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知足少欲的功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入菩薩行論》)
昨天已經講了,假如沒有知足少欲的心,一個人即使擁有世間上的一切也不滿足。那麼今天以旁述方式(因為這裡主要在講身體的過患)宣講知足的功德:假如一個人對地位、財產、名聲等一無所求,他並不是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他去求的話也有這個能力,但他不像有些人一樣,科長求處長、處長求局長、局長求市長,一直貪得無厭,而是有一種滿足感,那這種人的快樂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人應該有滿足感,到一定的時候就可以了。前段時間我有一個學校的校長,本來學校的建築還需要發展,但他很有滿足感:「已經可以了,現在已經發展到最頂點了!」其實知足也是智者的行為。尤其是修行人,看破世間的瑣事之後,應該隨緣而去,無有所求。漢地有副對聯曰:「事到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一直永無止境地往前跑,最終肯定會倒下去的。
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貪是聖者的境界。你們也記得吧,學習《俱捨論釋》時講過,聖者有四種種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滿足,二是以粗粝齋飯而滿足,三是以簡陋床榻而滿足,四是喜歡聞思修行,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聖者對住處、衣服、食物並沒有過高要求,不像現在人一樣,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高檔的,住的是最豪華的。許多聖者住的是山洞、茅棚、草坯房,吃穿方面也很簡單,然而他們內心至高無上的境界,普天之下有多少人能比及呢?假如一定要住高樓大廈、坐高檔轎車,很多方面不斷地希求,相續中的快樂就越來越少,因此一定要學會知足少欲。
那什麼叫知足,什麼叫少欲呢?《涅盤經》雲:「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對一切沒有特別的要求,任何時候都很隨緣;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會有悔恨、痛苦。其實,凡事不計較也是一種知足少欲,如《佛說大乘無量壽經》中說:「不計眾苦,少欲知足。」有了滿足感的話,縱然住在小小的草坯房裡,內心也會歡喜無比。否則,就算住五星級賓館,吃山珍海味,家有萬貫黃金,心裡還是很痛苦。
我們對身體不要太過貪執,不要讓它有增長貪心的機會,不然快樂不會有,修行也不會成功。小乘《毗奈耶經》和有關論典中說,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過於飽脹,必須過午不食……這些都是使身體不要貪得無厭的手段。如果過於貪著所求之法,將會招致各種痛苦。佛經中有公案說,有的人貪著衣服而轉生餓鬼,有的人貪著法衣變成魔鬼,還有一個比丘貪執缽盂而轉生毒蛇。在漢地,唐朝也有個華嚴宗的和尚,表面上嚴持淨戒、廣聞博學,什麼功德都樣樣齊全,但他對財物的貪心很重。有次他生病時,一個小沙彌不小心將他的缽盂打碎了,他竟然氣得病情加重而死去,死後轉生為一條毒蛇,仍念念不忘對小沙彌報仇。
所以我們生前應當淡泊知足,斷除對財物、身體等的貪執,否則,臨死時那種心念會特別強。人在死的時候,千萬不能在他耳邊提他喜歡的東西,應該讓他看阿彌陀佛的像,聽一些佛號,盡量把他的分別念轉向善法。而不要在喜歡轎車的人旁邊評論「什麼車是最高檔的,它是八缸、六缸、四缸」,這樣的話,對他有非常大的危害!
不執悅意物,厥為真妙財。(《入菩薩行論》)
我們不要執著悅意的事物,就像《佛子行》中所說,見到賞心悅目的對境時,應把它看作無有實質,猶如夏天的彩虹,如此就不會產生貪著了。有些人貪心比較大,看到商店有很好的產品,看別人開很好的車,看別人住很好的房子,就屢屢產生「這是我的該多好啊」的念頭。這是貪心沒有對治的結果,如果明白一切外物的無常性、痛苦性以及是有漏財產的過失,那麼最初得不到不會痛苦,得到之後不會特別執著,一旦失去了也不會傷心。一旦達到沒有什麼可貪的境界,那已經獲得了最妙的財富,即使你身無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佛陀在《遺教經》中說:「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沒有貪欲的人不管在哪個地方,城市裡也好、寂靜地方也好,不會整天愁眉苦臉,心情坦然、快樂、灑脫,沒有畏懼、痛苦、擔憂,就像日月在空中運行一樣自在,臉上時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但是很多人由於看不破,對財物視如命根,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痛苦。
作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學會知足少欲。上師如意寶的《忠言心之明點》和許多聖者的教言中都有這樣的教誡:修道的過程中,對財物和人首先要看破,不敢說完全斷掉貪執,至少也不要欲望太大了。《法華經》雲:「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一個人若能少欲知足,行持普賢菩薩廣大如海的六度萬行輕而易舉,無有任何困難。但是不懂知足少欲的話,縱然表面上給人講經說法,每天做各種善事,痛苦還是會接連不斷地出現。
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樂。蓮池大師說過:「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有了知足少欲的功德,貪心、嗔心、欲望、擔憂、煩惱及生活的壓力,統統都會去除的。有些在家人說:「我們生活壓力太大了,好重喔!實在撐不起來。」但如果有了知足的妙藥,即便你變成路邊的乞丐,也照樣會很快樂。有時候看路邊的乞丐特別快樂,每天到街上討一點飯,吃飽以後睡得特別香。可是有些大老板,吃完飯後一直想:「我明天怎麼跟別人說話?怎麼樣欺騙他?如何推銷這個產品?要賺多少錢……」一晚上都在盤算這些,第二天已經沒有精神了。可是老乞丐晚上睡得很好,早上起來身體特別棒。開玩笑!
我們修行人千萬不要特別貪,假如整天貪名貪財,不管你是仁波切還是上師,顯現上你肯定不是聖者。以前有個老堪布講經時經常說:「作為聖者,對有漏的財物像不淨糞一樣對待,根本不會去貪執。」可是很多人恐怕不是這樣,一談到錢財,表情就不同了,這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山上的修行人,還是要盡量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讓你有財產也苦行,天天捨不得吃,而是說不要整天想著發財,「我一定要修黃財神,發大財以後作功德」。(其實我看到很多修黃財神而發大財的人,根本不作功德,反而不斷地造惡業。修黃財神成了他造業的因,這樣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現在有些人修房子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然如果你有能力,想住得稍微舒服一點,對我們欲界眾生來講應該可以。可是有的人今年修一間房子,明年修兩間房子,後年修兩層樓,以後再修三層樓……修行境界若與房子高度成正比,那倒是很不錯,但財富越來越多的時候,有時候修行會越來越退步。這一點我就有深深的體會。以前自己剛來學院時,條件很差,除了能吃飽之外,基本上什麼財物都沒有,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聞思修行上,可是如今根本做不到,所以財富對解脫有很大的障礙,到一定的時候應該知足少欲。
所謂的知足少欲,不墮兩邊很重要。如果墮入一邊,連吃的喝的也沒有,每天都要擔心「我等會兒怎麼辦啊?跑到別人家去吃有點不好意思」,這樣也不行。原來有個和尚說:「不要緊!我學院裡的朋友比較多,每天到一家做客,一個月三十個人就可以了。」但這樣也比較麻煩。所以佛經裡說,不墮兩邊即是修行的順緣。
如今很多人為了財富特別忙,根本沒有修行的時間,但如果能知足少欲,這就是世間上最殊勝的財富。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雲:「佛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現在美國有些大商人,有幾十億美金不滿足,還要投資,搞各種各樣的項目。其實人生無常,幾十年來霧裡雲裡,到死的那一天,這些根本沒有意義,只是一個存款數字而已。有個明星曾說:「我的錢多也好、少也好,只是在銀行裡的數字變化,除此之外也做不了什麼事。」那多可惜啊!你今天存上100萬,明天減少100萬,自己卻無法享用,對世間也不做任何善事,真的特別沒有價值。所以到一定的時候,大家應該了解財富的實質,明白修行才是一切當中最重要的。
|
|
|
|
|
|
上一篇:弘一大師的生活習慣
下一篇:明照法師:論“種植福田”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