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梵網經>>中對諸比丘開示:
“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於此,不傷心、不憂恨、心不憤怒。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若忿怒、若不歡喜、即為諸比丘之障礙。”
“諸比丘!若人稱贊我、稱贊佛法、稱贊僧伽,諸比丘不應歡喜此,不應欣悅此,於心不應愉適。諸比丘!若人稱贊我、稱贊佛法、稱贊僧伽,諸比丘對此,若歡喜、欣悅、愉適,此即成為諸比丘之障礙。”
眾人皆知“禍從口出”,但未必知道“罵人者自污”的道理。因為前者的因果關系是顯性的,而後者則是隱性的,不是馬上見分曉、立竿見影的,但卻是禍殃的根源,很可怕呦!
據調查一些殺人的惡性案例,使人震驚的是,很多起因於一時的口角和一兩句的謾罵所致。人們或親屬會為之惋惜和感歎不已。如果不爭執,如果不惡言相向,如果不惡語傷人,就不會惹來殺身之禍了!但是,一切都悔之晚矣!問題是,當事人缺乏自我修養,惡從膽邊生,習慣成自然,不讓他/她罵人,那是萬萬不能夠的。所以,在罵人成性之前,杜絕隱患,從現在做起,戒罵人、戒惡口,看來是很有必要的!
網絡技術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可能很多人會誤以為,在虛擬世界,在馬甲筆名背後,在自己的博客裡,就可以匿名痛痛快快的罵人了。其實,在網上造的惡口業更嚴重!因為點擊的人很多。雖然只有一句罵人,但惡劣的影響,無形中被放大、膨脹和發酵到難以想象的程度。而因果業報的定率是成正比的。
罵人惡口者不僅暴露了自己文明素質差,嗔恨心重,缺乏仁愛、寬厚的善良之心,沒有口德修養。實際上,已經在自己的八識心田裡種下了污言穢語、誹謗謾罵、仇恨陰暗等種種惡業的種子。可能罵人會給人帶來一種快感和滿足,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罵人的文化智力不斷的加強和熟練,最終將會形成一種輕易造口業的習性。習慣成自然,總有一天,得到“禍從口出”的惡報就不足為奇了。
佛教認為,每一個眾生都有一個阿賴耶識如來藏。“因為無始劫以來,阿賴耶識心體親自所受的種種熏習的原因,所以從阿賴耶識中漸次的生起了各種差別不同的功能;這些出生各種差別不同果報的功能,以及能夠配合七識而運作的一切功能,就是種子”。“本識中能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所以,菩薩畏因,眾生怕果。
“罵人者自污”,因為“惡還本身”。佛經曰:“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後,遭人攻擊,佛默不作聲,使攻擊他的人無話可說。從:對待。納:理會、接受)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因罵人犯了惡口的罪惡,必會招致壞的報應,“子自持禍”。) 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記得泰國的一個真實故事說,一個小姑娘看到丑陋的麻風病人,不禁掩面躲閃並罵那個麻風人真討厭!結果那個人氣憤之下,發了毒誓,不知怎樣惡搞,最終把那個小姑娘變成了自己的老婆。一句惡口,毀了自己的一生啊。
罵人者自損,還因為“塵唾自污” 。佛經曰:“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唾:吐口水。己墮:落在自己臉上。〕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揚:吹、刮。坌:(音:ben笨)灰塵。〕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據佛教故事說,一個路人罵另一個人擋了他的路,好狗不擋道。結果罵人的人,來世就作了一世的狗。
如此看來,罵人惡口對自己有這麼多不利!所以,應當“轉重令輕”才是聰明的!不要讓惡的業種如百川歸海,又深又廣,罪不可恕,積重難返,難以自拔。若自解知非,改惡行善,才會如同去病抽絲,罪自消。既然罵人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塵唾自污”,“惡還本身”, 所以當要罵人的時候,先咽兩口唾沫消消氣兒,或者take a cup of tea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