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文摘55
——路上行人半是僧
雪峰義存禅師的公案多得不得了,因為他修行刻苦,曾經有六上投子(六次向投子義青禅師請教),九上洞山(九次向洞山良價禅師請教)之事,這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時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師從德山禅師,最後卻在鳌山他的師兄巖頭這裡悟道。他的特點是在哪裡都干最艱難的工作(佛教叫做苦行(念heng)——飯頭)。
他的悟道公案“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和《六祖壇經》中說的:“欲擬化他人,自需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這是自己常常提及的。因為,他們的思想有共同之處,都是“一一從自胸流出,將來蓋天蓋地去。”非常吻合佛陀的“法無定法”思想,自己有深刻的體會。
有關雪峰義存禅師的公案實在太多,而且個個都非常精彩。因為他是飯頭,光在吃飯的事情上,就記載了很多的公案。比如“勺子話”、“米中有蟲”、“德山托缽話”等等都是自己非常喜歡的公案。其他的比如與三聖禅師的“老僧住持事繁”、與他徒弟的“南山癟鼻蛇”等等公案,也是啟迪學人開啟智慧的鑰匙。
雪峰禅師作為自己非常喜歡的祖師之一,也很有意思。因為自己就生長在他的道邊上,可惜直到前幾天才有緣去過一次。真正地在僧堂相見了;在枯木堂前相見了;在烏石嶺前相見了(這幾句話也是一則公案)。不過,是行攝(色)匆匆(是以前一家戶外活動及攝影的俱樂部名),時間太緊了。
雪峰義存禅師在鳌山悟道後(這則公案也難看,他是德山禅師的徒弟,卻最後由其師兄巖頭禅師點撥徹悟),最後落腳福建閩侯的雪峰山。而雪峰山的原名叫象骨山,因為義存禅師因雪留宿在山上,後來他的好友閩王王審知問他象骨山如何,其答“六月還有存雪“而得名。
並且因雪峰山的地形實在太好,而在雪峰山建寺。至今寺門口還有四株古樹,相傳是由義存禅師和閩王王審知親手所種。當年就在這片土地上,住了一千五百多人(這也有一則公案。三聖問雪峰:“透網金鱗未審以何為食?”峰雲:“待汝出網來,向汝道。”聖雲:“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話頭也不識。”峰雲:“老僧住持事繁。”)
到過雪峰山後才知道,這一千五百人完全可以靠土地菩薩來供養。因為雪峰寺周邊的土地資源豐富,即使是在深山老林裡面(交通到現在還很困難),現在還有很大的一片村莊。它與雲居山不同,雲居山是山頂上的一個小盆地,周邊九個小山頭。雪峰山是在山頂上有一片的小山頭,其范圍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自己很感興趣的“南山癟鼻蛇”公案,在這裡就很容易明白。因為廟前有一座小案山,比邊山的小山要癟小些。還有就是長慶禅師開悟後認證的公案:“萬象之中獨露身,為人自肯乃方親。昔年謬向途中覓,今日看來火裡冰。”長慶禅師、雪峰禅師和他的徒弟玄沙禅師在這裡演出了一場旁敲側擊的好戲。
有關雪峰山的公案太多太多,說不完道不盡,還是回頭說正題。從福州家中坐車(開得慢)走了大約兩個半小時,才到了雪峰寺。閩侯是自己上高中的地方,應該很熟的了,但是,從來沒有去過雪峰山,所以還是一路地問過去,而且所問到的地名都很熟,只是沒有去過。
到了廟裡,正值雪峰禅師誕辰1100周年紀念法會剛過,紀念法會的條幅還沒有撤掉。廟的布局與鼓山湧泉寺差不多,所記載的烏石嶺、枯木堂等都去不了,只能在廟前望山興歎。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養育著一千多位出家人,在王審知當閩王的年代,福州周邊很多地方是“鐘聲佛號聞十裡,路上行人半是僧”,可以想象得出當年的繁盛景象。
在這裡的感覺真好,門票也不算太貴,自然環境很好很安靜。常住很勤勞,設了一個如意齋堂,供游客吃飯,出家人自然是免費的了。正好趕上“禅七”,可以聽見從禅堂裡面傳出來的喊“起”字聲,真想住下不走了。遇上一個做“荼毗”佛事的,居然在大殿前放起鞭炮,可見禅堂裡面的出家人是比較辛苦的。
所以,還是雲居山真如寺*的出家人幸福,自己五年前就說那是虛雲老和尚給出家人安下的最好的養生場所。當然,如果是在一千多年前的雪峰禅師生活年代,是會不一樣的,這片土地上必然全是出家人,自然只會有禅堂裡面的喊“起”字聲,而不會有鞭炮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