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戒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僧團的健全,須賴規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維系佛教於不墜的綱常。《佛遺教經》雲:‘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佛陀臨涅槃時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佛陀入滅以後,戒律一直維系著教團的慧命。
  戒,是自發心的遵守規律;律,則含有他律規范之意。戒律不僅被奉為三藏之一,更是三學之首。佛陀一切經教,皆不出戒定慧三學,戒有防非止惡的功用,為修持之首要,依戒生定,依定發慧,慧可破惑證真,以此成佛。《菩薩璎珞本業經》說:‘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戒如同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力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法,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
  《佛遺教經》說:‘若人能持淨戒,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為實踐佛道的基礎,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師,指引我們修行的方向;戒如軌道,規范我們的身心行止;戒如城牆,幫助我們抵御五欲六塵的侵襲;戒如浮囊,可免我們沒溺於生死苦海;戒如明燈,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欲念;戒如璎珞,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脫我們到達涅槃的彼岸。受戒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忏悔,罪過較小,仍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過加重。因此,寧可受戒而犯戒悔過,不能不受戒而犯過,因為受戒才有得度的機會,不知戒的精神,則永無成佛的可能。
  戒的要義有四,即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法則;戒體是領納戒法時,行者將戒的精神融貫在身心之中,產生防非止惡的功能;戒行是將戒體如法的表現於身、口、意三業;戒相即所遵守的各種不同的戒行。戒體是戒律的根本精神,具策勵止惡修善的力量。如果缺乏戒體為內涵,戒律易流為形式化的戒條,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實踐於行為,則如同虛設,因此戒雖分為四科,其精神是一體的,必得四科一時成就,才能圓滿戒之善德。從戒的各種分類,又有以下的內容:
  一、通戒與別戒:通戒指‘七佛通戒偈’,別戒指僧團七眾各別持守的戒律。
  二、止持戒和作持戒:‘止惡行善’是戒的總相,戒律不外止持、作持二門。七佛通戒偈中的‘諸惡莫作’是消極的止惡,屬於止持戒;‘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行善,屬於作持戒。
  三、性戒和遮戒:本質上是罪惡的戒,例如殺生、偷盜、淫欲、妄語等行為稱為性戒;如果本質並非罪惡,然而容易引生譏嫌,或誘發其他性罪,例如飲酒容易令人失去理智,因而犯下殺、盜、淫、妄等惡行,稱為遮戒。
  四、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指聲聞乘人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誦律》等。菩薩戒指大乘行人所受持的戒法,內容為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就是聚集了斷諸惡、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
  五、在家戒和出家戒:佛教戒律因受持者身分和發心的不同,有在家的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的沙彌及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及菩薩戒。出家具足戒的條文很多,若依其輕重類別,大致可分成七項:波羅夷、僧殘、不定、波逸提、波羅提提捨尼、突吉羅、滅诤。
  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區別,但一切戒律是以五戒為根本。五戒雖然分別為五,其根本精神則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
  戒律是佛法的生命,是諸佛的本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然而佛性雖具,必須持戒,然後乃見。《華嚴經》雲:‘戒為無上菩提本。’持戒是菩提的根本,也是邁向解脫自在的法門。持戒就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慈悲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也是使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守持戒律時,應把握戒的基本精神,才不會拘泥於戒條的形式,而能與時俱進,發揮安頓身心,淨化社會的功能。

 

上一篇:論藏
下一篇:禅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