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在家學佛者的婚姻抉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家學佛者的婚姻抉擇

  作者:雷曉麗

  佛教,不僅是一個“出世的宗教”,需要解決彼岸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人的宗教”,需要處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等問題,而婚姻問題就是關涉其中的。事實上,常人眼中“削發出家、不娶妻生子”、“摒棄一切俗事欲望”的佛教也並非否定一切肉欲、完全拒絕婚配。那些在家居士和非佛教信仰者如何看待佛教的婚姻觀?那些在家學佛者又有著怎樣的婚姻選擇?帶著這個問題,筆者特地走訪了北京佛教居士林,並調查了北京高校的一些大學生。

  居士群:兩種觀點,兩種選擇

  一個周日的早上,筆者來到北京市西城區西安門大街129號,推開一扇綠色的鐵門,這裡便是北京唯一獲得政府批准的佛教在家信眾宗教活動場所——北京佛教居士林,白色的影壁前供奉著維摩诘居士的坐像。院落不大,整潔幽靜中透著佛的氣息。

  成長於皇城根下的王居士,信仰佛教已經40多年了,他坦言自己結婚之前對佛教一無所知,甚至將佛教等同於迷信。後來經家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妻子。由於對方信仰佛教,在交往之初,王居士一直認為,兩人結為終生伴侶很不合適。但最終,感情戰勝了觀念,兩人走到了一起。在對方的影響下,王居士也慢慢開始接觸佛教,了解佛教教義,並且接受了佛教。王居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經過40多年的學佛經歷,他已經領悟到,佛陀提倡一切眾生平等,有教無類,普度眾生,從來沒有種族歧視或宗教歧視的觀念。因此,一般而言,一個正信的在家佛弟子,不但不要求配偶首先放棄原有的宗教信仰,甚至可以先去投合對方的宗教信仰,結婚之後再來潛移默化,轉變對方的宗教信仰。這就是先使自己同於他,再使他來同於己。這其實也是先入世、再出世的功夫。

  與王居士同行的一名李居士也認為,作為一個在家學佛者,選擇婚姻對象的條件與信仰佛教與否沒有關系,只要對方能夠理解自己的信仰、尊重自己的信仰就可以了。而且,據他了解,很多非佛教徒與居士們結婚後都傾向於願意接受佛教,甚至信仰佛教。“因為佛教是勸人為善的宗教,是告訴人們怎麼培養一顆純淨的心的宗教,很具有號召性。”李居士如是說。

  在采訪居士們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個為大多數人持有的觀點——不管有無信仰,也不管信仰異同,感情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當然,其中也不乏持相反意見的。筆者通過內觀QQ群(一個居士群)采訪到的李某就表示,自己要找的終生伴侶必須是佛教徒。因為信仰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能因為一時的感情沖動而為以後的生活帶來種種沖突。另一位居士張某也認為,信仰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兩個人信仰不同,以後難免產生矛盾,而且由於生活習慣不一樣,兩人很難步調一致地一起生活。

  在前往北京佛教居士林的途中,筆者也隨機訪問了一些路人。有人表示自己根本不了解佛教,也不認識信仰佛教的人,所以堅信不存在與佛教徒通婚的可能性。有人則認為,對方信仰什麼不重要,關鍵在於要有個度,不能影響正常生活,而且也不能強求自己去跟著信仰、跟著參加宗教儀式。

  大學生:關鍵是道德規范和相互尊重

  在家佛教徒到底應該怎樣選擇結婚對象?他們又該如何對待婚姻家庭生活?對於這一問題,有著一定宗教知識背景的大學生們也有自己的觀點,筆者為此采訪了身邊的一些同學。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易某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佛教本來不是家族化的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佛教教義裡雖然要求出家弟子守“五戒”,不可婚配,但佛陀並不阻礙他人信仰外道,也不反對他人供養外道,佛陀甚至還對弟子說:“汝當隨力供養於彼”。

  “我們中國人家庭觀念很強,在家弟子建立家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在家弟子應當堅持信仰是信仰,夫妻是夫妻,寺院是寺院,家庭是家庭。不過,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對於婚姻,佛教教義中也有嚴格的道德規范,太過於自由不利於佛教的自身發展。”易某的見解很專業。

  “作為佛弟子的一方,如果沒有把握感化對方,最好選擇有著同一信仰的配偶,如理組成佛化的家庭,否則,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導致婚姻的悲劇,那是很不幸的。組成佛化家庭,雖是在家佛弟子的應有責任,但萬一由於配偶的信仰不同而堅持他(她)的不同信仰,一時之間又無法改變他(她)的信仰,那麼,宗教的容忍,應該能使雙方互相尊重各自的信仰。”一位信仰佛教的朱同學這樣告訴筆者。

  此次采訪對象主要是一些在家居士和專業與佛教相關的在校大學生,考慮到這兩個群體與調查的問題關系更為密切一些,參考他們的意見具有一定的現實性。但采訪中,筆者也發現,對於同一個問題,大家的觀點各異,可以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上一篇:中秋月亮談學佛
下一篇:慎勿為孩子埋下“惡”種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