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有求則應”的“奧秘”:從一則感應事跡談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黃威南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誕辰,早上依習俗到佛寺裡上香,禮拜觀音菩薩。

發現今天寺院的人潮比平日多,香煙缭繞中,多少祈願隨燃香者的喃喃自語在高座上的古老菩薩像前回蕩著。“有感則應”的匾額下,我尋思:在這漫漫人世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一一稱心如意,有多少人的心願真的都被滿足了呢?年年都來燒香、時時都來敬拜觀世音菩薩的善男信女們,究竟是因為之前許下的願望已經圓滿實現而再度回來繼續祈求第二、第三或緊接著的無數個心願,尋求更多的進步、更高的提升,又或是因為曾經許下的心願從未滿足而一再回來喋喋不休地繼續祈求、盼望著,甚至是苦苦糾纏、哀求著菩薩的垂憐?

自小家中就供奉著一幅觀世音菩薩的畫像,也被父母教育著恭敬觀音菩薩、禮拜觀音菩薩,也被提醒著:在平安的日子裡、在苦難的困厄裡,要在心中念著觀音菩薩,祈求觀音菩薩的加庇和護佑。而我,在仰望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尊容時,童稚的眼眸中映入的菩薩畫像上有兩個字特別吸引我的注意:“菩薩”。菩薩為何尋聲救苦?菩薩為何有此能力?我如何才能像菩薩一樣能自救己身苦難,也解救蒼生的苦難呢?我對“菩薩”兩字背後蘊含的無窮奧秘吸引著、激勵著,下定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去探索,然後揭開這自助助人的奇異秘密:到底,甚麼才是解救自他苦難的關鍵源頭呢?觀世音菩薩到底知曉了一些甚麼?又得到或掌握了一些甚麼?是甚麼原因令他具備了化解種種苦難的智慧和能力呢?

畫像裡的觀音菩薩微笑不語,表情裡的自信、從容,儀態中的舒坦、自在,卻令我深深響往、也深深相信:確有觀音!圖畫中的觀音是繪下聖像的畫家心目中的觀音,投影在我心中的觀音畫像啟動的是我心中潛藏著的、本來具有的,解脫自己亦解救眾生苦難的觀音之心。觀音、觀音,他通過畫像、通過事跡,也通過唱誦聖號和經文的聲音,傳播著、震撼著,化現出無數未來的觀音!

我是這樣相信著的:觀音菩薩,他無處不在,他隨時傾聽我的請求。我沒有懷疑過:當我念觀音時,他會不會來?他會不會找不到我?但是我卻尋找著:我求觀音時,自己要如何領受觀音的救度呢?我是否准備好了安然登上他的渡船?

一件奇特的“感應”使我對觀音菩薩自然產生了一種信心和感情,對菩薩生起了一份親切感。

我小時候家裡雖然拜觀音,卻沒有特別對觀音菩薩祈求過甚麼。有的只是每次禮拜時,父母教的那句:“平安就好!”然後有一次,我們一家人出門去探訪親友,因為是徒步行走相當遠的路程,來回費時,我和弟妹幾人又都還很幼小,拉拉扯扯的,回到家時已經是一整天了!一進屋裡,眼前的景象叫我們全家愣住了,看見牆壁上煙熏的焦黑污跡,燒成灰的紙張…家裡剛才差點發生火災!但是事情卻沒有發生-顯然,火勢在一開始時即被“停止”住了!仔細查看後,父親得出結論:“是這幅觀音聖像‘擋’住了火勢!”只見觀音菩薩畫像鏡框的一角燒成黑漆漆的,玻璃也因受熱而出現了一些裂紋,卻只限於這一個小小角落!火勢就在這裡停止蔓延而熄滅了!我們只損失了幾張墊在“佛台”上的紅紙。權充“佛台”的書櫥底下滿滿的書籍卻絲毫不受波及。看看木板牆壁上的烏黑痕跡,剛才我們不在家時引起的這場火勢蠻大的,可是真的,火就在觀音像前,在燒著了聖像鏡框的一個小角落後突然熄滅了。慶幸之余,很直接的,我們的感覺就是:觀音菩薩救了我們,使我們免於一場火災!

這使我發現:觀音菩薩,不一定要特別去向他祈求你保佑我甚麼甚麼的,也會有“感應”,也會“靈驗”!那,觀音菩薩的感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還是很好奇這一點。雖然這次事件更加深了我對觀音菩薩的一種特殊感情,從此對觀音菩薩更多添了一分親切感,我還是很想知道:究竟如何才能與觀音菩薩達致“有感則應”的心心相印呢?

最近,無意間讀到的一段文字:《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許止淨居士著述、印光法師校閱)一書中的其中一則感應事跡提供了解答。一個來自“大士化身”的訊息提供了如何滿願獲得向觀音菩薩所祈禱的事項的原則,告訴世人如何“有求則應”的“奧秘”。觀音菩薩又稱觀音大士或白衣大士,換個說法,這是一則觀音菩薩化身傳達的訊息。對於虔誠信仰觀音菩薩的人來說,菩薩親自化身傳出的訊息當然真實無疑。

這則感應事跡的原文記載如下:“楊忠愍家訓序。陳君選,子病瘵,往南海祈禱。中途游忠孝祠,聞呼其姓名者,驚視,則一道人。謂汝有積愆,報在汝子。求菩薩,宜:體親心,濟貧乏,力行善事。出一卷,曰此楊椒山家訓十九條,能遵行,子疾當痊,若廣播,獲福無量,言畢,忽失所在。選悟是大士化身,即歸家,述所遇,子聞之欣喜,而病減半,月余全愈,後登第。”本段文字記述了一位名叫陳君選的人。因為孩子得了痨病,就起程准備到南海去向觀音菩薩祈禱,希望孩子能夠痊愈。半路上,有一間忠孝祠,陳先生就進去參觀了一下,向祠裡供奉的忠臣孝子敬禮致意。就在這裡,他突然聽見有人呼喚他的名字,感覺當然是非常地驚訝:這裡是陌生地方,人生地不熟,怎麼會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呢?仔細一看,叫喚自己名字的原來是一位修行人!這位修道人對他說了一番話,竟然未卜先知地知道了他此刻心中的祈願,直接了當地為他指點迷津,告訴他如何圓滿心中所願的方法和原則。

道人先向這位陳先生點明今日不幸遭遇的成因,他說:“你長久以來累積下來的過失,造成現在孩子身上的後果。”有些人可能會很不以為然,很不能接受,置疑:為何父親的過失果報會在孩子的身上呢?覺得很不公平、很不能接受。其實這是非常公平、合理的。父母有福報,孩子自小生長的家庭環境當然好,若是父母疏於管教或照顧,兒女的品德或健康當然就不免容易出狀況。然而若是兒女本身善根深厚,禀性純良,感動、轉化了父母缺失的一面,令尊親回頭向善,正如常言所謂:“一人得道,九祖升天。”這豈非可以說是兒女的功德回報、超度了祖先和父母嗎?一家人之間彼此互相影響,這是決定不移的事實,也是難得的緣份,我們是要讓自己成為親人的善緣或惡緣?是解脫生死苦迫的法緣或墮落惡道的助緣?愛護親人的我們當然是決定選擇不斷自我改革提升以激勵及影響他們一步步趨近幸福圓滿的境界。

知道了自己眼前所遭受的不幸遭遇原來是自己的責任,因為我們的心態、觀念,乃至處事待人上有過失、有缺憾,所以招來不盡如意的人生際遇。因此就要找出正確的方向,確認扭轉命運的正確原則。因此,道人接著說:“你要求菩薩,應當要:⑴體恤尊親的心意,⑵濟助貧窮不足者,⑶發揮自己的力量去做有益於人的好事!”這是提出一個總原則,清楚描繪出所求如願、心想事成的總綱領。我們禮拜菩薩時常常都會提出求願,所求目標總不離開“健康”、“智慧”和“富裕“,要如何才能實現這些美好的理想和期望呢?這三大原則就是基本要訣。

提出總原則之後,我們可能還需要細則:將生活中各方面會面對的情況加以舉例作為參考的標准,方便我們去學習實行。於是,道人就出示了一篇文章,並說出文章的題目,道:“這是《楊椒山家訓》十九條,若能一一遵照著去做,孩子的疾病自然就會痊愈,若是加以廣泛傳播出去,還可獲福無量!”話說完,這位修行人竟然就忽然消失在眼前!到了此時,陳君選先生也就恍然大悟:這位道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立即趕回家中,將自己所遇見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詳細說了出來,他的孩子聽了之後感到非常歡喜,病立刻就好了一半,一個多月後完全痊愈!陳家這位孩子長大後還登第得了功名。

陳君選先生的經歷讓我們發現:菩薩慈悲,不捨一人,雖然菩薩直指陳先生的過失很多,就像我們自己一樣:習氣、煩惱都很重,但是菩薩還是現身而為說法,並且指明了學習的方向和目標,更提出了清楚的原則,甚至還推薦了可以提供我們參考、觀摩的學習資料!菩薩對我們的照顧是這樣地周到,我們對自己又是否珍惜?畢竟苦樂自受,轉變命運就在一念之間,我們自己一定要懂得把握機會,才不辜負菩薩化身的一片苦心教導,也不辜負陳先生記述此則親身經歷流傳後世的善意。

陳先生的經歷也道出了觀世音菩薩親自化身,親口說出拜觀音、求菩薩得以滿願的奧秘,即是:⑴體恤尊親的心意,⑵濟助貧窮不足者,⑶發揮自己的力量去做有益於人的好事,方法即是:依照著《楊椒山家訓》中所列出的十九條標准去做!這是觀音菩薩親自推薦的:《楊椒山家訓》,一篇寫於臨刑前夕的遺訓。

楊公椒山,印光祖師在《楊椒山先生言行錄序》中說他是“可謂只知有國,不知有身。”祖師說:“當時賊臣專權,正人君子稍有違迕,立即得禍。竟敢上疏,請罷請誅,非浩氣塞天地,精忠貫日月者能之乎?雖則因此殒命,而千百年後之人,鹹皆景仰。較彼位極一時,無所建立者,為何如也?況於將臨刑時,所述之年譜,與谕妻,訓子之文,直是心如明鏡,纖悉畢照,非涵養淳粹,置生死於度外者能之乎!”世傳印祖乃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受此兩大菩薩贊許、推薦之人,他的家訓當然是學佛人不可不讀的重要文章,他的為人處事當然也是學佛人不得不用心效法的模范了。我們應當學習他“只知道有別人,不知道有自己”,一心一意就是想著如何去做有益於人的好事。特別是我們學佛之後,明白一切無常,人生苦短,再多的占有、再奢侈的享受,都只是正在不斷無常遷流中的浮光掠影,不過就是過眼雲煙,看看、嘗嘗而已,正如一首佛曲《海天門》歌詞中的一句:“領略一番風景又飄然而去”!何必無奈?無須怨爭。不如潇灑!敬天愛地,愛人惜物,以一顆誠正之心看此世界,處此人生,若能做到如祖師所贊歎的“心如明鏡,纖悉畢照,涵養淳粹,置生死於度外”,則還有一事能不如意麽?

回到現實的日常生活應對,眼前的種種人事現象,印光祖師敘述流通印贈《楊椒山先生言行錄》的緣起及利益時的一番話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他說:“沈彌生居士,欲挽狂瀾,擬排印楊椒山先生,盡忠於國,及躬行孝弟,贻訓子孫之事實,普遍流布。”熱心公益的沈居士為了挽救人心日漸敗壞的社會不良風氣而發心印贈《楊椒山先生言行錄》,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冀人各孝親,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愛物,赤誠為國,熱心濟世,一一效法椒山而實行之。”希望人人都能效法楊椒山孝敬雙親,敬愛兄弟,與鄰裡族人和睦相處,朋友之間講道義,彼此互信互助,對孤獨無依的一群伸出溫暖的雙手,能夠對別人的苦厄感同身受,愛護一切人,愛惜一切物,一片真誠、熱血沸騰地為國家社會的安寧、進步和繁榮而全力付出,為世人鞠躬盡瘁的人生態度,一一努力做到。為什麼呢?因為只要人大家都“務必盡己職分,毋稍存因循怠忽虛假之想。則人心既轉,人禍自無。人禍既無,天心自順。固當雨旸時若,物阜民康,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不論是天災,或者人禍,只要人心能轉,從自私自利反過來變成愛人如己,全心付出,絕不虛偽掩飾,亦不怠惰懶散,也不拖拖拉拉,熱誠積極地去履行自己對人對事對物所應盡的一份義務,所應承擔的一份責任,人禍即得消除;人禍能除,天災也就能免,大自然風調雨順,物質收成隨之得到豐收,人們的精神亦將得到安寧和喜悅。這是以模范教育來感化人心的救世之道,亦是見賢思齊的自救之道。

據印祖序言所述,這部《楊椒山先生言行錄》中即收錄了楊公椒山訓子(即家訓)、谕妻的兩篇遺囑,以及其自著年譜,還有《請罷馬市》及《誅賊臣》二疏,最後是其本傳。

或許有人會疑惑,如斯賢人為何落得受刑屈死的結果?印祖在《復丁福保居士書五》中有詳細解說:“楊繼盛(即椒山先生)之屈死,非不幸也。各各皆有前因與後果,為之酬償對越也。報應之道,種種不一。未可以現生為斷也。故經明三報。三報者,謂現報,生報,後報。現報,謂現生作善惡,現生受禍福,此世間凡夫所共知共見者也。生報,謂今生作善惡,來生受禍福,世間凡夫雖不知見,而大力鬼神天仙猶能知見。後報,謂今生作善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方受禍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見之。若至五六七八萬劫,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非如來五眼圓明者不能見也。”即以今生來看,所謂“求仁得仁”,楊公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乃是拼一死以驚破迷夢,喚醒眾人,扭轉國勢,改造大眾命運,所謂“捨己為人”也。這在他給夫人的遺囑《愚夫谕賢妻張貞》中一開始即加以點明:“古人雲: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蓋當死而死,則死比泰山尤重;不當死而死則死,無益於事,比鴻毛尤輕。死生之際,不可不揆之於道也。”後文又自敘說:“我打一百四十棍不死,是天保佑我。那時不死,如今豈有死的道理?萬一要死,也是重於泰山!”可謂有所目的、有所價值地奉獻一己寶貴的生命,同時留給後人一個凜然大義的典范。

誠然,也正如印光祖師在《楊椒山先生言行錄序》中所說的一段話:“孝女唯知有母,節女唯知有誼,而己身之死生不暇計也。雖其以身殉母殉誼之跡,不能為訓於普通人,然其盡孝盡誼之誠,即天地鬼神,尚能感動,況同具此心之人類乎。”我們要學的是那一顆熱心為人、真誠愛人的心,並非動不動即冒險犯難或甚至尋死覓活,正如楊椒山先生勸戒其子時所說的:“固不可效我之狂愚,亦不可因我為忠受禍遂改心易行,懈了為善之志”。楊公當然並非狂愚,然而為逞能而犯難,急躁輕浮而涉險卻是必需戒絕的。

楊椒山家訓,亦即楊公臨刑前夕寫給應尾、應箕兩個兒子的遺囑,不僅被楊家子孫作為“傳家之寶”刻於譜端,代代相傳,亦為天下人所傳誦。遺囑全文相當長,有3800余字。我們且摘錄其中一些片段,即明白為何兩大菩薩對此篇家訓如此推崇。

以下為楊椒山家訓局部精華摘錄:

1) 人(必)須要立志。初時立志為君子,後來多有變為小人的;若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定志,則中無定向,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眾人皆賤惡你!你發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則…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氣來。
2) 心為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最不可先壞了心。心裡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則行出來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這邊的人。心裡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雖欲行好事,也有始無終。雖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你如根衰,則樹枯;蒂壞,則果落。故我要你休把心壞了。
3) 心以思為職。或獨坐時、或夜深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則思之:以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為分毫違心害理之事,則上天必保護你、鬼神必加佑你;否則天地鬼神必不容你!
4) 讀書見一件好事則便思量:我將來必定要行;見一件不好的事則便思量:我將來必定要戒。見一個好人則思量:我將來必要合他一般;見一個不好的人則思量:我將來切休要學他。則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會苟且,便為天下第一等人矣。
5) 居家之要:…衣服要樸素,房屋休高大,飲食使用要儉約,休要見人家穿好衣服便要做,住好房屋便要蓋,使好家活便要買,此致窮之道也。…切記:不可揭債。若揭債則日日行利,累的債深,窮的便快。戒之!戒之!
6) 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同干事則勿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勿擇好路,同睡寢則勿占床席。
7) 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吃人虧勿使人吃我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我氣。
8) 人有恩於我則終身不忘,人有怨於我則即時丟過。
9) 見人之善,則對人稱揚不已;聞人之過,則絕口不對人言。人有向你說某人感你之恩,則雲:他有恩於我,我無恩於他,則感恩者聞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說某人惱你、謗你,則雲他與我平日最相好,豈有惱我、謗我之理,則惱我、謗我者聞之,其怨即解。
10) 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又:與人相交久而益密,則行之邦家,可無怨矣。

誠如印光祖師所說:“忠,孝,節,義,乃人道之大綱…縱時屬民主,亦不可不以忠義為訓。良以忠之意義,不專指事君而言。故曾子以忠恕明夫子之道,以‘為人謀而不忠’日常自省。”我們替人辦事,為人服務時,是否已經竭盡忠誠?是不是已經盡心盡力,真誠無欺?或是虛偽狡詐,投機取巧?印祖為“忠”字下定義道:“忠者,盡己之心,真誠無欺之謂。”履行職責,為人服務時,我們一定要全心全意,誠誠懇懇的,絕對不要輕浮傲慢,也不要埋怨或躲懶。如此我們的人生一定會有不一樣的光明境界。

家庭如何和睦?團體如何和諧共處,並肩進步?忠誠即是答案。印祖分析說:“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親,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愛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則不欺,不欺則盡分,盡分則屬己分中事,自必務乎實行,決無虛應故事,不盡己心己力之虞。”大家各自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整個群體不僅氣氛和諧,而且看得見大家都獲得了更多的安寧,得到更多、更豐厚,也更穩定的利益。真是何樂而不為?從另一方面來說:人力資源不會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也才不會白白虛度!

今天人與人之間為何難以合作?夫妻、親子之間不和,甚至脫離關系,嚴重的還反目成仇?印祖為我們指點迷津,勸勉我們(必)“須事事講忠,庶不至我詐爾虞,漫無准的。得勢則群相輔弼,失事則群相棄捨,或反從而攻擊之,互相傾軋,了無底止,皆由不講忠義之所致也。忠義不講,則父子夫婦之倫,均可弁髦視之。弁視既久,則作桎梏。負此桎梏,不得自由,不得不演出殺父殺母,逆天悖理之惡劇,以期其任意隨心,無所拘束也。嗚呼,不講忠義,其禍至於此極,可不為痛哭流涕長太息乎!”慘不忍睹的自相殘殺景象讓祖師悲恸流淚而長長地歎息!互相成全與互相爭奪,互相禮讓與互不相讓,一個是兩敗俱傷,一個是共存共榮,苦樂之間,我們究竟要如何取捨呢?

大士化身告訴我們化解厄難,獲福無量的方法。只要力行實踐,自然心滿意足,得償所願。願有緣人彼此互相勉勵,一起向幸福美滿的目標邁進。

我們禮菩薩、拜菩薩,也常常求助於菩薩,可知道菩薩救世的用心良苦?可領會了菩薩的救世之秘?
 

上一篇:情到最深處,悠然見佛心
下一篇:大地震前,黑貓來呼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