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古德雲:‘愛不重不生娑婆。’愛是生命的根源,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人因為有情愛,所以輪回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情愛並非專指男女之間的愛情,舉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同胞之間的袍澤之情、忠臣愛國之情等,都是情愛的表現,乃至個人的興趣、愛好,也是一種情感。
  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所容許。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升華感情,以般若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親子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例如:佛陀為父擔棺、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等,證明佛教對於合乎情法的世間人倫,並未否定和排斥。又佛陀為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國,因此靜坐路中,以‘親族之蔭勝余蔭’,感動琉璃王退兵;佛陀對弟子的愛護,諸如為患病比丘看病、為阿那律穿針,乃至佛陀的本生譚,遍載佛陀累世修行慈悲的事跡。因此,《涅槃經》說:‘慈即如來,如來即慈。’
  慈悲是人類情感淨化的善美境界。過去一般人的觀念裡,出家人割愛辭親,離俗捨世,是不孝而且無情。事實上,佛教上自教主佛陀,乃至歷代高僧大德,都是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把對親人的小愛升華為對眾生的大慈悲。例如佛陀成道後,對耶輸陀羅說:‘耶輸陀羅!請你諒解我的做法,我雖然對不起你個人,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現在,我終於修滿了歷劫的願望,成就了佛陀,我以廣度眾生為我的志願,請你為我歡喜。’佛陀的慈悲,已然超越世間的情愛,甚至後來耶輸陀羅也出家修道。所以,真正愛護一個人,是引導他趨向正道,幫助他日臻成熟,而不局限於形體上的長相厮守。
  佛陀對親人如此,對於冤家仇敵也是一樣,佛陀常說:‘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是我的增上緣。’佛陀的愛是建立在‘怨親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上。佛門中許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連救母、道濟侍親必躬、陳尊宿編織蒲鞋孝養母親,無著感化胞弟世親,廣傳大乘;裴休送子出家,並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勵其子以求道為貴;惠心沙彌之母,勉其用功道業,不以皇帝賞賜為榮,不以母親一人為念等,皆是化私愛為大愛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愛淨化的高度顯揚。又如馬爾巴為成就密勒日巴,運用各種善巧方便,付出無比的心血加以調教。這種恨鐵不成鋼,陶鑄後學的發心,就是來自慈悲的力量。因此,人類的情愛,除了兒女私情,更有捨棄個人貪欲的無限慈悲。
  情愛人人需要,但是情愛有染污的,有純潔的;有占有的,有奉獻的。情感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情感處理得當,則不失為一種鼓勵向上的力量。愛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發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愛得不當,譬如愛的對象不對、觀念不對、方法不對;愛得不正常、不應該,則不但會使雙方產生煩惱痛苦,甚至因愛生恨,導致身敗名裂,喪生滅頂。因此,佛教認為染污、占有、自私、執著的情感是學佛者的障道因緣。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我們必須慎思!
  然而,‘法非善惡,善惡是法’,感情處理不當,固然能障礙道業,但是‘愛的淨化是慈悲,愛的提升是智慧’,如果能將愛升華為慈悲,則‘慈息貪欲,悲止嗔恚’;又《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慈悲是諸佛菩薩度眾不倦的原動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則一切眾生皆得福樂,世界必能和平。因此,佛教主張:‘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導情’,亦即用理智來淨化感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用禮法來規范感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淨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奉獻,這樣的情感生活才能更豐富,更隽永。

 

上一篇:佛教的參禅須知
下一篇: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