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把歷代高僧的壽命與歷代皇帝的壽命相比較,發現生活清苦的高僧平均壽命高於皇帝。這些人健康長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要歸功於禅定(又稱坐禅)。
禅定對養生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中醫的觀點來加以解釋。《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精神的安定與和諧在抵抗疾病和延年益壽方面的重要性。
由於禅定的特殊功效,許多人都欲修習禅定、瑜伽等功法,其中既有渴望健康長壽的老年人,也有追求心理放松的年輕人。然而,對普通人群而言,目前修習禅定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注重性格修養,沒有調整好心態,最終導致修習失敗。作為初學者,應該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要了解修習禅定的一些基本要求,千萬不可急於求成。修習禅定需要做以下調理:
調理飲食食不宜過飽,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也不宜過少,過少則身虛心懸,意念不固。每餐八成飽即可,飯後一小時入坐為宜。
調理睡眠睡眠不宜過多,初學者以每日不超過八小時為宜。隨著修習功深,可逐漸減少,因為靜坐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休息方式。
調身所謂調身,即端正身體姿態,因為它與人的呼吸及精神狀態有很大關系。禅定所說的調身主要指坐禅的身體姿態。入坐之初,寬衣解帶。若用跏趺坐(雙盤),即將左腳小腿曲加於右腿之上,使左腳掌略與右腿齊,再把右腳牽上加於左腿上。初學者或年紀較大的人雙跏趺有困難,可改用半趺(單盤)。
調息所謂調息,即調整呼吸的狀態。無論是印度的瑜伽、佛教的禅定還是道家的內丹功,都十分重視對呼吸的調節。一般來說,呼吸方式分為四種:
喉頭呼吸:這是一種不好的呼吸方式和習慣,呼吸短而淺,僅僅在喉頭出入。
胸式呼吸:氣體吸入後能夠達到胸部,使肺葉比較充滿,這是一般人常用的呼吸方式。它與喉頭呼吸屬於自然呼吸,但不能算做調息。
腹式呼吸:氣體吸入後能夠達到小腹,在吸氣時,空氣入肺,肺底舒張,把膈肌壓下,這時胸部空松,腹部外突;呼氣時,肺部緊縮,膈肌被推而上,緊抵肺部,使肺中濁氣盡量外散。此種呼吸強度較大,需加意念。
體呼吸:呼吸深長綿細,一出一入,自己不知不覺,好像進入了無呼吸狀態。到此地步,便達到了調息的極致。
除了做到以上的調整外,禅定還要求修煉者做到調心,所謂調心,即調整好心理狀態,令其不沉不浮不寬不急。
以上為坐禅在調身、息、心方面的基本要求。若練功完畢出現氣急、身體不端正等現象,需隨時矯正;若身體姿勢自我感覺良好,而氣、心不調和,要隨時將其調至適中,如此能較快並持久地進入禅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