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如何離苦得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法師佛法講座:如何離苦得樂(一、二集):

1.如何離苦得樂  (第一集)  1990/7  美國  檔名:13-02-01
 
 
美國淨宗學會主辦這次的講座,要我給大家在此地結結法緣,講題也是臨時擬定的,內容還是不出《無量壽經》。為什麽我們要極力提倡《無量壽經》,也正是我們今天這個題目所探討的。

  現在在這個社會,國內、國外雖然物質生活已經可以過得去,實在講苦難還是非常之多。怎樣離苦得樂,確實是今天唯一的一個課目,這個題目也是佛法弘揚的目標。佛法,佛之所以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其目的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首先我們要知道苦從哪裡來的,然後才能夠明了佛對我們的教訓,真正可以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從根本上來說,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苦是從迷惑顛倒裡面所生的,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無明,無明是一切苦的根源。無明是什麽?就是對於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現象都不明了,換句話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不明了就叫做無明。

  宇宙人生,可以說自古以來,中國、外國一些學者專家,我們今天稱之為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都在那裡探討,都在那裡研究,可是一直到今天都沒有結論。實在上這個結論唯獨佛法裡面有,佛法裡面雖然有,可惜相信的人太少,這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在晚近大概兩百年間,社會人士誤認佛法為宗教。這宗教,尤其現代受過高等教育的這些人士,聽到宗教就會跟迷信連在一起,認為佛教是迷信,不肯深入去研究,這個誤會是非常之大。其次一個因素,佛教的經典太多,不但多,而且有相當的深度,不但有深度,而且所用的文字是文言文,要嚴格的來說,在中國文字學裡面叫變體文,它不是真正的文言文。你看看佛經,不要拿別的比,拿《古文觀止》來比一比,就顯得很淺顯。佛經的文字好懂,《古文觀止》不好懂,所以它叫做變文,變文拿現代的話說,就是古時候的白話文。

  可見得翻經的這些大師們絕對不會把文字故意寫得那麽深,叫人看不懂。翻經大師的目的是希望這部經翻譯出來之後,能夠普遍流通,稍稍讀一點書的人都能看得懂,他的目的是在此地,所以佛經的文字是最淺顯的文言文。但是這種最淺顯的文言文,現在人都感覺得很困難,因此在近代有不少人提倡,想把佛經再用白話文翻譯出來,這是一個好的構想,可是很不容易做到。為什麽不容易做到?開經偈上有句話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誰能解如來真實義?不解如來真實義,要他來翻譯那很可能就把如來的意思翻錯,這一翻錯過失就很大,對佛法的弘傳一定產生負面的影響,這個影響可能就把佛法滅亡掉了。所以譯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說把中文佛經翻成外國文,那就更難了。所以中國人應當自己慶幸,古來大德翻經的這些法師、居士們,可以說都是有修有證。不但是有修行,確實是證果之人,唯獨證果才能夠懂得一些如來真實義,就是不能完全懂得,總懂得一部分。翻譯雖然不能夠像佛講得那麽圓滿,總是八九不離十,這就非常的難得。這是說到中文所譯的經典,我們應當要珍惜。

  學習的方法,說實在話,佛的目的是要度我們,度這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幫助我們,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佛到這個世間來就沒有意義,他來做什麽?因此這個事情是難,可是他有善巧方便,他有方法,很巧妙的方法,能夠叫我們每個人,無論什麽樣的根性,你聰明也好,愚笨也好,你年輕也好,你年老也好,只要你接觸到佛法,佛就有能力幫助你,就能夠滿足你的心願。這不容易,實在不容易。現在關鍵之所在,就在乎我們能不能相信?所以佛法對「信」這個字非常的重視。《華嚴經》上說得好,「信為道元功德母」,信這個字是入道、證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能生一切功德,信心。如果我們對於佛法沒有信心,佛法雖然好,它的真實利益我們就得不到。

  可是在過去佛法的弘傳困難還不大,為什麽?代代相傳都有師承,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大致上沒有多大的出入,所以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比較上容易。現代的社會由於提倡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沒有人加以限制,這一開放、一自由,諸位想想這好不好?好壞實在講很難下斷語。如果是正確的思想、言論,當然不加以限制傳播,這是好的;如果是邪知邪見,沒有限制,也讓它傳播,一般人要沒有相當的修養,頭腦不夠冷靜,就邪正不分。如果邪知邪見傳播的范圍超過正知正見,換句話說,這個社會上對於邪正就非常不容易辨別。古時候言論、思想有限制,實在講有限制的好處,有它的好處,凡是不利於世道人心,不符合道德標准,一律不准流通,由國家來監督,這是跟我們現代人的思想完全不相同。在過去,這個限制實在講是有標准的,這就是社會道德的標准,今天是完全開放。

  現代學佛是非常的困難,找一個老師不容易找,到哪裡去找老師?老師要找一個學生也找不到,找不到學生。所以我們要真正想離苦得樂,要不走老路子,我看沒有第二條路好走,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要靠老路子、老方法。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苦難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佛法經論雖然很多,什麽樣的法門才能夠救急?讓我們學了立刻就能得到效果。在美國這個社會普遍流行的是密宗、禅宗,大家認為什麽?立刻就能見效。見的什麽效?神通、感應。是不是真有?給諸位說真有。但是說實在的話,這種神通感應確實普遍的存在,但是它不能解決問題,你的苦難還是沒有法子離開,你的幸福快樂還是很渺茫,我相信許多同修在這裡修學的時候,親身能體驗得到。這個不是說禅與密不好,禅與密都是佛陀傳下來的,哪有不好的?問題是在你怎樣去學習,你學錯了,佛法所求的不是神通,也不是感應,所以你求的目的就錯了。

  佛法求的是什麽?求的是叫你破迷開悟,叫你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迷惑,求這個。現在的問題關鍵就應該要曉得,什麽叫做迷?什麽叫做悟?迷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高的層次我們不要說,我們講最低的層次,自己才能得到受用。什麽叫迷?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錯誤了,自己不知道,這就是迷,不知道自己錯誤。我想錯了,我看錯了,我做錯了,我統統明了,明了自己的過錯,這就叫開悟,再能把自己的過失、錯處改正過來,這叫修行,這叫功夫,這就是離苦得樂的根源,可是人能夠知道自己過失實在講不容易。哪個人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就成佛、成菩薩了。實在講菩薩還有過失,完全沒有過失就成佛。菩薩跟我們有什麽不相同?菩薩知道自己的過失,天天在改過自新,到完全沒有過失就叫成佛。所以如果我們自己每天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能夠把自己的過失毛病找出來,天天都發現,那我就恭喜你,你就是菩薩,菩薩叫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他不迷。

  要想發現自己的過失,剛才說實在是不容易,從前的讀書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儒佛都提倡功過格,大多數用《感應篇》、用《陰骘文》來檢點自己一天的過失,用這個方法。佛門裡面你看蓮池大師有《自知錄》,《自知錄》就是功過格,佛門裡面用這個方法每天來檢點自己過失。這是求什麽?求覺、求不迷,這個比我們學佛的人用戒律是要方便太多。印光大師在世特別提倡的《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了凡四訓》,不遺余力的提倡,我概略估計弘化社印這三種書超過三百萬冊。在那個時代這樣大量的印行流通,目的是讓真正學佛的人,真正修求福的人,有個實在的依據,他真能求得到。這是老法師了不起的慧眼,指出我們一條正確的方向。

  剛才說過,佛教經論太多,尤其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整個世界非常混亂,世界上沒有安穩的處所,人心沒有皈依,沒有依靠,這是非常痛苦的。這樣多宗派,這樣多的經典,我們學哪個好?如果我們熟悉佛法的教學,一定能夠體會得到,除了淨土宗之外,一定要有很好的老師指導,不是說別宗不好,要有好老師指導。淨土宗沒有好老師不要緊,為什麽?你老實念佛就行了。我找不到好的老師,我也有辦法成就,這是佛真是大開方便之門,找不到好老師,還有一條路能成功,能走得通的。真正有好老師指導那可以,你修學其他的宗派,行。實在是找不到老師,對這個老師沒有信心,有懷疑,我們就回過頭來找不要老師的法門。

  淨土宗裡面所依據的經典,的確分量很少,五經一論,在中國歷代淨宗真正依靠的經典是三經一論,《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往生論》。一直到清朝晚年鹹豐年間,魏源居士才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這成為淨土四經。魏源居士晚年也是專修專弘,他有《無量壽經》五種譯本的會集本,這是非常有見地,因為「普賢行願品」與淨土宗的關系非常的密切。到晚近,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再把《楞嚴經》上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淨土四經的後面,這成為淨土五經,五經是這麽來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很短,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大家都念得很熟,二百六十個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

  印祖把這篇東西列在淨土稱為五經,我對他實在是五體投地。你看這麽多年代,這麽多人都沒有看出來,他老人家看出來了。他要不提出來,我們讀《楞嚴》都不注意,都是含糊籠統就這麽念過。我自己學經,《楞嚴》是我主修的課程,我也講過很多遍,都沒有重視,直到看到他提出成為五經,我突然才仔細來看,確實是了不起。這章經可以說是淨土宗的心經,《般若心經》是般若部的心經,大般若的心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不僅僅是淨土宗的心經,可以說是整個《大藏經》的心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的心要,不過是如此。如果再擴大一點來講,諸位對大乘佛法要有深入的研究,你就能體會到,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說的無量無邊法門,都出不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這是老和尚不特別拈出來,我們就忽略了,才曉得這實在了不起。為什麽?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轉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最重要的一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的是什麽?十念必生。念阿彌陀佛念十句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真正了不起,這真正叫普度一切眾生。

  我們在當年初學佛的時候,對佛法雖然很景仰,對釋迦牟尼佛也很尊敬,可是心裡總有疑惑,總認為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能力並不是真正圓滿,釋迦牟尼佛也有不能,也有做不到的事情,總是有這個念頭,其實這是我們以凡夫的心態去測量佛菩薩,哪裡曉得佛菩薩確實有不可思議的智慧、能力。這是什麽?一個人造作很深的罪業,立刻就要墮地獄,這樣的人佛有沒有能力叫他馬上成佛?如果有這個能力,那佛真是全知全能,我沒有話說;如果佛沒有這個能力,那佛的能力還是有限。到我們念了《無量壽經》,念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才知道佛真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就是阿彌陀佛本願的第十八願,「臨命終時十念一念必生淨土」,生到淨土就成佛,確實能叫五逆十惡的地獄眾生立刻成佛,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這個法門在淨宗,所以我們才體會到這個法門之廣大。

  大勢至菩薩這章給我們什麽啟示?這個很重要。經文一開頭就說得很清楚,大勢至菩薩自己對著釋迦牟尼佛講,他說「我與五十二同倫」,這五十二是講什麽?就是說所有的念佛人,所有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把他分為五十二類、五十二個等級,這就是圓教裡面所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十二個位次。同倫,倫是倫理的倫,就是志同道合,就是專修念佛法門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從初發心到成佛,用什麽方法?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不要用其他的法門。後面經文講得更清楚,他的方法是「淨念相繼」。他的功德,功德是佛門說的,我們一般人講效果,效果是什麽?「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是禅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可見得他的成就跟禅宗是一樣,是明心見性,用什麽方法明心見性?念阿彌陀佛的方法,用淨念相繼。

  所以這個念佛就要注意了,是淨念,淨是什麽?清淨心,要用清淨心去念這句佛號才行。相繼是不間斷,一句一句接著,著重在淨,著重在繼,著重在這兩個字。我們再說得簡單一點,淨就是決定不懷疑,懷疑心就不清淨;決定不夾雜,夾雜什麽?夾雜一些妄念,有夾雜那你的念就不淨。所以一定要能夠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這就叫淨。你看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教我們念佛的秘訣,他說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夾雜什麽?夾雜的是念經,連念經都是夾雜。我每天念一遍《金剛經》,念一部《地藏經》,再念阿彌陀佛,行不行?不行,你這個念不清淨。你念《華嚴經》、念《法華經》都不行,都是夾雜,念咒也是夾雜,做法會那就更夾雜,這是很大的忌諱。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修清淨心,心真正到清淨了就開智慧,真正的清淨心就是心性,就叫明心見性。我們的心現在不明,為什麽不明?夾雜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它不明,心性見不到。我們念佛的目的無非是把這些夾雜的東西去掉。所以念佛要著重在淨念,這個淨字很重要;要相繼,要念念不中斷。

  可是這個法門實在講是一切諸佛都說難信之法,你要一聽說就相信,說老實話,你決定是再來人,你不是個普通人,普通人是決定不可能,因為你要真正一相信了,可以說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這是多大的福報!我們常常有同修用這個法門接引,說是人家難信,我聽了,我說很正確,為什麽?看看這個人,他像不像成佛,他不像。真正相信,完全不改變,他這一生成佛了。菩薩他都不要,他成佛,你想想是什麽樣的福報,什麽樣的智慧,他是那種人嗎?不是。我們再想想我們是嗎?我們也不是,所以聽了半信半疑。真正是那種人,他這一生成佛的機緣到了,一聽就相信,馬上就接受,那真是諸佛護念,三寶加持,這個不可思議。

  所以大勢至菩薩接著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就是不須要借任何方法來幫助,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就成功。大勢至菩薩所修的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永遠不改變,他來接引眾生、度化眾生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實在講是修「楞嚴大定」,因為《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各人說他自己用什麽方法修楞嚴大定。大勢至菩薩說明他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成楞嚴大定,觀世音菩薩是用參禅的方法,方法不相同,他的結果是一樣,全是修成楞嚴大定。我們不能說沒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你在這一生不可能聽到這個佛法,聽到之後,你也不可能會接受這個佛法。你聽到了,你能接受,雖接受,半信半疑,不肯認真的去學,就說明你還有一點善根,你的善根還不夠成熟,我們都是這樣的人。

  那麽要從哪裡培養?當然要從大乘佛法。你對於大乘佛法真正通達、理解,你對於淨土宗才會認識,可是這很難。走近路,那你就得要相信我說的,你相信我說的,說老實話,你就省了三十年的時間,我是搞了三十年才相信。你跟我一樣半信半疑,要到我這種堅定信心,你還得要去努力三十年,三十年如果碰不到好老師指導,那還靠不住,三十年信心也沒法子堅定。如果要速成,真正想成就,諸位可以從淨土五經下手。《五經讀本》我們在台北印了很多,流通在美國也不少,現在運到達拉斯的也很多,我看我們書庫裡頭藏書也還有很多,同修們都可以能夠得到。從五經下手,五經當中最重要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定要真正去讀誦,要認真去讀,一天至少要念三遍,好好的去念三年。這三年當中把所有一切其他法門統統放下,專心念佛,修什麽?修清淨心,修一心不亂。

  心清淨了,你的業障就消除了,什麽叫業障?業障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那叫做業障。心清淨了,不胡思亂想,業障就沒有了,業障沒有了,智慧就開了。這個智慧就是你處事待人接物,忽然之間聰明了,從前人事看不清楚,現在看得很清楚;以前不知道怎麽做法,現在曉得怎麽處理,智慧開了,用這個方法非常有效。但是讀經給諸位說,前面大概五百遍是最難的,五百遍以後要勸你不讀,恐怕你不會接受。為什麽?你已經進入狀況,你已經嘗到法味,吃到甜頭了,欲罷不能,到那個時候你自然會增加。我們現在在台北的同修,有一天念十三遍,有發心念滿一萬遍的,他們平均差不多一天念十遍,一年就念三千遍。

  這些同修來問我,因為我預先規定的是三千遍,三千遍念完之後,「法師,我們還要念什麽?」我說你繼續念,你念一輩子永遠不要改變,我說你一定往生,決定往生,不但決定往生,你決定是上三品往生。上上品我不敢保證,上中品、上下品我敢保證,一部經念到底。現在在台灣念的人多,為什麽?他得到感應,得到好處的人多了,身心清淨,煩惱少,妄念少,智慧增長,他真正得到效果。我現在在達拉斯建了個小道場,我發願成就人,成就什麽人?成就念佛人。因為我道場很小,大概可以容納五個人的樣子,現在已經來了兩個,自己來的。我這個道場不招生,不撒廣告,你自己到我這兒來發心,你說我專修淨土,你來修一年,功課就是《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一年念滿三千遍。這一年的吃住我供養你,你什麽事情都不要做,你只要好好乖乖在那裡念一年佛,這一年,說老實話,就是將來往生的基礎。

  如果你發大心,想將來報佛恩,弘揚這個法門,我的要求是五年當中,有七部經,每部經都要念三千遍。這七部,當然第一個是《無量壽經》,第二個是《阿彌陀經要解》,是連經跟《要解》都要念的,這個經本子明天我帶來送給諸位同修。第三部是《普賢行願品》。第四部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雖然是小乘經,很重要,它世出世間法都講到,佛經選的這四部。另外三部不是佛經,因為你要弘法,世間法要不通不能弘法利生,所以世間法的選了三部,第一種是《了凡四訓》;第二種是《感應篇》,《感應篇》不長,只有一千多字;第三種是我們儒家必讀的《四書》。我總共選的七門課,七門課五年當中不能每樣念三千遍,你弘法利生沒有根基、沒有基礎。這是我要求同修跟我修學,所以將來這個小道場的同修都是自己關著門讀經典。

  念滿三千遍,我跟他們說過,我給你講經只要講一年,你就統統都會了。我給你講一部經、講兩部經,所有一切經典你都通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麽?你的心定,智慧開了。我教你修行,一年的時間是修定,修一心不亂;你要弘法,那要修五年的清淨心。你個人修行一年清淨心夠了,要想弘法利生要修五年的清淨心。心淨則土淨,這個重要。我這個方法也有根據,根據《無量壽經》,而且就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你看這個題目,我們要求的是「無量壽」,無量壽是什麽?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我們學佛的人要求的,第一個不老,第二個不生病,第三個不死,我們求這個,這才無量壽。現實生活上我們求莊嚴,莊嚴是什麽意思?莊嚴是幸福、美滿、圓滿,沒有欠缺、沒有缺陷,這是莊嚴。用什麽方法求?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我們修學的關鍵。

  我們今天用讀經、用念佛修什麽?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心清淨、平等自然就覺。什麽叫不覺?你不清淨、不平等,不清淨、不平等就是迷,就不覺。所以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方向,我們的方法,統統在經題上。這部經就是經題的細目,經題的說明,可見得這部經的重要。這是很多人問我為什麽要選這部經?我就說我要求的是「無量壽莊嚴」,我所求的全都在這部經上。所選的其余的幾部經,剛才跟諸位說的,五經裡頭最重要的《普賢行願品》,剛才跟諸位講的,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輔助《無量壽經》。

  所以我們在台灣我圖書館的早晚課,達拉斯這邊小道場的早晚課,早課是念《無量壽經》第六章,就是四十八願,我們早晨早課是念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念完之後,我們念佛、回向、三皈依,我們早課這樣做法。我們的晚課念《無量壽經》第三十三章、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念這個五章。這個五章裡面講什麽?五章裡面統統講的是我們的毛病、過失,用這個五章經典來檢點我們自己這一天,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哪些地方對了,哪些地方錯了,改過自新。也是念完之後念佛、回向、三皈依。這是專修淨宗,這個早晚課對我們真的有好處、有利益,一般寺院課誦本對我們學淨宗來講就是夾雜,沒好處。

  修學,諸位記住一個原則,我們心能不能清淨,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妄想分別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少,你從這個地方去檢點才曉得你修學是不是真正得力。不要求感應,你要求感應、求神通,這個世間妖魔鬼怪很多,他們都會變魔術,都會欺騙你,那你就上當。真正的佛法是修清淨心,這個經典對我們來講就非常重要,非常契合我們這個時代修學。尤其在整個社會不安定的狀況之下,除了這個法門,除了這個經典之外,實在我們再找不到更好的法門。

  經典理解不理解不關緊要,為什麽?因為我修清淨心,我修平等心,我不要胡思亂想,我不要跟人家比高比下,不要這些東西,所以嚴格的來講,不必去求解。不必求解,它裡面有正確的理解會現前,這就叫開悟,有悟處。你念得愈多,每念一遍都有悟處,遍遍不一樣。我講這部經也是遍遍都不相同,每念一遍意思都不一樣,每講一遍意思怎麽會相同?不會相同的。可見得這裡面的道理是無有窮盡,讓你自己慢慢去發現。我只把佛法裡面唯一的珍寶貢獻給諸位同修,修行決定要靠自己。聽經、研究說老實話都不重要,我們自己心沒有到純淨的時候,聽經是障礙,為什麽?增長邪見。你沒開智慧,你所聽的這些,把這個又分別、又執著,好,統統都記到阿賴耶識裡去了。阿賴耶識種子已經很復雜,又要添這麽多新的東西去,骯髒的東西去。所以古人說得好,聽教,就是聽講經,要在消歸自性,阿賴耶識裡頭不落種子,他消歸自性。消歸自性就是什麽?開悟,跟自性融合成一體,變成一片光明,變成智慧,這個聽經才真正有作用。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我們今天聽經愈聽愈糟糕,愈聽阿賴耶識的種子愈來愈多、愈積愈多、愈積愈雜、愈積愈亂。聽的是什麽東西?全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一句也沒聽到。真正佛法,佛說得都很好,佛是說而無說,佛弟子們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就對了。我們聽了再多,與心性毫無關系,所聽的都變成常識,佛學常識不學也罷,為什麽?與離苦得樂毫不相干。我這講得很清楚了,不但不相干,恐怕還增長苦,不會增長快樂。有些人我也遇到,他說我不學佛的時候,我的煩惱還少,愈學是煩惱愈多,這個說得也很有道理。不只他一個人,許多人學佛帶來了很多的痛苦,那不是佛法給他的,是他所學的不如法才會有這個現象,如果他所修學的如法不可能有這個現象,佛法決定是教你離苦得樂。

  所以我們想想印光老法師過去的教訓,做印光法師的學生不容易,做他的學生,他的方法就是大勢至菩薩的方法,叫你回家老實念佛,萬緣放下,連佛法都放下。拜老和尚為老師,得空閒的時候到廟裡面去看看師父,師父一見到就一頓臭罵,「你來干什麽?」「我來看師父。」「師父你已經看過了,還有什麽好看的!」罵回去。你不回家老實念佛,跑到這裡來,時間浪費了,精神浪費了,還要浪費錢財,你來干什麽?方法教給你了,回去好好的做,不要再看了。下次見面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面,有什麽好看?真正教我們。哪個人能遵照老和尚這個話去修,那個人一生決定往生。我們看近代《往生傳》,裡面的人確實大多數都是印光法師的學生,都是接受印光法師的教導,這是真正善知識。我們這一代這些法師大德們提起印光法師,每個人都很尊敬,但是對他老人家敬而遠之,都不提他。為什麽?要提起他,寺廟沒信徒來了,大家都不到寺廟來了,這寺廟沒人了。可是你要曉得印老的話是真話,是真正能夠叫你了生死、出三界,真的不是假的,希望同修們要牢牢的記住。

  學佛,實在講無論在家、出家,要找一個樣子。今天我剛剛來的時候,李居士拿一幅畫給我看,大陸上一位法師畫的,這位法師畫了一個阿彌陀佛的接引像,聽說他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話一句不說。不管什麽人去問他,他答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想也可能是印光法師的徒弟。對了,完全正確了,心裡頭沒有二念。畫了一幅阿彌陀佛的接引像,我們在台灣翻印,將來印出來之後,諸位同修都可以能夠請得到。所以今天這世間人,說真的,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勸告他不相信,騙他他相信,這一代根性是這麽樣一個根性,騙他他歡喜,說真的他不相信。幸虧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修個半年、一年還真有效果,如果這些人修行再沒有效果,這個法門恐怕就真正是沒人相信,真是難信之法了,還有幾個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得到非常殊勝的效果。

  這也正是北京黃念祖老居士所講的,我們現代學佛,大家在一塊共修,他老人家給我們講了三個原則。第一個,同修貴精不貴多,多了沒有用。第二個,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香火很盛,徒眾很多,都是屬於形式。寺廟蓋得很大,那是樣子、形式。要重實質,實質是真正修行,也就是說大家在一塊共住,心地真正清淨,這個重要。講到個人修行要重清淨心,要重在一心不亂,不注重感應、神通,這些東西都無關緊要,不重視這些,重視清淨、一心不亂,這個指導非常正確、非常的難得。

  不但是諸位同修,就是我在達拉斯這個小地方,我是把它當作茅蓬來住,住在裡面等於閉方便關,盡量不與外面人接觸,我心才能得清淨。一切應酬都避免,我們的生活非常簡單,我們所求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在這個世界再混下去,決定不想再搞輪回。所以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統統把它捨掉,使我們的心、願、解、行都能跟阿彌陀佛相應,也就是說跟《無量壽經》相應。經上怎麽講的,我們就怎麽做,這部經典是我們的想法、看法,認識做法的一個標准。我們學得果然很像,那就像阿彌陀佛了。你要問阿彌陀佛是什麽樣子?《無量壽經》講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樣子。我們照樣來學習,就學阿彌陀佛,學得很像阿彌陀佛,諸位想想,哪有不見阿彌陀佛的道理?跟阿彌陀佛志同道合,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一個人修一個人成就,兩個人修兩個人成就。

  我們提倡這個法門以來,在達拉斯我現在曉得有二、三位同修,他們《無量壽經》念了兩年,有一個人每天是念兩遍,有兩個人每天念一遍,這都是這邊工作繁忙,壓力很重。在台灣一天念三遍、五遍的很多,一天念十遍以上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台灣還是個福地,非常難得。果然依這個法門修學的人多,這個地方必然是諸佛護念,三寶加持。過去我也聽不少人講,台灣是福地,說將來全世界有大劫難,地球上有三個福地,第一個是台灣,第二個是瑞士,第三個是新加坡,這三個地方不遭難。但是我們看目前的形勢,好像台灣災難重重,但是看到台灣人學佛、念佛這樣認真,一想的時候恐怕不會有災難。為什麽?真正肯修的,我剛才講了,那是真菩薩,真正的菩薩,這不是普通人。一天《無量壽經》能念十遍,一心向往淨土,他是真正的菩薩,菩薩住在那個地方,這個地方不會遭難,所謂是一個人有福,這一屋的人都沾了他的光。台灣是真有菩薩在那裡住,而且現在我所知道的,三十個人以上,這個地方怎麽會遭劫難?不可能。雖然造罪業的人多,但是有那麽多菩薩住世。我在新加坡講經,演培法師也說,按照佛法理論上來講,台灣不應該有災難,這個說法很正確。

  這部經自從提倡以來,我們提倡這個經典大概才只有五年的時間,現在可以說在台灣從南到北,已經普遍的得到共同的認識,大家普遍的修學,這是非常希有難得。可是能夠將一切工作放下,在台灣同修當中還有,在美國就相當之難。所以我們有這個因緣,就是有這個機會,應當盡量的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過去大慈菩薩說得很好,他說你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幫助兩個人往生,就是你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所勸的人當中確實有兩個往生的,比你自己念佛的功夫就要強、要勝過。你將來會往生嗎?你決定會往生。因為那兩個人碰到你臨命終時,他會告訴阿彌陀佛,我們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他勸我們來的,我們一定去接他。如果你能勸十個、八個往生,你自己不念阿彌陀佛也決定會往生,這大慈菩薩說的。在佛法裡面來講,勸人念佛的功德是無與倫比,沒有能夠超過的。

  這部經在過去我跟諸位同修們報告過,肯定的是佛門第一經。這個經典是第一經,是一切諸佛菩薩度眾生的第一法門,不容易認識它,這麽多經典,哪個第一、哪個第二不容易找到。黃念祖老居士在注解裡面告訴我們,他注解也是引用古大德所說的,而且說話這個人是日本人,道隱大師,唐朝時代在中國留學,回去也是專修這個法門。他有《無量壽經》的注解,現在在日本《卍續藏經》裡面。他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如果在這裡面選第一,《華嚴經》第一,這的確幾乎是公認的。《華嚴經》再跟《無量壽經》一比,《無量壽經》第一,就把《華嚴》比下去。這個話說得有沒有過分?如果諸位把這兩部經仔細去研究一下,才曉得他說這個話一點都不錯。《華嚴》雖然是經中之王,但是《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壽》。《華嚴經》最後的歸宿是《無量壽》,《華嚴》一直到最後才講極樂世界,這部經典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是講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才是第一經。

  《無量壽經起信論》,這也是了不起的一個著作,這個人也是貴族出身,他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他的家庭環境好,所以有時間去學佛,專心在佛法上。他還有一部《華嚴念佛三昧論》,就是《華嚴經》修行的方法,專門用念佛的方法來修《華嚴》的一真法界,這是講《華嚴》修行的方法。實在講《華嚴經》就是勸人念佛,我這也是在過去講《華嚴經》發現的,因為華嚴三聖裡面除了毘盧遮那佛之外,文殊、普賢都是念佛求生淨土。末後「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學什麽法門?就是學的念佛法門。

  彭際清居士做《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念《華嚴經》真正是得到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就是念佛三昧,這個沒有白念,他真正念透了,真正得到了。所以他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它跟《華嚴經》沒有兩樣。八十卷這分量多,大本;《無量壽經》比它少,中本。既然有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小本是什麽?《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的內容完全相同,只是一個說得簡略,一個說得詳細,這是把《彌陀經》跟《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相等的看法。這要不是在大乘佛法真正深入透徹理解,你沒有法子做比較,你無法選擇。

  一等、二等、三等、四等統統都有,你喜歡哪一等的,我就送你哪一等的,但是我給你介紹一定介紹第一等,否則的話,到以後你會怪我,你曉得第一等,你把二等、三等給我,這就對不起人。我們只要是好的經,大家喜歡、需要的話,我們統統都印,可是我自己讀誦、修學、勸導的止於淨土五經,五經之外我不勸,你修學我很贊歎,但是至少我不會修,因為我很清楚那不容易,相當困難。你要依這個法門來修學,可以說你這一生決定成就,這是我們真正離苦得樂。不但離我們現前之苦,佛法講,如果得的樂只是這一世的樂,來世不樂,這不是真樂;來世能得樂,後世不能得樂,這也不是究竟樂;所以離苦要離究竟之苦,得樂也要得究竟之樂,這是佛教我們的。

  輪回確實是有,這個現代科學都已經證實。我們這一世苦,實在講並不可怕,一世。如果還有來世,給諸位說,來世一定比這一世還要苦,你相信嗎?為什麽肯定來世比這一世要苦?苦是果報,果前面一定有造因。我們想想這一生造的什麽因,我們造的是善因還是惡因?這一世沒有造善,造的都是惡因,自私自利是惡因,來一世哪裡能比得上這一世?所以不能超越輪回,說老實話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這個才可怕。如果你要再追究,深入追究這個原因,原因在我們的教育是一代不如一代。道德的觀念、倫理的觀念都失去了,處事待人接物都不合禮儀。

  今天我們講不合禮儀已經不能講了,為什麽?沒有禮還有什麽可講的。所以在台灣結婚的時候,有人穿黃色的,有人穿白色的;喪葬的時候有披麻戴孝的,有穿上黑色服的。你說合禮不合禮?不能講。中華民國建國以來沒有制禮作樂,就沒有標准,你愛怎麽樣就怎麽樣。披麻戴孝是清朝的禮,穿黑色服是洋人的禮,自己國家沒有禮,沒有標准還談什麽?所以我們這個時代是亂世,非常可憐,中國歷史自古以來沒有這個時代。諸位要是細讀二十五史,你看任何一個朝代政權得到之後,大概總不會超過五年就制禮作樂,整個國家制度就制度化了,一切都有標准。唯獨民國成立,音樂只有一個國歌,除這個之外,統統沒有了。禮節,大概禮服只有軍人戴的有階級的禮服,除了軍禮之外都沒有了,所以將來這個歷史不曉得怎麽寫法。今天沒有標准,家沒有家教,這怎麽講?真是《無量壽經》講的這句話,「先人不善」。就是長一輩沒有好好的教我們,這不能怪,這個話說得好痛心,就在《無量壽經》上。

  但是這些禮從哪裡來?禮是性德,本性裡面自然之德。我們迷失了自性,違背了道德,中國人所講的道德仁義,這是自然的法則,絕對不是古時候這些專制的帝王制造這些東西來約束我們,不是這樣。我們今天要求自由、要求開放,自己想怎麽做就怎麽做,任性的做,這種造作果報太可怕。現前的社會動亂,無論在思想上、見解上、行為,沒有一個標准可以遵守,這個不得了,這個社會亂了,天下大亂,將來三途果報就更悲慘,畜生、餓鬼、地獄。今天我們造的是這個因,將來怎麽能夠逃避這個果報?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總是要警惕、要覺悟。

  所以基本修學的方法,最重要修學的方法,無過於清淨心。人心清淨,自然就符合道德仁義。有人問什麽叫道?什麽叫德?要依照儒家那個解釋,怎麽解釋恐怕我們都還沒有搞清楚,很難懂。用佛法來講就容易懂得多了,道是什麽?道就是自然。什麽叫自然?你沒有一切分別執著就是道,離一切分別執著,心裡面如如不動,那叫道。在淨土宗講就是理一心不亂,這是道;禅家明心見性,這是道。不但自己的心,自己的見解跟整個宇宙合而為一,合一了,十方三世都沒有,十方三世是妄念,是從你分別執著上產生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哪裡有過去、現在、未來?哪有四方、四維、上下?沒有。所以心如太虛、量周沙界,這是道。老子也曉得「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道,道的確是一。孔老夫子也體會到,他老人家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上講過兩次。佛法,《華嚴》裡面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是道;淨宗講一心不亂,一心是道。什麽是德?好善好賢,這是德。喜歡善人,尊敬賢人,這是德。推己及人,這是仁。我不喜歡的,想到別人也不喜歡;我喜歡的,想到別人也喜歡。常常能夠推己及人,這是仁,仁慈。義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盡義務,我只有付出,決定不想將來怎麽樣回報。

  道德仁義確實是性德,誰做到?在佛門講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確實他統統做到。佛菩薩距離我們遠,祖師大德距離我們近。祖師,看看他的傳記,看看他的作品,他確實做到。所以這些東西不是古人制定了約束人,你要這樣看那罪過就大了。它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只要你心地清淨,你的想法、做法自然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看到古人定的這些規矩,覺得他約束我們,處處給我們不方便,是什麽?我們迷失了自性,反而把性德當作障礙,這就叫做迷惑顛倒。迷失自性是迷惑,把性德看成障礙,這叫做顛倒。

  怎樣能夠恢復自性?說老實話,在佛門裡面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的確是殊途同歸,只可以說方法、手段不一樣,方向跟目標統統相同。像在禅宗裡面用觀心、用參究的方法恢復自性,明心見性;教下則用讀經、用止觀的方法;密宗是用持咒,三密相應的方法;淨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你要問,這麽多方法、手段求的是什麽?說老實話,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你的真心。心裡面起念頭那是妄心,真心離念,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真心裡面沒有念頭,有念是妄心,無念是真心。中國儒家講至誠,誠怎麽講法?也是無念。曾國藩先生的讀書筆記裡面對「誠」下的定義,誠是「一念不生謂之誠」,他也懂得。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就跟佛法講的菩提心沒有兩樣。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字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心,這個心不迷。儒家講的誠心誠意就是佛門講的菩提心,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心起作用,處事待人起作用,給諸位說,就是道德仁義禮,就是這個東西。它自然流露出來的,絕對不是一個人發明造作的,他發明怎麽會發明得那麽好!不可能的。性德自然流露。

  所以諸位,我教你這個方法,你能夠把心定一年,你再看佛經,再看中國的古書,你才知道熱愛中國,你才曉得中國古聖先賢的確是偉大,真正了不起。你要心不清淨,看古人東西、看佛經,這都是過時了、落伍了,應該丟到垃圾筒裡去了,一文不值。兩種完全不相同的看法,為什麽?你根本不能認識,根本不能體會,這就是你邪正不能辨別,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妄,甚至於是非、善惡、利害你完全不懂。你說這種人可不可憐?他今天所造作的因,將來所受的果報,我們想想都能想得到。連朱子家訓裡面都有一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朱子家訓》上就有這一句。為什麽?真正讀經書才明理,才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今天我們失去這個能力都不知道,不是少數人失去,是大多數的人失去,幾乎百分之百,這還得了!所以李老師往生之前說一句話,「這個世界沒救了,佛菩薩來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條生路,念佛求生淨土」。這他臨終最後對學生的教訓,天下已經大亂,沒救了,這個話說得的確是很痛心,我們仔細觀察事實確實如他所說。

  我們在國內外每天宣揚《無量壽經》,幫助幾個有緣的同修,什麽叫有緣?你肯相信就是有緣。你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就得度,就成就了。你不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給你種下善根,這個緣分非常希有難得。

  在現代,台灣實在講很難得,將《四庫全書》印出來。《四庫全書》,當年這是乾隆皇帝時候所編的,總共只有七部,庚子之亂之後,到清朝末年,這部書只剩三部半,有一部殘缺,台灣還保存一部,這一部是最珍貴的本子,原來藏在文淵閣,皇宮裡面所收藏的,完整的本子沒有欠缺,在台灣整個翻印。另外一部就是《四庫全書荟要》,《荟要》是特別給乾隆皇帝編的。乾隆皇帝六十三歲的時候才發起編《四庫全書》,他自己想到這個書分量這麽大,時間那麽長,怕自己活不到那麽大的歲數,看不到書完成,就下一個命令先編《四庫荟要》,《四庫》裡頭的精華,好的東西先編出來讓他可以看到。《四庫荟要》有兩部,一部是在摛藻堂,皇宮裡面乾隆自己的書房收藏這一部。另外一部在圓明園,八國聯軍的時候,圓明園燒掉,這部也燒了。所以《荟要》只剩下一部,唯一的這麽一部也運到台灣,台灣也翻印出來了。

  《荟要》跟《四庫》性質還有點不同,《荟要》裡面的東西非常完整,因為是供給皇帝看的。《四庫》裡面,凡是對清朝不利的那些文章統統刪掉,《荟要》裡面沒有刪,《荟要》是給皇帝看的,對內不對外。《四庫》是對外的,所以篇章也是殘缺,換句話說,畢竟還有點政治的因素在裡面,但是刪的幅度並不大。這是中國文化真正的寶貝,現在在台灣發行,價錢賣得也相當的合理。《四庫全書》台幣現在賣一百六十八萬,《四庫荟要》賣五十六萬,價錢相當合理,五十六萬還不到兩萬塊美金。我們在達拉斯先買一部《荟要》,將來如果有必要的話再買《四庫全書》。

  《大藏經》,我在那邊收集十種不同版本,這些將來供養真正發心弘法的法師。我自己年歲大了,不用這些,我對後來發心的同學,我供養他,我自己不念,我老實念佛。他們要學,我歡迎,只要認真的來修學,我一定發心供養,我盡心盡力來供養。希望將來大乘佛法每個宗派都能夠弘揚到全世界普度眾生。今天我們講了兩個小時,經典裡面有很重要的一部分經文,明天還有兩小時,我再特別跟大家介紹。那就不是講全經,特別著重在離苦得樂修學的經文,選幾段出來研究討論。好,謝謝諸位。

2.如何離苦得樂  (第二集)  1990/7  美國  檔名:13-02-02  

昨天跟諸位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這部經的好處,它的特色,我們上一次在灣區大覺蓮社做了一個比較詳細的介紹,這個錄音帶灣區大覺蓮社有保存,這邊淨宗學會也有,同修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向他們要一套聽聽,做個參考。詳細的講解,我想這邊有保存著前年在新加坡所講的,一共講了六十個小時。在台灣講的就更詳細,我記得好像是講了九十次,一次是九十分鐘,就是一個半小時,那一套帶子是比較更大,如果大家有時間聽這個詳細,沒有時間就聽簡略的介紹。灣區雖然時間短,只講了二十二個小時,但是也是一次完整的解說。

  一生當中有緣分遇到這部經典確實是非常的希有,今天我們利用這很短的時間,把經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們略為介紹。這部經一開端,在第一章裡頭,第一章裡面通常都是講六種成就,六種成就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它所列的哪些人,這些人在佛法裡面講是表法的。佛當年在世講經,弟子們可以說每一會都參加,不可能有缺席的,這些人是常隨眾,佛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一次不缺的。但是為什麽每部經列的名字不一樣?既然是每一會大家都參加,應該列名字都一樣,為什麽不一樣?所以要曉得列名字的用意,列這些名號對這部經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你要懂得這些弟子們的專長,佛有最著名的十大弟子,十個人各人有各人的專長。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每個弟子都有神通,但是神通最殊勝的,稱為第一的是目犍連尊者;每個人都有智慧,智慧裡面第一是捨利弗。所以看看那些是什麽人,就曉得這部經是什麽意思,它代表的是什麽,這個很重要。

  諸位看佛經,一定一展開經典你就留意它是哪一個人,在這部經裡非常希有而難得見到的,第一個是憍陳如尊者。我相信同修們讀佛經也讀得不少,你們在哪部經典裡面看到憍陳如這個人?《金剛經》沒有,那在後面。一開頭序分裡面,後面那個不算,這是在前面的,這是表法的。憍陳如這個人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在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次說法,他是第一個聽佛講經開悟證阿羅漢果,他在佛弟子當中是第一個開悟。所以他是得道弟子當中的長老,我們一般講大師兄,他是第一個開悟的。他的名字列在此地,那當然是一定列在第一,不能列在第二,代表這部經是佛度眾生的第一經,佛第一次說法,第一次聞法開悟證果的,代表這個。你就想到這部經在所有一切佛經當中,它是什麽樣的地位你就明了。所以這部是佛度眾生的第一經,在《華嚴》之上,我們一生能有幸遇到實在是不容易。古人所講的無量劫中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了,這是值得慶幸的,決定不能讓這個大好機緣空過,空過那太可惜了。所以這是表法,它有特殊的意義。

  夏蓮居居士重新會集。《無量壽經》在中國來得最早,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可以說它在初期就傳到中國,跟中國人緣分特別深。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所以在翻譯次數之多,一切經都沒有超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有十二種的翻譯本,當然譯本裡面出入不同,這是必然的趨勢。但是一切經裡面多次翻譯的情形很多,譬如《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六種譯本我們統統展開來看,大同小異。唯獨本經譯本裡面的出入很大,所以古人就提出疑問,如果是同一個梵文原本,即使十二個人翻,十二個人翻得不一樣,內容總是大同小異,總不會有太大的出入。本經有很大的出入,有這種現象,古大德就判斷傳到中國來的原文本子決定不是一種,一種不可能有這麽大的出入。

  譬如四十八願,這是《無量壽經》最重要的,有的經裡說二十四願,有的經是三十六願,有的經上是四十八願,這個出入太大了。所以就斷定佛當年在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佛必然是多次的宣講,因此原本就有很多種,就不是一種,證明佛在世多次宣講。一切經佛當年在世是只講一次,沒有講重復,唯獨《無量壽經》重復多次宣講,這就證明這部經的重要性,證明這部經確實是佛普度眾生的第一法門,這個的確是找得到根據。本經,古人說是在方等時期所講的,但是《大寶積經》裡面有「無量壽如來會」,至少這個給我們提出證據,佛是講過兩次,不是講一次,講過兩次。根據不同的譯本判斷,佛可能還講過第三次、第四次,這是非常希有的因緣。這樣多的本子,不同的原本傳到中國來,我們都把它翻譯,那要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真正做一番徹底的了解,必須這些譯本全部都要念。全部都要念,實在講古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經本都是手抄本,手抄本流通的量就很有限,你一生當中未必能夠看到一種本子。

  宋朝王龍舒居士,這是了不起的一位佛學家,他念佛往生是站著往生,這樣的功夫。他一生當中看到《無量壽經》只看到四種,就可想而知經本的蒐求非常困難。即使在台灣,在近代我們所曉得的,《無量壽經》原譯本十二種本子喪失了七本,保存流傳到現在只有五種,喪失掉七種。這五種本子,就是專修淨土的這些高僧大德,一生當中五種本子都看過的就非常少。我所曉得的,李炳南老居士是我的老師,他五種本子也沒有完全看到;道源老法師,這也是一生專弘揚淨土的,他也沒有看到。《無量壽經》流通比較普遍一點的是康僧铠的本子,其他的四種譯本就很少見,因為沒有單獨的單行本流通,一定要去看《大藏經》,只有《大藏經》裡面有。所以這才有會集的必要。

  會集是把這五種原譯本綜合起來重新編排,重新來校對,編成一個新本子。這個工作第一個做的就是王龍舒,他是宋朝時候人,做會集本,剛才說他只看到四種本子,唐朝《大寶積經》裡面的本子他就沒有見到,所以他是四種原本的會集。他這個會集本稱之為《大阿彌陀經》,很了不起,會集得很不錯,流通也相當之廣,並且收在《大藏經》。這是會集從王龍舒開始,從宋朝時候開始的,這是有相當的歷史。可是《大寶積經》裡面有許多經文是那個四本裡頭沒有的,而且非常重要,因此這個本子會集就不免有遺憾之處。

  一直到清朝彭際清居士,他又做了一個節本,他不算是會集,他就把康僧铠的本子在文字上重新加以修飾,重新將繁雜的刪掉,重新做節本。在文字義理上都比原本要好,可是他只取一個本子,另外四個本子他沒有取,這也是美中不足。

  到鹹豐的時候,這就比較近了,鹹豐就是慈禧太後的丈夫。鹹豐年間,魏源居士發了一個大心,他把五種本子都找到了,他做了一個會集本,以為這個本子就是《無量壽經》的定本。他所會集的本子確實超過王龍舒,可惜他的本子出來之後,他就往生了,交給他的學生、朋友們來流通,因此校對可能就有一些錯誤,也是美中不足。自己沒有親自看到刻的版流通,他沒有親自看到,是後人流通的。就是《無量壽經》一直都沒有一個本子叫人看到非常滿意。

  到民國初年,民國二十一年,夏蓮居老居士發了個大心,閉關三年重新來校對、來編排,成就這個本子,我們現在看到的。初稿三年完成,以後又有三年不斷的在修正,我們現在手上拿的本子就是修訂本,這是定本,這才是《無量壽經》最完美的本子。前面梅光羲老居士有一篇序文,對於會集的經過與版本的善美,他都做了很詳細的介紹。這篇序文同學們一定要仔細去看,我們對這部經才會真正佩服,才曉得它的好處,知道它的利益,能夠增長信心。梅老跟夏老在民國初年,在中國大陸佛教界很有名的兩位居士,佛門稱之為「南梅北夏」。梅光羲是江西人,南方,南梅;夏蓮居老居士是山東人,在北方,稱為南梅北夏,可見得當時他們在佛教界的地位、聲望都很高。

  在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從台灣來的都很熟悉,李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學生,是梅老的學生。現在在北京弘揚《無量壽經》,也是非常負有盛名的,就是梅光羲的外甥黃念祖居士,黃念祖的母親是梅光羲的妹妹。黃老居士是夏蓮居的學生,跟夏老二十年,是夏老的傳人。我們過去沒有見過面,弘揚《無量壽經》這個本子的人很少,在台灣、在國外就是我一個人,這個本子沒有人講過,在大陸講這部經就是黃念祖老居士一個人,所以我們都感覺得非常孤獨、孤單,找不到志同道合的。

  五年前我在D.C.介紹這部經,講這部經的時候,D.C.有個蓮花精捨是密宗的道場,我講《無量壽經》,他們都來聽,聽得也很歡喜。那裡面的同修就告訴我,他們想請一位大陸上的密宗上師到美國來弘法,問我贊成不贊成?我就勸他們念佛就好,何必還要請密宗的上師?我就問到底是什麽人?他們就跟我講黃上師黃念祖。黃念祖的名字我很熟悉,忽然想起來了,我說我知道有這麽一個人,但是不曉得是不是,我以為他已經不在人間。我說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他說是的。我說那沒有問題,你們趕快把他請來。我知道梅老師的外甥的知見決定不會錯,他的家學淵源非常深厚。於是他們就把黃老居士請到美國來住了一個月,住在D.C.弘法。

  他來的時候我已經回到台灣,那邊同修告訴我黃老居士來了,我就把在台灣印的《無量壽經》寄了一本給他。這個本子是他老師寫的,是他舅父寫的序文,他自己寫的跋文,後面的跋文是他自己寫的,這是非常好的紀念品,送給他。另外送給他一部《相宗綱要》,《相宗綱要》是他舅父編的,法相宗,確實編得非常好,學法相、學唯識有這部書入門是很理想,就送兩本書給他做紀念。老居士帶了一本《無量壽經》注解,他自己的注解,這個本子是打字影印的。我一看到這個本子,就是台灣四十年前印的書,這就曉得大陸跟我們相差四十年。完全是簡體字,我帶回台灣。我跟老居士這個緣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這一聽非常歡喜,他也在弘揚《無量壽經》,他不是普通的密宗,他是專修淨土的密宗。這一來,我就想到大陸上去看他,跟他見見面,這一見面才曉得。他就告訴我,現在這個世界學密的根機已經沒有了,弘揚密是什麽?因為有些人執著密,沒有法子,用這個方法來度。你看他的《谷響集》,就是《淨土資糧》後面附的《谷響集》,專門答覆學密的人那些文章。他告訴我,大陸上共產黨統治之下四十年,十億人口,學密的人成就只有六個人,你就想這多難!

  他接引學密的同修,他用了三部經,一定要熟讀、必讀,這三部經是什麽?第一個是《無量壽經》,第二個是《彌陀經要解》,第三個是《普賢行願品》。跟我提倡的完全相同,我也是這個三部經列入必讀、必修的,完全一樣。一談之下,我們的目的、方向、目標、觀念、方法,完全是不謀而合,這個實在是非常之希有難得,這樣信心就更深了。以前一個人搞,現在有兩個人搞,真正是志同道合,以前沒有見過面,沒有商量過,居然完全一致。所以我到大陸去都是去看他,我也不朝山,我也不看什麽風景,因為沒什麽好看的。朝山、看風景現在錄影帶很多,坐在電視機面前看看就很好了,精彩的鏡頭人家已經替我們取下來,何必還要去受那個辛苦。從前的朝山是參訪高僧大德,絕對不是游山玩水去看風景,不是的,是真正要增長自己的道學,大事不明,去求高僧開導,意義在這個地方。

  但是現在大陸雖然是開放,他們的政策是觀光旅游,所有大陸上名山道場都變成觀光旅游的風景勝地,這是變質。這種做法我覺得也是正確的,為什麽?替國家爭取一些外匯。在全世界,講到觀光旅游的資源,中國大陸第一,這是一點都不假,所以我覺得他們這個做法是正確的。但是佛法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非常的重要。佛教傳到中國來,跟中國儒家、道家,甚至於整個的文化已經結合成一體,不能分割,必須加以弘揚、發揚光大。佛教界的同修都知道,有識之士也了解,從哪裡做起?這是個大問題。大陸上這些年來,雖然辦了許多的佛學院,我只去看到一個,北京佛學院是他們最高級的,可是裡面的制度、課程、教學都不盡理想。我今年還要去,主要要給他們談這個。

  唯有提倡佛學教育,我們知道佛法的內容真是浩如煙海,佛教的經論決不亞於一所完整的大學,所以在中國分成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就像學校的院系一樣。我曾經建議過,希望中國大陸能真正辦一所完整的佛教大學,每一宗做一個佛學院,十個學院合成一個大學,全國只要一個佛教大學就夠了。重新找地方來建,這個地方決定不是觀光旅游,而是培養佛學的弘法人才,提供修學的場所,這個非常重要。能夠向這個方向去發展,對於復興中國文化可以說是有一線的希望。中國固有文化是建立在文言文的基礎上,今天大陸不但年輕人文言文是完全不懂,連他們所講的繁體字也不認識,認識簡體字,這個困難太大了。

  我們今天在台灣,我這些年來印了不少的書,我送到大陸上去至少是五十萬冊以上,這些在他們講都是繁體字。我送他這樣多,目的就是希望他們慢慢恢復來讀繁體字,可是現在那邊的同修告訴我困難,看不懂。我又想一個方法,我現在把簡體字、繁體字對照表復印在後面,大陸同胞他要是不認識,可以查一查後面的對照表。所以今年新印的新書後面都有繁簡體字的對照表,這是專門供給大陸同修。我們希望從這個地方做起,希望他們能夠用我們古大德教學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背誦經典。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告訴我們,文言文是三藏經典、《四庫全書》的鑰匙。現在寶庫我們是很容易得到,沒有這把鑰匙進不了門。尤其是佛經,這些年來,大概是從民國四十四、五年,台灣第一次開始翻印《大藏經》,這些年來印過十多次,各種版本在台灣都能夠看得到,比儒道實在講是要豐富太多了,做的成績也相當的可觀。如果我們不在文言文上下功夫、打基礎,真正用功夫,這些經典我們拿到,只能夠說供養在書架上而已,天天看看、拜拜,這沒有用處,得不到利益。文言文的修學,李老師教給我至少要熟讀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換句話說,這把鑰匙你就拿到了。如果你能夠背誦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

  這個經本實在講非常的理想,我大大小小印的本子印了三十萬冊,希望同修們去讀誦,最好能把它背過。這個本子總共四十八篇,距離李老師的標准只差兩篇,可以了。所以大家能夠把這個本子背下來,它的好處至少有四樁,尤其在國外。第一個,使我們不忘本,我們中國言語不會忘記;第二個好處,能認識中國字;第三個好處,不但認識中國字,而且能夠懂得中國的文言文;第四個好處是學佛,給佛法建立良好的基礎,一舉四得。所以希望同學們,對你們的子弟小孩要教他念這個,好處實在太多了。有這個基礎不但將來可以讀佛經,對於中國固有文化典籍,你在文字上就沒有障礙,這一點非常重要。

  經典裡面,我們為什麽選擇這一本?實在這本整個佛法,它的思想、理論說得很透徹、很明白。這個經典分量不多,無論在理、在事上、在因果,我們從個人的修養到處事待人接物,甚至於儒家所講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寶貴的教訓統統具足,這麽一個小本子完全具足,這很難得。我們可以把它當作釋迦牟尼佛的格言來用,當作釋迦牟尼佛的教訓來看,當作我們國文課本來讀,你就會感到興趣,你就會歡喜。能夠依照這個經典教訓去做,我們這次講座的講題是「離苦得樂」,就一定能夠得到。昨天跟諸位提過,一切的苦難是對於人生、宇宙缺乏正確的認識,這樣產生的。這個經典的目的是教我們破迷開悟,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迷破了,苦就離開了,覺悟才真正得到快樂。

  讀誦是修行重要的一個方法,修行這個名詞的定義一定要搞清楚,行是行為,我們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行為很多,佛法把它歸納為三方面,第一個是思想的行為,我們起心動念是心裡的行為。思想有錯誤、見解有錯誤,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想法、看法錯了,這得把它修正過來。第二個是言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靠言語,言語是行為,錯誤的言語,小的是跟人結怨,大的會變成國際上的災難。第三是身體的動作,身體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外乎身、語、意這三大類,這個三大類統統都包括了。佛門裡面,我們常常聽說某人開悟了,某人修行有功夫,現在談到功夫都談到少林寺的拳術,那都誤會了,佛法裡面講功夫不是講的武功,是講修學的效果。所謂開悟,自己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叫做開悟。一般人,缺點,自己有過失,他不知道,這叫迷惑。不能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還要繼續錯下去,那叫迷惑顛倒。

  我們怎樣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就要讀書。這部經好,幫助我們改正過失的那些經文太多了,幾乎占全經的一半,占二分之一,尤其是本經第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這五章完全是講過失的。我們念了一念,對照我們從早到晚,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是不是像佛所說的?所以這五章足夠我們檢點自己心行的毛病。我們早晨起來會照照鏡子,洗洗臉洗乾淨,經本就是一面鏡子,你每天讀誦,照照我們的心行,我們心裡的想法、看法,改正錯誤就叫做修行。修行不是天天去拜佛,天天去敲著木魚去念經,那個說老實話叫形式,是個樣子,有沒有用處?還是胡思亂想,還是貪瞋癡慢,那沒有用處。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這正是黃念祖老居士講的,我們要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無關緊要,形式上的修行是作秀表演給別人看,給哪些人看?給那些還沒有入佛門的人看,表演讓他們看,使他們能夠有所感動,來發問、來學佛,那是接引大眾。自己真正用功夫不在形式,這一點諸位要曉得、要清楚。寺廟是一個接引大眾的場所,它要莊嚴,它要講究形式;我們個人真正修行不需要講究形式,這一點一定要清楚。

  曉得修行這兩個字真正的意義,你明了之後,學佛的,我們常講功德利益,拿現代話來講就是效果,學了之後你得到些什麽?這一定要清楚。我們學的是什麽?修的是什麽?得到的是什麽?果然明白了,你就不會受欺騙。我們所求的是智慧,是要真正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真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給諸位說,不是從讀書來。雖然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有點幫助,你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看看你有沒有智慧?我保證你沒有智慧。你念萬卷書、行萬裡路所得到的是什麽?是增長知見,哪來的智慧?大家一定要知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第二個修學的階段,不是第一個階段。好像我們蓋房子,蓋高樓大廈,那是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什麽?是打地基。你們沒有基礎就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你這個高樓大廈建立在沙灘上,蓋不起來的。基礎是什麽?基礎是清淨心。你心清不清淨?

  過去在中國儒家的教學,小學修什麽?小學是修定。你不要看小學生七歲上學,七歲到十二歲,他在學校學什麽東西?背書,天天背書。老師只教句讀,不講解的,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重要的東西,天天叫你去背,一天叫你背一百遍。為什麽這樣做?小孩就不會胡思亂想。你不叫他背書,他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心猿意馬。念上個五、六年,他心定了,所以十一、二歲看起來就像成年人一樣,非常穩重,那是根底、是基礎,那是好教育。現在西方哪有教育?沒有教育,所以這個世界才這麽亂,人才這麽苦。

  有了這個基礎之後,中國第二個階段就是太學,它當中沒有中學。小學是打基礎,到太學裡面那就是講解、探討、研究、發明,他有這個根基,所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屬於第二個階段。我們千萬不要錯會意思,一學佛就開始研究各種經論,那就糟蹋了你一輩子。你遇到老師,老師也不會教你,為什麽?你的思想亂了,你的清淨心被染污了。佛經也會染污,佛經也會害人。我過去有個學生,師大中道社請他去講《百法明門論》,他來告訴我,我說:你有沒有去?他說:我去了。我聽了笑一笑,我說:恐怕你講的不是百法明門。他一聽就呆了,他說:為什麽?我說:我想你講的是百法黑門。為什麽?真正有基礎的聽了百法他開悟,那就叫明,就明白了。恐怕你所講的講了一百個法相名詞,灌輸到聽的人腦袋裡頭,他又記了一百條東西,那叫黑門,他不開悟。他頭腦裡面記得已經很復雜,你再去加一百條名詞進去叫他更復雜,這很可憐,這錯誤了。

  我告訴諸位同學,你們想學佛,開頭至少是三年,最好是五年,不要去讀佛經,不要去研究,不要去聽講,你去背一部經典,就念這一部經典。這是什麽?這就是修根本智、修清淨心。所以我的要求,報紙不要看,雜志也不要看,廣播、電視都不要看,為什麽?古人講的「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所以什麽團體、公共場合少去,你認識的人多,是非長短就多;你知道事情多,你煩惱就多。你的心怎麽能定下來?不是叫你不管這些事情,不理會這些事情,是暫時把它放下來不要管,讓心定個三、五年,然後我再去接觸,給你說你的六根都放光,一接觸你就明了通達。你看到這個事情,過去沒有看到,沒有看到你就能夠很正確的判斷到它是什麽因,將來得什麽樣結果,你有這個能力。五年以後再去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就正確了,那才叫開智慧。現在人往往聽話聽一半,這個產生了很大的誤會,不是佛菩薩說錯了,是你會錯了意。佛教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如果真正是個好老師、善知識來教你,必然是五年打基礎,這是中國代代相傳。現在人感覺得五年時間太長,我把它縮短成三年,如果還要再縮短就不能成就,沒有法子。

  經典,古大德所選擇的,一般選擇《楞嚴》跟《法華》的最多,這個很有道理,為什麽?它的分量是正好,像我們這個分量就太短。但是那個分量恐怕現代人不能接受,太長,沒有時間去讀,所以我們今天不得已選擇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對現代人來講長短適中。為什麽不選擇《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太短,攝受的力量不夠,所以選擇這部經典。你要想了解它,去研究它也可以,附帶的,不是主修的,主修就是背誦,就是讀誦,老實讀誦不要去想它。因為我們的目標在修定、修清淨心,借這種方法把自己的妄想、雜念都斷掉,目的在此地。如果要研究,一天最好不要超過一個小時;聽講,聽錄音帶可以,看注解。我最近也在寫一部《無量壽經》的注解,我想大概明年可以能夠寫出來。黃念祖老居士也在寫一個白話注解,大概也得要明年才能完成。

  研究是附帶的,為什麽?佛經跟儒家的經典都非常了不起,我常常跟大家說真話,說真話往往人不相信,說假話人家很容易相信。說真話告訴你什麽?經裡頭沒意思,這是我跟你講真話。經既然沒有意思,你還要去求解義,豈不是錯了?你所解的意思全是妄想。經沒有意思,這才叫經,雖然它本身沒有意思,可是你念了之後,起作用是無量義,所以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好像一面鏡子一樣,鏡子裡有沒有東西?什麽也沒有,可是它起作用照的時候什麽都有,它什麽都照見,經典就像鏡子一樣。我希望大家不要重視經典裡面的義理,不要重視它,你重視這個,你所念的經就是念死經,就讀死書。讀死書,世間人講書呆子,你學佛就佛呆子,不開智慧,聽一個意思永遠記住就一個意思,死在這一個意思裡面,叫死在句下。

  經典的目的是恢復我們自己的清淨心,用它來恢復自己的平等性。心性裡面有無量義,所以經典一展開,你要給人家講,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為什麽自在?就是因為它本身沒有意思,這是真的。真正明白它的性質,我們自然就不會注意一定要去求解。不求解,你所得到的是正解;你求解,往往不得其解,那很冤枉。清淨心在佛法裡面叫做根本智,一切的解釋在佛法叫做後得智,後得智是應用的智慧。這個應用的智慧是從根本智裡面生出來,沒有根本智,哪有後得智?所以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教學,小學是著重在根本智,太學著重在後得智,的確是智慧的教學、智慧的教育。不像現在從小不培養根本智,長大之後哪來的後得智?所以現在的教育不是智慧的教育,是知識的教育,一般常識,沒有智慧,所以想法、看法、做法往往都有重大的偏差、錯誤,老百姓才苦了,眾生才有劫難。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講到修行,修行要有綱領,我告訴諸位讀經,這是大根大本,修清淨心,這是第一重要。除此之外,我們在這個社會上,不能脫離社會,我們要生存,我們要生活,生活方面我們要依靠些什麽?佛法有簡單、扼要的綱領,教給我們遵循。學佛的人,諸位都知道,一入佛門第一樁事情就要求授三皈,三皈是什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頭,依是依靠,要依靠三寶。佛法僧是什麽?如果你要是專看這個名詞,就想著佛是佛像,法是經典,僧是出家人,你要這樣的依靠那就壞了,你准上當。佛像、經典、出家人,這叫形式的三寶,這是樣子,這不是實質。依這個樣子啟發你自性三寶,那是真的,那是真正的皈依。

  佛是什麽?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回歸,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這才是真正佛弟子。是皈依自性佛,不是外面佛。學佛的人,家裡供養佛像,供養佛像是常常提醒我們自性佛,不見佛像就忘掉了,忘掉就迷。一見到佛像,我要自性覺,所以是提醒的作用,作用是這個。皈依法,法是正確的思想見解,就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我們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想法、看法,這叫皈依法。僧是代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那是誰?是自己。不是那出家人,出家人清不清淨與我不相干,我一看到他那個樣子就要想到我自己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這是佛法修學,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是總綱領,叫三皈依。所以佛法修什麽?修覺正淨。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我們修的是這個。不是修神通,不是修感應,是修覺正淨,這要記住。禅宗、密宗、淨土宗,不管是哪個宗派,統統都是修覺正淨。如果他迷惑、邪知邪見、染污,那就不是佛法,不管是哪一宗,如何去標榜,我們清楚它不是佛法。這是三皈依。

  人與人之間相處,佛教給我們六和,要和平相處,形象上要和,心地上要平等。像在美國不容許有種族的歧視,這就平等了,我們對於任何人事物都要用平等心來看待。在形象上,佛給我們講六條,第一個是「見和同解」,我們的見解要相同,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建立共識,彼此互相了解。今天世界的戰亂原因在哪裡?彼此互相不了解,造成許多的錯誤,帶來無盡的苦難。尤其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決策錯誤,他用心未嘗不善,而是對事實真相不了解。像在二次大戰之後,美國對中國許多的決策錯誤,他對於中國歷史文化背景沒有深刻的了解,認識不夠,只看表面,只看形式,這很危險。所以,小,我們對一個人;大,對社會、對國家,都要有相當深刻的了解,才不至於發生重大的過失。

  幸福美滿實在講要靠良好的教育,佛法是世間最好的教育。佛法變成宗教,實在講非常的不幸,宗教不能叫人普遍的接受,教育是叫人普遍接受的。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中國人從前喜歡簡單,愈簡單愈好,稱佛教就可以。現在的佛教,人家容易誤會佛教是宗教,所以我們不得不再加兩個字,「佛陀教育」,讓大家看了之後,不至於發生誤會。我們是接受佛陀教育,依照佛陀教育來修學,這是我們在見解上要修正的地方。第一個,我們不能把佛看作宗教,要認知這是佛陀的教育,經典是教科書,迷信的色彩統統把它掃光。

  佛法的見解,實在講是講得非常的高明。每個人有他的想法、看法,這就是不同的見解。怎麽樣叫同?是不是放棄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去接受佛的想法、看法?不是的。剛才講佛經沒有意思,佛沒有想法,也沒有看法,這是真的。我們大家都把想法、看法捨棄,不就同了嗎?這的確是公平,確實能叫我們心服口服。每個人都恢復到自性清淨,你的看法、想法自然就相同,起作用的時候自然相同,這是妙極了!佛不牽著人鼻子走,不勉強人跟他一樣的看法、想法,不是這樣的。他是叫我們把所有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捨掉,恢復到自性清淨,這確實其他宗教裡頭沒有的,學術教學裡頭也沒有,中國儒家、道家比較接近,它有這個功用。

  第二個就是「戒和同修」,戒律是什麽?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人與人相處,如果沒有約束就沒有秩序,沒有秩序必然就亂序。這些法令規章是我們大家共同商量來制定的,制定之後一定要遵守。佛家講持戒,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法。人人守法,這個社會當然有秩序,社會會呈現一片祥和,人民的安居樂業就在其中。「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這個戒條是教我們大家在一塊應當如何相處。最後一條是「利和同均」,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一定要互助合作,要能夠幫助別人,要能夠成就別人,絕對不是自私自利。所以六和是佛教的基本戒條,不管是出家、在家,統統要修,你家庭裡面能夠遵守,你這一家決定興旺,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我們看一個人的家庭、看社會、看一個國家,有沒有前途?就看它裡面的成員和不和睦?如果不和那裡面就有危機,就不安定;如果上下和睦,相親相敬,這是一個非常堅固的團體,不可以侵犯,沒有能力、沒有力量能夠侵犯到它,和太重要了!

  我們看到清朝建國能夠享國二百六十多年,我們今天到北京故宮裡面去一看,會得到很大的啟示。清朝用什麽方法來統治這個國家?這麽大的國家,享國那麽久,給諸位說,用和。你到故宮裡面去看三座最重要的建築物,我們民間俗稱金銮殿,匾額不是金銮殿,是太和殿,太和後面中和殿,再後面保和殿。你看三個主要的建築物命名都是和,以和治天下,與大家和睦相處。實在講我們現代政府用中山堂、中正堂,遠不如太和、中和、保和有意思。這是我們中國固有文化的發揚,清朝實在是不斷的在發揚中國文化。現在沒有了,都把它忘掉了,太和、中和、保和都出在經典上,已經滅了。所以我去故宮裡面看,我深受感動,我們今天所有一切設施比不上滿清。

  如果你再念念歷史,對待這些歷代的帝王,我是由衷的佩服,為什麽?人家真是讀書,真有學問。你看他的文章,看他所批的奏摺,就是所批的這些公文,人家用的是什麽樣的心,如何關注老百姓的生活。特別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他們批示的公文,我看過很多,真的是愛國愛民。康熙稱為聖祖,在中國歷代帝王用聖這個字做諡號的太少了,但是我們覺得用聖這個字來尊敬他是正確的。確實是一個非常明理的人,真的像佛法講的覺正淨,他真做到了,他不迷惑,他不顛倒。不去讀書、不去了解,我們想法、看法都有偏差,都有錯誤。

  說到此地,同修們在家裡面真正修行,我提供你們早晚課修行的方法。如果時間不許可,我們早課就念這個經本的第六章,第六章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印這個小本子用意就是大家攜帶方便,男同修可以裝在口袋裡面,女同修可以放在錢包裡頭,隨時隨地都可以拿來讀。大本子是給你放在家裡讀,字大醒目,不傷眼睛。我們印的有大本的,印了許多不同版本,這是隨身攜帶的袖珍本。這章經文的內容,實在講就是阿彌陀佛西方世界的建國大綱,要想認識西方極樂世界,你讀這一篇大致上就了解了。而這一部全部的經文都是講解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詳細的介紹。所以四十八願是全經的綱目,非常重要,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所以這個經本上是兩個人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的,阿彌陀佛講的。這一段是阿彌陀佛講的,非常重要,應當把它念熟,使我們自己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相同。經文念完之後,念佛號、回向、三皈,用這個方法來做早課。

  晚課就念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這總共有五章,這五章剛才跟諸位提出來,是幫助我們改過自新的,檢點自己的毛病。譬如三十三章一開頭佛就說「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想想我們今天爭的是不是也是不要緊的事情?無關緊要的事我們拼命在那裡爭,如果有,有趕緊改過來。什麽是重要的,什麽是不重要的,這一定要分清楚。重要的是覺正淨,這是重要;不重要的是我們這些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個不重要,何必去爭這個?你再富有也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住小房子跟住大房子有什麽兩樣?也不過一張床而已。床再做大一點,你身體也只有那麽長,何必?真正有財富,住上二、三百萬一棟的豪華別墅,其實我去看,跟住旅館沒有兩樣,為什麽?一早晨就出去了,晚上很晚回來睡個覺,你跟住旅館,跟住公寓,有什麽兩樣?沒有兩樣。所以人真正想通了,為什麽不拿這些錢財去救濟那些貧苦的人,幫助他們,這個意義重大,決定不會損傷你在社會上的地位身分。你能照顧別人,我有福讓大家共享,比福報自己一個人享那有意義得多!一定要認識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在哪裡,你真的明了認識,這叫有智慧,這是學問。

  你讀中國歷史,熟悉歷史的人沒有不敬重范仲淹的,范仲淹是貧寒出身,以後做到宰相,像美國的國務卿一樣。他把他的收入、俸祿養三百多家,自己所過的日子還跟自己做秀才那個時候沒有兩樣,哪個人不佩服?自己還是省吃儉用。五個兒子,其中兩個兒子,一個做到宰相,一個做到御史大夫,要拿台灣的制度來講,一個行政院長,一個監察院長,都能遵守父親的家風。父親死了,連棺材都買不起,錢財哪裡去?全都布施掉了,都做了慈善事業。救濟貧苦,培育清寒子弟,家境清寒有天賦可以讀書的,沒有能力,他統統收來教養,替國家培養人才。

  印光大師說,我們中國除了孔老夫子之外,就是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年家道不衰。他為什麽不衰?祖宗積的德太大了,代代子孫都能夠遵循。范仲淹的子孫沒有覺得他的父親死了,棺材買不起會丟人,人家看不起,沒有,反而在歷史上都贊歎。我們今天中國人尤其是愛面子,什麽面子?假面具,不是真的面子。范仲淹、孔老夫子愛的是真面子、真面目,我們今天搞的假面具。在今天我們講到緩急,最重要的急事是什麽?是要培養真正弘揚中國文化的人才,這個比什麽都急。這樣的人,實在說又是可遇不可求,到哪裡去找?有這樣的人,沒有環境也是枉然。所以真正要有心的人,要有真正認識的人,來幫助這些真正發大心的,捨己為人。

  我昨天跟諸位說了,我們能力是非常有限,因為我們從來不化緣,從來不去募捐,所以經濟上就顯得很艱苦。我們在達拉斯建了個小道場,以我們現在的環境只能夠養五個人到六個人,當然我們將來收入多了,我們照顧的人就多,收入少照顧的人就少。我們求不求人拿錢?不求人。凡事我們一切順其自然,這個發展是好的,為什麽?我們自己的心清淨。如果我一味去求人,栽培人,怕的是找來那些人也不如法,我自己清淨心也失掉,那就悲哀,自己度自己沒有度成,度別人也度不成,兩頭都失掉。所以我的原則是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列在第一個重要,有多余的力量,我們完全幫助別人。現在有兩個年輕人在達拉斯,我告訴他們:我成就你們,吃住我完全負責,你們每天在這裡工作,就是《無量壽經》念十遍。十遍是最少的,念得愈多愈好,你們在這裡修清淨心。我講不講解?不講解。我說你們三千遍念滿了,一天念十遍,一年三千遍,三千遍念滿了之後,我給你們講三個月經。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不必聽我講經,沒用處。

  真正要發心將來專修專弘,我的時間是五年,你要好好的去背誦經典,背個五年你的心才真正定下來,然後我只給你講一年就夠了,你所有一切經典都通了。這種教學方法現在很多人很難接受,好像沒有這個例子,沒聽說。其實這個方法在我們中國使用了幾千年,老方法,不是新的,兩千多年的教學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老方法有效。新的方法試用這麽多年,真正的效果我還沒有看到,所以我不放心。走老路好,老路是一條熟路,我知道怎麽走法。新路我不會走,萬一迷失了那就太可惜了。所以我還是走的歷代祖師代代承傳的老路子,我自己也是走老路子出來的,這是我們幫助真正發心的年輕人,我們希望他來成就。

  有這一批年輕人,我就不要講經,我叫他們去講,他講給我聽,講錯了我給他修正,所以爾後我的工作是培養人才,自己少講。尤其是前年在北京遇到黃老居士,黃老居士告訴我:你講了三十年,可以了,不要再講了,你應該多寫一點,多培養學生。我覺得這是很有道理,我自己也有這個意思,沒有機緣,我想培養學生,沒人來跟我學。今年這個地方剛剛弄好就有兩個人來找我,這很難得。我說不要招生,佛菩薩會把人送來,我們只要盡到做保母的責任就好了。我那邊有個徒弟在照顧,他書念得很少,但是做事情很能干。我就告訴他:新來的兩個人,我們要成就他。第一個,我們決定不能有嫉妒心。將來他的德行、學問都比你好,你要放不下,你就不是護持佛法,是在做滅佛法的工作,這個罪過是阿鼻地獄。我說:你要用什麽樣的心來看這學生?用父母之心來看他,把他當作你的兒女。你這樣的愛護他,照顧他們的生活,成就他們的德學,你是無量功德,他們將來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這個觀念必須要改過來,決定不能嫉妒、障礙,這比什麽都重要。

  我說:如果你有嫉妒、障礙的意念,這個道場你在此地住不住,我不叫你走,佛菩薩會趕你走,不是生病就是出亂子,你在這裡住不住。我說我不會主動趕你,佛菩薩會把你趕跑,這個道場是佛菩薩建的。所以道場裡面只有兩種人,一個是護法的,一個是弘法的。他發心來修學,將來是弘法的,我們照顧他的生活,做一切事務方面的事情,我們是護法的,來護持他們,來成就他們,這就有意義。

  實在講,如果這個小道場將來能夠出三、五個人那就無量功德,這個道場就值得了。我們也不希望多,只希望能出三、五個人才,這種做法希望將來能夠影響其他的道場、其他的宗派,都能夠像我們這樣來做。我們道場建立,大概明年三、四月可以完工,我們不舉行開幕儀式,不舉行這個,為什麽?沒有必要,不敢勞師動眾,不敢去請外面這些法師大德,不需要,蓋好了我們自己開張就好了,避免一切鋪張,完全走實質這個道路,不講任何形式。所以我們道場也不建得很莊嚴,普通小茅蓬就可以了,我們對外面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既沒有名,也沒有利,也沒有財富,也沒有信徒,什麽都沒有。社會上對我們瞧不起,瞧不起,我們的心就安了。一瞧得起,那個麻煩大了,今天這個來拜訪你,明天那個來邀請你,好了,搞得所謂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就完了。我們所希望的就是叫人家都瞧不起我們,我心安理得。這個世間人瞧不起,阿彌陀佛就瞧得起。世間人都瞧得起了,阿彌陀佛就照顧不到了,沒法子,看到你就搖頭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功夫在覺正淨,大家在一起相處的時候一定要修六和敬。戒定慧的三學,這念經就統統都有了。什麽叫戒?戒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每天念這部經念上十來遍,心裡頭怎麽會想壞事?不可能,想壞事這部經也念不下去了,所以念經就是諸惡莫作,就這個道理。經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這是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讀經是止於至善,你看戒律圓滿了。念經的時候專心,專心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沒念錯、沒念漏,這就是慧。所以戒定慧三學,我們在讀經是一次就完成了,不要一樣一樣的修,一次就修圓滿了。

  六度是講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布施是放下,放下萬緣,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這就大自在了,這是布施。持戒就是守法。忍辱是培養自己的耐心,不管做什麽事情都要有耐心,有耐心自然在態度上就穩重大方,不會急躁。禅定,定就是我們自己有主張、有方向、有目標,決定不紊亂,這是定。般若是智慧,用現代話說是理智,不輕易用感情,無論做什麽事情,以理智為基礎,而不以感情為基礎。六度是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綱領,我們能依照這些去做,這是真正的佛弟子,真實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能做到之後,將來把自己的境界往上面一提升,那就跟諸菩薩沒有兩樣,修十大願王。

  十大願王是要功夫,我們一般人是念念這十句話,做不到,一句都做不到。必須有底下的基礎,就是有三學六度的基礎,才有資格修十大願王,才知道十大願王真正的境界,這是佛法最高級的。在這本教科書裡面,從最基礎的到最高級的,它都在裡面,這也是非常難得,所以這部經典稱為第一經的確是有道理。十大願王我們雖然做不到,我們對它要尊敬、要向往。所以它列在本經的第二段,「德遵普賢第二」,這就是說明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共同修學的綱領,因此我們要重視。過去魏源居士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列入淨土四經,有道理,這裡就可以看出來。

  普賢菩薩不但代表《華嚴》,而且代表密宗,密宗第一位祖師,金剛手菩薩,也叫做金剛薩埵,他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就是普賢菩薩。密宗裡面准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你看看與淨土關系多麽密切!現在有些人迷信灌頂,法王、仁波切來的時候,大家一窩蜂去灌頂。什麽叫灌頂?給你頭上灑幾滴水,形式!你每天早晨洗臉那個水還不夠,比他灑的不曉得多多少倍。你要懂得灌頂兩個字怎麽講法,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如來最高的法門,頂法。你要曉得,這部經就是十方一切如來度眾生第一法,沒有比這個更上的,它就是頂法。你能把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是十方一切如來給你灌了一次頂,一天念十遍就每天給你灌十次頂,誰給你灌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可惜沒有人知道,無上的頂法偏偏沒有人曉得,去找那些還未必靠得住的人。

  我在洛杉矶聽一位同修,他前幾年到印度、到尼泊爾,在那邊住了八個月,回來告訴我,有很多西藏人很窮,他們冒充喇嘛、冒充仁波切到外國來騙。他們學一點形式上的方法,到外面去一宣傳,就帶一批財富回去了。顯教裡頭有冒充的,在台灣很多假和尚,冒充的;密宗裡頭也有,你們千萬不要上當。如其我們認識不清,不知道他是真的是假的,不如請十方諸佛給我們灌頂,決定不錯。你要想形式,每天洗澡淋浴的那個大灌頂。

  所以希望同學們既然發心學佛,第一個,不可以迷信,要覺而不迷,要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就會上當受騙。頭腦要冷靜,我們是接受佛的教誨。宗教是感情,宗教要熱情,宗教是迷信,佛法是冷靜。你看印光祖師教育弟子,就是叫你在家專心用功修學,不贊成跑道場,不贊成亂修,所以開始學習一定是跟一個老師,聽一個老師的話。自己的基礎奠定之後,這才參學,參學就是博學多聞。你自己戒定慧三學的基礎都成就了,才有資格去參學,那是什麽人你都可以見,為什麽?你一見他,看到他的言語,看到他的態度,他一舉一動,你就曉得他是邪是正,你不會受騙上當,只得利益,不會有害處。什麽都可以聽,什麽都可以接觸,那是第二個階段。

  現在我們慧眼沒有開,不能辨別是非,到處去參學,那好了,所謂是邪正不分,愈學愈迷惑,愈學煩惱愈多,所以很多學佛的人,結果都很悲哀。我們所看到的,多少學佛的人最後進了精神病院。什麽原因?不是佛法不好,他學錯了,他不如法,到最後精神分裂。這是我們在中國、外國看到許多,非常之悲痛,很好的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學佛學了幾年就上精神病院。也正因為如此,社會上許多高級知識分子對佛教很不滿,他們並沒有深刻去研究佛教,只看到形式,所以對佛教不滿,認為佛教是迷信,佛教害人。他們說這些話也不無道理,因為確實有這些事實存在,這都是我們要理解的、要明了的。自己學佛一定要走一條正路,真正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這就有價值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只跟諸位說到此地,謝謝諸位。

 

上一篇:李木源居士細說新加坡往生故事
下一篇:淨空法師:念佛法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