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教典籍簡介:楞伽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伽經》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劉宋求那跋陀羅(394-468)譯。師中印度人,因讀《雜阿毘昙心論》,而崇信佛法,落發出家,受具足戒。師先習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後轉學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經》、《華嚴經》等諸經。劉宋元嘉十二年(435),經由海路至廣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從事譯經工作。與慧嚴、慧觀等,於只洹寺招集義學僧,譯出《雜阿含經》五十卷,於東安寺譯出《大法鼓經》二卷,丹陽郡譯出《勝鬘經》一卷。歷住荊州新寺、道場寺、中興寺、白塔寺等多處。一生歷經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歷朝皆歸向推崇之。師廣演大乘教法,譯經弘化,世稱“摩诃衍”。所譯經典除上述外,尚有《楞伽經》四卷等,共計五十二部一三四卷。

  楞伽,山名;阿跋多羅,入義。意思是說本經是佛陀入楞伽山所說的經典。

  本經是禅宗初祖菩提達磨傳授禅法所引用的經典。據唐道宣的《續高僧傳·可大師傳》所載:“初,達摩禅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景德傳燈錄》卷三《達磨章》謂:“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又本經卷首載蔣之奇序文說:“昔達磨西來,既已傳心印於二祖,且雲:“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此亦佛與禅並傳,而玄與義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剛經》傳授。□□□故《金剛》以是盛行於世,而《楞伽》遂無傳焉。”由此可見,我國禅宗自初祖達磨至五祖之前的傳法,是以本經為心地法門。

  本經記錄大乘佛教多種重要教義,猶如一大集要的經典;又佛說無量法,唯明一心義,此經明諸法唯心,因此各卷品名但名為“一切佛語心品”。如宋蘇轼序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內容主要是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此四法門,不外就是心,亦即是一心。是說示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相結合的經典,為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起信論》真如緣起建立的根據,是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經典。

  茲略述四法門如次:

    一、五法

  相、名、妄想、如如、正智,稱為五法。

  □相: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

  □名:依彼諸相立瓶等名,即此非余,是說為名。

  □妄想:施設眾名,顯示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

  □如如: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始終無覺,於諸法無展轉,離不實妄想,是名如如。

  □正智: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為眾生如實演說,施設顯示,於彼隨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隨順自覺聖趣,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二、三自性

  自性,即體性。五法依其自性可歸納為三種,即:

  □妄想自性:虛妄想念起計較度量,執著於諸法相。

  □緣起自性:仗因托緣而生,顯法無實體。

  □成自性:畢竟成就,不可破壞,即圓滿成就真實性。

    三、八識

  諸識總舉為八識心王,此八識有二種生: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流注滅、相滅;有三種相:轉相、業相、真相。此中八識流注生、住、滅,皆業相,二種生住滅,無體無性,如波與流,唯一濕性,即真相。

  八識略說有三種識,即真識、現識及分別識。分別識,通指前七識,第七識虛妄分別我法假事,第六意識分別一切假實諸事,前五根識分別五塵現量實事。第八識能現諸法,故名現識。此中,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種識無差別相,互為因果,展轉相續。於八識中,唯第六意識最為猛利,能思惟種種諸相,而此種種諸相,若約不壞假名,則第八以集起為相,第七以染淨為相,第六以遍能分別為相,前五以各了塵境為相,因此有八相;若其體,則只是識性,所謂第一義心,如水與波,同一濕性,如金與器,同一寶性,因此無差別之相,亦無能緣所緣、相見二分之相。此真俗二谛,本唯一性,宛轉相即,不可思議,即體而用,即用而體。

    四、二無我

  二種無我,是指人無我及法無我。

  □人無我:了知一切有情為陰、界、入等和合而成,剎那生滅,本來無我。若能善觀五陰幻質及所緣幻境悉空,則名得人無我智。

  □法無我:陰、界、入等,名之為法,此一一法唯是妄想所現之相,所以是無我。覺知此理而離諸識、五法、三自性等分別,則得無分別真智,是為法無我智。

  此四門互相攝入,一心真如,染淨融通。即名相無性,妄計所成,故攝名相,總為遍計執。依妄計之名相而起分別,心心數法一時頓起,無有先後,如日與光,名緣起性。若了達妄計名相本無自性,心心數法應時銷落。銷落隨相之心,智照洞然,了達無性之性,如如顯示,故名圓成實性。此是三自性入五法中。

  於自心所現妄法,是為名相;於此執著生起八識,即是妄想;若了此妄想皆是不實,則分別不生,即為正智、如如。此是八識攝入五法中。若於心境妄計實有我及我所,即是名相妄想;若了心境不實,二攝受滅,二無我生,即是正智、如如。此是二無我攝入五法中。

  又本經所說四種禅,對我國禅宗的形成有很大的貢獻。即:

  □愚夫所行禅: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為愚夫所行禅。

  □觀察義禅:知人無我,及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漸次增進。

  □攀緣如禅: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

  □如來禅: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為如來禅。

  此四種禅,除愚夫所行禅為二乘及諸外道禅外,其余三種禅為大乘三種禅相。而此四種禅的揭示,主要在彰顯如來清淨,不同二乘。

  本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常住不變,是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又說如來藏第一義心舉體而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染亦有淨。如來藏,名藏識,所與意等諸習氣俱,是剎那法,是生死流轉及涅槃、苦樂之因。

  在佛法實踐要門,本經提出“斷食肉”,說食肉的過患與不食肉的功德,使本經不但具有經的性質,而且也有律的性質。

  綜觀全經,性相兼明,宗說並唱,旨在闡說迷悟的根源──自心。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十冊、《碛砂藏》第十冊、《龍藏》第三十五冊、《卍正藏》第十六冊、《大正藏》第十六冊。其異譯本有二,一為北魏菩提流支翻譯的《入楞伽經》十卷,二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的《大乘入楞伽經》七卷。

  本經的注疏有:

  □楞伽經注            五卷  唐.智嚴注

  □楞伽經玄義          一卷  明.智旭撰述

  □楞伽經義疏           九卷  明.智旭疏義

  □觀楞伽經記          八卷  明.德清筆記

  □楞伽經補遺           一卷  明.德清撰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記        太虛撰


  □試論述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關系。

  □試論述“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試述本經與禅宗的關系。

 

上一篇:淨空法師:勸人念佛後業障現前是怎麼一回事?
下一篇:佛教典籍簡介:梵網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