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普獻法師:退失智慧的邪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第2-1集:退失智慧的邪行

主題:寶積經第2-1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地點:曉光空佛院

今天開始講《寶積經》的正宗分。

首先是講到正說菩薩道,第二部分是講兼說聲聞道。在正說菩薩道裡面,我們分成三個部分來談,第一個是修廣大的正行,就是廣度面;第二個修學甚深的中觀,這是深度,修學佛法從廣修福德智慧,才能夠達到修學甚深的中觀,去觀空,而證到空、無我的這種智慧。除了廣度、深度以外,第三部分是講到教化眾生的事業,就是說我們信佛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跟眾生一起走向覺悟的道路。所以在正說菩薩道裡面有這三大部分。

修廣大正行裡面,第一個要去辨明菩薩的形象。在辨明菩薩的形象之前,我們先講到修廣大正行裡面,正行的差別在什麼地方。第一個是談到智慧的問題。經文怎麼說呢?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

來聽經聞法裡面,當機眾當中,為什麼選這個大迦葉?因為大迦葉是領導結集經典的靈魂人物,他比較注重隱遁的聲聞行,所以隱遁的、自了的這種色彩,在他的領導之下,這個結集的經典比較著重於個人生死的了脫。這部經以他做為一個當機眾,也就是說明了聲聞道的不圓滿,所以以他做為一個代表。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世尊就喊一聲說大迦葉,真正的修學佛法,戒、慧是最重要的,如果太執重於定,在修學很容易偏向於邪定或者是昧定,即使是正定也容易傾向於隱遁的、獨善其身的這種解脫道。所以這部經以戒慧為基礎,來講到這個智慧啦。

【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受深法,秘不說盡。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葉!是為菩薩四法,退失智慧。】

佛特別指名大迦葉,說菩薩的正行差別,來宣說失去智慧跟得到智慧的因緣是怎麼樣子的。所以我們說這部經是著重在戒慧的修學。一個修學菩薩道的人來講的話,不是像我們一下子就是要入定的神通,不是這樣子的。必須如《阿含經》所說的:先淨其戒,直其見,然後具足三業,再修四念處。

菩薩有四法會退失智慧。退失有退失的因果,我們說這個因果分成兩類:第一個叫做等流因果。什麼叫做等流因果呢?譬如說我們喜歡靜的人,他習慣了,就愛靜而不喜歡動;喜歡過善的、好的、有意義的生活的人,他變成一種習慣了,他慢慢就變成一種習性;這就是等流因果。不但在今生,也會影響到來生,這個就叫做等流的因果。

還有一種叫做增上因果。譬如說布施,多布施的人自己生活改善,也改善別人的生活,這個就叫增上因果。當然如果是做惡的話,自己不好,別人也不好,這個也都叫做增上因果。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這個就叫做增上因果。

講到這個因果,為什麼會喪失智慧?有四個條件(四種邪行):

第一個是「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我們一般人最重視的就是個人的名譽啦,或者是利益啦,世俗來說就是著重在名利。所以佛經裡面有一個名詞「末法」,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眾生生命當中,最重的第一位就是財,然後色、名、食、睡,有了金銀珠寶、有了嬌妻美妾,還要山珍海味,還要好的名聲,還要吃好的東西,還要享受。財、色、名、食、睡,我們得到以後,最後才想到生死的問題,把信佛學佛、讓生命升華淨化的這部分,把它擺在最後最後。

人生的定位著重在財色名食睡追求的時候,我們就叫做不尊重法。我們著重於個人的財富、名利、家庭、事業,把所有這些當做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而不知道說怎麼樣提高我們生命的層次,淨化我們的身心,淨化我們的智慧,這個就叫做不敬重法,所以叫做末法。末法,就是把修身養性這些個問題當做不重要,把財富名利地位當做首位、最重要的,這個叫做不尊重法。對於宗教道德的這種修養,當做不是很重要的一回事,就叫做不尊重法。

不尊重法的結果,就是不敬法師。對宣揚宗教真理道德的人,我們也沒有辦法去尊重啦!這個就容易讓我們退失了智慧。

在三皈依裡面就有講到:「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然後「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現在信佛學佛的人,很喜歡一師一道,哪一個法師相貌莊嚴,音聲洪亮,善巧譬喻,那麼受到了尊重。如果這個法師的外表不怎麼莊嚴,但是他所說的法是正法,我們往往也會因為對方的外表而加以輕慢,這個也是不尊重法、不敬法師。

或者是說,認為自己皈依師父所說的法是正確的,別的師父所說的法有問題,而不去真正的了解、尊重、接納,那麼這個也叫做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以古代的人告訴我們「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要局限在一師一道,學無常師,所有持戒、弘揚正法的師父,不管是自己的皈依師或者不是自己的皈依師,我們都要尊重、尊敬,這樣子才能得到智慧。否則的話,我們單從外表的形象,而斷絕了自己親近佛法的機緣。

所以我們往往會以自己的觀念來衡量別人,很容瞧不起別人,看不順眼。其實瞧不起別人就是自己的修養不足。即使不同宗派,我們要學習尊重、了解、欣賞、接納,這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最基本的一個態度。我們往往以為是不同宗派、不同師父,就加以否定,往往都是用感情來信仰,叫做人情佛教。這個師父我認識,他很親切,他所說的都是對的。這個師父我不認識,他的長相又是很平凡,他甚至也沒有讀大學,英文也不認識,他所說的法也許有問題。我們往往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所以就不尊重法,不敬法師,這是退失智慧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是「所受深法,秘不說盡」。我們了解許許多多的法,但是我們覺得如果說給別人聽的時候,就不能高人一等,這是最麻煩的啦。就像古代的武術,老師傳給徒弟就留一手,那麼從事醫藥研究的話,就密而不宣,我有這個獨門秘方,如果告訴別人的話,我的生意就沒有了。所以我們都有留一手的這種習慣,武術也好、醫藥也好,慢慢慢的就沒落了。

那麼什麼叫做「深法」?還有淺法嗎?容易理解的、具有形象的、容易接受了解的,這個叫做「淺」。譬如說,我們講因果報應,在人生社會上許許多多當下可以看到的,多少行善的人,多少行惡的人,下場絕對是不同,我們看得到的。所以三世因果這些是比較容易接受了解的。

但是如果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只是說了解了三世因果,我相信這些,可是我們的煩惱還是存在,有了煩惱還會造業,又會受苦。那麼對這種內在的心性,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心性,我們說這是深法。如何去斷除我執、我見、斷除我相,然後「深奧者,空是其義」,講到這種空,我空、法空這個法門,這個是轉凡成聖的一個關鍵。

一般師父們就比較少談這方面的,因為眾生最怕去聽這種深法。我也空、法也空、人也空、什麼都是空,眾生聽起來都會害怕。那麼出家人也不願意多談,因為這些是屬於比較形而上,屬於高度的、深度的、思考性的、比較哲理性的,所以眾生比較不喜歡聽,聽了也打瞌睡。那些因果報應的非常精彩,有形有相很容易理解,眾生聽得也很起勁,講的人天花亂墜,聽的人也非常的興致高昂。但是那至多只是讓我們離惡向善,要轉凡成聖的話不可能。

當然這種三世因果、業報輪回思想,是信佛學佛的基礎。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了解三世因果、業報輪回就夠的話,那是很難去達到轉凡成聖的目標。如果我們了解到空這個甚深的道理,又不願意講給別人聽,故意賣關子留一手,那麼這樣子的話,我們智慧會退失下來。這是退失智慧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樂」是快樂的樂,「樂法」就是有愛好大法的人,願意聽聞甚深佛法的人來了,那麼我們遇到這種人,應該是隨機說法,深入淺出,引他趣入佛法。如果我們故意的留難他,說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哎呀!你還年紀輕,你的知識太差,你不必了解這些啦,你的業障這麼深重,這些講了你也聽不懂,下一次再來啦。」或者是說「你要供養什麼我才說給你聽」,這個就叫做「為作留難」。為作留難,故意說一些問題來讓別人失去信心,這樣子的話,對自己來講是會退失智慧。

第四個「憍慢自高,卑下他人」。這是我們一般人容易犯的過失,覺得自己懂得很多,也做了很多善事,研究許多經典,經律論都看了、都研究了,也會背、會念、會講,往往就抬高自己瞧不起別人。以佛法來講叫做「輕慢眾生得無量罪」。瞧不起別人,這個在佛法來講,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以佛法來講,世間一切都是無常,我們也許見到這個人從沒有研究佛法,說不定有一天他研究的比我們好,說不定他來生比我們早一天成佛,早一生成佛,早幾百年成佛也說不定。因為對方也許勇猛精進,很快就超越我們。

所有一切眾生,依佛法來講,都是我們多生多劫以來的父母、兄弟、姐妹,這是第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理由。所有眾生對我們都有恩,這是讓我們尊敬的第二個理由。第三個理由是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菩薩,不管他是長成高低、胖瘦、美丑、黑種人、白種人,他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甚至比我們早日成佛。所以無論從過去來看、現在來看、未來來看,所有的眾生都值得我們去尊敬,不能去輕慢。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第四個「憍慢自高,卑下他人」,這是一種狂妄。《易經》裡面講到「滿遭損」,而謙卦都是吉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懂得謙虛,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學的很多、了解的很多,能入定、有神通,而瞧不起別人,這個是最要不得的。

接著就說怎麼樣才能夠得到大智慧,剛好是相反。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從這部經我們了解學佛的人最重要就是智慧。平時我們有一句:「依戒得定,依定得慧,依慧得解脫。」也就是說信佛學佛的人,以持戒的基礎來修定。

那麼並不是說你持戒就能得定,不是這個意思。是說有了持戒的基礎來修定的話,比較不會出問題。也不是說我們入定就會得智慧,不是這個意思,是說有了定,在定的當中去觀察思惟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開智慧。跟定配合在一起,去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得到這種空慧,所以依定得慧。有了智慧才能得到解脫。

我們要得到智慧的話,第一個「常尊重法,恭敬法師。」也就是尊師重道。

世間人怎麼講呢?有錢有勢的人到什麼地方都備受尊敬,因為世間人最看重的是權利跟財富。事實上,如果我們沒有智慧,一個人當他有權位、有財富的時候,因為沒有智慧所以權利使人腐化,財富會讓人敗德。所以不要以為我們人生就是追求權利、追求財富就滿足了,修養、智慧是最重要了。有了智慧,那麼更多的財富會幫你去修福修慧,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不但會起煩惱造業,更多的財富和權利會讓人造更深更深的惡業。

所謂「恭敬法師」是說,對那些宣揚智慧、宣揚宗教、宣揚哲理、宣揚道德的人,我們必須加以恭敬尊重,因為他是開導我們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道德,不求名、不求利,所以值得我們來恭敬。因為他所說的法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讓我們不會沉迷於五欲的戀著。

所以這是講到開智慧的第一個條件,應當時時尊重法,因為法是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如實相,法是我們修行的方法、成佛的方法、轉凡成聖的方法。對於宣揚這些法的人,我們一並的都要去恭敬尊重。

第二個是「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我們了解了佛法,聽到了許許多多的佛法,不可以秘而不宣,只要有人家願意來了解,

我們就是以清淨心廣為人說,沒什麼條件,也不跟你說我講一個小時要多少鐘點費,要多少車馬費,不這樣子的。我們以清淨心來說法,因為法是無價的珍寶。如果我們說講經說法一個小時多少錢,就是把這個法來定價了。法是無價之寶,不可以定價的。

「不求一切名聞利養」,講經說法不是希望能夠打知名度,廣收門徒,廣收供養,或者是為了建道場、為了收入更好,這個就跟說法的清淨心相違背了。

講經說法是以清淨心,不為名聞利養而說法,這樣子叫做教學相長。在教的當中讓自己的智慧來增長。事實上老師所得到的比學生多,老師在傳授某一種知識學問的時候,他必須好好的准備,然後他可以記得更清楚、更能深入,所以在「教」跟「受」之間,教的人反而獲得更多。

所以講經說法最大收獲的人,是講經說法的本身。透過這一個教學的過程當中,整個思路更清晰,更深入,這就是他最大的獲得。而且又能夠使眾生離開迷糊,轉迷為悟。眾生的轉迷為悟,那就是眾生自己本身聽法的態度。所以在講經說法的出發點來講,是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這是講經說法一個重要的關系,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第三個「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一定是多聽經、多聞法、多親近善知識。然後聽經聞法、親近善知識也不是一天、兩天、一次、兩次就好了,必須勤求不懈,也就是要持續不斷的、細水長流的。所謂精進心、勇猛心易發,可是持續心沒有。不能說我興致來了,從早到晚努力用功,興趣沒有了,又不想學了,這個不行。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前生與後世
下一篇:普獻法師:增長智慧的正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