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現代佛教》193期
人們在去愛之前,有許多前行功課:
你和家人親密還是疏離?你的信念系統如何?負面信念還是正面信念多?這會影響下意識的選擇。
雖然戀愛使人飛揚且充滿,但是充滿滿足的感覺不容易發生,讓它發生之前要做很多修行功課,要使它成為內在的追尋,而不是頭腦的占據。也就是要先處理你和自己的親密關系。
我們要下很多功夫來摧毀內在的障礙除非我們體認到愛是一個修行的途徑,為了愛得好,使去愛人成為內在的追尋、為了愛人願意做自我轉化,而不是頭腦的滿足,除非如此,否則,愛容易離去。
所謂的親密關系不只是兩個人的身體靠近了,作息靠近了,更意味了兩個世界的結合,這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從小,我們在家裡成長,其實就在經驗親密關系,透過父母怎樣待我們,環境給我們哪些訊息,進入我們的潛意識,形成我們的“內在信念”,信念創造了思想、行為。
通常,從父母那兒我們得到的是身體的照顧,並學會依順對方的要求。我們越能依順父母會越好過,越能贏得乖孩子的美譽。但是父母也會有偏差、有根深抵固的負面信念,在相互對待中,壓抑、扭曲、傷害就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跡。
如此,孩子從父母那兒學到的就不是“愛白己”,而是在被苛責中產生對自己的種種否定、質疑,這些否定與質疑就是內在信念,長大以後,即使接觸一些積極思考或勵志書籍來鼓舞自己,內心深處仍是自我否定的。
所以,需要透過修行來檢查內在的負面信念,看到:
親密關系不在身外,它在我們內在,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簡單真理。你和自己的關系好嗎?
你浪擲或珍惜此生的慧命?
當我們是愛自己時(與自己和諧)。
其他關系也會和諧美好。
“愛自己”不只是像廣告的口號一樣,得多打扮自己,給自己一些犒賞,愛自己不只是從外在的擁有著手,還要兼顧內心的喜悅。
首先,是接受現在的你。就像一朵花從含苞到綻放到落下,每個階段自有美麗一般,你也是。你是舉世唯一的,上天創造了你,特別的你,即使你現在遇到困難,卡在關口了,一切並不太糟,也許有痛苦,也許有折磨,它們都在提醒你從這個狀況裡發現什麼?
愛自己的第二步是靜下來,寧靜,才能幫你找到答案。
焦躁的尋覓、訴苦也有效果,不過那是不得已的辦法,最多只能聽到建議而非答案。事實、上,生命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實相超過答案太多太多。靜下來吧!靜得下來問題已經解決大半了,靜不下來就有一連串的行動與行動,這些“有為”可能對事情的幫助很少。
靜下來才能開始靜觀,而萬物靜觀皆自得。
靜下來後要開始寬恕,記住這個真理:“大我知道寬恕。寬恕便能獲得力量,生起感激。”
如果,帶著過去的恨活在現在,就是沒有原諒自己,是在生自己的氣。一個人如果老是抓住老問題不放,是有恐懼,不願成長,將會吸引更多怨與不順。
愛自己也涉及謙虛,自大傲慢的人是封閉的,謙虛的人是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