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四卷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四卷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本品彌勒領旨,心得開明。佛復垂訓:一者當斷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自利利他,轉相拯濟。三者重示樂國勝果。四者谕除疑悔,免生邊地。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彌勒領解佛語,深自慶喜。乃申贊頌,而白佛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教戒’二字見於《魏譯》之高麗藏本。余本多作‘教誡’《韻會》曰:‘戒通作誡。’《俱捨界品頌疏一》雲:‘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誡是誡勖,令人斷惡。斷惡修善,故名教誡。’又《會疏》雲:‘教,上人被下之言。誡,誡約也。言徹實理,故雲甚深。轉凡成聖,故雲甚善。’法音廣被,普令聞者,‘皆蒙慈恩,解脫憂苦’。《會疏》雲:‘解脫憂苦者,得聞要津,絕流浪憂。飽耽法樂,脫生死苦也。’意謂得聞法要,乃斷流浪六道之憂。飽嘗法樂,則除生死之苦。‘佛為法王’者,《法華經藥王品》曰:‘如佛為諸法王。’如來於法自在,故稱法王。《法華譬喻品》雲:‘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我者釋尊之自稱。‘群聖’者,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斷惑證理之諸聖人。佛為九界尊師,眾聖中尊,故雲‘尊超群聖’。佛之光明,徹照洞達,無有極限。故雲‘光明徹照,洞達無極’。又《淨影疏》雲:‘光明徹照,自福殊勝。達空無極,自智殊勝。’復解‘無極’曰:‘名感十方,有緣斯攝,名無窮極。’兩解合參,則達空無極,表自智究竟通達第一義空,徹證理體,是為大智。故雲殊勝。普度十方有緣眾生,無有窮極,是為大悲。如來從體起用,悲智並運,故妙用無盡。是乃彌勒以福智超勝贊歎佛德。又佛十號之一曰天人師。天上天下,唯佛獨尊,游步十方,為大導師,故雲‘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值’者遇也。經雲‘人身難得佛難值’是一大慶也。‘復聞無量壽聲’,經雲‘信慧聞法難中難’,何況所聞乃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不可思議之妙法。又《彌陀要解》曰:‘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故令會眾,歡喜慶幸。開發佛智,明悟自性,故雲‘心得開明’。如《會疏》曰:‘開發佛智,斷滅無明,故雲開明。’‘靡’者無也。‘靡不歡喜’即與會大眾皆大歡喜。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游步三界,無所掛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

  佛重誨彌勒,首當自度。

  ‘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此四句實為一大藏教之綱宗。‘敬’者恭敬。敬佛者,《淨影疏》雲:‘敬荷佛恩,名為敬佛。’‘荷’者承擔領受之義。如來萬劫薰修,入佛知見。乃以佛之知見,開示我等,普令悟入。以佛果覺,作我因心,不歷三祇,頓入佛智。此正佛之深恩。我等遵依佛示,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於實相,是名敬荷佛恩。依此經中種種教誡,端正身心,止惡修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橫生四土,圓登不退,才是真實敬佛也。故曰‘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大者,即大方廣之大,絕諸對待,強名為大。此雲‘大善’,謂無上之善。又《會疏》曰:‘三業敬奉,是為敬。’以己之身口意三業恭敬奉事於如來,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乃名敬佛也。非同世俗,但以焚香禮拜為敬佛也。密宗常雲‘清淨三門信上師’,‘以身口意供養上師’,均是此義。如是敬佛,實為大善。又《會疏》雲:‘佛如善見藥,見聞悉得益。故為大善。’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以念佛方是‘敬荷佛恩’。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實為佛恩中最上之恩。又以念佛方是‘三業敬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身口意三,全入佛中,始是真實歸敬。若欲真實念佛,首須‘截斷狐疑’。狐性多疑,故雲狐疑。行人不能絕疑,不敢勇猛直前,謂之狐疑。當知疑根未斷,即是罪根。倘時信時疑,半信半疑,或勉強試念,而意實未安;或口雖念佛,而心慕他宗,皆非真實念也。要之,疑情不斷,正信難生。信願有虧,資糧欠缺。故須‘截斷狐疑’,老實念去,蓦直念去,拚命念去,直拚到死!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如是才是‘大善’。

  上明斷疑而念佛。下復明,念佛即能斷疑也。《安樂集》雲:‘若能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貪嗔癡。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愚癡少智,心則狐疑。念佛除癡,疑情自斷。蓮池靈峰兩大師均雲‘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此乃‘實當念佛,截斷狐疑’之又一義也。

  ‘拔諸愛欲’。憬興雲:‘拔欲者,令離煩惱。’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故勸拔除愛欲。‘杜眾惡源’,‘杜’者,塞也。《淨影疏》曰:‘杜眾惡源,令離惡業。杜猶塞也。惡業是其惡道家本。名眾惡源。教之斷塞,目之為杜。’其大意為:杜眾惡源之意,即是令離惡業。因惡業使人入惡道,乃惡趣之本,故稱為惡源。故應杜塞雲雲。望西同之。疏曰:‘杜眾等者,令斷惡業。流轉生死,惡業為源。故雲之源。’《會疏》異是,疏曰:‘諸煩惱中,嗔恚為最,故雲之源。亦指無明為之源。佛悉斷盡,更無余殘’。故雲‘杜眾惡源’也。以上兩釋,不妨同參。《會疏》就佛邊說。《淨影疏》等,則指行人下手處也。

  ‘游步三界,無所掛礙’。《會疏》曰:‘無謀神化,常體性空,故為游步。’憬興雲:‘天上人間,唯佛獨尊,故游步三界。化之縱任,故無所拘礙。’‘掛’者,礙止之義。又‘掛礙’,高麗藏本作拘閡。流作‘拘礙’,故淨影、憬興、《會疏》諸本,皆本拘礙。憬興所雲‘無所拘礙’即‘無所掛礙’。以上《會疏》與憬興,仍是專就佛邊說,乃專就《魏譯》而釋。今釋會本,則應廣攝發菩提心,念佛得生之人,乘佛威神,游化三界。經雲:‘於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又雲‘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故能‘無所掛礙’也。往生之人,游行十方,宣示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頓妙法,導引未度之人,歸向極樂。故雲‘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此段經文,前半段谕眾斷惑念佛。此下半段勸眾知苦修善。‘若曹’即‘汝等’。‘永劫’劫即久遠無比之長時。今雲永劫,則是永久之永久,永久無極也。‘五道’即前‘橫截於五趣’中之五趣天、人、畜、鬼與地獄。據《會疏》‘汝曹......不絕’諸句,意為‘永劫以來,雖值多佛,發大心聖道修行難成就,故常沒常流轉。乃至今日未出生死也。’據上疏意,值佛之人,尚多劫沉淪生死,憂苦不絕。則未值佛者,更有過焉。故雲‘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於五道之中,常墮三途之內。至極苦痛,無有絕期。蓋生老病死均極苦痛。且純苦無樂。凡夫業報之身‘惡臭不淨’,何可愛樂。‘惡’者,丑惡、凶惡。‘臭’者,難聞之氣味。‘不淨’者,不潔。《心地觀經》曰:‘自見己身三十六物惡露不淨。’《大論》中舉五種不淨:謂種子、依處、當體、外相、究竟等五種,悉皆不淨。種子乃精血,住處為胞胎,當體即全身,外相指形相,究竟即畢竟,悉皆不淨也。《十疑論》謂七種不淨:一種子,二受生,三住處,四食啖,五初生,六舉體,七究竟。七種悉皆不淨。故於自身以及他身,實無可樂之處。純苦無樂,理應厭離。故下雲‘宜自決斷’。‘決’者下定決心。‘斷’者,斬斷惡因。惡因者,即下所雲之‘心垢’。《會疏》曰:‘貪嗔癡為心垢,反之為三善。’‘洗’謂洗濯。‘除’謂遣除。故雲‘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者,‘言’謂語言。‘行’指行動。《箋注》曰:‘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謂之忠信。’‘表裡相應’者,據淨影意,‘表’指言,‘裡’指心。其疏曰:‘言表心裡,語不違心,故名相應。’蓋以心口如一,為‘表裡相應’。茲廣其義曰:表者,表現,形於外者皆是表。‘行’亦是表。‘裡’者內心,內外一如,是名相應。此即直心。《淨名經》曰:‘直心是道場。’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上段顯生死輪轉,憂苦不絕,勸令出離,是為厭離娑婆。此段則勸求生淨土,即欣求極樂也。《彌陀要解》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又以‘信願持名’為‘一乘真因’。故知世尊勸谕,正是往生切要。段中‘人能自度’度自身也。承上文知苦厭離,‘洗除心垢’,‘表裡相應’等文而言。是自利行。下‘轉相拯濟’是利他行。是即釋尊開示之第二點。‘拯’者救也。謂輾轉救度於他身,是即‘眾生無量誓願度’也。發此自覺覺他之大心。念佛名號,才契本經之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既發大心,則應以至誠之心,‘積累善本’,以求得本願之妙果。‘善本’同於‘善根’。《勝鬘經上》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又《會疏》曰:‘“求願”者,願往生心也。“善本”通名諸善,別指稱名念佛。’因稱名念佛正是往生極樂之善本。‘積累善本’正是一向專念也。以下釋尊重宣極樂之勝妙,谕勸求生。‘須臾’者,為四十八分鐘,指片刻也。佛勉世人,一世勤苦,猶如片刻。後生極樂,其樂無有窮盡。妙樂無邊,超逾十方,無有終止。故雲‘無極’。如天台沙門忍空之《勸心住生論》雲:‘今生榮華一期之程,結苦果於億劫。現世勤修須臾之間,開覺檗於三明。’蓋因小果大,受報時長。凡得往生者,經雲:‘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如靈芝師釋極樂雲:‘彌陀淨土,境界殊絕。聖賢同會,聞法悟道,壽命永劫,不退菩提。更有余樂,不能過此。只無諸苦,已為可樂,況具諸勝事,其樂何窮!’故勸眾求生也。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於五百歲受諸厄也。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世尊垂慈,既勸大眾,欣求極樂,復谕眾生,應捨疑惑,免生邊地。是為如來開示之第四點。經雲‘宜各精進,求心所願’,是勸眾誠敬專修,一心淨業。‘無得疑悔,自為過咎’。‘悔’者,《大乘義章》曰:‘追返名悔。’即追悔返退之義。‘過’者罪也。‘咎’者惡也,災也。是勸大眾不應疑惑,自生災患,以免‘生彼邊地......受諸厄也’。‘邊地’者,或名疑城、懈慢國。《略論》曰:‘五百歲中,常不見聞三寶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厄’,艱也。《嘉祥疏》曰:‘此中先誡斷惑,明懷疑生邊地。離佛前,遠至五百歲花不開。不開且不得至十方供養諸佛。’《會疏》曰:‘始終不退名精進。“求心所願”願求往生也。“疑惑”者,不了佛智故。“悔”是惡作。初信後疑,悔前信解,半途而廢。“自為過咎”者,“彼國不逆違”,自甘生邊地故。“諸厄”者,不見三寶,不聞經法故。’《會疏》之解較詳。

  至於三輩中是否包括邊地問題。《無量壽經鈔》論之甚詳。鈔曰:‘經說不同。謂《覺經》(即《漢譯》)及《大阿彌陀經》(即《吳譯》)中下輩攝(指中輩下輩皆有邊地)。今經(指《魏譯》)不爾,別說之。故諸師亦異。所謂昙鸾、元曉、法住、如湛等師,存不攝義。義寂、憬興、龍興、仁岳等師,存攝義也。各據一義,並不相違。但以此經,翻譯正本。昙鸾大師,我宗高祖。今須依之。即《略論》雲:“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夫三輩,則信心往生,亦所勸也。邊地即是疑心往生,亦所誡也。信疑勸誡,天地水火,何得相攝。’《鈔》論甚善。具信心者入三輩,存疑心者墮邊地。兩心不同,生處必異。是以今此《會本》,於三輩外,別明‘邊地疑城’,於後第四十品中詳述之。

  彌勒領受佛旨。乃向佛言,‘受佛明誨’。‘明’者,智也,備也,顯也,發也。‘明誨’即顯發大智,明白完備之教誨。‘專’者專一,‘精’者精進,‘修’者修行,‘學’者學道。《法華經》曰:‘漸漸習學,悉當成佛。’。‘如教奉行’表彌勒領解佛訓,決定遵行也。‘不敢有疑’,表領受捨疑之勸,不敢生疑。疑者乃萬惑之所由生,故應斷也。

 

  •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  

     

    上一篇:四種善事,會招惡果
    下一篇:戒YIN增福祿添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