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禅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拈花微笑’是禅宗最古老的公案,是人間最美麗的傳說,二千多年來,禅的智慧流傳在人間,開啟了世人的眼目,照亮了萬古長夜。
  禅學淵源於印度,盛興在中國。禅學可概分為兩類:廣義的禅學是指西元前五世紀佛陀創立佛教開始,發展至八世紀的大、小乘印度禅,即所謂的‘禅那’之禅;狹義的禅學則指發端於中國隋唐時代,而後開演為‘五家七宗’的‘禅宗’。
  印度‘禅那’,意譯為‘靜慮’,或‘思惟修習’,即: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其目的是藉由‘四禅八定’的禅定基礎,禅觀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以達到涅槃清淨的聖果。中國‘禅宗’的禅又稱‘宗門禅’,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
  印度禅法早在東漢時就已傳入中國,並於魏晉南北朝盛極一時,只是當時並未開宗立派。當時‘禅’與‘定’被視為是一體的,參禅就離不開打坐,此所謂‘以定攝禅’。到了魏晉時期,般若學盛行,禅學經過離言掃相的般若學的洗禮,禅的修持逐漸由打坐參禅,轉向對宇宙實相的證悟。南北朝佛性論的興起,更使中國禅宗融和‘般若實相說’與‘涅槃佛性論’為一體,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論的基礎,般若學與佛性論於是成為中國禅學的兩大理論基石,進一步把中國的禅學帶向自性自悟的最高禅修境地。
  禅,是佛教的主要修行之一,佛教重視行證,透過禅的思惟實踐,佛教的思想、信仰得以具體的實證、體驗。禅,並非禅宗專屬,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在教理或實踐法門上,皆與禅有密切關系。例如:無四禅八定的修持,則無俱捨宗;無五重唯識觀的實踐,則無法相宗;無般若空觀的中道實修,則無三論宗;不實修止觀,則天台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乃至淨土宗的行者念佛求生淨土,亦須修十六觀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甚至四谛、十二因緣、四念處等佛陀一代時教,都是透過禅觀而證悟。禅的‘止觀雙修’為修證之要、定學之門,居三學之樞紐,禅學之於佛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禅門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然而不立文字並非不依文字,教外別傳並非不依經教,而是要行者不得拘泥於文字、經教。須知文字、經教是‘標月指’,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從初祖達摩以至五祖弘忍,皆以《楞伽經》為禅宗印心的典據。到了六祖惠能,由於聞說《金剛經》,當下茅塞頓開;及至五祖弘忍以《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為其印心,終於‘漆桶脫落’,親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的自家面目,於是五千多字的《金剛經》從此取代了達摩東來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傳統地位,並為中國禅學開啟了歷久不衰的黃金時代。
  六祖大師見性開悟後所宣講的《六祖法寶壇經》,更被視為禅宗典籍中的無上寶典。此外,《永嘉證道歌》、《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禅源諸诠集都序〉、《古尊宿語錄》、《無門關》、《碧巖錄》等,無一不是禅門骊珠。
  禅,是佛法的核心,是中國佛學的骨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結晶,太虛大師說: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禅。禅,不但是中國唐宋以來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尤其宋朝以後的孔、孟、老、莊各家學者,無不學禅、研禅。‘禅解儒道’、‘禅儒相融’的結果,佛教不但影響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也融和了中國文化,並且孕育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佛學精髓--禅學。
  近代由於敦煌禅籍的發現,學術界對禅宗的研究逐漸重視起來,所以有胡適、呂澄等國際知名學者投入禅學研究,於是在本世紀八十年代中葉的中國大陸出現了一股禅學研究的熱潮,甚至席卷歐美,形成一股禅學熱。
  禅,是有情眾生的清淨本性,禅,能幫助人類尋得失落的自我,轉化二元世界觀的謬見,因此一直深受知識份子的青睐、共鳴,並且迅速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發揮影響力,所以,廿一世紀將是佛教的世紀,更是禅學的世紀。

 

上一篇:戒律
下一篇:般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