象,並不表示過去不存在,未來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彌陀經》就記載著:「過此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而佛陀說法時,很多聞法菩薩都是來自他方佛國。此外,佛經中許多佛菩薩也都以日月星辰為名,例如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星宿王如來、法界智燈王等,可見佛經的天文思想遙遙領先今日天文學家的研究。佛經不但印證現代天文學所說,尤其證明佛法並不違背科學,甚至超越科學,科學越進步,越能證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張宇宙萬物都是成住壞空,一切緣聚則生,緣滅則散;佛教用「緣起」來解釋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顯出來,也超越世間的自然科學。

所謂「真理」,必須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恆性,世間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違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恆常如此,本來如此,即是「法性法爾,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當初證道成佛的佛陀,說他並非真理的創造者,而是真理的發現者,一切「法爾如是」,所以佛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緣所生法,就會有成住壞空的因緣關系,因此,到末劫有許多奇異現象,如「星宿災怪」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當我們仰望夜空,看見無數星星散布天空,感覺上它們是同時存在於天空,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星星與我們的距離,有的幾十光年,有的幾萬光年,甚至幾百萬、幾千萬光年,它們所發出的光,同樣的也是幾十光年,幾萬、幾百、幾千萬光年之後才到達我們這裡。因此,我們看到的星星是來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經不存在,現有的星星則要幾百萬年之後才看得到。

我們看到日出日沒,知道是日已過,但地球的南、北極地區是半年見得到太陽,半年見不到太陽的,他們的一日如何計算?人間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晝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晝夜。這樣一算,人間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間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晝夜。以自然現象對應於時空,即是愛因斯坦「相對論」裡說的「時空不可分割;宇宙為一連續不斷的整體」;這也印證佛教主張萬事萬物依緣而起、互為因緣、本性空無的論點。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行星研究所所長卡爾·謝根曾說:「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飛行,以太空船中的時鐘計測,只要五十六年的時光即可飛行宇宙一周。可是當旅程結束,返回地球時,地球的時間已經過了數百億年了。太陽已死滅,地球已經燒成黑炭。」這種說法則可相應《華嚴經·壽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們所能觀知,外在的虛空世界浩瀚無邊,以管窺天,不過探得一微塵罷了。

2.天文貢獻

佛教天文學最早是由西域攝取西方的天文學知識,再經漢譯典籍傳到中國、日本。歷代以來,不少佛教僧侶博通內典外學,他們對天文學都有精辟的研究。

東漢桓帝時(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來到中國後,譯有《捨頭谏太子二十八宿經》,經文中介紹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稱、星數及相應的星占內容。另外,《摩登伽經》、《孔雀咒王經》、《寶星陀羅尼經》、《宿曜經》、《日藏經》等,也都有相關的天文學知識。

唐代一行禅師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之一,他在中國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一行禅師自幼天資聰敏,博覽經史,過目不忘,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他曾在短短幾天之內完成《大衍玄圖》、《義訣》各一卷,得到當時名藏書家尹崇的稱譽。後來又到浙江天台國清寺與一位隱名大德學習算術,從此他的算法造詣更深,成為日後制定歷法的主要基礎。

開元九年以後,一行禅師奉诏入宮整理歷法,從此致力於天文學事業,貢獻所學,造福國家社會。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點:

(1)撰《大衍歷》。當時國家所用的歷法是李淳風編制的「麟德歷」,唐高宗麟德二年開始啟用,使用五十多年,卻發現誤差越來越大。於是玄宗延請一行禅師另定新歷,一行禅師制定的《大衍歷》,主張以實測日月五星運行情況為基礎來編定,兼采諸家的優點,別創一格,運用今日所謂的不定方程序高級算學來計算時日,歷時三年完成,這種計算時日的方法最准確也最標准,所以這種歷法一直為歷代所采用。

(2)創造「開元黃道游儀」。為了定立《大衍歷》,一行禅師指導機械匠師梁令瓒制作了一批天文觀測儀器,「黃道游儀」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種星辰經緯的測驗器,以此來測驗星辰子午線的長度。他發現「古歷星度及漢代洛下闳等所測星距遠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體不變」,意思是說恆星並不是恆定不動,只是移動緩慢而已,這就是恆星的自行。歐洲直到十八世紀才被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發現,卻不知道中國早已捷足先登了。

(3)制造「武成殿水運渾天儀」。這是一種借用水力轉動來計算時日的方法。渾天儀創始於西漢武帝,在東漢安帝時張衡改用漏水轉動。一行禅師利用水推動齒輪,使儀器轉動,天球每晝夜轉一周,日標環每晝夜轉一周,並沿黃道行一度,月標環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僅如此,儀上還有兩個木人,一個每刻擊鼓一次,一個每辰撞鐘一回,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鐘表。

在《舊唐書·天文志》中記載得很詳細:「鑄銅為圓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轉一匝,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凡二十九轉有余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仍置木櫃以為平地,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准。又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鐘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鐘。皆於櫃中各施輪軸,鉤鍵交錯,關鎖相持。既與天道合同,當時共稱其妙。鑄成,命之曰水運渾天儀俯視圖,置於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見一行禅師對天文觀測儀器制造的嚴謹。

(4)組織天文觀測和土地測量。一行禅師測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為定數。這是利用圭表測量日影於同一時間在各地投影的差數,以計算太陽距離赤道南北遠近的方法。太陽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時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節;太陽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時候,圭影最長,就是冬至節,依此可以區分二十四節氣和測定時刻。一行禅師根據實測的結果,計算出來南北兩地相差三百五十一裡八十步,北極高度差一度(換算為現代單位,即為地球子午線一度,長一二九點二二公裡)。

這個實測的結果糾正了「南北地隔千裡,影長差一寸」的說法。《新唐書·天文志》說:一行根據許多資料作覆矩圖,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極高移動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數,可用以確定日蝕的偏全和晝夜的長短。後來昭宗時代的邊岡重訂歷法,認為一行此圖非常精粹,是不可磨滅的作品。

這雖然與現代值有較大誤差,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子午線的科學實測。西方最早的實測是公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師的實測晚九十年。

一行禅師在天文歷象的偉大功績,為天文學立下不少功勞,對中國天文學的影響極大,他親自制作的「黃道游儀」和「渾天銅儀」就是今天所謂的「天體儀」和「地球儀」。

其它,如元代子聰大師,其精通天文、地理、律歷、三式、遁甲之類,論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咒術,無不精通;日本天台宗無外子圓通,鑽研佛典中的天文歷象達三十年之久,於文化七年公諸於世的《佛國歷象編》,全編分五科:初論歷原,二辯天體,三判地形,四評歷法,五示眼智,論述極為詳盡,也是佛教天文學中之佼佼者。

3.說法妙用

在《佛說羅摩伽經》卷二中記載:

我於邪見惡眾生中,發大慈心;於不善業逆眾生中,發大悲心;於修善眾生,發歡喜心;於善惡等眾生,起無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電霹雳之聲、或作寶光明形、或作熒惑太白諸災異星變怪之形。……或作山巖石窟形、或作溪澗泉池林木藥草花果樹形、或作百種甘膳香美飲食、或作冰雪、或作影響蔭涼之形……。

這裡的「熒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為度化一切眾生,以慈心悲願化作種種形體,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乃至變成各種香美的飲食,讓眾生食用,或提供陰涼之處,為人解熱,凡此,皆是佛陀為利益眾生而展現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認前進的方向。當時玄奘大師出玉門關後,連闖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護佑,逢凶化吉,順利過關。行至莫賀延沙碛,全長八百裡的沙漠地,既無樹木水草,也無飛鳥走獸,四顧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馬糞,逐漸前行,並以日月星辰辨認方向。

諸佛菩薩化現日月風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穩眾生,進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風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顯現。佛陀的慈悲令眾生心安歡喜,如《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光的柔美和溫暖,的確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溫柔,陽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來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眾生時所展現的力量。如《佛說大般泥洹經》中,佛陀現三種壽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時白晝的變異,冬日最短,春日稍長,而夏日更長。當為聲聞緣覺根性眾生說法時,佛陀現短壽相,猶如短暫的冬日,令聲聞緣覺心生無常的悲歎而精進修道。為菩薩根性者說法,佛陀現中壽相,猶如春日,時間為一劫,或超過一劫。當佛觀佛時,其壽世無量,猶如夏日。

佛陀也說:「眾星晝日不現,其實不沒」;「如來身實不滅度,如彼日月無有滅沒」。在科學不發達的當時,佛陀即以其般若智能明了天文真象,並善巧運用於說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陽日照情況,來說明佛陀說法的順序:(1)華嚴時,佛陀自內證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時分,初升的太陽先照到高山,此時只有文殊、普賢等大根性的菩薩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時,佛陀為誘引小根機者宣說教法,此時如日輪漸升,照到幽谷一樣。(3)方等時,佛陀講說大乘經典,讓小乘者能進入大乘,此時如太陽照在平地上。(4)般若時,佛陀為破斥大小乘分別的偏執,宣說般若經,以明諸法皆空,此時如上午十點鐘的陽光照射大地。(5)法華涅槃時,佛陀見眾生根機成熟,開演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時如日輪當午,照耀大地。

據《寶雨經》卷五記載,菩薩出現於世,能以智能方便令諸有情改惡遷善,捨迷就悟,猶如太陽出現於世間,照臨萬物。因此,以太陽譬喻菩薩十種善法:

(1)破無明暗 猶如日行於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間一切幽暗之處悉得明朗。

(2)覺悟有情 猶如日行於空,融和明麗,能令一切池沼蓮華悉得開敷。

(3)光耀十方 猶如日行於空,光耀十方,一切萬物無不蒙照。

(4)出現善法 猶如日行於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飛潛蠢動,鹹遂其生。

(5)諸漏滅盡 猶如日沒時,光明隱滅,則群動皆息。

(6)能作光明 猶如日行於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臨萬象。

(7)映蔽外道 猶如日行於空,赫然照臨,螢爝之光自然不現。

(8)能示高下 猶如日行於空,照臨萬物,若高若下悉能顯示。

(9)發起善業 猶如日出時,能令世人各營生業。

(10)善人愛樂 猶如日行於空,內外明朗,凡諸善人無不欣愛,然若盜賊等輩為惡之人卻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也常被運用在禅觀上,《觀無量壽經》中十六觀之第一觀即是「日觀」。行此觀法,宜在落日之際,端身正坐面向西邊,谛觀落日,內心堅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極樂淨土的方位。《大方等無想經》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風雷為名,例如大雲月王三昧、大雲電三昧、大雲瀑水王三昧、大雲雷三昧、大雲風三昧等等。對於愛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裡,以「暴風」來形容愛欲強大的摧殘,說明其力量能將山岳夷為平地。

李白詩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豈只是寫文章的好材料,這些日月星辰、風雷雨電,在緣起法中運行,為人們訴說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機緣。

結語

自然界有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河大地、日月風雷等萬象,它們依一定的軌則正常和諧地存在與運作。人體的組織亦是一個小宇宙,我們的血脈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輸送養分;腎如海洋,不停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撐身體的挺立;細胞如動物,一刻不止的活躍運動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內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為命,相互依存!陽光(火)、空氣(風)、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長的條件,植物也回饋地淨化穩定大氣、水源和土壤,動物則吸取所需養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養份來肥沃它們。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個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態系。過去的人類能夠敬重天地,明了因果,會遵循自然脈動並珍視其它生物的生存權,而維持一個多樣性、整體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來,短視的人類已將大自然的多樣破壞,將宇宙的整體摧毀!

畢生鑽研螞蟻的當代著名生物學家威爾森,認為螞蟻是非常成功的物種,它們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會性昆蟲。他曾說:

如果人類在今日滅絕,地球環境將回復人類誕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狀態。但是如果螞蟻消失了,地球每個區域的生態將趨於簡單化、孱弱化,千萬個動植物物種將隨之滅絕!

此段話引人深思,看來我們須重新檢視人類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壞空雖然是宇宙必然的現象,但人類加速的摧毀實令人汗顏!為了讓現在的我們和後代的子孫,以及下輩子、下下輩子將再來世間的我們,仍能擁有優良的生活質量,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重新建立一個「新世界觀」:

·徹底體認人類和地球是生命共同體;我們不能自絕於地球之外,當它污染、惡化之後,人類也終將滅絕。

·每一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因緣與價值,維持並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自然生態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經濟理由,任意破壞自然生態,陽光、大氣、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動物,都是維系我們生存的要素,它們的重要性必須受到人類的重視。

我們可以小從身邊的環保做起,如不浪費紙張、節約用水、不隨意制造垃圾;盡量步行或搭乘公車、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減少汽車廢氣的排放;確實做好資源回收等等,工業建設、商品制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顧自然定律與環境保護。只要我們停止或減少對自然的傷害,自然就能復原、再生,而恢復原來的生機。

佛教一直是重視自然生態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薩珍惜大地, ,「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論文正是說明佛教本著護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對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視自然萬物。我們從植物對人類的貢獻,及其隨緣、有情又堅忍的特性中,發現它們靈動的佛性;從動物各種非凡本領、聰明靈巧和深重情義中,了解它們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豐富的資源孕育眾生,啟迪人心,俨然遍滿虛空,蘊藏無量功德的真如佛體;日月風雷依序運行,照亮大地,長養萬物,不就是慈悲示現、清淨奧妙的真如佛用嗎?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態系,他們全都是佛陀法身的體、相、用!

萬法唯心所造,「心淨則國土淨」,佛陀手按大地,呈現的是他心中的清淨國土;在成住壞空的世間法裡,我們有的是不變的「真心」。身為有情識、有智能的人類,如果人人發揮清淨心、慈悲心,並具備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實自然生態的維護,相信自然生態應可逐日恢復潔淨活潑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類之福!  

, 已有明確的記載,例如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的《經律異相》,就詳細的記載著無數天界的生活活動,不但可以印證現代天文學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來天文學探究的方向。經典裡記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講經時,出廣長舌相,聲音震動無量世界,傳送極遠。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相信,懷疑佛陀的音聲不可能傳到那麼遙遠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飛到十億佛土以外的佛國,在那麼遠的佛國裡,光明王佛正在說法。有一聽眾忽然從身上抓到一樣東西,驚叫道:「我身上怎麼會有一條小毛蟲?」

光明王佛說:「那不是小毛蟲,那是從娑婆世界來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光明王佛於是對目犍連開示道:「諸佛的威德不是聲聞弟子可比擬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測的。」從此以後,目犍連就非常相信虛空中確實有無量世界,也確實有無量諸佛。

而佛經中常說的虛空、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也正好印證今日天文學家所發現的:宇宙中充滿了無量無數的銀河系、太陽系、星雲團、天河、星球等。

我們生存於大氣之中,能正常呼吸時,往往不覺空氣(風)之存在,留意它是維系我們生命的第一要素。對於雲雨雷電等天文氣象,也因習以為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單元將探索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的運作,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它們與佛教的關系。

(一)日月風雷奧妙的佛用

1.天空萬象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光與熱唯一的來源。太陽的直徑約一百四十萬公裡,是地球直徑的一○九倍,它是一顆白熱的氣體恆星,表面溫度約攝氏六千度,核心溫度更高達一千五百萬度。太陽不斷的燃燒,使得無數的氫原子碰撞、融和,轉換成氦原子而產生龐大、無以計數的能量;科學家估算,太陽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鐘所釋放的熱量,約是六十億乘十億再乘十億的卡洛裡。

由於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非常遙遠,約有一億五千萬公裡,太陽光到達地球的時間約須八分十八秒,而太陽輻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約只收到二十億分之一;不過,光是這少許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溫暖,讓生命生長,並給予大氣動能,產生各種天氣現象。

太陽的行星,以其和太陽的距離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點,是月球之外,最亮、且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溫度為攝氏四百六十度,無法輻射出去的熱量,使得金星猶如炙熱的地獄。地球,是我們居住的星球,繞太陽一周須三百六十五天,約運行九億多公裡。火星,其地表是暗紅色的塵土,遠看就像一顆「紅色星球」,這裡大氣稀薄,無法捕捉太陽熱能,因此地表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五十三度。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倍,其大氣層裡都是阿摩尼亞等有毒的氣體。土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征是周圍有一圈由許多小星球組成的彩環。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對雙胞兄弟,有許多相同的特質,如氣溫低、大氣由甲烷所組成等。冥王星,是太陽系最外圍、最遠的行星,是一顆神秘、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這九大行星,尚有無數的小行星及環繞行星的衛星。

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軌道繞著太陽運轉,它們本身不會發光,僅能反射太陽的光輝,也因此我們才能看見它們。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

太陽無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狀,在它繞著地軸「自轉」時,永遠只有一半能享受陽光,這受陽的一半是白天,陰影的一半則是夜晚,而在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的過程中,並非驟然黑白分明,劃分為二;由於有大氣層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間,便有了變化多端、朦胧美麗的黎明和黃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間不也是黑白、好壞、美丑……都一半一半嗎?在一半一半之間也有所謂的「模糊地帶」,而且諸行無常,好的可能會變不好,壞的也可能轉好;世事沒有永恆不變的!

月亮,這顆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經激發許多文人雅士的靈感,留下無數浪漫的神話和詩篇,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樹」都是流傳千古的中國神話。西方人則認為月亮以其柔美光輝沐浴大地,因而稱它為「夜之女王」。這些年來又有精神醫師研究,發現月亮的盈虧會影響人類的行為,如滿月會導致一些人心智狂亂,許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圓時發生,新月時犯罪率最低。

撇開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陸月球之後,我們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涼的巖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沒有水,沒有空氣,它柔和皎潔的光芒,完全是太陽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它距離地球約三十八萬四千公裡,在天文學上算是相當短的距離,它也比地球小,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則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響,月球以每小時三千六百八十公裡的速度繞著地球運轉。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無適當的解釋,不過,科學家曾有過三種假設,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離出來的;二是月球原為太陽系的某個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為地球的衛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時形成。從月球巖石標本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較傾向於第一種假設。

地球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大氣層,在距離地表約十三至十四公裡的地方,有分隔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對流層頂;在約五十公裡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層和中氣層的平流層頂;在約八十公裡的高空,則有分隔中氣層和熱氣層的中氣層頂。和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氣象變化如雲湧雨降等,都是產生於大氣對流旺盛的對流層中。

在地平面上,氣壓的強度每平方公分約為一公斤,因此據估計,一個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氣壓大約是二萬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們,並不覺得大氣壓力的存在,也不會被氣壓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是因為人體已具備承受大氣壓的構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氣壓,氣壓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氣藉著大氣壓力的驅動,它會在地球上流動形成風,當空氣冷卻或水汽增加時,會形成雲,降下雨,甚至發展成台風、龍卷風等。當天空中,低層空氣持續幾天被上層濕暖空氣阻礙抑制時,則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比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幾倍,其暴風雨往往帶來許多災害,閃電的超高熱能(可達到攝氏三萬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測,天空萬象也是瞬息變化中。《華盛頓郵報》於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錢德拉 X射線天文台觀察,證實有兩個超大黑洞同時存在於一個銀河系裡。這兩個黑洞將在數億年後,合並為一個更大的超級黑洞,屆時定會產生強烈重力波,整個宇宙都會受到影響。

蘇東坡說:「自其變者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科學家所研究、發現的,無不在驗證佛教生滅聚散的緣起真理。

2.現實意義

宇宙自然現象的形成,影響生命的演化,對人類生活乃至其它生物的成長也有密切的關系。從早期中國畜牧時代、農業時代,人們就會觀察天文現象,作為作息、生產的指針。當時天文學的發展動機是「編制歷法以授民時,觀測天象以見吉凶」,也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天文儀器便越發精密進步。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以「日」表示晝夜交替,後來他們發現農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鳥的南去北歸,和氣候的冷暖有緊密的關連,這個周期大約有三百六十五天,於是以含有收獲之意的「年」字,來表示此一周期的時間單位;月亮從這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大約為二十九·五天,古人稱之為「月」。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古人藉著觀測自然現象,竟能准確了解日月的運行,而這些時間單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國傳統的歷法,不僅是民用歷書的編排,還包含了太陽、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蝕、月蝕的預報等天文內容,這也是後來天文學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歷法既然是「以授民時」之用,能表征季節冷暖變化的「節氣」就相當重要了!節氣是將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畫分成二十四份,平均為十五天多。二十四節氣依其名稱含義,可分為四種: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3)表征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與農事相關的有驚蜇、清明、小滿、芒種。

此即是歷法配合生活和農事生產的一大特點。

在現代導航技術尚未發明前,也常是藉觀測天象來辨識方位。

《淮南子》裡說:「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談》裡也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可見以前的人就知道從觀察太陽、星球來判斷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對於海水潮汐也有影響。當滿月和新月之後,那時太陽、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線,由於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漲活躍,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陽的拉力呈直角,兩種力量干擾,潮水則和緩遲滯。近年來,有氣象學家認為月亮的盈虧也會影響降雨量和暴風,甚至蘇聯科學家葉爾金(A.I.Yelkin)推測,當年百慕達三角洲飛機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擾海底磁場,而造成雷達發出錯誤訊息,才會釀成悲劇。不過,這些推論仍在研究中,尚未獲得確切的證實。

空氣是維系生命的第一要素,從我們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後一口氣,無論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氣;可以說人體大部分構造和機制,都是為了捕捉空氣而設計的。數十億年前,地球形成時,大氣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後來藉著藻類、植物吸收陽光,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醣分子,釋放出氧,大氣才逐漸轉化成今日含有豐富的氧,適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環境。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感受空氣的存在,除非大氣壓力產生變化,如在長隧道裡,火車快速通過時,隧道中的氣壓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鳴;高山上,由於空氣稀薄,氣壓較地面低,會覺得呼吸困難,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當氣壓異於我們平常居住地的氣壓時,我們才會察覺其存在,並受到影響。

雷電雖然會造成災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氣中的氮,轉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讓植物成為整個大地的生產者;雷電的作用對大自然仍是有貢獻的。

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山河大地、日月、雲雨、雷電、生物、無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皆是各有所用又互為條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華嚴宗裡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的「六相圓融」嗎?

3.互動共享

無私而慷慨的太陽,將它的熱能普遍傳送至大地,不分國界、種族,不擇貧富、貴賤,不論沙石草木、生物、無生物,太陽皆如佛之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展現其溫暖妙用,讓每一生命成長,讓每一物適得其所的衍變。

太陽為大地萬物共享,月亮亦是亘古以來靜默地高掛天空,為黝暗的黑夜灑下皎潔的光輝。豈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把酒問月〉更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識月球真面目,人們賦予美麗的遐想,已識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減清澄的光芒,為暗夜行人照明。

維系生命的空氣,不只是地球萬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斷的互動,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氣存在我們身體裡,我們和其它生物也都存在空氣中,是空氣的一部分。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夏普理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他說我們每吸一口氣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與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氣體,我們吸進又呼出,它不會成為身體代謝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來與大氣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個人都會吸入自己過去呼出或別人呼出的氩原子。他說: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萬個聖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不管耶稣在最後晚餐的談話,或者外交官在簽訂雅爾達密約時的談判,甚至古典詩人誦讀詩作時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氣中。大氣中還有古時戀人哀歎祈求、滑鐵盧戰役厮殺吶喊時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人類、蟲魚鳥獸、花草樹木之間進進出出,融和了大氣,也聯系了古今與萬物。

另外,東歐的多氯聯苯曾隨著大氣污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飄散至大氣中,由烏克蘭向外移動,北歐半島的儀器測出大量的輻射,英國威爾斯的羊只也受到污染而禁止販售。

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們,空氣無國界,它不是地區的資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來源!

空氣讓生命存活,它也是輻射的防護罩。空氣裡的氧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組成,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組成,它在大氣中的含量大約只有二百萬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離地面約三十萬公裡的高處,薄薄一層的臭氧,能過濾致命的紫外線。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會使生物的DNA分子產生化學變化而造成遺傳變異,過量照射還會讓動植物喪命。

但是,從一九八○年之後,臭氧逐年減少,逐漸變薄,科學家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氯」,氯會破壞臭氧的分子,而大氣中氯的主要來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們是電冰箱及噴霧劑中的常用物質;人造物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見一斑!

攸關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個國家代表在「蒙特婁議定書」簽署同意,限制氟氯碳化合物產品的制造、貿易和運輸。這些國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將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壞物質,如殺蟲劑的碳氫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燒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壞,也使得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熱量輻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溫度因而提高,導致全球溫暖化,這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另外,據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頓雜志》報導,太空太陽能發電時代將於二十一世紀中葉來臨。這種不受黑夜、陰雨天影響,於太空中進行太陽能發電,以微波形式將電力輸送到地球的發電法,以及正在研究發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層水」與「溫暖表層水」之間的溫差(熱能)來發電的發電法,都是撷取太陽、海洋的龐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決能源匮乏與地球溫暖化問題的干淨發電法。

僧肇大師的〈物不遷論〉裡說:「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於始篑,修途托至於初步,果以功業不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積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達遙遠的目的地,過去的事物,會成為現在事物的原因和條件(緣);無論修道或不朽功業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從地、水、火、風四大缺乏、四大不調,到現在成為能生存、四大和諧的環境,更是經過幾十億年不斷的演化再演化,我們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樣的,今日人類漠視自然環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殘,必也會成為未來的後果。自然萬象好比如來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滿虛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們,卻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運用。

(二)佛教與日月風雷

1.觀念印證

在科學不發達的上古時代,人們不知道來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等各種變化究竟是從何而來,以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於是世界各民族都發展出他們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亞的阿拉、歐美的上帝等。

在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裡,認為天上本有九個太陽,經過「後羿射日」,最後只剩下一個太陽。但是當今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人類所在的銀河系裡有千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而宇宙裡又有千億個像銀河系那樣的星系,可見宇宙中不只有一個或九個太陽,甚至可以說「天有千日」。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長阿含經》卷十八中印證:「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關於宇宙自然界的問題,佛陀於不同時地作過說明,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使得佛教的宇宙論內容廣闊,學派林立。佛教對宇宙的說明是多方面的,從宇宙的系統形狀來說,有世間論;從成立要素來分析,有萬法論;從宇宙的轉動研究,有因果論;從現象來談,有緣起論;從實相說,有本體論。以上諸說可知佛教對宇宙的觀察與了解,已超越現代科學家,這些立論實為探討宇宙奧秘的寶貴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國天文學家赫伯提出研究證明,仙女座的大漩渦星雲位在我們銀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個與銀河系相似的星系,這是現代對宇宙整體觀察研究的開始。

後來的天文學家發現,星系顯然是宇宙結構上的單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結構上的一個單位,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銀河系的一個星球,銀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條淡白色的河流橫過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無窮無盡的星系,它們在太空中散布之遠,以目前最大的望遠鏡還無法達到其界限。

佛經也常說:虛空無量、法界無盡、國土眾生無量無邊,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無量無邊,而我們所處的地球,只不過是太空間的一粒微塵。這種說法在科學尚未發達以前,很難讓人接受,但是現在由於天文學的發達,不但證明銀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計數,星球間的距離也大到不可勝數。

民間傳說的七夕牛郎織女鵲橋會,事實上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達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離為三十萬乘以一年的秒數),因此,相會可以說遙遙無期,只能在人們心中相會。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間相距達數十、數百光年。由此亦可證知,佛經每一說到數字,往往說無量無數、百千萬億、恆河沙數、非算術譬喻所能及,是真實不虛的。

雖然,除了地球,其它星球皆是一片乾冷死寂,沒有生命跡象,但是許多科學家仍不死心,尤其對火星探測之熱忱一直不減。從一九六五年美國「水手四號」飛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蘇聯發射「火星二號」、「火星三號」,一九七六年美國發射「維京人號」,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觀測者號」、一九九七年的「開拓者號」等,都是希望能另闢一生命疆土。其實,目前的星球沒有生命生存跡象,並不表示過去不存在,未來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彌陀經》就記載著:「過此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而佛陀說法時,很多聞法菩薩都是來自他方佛國。此外,佛經中許多佛菩薩也都以日月星辰為名,例如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星宿王如來、法界智燈王等,可見佛經的天文思想遙遙領先今日天文學家的研究。佛經不但印證現代天文學所說,尤其證明佛法並不違背科學,甚至超越科學,科學越進步,越能證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張宇宙萬物都是成住壞空,一切緣聚則生,緣滅則散;佛教用「緣起」來解釋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顯出來,也超越世間的自然科學。

所謂「真理」,必須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恆性,世間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違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恆常如此,本來如此,即是「法性法爾,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當初證道成佛的佛陀,說他並非真理的創造者,而是真理的發現者,一切「法爾如是」,所以佛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緣所生法,就會有成住壞空的因緣關系,因此,到末劫有許多奇異現象,如「星宿災怪」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當我們仰望夜空,看見無數星星散布天空,感覺上它們是同時存在於天空,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星星與我們的距離,有的幾十光年,有的幾萬光年,甚至幾百萬、幾千萬光年,它們所發出的光,同樣的也是幾十光年,幾萬、幾百、幾千萬光年之後才到達我們這裡。因此,我們看到的星星是來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經不存在,現有的星星則要幾百萬年之後才看得到。

我們看到日出日沒,知道是日已過,但地球的南、北極地區是半年見得到太陽,半年見不到太陽的,他們的一日如何計算?人間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晝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晝夜。這樣一算,人間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間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晝夜。以自然現象對應於時空,即是愛因斯坦「相對論」裡說的「時空不可分割;宇宙為一連續不斷的整體」;這也印證佛教主張萬事萬物依緣而起、互為因緣、本性空無的論點。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行星研究所所長卡爾·謝根曾說:「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飛行,以太空船中的時鐘計測,只要五十六年的時光即可飛行宇宙一周。可是當旅程結束,返回地球時,地球的時間已經過了數百億年了。太陽, , 已死滅,地球已經燒成黑炭。」這種說法則可相應《華嚴經·壽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們所能觀知,外在的虛空世界浩瀚無邊,以管窺天,不過探得一微塵罷了。

2.天文貢獻

佛教天文學最早是由西域攝取西方的天文學知識,再經漢譯典籍傳到中國、日本。歷代以來,不少佛教僧侶博通內典外學,他們對天文學都有精辟的研究。

東漢桓帝時(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來到中國後,譯有《捨頭谏太子二十八宿經》,經文中介紹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稱、星數及相應的星占內容。另外,《摩登伽經》、《孔雀咒王經》、《寶星陀羅尼經》、《宿曜經》、《日藏經》等,也都有相關的天文學知識。

唐代一行禅師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之一,他在中國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一行禅師自幼天資聰敏,博覽經史,過目不忘,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他曾在短短幾天之內完成《大衍玄圖》、《義訣》各一卷,得到當時名藏書家尹崇的稱譽。後來又到浙江天台國清寺與一位隱名大德學習算術,從此他的算法造詣更深,成為日後制定歷法的主要基礎。

開元九年以後,一行禅師奉诏入宮整理歷法,從此致力於天文學事業,貢獻所學,造福國家社會。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點:

(1)撰《大衍歷》。當時國家所用的歷法是李淳風編制的「麟德歷」,唐高宗麟德二年開始啟用,使用五十多年,卻發現誤差越來越大。於是玄宗延請一行禅師另定新歷,一行禅師制定的《大衍歷》,主張以實測日月五星運行情況為基礎來編定,兼采諸家的優點,別創一格,運用今日所謂的不定方程序高級算學來計算時日,歷時三年完成,這種計算時日的方法最准確也最標准,所以這種歷法一直為歷代所采用。

(2)創造「開元黃道游儀」。為了定立《大衍歷》,一行禅師指導機械匠師梁令瓒制作了一批天文觀測儀器,「黃道游儀」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種星辰經緯的測驗器,以此來測驗星辰子午線的長度。他發現「古歷星度及漢代洛下闳等所測星距遠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體不變」,意思是說恆星並不是恆定不動,只是移動緩慢而已,這就是恆星的自行。歐洲直到十八世紀才被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發現,卻不知道中國早已捷足先登了。

(3)制造「武成殿水運渾天儀」。這是一種借用水力轉動來計算時日的方法。渾天儀創始於西漢武帝,在東漢安帝時張衡改用漏水轉動。一行禅師利用水推動齒輪,使儀器轉動,天球每晝夜轉一周,日標環每晝夜轉一周,並沿黃道行一度,月標環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僅如此,儀上還有兩個木人,一個每刻擊鼓一次,一個每辰撞鐘一回,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鐘表。

在《舊唐書·天文志》中記載得很詳細:「鑄銅為圓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轉一匝,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凡二十九轉有余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仍置木櫃以為平地,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准。又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鐘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鐘。皆於櫃中各施輪軸,鉤鍵交錯,關鎖相持。既與天道合同,當時共稱其妙。鑄成,命之曰水運渾天儀俯視圖,置於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見一行禅師對天文觀測儀器制造的嚴謹。

(4)組織天文觀測和土地測量。一行禅師測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為定數。這是利用圭表測量日影於同一時間在各地投影的差數,以計算太陽距離赤道南北遠近的方法。太陽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時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節;太陽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時候,圭影最長,就是冬至節,依此可以區分二十四節氣和測定時刻。一行禅師根據實測的結果,計算出來南北兩地相差三百五十一裡八十步,北極高度差一度(換算為現代單位,即為地球子午線一度,長一二九點二二公裡)。

這個實測的結果糾正了「南北地隔千裡,影長差一寸」的說法。《新唐書·天文志》說:一行根據許多資料作覆矩圖,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極高移動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數,可用以確定日蝕的偏全和晝夜的長短。後來昭宗時代的邊岡重訂歷法,認為一行此圖非常精粹,是不可磨滅的作品。

這雖然與現代值有較大誤差,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子午線的科學實測。西方最早的實測是公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師的實測晚九十年。

一行禅師在天文歷象的偉大功績,為天文學立下不少功勞,對中國天文學的影響極大,他親自制作的「黃道游儀」和「渾天銅儀」就是今天所謂的「天體儀」和「地球儀」。

其它,如元代子聰大師,其精通天文、地理、律歷、三式、遁甲之類,論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咒術,無不精通;日本天台宗無外子圓通,鑽研佛典中的天文歷象達三十年之久,於文化七年公諸於世的《佛國歷象編》,全編分五科:初論歷原,二辯天體,三判地形,四評歷法,五示眼智,論述極為詳盡,也是佛教天文學中之佼佼者。

3.說法妙用

在《佛說羅摩伽經》卷二中記載:

我於邪見惡眾生中,發大慈心;於不善業逆眾生中,發大悲心;於修善眾生,發歡喜心;於善惡等眾生,起無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電霹雳之聲、或作寶光明形、或作熒惑太白諸災異星變怪之形。……或作山巖石窟形、或作溪澗泉池林木藥草花果樹形、或作百種甘膳香美飲食、或作冰雪、或作影響蔭涼之形……。

這裡的「熒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為度化一切眾生,以慈心悲願化作種種形體,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乃至變成各種香美的飲食,讓眾生食用,或提供陰涼之處,為人解熱,凡此,皆是佛陀為利益眾生而展現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認前進的方向。當時玄奘大師出玉門關後,連闖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護佑,逢凶化吉,順利過關。行至莫賀延沙碛,全長八百裡的沙漠地,既無樹木水草,也無飛鳥走獸,四顧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馬糞,逐漸前行,並以日月星辰辨認方向。

諸佛菩薩化現日月風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穩眾生,進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風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顯現。佛陀的慈悲令眾生心安歡喜,如《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光的柔美和溫暖,的確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溫柔,陽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來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眾生時所展現的力量。如《佛說大般泥洹經》中,佛陀現三種壽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時白晝的變異,冬日最短,春日稍長,而夏日更長。當為聲聞緣覺根性眾生說法時,佛陀現短壽相,猶如短暫的冬日,令聲聞緣覺心生無常的悲歎而精進修道。為菩薩根性者說法,佛陀現中壽相,猶如春日,時間為一劫,或超過一劫。當佛觀佛時,其壽世無量,猶如夏日。

佛陀也說:「眾星晝日不現,其實不沒」;「如來身實不滅度,如彼日月無有滅沒」。在科學不發達的當時,佛陀即以其般若智能明了天文真象,並善巧運用於說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陽日照情況,來說明佛陀說法的順序:(1)華嚴時,佛陀自內證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時分,初升的太陽先照到高山,此時只有文殊、普賢等大根性的菩薩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時,佛陀為誘引小根機者宣說教法,此時如日輪漸升,照到幽谷一樣。(3)方等時,佛陀講說大乘經典,讓小乘者能進入大乘,此時如太陽照在平地上。(4)般若時,佛陀為破斥大小乘分別的偏執,宣說般若經,以明諸法皆空,此時如上午十點鐘的陽光照射大地。(5)法華涅槃時,佛陀見眾生根機成熟,開演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時如日輪當午,照耀大地。

據《寶雨經》卷五記載,菩薩出現於世,能以智能方便令諸有情改惡遷善,捨迷就悟,猶如太陽出現於世間,照臨萬物。因此,以太陽譬喻菩薩十種善法:

(1)破無明暗 猶如日行於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間一切幽暗之處悉得明朗。

(2)覺悟有情 猶如日行於空,融和明麗,能令一切池沼蓮華悉得開敷。

(3)光耀十方 猶如日行於空,光耀十方,一切萬物無不蒙照。

(4)出現善法 猶如日行於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飛潛蠢動,鹹遂其生。

(5)諸漏滅盡 猶如日沒時,光明隱滅,則群動皆息。

(6)能作光明 猶如日行於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臨萬象。

(7)映蔽外道 猶如日行於空,赫然照臨,螢爝之光自然不現。

(8)能示高下 猶如日行於空,照臨萬物,若高若下悉能顯示。

(9)發起善業 猶如日出時,能令世人各營生業。

(10)善人愛樂 猶如日行於空,內外明朗,凡諸善人無不欣愛,然若盜賊等輩為惡之人卻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也常被運用在禅觀上,《觀無量壽經》中十六觀之第一觀即是「日觀」。行此觀法,宜在落日之際,端身正坐面向西邊,谛觀落日,內心堅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極樂淨土的方位。《大方等無想經》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風雷為名,例如大雲月王三昧、大雲電三昧、大雲瀑水王三昧、大雲雷三昧、大雲風三昧等等。對於愛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裡,以「暴風」來形容愛欲強大的摧殘,說明其力量能將山岳夷為平地。

李白詩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豈只是寫文章的好材料,這些日月星辰、風雷雨電,在緣起法中運行,為人們訴說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機緣。

結語

自然界有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河大地、日月風雷等萬象,它們依一定的軌則正常和諧地存在與運作。人體的組織亦是一個小宇宙,我們的血脈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輸送養分;腎如海洋,不停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撐身體的挺立;細胞如動物,一刻不止的活躍運動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內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為命,相互依存!陽光(火)、空氣(風)、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長的條件,植物也回饋地淨化穩定大氣、水源和土壤,動物則吸取所需養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養份來肥沃它們。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個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態系。過去的人類能夠敬重天地,明了因果,會遵循自然脈動並珍視其它生物的生存權,而維持一個多樣性、整體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來,短視的人類已將大自然的多樣破壞,將宇宙的整體摧毀!

畢生鑽研螞蟻的當代著名生物學家威爾森,認為螞蟻是非常成功的物種,它們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會性昆蟲。他曾說:

如果人類在今日滅絕,地球環境將回復人類誕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狀態。但是如果螞蟻消失了,地球每個區域的生態將趨於簡單化、孱弱化,千萬個動植物物種將隨之滅絕!

此段話引人深思,看來我們須重新檢視人類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壞空雖然是宇宙必然的現象,但人類加速的摧毀實令人汗顏!為了讓現在的我們和後代的子孫,以及下輩子、下下輩子將再來世間的我們,仍能擁有優良的生活質量,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重新建立一個「新世界觀」:

·徹底體認人類和地球是生命共同體;我們不能自絕於地球之外,當它污染、惡化之後,人類也終將滅絕。

·每一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因緣與價值,維持並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自然生態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經濟理由,任意破壞自然生態,陽光、大氣、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動物,都是維系我們生存的要素,它們的重要性必須受到人類的重視。

我們可以小從身邊的環保做起,如不浪費紙張、節約用水、不隨意制造垃圾;盡量步行或搭乘公車、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減少汽車廢氣的排放;確實做好資源回收等等,工業建設、商品制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顧自然定律與環境保護。只要我們停止或減少對自然的傷害,自然就能復原、再生,而恢復原來的生機。

佛教一直是重視自然生態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薩珍惜大地,「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論文正是說明佛教本著護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對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視自然萬物。我們從植物對人類的貢獻,及其隨緣、有情又堅忍的特性中,發現它們靈動的佛性;從動物各種非凡本領、聰明靈巧和深重情義中,了解它們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豐富的資源孕育眾生,啟迪人心,俨然遍滿虛空,蘊藏無量功德的真如佛體;日月風雷依序運行,照亮大地,長養萬物,不就是慈悲示現、清淨奧妙的真如佛用嗎?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態系,他們全都是佛陀法身的體、相、用!

萬法唯心所造,「心淨則國土淨」,佛陀手按大地,呈現的是他心中的清淨國土;在成住壞空的世間法裡,我們有的是不變的「真心」。身為有情識、有智能的人類,如果人人發揮清淨心、慈悲心,並具備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實自然生態的維護,相信自然生態應可逐日恢復潔淨活潑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類之福!  

三、山河大地皆為佛體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這個包含空間與時間、蘊涵三世與十方、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無窮無際之宇宙,我們對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說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後來科學家也證實,空氣(風)、水、火、土是宇宙組成的要素,而且這四種要素均具有輕與重、冷與熱、乾與濕、軟與硬、靜與動等相反的特性,由於這些特性組合比例的不同,便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羅萬象,也為萬物帶來生命。

無論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風或生命體的地水火風,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它三大,如山岳等堅物之中,地大較為增長;河海等濕物當中,水大較增長,另外未顯的三大仍潛伏其中,靜待因緣條件成熟便顯現其作用。例如:流動的水在溫度冷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會凝結成固體的冰;當溫度加熱到攝氏一百度以上時,又會蒸發成氣體。

另外,我們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動力。節奏的海潮,規律地沖刷著大陸和島嶼,使海濱和海岸線改觀;陽光的照射,使海水蒸發成水氣,水氣又凝聚成水,不停的在天空和海洋之間循環;雨水落下,匯成河川,所向之處,堅實的巖石也難以阻擋;熔巖在地底深處流動,從地殼薄弱處冒出地面,形成火山;無形的風也會改變大地,地球旋轉生風,吹起砂礫,像無數鑿刀把那些似乎永遠不變的巖石,雕成各種形狀。可以說,由於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運作,才顯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偉大。

《幼學瓊林》一開始即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載我」,中國人也有天為父、地為母的觀念。依佛教的觀點,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滿虛空,具有無量功德,無限妙用。以下分別說明涵蓋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風雷之結構、作用,以及他們如何展現法身的體、相、用。

(一)山河大地展現的佛體

1.霹雳創始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宇宙形成於一百五十億年前的大霹雳(Big Bang)。那時像壓力鍋爆炸一樣,能量向四面八方擴散,產生許多粒子,這些粒子經過長期撞擊、排斥和相互吸引,終於形成一團包含原子、質子、電子的物質。此即印證佛陀所言,宇宙萬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壞、空,生滅變異中循環不已。

大霹雳之後約十億年,一顆恆星──太陽在銀河系裡誕生,原本圍繞太陽的雲氣逐漸縮小成小塊的物質,就是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個。剛開始時,地球只是星塵和隕石聚集的物質,後來由於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的熔漿、煙灰和氣體,這些氣體除了水蒸汽,大部分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與氯,尚無生命所需的氧氣。

那時地表溫度約是攝氏八十五度至一百一十度,等到大氣冷卻之後,水蒸汽形成雲,降下雨,如此蒸發、降雨的循環,經過了幾億年,雨堆積成河川、湖泊與海洋。地表的巖石也是因氣溫變化、風吹雨淋,不斷的侵蝕、風化,才變成能種植的土壤。

有關世界的形成,在《起世經》中記載:因為眾生業緣的風刮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稱為「風輪」。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輪為牆,維持住水層,稱為「水輪」。由於眾生的業風,水輪之內逐漸形成硬石,稱為「金輪」;金輪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謂的大地。須彌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東勝神洲、拘羅洲的北拘羅洲、閻浮提的南贍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賀洲。閻浮提就是我們生長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稱為「須彌世界」,相當於一個太陽系。虛空中還有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恆河沙世界。

佛陀從業力緣起、心識變現,來說明宇宙的形成,認為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呈現出來的自然生命;雖然角度和科學家稍有差異,但其見解卻是一樣精辟且具科學性。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八的面積為海洋,平均深度為三·七公裡,如再加上內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積更高達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四·三五。而且,形成生命的細胞是誕生於海洋,水可說是生命的來源,人體也是百分之七十由水構成的哦!

生命不能沒有水,但是海洋裡全是不能飲用的鹹水。所幸太陽的能量能將海水蒸發,變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滲入土裡,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後又返回海洋。藉由這種陸地、大氣和海洋間水的交遞轉換的「水文循環」( Hydrologic cycle),海洋的鹹水才能變成淡水,才能滋潤生命,為萬物所使用。同樣的,陸地上的生物,尤其植物,在水的循環過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森林的樹根吸收水份,穩住土壤,溪河不致泛濫而正常流入大海,干旱時也能維持濕度,調節氣候。

水無所不在,在地球各個角落循環,並以不同面貌存在著。被全球公認為「可永續性生態學」研究泰斗的大衛·鈴木博士,於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是日裔加拿大人。他在《神聖的平衡》這本書裡,曾以水分子阿奎的游歷故事,來說明所有水分子的運行。假如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讀音)是夏威夷火山爆發噴出的水分子,它在空中載浮載沉。後來隨著雲氣飄至北美大陸的海岸,進入內陸,碰到高高隆起的落矶山脈,帶著阿奎的雲氣開始冷凝、液化,變成雨落到地面,滲入土裡。

不久,阿奎被一棵樹的根部吸進去,毛細管作用讓阿奎爬上樹干,到達樹枝,又跑進松果內的一顆種子裡。這時一只小鳥飛來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種子,然後往南遷移飛至中美洲熱帶雨林,不久,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進入蚊子的身體。這只蚊子在小溪上低飛,被一條眼尖的魚吞噬,阿奎又跑進這條魚的肌肉組織。爾後,雨林原住民前來捕魚,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魚,阿奎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類的肚子裡。

這就是阿奎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歷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的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陸地上以及生物體內逗留和循環。

水分子雖然簡單,只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但卻具有奇異的特性。除了具備固體、液體、氣體三態之外,一般而言,物質由液體變成固體,會密度提高,重量增加,但是水在平常溫度時是液態,其比重在攝氏四度時最重,因此冰能浮於水,即使外面天寒地凍,海面湖面結成厚厚的冰,底下的溫度一定保持在攝氏四度,如此冰下的眾多生物才得以維持生命。

而且水能吸收、儲存和放射熱能。夏天時,海洋、江河儲存大量的熱能,到了冬天釋放出來,調節地表的溫度。洋流也會在熱帶地區吸收大量熱能,運送到寒帶地區,使當地的空氣變溫暖。水還具有超強的溶解能力,能分解生物體內的細胞分子並運送養分,也可以溶解巖石,及分解土壤中的養分和物質,將它們帶入地底。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著變化多樣的面貌,它更有生命力與情感!日本 I.H.M 總合研究所所長江本勝博士,十多年來,以波動測定法進行水的研究,後來又從水結晶照片中發現許多水的訊息。在他二○○二年十月出版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裡提到,較之於自來水,天然水展現的結晶都異常美麗,而且水會聽音樂,書中寫道:

聽到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水,呈現的結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調般美麗而整齊。遇上對美充滿深刻祈望的莫扎特「四十號交響曲」,結晶體也竭盡全力的呈現華麗的美感。……相對的,讓水聽充滿憤怒及反抗語言的重金屬音樂,結晶呈現的全都是凌亂毀損的形狀。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會閱讀文字:

看到「謝謝」的水,呈現的是清楚而美麗的六角型結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現的結晶則和聽到重金屬樂時一樣,是細碎零散的結晶。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歡聽好話,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惡。佛教度眾的四攝法門,其中一項「愛語」攝,即是依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而給予贊歎、肯定。對於如佛之法身無所不在、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水,我們能不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們嗎?

地球是活的,幾十億年來,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動著。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巖石,經過風、水、冰長期的侵蝕,有的形成獨特的山岳,有的磨蝕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峽谷。即使是巍峨高聳的山脈,也會由於自然因素的侵襲、分解、脫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積沉澱,如同人類的生老病死一樣,等另一個造山運動繼續再產生新的山脈;無論是山脈、丘陵、高原,都是如此的形成、潰散,再潰散、形成的循環流轉。

二○○二年十一月份的《聯合報》就曾報導,意大利西西裡島附近有一座沉沒一百七十年的火山島,由於頻繁激烈的地震活動,可能會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已有統領西西裡島的波旁王朝、意大利、英國、西班牙四個國家,宣稱擁有該島主權,甚至意大利已派潛水員到海中的火山頂插上國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立刻宣稱其為意大利領土。

常言「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事實上,如《八大人覺經》一開始即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萬事萬物沒有恆久不變的,緣生則聚,緣滅則散,堅硬如山石,也須歷經成住壞空的生滅過程。

巖石經過漫長風化形成土壤,土壤裡的成份又不斷混合、制造,才構成今日能創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將一撮土壤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土裡竟是一個熱鬧的大千世界,有機物、無機物、動物、植物、礦物;各種液體、氣體、軟的、硬的物質,都在土裡忙碌的活動著。

世界知名的當代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大自然的獵人》書中寫道:

一公克的尋常土壤,只不過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起的份量,裡頭便棲息了一百億個細菌。它們代表了成千個物種,而且幾乎全不為科學界所知。……

「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若非從顯微鏡觀之,誰又能相信?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讓大地成為人類賴以為生的母親。

2.孕育萬物

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八面積的海洋,一直是人類生活和活動的泉源。翻開地球,我們會發現許多最古老、人口最多和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不是在海岸在線,就是離海岸線不遠。在氣候上,沿岸地區冬天溫和、夏天涼爽,空氣較清新流暢,適合定居;沿海地區降雨機率大,也有利農耕,漁業的發展更不用說,其它像食鹽提煉、藻類栽培、珊瑚珍珠采收、商業運輸、觀光事業等,都是海洋對人類顯而易見的貢獻。

水和空氣(風)一樣,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們每天必須吸收一定量的水分,來補充流汗、排尿、排便,甚至吐氣所流失的水,以維持體內的平衡。還有人類的衣食、物質、能源所需,無一不耗用大量的水,除了煮飯、煮菜、洗澡、洗衣服、洗車等日常生活所用,種植稻米蔬果需要水的灌溉;電器用電,須水力發電;紙類、陶瓷、金屬之制作皆須耗費大量的水,而工業用水更是龐大。可以說所有生物裡,最會利用水,也最需索無度的就是人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出版的 Source 統計,全世界的水百分之九十七·五為鹹水,剩下的百分之二·五為淡水。這些淡水大部分存於冰山、冰帽,或為地下水、湖泊河道的水,全世界的水中只有百分之○·○○○七是立即可用的。

雖然藉著奇妙的水循環,不可飲用的海水蒸發至天上,能降下甘霖,但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生態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知珍惜自然資源,砍伐樹林,導致水源流失。而工業用廢水、排洩物排入河流,滲入土裡;溪河湖泊被傾倒廢棄物、水泥等,都造成水質惡化、水源污染等問題,嚴重威脅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態也瀕臨破壞瓦解。

在《勝鬘寶窟》裡記載大地有三義:「一牢固難傾,二生長萬物,三能擔負山河。」如前所言,大地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能孕育生命,是眾生之母,我們的食物大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土壤。不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現代化、機械式的農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破壞土地原有的益菌和微生物的生長,雖然生產量增加,但是使得土質惡化、有機物質減少、土壤變薄流失,都是得不償失、難以彌補的後果;無怪乎世界會成、住、壞、空!

現代農耕方法如此嚴重侵蝕大地,諾貝爾獎得主肯達爾與人口生物學者大衛·皮曼岱爾即痛心地說:

現代土壤流失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十六到三百倍。過去四十年裡,土壤流失已讓全球農夫廢耕了四億三千萬公頃農地,約占全球現今農地的三分之一。

勃納·坎貝爾博士也說:

陸地生態系每年制造一千億噸有機物質,人類直接使用、分配或摧毀掉的有機物質便占了百分之四十。換言之,地球生態是靠千萬物種聯系,人類卻使這些物種無立足生存之地。

如何讓大地恢復原有的生產力和健康,是地球上每一個人的責任。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已有所警覺,開始對有機栽培和無農藥產品感興趣。台灣的洪百裡生物科技公司基於對土地的關懷,近年來也致力研發微生物分解有機廢物的技術,藉由「有機廢棄物再生設備」,不只能減少垃圾量,微生物分解廚余後,還可作為土地的有機肥料。

佛教非常了解自然生態的重要,佛陀常常教誨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樹木,做好水土保持。在《佛制比丘六物圖》裡提到:「觀蟲濾水,是出家之要儀。」佛陀以其般若智能知道水裡含有無數微生物,因此告誡弟子喝水時須先用濾水袋過濾,以免殺害蟲蟻。還有睒子菩薩「蹈地常恐地痛」,也是對大地的珍惜。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自然生態保育專家,當屬阿彌陀佛,他在因地修菩薩行時,以其清淨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清淨之行,發下四十八大願,歷經久遠時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建設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房屋、樹木、花草、公共設施都非常美好。淨土中只有公益沒有公害,只有美好沒有髒亂,更沒有黑煙廢氣、喧囂噪音、污染;說到氣候是清爽宜人,說到水則是含有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息、養根等八種特質的八功德水。其它像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自然世界。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與教育部、行政院環保署、農委會、台灣省林務局、中國時報、財團法人壽山文化基金會、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種兩百萬棵樹救大高雄水源及廢紙回收」運動。以種兩百萬棵樹,直接救水源;而廢紙回收可以減少砍樹量,是救大樹,又間接救水源。救水源看似小事,實則影響深遠!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山河大地如廣大無私之佛體,承載孕育一切眾生,聰明絕頂又主掌當今地球生殺大權的人類,實在應有一番徹底的省思和改變!誠如坎貝爾在《人類生態學》一書裡寫道:

我們與地球、海洋、空氣、四季、動物與花果共同織成一個網絡。在這個網絡裡,牽一發動全身,每一個因素都對另一個因素有所影響。我們是地球這個「大整體」的一部分,如果人類想要存活,便要懂得尊敬、保護、熱愛地球的多樣性表現。

3.豐富文化

大自然裡的山河大地孕育我們生命,提供我們生存的物質來源,在精神文明上,它們更具有清淨、光明、智能等無量功德。

早期的人類社會,有自然崇拜的習俗,藉著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只的膜拜,作為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山海經》裡記載著數百多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中國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來祝禱國泰民安,尤其「封禅」更是國家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頂上祭天;禅,是到泰山腳下祭地。在希臘神話裡,也將地神蓋娅(Gaea)視為眾神之母,古詩人荷馬歌頌她為「大地之母,眾生之母,萬物最古老者。」

後來的學者、思想家,則進一步思索人與山河大地的關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等思想。如孔子認為自然山水具備君子美德,而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游山玩水之間,能薰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曾經幫助劉秀復興漢室,立過功勞,卻不願為官的嚴子陵,范仲淹歌頌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也是以山水來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莊子曾自豪:「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於宇宙中,與天地同生,與萬物共享。他認為人世間的苦難都是由於違反了自然,而「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態度。

魏晉南北朝之後,自然山水開始成為人們審美、怡情的對象,尤其詩人、畫家、士人、官宦、僧侶、道士,常常在名山勝水間,一面欣賞山水,一面吟詩作畫,清談玄理,或參禅悟道,於是開創了中國山水文化,如謝靈運「杖策孤征,入澗水涉,登嶺山行,陵頂不息,窮泉不停」,終日徜徉山泉之間,寫下大量的山水詩。

曹操有名的四言詩〈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也是藉自然景物之描寫,展現他氣勢雄渾的精神世界。

還有,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縱情於大自然的山林田園,時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一斗百篇逸興豪,到處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跡天下,為名山好水寫下大量的詩作,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蘇東坡一生屢遭貶谪,但他熱愛山水,見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詠,如看到長江的壯美,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西湖的秀麗,引發他寫下流傳千古的名詩:「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參修佛法之後,他更認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而寫下:「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描寫洞庭湖:「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說:「八百裡洞庭今入眼,五千歷史再從頭」,藉著文學家的筆,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更引人遐思了。

在山水畫方面,宋朝的山水畫家郭熙對山水有深入的觀察。他曾說:「山之體,石為骨,林木為衣,草為毛發,水為血脈,雲煙為神采,岚霭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此段話為風景畫裡,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關系和處理,作了生動貼切的描寫。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辦書院,則為山水增添新的文化氣息。其它像山水哲學、山水音樂、山水園林、山水地理,以及現代利用山水豐富的資源,作自然科學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賦予人類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脈河川都是地球不斷演變而形成的自然景觀,由於地質、地理條件的不同,它們便各自呈現萬種風情,為世間提供絢麗多姿的面貌。例如以中國名山而言,一般人說: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便是形容這些山脈獨具的形象。

綿亘於中國西藏、印度、不丹、尼泊爾之間的喜馬拉雅山,最高處有八八五○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峰,因其具聖潔、美麗和神秘的形象,西藏人稱它為「珠穆朗瑪」,即雪山女神之意。其它有名的山脈,如台灣最高峰玉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北美洲的洛矶山脈等,也都各具風采。

水本來是透明無色的,但因地理環境及所含礦物質的不同,而產生豐富的色彩,如黃河含沙量大,成為獨特的黃色巨流。另外,金沙江的白浪、富春江的碧波,也是以水色不同而聞名。唐朝詩人王勃〈滕王閣序〉的名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形容天色、水色相互輝映的美景;「山在虛無缥缈間」,有著雲飄似山移的意境;「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則是蘇東坡描寫泛舟觀景,群山游移的動態美。山水除了有形象、色彩、動靜的視覺之美,也有聽覺美,如驚濤拍岸、瀑落深潭、溪流山澗、空谷回音等。

唐朝劉禹錫的〈陋室銘〉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人們徜徉山水,怡情悅性,也賦予山水更深一層的精神意義與文化內涵。

(二)佛教與山河大地

1.深山古寺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勝地朝拜或游覽參觀者,無不被名山古剎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風光所折服。這些優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許多高僧大德的智能,艱苦創立,辛勤墾植而建構的。

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位於安徽省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成道教化眾生的道場。九華山峰巒奇麗,高出雲表,詩聖李白曾題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山光水色,獨特別致。

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的「五台山」,相傳為文殊師利菩薩應化的道場。因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故稱五台,整個五台山寺院林立,殿堂樓閣不計其數。

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示現說法的道場,位於四川峨眉縣,岡巒迭起,氣勢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裡。現有伏虎寺、報國寺、清音閣、仙鋒寺、金頂、光相寺等七十余寺院,為僧肇、慧通、廣濟等法師所創建。

供奉觀世音菩薩,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的普陀山,位於浙江定海縣東海中的舟山群島,四面環海,山中巖峰洞窟天然形成,海潮聲與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鳴,構成一幅海天佛國的奇境。

此外,開創天台宗的智顗大師,在位於浙江台州府佛霞嶺山脈的天台山峰修道二十多年,創建了國清寺等十二所道場。寺院周圍環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回流,附近風景勝地很多,是一處層巒聳翠的深山叢林。位於江西省北部南嶺的廬山,風景幽雅,氣候溫和,處處奇峰峭壁,巉巖怪石,峽谷之間流泉飛瀑,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避暑勝地。東晉時代,開創淨土宗的慧遠大師在此結社念佛,創建東林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的攝山棲霞寺在深山峻嶺之中,寺後山崖鑿有眾多佛龛、佛像,而稱千佛嶺,該寺是清末明初年間宗仰上人所重建。有謂「春有牛首,秋有棲霞」,此佛窟和雲崗、龍門、大足等佛窟相互輝映,增添中華大地的文化生命。

著名的五岳是中國名山代表,它們和佛教也有諸多因緣:東岳泰山除了雄偉壯觀,數千年來,因融入帝王封禅、詩畫意境、科學研究及宗教神話等,而形成泰山獨特的山水文化,也於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位於河南省的中岳嵩山,因其地形聳峻險要,自周、秦、漢以來,一直是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此山亦為人文荟萃之地,有五十多處被列為文物保護地。座落於嵩山山脈東的少室峰,菩提達磨曾在此面壁九年修禅入定,傳法予慧可,創建禅宗祖庭,其中的少林寺,則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禅師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

北岳恆山位於山西省,其山勢磅礡,儀態非凡,最著名的是構築於峽谷懸壁之上的懸空寺,這座依巖作基,就崖起屋的寺院被稱為「天下巨觀」。位於黃河與渭河之濱的西岳華山,《山海經》說它:「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華山曾經是道家天下,因此自然景觀中融有談玄說秘的奇險。

南岳衡山位於湖南省,其山體由花崗巖構成,但植被茂密,兼具外柔內剛的氣質。佛教曾在此相當興盛,有所謂南岳四絕:「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樓之秀、水簾洞之奇」,除方廣寺,著名的寺院尚有福嚴寺、南台寺等。

此外,韓國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廣寺,日本的比叡山、高野山等,也都是建在山邊水涯的寺院。

2.緣起性空

佛教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小「世界」所構成。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可見宇宙的浩瀚廣大。

每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總合為八十中劫,稱為一大劫。從小劫、中劫到大劫,總稱阿僧只劫。

「成劫」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成立的時期。即由有情的業增上力,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減劫;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饑馑等三種災害產生;我們這個時代應屬於減劫吧!

「壞劫」時的世界經由火、水、風三災而毀壞。首先是有情生命的滅絕,稱為趣壞、有情壞;接下來,世界出現七個日輪,起大火災,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間燒壞;次起水災,水淹至二禅天;最後是風災,壞滅三禅天,稱為界壞、外器壞。唯有四禅天不為三大災所壞,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經過八萬大劫,仍歸壞滅。

到了「空劫」,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之中,唯有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它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中。

等到世界再成立,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是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復生滅,輪回流轉,每一周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

佛教認為自然界的林林總總,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總離不開物質與精神的「色、心」二法。從小至一麻一麥、一微塵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須彌法界,總不出色心的范圍。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所有人事物境的生起、還滅,均脫離不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普遍而必然的現象。《成佛之道》裡有幾句話最能說明無常的道理: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永恆存在的實體。以時序來說,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四季遷流,輪回不已;生物界有生、老、病、死的變化過程,若一息不還,即如同灰壤;國土世間危脆不實,逃不過成、住、壞、空的循環,如強烈的大地震,能將高樓林立的城市夷平,地殼震裂,甚至能吞噬山川河流,使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

「諸法無我」更進一步說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會自己生成,不是固定不變,也不是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依緣而剎那生滅,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常住不變的「我」。

因此,緣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則,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物質所構成的,它們都是相互關系條件的配合,例如:決定人類命運的自然力量有飓風、雷電、火山爆發、地震和冰川,但是也因為這些自然的力量,而使人類在其它方面增加許多的養分。閃電是最突出的例子,以美國為例,每年因雷擊喪生的人數平均約四百人,受傷一千人,財物損失約三千七百萬美元,因雷電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損失,還不包括在內。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閃電,植物就不能生存。因為地球大氣中大約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糧,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這種養分約二千二百噸。但是氣態的氮不能溶解於水,對於植物毫無用處,必須經過某種變化後,植物才能夠把它吸收。閃電能觸發這種氮元素的化學變化,使氣體狀態的氮,變為植物可吸收的氮。

雖然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個例子,但也能充分說明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因緣關系的生存。在《增一阿含經》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緣起性空」的道理:「猶如鑽木取火,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生,亦不離木。若復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會合,然後有火。」因此《大寶積經》雲:「以眾緣故起,一切無堅實。法語自性空,自性無有相。」

3.萬法唯心

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體。佛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真如自性是萬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體。《首楞嚴義疏注經》寫道:

諸法唯心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也說:

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

外在的世界如果離開這一顆能知覺的心、能分辨的識,就無實在意義,更無實體存在。因為有心識才有世間,心識若無,也感受不到世間的存在。所以僧肇大師有感而發:「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凡人總是以見聞覺知來看大自然,但是更重要的,我們還有一個靈明不昧,能與大自然感應,甚至包容大自然的真如自性。

法相宗的唯識說,主張萬法皆由業感受報的主體阿賴耶識所變現。由於阿賴耶識含藏各種種子,遇緣起現行,現行又回薰種子,受薰的種子遇緣又起現行,如此周而復始。因此,宇宙萬象不過是阿賴耶識所變現。

而有情如來藏中的自性清淨心,才是萬法生起的根源,由於真心被雜染蒙蔽,成為阿賴耶識,而使眾生生生世世輪回不已。佛教對宇宙的诠釋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每一個有情眾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淺,而能顯現出不同的世界。

華嚴宗主張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剎那非短暫,劫波非悠長;真的未必真,假的未必假;淨的未必淨,髒的未必髒……,華嚴宗這種超越對待,圓融無礙,認為萬事萬物互為緣起而成一體的論說,即法界緣起;強調唯心所起的法界互為緣起。

《摩诃止觀》卷五說: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

依天台宗所言,我們當下的每一念中,具足三千世間諸法,涵攝全體法界的森羅萬象。

以上各種宇宙緣起之說都離不開有情心識的造作,只要覺悟此心即是佛,則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會和我們一起成佛,造就出清淨的佛國淨土。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從山河大地的形成、現象,以及承載養育一切眾生、對精神文化貢獻等各方面視之,它們無一不是無言說法,無一不在展現慈悲的佛體。  

四、日月風雷皆為佛用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類位居世界之首。一五四三年,波蘭科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在其著作《天體運行論》中,首度提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太陽系九個行星之一。到了一六一○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Calileo)從其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星河,更證實哥白尼的學說。直至今日,我們更知宇宙中如太陽系的銀河系又有無數無量之多。

「天外有天」的遠觀,早在佛經中已有明確的記載,例如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的《經律異相》,就詳細的記載著無數天界的生活活動,不但可以印證現代天文學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來天文學探究的方向。經典裡記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講經時,出廣長舌相,聲音震動無量世界,傳送極遠。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相信,懷疑佛陀的音聲不可能傳到那麼遙遠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飛到十億佛土以外的佛國,在那麼遠的佛國裡,光明王佛正在說法。有一聽眾忽然從身上抓到一樣東西,驚叫道:「我身上怎麼會有一條小毛蟲?」

光明王佛說:「那不是小毛蟲,那是從娑婆世界來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光明王佛於是對目犍連開示道:「諸佛的威德不是聲聞弟子可比擬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測的。」從此以後,目犍連就非常相信虛空中確實有無量世界,也確實有無量諸佛。

而佛經中常說的虛空、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也正好印證今日天文學家所發現的:宇宙中充滿了無量無數的銀河系、太陽系、星雲團、天河、星球等。

我們生存於大氣之中,能正常呼吸時,往往不覺空氣(風)之存在,留意它是維系我們生命的第一要素。對於雲雨雷電等天文氣象,也因習以為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單元將探索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的運作,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它們與佛教的關系。

(一)日月風雷奧妙的佛用

1.天空萬象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光與熱唯一的來源。太陽的直徑約一百四十萬公裡,是地球直徑的一○九倍,它是一顆白熱的氣體恆星,表面溫度約攝氏六千度,核心溫度更高達一千五百萬度。太陽不斷的燃燒,使得無數的氫原子碰撞、融和,轉換成氦原子而產生龐大、無以計數的能量;科學家估算,太陽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鐘所釋放的熱量,約是六十億乘十億再乘十億的卡洛裡。

由於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非常遙遠,約有一億五千萬公裡,太陽光到達地球的時間約須八分十八秒,而太陽輻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約只收到二十億分之一;不過,光是這少許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溫暖,讓生命生長,並給予大氣動能,產生各種天氣現象。

太陽的行星,以其和太陽的距離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點,是月球之外,最亮、且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溫度為攝氏四百六十度,無法輻射出去的熱量,使得金星猶如炙熱的地獄。地球,是我們居住的星球,繞太陽一周須三百六十五天,約運行九億多公裡。火星,其地表是暗紅色的塵土,遠看就像一顆「紅色星球」,這裡大氣稀薄,無法捕捉太陽熱能,因此地表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五十三度。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倍,其大氣層裡都是阿摩尼亞等有毒的氣體。土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征是周圍有一圈由許多小星球組成的彩環。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對雙胞兄弟,有許多相同的特質,如氣溫低、大氣由甲烷所組成等。冥王星,是太陽系最外圍、最遠的行星,是一顆神秘、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這九大行星,尚有無數的小行星及環繞行星的衛星。

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軌道繞著太陽運轉,它們本身不會發光,僅能反射太陽的光輝,也因此我們才能看見它們。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

太陽無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狀,在它繞著地軸「自轉」時,永遠只有一半能享受陽光,這受陽的一半是白天,陰影的一半則是夜晚,而在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的過程中,並非驟然黑白分明,劃分為二;由於有大氣層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間,便有了變化多端、朦胧美麗的黎明和黃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間不也是黑白、好壞、美丑……都一半一半嗎?在一半一半之間也有所謂的「模糊地帶」,而且諸行無常,好的可能會變不好,壞的也可能轉好;世事沒有永恆不變的!

月亮,這顆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經激發許多文人雅士的靈感,留下無數浪漫的神話和詩篇,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樹」都是流傳千古的中國神話。西方人則認為月亮以其柔美光輝沐浴大地,因而稱它為「夜之女王」。這些年來又有精神醫師研究,發現月亮的盈虧會影響人類的行為,如滿月會導致一些人心智狂亂,許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圓時發生,新月時犯罪率最低。

撇開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陸月球之後,我們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涼的巖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沒有水,沒有空氣,它柔和皎潔的光芒,完全是太陽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它距離地球約三十八萬四千公裡,在天文學上算是相當短的距離,它也比地球小,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則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響,月球以每小時三千六百八十公裡的速度繞著地球運轉。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無適當的解釋,不過,科學家曾有過三種假設,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離出來的;二是月球原為太陽系的某個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為地球的衛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時形成。從月球巖石標本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較傾向於第一種假設。

地球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大氣層,在距離地表約十三至十四公裡的地方,有分隔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對流層頂;在約五十公裡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層和中氣層的平流層頂;在約八十公裡的高空,則有分隔中氣層和熱氣層的中氣層頂。和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氣象變化如雲湧雨降等,都是產生於大氣對流旺盛的對流層中。

在地平面上,氣壓的強度每平方公分約為一公斤,因此據估計,一個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氣壓大約是二萬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們,並不覺得大氣壓力的存在,也不會被氣壓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是因為人體已具備承受大氣壓的構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氣壓,氣壓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氣藉著大氣壓力的驅動,它會在地球上流動形成風,當空氣冷卻或水汽增加時,會形成雲,降下雨,甚至發展成台風、龍卷風等。當天空中,低層空氣持續幾天被上層濕暖空氣阻礙抑制時,則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比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幾倍,其暴風雨往往帶來許多災害,閃電的超高熱能(可達到攝氏三萬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測,天空萬象也是瞬息變化中。《華盛頓郵報》於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錢德拉 X射線天文台觀察,證實有兩個超大黑洞同時存在於一個銀河系裡。這兩個黑洞將在數億年後,合並為一個更大的超級黑洞,屆時定會產生強烈重力波,整個宇宙都會受到影響。

蘇東坡說:「自其變者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科學家所研究、發現的,無不在驗證佛教生滅聚散的緣起真理。

2.現實意義

宇宙自然現象的形成,影響生命的演化,對人類生活乃至其它生物的成長也有密切的關系。從早期中國畜牧時代、農業時代,人們就會觀察天文現象,作為作息、生產的指針。當時天文學的發展動機是「編制歷法以授民時,觀測天象以見吉凶」,也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天文儀器便越發精密進步。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以「日」表示晝夜交替,後來他們發現農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鳥的南去北歸,和氣候的冷暖有緊密的關連,這個周期大約有三百六十五天,於是以含有收獲之意的「年」字,來表示此一周期的時間單位;月亮從這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大約為二十九·五天,古人稱之為「月」。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古人藉著觀測自然現象,竟能准確了解日月的運行,而這些時間單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國傳統的歷法,不僅是民用歷書的編排,還包含了太陽、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蝕、月蝕的預報等天文內容,這也是後來天文學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歷法既然是「以授民時」之用,能表征季節冷暖變化的「節氣」就相當重要了!節氣是將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畫分成二十四份,平均為十五天多。二十四節氣依其名稱含義,可分為四種: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3)表征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與農事相關的有驚蜇、清明、小滿、芒種。

此即是歷法配合生活和農事生產的一大特點。

在現代導航技術尚未發明前,也常是藉觀測天象來辨識方位。

《淮南子》裡說:「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談》裡也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可見以前的人就知道從觀察太陽、星球來判斷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對於海水潮汐也有影響。當滿月和新月之後,那時太陽、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線,由於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漲活躍,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陽的拉力呈直角,兩種力量干擾,潮水則和緩遲滯。近年來,有氣象學家認為月亮的盈虧也會影響降雨量和暴風,甚至蘇聯科學家葉爾金(A.I.Yelkin)推測,當年百慕達三角洲飛機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擾海底磁場,而造成雷達發出錯誤訊息,才會釀成悲劇。不過,這些推論仍在研究中,尚未獲得確切的證實。

空氣是維系生命的第一要素,從我們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後一口氣,無論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氣;可以說人體大部分構造和機制,都是為了捕捉空氣而設計的。數十億年前,地球形成時,大氣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後來藉著藻類、植物吸收陽光,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醣分子,釋放出氧,大氣才逐漸轉化成今日含有豐富的氧,適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環境。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感受空氣的存在,除非大氣壓力產生變化,如在長隧道裡,火車快速通過時,隧道中的氣壓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鳴;高山上,由於空氣稀薄,氣壓較地面低,會覺得呼吸困難,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當氣壓異於我們平常居住地的氣壓時,我們才會察覺其存在,並受到影響。

雷電雖然會造成災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氣中的氮,轉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讓植物成為整個大地的生產者;雷電的作用對大自然仍是有貢獻的。

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山河大地、日月、雲雨、雷電、生物、無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皆是各有所用又互為條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華嚴宗裡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的「六相圓融」嗎?

3.互動共享

無私而慷慨的太陽,將它的熱能普遍傳送至大地,不分國界、種族,不擇貧富、貴賤,不論沙石草木、生物、無生物,太陽皆如佛之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展現其溫暖妙用,讓每一生命成長,讓每一物適得其所的衍變。

太陽為大地萬物共享,月亮亦是亘古以來靜默地高掛天空,為黝暗的黑夜灑下皎潔的光輝。豈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把酒問月〉更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識月球真面目,人們賦予美麗的遐想,已識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減清澄的光芒,為暗夜行人照明。

維系生命的空氣,不只是地球萬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斷的互動,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氣存在我們身體裡,我們和其它生物也都存在空氣中,是空氣的一部分。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夏普理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他說我們每吸一口氣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與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氣體,我們吸進又呼出,它不會成為身體代謝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來與大氣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個人都會吸入自己過去呼出或別人呼出的氩原子。他說: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萬個聖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不管耶稣在最後晚餐的談話,或者外交官在簽訂雅爾達密約時的談判,甚至古典詩人誦讀詩作時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氣中。大氣中還有古時戀人哀歎祈求、滑鐵盧戰役厮殺吶喊時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人類、蟲魚鳥獸、花草樹木之間進進出出,融和了大氣,也聯系了古今與萬物。

另外,東歐的多氯聯苯曾隨著大氣污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飄散至大氣中,由烏克蘭向外移動,北歐半島的儀器測出大量的輻射,英國威爾斯的羊只也受到污染而禁止販售。

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們,空氣無國界,它不是地區的資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來源!

空氣讓生命存活,它也是輻射的防護罩。空氣裡的氧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組成,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組成,它在大氣中的含量大約只有二百萬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離地面約三十萬公裡的高處,薄薄一層的臭氧,能過濾致命的紫外線。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會使生物的DNA分子產生化學變化而造成遺傳變異,過量照射還會讓動植物喪命。

但是,從一九八○年之後,臭氧逐年減少,逐漸變薄,科學家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氯」,氯會破壞臭氧的分子,而大氣中氯的主要來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們是電冰箱及噴霧劑中的常用物質;人造物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見一斑!

攸關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個國家代表在「蒙特婁議定書」簽署同意,限制氟氯碳化合物產品的制造、貿易和運輸。這些國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將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壞物質,如殺蟲劑的碳氫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燒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壞,也使得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熱量輻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溫度因而提高,導致全球溫暖化,這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另外,據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頓雜志》報導,太空太陽能發電時代將於二十一世紀中葉來臨。這種不受黑夜、陰雨天影響,於太空中進行太陽能發電,以微波形式將電力輸送到地球的發電法,以及正在研究發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層水」與「溫暖表層水」之間的溫差(熱能)來發電的發電法,都是撷取太陽、海洋的龐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決能源匮乏與地球溫暖化問題的干淨發電法。

僧肇大師的〈物不遷論〉裡說:「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於始篑,修途托至於初步,果以功業不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積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達遙遠的目的地,過去的事物,會成為現在事物的原因和條件(緣);無論修道或不朽功業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從地、水、火、風四大缺乏、四大不調,到現在成為能生存、四大和諧的環境,更是經過幾十億年不斷的演化再演化,我們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樣的,今日人類漠視自然環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殘,必也會成為未來的後果。自然萬象好比如來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滿虛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們,卻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運用。

(二)佛教與日月風雷

1.觀念印證

在科學不發達的上古時代,人們不知道來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等各種變化究竟是從何而來,以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於是世界各民族都發展出他們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亞的阿拉、歐美的上帝等。

在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裡,認為天上本有九個太陽,經過「後羿射日」,最後只剩下一個太陽。但是當今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人類所在的銀河系裡有千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而宇宙裡又有千億個像銀河系那樣的星系,可見宇宙中不只有一個或九個太陽,甚至可以說「天有千日」。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長阿含經》卷十八中印證:「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關於宇宙自然界的問題,佛陀於不同時地作過說明,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使得佛教的宇宙論內容廣闊,學派林立。佛教對宇宙的說明是多方面的,從宇宙的系統形狀來說,有世間論;從成立要素來分析,有萬法論;從宇宙的轉動研究,有因果論;從現象來談,有緣起論;從實相說,有本體論。以上諸說可知佛教對宇宙的觀察與了解,已超越現代科學家,這些立論實為探討宇宙奧秘的寶貴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國天文學家赫伯提出研究證明,仙女座的大漩渦星雲位在我們銀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個與銀河系相似的星系,這是現代對宇宙整體觀察研究的開始。

後來的天文學家發現,星系顯然是宇宙結構上的單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結構上的一個單位,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銀河系的一個星球,銀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條淡白色的河流橫過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無窮無盡的星系,它們在太空中散布之遠,以目前最大的望遠鏡還無法達到其界限。

佛經也常說:虛空無量、法界無盡、國土眾生無量無邊,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無量無邊,而我們所處的地球,只不過是太空間的一粒微塵。這種說法在科學尚未發達以前,很難讓人接受,但是現在由於天文學的發達,不但證明銀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計數,星球間的距離也大到不可勝數。

民間傳說的七夕牛郎織女鵲橋會,事實上牛郎星與織女星之間的距離達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離為三十萬乘以一年的秒數),因此,相會可以說遙遙無期,只能在人們心中相會。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間相距達數十、數百光年。由此亦可證知,佛經每一說到數字,往往說無量無數、百千萬億、恆河沙數、非算術譬喻所能及,是真實不虛的。

雖然,除了地球,其它星球皆是一片乾冷死寂,沒有生命跡象,但是許多科學家仍不死心,尤其對火星探測之熱忱一直不減。從一九六五年美國「水手四號」飛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蘇聯發射「火星二號」、「火星三號」,一九七六年美國發射「維京人號」,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觀測者號」、一九九七年的「開拓者號」等,都是希望能另闢一生命疆土。其實,目前的星球沒有生命生存跡象,並不表示過去不存在,未來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彌陀經》就記載著:「過此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而佛陀說法時,很多聞法菩薩都是來自他方佛國。此外,佛經中許多佛菩薩也都以日月星辰為名,例如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星宿王如來、法界智燈王等,可見佛經的天文思想遙遙領先今日天文學家的研究。佛經不但印證現代天文學所說,尤其證明佛法並不違背科學,甚至超越科學,科學越進步,越能證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張宇宙萬物都是成住壞空,一切緣聚則生,緣滅則散;佛教用「緣起」來解釋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顯出來,也超越世間的自然科學。

所謂「真理」,必須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恆性,世間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違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恆常如此,本來如此,即是「法性法爾,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當初證道成佛的佛陀,說他並非真理的創造者,而是真理的發現者,一切「法爾如是」,所以佛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緣所生法,就會有成住壞空的因緣關系,因此,到末劫有許多奇異現象,如「星宿災怪」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當我們仰望夜空,看見無數星星散布天空,感覺上它們是同時存在於天空,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星星與我們的距離,有的幾十光年,有的幾萬光年,甚至幾百萬、幾千萬光年,它們所發出的光,同樣的也是幾十光年,幾萬、幾百、幾千萬光年之後才到達我們這裡。因此,我們看到的星星是來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經不存在,現有的星星則要幾百萬年之後才看得到。

我們看到日出日沒,知道是日已過,但地球的南、北極地區是半年見得到太陽,半年見不到太陽的,他們的一日如何計算?人間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晝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晝夜。這樣一算,人間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間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晝夜。以自然現象對應於時空,即是愛因斯坦「相對論」裡說的「時空不可分割;宇宙為一連續不斷的整體」;這也印證佛教主張萬事萬物依緣而起、互為因緣、本性空無的論點。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行星研究所所長卡爾·謝根曾說:「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飛行,以太空船中的時鐘計測,只要五十六年的時光即可飛行宇宙一周。可是當旅程結束,返回地球時,地球的時間已經過了數百億年了。太陽已死滅,地球已經燒成黑炭。」這種說法則可相應《華嚴經·壽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們所能觀知,外在的虛空世界浩瀚無邊,以管窺天,不過探得一微塵罷了。

2.天文貢獻

佛教天文學最早是由西域攝取西方的天文學知識,再經漢譯典籍傳到中國、日本。歷代以來,不少佛教僧侶博通內典外學,他們對天文學都有精辟的研究。

東漢桓帝時(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來到中國後,譯有《捨頭谏太子二十八宿經》,經文中介紹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稱、星數及相應的星占內容。另外,《摩登伽經》、《孔雀咒王經》、《寶星陀羅尼經》、《宿曜經》、《日藏經》等,也都有相關的天文學知識。

唐代一行禅師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之一,他在中國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一行禅師自幼天資聰敏,博覽經史,過目不忘,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他曾在短短幾天之內完成《大衍玄圖》、《義訣》各一卷,得到當時名藏書家尹崇的稱譽。後來又到浙江天台國清寺與一位隱名大德學習算術,從此他的算法造詣更深,成為日後制定歷法的主要基礎。

開元九年以後,一行禅師奉诏入宮整理歷法,從此致力於天文學事業,貢獻所學,造福國家社會。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點:

(1)撰《大衍歷》。當時國家所用的歷法是李淳風編制的「麟德歷」,唐高宗麟德二年開始啟用,使用五十多年,卻發現誤差越來越大。於是玄宗延請一行禅師另定新歷,一行禅師制定的《大衍歷》,主張以實測日月五星運行情況為基礎來編定,兼采諸家的優點,別創一格,運用今日所謂的不定方程序高級算學來計算時日,歷時三年完成,這種計算時日的方法最准確也最標准,所以這種歷法一直為歷代所采用。

(2)創造「開元黃道游儀」。為了定立《大衍歷》,一行禅師指導機械匠師梁令瓒制作了一批天文觀測儀器,「黃道游儀」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種星辰經緯的測驗器,以此來測驗星辰子午線的長度。他發現「古歷星度及漢代洛下闳等所測星距遠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體不變」,意思是說恆星並不是恆定不動,只是移動緩慢而已,這就是恆星的自行。歐洲直到十八世紀才被英國天文學家哈雷發現,卻不知道中國早已捷足先登了。

(3)制造「武成殿水運渾天儀」。這是一種借用水力轉動來計算時日的方法。渾天儀創始於西漢武帝,在東漢安帝時張衡改用漏水轉動。一行禅師利用水推動齒輪,使儀器轉動,天球每晝夜轉一周,日標環每晝夜轉一周,並沿黃道行一度,月標環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僅如此,儀上還有兩個木人,一個每刻擊鼓一次,一個每辰撞鐘一回,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鐘表。

在《舊唐書·天文志》中記載得很詳細:「鑄銅為圓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置二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天西轉一匝,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凡二十九轉有余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匝。仍置木櫃以為平地,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有准。又立二木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鐘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鐘。皆於櫃中各施輪軸,鉤鍵交錯,關鎖相持。既與天道合同,當時共稱其妙。鑄成,命之曰水運渾天儀俯視圖,置於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見一行禅師對天文觀測儀器制造的嚴謹。

(4)組織天文觀測和土地測量。一行禅師測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為定數。這是利用圭表測量日影於同一時間在各地投影的差數,以計算太陽距離赤道南北遠近的方法。太陽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時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節;太陽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時候,圭影最長,就是冬至節,依此可以區分二十四節氣和測定時刻。一行禅師根據實測的結果,計算出來南北兩地相差三百五十一裡八十步,北極高度差一度(換算為現代單位,即為地球子午線一度,長一二九點二二公裡)。

這個實測的結果糾正了「南北地隔千裡,影長差一寸」的說法。《新唐書·天文志》說:一行根據許多資料作覆矩圖,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極高移動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數,可用以確定日蝕的偏全和晝夜的長短。後來昭宗時代的邊岡重訂歷法,認為一行此圖非常精粹,是不可磨滅的作品。

這雖然與現代值有較大誤差,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子午線的科學實測。西方最早的實測是公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師的實測晚九十年。

一行禅師在天文歷象的偉大功績,為天文學立下不少功勞,對中國天文學的影響極大,他親自制作的「黃道游儀」和「渾天銅儀」就是今天所謂的「天體儀」和「地球儀」。

其它,如元代子聰大師,其精通天文、地理、律歷、三式、遁甲之類,論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咒術,無不精通;日本天台宗無外子圓通,鑽研佛典中的天文歷象達三十年之久,於文化七年公諸於世的《佛國歷象編》,全編分五科:初論歷原,二辯天體,三判地形,四評歷法,五示眼智,論述極為詳盡,也是佛教天文學中之佼佼者。

3.說法妙用

在《佛說羅摩伽經》卷二中記載:

我於邪見惡眾生中,發大慈心;於不善業逆眾生中,發大悲心;於修善眾生,發歡喜心;於善惡等眾生,起無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電霹雳之聲、或作寶光明形、或作熒惑太白諸災異星變怪之形。……或作山巖石窟形、或作溪澗泉池林木藥草花果樹形、或作百種甘膳香美飲食、或作冰雪、或作影響蔭涼之形……。

這裡的「熒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為度化一切眾生,以慈心悲願化作種種形體,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乃至變成各種香美的飲食,讓眾生食用,或提供陰涼之處,為人解熱,凡此,皆是佛陀為利益眾生而展現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認前進的方向。當時玄奘大師出玉門關後,連闖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護佑,逢凶化吉,順利過關。行至莫賀延沙碛,全長八百裡的沙漠地,既無樹木水草,也無飛鳥走獸,四顧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馬糞,逐漸前行,並以日月星辰辨認方向。

諸佛菩薩化現日月風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穩眾生,進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風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顯現。佛陀的慈悲令眾生心安歡喜,如《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光的柔美和溫暖,的確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溫柔,陽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來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眾生時所展現的力量。如《佛說大般泥洹經》中,佛陀現三種壽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時白晝的變異,冬日最短,春日稍長,而夏日更長。當為聲聞緣覺根性眾生說法時,佛陀現短壽相,猶如短暫的冬日,令聲聞緣覺心生無常的悲歎而精進修道。為菩薩根性者說法,佛陀現中壽相,猶如春日,時間為一劫,或超過一劫。當佛觀佛時,其壽世無量,猶如夏日。

佛陀也說:「眾星晝日不現,其實不沒」;「如來身實不滅度,如彼日月無有滅沒」。在科學不發達的當時,佛陀即以其般若智能明了天文真象,並善巧運用於說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陽日照情況,來說明佛陀說法的順序:(1)華嚴時,佛陀自內證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時分,初升的太陽先照到高山,此時只有文殊、普賢等大根性的菩薩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時,佛陀為誘引小根機者宣說教法,此時如日輪漸升,照到幽谷一樣。(3)方等時,佛陀講說大乘經典,讓小乘者能進入大乘,此時如太陽照在平地上。(4)般若時,佛陀為破斥大小乘分別的偏執,宣說般若經,以明諸法皆空,此時如上午十點鐘的陽光照射大地。(5)法華涅槃時,佛陀見眾生根機成熟,開演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時如日輪當午,照耀大地。

據《寶雨經》卷五記載,菩薩出現於世,能以智能方便令諸有情改惡遷善,捨迷就悟,猶如太陽出現於世間,照臨萬物。因此,以太陽譬喻菩薩十種善法:

(1)破無明暗 猶如日行於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間一切幽暗之處悉得明朗。

(2)覺悟有情 猶如日行於空,融和明麗,能令一切池沼蓮華悉得開敷。

(3)光耀十方 猶如日行於空,光耀十方,一切萬物無不蒙照。

(4)出現善法 猶如日行於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飛潛蠢動,鹹遂其生。

(5)諸漏滅盡 猶如日沒時,光明隱滅,則群動皆息。

(6)能作光明 猶如日行於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臨萬象。

(7)映蔽外道 猶如日行於空,赫然照臨,螢爝之光自然不現。

(8)能示高下 猶如日行於空,照臨萬物,若高若下悉能顯示。

(9)發起善業 猶如日出時,能令世人各營生業。

(10)善人愛樂 猶如日行於空,內外明朗,凡諸善人無不欣愛,然若盜賊等輩為惡之人卻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也常被運用在禅觀上,《觀無量壽經》中十六觀之第一觀即是「日觀」。行此觀法,宜在落日之際,端身正坐面向西邊,谛觀落日,內心堅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極樂淨土的方位。《大方等無想經》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風雷為名,例如大雲月王三昧、大雲電三昧、大雲瀑水王三昧、大雲雷三昧、大雲風三昧等等。對於愛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裡,以「暴風」來形容愛欲強大的摧殘,說明其力量能將山岳夷為平地。

李白詩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豈只是寫文章的好材料,這些日月星辰、風雷雨電,在緣起法中運行,為人們訴說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機緣。

結語

自然界有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河大地、日月風雷等萬象,它們依一定的軌則正常和諧地存在與運作。人體的組織亦是一個小宇宙,我們的血脈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輸送養分;腎如海洋,不停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撐身體的挺立;細胞如動物,一刻不止的活躍運動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內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為命,相互依存!陽光(火)、空氣(風)、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長的條件,植物也回饋地淨化穩定大氣、水源和土壤,動物則吸取所需養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養份來肥沃它們。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個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態系。過去的人類能夠敬重天地,明了因果,會遵循自然脈動並珍視其它生物的生存權,而維持一個多樣性、整體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來,短視的人類已將大自然的多樣破壞,將宇宙的整體摧毀!

畢生鑽研螞蟻的當代著名生物學家威爾森,認為螞蟻是非常成功的物種,它們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會性昆蟲。他曾說:

如果人類在今日滅絕,地球環境將回復人類誕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狀態。但是如果螞蟻消失了,地球每個區域的生態將趨於簡單化、孱弱化,千萬個動植物物種將隨之滅絕!

此段話引人深思,看來我們須重新檢視人類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壞空雖然是宇宙必然的現象,但人類加速的摧毀實令人汗顏!為了讓現在的我們和後代的子孫,以及下輩子、下下輩子將再來世間的我們,仍能擁有優良的生活質量,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重新建立一個「新世界觀」:

·徹底體認人類和地球是生命共同體;我們不能自絕於地球之外,當它污染、惡化之後,人類也終將滅絕。

·每一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因緣與價值,維持並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自然生態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經濟理由,任意破壞自然生態,陽光、大氣、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動物,都是維系我們生存的要素,它們的重要性必須受到人類的重視。

我們可以小從身邊的環保做起,如不浪費紙張、節約用水、不隨意制造垃圾;盡量步行或搭乘公車、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減少汽車廢氣的排放;確實做好資源回收等等,工業建設、商品制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顧自然定律與環境保護。只要我們停止或減少對自然的傷害,自然就能復原、再生,而恢復原來的生機。

佛教一直是重視自然生態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薩珍惜大地, ,「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論文正是說明佛教本著護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對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視自然萬物。我們從植物對人類的貢獻,及其隨緣、有情又堅忍的特性中,發現它們靈動的佛性;從動物各種非凡本領、聰明靈巧和深重情義中,了解它們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豐富的資源孕育眾生,啟迪人心,俨然遍滿虛空,蘊藏無量功德的真如佛體;日月風雷依序運行,照亮大地,長養萬物,不就是慈悲示現、清淨奧妙的真如佛用嗎?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態系,他們全都是佛陀法身的體、相、用!

萬法唯心所造,「心淨則國土淨」,佛陀手按大地,呈現的是他心中的清淨國土;在成住壞空的世間法裡,我們有的是不變的「真心」。身為有情識、有智能的人類,如果人人發揮清淨心、慈悲心,並具備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實自然生態的維護,相信自然生態應可逐日恢復潔淨活潑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類之福!  

 

上一篇:星雲法師:佛教與花的因緣
下一篇:星雲法師:自覺與行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