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釋宏滿:如何做一個感恩的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作者: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釋宏滿
一、現代人為何難以感恩?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為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准則。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感恩”傳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的動人詩句,“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的經典詞句,以及“施恩不圖報”的美德,“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古訓,和銜環結草,一飯千金的美談;飲水知源、恩風長扇的佳話,集中反映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這些無非是要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感恩,可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這樣的古訓有沒有深深地滲透進我們的血液呢?真的是很值得今天的人們深思與反省的。
有文字專家分析“恩”字結構,“恩”,從心、從因,因從口大,乃就其口而擴大之意,亦含有相賴相親之意,心之所賴所親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誼,即他人給我或我給他人之情誼。依此我們可以理解,所謂的“感恩”,就是對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或團體,要深懷感謝,銘記恩情,並在自已有能力的時候加以回報的一種思想行為。記得一則寓言:說有一個人,當有人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無論他是多麼的無辜多麼的憤怒,他都會把這個人的名字刻到沙子裡;當有人幫助了他、善待了他,哪怕只是一個淺淺的微笑,他卻會將這個人的名字刻在石頭上。別人不解,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當一個人的恨應該像這沙子裡的字一樣,讓它隨風消失;對一個人的恩,卻應該銘記一生。”
然而,在古代,忘恩負義或恩將仇報的人都為人們所唾棄和不恥,但這畢竟是少數。三國時的呂布,就是這樣的典型,雖然其勇猛異常,武藝超群,但他見利忘義、反復無常、剛愎自用的性格,最終遭到了應有的報應。而與呂布正好相反的人物關羽,卻是一位忠、勇、義的化身,自從和劉備桃源結義後,忠心跟隨劉備打天下,以報答劉備的手足深情,即使身陷曹營,被曹操用金錢美女引誘也不改初衷。還有雄才大略的諸葛亮,人們不僅贊賞他的才能,更欽佩他的忠誠和知恩圖報的精神。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傾其一生才智,忠心報主,扶佐漢室,興國安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可貴的精神品質,永遠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可是,到現在,卻有不少人是不會感恩,更不知感恩的啊!近來在報刊上經常看到這樣的事件發生,真是讓人感慨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漠與社會的無情。例如:今年6月30日,在沈陽打工的青年韓磊在丁香湖游泳時,突然聽見喊救命聲,一男青年在水中掙扎。韓磊游了300多米,奮力將落水者托出水面,在將落水者送到岸邊時,卻被突如其來的大浪卷得不見蹤影而意外死亡。韓磊的家人、目擊者以及當地政府在為韓磊申報烈士時,惟獨缺少獲救者的證明。盡管家人四處貼尋人啟事,盡管當地的報紙、電視等媒體連續十多天跟蹤重點報道,呼吁獲救者站出來,但半個多月過去了,獲救者至今不露面。所有人的期盼,變成了一種淒涼的等待;還有救了19人而犧牲了的重慶開縣農民金有樹,他救的人中,沒有一個人來參加他的葬禮,甚至有的被救者說他救人是為了得獎金;以及,11年耗資300多萬元,資助178名貧困孩子上學身患癌症的深圳著名歌手、愛心大使——叢飛,在他生命垂危時,那些曾受他資助過的學生,竟然沒有一個來看望他,更不用說幫助他看病。這其中就有好幾個讀完大學並有了一定經濟基礎,還有好幾個就在深圳。新聞披露後,那些正在接受他資助的學生及其家長,竟抱怨“你不是說供我們到大學畢業嗎?現在不出錢了,不是坑人嗎?”
看到這樣的事件,只要稍微有點良知的人都會眼酸心痛,悲傷難過。為什麼在今天交通便利,資訊發達,科技進步,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裡,還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為什麼源遠流長的感恩情懷與傳統,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生動體現?為什麼知恩、報恩的聲音離我們越來越遠?我想主要有兩點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過分追求現實經濟利益,導致傳統道德精神的淪喪。自改革開放以來,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是提高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質卻並沒有因之而得相應的提高。尤其是道德思想修養、自身素質等方面,日漸走向了令人擔憂的地步。
二、很多人常常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和情誼,恩惠和德澤,以為是理所當然。俗語說得好:一升米救一個人,一斗米害一個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你的幫助,那你就是他的大恩人;假如你一直給予他幫助和恩惠,有一天不給他了,他反而會忘恩負義或恩將仇報的說你害了他。記得有位哲學家也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但事實上,一個人來到社會後尚未作任何貢獻就已經得到了社會恩澤,享受著科技文化和教育等社會資源和社會服務。一個自然人發展成社會人,首先是他人和社會幫助的結果。所以,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就要學會感恩。
二、我們為什麼要感恩?
根據佛教緣起理論,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互為因果的聯系,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都不是獨立的、單一的,必然與某些事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佛教的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的思想,就是教導我們:人與大自然、人與環境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佛教把我們每個人由過去業因所感的身心叫做正報,即我們生命的主體;而把我們身心所依托的山河大地、國家社會叫做依報,即我們生命賴以生存的環境。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人與環境(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是相互依存、一體不二的關系。同樣的道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也是一體不二的。怎樣才能做到依正不二、自他不二呢?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報恩。報恩,就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對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自然 、社會對立起來,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對立起來。由此可知,我們每個人的存在,是因為有無數從事各行各業的人辛勤勞作和密切配合的結果。我們一個人的生命離不開全世界所有人的生命。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哪怕他(她)再獨立再努力,他(她)依然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生存。所以,我們要感謝他人,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什麼都還沒來得及做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享受前人賦予的一切成果了。生活中,當我們每天享受清潔的環境時,我們要感謝那些保潔工作者;當我們喜遷新居,我們要感謝那些建築工人;我們日常的飲食,要感謝農民兄弟;當我們出行,要感謝司機;當我們讀一本好書,要感謝作者的創造。以及感念眾生從曠劫以來供我所需,便會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報恩心,而不會去侵害眾生;感念宇宙自然界,太陽供我光明與熱能,空氣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滌,花草樹木供我賞悅,那麼我們便會愛護大自然,愛惜花草樹木,便不會踐踏自然,那麼環境便能得到淨化,所有這些,我們都應感謝。
因此,在生活和做人方面,我們都要常懷感恩。常懷“感恩”,就會懂得尊重他人,發現自我價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視,就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重新看待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在現代社會這個分工越來越細的巨大鏈條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自己的價值,每個人有意無意間都在為他人付出。當我們感謝他人的嘉言善行時,第一個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應該怎樣做,怎樣做得更好。也許,這只是一種非常單純的回報心理,然而對於構建一個和諧、健全的社會,則是非常有意義的良性循環。
三、感恩有哪些內容?
人生於天地間,父母師長、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鄰裡鄉黨,乃至一切給予過自己幫助的人,以及山川草木、日月風雨,都與我們有著深緣和深恩,所謂“大恩不言謝”。雖然他們不言,不向我們請求索取,但我們要時時銘記他們的大恩大德,而不可知恩忘恩。如果一個人不知感恩,那麼他就無以立身,無以言誠,無以為人,更無以成聖了。如果一個人總是以一種感恩的心態活著,總是在想應當如何報答別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很有意義的。他將奮發出自身的力量去幫助別人,看到的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他的善良將和別人的善良產生相互感應。一個整天想著如何報答別人的人是不會煩惱的,因為煩惱總是與自我名利有關。因此,培養感恩需要悔悟之心,要經常想自已為國家,對社會付出多少,而不要抱怨社會,不要抱怨他人。感謝生活,感謝他人,感謝父母,感謝社會,感謝一切幫助過我們的人,只有心存感激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是最開心最積極的。可見,感恩對於人生是具有多麼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啊!
佛教的實踐倫理是始於知恩,終於報恩,故恩之思想在佛教裡是占著極重要的位置。佛教的教義精神和實踐內容都非常強調這一思想。《大智度論》說:“知恩是生大悲根本,開善業初門,人所愛敬,名譽遠聞。死得生天,終成佛道。反之,不知恩人,甚於畜生也。”佛教中有《父母恩重難報經》、《孝子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專談報恩的經典。我們的早晚課誦,乃至每一堂佛事結束的時候,都有報恩的內容,我們時時提醒自己,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因此,如何培養感恩的心,從大體上說,佛教把它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眾生恩;第二、國家恩;第三、父母恩;第四、三寶恩。
第一、眾生恩,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就我們當下的生命來說,沒有所有眾生的恩惠,也就沒有我們自己的生命,所以是自他不二,有恩應報。這僅就人與人之間互為生存的條件而言。如果我們把生命的當下推向遙遠的過去,我們同一切眾生的關系,就不僅僅是互為存在的條件關系,從無始以來,與我們有關的人真是無法統計。面對芸芸眾生,既有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也有我們過去生中的朋友、兄弟等等,所以我們對所有的人,都應看作 是我們的親人,是我們的恩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生活所需,從食品、衣服、房屋,到辦公用品、交通工具,都是別人提供的。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為社會盡一份責任,我們卻不可能創造一切。常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反省一下這句話:人人都在為我,我是否也在全心全意地為人人呢?能夠很好地體會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就會自覺地報眾生恩。
第二、國家恩,也叫報國土恩。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河大地,純樸勤勞的人民,都能激起我們的愛國之心。沒有國哪有家?祖國養育了我們,我們就應常懷感恩之情,積極投身到國家的各項建設事業中去,把國家的利益看作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可是,現在體育界有些人,國家培養他們成才了,他們卻不為國家效力做貢獻,反而損害國家的利益,只為自已的利益著想,這是典型的見利忘義,不知報效國家培育之恩的人。孰不知國家培養一個有成就的運動員,國家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教練要付出多少精力、心血,目的就是希望他們能奪得榮譽,為國爭光。還有,雖然如今國家興旺發達,人民過著富裕安康的生活,但是,假如沒有強大的國防,沒有邊防戰士的守衛,那有今天我們生活的幸福安寧,我們沒有理由不報國家之恩,所以樸老教育我們要“知恩報恩”。作為佛教弟子,只有報答國家的恩德,才是一個愛國愛教的佛教徒。
第三、父母恩,一個人來到世間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十月懷胎,生養哺育,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使我們能夠在人世間經風雨,見世面,建功立業,這一切都是父母所賜。《詩經》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不僅對我們有生養之恩,更有培育之恩,我們的每一步成長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可見父母恩德重如泰山。可是非常遺憾痛心的是,現在兒女虐待老人的事件屢見不鮮。學佛的人,不但要報答現生父母的恩情,還要報答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情,這也體現了我們愛一切眾生,愛全人類的精神。
第四、三寶恩,三寶即佛、法、僧。佛是導師,法是真理,僧是宣傳真理的老師。“有佛出世人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三寶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生的道路;三寶就像一條船,把我們從苦海中度到清涼的彼岸。三寶是陽光,是雨露,是大樹下的清涼地,每個佛教徒要時刻不忘報三寶恩。可是,現在我們佛教界有些人給社會安排到某些地位上,就以為當上了官,自高自大,得意忘形,整天圍著名利地位團團轉,這很可悲。孰不知我們本身就是一個佛教徒身份啊!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懂得感謝三寶的恩情,感謝佛菩薩賜給予我們的恩惠。
四、現代社會需要弘揚感恩精神
作為佛弟子,更應知恩報恩。記得有一位朋友若有所悟的曾對已故中國佛協會長趙樸老說:“我現在想通了,干什麼事都當作還債,這樣就沒有煩惱了。”樸老糾正他說:“不!不是還債,是報恩。人的一生報恩是無盡的啊。” 一個人明白了做任何事無不是為報恩,那就真正地、自覺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這樣,我們就能時時以感恩的心來看世間看他人,則覺得世間很可愛、很富有,他人也很會歡喜,很親切。即使只是樹上小鳥的輕唱,路旁花朵的芬芳,也會令你感到悅耳動聽,美麗芬香而心曠神怡。所以,現代社會需要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如焦裕錄、孔繁森等一大批奉獻愛心的人士就是感恩的化身。因為他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他們心中只有老百姓,就懂得去奉獻、去關愛、去感恩。
然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由於受功利主義的影響,處處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導致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和精神品質,日漸的喪失。人們的感恩思想也變得十分淡薄,這一嚴重的精神缺失,直接導致社會人心的自私、冷漠和無情。因此,當今社會提倡感恩思想十分必要。因為,感恩思想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內容,也是保障社會穩定的積極因素。有了社會的穩定,才有全面發展,協調發展,才能建立平衡社會各方面利益的機制。
當前黨中央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精神,目的就是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更應大力弘揚感恩文化,以自已的實際行動培養一顆感恩之心,讓感恩教育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只要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釋宏滿:廣東省政協委員 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寶林寺方丈
|
|
|
|
|
|
上一篇:釋宏滿:分析“八識心王”的實際功用
下一篇:全知麥彭仁波切: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