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百法百句 人生百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1] 學習佛法,學習唯識後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唯識就是告訴我們認識的方法,如何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心的方法、過程、訓練體系。

[1.2] 學佛法是要求真實,要通過認識自心更清楚地認識外境。

[1.3] 學佛、修行、修心,就是修改、修證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心態好壞又導致了我們的行為好壞,因為心是指導身語造作的。

[1.4] 唯識、學佛法就是培養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心,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起心動念。

[1.5] 心有問題,不管聽什麼都會有問題,就是我們常說的“器過”,本身容器就有污垢。又如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要解決心的問題,使之真實、清淨,並讓它長期持續下去,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過程。

[1.6] 修行分為無相修(如禅宗)及依相修。唯識即是了解、辨析所緣境的狀態、行相,讓這個境界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對當下的心相把握得住。心相:內心的狀態。把內心的狀態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即是概念。“百法”即是對心態的分類、歸納、定義、界定。只有對這些狀態了解清楚後,才能對症下藥。把此時此刻的狀態了解清楚,掌握對治方法,依靠內心的力量去修改。內心的力量即是行持的力量。信、解、行、證,聽經、看經,都是“解”,行持才是“行”。

[1.7] 我們對佛菩薩、對經論要相信,相信他能帶領我們究竟離苦得樂、出輪回、轉凡成聖。如果不相信,就無法解、行。

[1.8] 人生命的本質、本體都是心念,念頭轉變了,生命的狀態才會轉變。修行就是把握、修行自己的念頭,念頭改變了,生命就會改變。

[1.9] 我們常常要說的話與內心要表達的意思不一樣。語言是其次的,心態才是最關鍵的;名相是次要的,內心的狀態才是關鍵的。

[1.10] 佛法要靠熏習,熏習成種。天天熏習,法義才會顯現。

[1.11] 不能根據我們的偏好來選擇佛法,因為我們的偏好一定是隨順我們習氣的,而修行一定是逆著習性的,這樣才能對治我們的執著。百法明門論第一句就是“一切法無我”,佛法的根本教義即苦、空、無常、無我,只有通達了苦、空、無常、無我,才能證得涅槃。

[1.12] 如果我們聽法不能善用其心,那我們的行為就是沒有意義的。反過來,若能善用其心,講聞相應,才會有真正的受用。

[2.1] 百法的智慧能幫助我們在修道、修行、成佛的過程中沒有障礙、暢通無阻。以這一百個法進入佛法堂奧,體會佛法是什麼,能夠開通廣大佛法,內心不會有疑惑。

[2.2] 學唯識的目的就是破我執、法執。

[2.3] 宇宙萬法都是無常的,小到人的心念,大到宇宙,都是無常。我們不容易體會到這一點,就很容易執著,執著於今天,執著於眼前,執著於因緣合和的假相。無常是無法執著的,它本身就是一種變化的狀態,一直在流失。我們執著的只是內心的觀念,執著不要讓它過去,不要讓它流失,不要讓它變化。實際外在不可能不變,只是心中觀念不能變化。

[2.4] 學習了百法,對事物的分類就不一樣了,用佛法、唯識的方法重新分類、界定,這樣我們心中才會有佛法。

[2.5] 法本身是藥,不僅僅了解法相,必須要掌握法的特性和運用原理才有用。

[2.6]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如同行屍走肉,胡思亂想。學佛的目的就是身心統一、安住當下。一般人沒有這麼細的辨析,而佛法不同。

[2.7] 很多人學法都貪圖功德,這也是貪心的表現,為了來世更好,這些都是人天的福報。如果沒有真正在佛法的本意上下功夫,功德是很小的。佛法的本意就是自利利他,大乘才有大功德,小乘只有小功德。只有體會到了空性的道理,功德才真正大!六度波羅蜜,度度都三輪體空。

[2.8] “大乘百法明門論”,大乘,能诠之教;百法,所诠的事理;能緣之慧,所緣是百法,然後下面又分成能诠和所诠。那麼論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門是所诠之意。

大乘百法明門,是大乘法;有一百個法;是明門:清楚、通達、透徹、明了的門徑、路途。

這一百個法是通向大乘佛法的門徑、路途。

[2.9] 能了解這一百個法,能在身心上產生作用,在戒定慧上能用得上功、對得上號,就算進入大乘。

[2.10] 我們學習,不僅需要理論,更重要的是與自己聞思相結合。法要與心相應,用心去領納、接受、感悟,才是真正法的內涵。

[3.1] 世上所有一切東西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緣起,我們能否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學習百法明門論的目的就是要學會觀察緣起法的生滅。觀察到緣起之後,不好的讓他滅,好的讓他增長,修行就是這麼回事。對緣起做“加減乘除”。

[3.2] 我們有沒有能力認識因緣對我們成就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外緣,沒有外緣我們無法生存,外緣是非常重要的!整個宇宙都是我們修道的助緣,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不斷緣到自己,不斷堅固內在的我執、法執。

[3.3] 功德的說法是鼓勵初學者,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不是佛法的本義。沒有經說念多少才能成,佛法是一個破我執、破法執的問題,是與法相應的問題,不是數量的問題,是質量的問題。

[3.4] 事物的差別都是我們內心的分別,有了分別就會有局限,都是自己內心給自己設立了界限,認為這個好那個不好,等等,因此就會造業。學習唯識的目的就是為了來分別、認識,是從相上來學習的,中觀是從性上來學習。

[3.5] 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都是內心的反映,識所緣、識所變,不是外在的東西。內心的認識是心法,外在的東西是色法。這兩個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必須把外在的色法轉變為相,才能認識。每個人變出來的相不同,因為業不同。一切都與心有關系,從內心變化開始改變外境,這與世間法是相反的。

[3.6] 地球、環境,一切都是共業所感,與一切人、與佛菩薩都有關系。都是共業的等流。我們如果不認識這一點,對古人的勞動就容易忽視,也就更容易忽視今人的勞動。要認識到現有這一切與古人、與現在的人有關,要讓以後更好,我們該怎樣去努力。

[3.7] 佛法是觀心為上,不是坐在這裡就是觀心,要從生滅觀察到不生不滅,從不生不滅觀察到生滅。生滅,即是相;不生不滅,即是性。觀心,是讓自己的內心越來越有力量,而不是與外境斷絕關系。

[3.8] 我、法都是一種概念,概念強,就發生執著;執著,就會發生障礙:人與人的障礙、人與物的障礙、物與物的障礙。不僅凡夫有執著,外道、二乘,甚至菩薩也有執著。只有佛才能達到無我,以一個“無”字來破(“我”)。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因為眾生對它的執著,非佛說也。

[3.9] 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就是“無我”。我們都認為自己學的是大乘佛法,但學了一段時間卻學不下去了,學得越久包袱越重,內心越沒有力量,越迷茫。究其原因沒有真正通達無我,沒有了解生命是一種緣起法的假合現象,沒有了解生命的無常和短暫,沒有認識到生命的重要和可貴。

[3.10] 我們平常的狀態是與“受”相應的。痛苦和快樂不在於外在事物本身是痛苦還是快樂,而在於內心的感受。佛法上的苦樂,不是從外在環境、行為上來判斷的,是從內心來判斷的,是根據聖賢的標准來判斷的。種種標准都是法相、唯識。學習法相、唯識的目的,就是要對宇宙人生有系統、完整、清晰的認識,而不是模糊的認識。

[4.1] 外在的人事都是無常的、會變化的,人多了你覺得嘈雜,人少了覺得寂寞,都是觀念的問題.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對自己的信仰,內在對佛法相應,已經越來越離譜,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影響、妨礙了我們。如果我們出現問題,就是和煩惱相應的標志,而不是同佛法相應。如果同佛法相應,就不會有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4.2] 我們認為一個相好不好,都是我們的觀念。相的和合與隔閡,都是人心造成的,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如果觀過、比較、分別,就有高低、有你我,都是世間法,與佛法的本意是相違背的!

[4.3] 百法不是告訴我們結果,而是告訴我們怎麼觀,怎麼入,住,出,你怎麼進入這種觀察的狀態,你怎麼一直保持這種觀察的狀態,最後你怎麼超越於這種觀察的狀態。如果掌握不了這種入、住、滅,一直在“住”想,就會產生種種的幻覺。

[4.4] 對任何一個法,從相上觀察與從性上觀察是不同的。先從行相上觀察,再悟入諸法的真實性(空性)是比較容易的。如果一下從法性上面(入手),非常容易進入斷滅空的狀態。百法是凡夫到聖者心路歷程轉變的一個過程的需要,從有為法、生滅法,轉到無為法、不生不滅法。後面的六個無為法就是不生不滅法。

[4.5] 如果我們有信心,內心一定清淨,信的本意就是淨心為信。內心清淨的特點就是沒有執著、沒有高低、沒有你我他種種的障礙、沒有對立。

[4.6] 要做到很小的一個事情都很不容易,沒有極大的願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擺在生命的第一位,譬如吃飯,不吃飯不行。如果我們不是把佛法擺在這樣重要的位置,認為不學法不行,那是很難把佛法學好的。如果我們經常變來變去,就說明我們內心對佛法最基本的信願的前提還沒有解決,信心的問題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解決,這樣是不行的!信、解、行、證,如果信心上面不能解決,那我們學了很多的理論、很多的實踐,它的意義就顯示不出來了。

[4.7] 越是講大話的人,越是整天都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都是對無我不通達的一個表現,總之要追逐外在的成就,沒有認識真正意義上內心的成就。內心上面的成就就是要把種種的問題去掉。

[4.8] 學佛如果學錯了、學偏了,對世間的相沒有興趣了,放棄了世間上的種種成就,不作為心中追求的目標了,但是佛法的相又沒有樹立起來,兩頭無所得,造成內心無所緣。

[4.9] 我們以自己虛妄分別的心態,去看、解釋、認識種種外在的問題,就會越認識越錯,越認識越遠,這就是造成我們禅定智慧缺乏的根本原因。虛妄分別不是真分別,不是通過法類來分別,是通過種種世間的名利、是非、得失、計較來分別,這是很要不得很要不得的!

[4.10] 世俗社會的身份是要完成社會責任,佛門裡的責任是要成佛。所有外在種種事相都是為了歷事練心,在高位、地位,任何位置都能干,才是對的。在任何時候,做什麼事我們都是一種歡喜心,做什麼事自己的業都能夠跟眾人的業和合,大家相應,這才是對的。今天你在前明天我在前,今天他在後明天他在前,眾緣和合。

[5.1]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法?“以眾生性欲無量”,因為眾生的根機、好樂心無量無邊,所以就有無量無邊的法。

[5.2] 造這個論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達無我,也就是為了修行。從一個法相到一個法相,從一個法類到一個法類,來诠釋其無我性。

[5.3] 何謂“集起”呢?即“集諸法種子”。我們種種現行的出現,都是有種子的;沒有種子,就沒有現行。我們能夠看到種種相,都是跟我們內在的種子有關系。

[5.4] 大乘唯識宗認為:業集合起來變成種子,即“業種”,這樣更好理解一些。

[5.5] 我們造了種種業,業過去了就變成種子;種子以後再感果,種子實際上也是因,起了現行也就是感果。

[5.6] 心是無形無相的,只能從作用上來說明心的意義,所以分為八識。八識各有心所,只有從現象、表現出來的作用上,才能說明它的意義。若不從相上說,就很難說

[5.7] 唯識、百法,是從心上來說明它的規律、說明無我。

無論何宗派,顯教密教、性宗相宗、大乘小乘,如果我們沒有心,這些宗派就與我們沒有關系。修任何一個法門、法類,都與心有關系。只有我們心去緣它,我們心去學它,這些宗派對於我們來講才是有意義的。

[5.8] 《百法明門論》,佛法,非常扼要,讓我們一步步、一層層,逐漸認識自己的心,認識佛法要告訴我們的心態究竟是什麼。

不是我們自己妄想“我們的心是怎麼樣,我們要用功”(就可以的),過幾天用不下去,算了。這純粹是一種妄想!妄想,今天這麼想,明天那麼想,怎麼能夠持久?

[5.9] 要對我們的心進行非常深入、細微、系統、全面的剖析,我們才會知道:我們的心有哪些好的方面,有哪些不足的方面,有哪些問題……這才是我們聞法、學習經論的主要目的。

我們聽經、聞法,本身就是在修行,就是在用功,是真正意義上面的用功,而不是僅僅聽一些道理。聽了道理若不與心結合起來,絕對有問題,絕對只是一套理論。

[5.10] 什麼叫等無間呢?就是前面的滅了,後面的生起,中間沒有間隔。

[5.11] 任何一個法,歸納和演繹,世間法將之運用到物上,佛法將之運用到心上。

[5.12] 我們學習佛法,對世間的一切都不上心、不用心了,世間上面的名言、名相已經壞了,至少壞一半,因為他覺得這些東西可有可無,學佛法不在乎這個東西了。但是,又不懂得佛法的名言體系,不知道佛法是如何安立的,以為否定了外在,內心就能得到肯定。但是,否定外在,並不等於正確的就能建立起來。必須通過佛法來建立,而不是憑自己的熱情就能建立起來的。先要學習佛法,沒學過絕對建立不起來。

[5.13] 佛說法,是為了讓我們的心完全、徹底、究竟解脫。如果心不能解脫,就是有束縛、不自在,被捆住了。佛法讓我們覺悟:心的束縛把它去掉,心的局限讓它突破,心的癡暗讓它光明。

佛法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套方法,讓我們突破內心的局限,照亮內心的光明,讓我們的內心從死氣沉沉到死灰復燃。

[5.14] 佛法是自我透視,能夠知道自己內心的狀態和境界。如果能掌握佛法,就能給很多人透視。好比醫生掌握了儀器,就可以給很多人透視。

但如果不精通,就會出大問題,如(醫生)用測心髒的儀器去測胃,就是亂用,折騰一番,沒有病都被折騰得有病,至少是破財了。佛法亦如此,亂用法類(就會出問題)。學佛好比心理解剖,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

[5.15] 矛盾都是一種煩惱。怎麼辦呢?怎麼認識這些問題呢?

矛、盾。左手持矛,右手持盾,左手之矛與右手之盾互相矛盾。如果你認為左手的矛具有發展性、進攻性,右手的盾具有保護性,(都可以作為自力或利他的武器),那就不矛盾了。如果你老認為矛就只能進攻別人,是利他,盾就只能保護自己,是自利,自利和利他就難以統一。老是覺得到底是自利還是利他,本身就是不會用矛、不會用盾的標志。

[5.16] 從無我觀照,很多煩惱都沒了。自他起煩惱,都可以觀察為無我,“一切煩惱、問題很快都會過去,煩惱、問題都是不實在的”,內心就不會被煩惱境界、煩惱現行所轉。否則,對方煩惱時,非常容易引發我們自己的種子,讓我們自己的煩惱種子也起現行。對方起煩惱就如同起火一樣,火燒到你的煩惱,你也起現行,火與火燒到一起,越來越厲害。所以需要學佛法,來觀照無我,色法、心法,都用得上。

[5.17] 感覺,局限在事物范疇的;理性,是講事物背後的原因和道理。佛法,超越事與理的對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為什麼呢?就是超越的。沒有生就沒有滅;沒有煩惱生起來,也就談不上斷不斷的問題。

[5.18] 怎麼來超越、怎麼來轉意?這就非常關鍵。

首先,我們是否真正意義上相信(我們)能成佛?這一點如果我們不能真正的相信,其他都會有問題,其他所有的理論、方法都會有問題。

因為首先對我們終極的目標有懷疑,其他任何的步驟都會有懷疑。科學研究,他一定是相信自己能夠研究出來,有信心,就能研究出來。我們內心深處要真正意義上相信輪回、相信解脫、相信修行能夠成佛。

其次,要有理論與實踐的方法。

第三,還要訓練,之後才能有真正意義的實現。

[5.19] 依師的目的,就是來訓練自己的心。如果沒有依師,沒有依照外在善知識對我們訓練,我們自己很難把自己訓練起來。訓練不了,人會有很多問題,我們自己很難學會,很難學好,很難自己掌握一套佛法的理路。

[5.20] 我們對一個道場、三寶、善知識有沒有信心,歸根究底是對佛法有沒有信心;對佛法有沒有信心,是對自己所走的路以及自己信仰的終極目標有沒有信心,這些都是一種連帶關系。

[5.21] 此岸與彼岸,此地與他方,凡夫與成佛,不是時空的距離,是心態的距離。

以佛的心態,穢土就是淨土。如果我們是煩惱的心態,認為自己是凡人、沒有辦法,如此作意,堅持這麼作意,那永遠就煩惱。

[5.22] 所謂業障,有障礙,讓我們學不下去,把前面的路擋住。那怎麼辦呢?我們必須去忏悔,把前面的石頭、障礙排除掉,否則要麼走回頭路,要麼繞道而行。

[5.23] 我們學百法,就是讓我們對內心潛在的問題,在種子位的時候就不要讓他起現行。現行,讓它斷滅、轉化、轉意。

從種子位到現行位,從因至果,我們現在處在什麼階段?

我們要讓哪些種子不起現行?

我們要讓哪些現行持續?

我們要讓哪些現行轉意?

這都是我們修行要去培養的地方。

[6.1] 我們說了,學習《百法明門論》的目的,就是要通達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那麼怎麼樣子來通達呢?這法非常的多,那就需要去歸納,把這宇宙萬法歸納成一百個法;歸納成一百個概念。這是世親菩薩的一種智慧,非常高的一種智慧。那麼有了這些概念,有了這些名相,我們才有辦法思考;我們才有辦法破我執;我們才有辦法來觀照。那無論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切,那學習也好、工作也好、走路也好,等等,那都是可以用百法來分析的,可以用百法來觀照。

[6.2] 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都是因為,你自己把這不好的東西去連起來,連起來那麼人就會有很多的問題,那麼好的東西你不能聯想,不好的東西你去聯想。這就需要我們有一種分析和歸納的方法。不好的東西你就把它攻破,好的東西也能夠把它攻破,攻破的話你不執著。不執著,就是我有成就不執著;你失敗了,那麼你也不執著。所以它可以用這個來觀照,所以它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用的一種方法。

[6.3] 用這種無我來觀照宇宙萬法,就知道說這萬法的生起了,萬法的存在、萬法的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的,都是有因有緣的,都是無常的。

那麼因為我們常常都是在緣著世間上面的這些名言安立,緣著世間上面的名言安立它背後都有一個世間上面的我跟法,世間我法。

[6.4] 《百法明門論》、唯識告訴我們要依於人無我、法無我,就是要把我執去掉、要把法執去掉。

[6.5] 怎樣把我執去掉?就是它本來就沒有一個我,本來就沒有一個生死的我,那既然沒有一個生死的我,那麼它就不存在說我自己會怎麼樣——我自己會好呀或者是我自己不會好。它就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那麼這樣做的一個目的就是要破我們內在的一種執著,通過無我來破對自己的一種內在的執著。

[6.6] 只有真正從人無我上才能夠緣到法無我,也就是說真要人空,法才能空。如果不能觀察到我們五蘊身心是空的,我們自己所有的觀念也是虛妄的、不真實的,那麼這個法空、法無我是沒辦法通達的,通達不了。首先就是所有的東西、所有的一切境界、一切法,我們用我們自己的這種分別、執著、用我們內在自己的我的這種觀念去緣它,那麼這個法也都變成一種執著。

[6.7] 我們一切的散亂、一切的問題都不是外在的,都是我們內心上的問題,內心上自己給自己造成的障礙;外在都不是什麼問題,問題都是我們內在的。就是要從內在方面來下手、來遣除。這樣的話就需要對於我們內心的問題、內心的狀態、內心的煩惱、內心的善法,了解得非常清楚,我們才有辦法來決定今天、明天、今生、後生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所以我們如果對法相很了解的話,才有辦法對人無我、法無我進行深入的觀察。

[6.8] 無我,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那麼既然說是因緣和合而有,那麼因緣就是很重要。那麼我們想要有什麼,那麼我們就要有什麼樣的因緣;我們想不要有什麼,我們就要把什麼樣的因去掉,而且把什麼樣的緣去掉。它是很簡單。這樣才能達到。

[6.9] 無我,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那麼既然說是因緣和合而有,那麼因緣就是很重要。那麼我們想要有什麼,那麼我們就要有什麼樣的因緣;我們想不要有什麼,我們就要把什麼樣的因去掉,而且把什麼樣的緣去掉。它是很簡單。這樣才能達到。

[6.10] 我們學經、學論、聽經、聞法,不是說語言文字的問題,就是說這個詞是怎麼定義的問題,也不是說我們這位法師他是怎麼表達的、方式方法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講課的法師他是怎麼想的。他是怎麼想的就是說他是怎麼思考的;他怎麼思考,他怎麼表達的。它這個是最關鍵。

[6.11] 我們人說話,他總是要有思維的。沒有思維的話,你話講不出。他為什麼這麼思維,它就有道理的。那這樣的話慢慢慢慢我們心才能夠相應。

[6.12] 我們常常講皈依也好、依師也好,那麼“皈”,我們常常講是回歸、回投,那麼回歸就是我們的心回到什麼地方去,我們心的所依是什麼,它這裡邊有“識依緣事”嘛——我們緣的是什麼、我們緣的是什麼事?我們心歸何處?我們心真正依靠什麼?那我們如果說對這些心相的問題不明白的話,這個人就很容易內心裡邊會有這種動蕩,就象剛才說人家批評我們呢,那我們就很不高興;人家誇獎我們的話,我們就很得意。肯定是這麼一回事情。

[6.13] 學佛—佛就是覺悟。覺悟呢,就是不迷惑。不迷惑,就是我們通達法相才不迷惑。

[6.14] 我們念佛也好,我們參禅也好,我們持咒也好,目的都是要破迷,要斷執,那我們斷執著也好、破迷惑也好,他卡就卡在一個理上面不明,理上面不明造成行上面做,做不了,行門和理門,因為你不知道說做這件事情的意義,那麼你這個事情就不會心甘情願,就不會很踏實地去做,這樣的話,他自然而然就會盲修瞎煉。

[6.15] 實際上面,“執著”他當體即空的。所謂當體即空—他是因緣所成的,他任何一個法,他有生、住、滅。你觀察滅相的時候,他當體即空;你觀察因緣和合的時候,他也是當體即空。當體即空,那我們本身的執著就破掉了。不是說你要拿另外一個東西去破他,那個是不對的;不是說你要再拿一個法來破煩惱,你這個法再去破那個法,那個是不對的。

[6.16] 我們修不起來,那就通過分析的方法,通過聞思的方法。首先要從理論上面承許他是這麼一回事,然後從理論再到實踐,從理論再到現實,從理論再找到我們的下手處。這樣的話,我們才有辦法真正意義上面用觀照般若。

[6.17] 世間上面的學問也好,佛教的學問也好,深不可測,我們用一生都學不完,多得不得了。深也是非常地深,非常地廣,所以我們只有廣大的一種希求心,然後認認真真去學,才能夠不斷進步,才能夠一天一天得到提升。

[6.18] 那我們學佛法,學唯識,他只是說要把這個基本的心相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人會有這些基本的心相,它的道理在哪裡,它的原理在什麼地方,然後告訴我們如何來把握,如何來通達。所以我們學佛法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心要住在究竟諸法的實相上,究竟諸法的實相,而不是我們安住在究竟諸法的外相上。住在諸法的外相上,那麼我們永遠沒辦法解脫

[6.19] 那修行也是一樣,你聽完了想不想去做?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那如果我們一次又一次聽,聽了一百次我們都沒有一次想到去做,那我們就白學了,就白聽了,那肯定是白聽。那如果我們聽完了,知道了,我們就能夠去做,我們就能夠懂得去行持,那他這個效果就不一樣。這個才是真正意義上面說,我們學佛法、修觀,才真正意義上來認識我們自己的心。

[6.20] 所以我們學《廣論》也好、學《百法明門論》也好,實際在這方面都是一樣,都是跟我們的心有關,都是要用心。生死輪回也是因為心的關系,還滅證到涅槃也是因為我們心的關系。那麼世親菩薩能夠在這種部派思想非常發達的一個時代,造出這樣一個論,簡明扼要,讓我們很好學,讓我們很好懂,並且他講得非常地形象——只要我們往下學就會知道。

 

上一篇:十惡
下一篇:徹悟大師:淨土宗修行綱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