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勸發菩提心文淺釋(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宣化上人:勸發菩提心文淺釋(七) 2007-11-20 23:10

「皮肉自外干枯」:他精氣神沒有了,皮肉都會干了,從外邊一層一層都干了,化為地水火風了。地大,就歸於地;水大,就歸於水;風大,歸於風;火大,歸於火了:四大分張了。「無一毛而不被針鑽」:他到臨死的時候,沒有一個毛,就每一個毛孔,都好像針扎著那麼痛的。「有一竅而皆從刀割」:到臨死的時候,精氣神干枯了,就是哪一個孔竅都像刀割那麼痛。

所以「龜之將烹」:那個龜,人家要用油烹牠的時候,活著的就把牠的殼給脫下了。這個「殼」,你們有人讀「咳」音,其實這個讀「竅」音。「其脫殼也猶易」:牠那個脫殼還不是那麼太困難,可是也痛苦得不得了。「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欲謝,就是凋謝了,要走的時候。那個神識要離開這個身體的時候,比那個生龜脫殼更痛苦。這個「難」就是痛苦,比那個更痛苦得不得了!

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熟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祇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心無常主」:我們這個人心,自己作不得主;你要是真能作得主了,就有一定了,就不會打妄想了。因為你沒有常主,所以就「類商賈而處處奔馳」:就像那個做生意的人似的,行商作賈。各處走的這叫商人;坐那兒賣東西的,那叫賈人:這是商賈。這個「賈」字本來念「假」音,可是這裡念「古」音,就是賣東西的。那麼處處奔馳,這個做商賈的。他今天在這兒,明天又跑到那個地方去,各處去推銷他的貨品,買貨品,處處跑。「身無定形」:我們這個身體,沒有一定的樣子,今生高一點,來生或者就矮一點。

「似房屋而頻頻遷徙」。這個身體不是我們自己的,這個身體就像一個房子似的,所以才說:

「人身好比一間房,口為門戶眼為窗;

四肢好比房四柱,頭發好像山房草;

趁著好時勤修補,莫待壞時著了忙。」

口就像房子的門戶似的,就呼吸氣;眼睛、鼻子、耳朵就像窗戶似的,透空氣。那麼口是吃東西的:口為門戶,眼為窗。眼睛、耳朵、鼻子:這鼻子就像兩個氣孔似的。你把嘴閉上,鼻子可以呼吸氣,就像我們這個氣窗似的。「四肢好比房四柱」:胳臂、腿、手腳這四肢,就像房子那四個柱子似的。「頭發好像山房草」:人長的頭發就像山房草似的。那麼趁著房子好的時候,你要勤修。你有的時候要給它做點功夫,就是修理修理它。「莫待壞時著了忙」:你不要等得這個房子壞了,那時候著急了,沒有地方住了,那就沒有用了。

所以由這個看來,我們這個身體就像房子一樣的。那麼既然是房子,裡邊有個主人。本來這個主人是誰呢?就是心。可是這個心又懦弱無能,作不得主了;它不能當家作主,盡聽這個邪魔鬼怪的話,盡打妄想。這個妄想一想出來,就被外物所遷動了,所以這個心就處處奔馳,這個身體就時時要換。這個身體覺得這個房子住得夠了,老了,就不要這個房子了,扔了,所以常常地遷徙,常常搬家,由這個房子搬到那個房子去。所以有的時候,從小馬架子、小茅棚,搬到一個高樓大廈去,所以才說「而頻頻遷徙」,像房屋似的,今生住這個房屋,來生又住那個房屋。

「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大千世界微塵那個數目,那個點,不知道來又去,去了又來;來回來回不知有多少次了,數不盡那麼多!「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四海那個波濤那麼多,可是我們在悲歡離合所哭的那個眼淚,恐怕比那還多,也計算不出來。「峨峨積骨。過彼崇山」:峨峨,就是很多的樣子,很多很多的。這積累到一起的骨頭,積得有比山都高的。「莽莽橫屍。多於大地」:莽莽也是多的意思,就像草像樹木那麼多。這個若計算起來,我們每一個人所換的那個屍首,比大地的塵土都多。

「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向就是假設。如果你不聽見佛所說的這個語言,這個道理誰知道呢?誰會看見呢?誰會聽見了呢?沒有的!「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你若沒有看見佛經典上所說的這些個道理,這個理論,你怎麼會知道呢?你又怎麼會覺悟到呢?「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你如果還是照著以前那麼貪戀這個臭皮囊,還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唉!那就是啊,「祇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你就怕,一回錯了,那麼一百回都是錯的。

「人身難得而易失」:人身不容易得的啊!我們現在得到人身了,很容易丟的,不要再錯過了。「良時易往而難追」:那好的時候,就是你青年的時候,也是容易過去了。你再想把這個好的時候再追回來,追不回來了。「道路冥冥。別離長久」:冥冥,就看不見什麼東西。那個道路很黑暗的,分別的時候很長久的。「三途惡報。還自受之」:在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途的惡報,你種這個惡因就受這個惡報。「痛不可言。誰當相代」:這實在地是可痛得很!誰能替代你受這果報呢?

「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我現在講到這個地方,你這個心能不很害怕的嗎?「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因為這個,你應該趕快修行,把生死了了,斷生死流,出愛情和欲念這個苦海了。「自他兼濟。彼岸同登」:你自己也離苦得樂了,他人也離苦得樂了;都得到救度了,同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彼岸去了。「曠劫殊勳。在此一舉」:從無量劫以來,曠遠的這個劫以來,這是你立了一個大功,都在這一舉。就是這一件事情,就是你要把生死了了。「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必要發菩提心的第六個因緣。

尊重己靈

雲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雲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這第七叫「尊重己靈」。己靈也就是佛性;佛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靈性,因為佛和眾生是一樣的。那麼他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智慧?我們就還是這麼愚癡?就因為佛他修德有功了,所以性德就方顯。修行的德行成就了,自己那個本性的智慧也就現前了。你若不加修理,不加雕琢,本性雖然是有,但是就現不出來。就好像這個桌子,這是一棵樹長大了,把它鋸斷了,截割成這個木板,去做這個桌子,是一個器皿,可以用的。那麼像在那個樹上呢,你就不能拿那個樹當桌子,你只可以說它是棵樹。那個樹可以做種種的用具,種種的材料。可是你要是不會用呢,就只用它來燒火;你若會用,能以造成種種有用的家具,你願意造什麼,你若會造都可以。

我們這個性靈也是。你若會用的,它那個智慧光明就現出來了;你若不會用,也就像一棵樹在那個地方,不認識的人只可以拿來燒火,那麼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我們佛教,所以和其他的宗教有多少不同。其他宗教都是你人做不到的,只有佛教,佛是一個大智慧者,他叫我們人人都開智慧,人人開了智慧都可以成佛。

成佛就是怎麼樣子?成佛就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說:「就那麼簡單嗎?」就那麼簡單。你做到這六大宗旨,那就是佛,就恐怕你人做不到。說是說:「啊!我不爭了。」事情來了,還是一樣爭。說是我不貪了,到利害交關的時候,還要貪。說我不求了,等到我需要的時候,還要求。說我不自私了,那麼有很重要的地方,還要自私。不自利,哦!還是要自利。說是不自利、不自私,但是那個境界來了,還是放不下,看不破,又加上打妄語。打妄語這一點,你不用學,每一個人都會打妄語。好像我們那個某某人似的,你若說她打妄語,她就說這是方便語。方便,她應該這樣說。你看!這個有什麼辦法?妄語她當做方便語;方便語,她就認為是應該的。那麼就這個六大宗旨,你要是徹底把它認識了,徹底能照著做,那就距離成佛不遠了。雖然不能說即刻成佛,但是也離佛不遠了。

那麼這不是說「雲何尊重己靈」嗎?怎麼對己靈要尊重呢?就是你要重視你自己這個佛性,你不要把它糟蹋了。你不要拿著可以做佛龛,或者做供桌,這麼很有價值的東西,你拿它燒火了,那就一點價值也沒有了,所以這要尊重己靈。第七點發菩提心的因緣就要尊重己靈,你不要自己把自己看輕了,你要自己尊重自己這一種智慧,所以才說「雲何尊重己靈」。

「謂我現前一心」:己靈也就是你的心。這現前一念的心,也不是過去心,也不是未來心,就是現前這一念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直下,本來應該說直上的。這個直下,是說從佛那兒到我們這兒,這是直下;我們這兒應該是直上的。直上和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沒有兩樣的。釋迦牟尼佛也是用這個己靈成的佛,用他的心成的佛;我們也是用這個己靈,用心成佛。所以我們這個心和佛是無二無別的,沒有兩樣的。「雲何世尊。早成正覺」:可是既然一樣的,為什麼佛已經在無量劫來,早就成佛了?正覺也是佛。「而我等昏迷」:而我等現在還是在這兒昏迷,沒有覺悟,在「顛倒」的裡邊,「尚做凡夫」?我們為什麼不成佛呢?仍然做凡夫呢?

「又佛世尊」:又者說,這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他有六種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這六通。佛有三身,是法身、化身、報身:法報化這三身。又有四智,就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有這四種的智慧。五眼,就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佛有這五眼六通。天眼通能看見天上一切的天人的動作,他都知道;天耳通,天人所講的話,他能聽,他知道;他心通,這就是彼此之間,你這心裡動一念,他已經知道你那兒在想什麼,不要說出來,這叫他心通。宿命通,就是你前生是個牛啊,是個馬啊,是個人哪,是個豬啊,他一看就知道。甚至於,你前生再前生,生生世世作過多少世人,多少世馬,多少世驢,多少世飛禽,多少世螞蟻,多少世蚊蟲,都知道的,有這個神通智慧。「功德莊嚴」:他怎麼有這個神通智慧呢?就因為他有功德,功德圓滿了。莊嚴,就是萬德莊嚴其身。

「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還是業障在那兒纏縛著,在那兒累贅著。「煩惱、生死纏縛」:也很多煩惱,在這裡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這裡綁著,總也得不到解脫,總是不自由的。「心性是一」:我們的心和性。那個心就是佛心,和我們的心一樣的,佛的性靈和我們的性靈是一樣的。「迷悟天淵」:可是佛呢,就因為他會用了,他覺悟了;我們還是在迷著呢!所以就像天淵。淵不是這個地,是深淵--水的深處,甚至於那個地的底下,所以像天和淵這麼樣不同。

「靜言思之」:我們頭腦冷靜一下,研究研究。思之,你想一想,「豈不可恥?」佛已經成了佛,開大智慧,我們還是這麼愚癡,這麼顛倒,這是很不夠一個大丈夫,不夠一個大英雄、大豪傑,我們是很可羞恥的。「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我們這個性靈就好像無價寶珠似的,埋在糞土裡頭。淤泥也就是糞土。「視同瓦礫。不加愛重」:就像破瓦、磚頭那個樣子,不愛護,不尊重這個己靈。瓦礫,就是破瓦、磚頭之類的。

「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用這個無量的善法,來「對治煩惱」。用無量善法,你要是善功德圓滿了,就會升天;你罪孽過圓滿了,就下地獄了。因為這個,我們應該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也就是你有了功德了,你煩惱自然就沒有了。「修德有功」:你修行培植這個德行,若有所成就了,那「則性德方顯」:你自己那個靈性,那種德行,也就露出來了,就現出智慧了。「如珠被濯。懸在高幢」:就像珠子在淤泥裡頭,你把它洗干淨了,放在一個高的幢的頂上。「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它照耀四方,把一切的光明都遮蓋住了。「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你這樣,可以說沒有辜負佛的教化,也沒有辜負自己這個靈性。「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發菩提心的第七種的因緣--就是尊重己靈,不要把自己的靈性都浪費了。

忏悔業障

雲何忏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屍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

「雲何忏悔業障」:忏是忏其前愆,悔就悔其後過;以前所造的和以後未造的,這都要忏悔。忏悔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經言」:在戒律的經上說。「犯一吉羅」:吉羅就是突吉羅,叫輕垢罪,就是很輕微的一點染污法。犯這個罪,要在地獄裡頭五百年,才能了這個罪。五百歲,就好像四天王的壽命。「吉羅小罪。尚獲此報」:這個突吉羅本來就是個輕垢罪,是很輕微的一個罪,尚且也得到這種的果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況且大的罪呢?犯僧殘罪,或者是十重罪,這都叫僧殘罪。犯重的罪,他更不知道要受多少果報了。

「今我等」:現在我們這個出家人。「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一天所用的東西,或者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常常違背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屍羅」:或者吃一餐飯,或者喝一口水,都不合乎戒律的。「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在一天所犯的,就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況且這一生所犯的罪更多了。「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那麼很長遠一個時間,所造出來的罪業呢?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且以五戒言之」:就用五戒來說。「十人九犯。少露多藏」:十個人裡頭就有九個人,受了五戒又犯五戒。少露,就是犯了戒,他也不發露忏悔;多藏,就是覆藏在心裡,以為人家還不知道,他就沒有犯戒。「五戒名為優婆塞戒」:這個五戒是在家人優婆塞、優婆夷所受的戒;近事男、近事女所受的戒。「尚不具足」:尚且不能修行。這個犯,也包括出家人;出家人在這五戒裡也常常犯,不圓滿。這不具足就是不圓滿。「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況且沙彌所受的十戒,比丘所受的二百五十條戒,菩薩所受的十重四十八輕等等的戒呢?「又不必言矣」:又不必說了,一定犯的很多的。

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忏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問其名」:這個出家人,你若問他,「叫什麼名字呢?」「則曰我比丘也」:他就說:「我是一個比丘。」這比丘有三個意思,就是乞士、布魔、破惡。乞士,就是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生;布魔,等你受比丘戒的時候,那個教授羯磨問你:「汝是丈夫否?」你答說:「是丈夫。」在這個時候,天上的天魔魔宮都震動,魔王就恐懼了,就害怕了。魔王就想:

「唉呀!現在釋迦牟尼佛的眷屬又多了,增加了,而我那個魔的眷屬又減少了。」所以他就恐怖了,這叫布魔;破惡,就破你這個煩惱惡,破貪瞋癡這個惡,所以這有三個意思。「問其實」:你若真真實實問他。「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那麼他甚至於連一個在家人都不如,連個優婆塞、優婆夷都不如。

這是有這一類的出家人,但是有的出家人也真是戒行清高,作人天的師表,所以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你不能說:「喔!所有的出家人都連在家人都不如了。」不可以這樣說的。「豈不可愧哉」:那麼身為一個出家人,連在家人都不如,這應該生大慚愧了。

「當知佛戒不受則已」:你應該知道,「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是名真佛子。」你既然受佛戒,就要守佛戒。所以說「則不可毀犯」:你不可以犯戒。「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為什麼不可以犯戒呢?你不犯戒,那當然沒有什麼問題了;你犯了,將來就一定會墮落的。

「若非自愍愍他」:自己憐憫自己,也憐憫他人。「自傷傷他」:你自己悲傷,也悲傷他人。所以你這個時候,要「身口並切」:你身口意都要專一並切。「聲淚俱下」:在你忏悔的時候,自己要聲淚俱下在佛前來忏悔。「普與眾生。求哀忏悔」:願意和所有的眾生,在佛前來求哀忏悔。「則千生萬劫」:從無量劫以來,「惡報難逃」。你如果不忏悔,你就要受惡報。這個惡報不容易逃避的,一定要受這個惡報的。除非你真正忏悔,這個惡報才能避免了。「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第八種的因緣。

求生淨土

雲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雲何求生淨土」:雲何,就是怎麼樣。怎麼樣才能求生淨土呢?「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說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雖然這可以修行,但是能往前有進步,能一天比一天增長道業,是很不容易的。「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彼土就是極樂世界。一生到極樂世界那兒,就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了。「易故一生可致」:因為容易,所以一生就容易致。致,就是到那兒,就是成就了。「難故累劫未成」:因為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障緣很多,所以就是累劫也不容易成就。累劫就是很長的一個時間。

「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因為這個,所以過去這一些個聖人和賢人,都是要求生淨土的。人人,就是過去歷代祖師,所有這些個聖賢。「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佛所說的所有的經典,和祖師所造的論,每一部經和每一部論,每一部律都是指歸,最終的目的都是叫你求生淨土。「末世修行。無越於此」:在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代修行,沒有再能超過這個淨土法門。這是最方便,最容易,最直截,最了當的一個法門了。

「然經稱少善不生」:在《彌陀經》上說,「不能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必須要多善根,多福德才可以的。「多福乃致」:你要修多一點的福報,才可以到那個地方。「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你要是說廣種福德,你怎麼樣種福德呢?你就是念佛,就是廣種福德了,就是增長你的福德了。「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什麼叫多善呢?多善,你就要發廣大的菩提心。「是以暫持聖號」:因為這個,所以你就暫時間受持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勝於布施百年」:超過你以這個七寶布施一百年那麼長的時間。「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塵劫」:你要是一發大心,就能超過你修行多生累劫那麼遠的時間。

好像這個高峰妙禅師在西天目倒掛蓮花那個地方修行。修行啊,他有個睡魔;他一想要打坐,這個睡魔就來叫他睡覺,就昏沉;昏沉,所以他就跑到那個倒掛蓮花那個地方去打坐。那個地方好像一個蓮花倒掛著似的,他在那個上面坐著。如果一睡覺就會跌到下面萬丈的懸崖,粉身碎骨。他自己一想:「你要怕死就再也不敢睡了,不然的時候,你總睡覺。」自己對治自己這個睡魔。誰不知到那個地方,這個睡魔還跟著他,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還跟著他;跟著他,在那兒打打坐就睡著了;睡著就跌下去;跌下去了,就因為他發心發得真了,所以韋馱菩薩就常常護他的法。那麼韋馱菩薩看他掉下去了,就在沒有掉到下面就把他托住了。他這一掉下的時候當然醒了;醒了但是也往山崖裡掉,也沒有辨法了,於是乎這又有人把他托住了。

他說:「你們誰救我的這個命呀?」這個護法韋馱就說:「我是護法韋馱。」這個高峰妙禅師又坐在這個地方,自己打妄想了,就生了驕傲心了,說:「哎呀!這個世界上像我這個樣修行的,大約沒有了。」於是乎就問這個韋馱說:「哎!護法韋馱,世界上像我這樣的修行人有多少個?韋馱說:「像你這樣的修行人哪,有牛馬那麼多!你真是不知慚愧!你生這種的傲慢的心。你貢高我慢,我八萬大劫也不護你的法了!」

這一說,這高峰妙禅師就生大慚愧,「哎呀!我真是該死啰!這個韋馱菩薩八萬大劫不護我的法,我怎麼樣能修成道呢?」就哭起來了,說:「我太過驕傲了。我貢高我慢。怎麼這樣子呢?韋馱菩薩救我就救我了,你為什麼要生出這種自滿的心呢?為什麼生出這種驕傲的心呢?」自己對自己就生大慚愧;生大慚愧,然後忽然間又明白了,說:「哎!我哭什麼呢?還要修行呀!韋馱菩薩護我的法,我就修行;不護我的法,我就不修行了嗎?以前我不知道他護我的法,我不一樣修行嗎?」於是乎不要依賴韋馱菩薩了,還自己要打起精神來,拿出志氣來,拿出金剛不壞的志願,還要修行。於是乎又在那兒坐下來了;坐下就用功,在那兒打坐。一打坐,這個睡魔又來了,又昏沉了,又睡了,又跌下去了;又跌下去了,說:「哎呀!我這回可完了。我怎麼辦呢?這回韋馱菩薩又不護持我。」

正在這個時候又有人把他托住;托住又送到上面來,他說:「誰護法啊?」「護法韋馱。」他說:「哎!老韋,你真是……你怎麼對我這麼沒有信用?你說八萬大劫都不護我的法了,為什麼你現在又把我救住?」他又來他的脾氣了,就問韋馱。這韋馱菩薩說:「哎!因為你一念的慚愧的心,超過這八萬大劫的時間了,所以我現在又來護你。你以後乖乖的好好修行好了,再也不要睡那麼多覺了。」那麼這樣子,這個高峰妙禅師就在那兒真乖乖的,好好聽韋馱菩薩的話,在那兒修行;修行以後豁然開悟,得大智慧,得大神通,得大自在。所以這個慚愧,是很要緊的。這一念的慚愧,就超過這個無量劫。

「蓋念佛本期作佛」:蓋,就是大概。那麼總起來說,總而言之你要是念佛,本期作佛。為什麼要念佛呢?念佛就是想成佛;若不想成佛,不需要念佛。所以「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你若不發一個廣大心,不發菩提心,你念佛做什麼呢?不需要念了。「發心原為修行」:為什麼要發心?就為的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你若不求生淨土,你雖然發廣大心,可是也容易退失菩提心。

「是則下菩提種」:下菩提種,就是發廣大心。「耕以念佛之犁」:念佛,就好像一個犁耙在那兒耕田似的。「道果自然增長」:你一念佛,西方極樂世界那兒蓮花就生出來了。「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乘著阿彌陀佛這個大願船,到淨土那個大海裡頭去。「西方決定往生」:你這樣子乘大願船,你持佛名號,就一定能生到極樂世界去,生到淨土去。「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第九種的因緣。

所以你們各位,對念佛法門,切記切記要特別地去修行去,不要懶惰。有一刻的時間,就念一刻的佛。也就是說我們有一口氣就是念佛;這個氣斷了,我們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上一篇:時間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
下一篇:你的債都還了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