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世間百態

 

教授設立攙扶老人基金維護助人者權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中央電視台《新聞1+1》節目2011年9月5日播出《誰來攙扶“愛心”?》,以下為節目實錄:

  導視:

  八旬老人街頭迎面摔倒,一個小時後不幸離開人世

  張師傅::

  後來他的兒子把他翻過來的時候,他鼻子裡面的血時間久了進裡面去了,堵塞了呼吸道。

  警察何時趕到,家人何時被告知,120處置是否及時,周圍的人又在做什麼,我們是否將事情簡單化。

  張師傅:

  好多人說,他這麼大年紀,這樣把他翻動不知是好是壞。

  司機救人被誤解,攝像頭化解糾紛。電動車主救人被誣告,路人指正還清白。

  老人倒地無人扶,路人報警獲救,街頭的益舉如何才能無憂無慮。

  華南師范大學理論部 談方教授:

  社會缺乏強有力的這種見義勇為的保障和救助機制,而是去靠當事人自己去承擔。

  《新聞1+1》今日關注——誰來攙扶“愛心”?

  評論員 白巖松:

  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今天我們的話題要從我們背後的大屏幕上面一幅漫畫開始說起,這可能不是我們陌生的一個場景,一個老人倒在了地上,旁邊呢,也許是夫妻,也許他們不認識,一位女同胞說快去扶他一把,因為老人倒在那兒了,但是男同胞非常非常擔心地說,誰敢啊,這裡沒有攝像頭。

  看到漫畫按理說我們應該笑,但是看到這幅漫畫的時候呢,我們也是笑,不過是苦笑。因為這是一個真實的場景在前些日子的時候,在江西如皋那麼一個客車司機去救一個摔倒在地的老太太,結果反而被老太太反咬一口,認為是你撞倒了我,後來幸虧大客車上有這樣的一個攝像頭,因此還了這個司機一個清白,所以才有了這樣的一個漫畫。

  今天我們要面對非常相似的一件事情,相似之處在於,都是老人倒在了地上,但是不同的是這一次在武漢,9月2號沒有人上去攙老人一把。倒地一個多小時之後,老人不幸離世了。

  (播放小片)

  解說:

  今天位於武漢漢陽區的知音西村菜場,人來人往,李大爺的家就在離這裡不到100米的地方,他習慣每天早上6點半下樓鍛煉,然後從這裡買些菜和水果回家。

  三天前的早上,早鍛煉結束後,李大爺照例逛了一圈菜場,順便買了些香蕉。

  張師傅:

  匆匆忙忙的,走到這裡就絆倒了,因為鞋子這裡破了。

  解說:

  來自湖北漢川的張師傅在知音西村菜場收廢紙半年多,9月2號早上7點半,李大爺摔倒的時候他就在現場。

  張師傅:

  不是不扶,好多人都是經歷過教訓的,還有人是這樣講,就是說他年紀大了,不知道把他翻過來是好是壞。

  解說:

  老人迎面摔倒了,鼻子開始流血,他想站起來但氣力不夠,人們漸漸圍了上來,不少人想把老人扶起來,但他們都在猶豫。

  市民:

  這種事情電視放了很多,做好事沒有好結果。

  解說: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撥打了110,8點左右警察趕到了,也有人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就在人們等待救護車到來的時候,毫不知情的李大爺家人正在離菜場不遠的家中吃早飯,住在李大爺家樓下的汪阿姨,第一個將老人摔倒的消息,告訴了老人家人。

  汪阿姨:

  後來有人說那裡死了人,說一個老大爺摔倒了,派出所的人都來了,我就說那我去看看,等我一去,我一看是我們樓上的老大爺。

  解說:

  接到消息,李大爺的老伴和兒子扔下碗筷就往菜場跑,8點20分左右,他們趕到現場將老人扶起。

  李大爺的兒子:

  當時我去了之後,就遠遠地看到,裡三層外三層大約有100多人,圍觀在現場,我分開了眾人以後,擠進了人群,看到我父親俯身在地下,口鼻處有一攤凝固的血跡。

  解說:

  8點40分左右,在接到救助電話26分鐘後,120救護車趕到,李大爺被送往漢陽醫院。10點多李大爺的女兒、女婿等趕到醫院,他們的父親已經去世了。

  白巖松:

  首先呢,我們要願老人安息,同時也願老人的家屬們能夠節哀,接下來該做的事,就是我們這些所有的非常大范圍的這樣一個圍觀者,要一起叨咕叨咕,反思反思,這件事到底該怎麼辦?今後該怎麼辦呢?

  我們首先看一下當地的媒體對這件事情的報道,當地媒體的標題呢是“八旬爹爹跌倒之後窒息,圍觀者越來越多,就是沒人敢扶”,這裡面強調的是“沒人敢,”是一個似乎很簡單,於是就立即引發了網絡啊、包括公眾看到這條消息人們的熱議。

  但是真的是這麼簡單嗎?其實剛才我們在看這個短片,記者去復原現場的時候,似乎變得更加復雜了,復雜在哪兒呢,我們看看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敢扶,是不是有幾種因素共同構成的,當然都是問號了。

  第一個是救人擔責,不敢上前。這是這個標題馬上會給大家的一個感受,而且之前會有很多的這樣的事情。

  那麼我們再看第二,離他家近,身邊是熟人,去他家叫人了,因為離菜場非常近,的確很快就有人去這個老大爺的家裡,去告訴他,老大爺摔倒了。

  第三個呢,也有人很快地報警了,形成了一種等待。

  第四個呢,大家缺急救常識,不敢上前。

  因為跟以往的那種被車撞倒的情況不太相同,這一次是老人發病突然倒在地上,那麼很多的人可能在生活當中急救常識是比較匮乏的,因此不敢上前,也許這幾種責任都有,也許這一切都是問號,不過接下來我們要連線一下采訪這件事情的我們在武漢的記者,王涵聽她給我們介紹一下。

  電話連線

  白巖松:

  王涵你好。

  武漢 本台記者 王涵:

  你好巖松。

  白巖松:

  因為你到了這個現場之後,相信你的心情也非常復雜,但是作為一個記者,首先要去了解的是,為什麼會沒有形成一種圍觀者的立即急救,我剛才也列舉了幾個問號,那你了解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王涵:

  您剛才列舉的幾個問號,我們在現場是完全的得到了一些印證,今天下午到現場采訪的時候,其實整個小區還是在議論這個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天的時間了。那對於老人的死街坊們都表示特別的可惜,因為剛才你也說到了,老人倒下的地方其實距離自己的家只有100多米,那有街坊說當時對於老人最基本的關心其實還是有的,你比如說出事之後,很快圍觀的人當中還是有人撥打了110和120,但是的確是從老人倒下,一直到他的兒子趕到現場,沒有一個讓上去扶他。

  那麼采訪中呢,我們也了解到了,就是你剛才也提到了,有些市民呢他是怕好心的相救反而被賴上,說不清了。其實現場的確是有人想扶這個老人,當時還是有些猶豫,但是被現場的人給勸住了,那其實勸住的理由,不知道扶過來是好還是壞。

  還有就是街坊告訴我們說,他們最主要的是擔心自己是不是缺乏相關的急救知識,尤其是看到像李大爺當時他沒有明顯的外傷,突然間就暈倒了,那麼大家更不知道該怎麼去施救了,生怕冒然把老人扶起來之後會加重病情。

  其實這裡還有一個細節我想要說的是,其實包括咱們的公安民警在內,可能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按照目擊者的說法,事發地所處的派出所距離現場只有150米左右的距離,值班民警其實出警還是非常快的,要比救護車呢早大概半個小時到現場,比李大爺的兒子當然也要早,但是到現場之後,他們主要是拍照、取證、疏散圍觀的群眾,也可能是因為沒有這個相關的急救知識,所以也是在等120的到來。後來呢還是等到老人的鄰居看到後,把老人的兒子喊來,才把老人的身體翻正,但是正如大家知道的,還是耽誤了挽救生命的最佳時機,巖松。

  白巖松:

  是,聽完你這樣的一個介紹的時候,更加感慨,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教育當中,常識這種匮乏到了具體事件的時候它就形成一種惡果,這個我們先不說王涵,我發現有一些事情會形成一種示范效應,比如說最近這個地方有了救人的這種好事,一報道之後救人的事就會增多,但是如果這個地方有了救人之後被人反咬一口,可能就會出現大家就會躲一點。那我發現似乎像是一個印證,就在8月28號同樣在武漢,我們注意到新聞中報道了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個電動車的司機去救一個跌倒的老人,但是被老人反咬一口,後來很多的圍觀者呢替他作證,那麼我們不知道這樣的一條新聞,會不會對9月2號發生同樣在武漢的這件事情會形成一種人群中的一種躲避?

  王涵:

  我覺得其實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影響,其實這個報道我也注意了,對這件事情湖北省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楚天都市報(微博),8月29號用了這樣的標題,我還記得標題的全文應該是“車主好心扶起太婆,反被賴上身,目擊路人紛紛為好人作證,民警多方調查最終采信”,這個標題很長,其實這樣的一個長的標題我想它本意還是想對這個事情過程的描述要更加全面一些。同這個標題上看,可以看到“車主、太婆、路人、民警”多方的表現都是有,實際上最終顯然是得到了一個公正的解決,其實我想告訴大家這條新聞開始就是一條熱線新聞,只是有目擊者看到這個事情之後,為這個胡師傅打抱不平,才打電話打到報社,那也就是報社的記者趕到現場後對三名目擊者的采訪,才使得胡師傅沒有最終被冤枉。

  當時還有一個細節,就是胡師傅起初來打算花200塊錢了事,但是現場目擊者極力反對,加上路人紛紛指責太婆,最終交警把民警叫過來,采信了目擊者的說法,胡師傅才得以離開了現場。

  所以這裡就一個感覺是什麼,就是如果沒有這個目擊者挺身而出,或者說像咱們之前知道的這些類似的事件,沒有監控錄像,我想這個事情恐怕還得再爭上一陣,所以大家在面對這個事情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猶豫,所以我覺得,可能在現場采訪有一種感受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八旬老人的死,他很大程度上,也許並不是死於圍觀者的冷漠,可能更多的是膽怯,我覺得大部分人還是有善心的,可能只是缺乏勇氣罷了,巖松。

  白巖松:

  好,非常感謝王涵在武漢給我們帶來的報道。

  再復述一下,添加一點,剛才那個細節,就是8月28號發生的那件事情,他救了這個跌倒的老太太,但是被反咬一口,後來他實在煩了,也糾纏不清,打算200塊錢我私了,我認了。旁邊一位女士還看他錢不夠,給他掏了80,一塊打算跟她私了,但是另外一位姓舒的女士說,堅決不可以,我們集體為你作證,否則的話以後年輕人誰還敢做好事呢,這是那件故事。

  當時其實面對了武漢這件事情的時候,我也是再三反思自己,我們的媒體在報道這樣的事情的時候,究竟會不會強化了人們擔心的這樣一種情緒,但是我們報道是為了走過這樣一個艱難的路程將來更多的人願意做好事,可是,另外一方面,恐怕也不能簡單地去處理每件事。

  就像武漢的這件事情,其實更復雜,我今天注意到了李鴻文寫的一篇文章去評論,他的標題很值得關注,叫“別故意放大社會冷漠”,他指的就是武漢這件事,既然圍觀的人很多,也就不存在被人誣陷的擔憂,圍觀者之所以沒有幫人轉身,應該說不是沒有這個意願,而是缺少相應的急救知識和能力,擔心自己的魯莽動作導致意外,這顯然跟冷漠無關。

  我希望能夠接受他的論點,但是恐怕也存在著一定比例的擔心,因為最近這樣的事發生的實在太多了,我們再回頭看一下。

  (播放短片)

  李大爺的兒子:

  我父親長期從事在軍隊和地方,從事醫務工作,一生救死扶傷,救人無數。

  解說:

  昔日救死扶傷的老軍醫,以一種讓人感傷的方式離開人世,而事發地知音西村菜場,依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這件事在人們的心中的印痕難以抹去。

  張師傅:

  我們說實話,我昨天在這裡,收紙的時候,聽到別人說 ,一個老太太,走路摔倒了,有一個男孩子把她扶起來,後來她的女兒打那個男孩子兩嘴巴,好多人反感。

  解說:

  面對突發的街頭意外,人們似乎有一些顧慮、猶豫以及無奈,實際上類似的事件最近有些密集地在催促著社會思考。也就是在9月2號,在上海一名拄著拐棍的老人不慎摔倒,在經過了10分鐘的圍觀之後,一名路人打了報警電話,隨後120將老人送往醫院救治。

  而時間再向前推移,8月28號,也是在武漢,一名電動車主胡師傅,扶起一名摔倒的八旬婆婆,反被婆婆賴成是被電動車撞倒的,事發後現場多名目擊者均為胡師傅抱打不平,最後趕來的民警調查後讓胡師傅離開。

  而同樣是8月28號,在江蘇南通,一樁類似的糾紛,則是以一個讓人有些意外的方式化解了。

  南通汽車集團飛鶴快客分公司駕駛員 殷紅彬:

  我們這次如果沒有這個鐵的證據,這個事情是比較麻煩一點。

  解說:

  感謝好人,這是南通汽運駕駛員殷紅彬一周前收到錦旗,而殷紅彬應該感謝攝像頭,人被指控的肇事者還原為見義勇為者。

  8月26號,江蘇南通一座立交橋上,一位騎三輪車的老人被撞受傷,殷紅彬下去攙扶老人,老人卻一口咬定是他的大巴車撞倒的,雙方各執一詞,後來幸好警方調取了監控錄像,才讓事情水落石出。

  石老太太:

  我當時頭昏沉沉的,我以為是他的車(碰了我)。

  殷紅彬:

  後來從公司過來的時候,我心裡是有一點壓抑,做好事怎麼那麼難啊,很善意的舉動,也引來了這樣一個小小的麻煩,但是我也是不感到後悔,誰都會這樣做的,對不對呀。

  解說:

  誰都會這樣做,無論是指正事實、報警求助,還是當事人改口道歉感謝,似乎都表明面對著求助者人們並不缺乏愛心,只是這樣的愛心如何擺脫猶豫和顧慮,依舊值得我們期待。

  白巖松:

  南通的那位司機殷紅彬接到了這個感謝的錦旗,上面寫著“感謝好人”,其實也有很多的人說,感謝好人應該變成五個字叫感謝攝像頭。殷紅彬在之後說了一句話,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的父母倒在地上的話,別人都不救你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是的,這就是一個邏輯的沖突,如果說自己的父母倒在地上,我們希望所有的人都救他,但是當別人的父母倒在地上的時候,我們是否有勇氣去幫他攙扶起來。

  另一方面,我發現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道德這樣邏輯圈裡去探討問題,否則永遠解脫不出來,只要跟我無關,我都覺得應該,但是自己到了那兒的時候卻不一定站出來,那麼離開道德圈有沒有一種解決方法呢,我們看一下新加坡的一個規定,如何幫助好人?

  新加坡它懲罰機制規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後反咬一口,則須親自上門向救助者賠禮道歉,並施以其本人醫藥費1至3倍的處罰,影響惡劣、行為嚴重者,則以污蔑罪論處。

  在美國,在其他的一些國家,也有類似這樣的一種法律的這種規定,來保護好人。

  另外今天,《新京報(微博)》的潘采夫有一段話,他啟示了我,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互換人心很重要,制度建設更重要,對幫助別人做出獎勵,對陷害別人做出懲罰,這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請注意啊,要從制度上保證摔倒的人不去陷害人,這個需要解決他們的生存保障,如果摔倒了可以看病不花錢或者完全能承擔得起,他們就沒有必要去陷害,能夠自立才會有自尊。

  他的這段話,也就是說如果每個人都有醫療保險,等等這方面或者說看病不是那麼難,或者不需要那麼多的錢自己掏不起的話,他可能就不用去誣陷別人,這一下子讓我想到了,為什麼會是那麼多的老太太在跌倒了之後,別人救她的時候反咬一口,可能她擔心,我接下來我自己去看病的話,我怎麼辦,那能不能從機制上去讓好人做好事的時候,有一種更好的這種保障。

  好了,除去這種法律以及公共權利、以及社會應該去做很多事情之外,其實民間組織也有得做,接下來我們短片與此有關。

  (播放短片)

  解說:

  當攝像頭澄清了事實,在江蘇南通,飛鶴公司的司乘人員殷紅彬和郁維貞,受到了社會的贊揚。

  市裡的有關負責人感來慰問,並且將為他們申報當地的見義勇為好司機獎勵。獎勵這是很多地方對於路上益舉的措施,今年年初在深圳高三學生羅偉和周天成在路過國威路時,看到一位老太太跌倒在路邊,他們兩人將老人送到醫院,還墊付了醫藥費,在聯絡到家人後,也沒有立即離開,而是一直護送回家。

  羅湖外語學校學生 周天成:

  我回去以後,兩種極端我都沒有想到,一個是他們說,會不會被騙,或者是被獎,我都沒想到。當時就當成一件普通做好事。

  解說:

  正是這件普通的事情,感動了深圳,他們不僅獲得了深圳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一人一萬元的獎金,羅湖區教育局還興師動眾地召開了“助人為樂陽光好少年”的表彰大會,但是單純的獎勵是否能夠解決人們對於行善的後顧之憂呢。

  與此同時也有人在試圖通過其他嘗試去破解這個難題。

  華南師范大學理論部教授 談方:

  不管是誰,你見到有老人摔倒你大膽去攙扶,攙扶由此打的官司,我們律師免費給你打官司,你如果真的是敗訴了,我們給你賠償金額,不管多少,有人問我們,設不設上線,我們不設。

  解說:

  化解好人風險、不讓好人寒心,這是攙扶老人風險基金的主旨,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談方,在今年的3月5號雷鋒紀念日這一天,啟動了攙扶老人風險基金,專門為那些勇於攙扶受助人卻反而被冤枉的人,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和基金賠償。

  談方:

  有人就問,這個也設個基金嗎?我說是我們也不想設,但是不設不行,我們通過設立這個基金來源呼喚,來喚醒更多人來關注這個事情,來化解這個風險,來讓這個基金最後不起作用,甚至完全取消,那才是我們的最終要達到的這個目的。

  解說:

  基金成立的半年來,已經募集到4萬多元的捐款,60多位律師維權自願者參與其中,至今已經接觸過三起類似案件,都是關於一方實施愛心行動後,反被冤枉。但其中的兩起當事人最終都放棄了法律維護。

  談方

  放棄的主要原因是兩個,一個他們不想再提及這種事,因為這種事對他們的傷害太大了,他們說無法理解,好心幫助別人,反而還陷入官司。

  另外一種原因,他們又怕提起這事之後,周圍的人就會對他們議論紛紛。我們的社會缺乏強有力這種見義勇為的保障和救助機制,而是去靠當事人自己去承擔,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到處去碰壁。

  白巖松:

  的確,設立了這樣的一個攙扶老人的這種幫助基金,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是現實呢又會給了你一個冷冰冰的這種回饋,半年的時間裡頭,只有三個申請,後來兩個還是中途就已經放棄了,只剩最後一個堅持了,那麼整個這個基金的創辦人談方對此他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

  談方:

  他們認為接受幫助就反而變成了自己要去訛別人,自己要去利用這個機會來撈一筆錢,要麼就是讓愛心組織,給他們支付賠償金,我說這個不是你一個人的事,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我們支持你、幫助你,我們是幫助整個社會的風氣,幫助更多像你這樣的好心做好事而受到冤枉的人,也是為了將來更多的,像你這樣去幫助別人的人,不再被別人冤枉,不再被別人打傷,所以我說你要接受我們的幫助。

  第二個就困在我們的社會,缺乏強有力的,這種見義勇為保障救助機制,往往當這樣見義勇為的事情出來以後,見義勇為被冤枉了,需要有人幫助的時候,往往沒有機構,沒有人員出來幫助他們化解風險,而是去靠當事人自己的去承擔,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到處碰壁,到處去遇到的一些困難。

  白巖松:

  當最初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之後,我們都不願意歸咎到道德淪喪、人心冷漠,可是後來隨著我們在道德上,有了越來越多的口水之後,發現這個事情還不僅僅簡單是這樣,於是我們開始期待,法律能夠站出來,媒體又該做一些什麼,然後整個救助機制又該有哪些突進,這個時候形成了一種積極的推動。

  不過,當我們去期待這些方面有了積極改善的同時,最後還是要回到我們自身,難道我們真的就那麼怕嗎,不妨拿《北京青年報》的評論員張天蔚(微博)的這段話作為咱們今天的結束,反省我們自己,制度固然重要,但在當下我更想強調個人的道德承當,和由此構成的社會道德氛圍,如果一次或幾次不當的判決,就是見義而不為的全部理由,只能證明社會的道德基礎本來就不堪一擊,行善之後被訛詐,而且被錯判,畢竟只是極小概率事件,如果這樣的風險概率就足以阻止你伸手救人一命,則即使沒有以前的錯判,你也未必打算出手。

  對了,我們不能把自己不打算做好事給推到了“哦,我擔心”上,還是去做吧,好,今天到這兒。

 

上一篇:為破三輪故說淨土
下一篇:88歲老人摔倒無人扶窒息身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