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普獻法師:增長善法的正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寶積經第4-2集:增長善法的正行

主題:寶積經第4-2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接著我們來說怎麼樣修四種正行就會增長善法。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何謂為四?捨離邪法,求正經典——六波羅密菩薩法藏;心無憍慢,於諸眾生謙卑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足,離諸邪命,安住聖種。不出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若於諸法心不通達,作如是念:佛法無量,隨眾所樂而為演說,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為證,不生違逆。迦葉!是為菩薩四法,所生善法增長不失。】

第一個「捨離邪法,求正經典——六波羅密菩薩法藏」。在佛法裡邊有許多的相似法,相似法本來不是佛法,可是年代久遠了,有許許多世間的法就滲入正法裡邊,這個很麻煩。

什麼叫做邪法?什麼叫做正法?讓我們越著迷的、越沒有智慧的、損己損人的,我們稱為邪法。違背因果的就叫做邪法,跟緣起不相應的就叫做邪法。正法一定是不違背因果、不違背緣起、不違背佛陀所說的三法印。佛陀的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只要是跟三法印相應的就稱為正法。

「諸行無常」這是講到前後的因果關系。存在的一切必定有它的前因後果,這是從時間來說明因果現象。譬如說我們先種花的種子以後,才會長芽,然後才能抽枝、開花結果。它的前後性、前因後果顯出它的無常性,從時間當中去顯出它的無常性。

「諸法無我」是從空間來認識因果,叫做主因助緣。世間的事情一定有它的主因,有它的助緣才能結果。譬如一顆種子是主因,助緣是泥土、水、陽光、空氣、人工,然後它才能開花結果。從空間來看,有它的主因助緣。從主因助緣當中,顯出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被動的存在,而不是主動的存在。

萬事萬物之所以如此,是被動的,被迫如此,許許多多的條件迫它不得不如此。在主因助緣適當的配合之下,而有這麼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現象,所以我們說無我。正法必定是跟無常無我相應。

還有一個「寂靜涅槃」,透過無常無我所證悟的境界,我們稱為寂靜涅槃,也就是不生不滅。

這是我們講的什麼是邪法、什麼叫做正法。舉個例子來說,我們世間的人自己不努力讀書,不努力做事,而去求某一尊什麼來保佑我們發大財,這個就叫做邪法。一個人想賺錢維持好的家庭,必定要好好的求學有知識,努力做事,講求方法,抓對時機好好的投資,規規矩矩,這是正常的因果。

有正因,有正緣,結正的果,這個是正法。有世間的正法,有出世間的正法。世間的正法就是以正確的方法,合乎道德規律,合乎法律的要求,這個是世間的正法。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如果有一個「我」,有一個被我證的道理,有一個超越我的什麼,給我什麼,我見到什麼,有所得,我們稱為邪法。因為有所得就是有所執著;有所執著的話,我執還在;我執就是我相;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跟真理絕緣。

《心經》講得很清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見到一切法的空相、無常、無我相,才能夠離苦得樂、度一切苦厄。所以《心經》就是要我們遠離一切的執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叫做「以無所得故」。一切法本來是空、緣起,見到諸法空相才能轉凡成聖。見到諸法空相的人,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見空相還不夠,還必須怎麼呢?《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而修一切善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到無我才能夠大悲;因為大悲才能夠成佛,才能利益眾生成佛。

我們希望能夠善法增長,一定要「捨離邪法,求正經典」。什麼是正經典?正法的經典,那就是六波羅蜜菩薩的法藏,談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如果是教我們修無我、證到無我就滿足了,在佛法來說這是不圓滿,只是個人的生死圓滿解決了,因為無我以後就不造業,生死了結了。

對一個信佛學佛的人來說,證到無我是不圓滿的,所以必須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才能跟眾生在無限的生死當中,「陪公子讀書」,陪一切眾生到達覺悟的彼岸。所以不是一個人去成佛,而是跟一切眾生一起來成佛,這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來到世間,他所示現給我們的真精神,不是以「個人的生死已了」為究竟圓滿,而是一切眾生「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發菩提心的菩薩必定是跟無我相應的。

所以捨離邪法,求正經典,也就是修六種波羅蜜:布施來度我們的悭貪;持戒來保住我們的人身;忍辱得到莊嚴相;然後精進、禅定、智慧。這六波羅蜜是我們必修的學分,也是專門對治我們的毛病。

第二個「如法得施,知量知足,離諸邪命,安住聖種」。這是講一個修道的人要知足。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修道的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滿足了。印度天氣熱,所以他們睡覺睡在樹底下。一天吃一頓飯,其它的時間就專門修行。在印度的生活是這樣子的。

「如法得施,知量知足」,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的比丘隨緣度化、攝化眾生,用法來布施眾生,也讓眾生來種福田——以食物來供養修道人;一個是財施,一個是法施。所以對一個修道的人來說,必須知量知足,眾生布施多少,都是歡喜心、恭敬心接受,千萬不可以種種的邪命,來擴張自己的財富享受。譬如說出家以後就不要去經營農場、經商、趕鬼、治病、占卜、算命、看相,這個叫做邪命。

出家修道的人若是看相、卜卦風水地理,以這些收入來養活自己生命的話呢,這跟佛法是不相應的。佛經裡面有講到四聖種,就是對衣服、袈裟、飲食、臥具、醫藥,能知量知足。在家的信徒對出家人最多就是供養衣服(就是袈裟),出家人托缽的話,就把飲食放在缽裡面。當時在印度的話就是臥具,台灣稱為坐具臥具。印度人他們打坐、禮佛的時候用這個臥具。當然出家人也會生病,所以在家人就是用藥物來供養出家人。

我們修道來說,不是不吃不喝不睡,對衣食住行、維持生命最低的條件還是要,但是要「知量知足」、「安住聖種」,不能過份。譬如說袈裟多余的送給別人。當時印度是這樣子的,你已經有三衣一缽了,如果有人供養你再多的衣、再多的缽,你就不可以多拿,因為三衣一缽就足了,多的話不好。

但是傳到我們中國呢,慢慢就變了,環境不同,天氣冷,三衣一缽實在是很難維持生活。況且在中國的習俗裡邊,一般人很難接受托缽,非常難接受。在印度他認為是給他們種福田的機會,不去托缽反而信徒覺得很怪,不讓他們種福了。但是中國的習俗,如果托缽的話,跟乞丐、叫化子差不多,人格是非常低落的。所以佛教來到中國以後,慢慢的飲食就不托缽,自己煮了。衣服呢,三衣一缽也很難維持,因為太寒冷了,像冬天北方下雪零下幾度,三衣一缽根本就不能維持生命。所以佛法傳到一個地方以後,種種的環境會影響他的生存空間。

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離釋迦牟尼佛、離印度愈遠的地方,袈裟就越來越小。印度出家人的袈裟是一大堆把身體包起來,傳到中國就變成用掛勾掛起來,還是把身體包起來,然後穿海青,這是中國唐服的一個改造。傳到日本的話,又更遠了,袈裟愈來愈小,變成一塊掛在胸前了,這是很奇怪的一個現象。

我們說身安而道隆,還是要有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來維持色身,並不是說出家人就不會生病,也不必吃也不必穿,不是這樣子的。要知量知足,把這些當作是一種藥物來維持色身,養這個色身來繼續修道。是為了修道而吃而穿而睡,不是我來享受吃穿睡,把這個當作享受。這觀念我們要分辨清楚。所以出家人的衣服很簡單,不是花花綠綠的,是壞色服,只是把它變成不是白色的就可以了。

第三個「不出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在我們中國就有「不道人之短,不說己之長」,這是古代了不起的人物講做人的最基本原則。就是說對別人的不好,我不要去免費替人宣傳,不要去當個喇叭筒,到處去宣揚別人的過失,以為貶抑別人會增高自己,不是這樣子的。貶抑別人,其實是自己的修養不足。所以有些人故意去找人家的毛病,吹毛求疵,嚴以待人,寬以對己,在修行來講是很大的不好。別人的不是,自有他的因果業報,不要去管別人的罪過。

《六祖壇經》說:「他非我不非,我非卻有過。」別人有過失,是一面鏡子,給我們警惕千萬不能犯這種過失。所以要用一種感恩的心,然後生出憐憫的心,對方之所以有這個過失,是因為他的煩惱,煩惱逼迫他做不法的行為,他很可憐,值得我同情。所以即使大逆不惡的人,我們也不可動個念頭說:「讓他死吧!」,反而要生出憐憫心,「唉呀!這些人真可憐,他被他的煩惱征服了,他做內心的奴隸了,他沒有自制的力,值得我們同情。」

第四個「若於諸法心不通達,作如是念:佛法無量,隨眾所樂而為演說,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為證,不生違逆。」這個是對前面所說的,對於我們未曾經聽聞的佛法,不要生毀謗的心。「若於諸法心不通達」,我們看到這些從來沒有看過的經典,我們不了解經典,該怎麼想呢?佛法是無量無邊的,佛所說的法是對眾生應機說法的,這裡面很深的道理,我們不了解,那是我們的智慧不足。經典裡面所說的道理,是佛跟佛所證知的,佛所說的話絕對沒有欺诳,沒有騙我們的,因為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言者、不異語者,佛陀所說的法必定是跟法相順相應,我之所以不能了解,是我的智慧不夠,我們當「以佛為證,不生違逆」。

舉個例子來講。譬如說我們眾生的根器不夠,講「無我」,眾生會害怕,佛陀也只好改一個名詞,叫做「如來藏」,說每一個人都含藏著成為如來的這種潛能,眾生一聽好高興,我們都有如來藏、都可以成佛。但是如果我們去執著有一個清淨心、有一個佛性、有一個如來藏,又是我們修學的一個障礙了。

所以佛陀說法,是按照眾生的根器而說法;對於根基不夠的只好說方便法,對根基夠的就說究竟法。有的時候說「有我」,我受生死、我受回輪,這是依世俗的觀念來說。論到真正究竟圓滿的佛法的時候,必定講到無常、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但是這個生死又是宛然,因果又絲毫不失,所以「空」才建立了因果輪回業報。

但是有些眾生的根器不夠,難以接受,必須把這個「我」用另外一個名詞——佛性、清淨心、如來藏,許許多多的名詞,就是叫我們不要去執著。所謂清淨心,就是不執著的心;既然是清淨了,怎麼還有一個清淨心這個東西,所以是連「不執著」也不執著了。

對根基不夠的眾生,釋迦牟尼佛只好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叫做含藏識,第八識,含藏了無量無邊清淨的功德、染污的功德,只要把這些染污的因果消滅了,留下清淨的因果。證到阿賴耶識的時候,其實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經過一道手續以後才證到空性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許多經典不了解的時候,這是佛陀所說的甚深法,是佛所證知的境界,我們要生慚愧心:我們業障重,智慧不足,所以不能通達,那麼我們必須加緊用功修行,千萬不要生一個毀謗的心。

 

上一篇:普獻法師:損滅善法的邪行
下一篇:紀曉岚寫的因果故事:命數可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