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報父母恩]農歷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佛歡喜日)專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報父母恩
 
——農歷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佛歡喜日)專題

 

    農歷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俗稱盂蘭盆節或盂蘭盆會。

     盂蘭盆原是印度話,翻成華語是“救倒懸”的意思。是說受苦極重的眾生,有如倒懸,現在有人設法救其出苦。中國舉行盂蘭盆齋,是肇始於梁武帝大同四年,後漸盛行,一直流傳至今。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回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延年益壽,超度歷代考妣宗親能速超聖地、蓮品增上的佛教儀式。‘盂蘭’為倒懸之義,表示餓鬼的痛苦如人倒懸一般;而‘盆’則為救護的器皿,所以盂蘭盆有‘救倒懸’、‘解痛苦’的意義,意即用盆之類的器皿盛食供佛奉僧,以救倒懸之苦。
 


    據《盂蘭盆經》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以天眼通觀見他的母親投生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受苦,於是手持缽飯給母親食用;然而目犍連的母親因以惡業受報的緣故,飯食還沒入口,就全部變成火炭。目犍連尊者為拯救母親脫離苦趣,於是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乃指示目犍連尊者於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結束日,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目犍連尊者依佛陀的慈示奉行,終於使他的母親得以脫離餓鬼的苦趣。仁慈的目犍連尊者將此情形告訴佛陀,將來佛門弟子行孝順的方式,也應該奉盂蘭盆供養。由於這個因緣,佛陀再次慈悲叮咛囑咐:‘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時,佛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後世遂於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法會,齋僧供佛,沿習成例。
  佛陀時代,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據《大盆淨土經》記載:印度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說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的罪業。而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而盛行不衰。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否﹖”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相傳是在梁武帝時代,據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親設盂蘭盆供,代宗還將過去施盆於寺的儀式改設於宮內道場,並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將帝名於巨幡上,從太廟迎入內道場中。此外,《法苑珠林》載: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舉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不一;而信眾獻盆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間對於盂蘭盆供是相當的重視。
  
  盂蘭盆會之所以會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實乃由於其強調藉供養十方自恣僧,以達慈孝雙親,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慎終追遠的倫理傳統不謀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導,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間,由佛教節日成為民間節日。

  每逢農歷七月中每日念誦<報父母恩咒>四十九遍,可報父母恩,現存父母延壽,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誦,次日可補誦。

  
  報父母恩咒原文
  
  《報父母恩咒》:南無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讀音:南(na)無(mo)密(mi)栗(li)多(duo)哆(duo)婆(po)曳(yì)娑(suo)诃(he)
  
  發音注解
  
  南無:錄音帶多讀為(nā那)(mó摩),《大悲咒句解》、《密宗秘法·特音》皆讀(nā那)(mō摸)。無:梵音讀(mó摩),見《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細考古、今字詞典皆讀此音。另外,還有全讀去聲的。今人多讀成南(ná拿)無(mó摩)。另海濤法師著《慈悲的咒語》中注音為南(nán難)無(mó摩)。曳:此處應讀古音(yì義)。不讀今音(yè夜)。莎诃:有本亦作“娑诃”,兩者皆可。
  
  功德簡介
  
  多生累劫之父母恩重難報,佛傳報父母恩咒,每逢農歷七月中每日念誦報恩咒四十九遍,可報父母恩,現存父母延壽,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誦,次日可補誦。(盡孝之心又何止拘泥於七月啊!)
  
  誦咒回向文
  
     願此報恩經功德,普及父母於一切,四生六道與含靈,皆共同登聖覺岸。

       願以此功德,普及與一切,佛子與眾生,鹹共成佛道。 

       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去寺院或家中供佛齋僧,功德無量,無始以來父母眷屬必獲利益。

       如果時間所限,可以在線禮佛,為父母祈福。以歡喜心瞻仰如來,也是解脫之因。

    盂蘭盆會的啟建興設,到唐代都還謹遵佛意,主要在供佛、供僧,以報答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相融合,民間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及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變成‘祭鬼’。
  
  此一習俗流傳至今,中元普渡已成為民間七月的主要祭典,因此,七月又稱為‘鬼月’。
  
  事實上,為了祖先殺害生靈進行祭祀,並不能免除祖先的所受的苦痛,只要殺生就會減損祖先的福德,增加他們的罪業,反而會令祖先因此惡業而墮落。
  
  因而,祭拜祖先,宜用水果等素食,不宜用酒、肉、煙、乃至殺生之物等徒增祖先罪過,令先人受更得的苦痛。

【報父母恩咒】南無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

南(na)無(mo)密(mi)栗(li)多(duo)哆(duo)婆(po)曳(yì)娑(suo)诃(he)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干去濕,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
“南無密栗多,哆婆曳娑诃”就是報父母恩咒 !

                                                          [農歷七月:孝道月、報恩月]

在這個深富意義的月份裡,我們應本著佛陀的慈悲訓誨,並效法目犍連尊者的無盡孝思;除了應發心報答生身父母的親恩之外,也要立願普度一切的眾生。七月,是個非常吉祥的月份,也是我們發心修學佛法、供僧積聚福德的好日子。

【功德簡介】

多生累劫之父母恩重難報,卻無以為報,則有佛教報父母恩咒,每逢農歷七月中每日念誦報恩咒四十九遍,可報父母恩,現存父母延壽,去世父母超拔,如一日未誦,次日可補誦。(盡孝之心又何止拘泥於七月啊!)

【父母十大恩情】
第一恩、懷胎守護恩;第二恩、臨產受苦恩;
第三恩、生子忘憂恩;第四恩、咽苦吐甘恩;
第五恩、回干就濕恩;第六恩、哺乳養育恩;
第七恩、洗濯不淨恩;第八恩、遠行憶念恩;
第九恩、深加體恤恩;第十恩、究竟憐愍恩。

【誦咒回向文】
願此報恩經功德,普及父母於一切,
四生六道與含靈,皆共同登聖覺岸。

 

上一篇:貝諾法王開示六字大明咒之功德
下一篇:地藏比丘其人其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