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念念都學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者:黃威南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句話時下很流行,許多人也會說、常說,但是其中深意可能有些人卻說不上來。

蕅益大師在《寒茄集》(本書即弘一法師所摘要編集的〈蕅益大師警訓略錄〉)中對於何謂「念念相應念念(成)佛」有這麼一段清楚明白的開示:「悲智相應,名菩提心,發此心已,方得無作戒。又須二六時,常自省察,念念相應,即念念成佛,稍不合,便於菩薩戒得失意罪。在慎思而力行之。」《無量壽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金句是對世尊親口對念佛人明白清楚的教誨;何謂菩提心?悲、智相應。菩提即覺悟,佛為覺者,念念與佛相應,念念覺悟,方為「念念佛」,否則豈不成了古德所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民間諺語不是也有這麼一句:「小和尚念經,有口沒有心」嗎?說得坦白一點,就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念念佛」的說法其實正是在警惕我們要發自內心深處,堅決地仰慕佛陀,向佛學習,點點滴滴漸漸進步,直至成為一個像佛那樣的人,為眾生謀福利,為自己熄滅煩惱。如何做到念念佛呢?大師干淨利落,簡單扼要地告訴我們:「須二六時,常自省察」,時時、處處自我檢討反省,用心觀察、對照,看看我們的心念和言行舉止,與佛的示范、佛的教誨有些甚麼不同?不斷改進、提升。務必希求做到「念念(與佛)相應,(如此)即念念成佛」,每一個念頭、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言語,都向佛看齊、向佛學習,一步步成就如佛一般的功德,成佛本來就是學佛人的目標,若不往此方向努力,豈不失了學佛的目的?大師意味深長地提醒我們:修學的重點「在慎思而力行之」,謹慎、細心、認真地思過,努力實行改過,稍微與「佛」不合的就務必要調整過來。路不怕遠,只怕不移動腳步,愚公移山,一步步來、一點點進步,日久天長,從偶爾一念與佛相應,到念念與佛心心相印,這是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做到的事。佛陀曾經說過:「眾生皆可成佛」,我們應該確信無疑,努力自勉。

關於日常生活中,在遇到一切順逆境界時應當如何面對?大師教導我們:「若的確求出生死、證菩提,先將近時禅講流弊,盡情識破;自己從來杜撰主意,盡情放捨;軟暖習氣,盡情打掃干淨;夢幻身命,盡情拌得拋得;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贊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中略)又身見重者,宜苦行消之;貪愛強者,宜苦境煉之;人我山高者,逆緣挫之;體面心重者,忍辱治之。」簡單一句,就是放下自我,接受磨煉。

要想做到念念如佛,念念成佛,對於佛是何許人?佛的言行表現如何?佛如何待人處事?佛又教導我們如何存心?對於世間一切應當以甚麼態度面對?那就必須讀經、聽法,大師說:「討究佛法,第一要務: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證,倘非黃卷赤牍作標月指,示真實修行出要,何由得證勝義?」學佛學的是甚麼?就是覺悟宇宙人生萬法的真相,要親證佛法,就得有良師益友,善知識的指引;而,最好的善知識就是佛陀!佛在那裡呢?經典中所記載的佛陀教誨,我們只要用心學習,就與親自聽聞佛陀耳提面命一般,如同身在世尊講經現場一樣,沒有差別!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態度:是否認真?是否真心接受教誨?是否真的能夠做到依教奉行?如果沒有佛陀的正確指引,「試觀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墜。故不留心教典,饒勇猛精進,定成魔外。」任憑自己的意思,隨著自己的習氣、喜好是不行的!我們應該要有自知之明,「欲行山下路,須問過來人。」我們的想法決定是錯誤的、不成熟的!必須完全恭敬順從,接受佛的教誨,要常常讀經、常常想到佛的大慈大悲,佛的身口意:清淨、平等,要如是向佛學習,就如大師所舉的古德范例那樣:「脅尊八十出家,晝觀三藏,夜習禅思,乃有濟。」把經典中佛陀的教誨消化、落實在自己身上,在日常生活中奉行實踐。大師感歎道:「有謬雲:『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將謂如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於半生者乎?」佛法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也不是圖謀名聞利養的工具和手段,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可惜了!帶來的將是得不償失,得到的也只是短暫而不實際的虛榮而已,所受的痛苦悲哀卻是漫長而不堪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佛法,改過自新,而不是只裝裝門面,扮個樣子,欺世盜名者被拆穿西洋鏡後,那真是一文不值!「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捨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賴迦葉、阿難二祖徹底悲心,人皆視作等閒,殊不知恆沙世界、無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經典的流傳並不容易,諸祖代代相傳,費盡心血,無數人的願力、悲心,才有我們今天得以通過文字讀誦身歷其境恭聞佛陀教法的殊勝機會,我們能不珍惜嗎?這是我們自己修福修慧,解脫苦海的大好良機,也是自己身行示范,鼓勵、幫助一切眾生福慧雙修圓滿正覺的機會,我們能不努力嗎?我們必須把握機會,全心全意去做!每一句經典中佛陀的金玉良言,「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應當努力灌溉、勤勞施肥,讓種子早日萌芽,莫要得過且過,空讓時光蹉跎,那時再回頭已是百年身!我們真的應當要懂得把握時機,拯救自己、成就自己!

那麼,我們應當以甚麼樣的態度來學習佛經呢?大師曾有「示閱藏四則」,教導我們如何得到讀誦佛經的真實利益,其中第一條即教我們:「須體如來說法本意,要人超生脫死,非為口耳活計。句句消歸自心,如說修行,方不受說食數寶之诮。」不論是讀誦佛經或聽佛法開示、佛經講解,乃至在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我們都要清楚自己的目標:消除煩惱、熄滅內心的貪嗔癡,履行自己為人的責任,奉獻心力,成就一切;因為學佛目的在解脫煩惱輪回,並非學幾句來做談話資料或聽來消閒,每一句都要在心裡產生作用,讓我們看到人生幸福的確實方向,一天比一天、一念接一念地,自己內心平靜、歡喜,與人相處時,說話能讓人看見光明、開發智慧,舉止能溫暖人心、鼓舞人們向善向上,把歡喜和清涼帶到每一處,不論是親友或陌生人,小動物或者甚至花草樹木,不要因為我們而受傷害,卻因我們的用心和努力而健康快樂成長,因為我們的平和恭敬而感到踏實、心安,這是真正的「莊嚴佛淨土」,阿彌陀佛不是發願:不論是聽到他名字的、見到他光明的一切眾生都能和他一樣生活在最圓滿、最終極的幸福快樂(極樂)世界中嗎?
 

上一篇:放下自我 放下煩惱
下一篇:一句話、一個微笑的作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