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禅與心理救治—訪達照法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與心理救治——訪達照法師

 作者: 呂方芳   

    “我最初出家的十年,內心經歷了很多孤獨。想到個人在浩渺的宇宙顯得如此微小,就會哭。我想哭對人有幫助。”(笑)。

  初冬的早晨,達照法師、妙華法師和一眾道友,坐滿了蕭泾寺的這間小屋。伴著煮開水的滋滋聲響和熱氣,開始了這次采訪。

    弘揚永嘉禅

  常說“大唐國內無禅師,不是無禅,而是無師。”禅法難修,禅師難求。此次達照法師前來指導在家弟子修行禅法,是難得的契機。說起弘揚永嘉禅的緣起,達照法師談到,漢傳佛教八大宗派——性、相、台、賢、禅、淨、律、密,前四派理論體系非常完善,側重教理,後四宗注重修行。其中,禅宗不重教理,重理之宗又不重參禅。又或者,淨土宗較少學教理,重教理的人念佛也不得力。究其原因,是在思想觀念上,沒有做到知行合一。佛法是一味的佛法。從民國年間開始,各地辦了很多佛學院,有金陵刻經處的支那內學院,谛閒、太虛等大師所辦的佛學院。此後,便提倡各宗派融合,在將近100年歷史當中,雖觀念上相互融合,彼此認為正統,但真正能在修行上結合起來的,卻不多見。

    永嘉大師的修學經歷特別。他早年修天台宗,先學教理的體系,並能按照教理來實踐。後到六祖大師那裡聽南宗頓悟的禅法印心開悟,因此他早就把教禅完美地結合,以《證道歌》表現出來,身份比較獨特。宋朝以後民國以前,很多人認為《證道歌》純屬禅宗著作,天台宗也較少納入,一般是把《永嘉禅宗集》的天台止觀放進去的。但是,這就把一個人的思想分成兩部分,割裂開來。事實上,《證道歌》蘊含著依教理印證的內涵。現在,我們通過修學和觀察發現,佛教界和社會上都非常需要依照教理來指導自身的禅修。特別是禅修有所印證時,需要有教理作為依據。這體現了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注重有理論、有根據的方法,秉持客觀或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修行。達照法師認為,永嘉大師依教悟宗,宗不離教,教不離宗,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現代人則常常停留在這樣的誤區中:修行的人不懂教理,懂得教理的人又不想修行,永嘉大師的禅法恰是指導大家走出誤區,契合現代人的方法,這也是整個社會和佛教的發展趨勢和需要。

  達照法師的修學路線也與永嘉大師相似。法師出家時的寺廟是天台宗,後來學了淨土後,出現一些不能理解的情況,便又出去學習了禅宗,解決了問題。禅宗的修行體會是與天台教理息息相關的。達照法師說,我既是天台的子孫,又從禅宗受益,永嘉大師走過的這條路,正好也是我走的這條路。當我從普陀山回到溫州後,我住持的妙果寺正是永嘉大師的寺廟,後山淨光塔正是永嘉大師的捨利塔。溫州市政府很重視文化建設,從2003年開始恢復永嘉大師的捨利塔。修建捨利塔前挖地基時,在地宮裡面發掘出永嘉大師的捨利,至今還供奉在妙果寺中。

  南懷瑾老師曾說溫州歷史上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永嘉大師。不但我們要弘揚光大,還有美國、日本、韓國及台灣、香港等地,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弘揚。曾有日本人來到溫州,當時永嘉大師的捨利塔還沒完成,他們就把點燃的香插在牆上,跪在那裡哭泣。哭的是這樣偉大的祖師,卻無處紀念。有這樣的國際影響,亦是弘揚我們中國的文化的機緣。

  
“打退心中賊”

  現代人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如何對治?達照法師談到,禅修實際上有個名詞可以代替,就是情緒管理。人很多痛苦的產生是因為情緒不穩定。禅修的作用是先管理好自心,讓心柔軟、聽話,再用智慧指導自己,這樣受傷的機會較小。若心剛硬,那麼即使想要自己如何,心很難改變,痛苦就會出現。

  談到汶川大地震給人帶來的長期心理疾病的對治,達照法師說,這首先是自然災害,是大家共業所感的依報世界在運轉過程中產生了問題。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正常現象。對我們個人來說,要認識到這是盡我所能,提高自我和社會環境的機會。

    現代社會中,很多企業家、精英骨干,甚至學生,都有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一個人從六樓摔下來無疑會喪命,如果二樓位置上有個太陽棚擋一下,就會救他一命。這個太陽棚,就相當於信仰。有信仰的人,即使有壓力,也會把壓力轉換給佛菩薩,這是一個期待的過程,是有希望的狀態,這樣便緩解了直接面對的碰撞力,釋放了部分壓力。即便沒有辦法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如碰到了太陽棚,結果還是掉在地上,但經過緩沖後果會減輕。但現代人的問題恰恰是信仰缺位。禅修是很重要的方法,可以使心靈得到安頓。

  人不是完全獨立的,人與人之間互相依存,一個人心態好了,能夠影響到身邊人。但最難的是“打退心中賊”,我們明了這套理論,可是到自己身上往往做不到。這裡有一個過程,《大智度論》中講“智目行足”。如果連理論都不知,怎麼打賊都不知,那麼就永遠沒有機會打這個賊。知道了如何打後,可能你開始運用方法不習慣,但你有了這個方法後,總有一天會打退這賊。

  《大智度論》中還有跛者和盲人的比喻:著火的時候,跛者看見門卻跑不了,盲人呢只會亂跑,最好的辦法是把兩個人結合起來,盲人背著跛者,在他的指導下逃跑。有智無行,是跛者;有行無智,是盲人。所以學佛的人有兩種:信行和法行。信行的人對師父有信心,按照師父的指導做,雖不懂理論,但做時能受益。法行的人要先學教理,理論學通了,再去禅修訓練。認識到了心賊難防,想要防了才有可能防。做起來有距離是正常的。正如初果羅漢,見地已經與四果羅漢相同,看到了無我,但碰到事情時,貪嗔癡都來了。但通過四禅八定之後見道,經過二果、三果,到了第四果,理論和行為結合在一起了。

  達摩祖師來中國後,說這裡有大乘氣象。大乘和小乘最基本的區別是:小乘人在獲得涅槃解脫後,不再生死輪回利益眾生,或成就更莊嚴的身心世界;大乘人是不能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的,非但不捨,還要莊嚴,但前提是有這樣一個菩提心願,具備基本的道德品質。漢文化有著優秀的儒道傳統基礎:儒家孔孟之道講求處世為人之道,“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重要的是先把活著的狀態調節好;老莊哲學講虛無、逍遙這些超脫世間的想法,讓我們可以從世俗的態度中超脫出來。但儒家偏有,道家偏空,二者都是從世間的角度,沒有真正破掉我執。佛教初傳東土的300到400年間,佛教精神沒有真正傳播開來,直到東晉鸠摩羅什翻譯了般若類經典之後,中國人才知道佛教講的般若、空,並非道家講的虛無;佛教講的有、緣起,也非儒家講的道德。而中國人一旦理解了“有”“空”不二,就明白了般若思想。中國本土有這樣優秀的文化,與大乘佛教有相應的地方。

  其實佛法的次第就是生命開發的過程。只要我們努力,有天總能夠真正明白真相。重新打量自己的生命,有高遠的志向,在行為上一步步朝前走,生命便有歸宿感。

  
現代人的症結——孤獨

  現代人的心理問題很多,不僅僅是壓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孤獨。因內在情緒的不同,孤獨可以分成很多種。有的孤獨源於自私,有的源於性格,有的源於無事,還有的源於孤傲,這是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孤獨。還有一種是聖賢的孤獨,如李白說的“自古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如虛雲老和尚講的,“不獲知音徒自傷悲,笑破虛空罵不唧留。噫問渠為何不放下,蒼生苦盡那時休!”一個人修道到了很高的境界,覺得他的生命就是為利益眾生,而很多人反而會質疑:你都已經解脫,還在貪求什麼呢?這樣的誤會確實讓人有孤獨感。聖賢也會有孤獨,但聖人的孤獨絕對不會有任何負作用,那是生命中一種強而有力的原始力量,經過聖人的善加利用,變成一種悲壯的力量,非常偉大而又壯觀。

  從孤獨的使用來說,是心情的空檔,如開車一樣,既不是前進檔也不是倒車檔,孤獨實際是選擇人生進退的關口。孤獨可以很可怕,如得不到理解的人會尋求發洩,難免造成嚴重後果。如在孤獨時靜靜地體會孤獨,則能調整人生方向。達照法師說,我也是凡夫,也生活在世間,內心也有很多和大家一樣的感受。我那篇寫“孤獨”的文章最後有一段話:“月光靜靜地灑落在我的身旁,海風吹拂了我的夢幻,波濤音樂般美妙,回旋在我的耳邊,內心寧靜而又明亮!如果你害怕或者逃避,真的是好不冤枉;如果你真誠接受,那就是生命的樂章!此時此刻,天地悠悠,山河夢醒,人生如寄,歲月茫茫。過去、現在、未來……!我一身的清涼,偎依在波瀾壯闊的海岸!”要說我有沒有達到我所寫的境界,可能寫的時候達到了吧。(笑)寫的東西,有的時候是自己做到的,有的時候是自己看到的。想要不被影響,要加強自己能量。否則肯定會受到影響。我最初出家的十年,內心經歷了很多孤獨。個人在浩渺的宇宙顯得微小,想到這裡就會哭。我想哭對人有幫助(笑)。拜佛的時候有的時候哭半個小時,蒲團都濕掉了。大概一、兩個月哭一次,但不能經常哭,否則會著悲魔。(笑)

 
 寄語禅學會

  “志當存高遠,心不外平常。”這是一個很好的對現代知識分子做引導的社團,通過佛法改變生活、身心的狀態,方向很正確。一方面,各位會員事業有成、胸懷大志,在做好自己事業的基礎上,願意承擔比家庭事業更大的責任,改善社會,做更多的好事。另一方面,從修行來說,大家首先學習教理,再到實修,我是非常贊歎的。這兩天,大家通過緊張的禅修訓練,在實修佛法上有所體驗。具體有沒有受用呢,這個要問自己。

 

上一篇:達照法師:關心即開心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性跟法相一定要清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