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教以外的教門,總稱為外道,外道的特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以外的教門,總稱為外道,外道的特怔 

   道者,路也。外道就像走入羊腸小道,迂回曲折,時有迷途之險;唯有佛教,無常、無我、涅盤寂靜的圓滿法義,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外道     
    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教門,總稱為外道;佛陀所說的教法,則為內道,蓋心外求法是為外道,心內求法是為內道。佛教自古以來,統稱異教徒為外道,此一名稱並非輕侮之意,因為佛陀在各經論中,都說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中國禅門也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見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談法論議,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視為“外道”。

    在佛陀千百萬弟子中,大多數是從外道轉投佛陀座下,如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等,都是外道;乃至佛陀在即將涅盤時,最後皈依三寶的須跋陀羅也是外道。其實,揆諸佛教歷史,初信外道的人,更易進入佛教之門,而且一旦理解悟入佛教的真谛之後,就堅信不移。即使佛陀在證悟佛道之前所精通的科學“五明”及哲學“四吠陀”,也都是外道之學。

    佛陀時代的社會,由於婆羅門的墮落,自由思想的勃興,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思想偏激的教團,後來佛陀創立教團後,即稱他們為“外道”。關於外道的種類,諸經論所舉甚多,有九十六種、九十五種外道的說法,但一般都以“六師外道”為代表。

    六師外道,即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捨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捨欽婆羅、迦羅鸠馱迦旃延、尼干陀若提子等六師。六師各有十五名弟子,總計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六師各有十六種所學法,一法自學,其余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所謂九十五外道,是指五大外道,即數論派、勝論派、離系派、獸主派、遍出派,各有十八部的末派,本末總計為九十五種。

    據《北本涅盤經》載,印度有六種苦行外道,專以苦行而希求未來的樂果。即:一、自餓外道,斷食而忍受饑餓;二、投淵外道,潛入寒冷深淵,忍受凍苦;三、赴火外道,身常炙熱,甘受熱惱;四、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形坐於露地;五、寂默外道,以屍林冢間為住處,寂默不語;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學習牛犬囓草噉污而祈求生天。

    又諸經論中,把各種外道大別為兩類:第一類是外外道,即泛指佛教以外的各種教法學派;第二類是內外道,即指附於佛法或佛教內的妄執一見者,或不如法修行者。所以,一般人常將外道和邪見歸為同一類者。

    在《翻梵語》一書中,則舉出散見於各經論中的外道名稱,共有一百三十余種之多。例如:《阿毗昙毗婆沙》中的“蘇尼哆弟子”,譯作血,即拜血的外道;《雜阿毗昙》中的須那剎多羅等,譯作好星,即拜星的外道;《婆須密經》中的難陀婆嗟,譯作歡喜犢,即學習犢牛的外道;《雜阿含經》中的“薩區”,譯作地,即拜地的外道;豆婆遮,譯作惡語,即以惡語來求解脫的外道。此外,如“阿蘭迦”,譯作鳥名;《阿毗昙毗婆沙論》中的“郁陀迦子”、《百論》中的“郁陀羅伽”,譯作獺,即學獺的外道;《雜阿含經》、《外道誘質多長者經》中的“阿耆毗”譯作火;《佛所行贊》中的“阿耆尼毗捨”,阿耆尼譯作火,毗捨譯作入,即拜火的外道。

    試想拜火、拜天、學鳥、學獸,卻不從淨化心靈做起,如何能解脫煩惱呢?所以,外道所學,執著顛倒妄想,只是浪費時光。所謂“回頭是岸”、“回迷返悟”、“回邪歸正”、“回小向大”、“回妄至真”,希望外道早日棄暗投明,回向自我清淨,自我改進,自我覺悟。

    道者,路也。外道就像走入羊腸小道,迂回曲折,時有迷途之險;唯有佛教,無常、無我、涅盤寂靜的圓滿法義,才是真正的“內學”,信仰業力因果,不再把禍福寄托給神明主宰,自我尊重,自我要求,當下即是無有濁惡的莊嚴佛國淨土。

    〔注釋〕

    迦葉,意為光波,因其身光炎湧,故稱。毗婆屍佛時,三人共立剎柱,以是因緣感報,遂為兄弟。三人原系事火外道,各有徒眾五百、三百、二百,佛陀成道後不久,即秉佛陀的教化,歸入正法。

    為佛陀入滅前,最後受教誡得道的弟子。得道之時,年已百二十歲,聰明多智,聞佛說八聖道,即於其夜出家受戒,淨修梵行。入夜未久,即成阿羅漢,並於佛陀之前先取滅度。

    指五種學藝,為古印度的學術分類法。語言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

    吠陀,乃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聖典的總稱。為與祭祀有密切關聯的宗教文獻。有四種即:有關贊歌的梨俱吠陀;有關歌詠及旋律的沙摩吠陀;有關祭祀的夜柔吠陀;有招福、咒咀、禳災等咒詞的阿闼婆吠陀。

    佛陀時代中印度(恆河中流一帶)勢力較大的六種外道。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思想的自由思想家,即:刪闍耶毗羅胝子,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的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為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阿耆多翅捨欽婆羅,唯物論、快樂論者,否認因果論,乃路伽耶派的先驅。末伽梨拘捨梨,宿命論的自然論者,主張苦樂不由因緣,是自然產生,系阿耆毗伽派的主導者。富蘭那迦葉,無道德論者,否認善、惡的業報。迦羅鸠馱迦旃延,無因論的感覺論者,認為地、水、火、風、空、苦樂、靈魂為獨立的要素。尼干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應償之,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

    專指崇拜濕婆為獸主的宗派。主張主宰神(濕婆)為動力因,獸之個人我及自然世界為其結果。於此大悟下,勤修瑜伽,履行各種義務,遵守規定,依之解脫現世生存的苦,即此派的根本宗旨。

 

上一篇:慈悲待癡弟 化災為平安
下一篇:李炳南居士:外道也是誦經拜神,或做善事,這與我們有何不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