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四卷18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四卷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世尊於說長行後,復以偈頌,重申前意。於中復標明是非,揀非顯是。於顯是中贊歎三事:一、信往生。二、佛智難思。三、念佛得度。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蓑諸如來 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驕懈怠及邪見 難信如來微妙法
譬如盲人恆處闇 不能開導於他路

  首四句,正明本品之品名‘福慧始聞’,亦即經中‘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其中‘植諸善本’,即是‘往昔修福慧’。若非宿修,則‘於此正法不能聞’矣。‘已曾供養諸如來’即前之‘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如是之人,廣種善根,復因如來威力加被,故‘則能歡喜信此事’。如《金剛經》曰:‘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知能聞此最極圓頓、究竟方便之淨土法門,聞而能歡喜信受者,已於無量佛所修福修慧,種諸善根矣。

  反之,一切惡濁驕慢懈怠及具邪見之人,不能信此法門。喻如盲人,常居冥暗之處,自不識途,何能導引他人於正路。

唯曾於佛植眾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贊演並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 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唯曾於無量佛所,廣植眾善之人,方能修此普救一切世間之行。所謂‘救世之行’者,如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故。人欲自救並普救一切世間,皆應修此救世之行。此‘行’即下文中‘聞已受持及書寫’……‘如是一心求淨方’等三句。上段表聞信此經,今則引申其義,從聞信而起願行。‘受’者信受。‘持’者,執持。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也。同時復書寫、讀誦、贊歎、演說、供養此《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如上種種勝妙功德,均以至誠心、不二心,回向淨土,求生極樂。故雲‘如是一心求淨方’。佛則為之授記曰:‘決定往生極樂國。’如是之人,臨命終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故雲‘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也。

如來深廣智慧海 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 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開示
人身難得佛難值 信慧聞法難中難

  上段表佛智深廣,唯佛能知。二乘賢聖,皆不能測,何況凡夫。故應捨盡執情,唯當仰信。今幸具信慧,能聞此法,切莫錯過今時。‘海’者喻也。如來智慧,深廣無涯,猶如大海,故雲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者,如《法華經方便品》曰:‘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又雲:‘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可見佛所成就無漏、甚深、不可思議之微妙法,究竟諸法實相,唯佛能知也。‘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者,如《法華方便品》雲:‘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余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又雲:‘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蓋謂佛之實智,非言語所能宣,是法不可示、不可說,除信力堅固之大菩薩外,余無能知者。‘如來功德佛自知’者,如《法華經壽量品》雲:‘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雲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經表佛之壽量,補處大士亦所不達。是故佛之功德,唯佛自知。故下復雲:‘唯有世尊能開示’。開示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也。

  上偈六句,深贊佛智,蓋欲令聞者,了達如來智深,而誠信如來之語也。《壽量品》中,世尊三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谛之語。’因世尊聖智,聲聞億劫難測。況今凡夫焉能以生滅心,妄窺佛智,故惟當仰信。如《法華方便品》雲:‘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人身難得’者,《梵網經序》雲:‘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又《涅槃經》雲:‘人身難得,如優昙花。’蓋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也。‘佛難值’。‘值’者,遇也。如《法華壽量品》雲:‘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又當年佛在印度王捨城時,城中僅三分之一人見佛。另三分之一人但聞佛名,而未見佛。更有三分之一人,不見不聞。可見值佛之難也。

  ‘信慧聞法難中難’,即前‘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慧能生解,故聞經信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宗難信。今則難得者能得,難聞者能聞,難信者能信,復加以慧解,故雲‘難中難’也。佛勸行人,當深信切願,念佛求生,切莫錯過。此回若錯,則真成錯矣。

若諸有情當作佛 行超普賢登彼岸
是故博聞諸智士 應信我教如實言
如是妙法幸聽聞 應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廣度生死流 佛說此人真善友

  上之二偈,總結全經。本經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賢’,與會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今於經末,乃雲‘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前雲‘德遵普賢’,今雲‘行超普賢’者何耶?且此一句乃《唐譯》原文。譯者乃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文自當不違經旨。且《唐譯》於經首亦雲會眾‘鹹共遵修普賢之道’。可見前之‘德遵普賢’與後之‘行超普賢’,俱是梵經原旨。而非譯筆有誤也。且此不但無誤,而實是釋尊慈悲至極,剖出心肝,與眾相見。蓋普賢乃大行菩薩,表差別智,稱為華嚴長子。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願而稱王,以普賢之願,廣大無際,窮劫無盡,導歸極樂,利濟無盡,故稱大願之王。是故本經來會聖眾,鹹遵普賢之德也。但此經中,世尊於方便中獨垂方便,於圓頓中更顯圓頓,直以信願持名一法,廣攝六度萬行。圓攝十大願王,直入一句佛號。攝盡普賢無邊行門。會歸文殊一行三昧。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專稱名字’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廣含眾妙。普賢十大願王是從根本智而差別智。今則廣攝願王,唯倡信願持名。是乃從差別智,復歸根本。故雲‘行超普賢’也。蓋持名之妙行,以果覺為因心。因果同時,直截了當,不假方便,不落階梯。正如《彌陀要解》雲:‘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則念念即是彌陀。且十大願王,義理深廣,非是常人,所能發起。而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五逆十惡,亦能依之而度生死。譬如能愈不治之症者,推為良醫之首。是故能度極惡之人者,應稱善法之王。故謂持名,行超普賢。信願持名,定登彼岸,故雲‘行超普賢登彼岸’。

  世尊垂慈,復勸谕博學多聞,有智之人,當信如來所教,皆契實相理體。經中如理而說,唯是真實。故雲‘應信我教如實言’也。今謂念佛乃行超普賢之法,故稱‘妙法。’如是難值、難聞、難信之妙法。我今幸得聽聞,故應信受,依教奉行,時時念佛,而深自慶喜也。再者,念佛之人蒙佛慈光攝受,‘垢滅善生,心意柔軟’。身得輕安,心生歡喜。如《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因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忽現眼前,應時即得無生法忍。善導大師謂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喜忍、悟忍與信忍。喜忍者,大師謂‘念阿彌陀佛而生歡喜心’也。是故經中‘念佛生喜’。因念佛而自心自生歡喜也。末後復勸谕行人,不但自身受持此法而度生死,且應自他俱利,廣宏此經,勸導持名,輾轉度脫,出離生死。如是之人,世尊贊之為‘真善友’,即真善知識也。此乃世尊極贊之辭,蓋善知識即同如來。此末後四句,正是世尊對後世能逢此經能聞此法之一切眾生之期望與訓誨,故我等實應哀切領受,刻骨銘心,恪遵遺教,勤修堅持,切莫辜負慈恩。

  本經之末,世尊重勸念佛,十方如來本心,一時和盤托出。此品中‘福慧始聞’、‘微妙法’、‘救世行’、‘智慧海’、‘難中難’、‘行超普賢’等,均指此信願持名之無上妙法。至於念佛法門之妙,縱以無量身,一一身有無量口,一一口有無量舌,一一舌出無量音,窮未來劫,演說不絕,亦難道得少分。故不多說,唯恭錄靈峰大師《要解》中二則,以歸結本品之解。

  一、《要解》雲:‘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二、《要解》雲:‘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上一篇:觀世音菩薩感應—親身經歷!
下一篇:佛教與婚姻:怎樣做個好丈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