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死生道理如是應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生死道理

[size=14px]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中佛說:
  “善男子。如人捨命受大苦時。宗親圍繞。號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五情,無所知覺。肢節戰動,不能自持。身體虛冷,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善男子。如日垂沒。山陵堆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暗)滅。燈滅、闇生。善男子。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文非泥出。不余處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不從余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我說。中陰五陰。非肉眼見。天眼所見,是(這)中陰中,有三種食:一者思食。二者觸食。三者意食。中陰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因善業故得善覺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父母交會。判合之時。隨業因緣。向受生處。於母生愛,於父生嗔(得男身者;得女身者相反,即與父生愛,與母生嗔)。父精出時,謂是己有。見已心悅,而生歡喜。以是三種煩惱因緣。中陰陰壞,生後五陰。如印印泥。印壞文成。生時諸根。有具不具。具者見色。則生於貪。生於貪故。則名為愛。誑故生貪。是名無明。貪愛、無明。二因緣故。所見境界。皆悉顛倒。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無淨見淨。以四倒故,作善惡行。煩惱作業。業作煩惱。是名系縛。以是義故名五陰生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陰。”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九、憍陳如品第十三之一中一梵志問佛:“若人捨身,未得後身。中間壽命,誰為因緣?佛言:梵志。無明與愛而為因緣。是無明、愛二因緣故,壽命得住。”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中說:
  “三處現前得入母胎。彼即於中有處。自見與己同類有情為嬉戲等。於所生處起希趣欲。彼於爾時見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顛倒。起顛倒者。謂見父母為邪行時。不謂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覺見己自行。見自行已便起貪愛。若當欲為女。彼即於父便起會貪。若當欲為男。彼即於母起貪亦爾。乃往逼趣。若女於母欲其遠去。若男於父心亦復爾。生此欲已。或唯見男或唯見女。如如漸近彼之處所。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父母余分。唯見男女根門。即於此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是應知。若薄福者。當生下賤家。彼於死時及入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入於叢林竹竺二韋蘆竺二狄等中。若多福者。當生尊貴家。彼於爾時便自聞有寂靜美妙可意音聲。及自妄見升宮殿等可意相現。”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五、佛為阿難說處胎會第十三中佛說:“如是中陰欲受胎時。先起二種顛倒之心。雲何為二。所謂父母和合之時。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嗔。父流胤時謂是己有。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嗔。母流胤時亦謂己有。若不起此嗔愛心者。則不受胎。
  復次阿難。雲何得入母胎。所謂父母起愛染心。月期調順中陰現前。無有如上眾多過患。業緣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陰欲入胎時。復有二種。雲何為二。一者無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其無福者覺觀心起。所見境界便作是念。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愦鬧、眾威來逼,便生恐怖。我今應當入於草室及以葉室。或隱牆根。或入山澤叢林窟穴。復更生於種種諸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大福德者亦生是念。我今值遇風寒陰雨。大眾愦鬧、眾威來逼亦生恐怖。即上高樓。或登大閣。或入殿堂及以床座。亦生諸余種種之想。隨其所見便入母胎。佛告阿難。如是中陰初受胎時名歌羅邏。皆依父母不淨及過去業而得受身。如是之業及以父母諸緣之中各不自生。和合力故而便受身。譬如以器盛酪及人繩等即便出蘇。諸緣之中皆不可得。和合力故蘇乃得生。歌羅邏身亦復如是。因緣力故便得受胎。
  或於先世造諸惡業。於諸資具悭貪吝惜不肯惠施。或復不受父母師長教誨。由是業故而得種種不如意身。若以長大肥白柔軟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短小瘦黑堅鞕之身。若以短小瘦黑堅鞕之身為端正者。而便受得長大肥白柔軟之身。若於其身支分之中。高下多少疏密為端正者。而便受得無有高下疏密不具足身。或復受得聾盲喑啞手足攣躄諸根不具。所有音聲人不喜聞。其身丑陋猶如餓鬼。以惡業故而受種種不如意身。父母親屬尚不喜見。況復余人。若於前世造十善業。好行惠施。無有悭貪谄诳之心。父母師長所有言教即皆信受。以是因緣若得為人。則不受於如上諸惡業身。而便獲得種種殊妙之身。顏容端正諸相具足。所有言音而為眾人之所愛樂。是故當知由善業故。便得如是勝妙果報。阿難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脅而坐。兩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脅兩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內熱煎煮。五處系縛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復少食。甘食澀食。干食膩食。辛鹼苦醋冷熱之食。或復YIN欲。急行跳踯久臥久坐。皆受苦惱。是故當知處母胎時。有如是等眾苦逼迫。我今略說人中尚爾。何況地獄難可為喻。誰有智者於生死海當樂此身?”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中佛說:“是人若得親近於佛及佛弟子、諸善知識,便得聞受十二部經,以聞法故,觀善境界,觀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見。得知見故。於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歡樂。不生歡樂故,能破貪心。破貪心故,修八聖道。修八聖道故,得無生死。無生死故,名得解脫。如火不遇薪,名之為滅。滅生死故。名為滅度。以是義故。名五陰滅。”


[size=14px]  二.如來證涅槃 永斷於生死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五、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經文:“菩薩求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出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三中有經文:“以自在故得一切法。如來之心亦無得想。何以故?無所得故。若是有者,可名為得。實無所有,雲何名得?若使如來計有得想。是則諸佛不得涅槃。以無得故,名得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有偈說:“如來證涅槃 永斷於生死”。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中:“師子吼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見於如來及以佛性。是義雲何。世尊。如來之身無有相貌。非長非短非白非黑。無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為相非眼識識。雲何可見。佛性亦爾。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無常者為欲度脫一切眾生方便示現。是名眼見。常者如來世尊解脫之身。亦名眼見,亦名聞見。”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經文:“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

  如來雖是無相法身,但與夢中常為我們受施。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佛說:“善男子。譬如良師教諸弟子。諸弟子中有受教者心不造惡。菩薩摩诃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心不造惡。善男子。譬如世間有善咒術。若有一聞卻後七年不為一切毒藥所中蛇不能螫。若有誦者乃至命盡無有眾惡。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復如是。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道。若有書寫讀誦解說思惟其義。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淨見佛性。如彼聖王得甘露味。善男子。是大涅槃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善男子。若有人能書寫是經讀誦解說為他敷演思惟其義。當知是人真我弟子善受我教。是我所見,我之所念,是人谛知我不涅槃。隨如是人所住之處若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房捨田宅樓閣殿堂。我亦在中常住不移,我於是人常作受施。或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婆羅門梵志貪窮乞人。

[size=14px]
  雲何當令是人得知如來受其所施之物。善男子。是人或於夜臥夢中夢見佛像。或見天像、沙門之像、國王聖王師子王像、蓮花形像、優昙花像。或見大山或大海水。或見日月或見白象及白馬像。或見父母得花、得果金銀琉璃頗梨等寶五種牛味。爾時當知。即是如來受其所施。寤已喜樂尋得種種所須之物。心不念惡樂修善法。善男子。是大涅槃悉能成就如是無量阿僧祇等不可思議無邊功德。”

  三.非為貪身而為善法

  《楞嚴經》有經文:“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中有經文:
  “譬如壞器即易破壞。眾生受身亦復如是。既受身已是眾苦器。譬如大樹花果繁茂眾鳥能壞。如多干草小火能焚。眾生受身為苦所壞亦復如是。”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中有經文:
  “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內有風冷,身即受害。善男子。譬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亦如芭蕉,內無堅實。一切眾生身亦如是。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於,常生怨心。眾生四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鵝王。不樂冢墓。菩薩亦爾,於身冢墓亦不貪樂。善男子。如旃陀羅七世相繼,不捨其業。是故為人之所輕賤。是身種子亦復如是。種子精血,究竟不淨。以不淨故,諸佛菩薩之所輕呵。善男子。是身不如摩羅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優缽羅花、芬陀利花、瞻婆花、摩利迦花、婆師迦花。九孔常流,膿血不淨。生處臭穢,丑陋可惡。常與諸蟲共在一處。善男子。譬如世間雖有上妙清淨園林,死屍於中,則為不淨。眾共捨之,不生愛著。色界亦爾,雖復淨妙,以有身故,諸佛菩薩悉共捨之。”

[size=14px]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聖行品第七之二中有經文:
  “世間眾生顛倒覆心。貪著生相,厭患老死。迦葉。菩薩不爾。觀其初生已見過患。迦葉。如有女人入於他捨。是女端正、顏貌、瓌麗。以好璎珞,莊嚴其身。主人見已,即便問言:汝字何等?系屬於誰?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主人問言:汝所至處,為何所作?女人答言:我所至處,能與種種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珊瑚、虎珀、車[(王*巨)/木]、馬瑙、象馬、車乘、奴婢、僕使。主人聞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我今福德故,令汝來至我捨宅。即便燒香、散花、供養、恭敬、禮拜。復於門外,更見一女。其形丑陋,衣裳弊壞,多諸垢膩。皮膚皴裂,其色艾白。見已問言:汝字何等?系屬誰家?女人答言:我字黑闇。復問:何故名為黑闇?女人答言:我所行處,能令其家所有財寶一切衰秏。主人聞已,即持利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當斷汝命。女人答言:汝甚愚癡,無有智慧。主人問言:何故名我癡、無智慧?女人答言:汝捨中者即是我姊。我常與姊,進止共俱。汝若驅我,亦當驅彼。主人還入,問功德天。外有一女,雲是汝妹,實為是不?功德天言:實是我妹。我與此妹,行住共俱,未曾相離。隨所住處,我常作好,彼常作惡。我常利益,彼常作衰。若愛我者,亦應愛彼。若見恭敬,亦應敬彼。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惡事者。我俱不用,各隨意去。是時二女,俱共相將還其所止。爾時主人見其還去。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是時二女復共相隨至一貧家。貧人見已,心生歡喜,即請之言:從今已去,願汝二人常住我家。功德天言:我等先以為他所驅。汝復何緣俱請我住?貧人答言:汝今念我。我以汝故,復當敬彼。是故俱請,令住我家。迦葉。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不願生天。以生當有老、病、死故。是以俱棄,曾無愛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過患。是故貪受生、死二法。復次迦葉。如婆羅門幼稚童子,為饑所逼。見人糞中有庵羅果,即便取之。有智見已,呵責之言。汝婆羅門,種姓清淨。何故取是糞中穢果?童子聞已,赧然有愧。即答之言:我實不食,為欲洗淨,還棄捨之。智者語言:汝大愚癡,若還棄者,本不應取。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於此生分,不受、不捨。如彼智者呵責童子。凡夫之人欣生、惡死。如彼童子,取果還棄。復次迦葉。譬如四衢道頭有人。器盛滿食,色香味具,而欲賣之。有人遠來,饑虛羸乏。見其飯食,色香味具,即指之言:此是何物?食主答言:此是上食,色香味具。若食此食,得色得力。能除饑渴,得見諸天。唯有一患。所謂:命終。是人聞已,即作是念:我今不用色力見天。亦不用死,即作是言:食是食已,若命終者。汝今何用於此賣之?食主答言:有智之人終不肯買。唯有愚人不知是事。多與我價,貪而食之。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不願生天,得色得力,見於諸天。何以故?以其不免諸苦惱故。凡夫愚癡,隨有生處,皆悉貪愛。以其不見老病死故。復次善男子。譬如毒樹。根亦能殺。莖亦能殺。皮、花、果實悉亦能殺。善男子。二十五有受生之處所受五陰亦復如是。一切能殺。復次迦葉。譬如糞穢,多少俱臭。善男子。生亦如是。設壽八萬,下至十歲,俱亦受苦。復次迦葉。譬如崄岸,上有草覆。於彼岸邊多有甘露。若有食者,壽天千年,永除諸病,安隱快樂。凡夫愚人貪其味故,不知其下有大深坑。即前欲取,不覺腳跌,墮坑而死。智者知已,捨離遠去。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尚不欲受天上妙食。況復人中。凡夫之人乃於地獄,吞啖鐵丸。況復人天上妙肴馔而不能食?迦葉。以如是喻、及余無量無邊譬喻。當知是生實為大苦。迦葉。是名菩薩摩诃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觀於生苦。”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四、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二中有經文:“菩薩摩诃薩知一切眾生生本無有生,了達受生不可得故”。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譯、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中有經文:
  “菩薩摩诃薩自觀其身。如病如瘡、如癰如怨。如箭入體,是大苦聚。悉是一切諸惡根本。是身雖復不淨如是。菩薩猶故瞻視將養。何以故。非為貪身,而為善法故。為於涅槃不為生死。為常樂我淨,不為無常、無樂我淨。為菩提道,不為有道。為於一乘,不為三乘。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微妙之身。不為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身。為法輪王,不為轉輪王。


  [size=14px]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常當護身。何以故。若不護身命,則不全命。若不全,則不能得書寫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是故菩薩應善護身。以是義故。菩薩得離一切惡漏。善男子。如欲渡者應善護栰。臨路之人善護良馬。田夫種植善護糞穢。如為差毒善護毒蛇。如人為財護旃陀羅。為壞賊故將護健兒。亦如寒人愛護於火。如癞病者求於毒藥。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雖見是身無量不淨具足充滿。為欲受持大涅槃經故。猶好將護不令乏少。

[size=14px]  菩薩摩诃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诃薩於惡象等心無怖懼。於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為惡友殺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如是等漏,凡夫不離是故生漏。菩薩離之則不生漏。菩薩如是尚無有漏。況於如來。是故非漏。
[size=14px]
[size=14px] 雲何親近漏。一切凡夫受取衣食、臥具、醫藥。為身心樂求如是物,造種種惡。不知過未輪回三趣。是故名漏。菩薩摩诃薩見如是過則便遠離。若須衣時即便受取。不為身故但為於法。不長憍慢,心常卑下。不為嚴飾,但為羞恥。障諸寒暑、惡風惡雨、惡蟲蚊虻、蠅蚤蝮螫。雖受飲食心無貪著。不為身故,常為正法。不為肌膚,但為眾生。不為憍慢,為身力故。不為怨害,為治肌瘡。雖得上味,心無貪著,受取房捨亦復如是。貪慢之結不令居心。為菩提捨,遮止結賊。障惡風雨故,受屋捨。求醫藥者心無貪慢。但為正法,不為壽命,為常命故

[size=14px]  善男子。如人病瘡。為蘇麨塗。以衣裹之。為出膿血,蘇麨塗拊。為瘡愈故以藥坌之。為惡風故在深屋中。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觀身是瘡故,以衣覆。為九孔膿,求索飲食。為惡風雨,取受房捨。為四毒發,求覓醫藥。菩薩受取四種供養。為菩提道,非為壽命。何以故。菩薩摩诃薩作是思惟。我若不受是四供養,身則磨滅,不得堅牢。若不堅牢,則不忍苦。若不忍苦,則不能得修習善法。若能忍苦,則得修習無量善法。我若不能堪忍眾苦。則於苦受,生嗔恚心。於樂受中,生貪著心。若求樂不得,則生無明。是故凡夫於四供養生於有漏。菩薩摩诃薩能深觀察不生於漏。是故菩薩名為無漏。”


四.棄生滅 守真常

[size=14px]  1.棄生滅 守真常


[size=10]  眾生的貪愛之念受五陰色身,佛菩薩的願力與眾生的業力等因緣世界得以成就,也就是說,眾生的色身和物質世界都是妙明真心的產物,眾生不知這一實相,去追逐心產生的物,而不知證回自己的妙明真心,那妙明真心是什麼樣呢?

[size=10]
[size=10]  六祖慧能大師見性[size=10]後告訴我們[size=10]:“[size=10]菩提自性,本自清淨”;又說:“[size=10]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size=10]何其自性本自具足、[size=10]何其自性本不動搖[size=10]、何其自性能生萬法[size=10]”

[size=1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size=10]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size=10]。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size=10]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size=10]真汝心[size=10][size=10]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size=10]。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size=1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size=10]色心諸緣及心所使、[size=10]諸所緣法,唯心所現[size=10];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size=10][size=10]。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size=10][size=10]。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size=10]如來說為可憐愍者[size=10]。”
[size=10]  楞嚴經卷二中有經文:“[size=10]見性實我,而身非我[size=10]。”
[size=10]  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size=10]見性是心[size=10]非眼”。
[size=10]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五、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三中有經文:“[size=10]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心為本,心若清淨,則能圓滿一切善根,於佛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意即成[size=10]。”

[size=1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size=10]中有經文:“[size=10]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size=10]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size=10][size=10]”

[size=10]  此品中還有經文:“[size=10]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size=10]緣所遺者[size=10]。(除了因緣生以外余下的)由諸眾生[size=10]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size=10][size=10]”

[size=1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中有經文:
[size=10]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size=10]本來無有世界、眾生[size=10][size=10]因妄有生,因生有滅,[size=10]生滅名妄,滅妄名真[size=10]。”
[size=10]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九[size=10][size=10]憍陳如品第十三之一[size=10]中有經文:“[size=10]若觀色乃至識是[size=10]無常者[size=10]。當知是人[size=10]獲得常法[size=10]
[size=1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size=10]中有經文:“[size=10]若能[size=10]遠離[size=10]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size=10]生死因[size=10][size=10]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size=10][size=10]”

[size=1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有經文“以諸眾生從無始來,[size=10]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size=10]棄生滅,守於真常[size=10],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想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size=10]”
[size=10][size=10]  2.[size=10]使汝輪轉生死唯汝六根[size=10][size=10]令汝[size=10]證無上菩提[size=10]亦汝六根

[size=10]  佛告訴我們:眾生用眼耳鼻捨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時,所產生的見聞覺知,非是自己妙明真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眼耳鼻捨身意六根所產生的見聞覺知,是建立在外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基礎上的,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本身就是無常的,在無常的六塵基礎上產生的見聞覺知自然也非真實。眾生本有的妙明真心所據有的見聞覺知才是真覺,由於眾生不知六根、六塵及其產生的六識皆是虛妄,但卻長期應用,使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清淨真如自性不能顯現出來。如果能夠捨妄,於十八界任選一門,入於無妄,則六知根一時即可清淨,內瑩即可發光。

[size=10]
[size=1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佛說:
[size=10] “[size=10]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size=10];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size=10]滅塵合覺[size=10],故發真如妙覺明性。......[size=10]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size=10]應當審詳煩惱根本[size=10]。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size=10]眼、耳、鼻、舌及與身、心,[size=10]六為賊媒,自劫家寶[size=10];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size=10]。......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size=10]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size=10]......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余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size=10]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size=10]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size=10];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size=10]。”

[size=1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中有經文:“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size=10]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size=10]六根[size=10]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size=10]六根[size=10]更非他物[size=10]”!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縳、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size=10]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size=10][size=10]...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绾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雲何同除”?佛言:“[size=10]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size=10]先得人空[size=10];空性圓明,成法解脫;[size=10]解脫法已俱空、不生[size=10],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size=10]無生忍[size=10]

[size=10]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size=10]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size=10]”

[size=10]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size=10]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size=10]空色二無[size=10],成無學道[size=10]。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size=10]從色相得阿羅漢[size=10]。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size=10] “[size=10]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齝病。如來示我[size=10]一味清淨心地法門[size=10],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size=10]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size=10],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size=10]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size=10]雖覺覺痛,覺[size=10]清淨心無痛痛覺[size=10]。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size=10][size=10]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size=10],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size=10]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音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size=10]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蛟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size=10]無生忍[size=10];爾時心開[size=10],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size=10]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size=10],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size=10]念佛三昧[size=10]: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size=10]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鄰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size=10]。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size=10]我本因地,[size=10]以念佛心入無生忍[size=10]。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size=10]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size=10]”!

[size=1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中有經文:“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size=10]從聞思修入三摩地[size=10]。[size=10]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size=10]動靜二相了然不生[size=10]。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size=10]。[size=10]生滅既滅,寂滅現前[size=10],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size=10]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size=10]。([size=10]注[size=10]:[size=10]觀世音菩薩對佛說:“佛啊,我常常想起我在過去無量劫之前,當時有佛出現於世,佛號叫做觀世音,我在觀世音佛前發出了要成就無上菩提的誓願,觀世音佛就教授給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的法門’。然後我就開始進行這個法門的修行,在剛開始進行聽聞訓練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我所聽聞的聲音,和能夠進行聽聞的聞性,這兩個‘入’,這兩個處,在發揮作用,讓我能夠產生聽聞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地就沒有了‘所’能夠聽聞的聲音的存在,也沒有了我身體的場所‘入’,‘所’和‘入’都逐漸消亡了之後,就再也沒有所謂的能夠聽到聲音的‘動’,和聽不到聲音的‘靜’,這兩種外相的執著。就這樣不斷地在聽聞中進行訓練,不斷地深入,接著就發現了原來我所認為的‘能聽聞’和‘所聽聞’這兩種執著,也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個時候,我能夠聽到一切的音聲,但卻不會對任何音聲產生絲毫的執著。進而,就連我的‘能夠知覺之性’,和‘所能夠知覺到的種種’,全部都了悟了其中的空性。而當這個空的證悟越來越趨於圓滿的時候,就連對於‘空’、‘所空’的執著也消亡了,也就是說一切的生滅表現,全部都不能對我產生任何的干擾和障礙,也就是說一切的生滅表現,對我來說全部都消亡了,也就是所謂的‘寂滅’出現了。其實,究竟而言,就連‘寂滅’,也僅僅只是個名詞概念而已。這個時候,突然之間,我就成就了超越了世間和出世間的正果,十方一切全部都圓滿光明,也獲得了兩種殊勝:一種殊勝,就是對上,我已經和十方一切諸佛的本來菩提妙覺之心和合一味,毫無二致,和十方一切諸佛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慈威能;二種殊勝,就是對下,我也已經和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完全和合無別,和十方一切眾生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悲仰渴。”--《楞嚴經的秘密》)

[size=10]  3.[size=10]佛性不名為佛,見佛性然後成佛

[size=10]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八、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二中有經文:“[size=10]眾生佛性不名為佛[size=10]。以諸功德因緣和合得[size=10]見佛性。然後成佛[size=10][size=10]”

[size=10]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中有經文:
[size=10] [size=10] [size=10]“[size=10]佛性者實非我也。為眾生故,說名為我[size=10][size=10]善男子。如來有因緣故,說無我為我。真實無我。雖作是說,無有虛妄。善男子。有因緣故,說我為無我。而實有我。為世界故。雖說無我,而無虛妄。[size=10]佛性無我[size=10][size=10]如來說我[size=10][size=10]以其常故。[size=10]如來是我[size=10],而說無我,得自在故[size=10]”[size=10]

[size=10]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中說:[size=10]“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復有之。[size=10]要須修習無漏聖道然後得見[size=10]。”

[size=10]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譯、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中有經文:  
[size=10] “.譬如有人貪著妙花。采取之時為水所漂。[size=10]眾生亦爾。貪受五欲。為生死水之所漂沒[size=10][size=10].......[size=10]眾生愛盡,則見佛性。雖有名色,不能系縛[size=10]。雖復處在二十五有。不為諸有之所污染[size=10]”[size=10]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size=10]如來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經文:“[size=10]佛性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譬如大海雖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於乳。喻如雪山,雖復成就種種功德多生諸藥。亦有毒草。諸[size=10]眾生身亦復如是。雖有四大毒蛇之種,其中亦有妙藥大王。所謂[size=10]佛性。非是作法。但為煩惱客塵所覆。若剎利、婆羅門、毗捨首陀,能斷除者。即見佛性,成無上道[size=10]。譬如虛空震雷起雲。一切象牙上皆生花。若無雷震,花則不生,亦無名字[size=10][size=10]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常為一切煩惱所覆不可得見[size=10]。是故我說[size=10]眾生無我[size=10][size=10]若得聞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則見佛性。

[size=10]  [size=10]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size=10][size=10]梵行品第八之六[size=10]中有經文:“[size=10]見佛性者。非眾生也[size=10][size=10]”


 

上一篇:印光大師: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下一篇: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所以不覺得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