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不認識自己的心,才覺得人生茫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世間萬物萬事沒有絕對的好壞、善惡、甘苦、冷熱,所謂“萬法唯心造”,差別對錯都是自我分別所呈現的。同樣,面對外境應有自己的主張,不可隨意為之牽動、擾攘。尤其更要積極地肯定自己,懷著“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的決心和氣魄,那麼盡管時代如何動蕩轉變,盡管人家如何罵你、唾你、污你、謗你、褒你、獎你,也能隨遇而安,不受束縛,自享一片光風霁月的心靈景致。

    “有為法”是無常、無我的,是變異、變化,不實在的。人生當中遇到的種種人和事物,都是“有為法”,比方說,金錢賺了會花。感情來了又去,衣服穿了會舊,好好壞壞,無有定數。生活在“有為法”裡,我們感覺到不真實、不究竟,心常常隨之七上八下、起起伏伏,不得安寧。

    一旦懂得“有為法”不究竟,便能找到自己的“無為法”。

    樹立自己的形象,不給外境隨便動搖;表現自己的慈悲、道德、智慧;將自己的為人與種種設想讓人明白,那才稱得上是正人君子。一個人口裡經常說自己有修養、能明理,是沒有用的。所謂“道一丈,不如行一尺”,修學佛法,要真實做到,否則千經萬論也只是“數他人寶”,不管用啊!

    因為不認識自己的心,才覺的人生茫然,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生命困境。假如能時時觀照自心,檢視自心,才能漸漸認識自己,充實自己,假以時日必能乍見本來面目,清朗透澈,一切完成。人生之路不能盲從。不盲從,尋真理,才能有智慧;不盲從,多思考,才能有創新;不盲從,認清楚,才能有立場;不盲從,慎選擇,才能不同流合污。希望人人都能不盲從,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這個世界怎麼改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世界,不要陷入外境的迷思,平添煩惱。凡夫的心原與如來無二致,只要懂得化悭心為捨心,化嗔心為喜心,化貪心為施心,化殺心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再於刀口上舔蜜,貪求世間五欲的滋味。

    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就如一池落花,兩樣心情。有人憐惜好花飄零,有人卻喜花果將熟。常常,我們將悲歡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間,我們的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們常常為了一句話耿耿於懷,為一件坐困愁城,為一個人失魂落魄,為一念之差懊悔終生。

    對外境增一分定力,就減去一分的痛苦,能放下一分的是非比較,即能遠離人事的煎熬。無心,日日如沐春風,時時清涼無憂。工作時,不在形象上計較,也不覺得自己有功勞,就不會覺得辛苦。如同我們有心,心可以不動,但是眼耳鼻舌身要動: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嘴巴能說、手腳能活動做事。

    空無,並不是一無所有,減少對物質的依賴,反而能照見內心無限的寶藏。很多人背負家庭和事業的重擔,常常覺得喘不過氣來,因此,借著出國旅游來散心解悶。但是一味憑借旅行去澆愁解憂,終究不是上上之策。也許,生活簡單一點,心裡負荷的重量,自然減輕不少。

    出走到遠方,眼前的繁華美景,不過是一眼的爛漫,與其辛苦更換一個環境,不如換一個心境,任人世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做個兩耳輕閒,天高野闊的無事人。外面的境界盡管有很多的誘惑、牽掛,只要我們不動心,無念於萬物,不自作多情,不去分別、攀緣,就不致惹下許多是是非非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想要明心見性,就該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

    情欲的勢力像洪水猛獸,會淹沒吞噬我們的身心,使我們在千尺的愛河中載浮載沉。情欲像玫瑰,人們往往只看到它的艷麗,卻看不到它身上的針刺。菩薩名“覺有情”,即是透徹人間情愛無常幻化的本質,不再被心牢囚禁,而能隨緣自在。

    什麼是快樂?“自在”是快樂,你能自在嗎?“放下”最快樂,你能放下世間的功名富貴、不當的欲求嗎?“結緣”很快樂,你願意廣結善緣嗎?身心安寧、安詳很快樂,你有用心讓身心安詳嗎?快樂,不一定在功名、權力、金錢、富貴、愛情裡;快樂其實在自己的心裡,只要願意在“心的工廠”制造快樂,我們就能發現快樂!用心去改變世界,是快樂的;而隨世界所轉的快樂,是不會長久的。

  “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大和小,原是我們心裡計較分別產生的。其實,世界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內心的世界,是大呢?是小呢?心能轉境,就能把小小的囚房變成三千大千世界,和法界一樣寬廣。心中不能轉境,就是住在一個大花園、大別墅裡,日子久了,也會感到無所事事,空洞,拘謹,不自由。因此,不要光是計較環境的好壞,應注重心的力量、心的大小、心的寬容度。

    所謂:“籠雞有食湯镬近,野鶴無糧天地寬。”經常給美食奉養習慣,往往只知懈怠、懶惰,不知道自由的可貴,不曉得另外一個世界的美好。人不是牛馬、不是大雁,應該在飲食之外,有志願,有理想、有抱負,為我們的國家社會、種族、社區、家庭、朋友、子女,努力奉獻。生命的意義在延長它的價值,在推廣我們的慈悲,把愛心散播出去,給予大家共享共有,在自由的天空裡,廣結善緣。

   人往往接受不了無常的變化,而宇宙人生的真理即是“諸行無常”,一生中,每個人都隨著無常的變動,身體上的老、病、死的變化,感情上的聚合離散,我們如果能夠“既來之則安之”,那麼當下即成你的佛國淨土。走過無常幽谷的人,才能在滿地的荒原聞到心底的花香。

    一個人的習慣,常不知不覺地在改變個人的命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平時內心的善念惡念,往來的君子小人,行止的合法非法,語言的柔軟粗惡,都在無形之中影響我們外在身相的美丑,人緣的好壞,品格的潔穢,甚至一生的成敗,都和身口意三業的習性有關。

    外在的風雨,終有停止的一刻,但我們內在的風雨,如何才能歸於平靜?“依止因緣,無有堅實;如風中燈,如水聚沫。”依靠鏡花水月的無常世間,是安頓不了我們的身心。當你埋怨下過雨的路面,泥濘難行,何不抬起頭來,看看滿天星光,正為你照亮腳下的路?人生除了穿衣吃飯,物質的生活以外,也須要有精神心靈的滿足,借此擴大自己的心靈視野,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平常心應對好人壞人,處理是非順逆,而不致在得失裡窮驚慌、忙恐懼;面對貧富窮通,也是一份平常心,才不會在起落間憂悲苦樂,懊惱不已。有得失,心就會被利害駕馭,看不開,痛苦、煩惱、憂慮便緊隨而來。平常心,能把得失心置之度外,無牽無掛放手做,反能圓滿完成。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如母親能生出一切善心妙華,如大地能滋長叢林果實。信心的感應比比皆是。它使柔弱的人得到強壯,它使貧窮的人感到富足,它使絕望的人重見生機,它使哭泣的人聽聞喜樂的召喚。

    信心如璎珞,使我們內外莊嚴;信心如手杖,使我們行進無憂。

    信心是我們永遠的朋友,千金不移,患難與共,與我們生死偕伴。

給 人 希 望!

給 人 歡 喜!

給 人 方 便!

給 人 力 量!

    一粒種子,你把它放到地毯上、桌子上,它不會成長,因為地毯、桌面都不是它的緣分。它的緣分是土地、陽光、水分。一個人也會有自己的緣分,你結過這個緣,人家才會來幫助你,你沒有結過這個緣,人家就不會主動幫忙,所以平常要廣結善緣。世界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每個人都要依靠很多的條件、緣分來幫助才能成功。所以,有時候,朋友一句話就決定了對方的命運;一塊錢、乃至一個念頭就決定了人一生的命運。

    願我這支燃燒的小蠟燭,點亮在黑暗中的無數人們;願所有與我有緣的眾生,看過我的日志後,都能撥雲見日、驅除心中的煩惱、驅除心中的迷惑、法喜充滿、頓生般若、即達彼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一篇:淨空法師為你安排的淨宗早晚課
下一篇:生氣時該怎麼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