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悲法師:坐禅心法(十二法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學智慧,參禅坐禅,直指心境,開悟較快。本書,隨著覺悟的提升,每當再從新閱讀,就會有深一層的理解,切不可執著於“初讀”,“初識” 與“初覺” 。當你發現,常讀常新,開覺新思維,妙生新智慧,就在這“動靜”中實踐吧!這才是真正的得到《武佛百拳》,真正感悟到搏博智慧的無限性,要知道人類的潛能也是無限的,無論是一萬年以前;還是一萬年以後,人類都將用這無限的智慧,開發出無限的新思維,調動出無限的新潛能,創造出無限的新世界。人類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你深信不疑,定心貴己,不向外求,內證自心,再苦再難,下定百折不回之真心,提升萬變不窮之妙用。生升世事,不論做什麼,只要你認准某一事業,用心去做,並把它做好、做精、做大,成功將會一一伴隨你。

1.“氣” 的真義由來

“氣” ,最初是一個哲學概念,早在先泰時期,老子、莊子、宋钘等哲學家就提倡“精氣學說” ,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也是天地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始動力。如《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莊子》曰:“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 《管子》曰:“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至《黃帝內經》,以“精氣學說” 為基礎,結合醫療實踐及天文、地理、氣象、相數、哲學等等知識的精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學理論。為我國氣學理論(包括氣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內經》中,論述了八十余種氣。上及天文,下窮地理,中至人事,幾乎包括了氣學理論中所有的氣,若概而言之,則可分為自然界之氣、人體生理之氣、痛邪之氣、藥物之氣等四大類。而氣功則是以人體生理之氣為中心、結合自然之氣、痛邪之氣等來進行綜合研究的。

所謂人體生理之氣,是指人體與生命活動相關的各種物質及其功能。又分為“先天之氣” 和“後天之氣” 兩大類。 而先天之氣,又分為精氣和元氣兩種。是推動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力量。

①“精氣” ,此先天之精氣,即指生殖之精氣。人始生,精始成,精成而腦髓生。它受之父母,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的原動力。

②“元氣” 亦稱“原氣” ,包括元陰和元陽之氣,它受於先天而靠後天的營養而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它發源於腎。(包括命門),藏於丹田,借三集之道,通達全身,推動五髒六腑等一切器官組織的活動,為生化動力的泉源。

後天之氣,也分為“天氣” 和“地氣” 兩大部分。《素問六節髒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是人體出生後的生長發育,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①“天氣” ,指天空之氣,即空氣,入肺,為呼吸。

②“地氣” ,指飲食調養,也叫“水谷之氣” ,入脾胃,為吸收。

“先天氣”和“後天氣” 的互相作用,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能源即“真氣” 。

《靈樞·刺節真邪篇》雲:“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 由此可見,先天的保養和後天的調養,是非常重要的。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人生於地,懸命於天,此人之制命於天地也,栽者培之,傾者復之,此天之制命於人也……以人之稟賦言,由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靳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所用言,則先天之強者河恃,(大河裡有,小河裡寬;大河裡沒有,小河裡干。)恃則並失其強也;先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所謂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氣,慎酒氣可以保肝腎,慎勞倦飲食可以保脾胃……”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敞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2.“氣化” 即生化之道

著名醫學家張景岳說:“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故氣在天地之外則包羅天地。氣在天地之內則運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風雲得以成。四時萬物得以生長收藏,何非氣之所為?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人體氣化作用的原動力存在於“命門穴” 。“命門” 為人體十二經絡之主,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伎巧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應矣;此主不明則十二宮危也。就好象元宵隹節所見的走馬燈,拜者、食者、飛者、無一不具,其中奧妙惟中間一火耳。火旺則動速,火微則動緩,火燃則寂然不動,而拜者、食者、飛者、走者,軀殼未嘗存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所謂“動氣”者何?五髒之真精,即元氣之分體也,而究其本源,就是“命門穴” 也稱“後丹田” ,陰陽開合在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髒皆潤。 “ 命門穴”就是“動氣” 之所在,我們必須重視對“命門穴” 即“後丹田”的鍛練。

3.精、氣、神關系之說

古人曰:“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 精、氣、神三者,是人類生命的根本。《靈樞·本髒篇》曰:“人之氣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古人對精、氣、神三者的調攝極為重視,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有“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積精全神,益壽延年。” 的論述。

精、氣、神雖然各有不同論點,而實際上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精為神之宅,有精則有神。《靈樞·本神篇》雲:“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 此為先天之精而產生神。《靈樞·平人絕谷篇》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此為後天之精氣以養神。精傷則神無所捨。是為失守,精又為氣之母,精虛則無氣,人無氣則死。《素問.六節髒象論》曰:“氣和而生,津津相成,神乃自生。” 精、氣、神三位一體,不可分離,存者俱存,亡者俱亡。而精則是“基礎” 神為 “主宰” ,氣則為其“動力” ,三者的轉化又是通過“氣化” 作用來實現的。精滿則氣旺,氣旺則神足,精滿、氣旺、神足,則精力充沛,身本壯實。

通常以為人身有上、中、下三個丹田,此外也有人把“命門穴” 稱為“後丹田” 把“臍中穴” 稱為“臍丹田” 或“前丹田” 。故有“五個丹田” 的說法,其實“丹田” 本為結丹之所,全身處處都可以視為丹田,可因氣行而異,也可因意守而移,原本就沒有固定不變的部位,近世寸分之爭,失其根本。

佛家功不主張固守有形之身,意守部位因用而定移。“一體靈元天地連,在身、在天、在地,丹田只因用顯現,因人而移無定法,有形無形隨意喚。吸之來,呼之去,可驚天,能動地,隨心所欲,法竅無限,一念擊出,因果環復。”

4.姿勢、呼吸、意守

姿勢、呼吸、意守這三種練功法竅,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要求,其作用亦各有其特點。

⑴ 姿勢的作用

姿勢是靠肌肉的張力來維持的,動靜禅對姿勢的鍛練,主要是對肌肉的鍛練,對氣力的鍛練,通過各種姿勢的松、緊、虛、實的變化,對人體的肌肉張力、氣息運行、髒腑經絡的機能活動等等,產生不同的影響。

雖然各種功法有各自的姿勢,但按其對人體氣脈的影響,卻不外乎“升、降、開、合” 四類。這四類又各有“靜式” 與“動式” 之分:

升:具有引導氣息上升的作用。凡是由下往上升的動式或意念與姿勢偏高的靜式都屬“升式” 。

降:具有引導氣息下降的作用。凡是由上往下降的動式或意念與姿勢偏低的靜式都屬“降式” 。

開:具有引導氣息外開的作用。凡是由內往外開的動式或意念與姿勢偏外的靜式都屬“開式” 。

合:具有引導氣息內合的作用。凡是由外往內合的動式或意念與姿勢偏內的靜式都屬“合式” 。

⑵ 呼吸的作用

動靜禅對呼吸的鍛練叫“調息” 或“吐納” ,呼氣主降、主開;吸氣主升、主合。例如:長呼氣時,可使血壓下降,使肢體的血管擴張;長吸氣時,可使血壓上升,使肢體的血管收縮。但是,呼吸對氣息的升、降、開、合的影響並非絕對的,當練功達到相當程度後,在“意念” 即“念力”的引導下,可使人體氣息作到升、降、開、合自如,“以意領氣” 。

(3) 意守的作用

意守是對意念的鍛練,思維的鍛練,智慧的鍛練。是通過練功的“意念” ,思維、悟性、智慧即心理活動來影響生理活動的一種方法和手段。例如:意守臍中穴以上的部位,如:“膻中穴” 、“印堂穴” 、“百會穴” 處 ,都可引導氣息上升;反之,意守臍中以下的部位,如:“氣海穴”、“關元穴” 、“會陰穴” 、“湧泉穴” 等處,都可引導氣息下降。

初練動靜禅,一般以“氣海穴” 或 “臍中穴” 為丹田。臍中穴,又名“神阙穴” 。因為它位於身體的中心點,屬“中央脾土” ,意守此處,可以補益中氣,增強脾胃功能,使氣脈中和,不致偏盛。最適合初學,作入門之基。當產生“氣感” 後,便可以進行“內視觀想” ,意念跟著感覺走,使氣息周流全身,進入四肢百節,髒腑經絡,全身無處不通,無處不活之隹境,這是動靜禅練功的重要特點。至於意守的部位,上者為上竅,中者為中竅,下者為下竅。意守何竅,應根據練功者本人的實際情況,適當選擇,因自身本體異同,妙得自然為功。

(4) 姿勢、呼吸、意守的結合

姿勢、呼吸、意守是動靜禅修練的三種法竅。這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又是在意念的主導之下進行的,即受念力的影響。練功的流派不同,對三者的要求各異。這三種練功法竅,常常又是互相制約的。氣息的升、降、開、合,或是升中有降;或是降中有升;或是以升為主;或是以降為主,常常互相制約,以免升降有偏,開合太過。

5.動與靜

“動” 是指練功時氣息和形體的運動。氣息之動為“內動”,形體之動為“外動” 。

“靜” 是指練功時精神和形體的安靜。精神之靜為“內靜”,形體之靜為“外靜” 。

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 “只要你進入某個情境,某個情境也就變成了你,境由心生。” 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運動中發展、變化。

動為陽;靜為陰,二者是對立統一的。二者不可偏勝,因此,練功時要求有動有靜,有升有降,有開有合,動靜相兼,升降相照,開合相益。“靜中有動,外靜內動。” “動中有靜,外動內靜。” “動復則靜,陽極反陰。”

所謂“靜功” ,是指在形體處於安靜狀態時,通過意守,即念力的運用,呼吸的運行來對機體內部進行鍛練。此時,“靜中有動,外靜內動。”

所謂“動功” ,是指在形體處於運動狀態時,通過形體,即姿勢的運用,形體的運動來對身體各部進行鍛練。此時,“動中有靜,外動內靜。”

動與靜是對立統一的,只有把動功和靜功結合起來練,才能相得益彰。因此,“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能動能靜,所以長生。”

6.五官、五髒、六腑、四肢

人的一身,內有五髒、六腑;外有五官、四肢。

五髒: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外,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是為奇恆之腑。《素問·五髒別論》曰:“所謂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實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大,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五髒六腑的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髒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決讀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殁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中大危,戒之戒之!”

五髒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五髒所主:“心主血脈、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

五髒開竅於五官:目為肝竅、鼻為肺竅、口為脾竅、舌為心竅、耳為腎竅。

四肢者:以筋為聯絡,筋始於爪中,聚於肘膝,裹結於頭面,其動而活潑者為氣。所以古今功夫家必先練氣。

氣行脈外,血行脈中。如水行江河之道,百脈猶如百川。血的循環、氣的運行,均發於心,即意念、念力、思維、悟性。日夜十二時辰,氣血周流於十二經絡,瞬息潮血來回,百脈震動。

肝主筋藏血,髒腑經絡之血,皆賴其運行,因此,練習功夫者,必應注意保護。

7.養氣與練氣

⑴ 養氣:養氣不離性,煉氣不離命。欲要養氣修命,須使心意不動(無念法常存)。心為君火,動為相火,心火不動,相火不生,氣息自平。無念神自清,清者心意定,定生般若智慧。

歌雲: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靜方生真,常使氣通關節敏,自然精滿骨神存。

⑵ 練氣:練氣與養氣,雖然同出一源,但是有虛實動靜之分,有形

與無形之別。養氣之學以道為歸,以集義為宗法;煉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吞吐為功,以柔而剛為主旨,以剛而柔為極致。其妙用則為亦剛亦柔,時剛時柔,半剛半柔,剛柔相濟,遇虛則柔,逢實則剛,柔退剛進,剛進柔退,剛左柔右,剛右柔左,此為剛柔相濟虛實並用之道。

老子養性煉氣以成聖;軒轅煉神化氣以樂道;少林寺祖師達磨大師十年壁觀“動靜禅”,始傳“洗髓” 、“易筋” 之法,妙開般若智慧之門。觀古今名賢、大儒、道仙、釋佛都非常重視,調養心性,煉氣習功夫。

少林功夫煉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長吞短吐為功,以川流不息為主旨,以聽靜虛實為極致。前為食氣出入之道路,後為氣息升降開合之途徑,以後天補先天之術,即為佛家功夫修煉之精義。

十二多參考:

多思則神怠,多念則忘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廢,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恕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焦煎無歡。

8.運氣和用氣

儒家謂:“養浩然正氣” ; 道家謂:“導引吐納” ;佛家謂“練氣行功” 佛家功夫練氣之法,主張以鼻吞為隹。鼻吞為文,口吞為武。例如:“每日清晨,面向太陽,站立樁功。目似垂簾,意守丹田,用鼻吸氣,聽氣下行,內視觀想,下至腳心,上至頭頂,手的出入,足的進退,身的旋轉,起落開合,凝成一體。‘內外、神形、氣力不二’ ,習立純穴熟,則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手足法連,明眼位,分把頭,視其遠近,隨其老嫩,彼來我來,彼去我去,接取呼吸,一動即是。但要注意:‘運氣貴於緩,用氣貴於急,送去必用呼,接來必用吸。身要滾而動,手要滾而出,拳打不見形,要在疾中疾,此中玄妙理,只在一呼吸’ 。”

歌訣一:

天地清淑氣得來,何保元精花迎旭,

日日吸氣歸丹田,功純日久妙自得。

歌訣二:

氣出丹田手撩陰,氣提手起緊附身,

至口翻手隨氣發,氣回手握步即存。

9.氣力解

氣走於膜絡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外壯皮骨為形;內壯筋脈者為相。氣血功干內壯皮骨為形;內壯筋脈者為相。氣血功於內壯,血氣功於外壯。只有明白氣血二字,方能自知氣力的由來。自然之用力與行氣是不一樣的,“行氣力於筋脈,用氣於皮骨大不相同。” “氣在先行,力在後隨,丹田盛而氣力足,此謂不移之定理。”

覺遠上人曰:“力以能柔而剛,氣以善運而充。力從氣出,氣隱力顯,無氣則力何自而生乎?外家之力,其來也猛,猛則多浮而鮮沉。內家之力其來也猛,若在有意無意立間,必抵隙沾實,而後全力一吐,沉重如山,可以氣透膚裡。此其故,蓋由外家之力剛,內家之力柔,剛則虛浮,柔則沉實,習之既久,自能覺悟。蓋一掌一拳之打出,手一著力,則氣有三停:一停於肩穴,二停於拐肘,三停於掌根,如果而後力能貫透指顛或掌心也。至於柔運,即純粹之氣功之力,則與此不同,一舉手則全身赴於氣之所運,所謂意到氣隨,捷於聲響,精粗之別,學者於此可悟矣。”

10.血分和氣分

人身左為血分,右為氣分,血分屬陰,氣分屬陽,血行緩,,氣行膚,故要先左後右,先運動血分和氣脈,使其在時間和速度上,與氣分配合起來,以調整陰陽氣血的平衡。少林秋月禅師說:“練到骨節通靈處,周身龍虎任橫行,掌心力從足心印,一指霹雳萬人驚。”

注:

⑴.古人認為,人身左邊屬龍,右邊屬虎。

⑵.“骨節通靈” 指人身之氣要象蛇之氣,節節貫通,方能意到氣發,克敵制勝。③腳的力量比手大五倍,故腳與手相合,集中全身之力,根節起,中節隨,梢節追發,方為上乘功法。

11.納氣分路法

“納” 指收入。 “氣” 指呼吸。 “分” 指分明其氣,不使顛倒混亂。 “路”

即道路,一吸一呼,各有其路,不能亂竄。“法” 就是規矩,如身的束然,步的存進,手的出入,或進或退,或起或落,皆當一氣貫注。接來直於納之吸中,一吸即得。送去直於納之呼中,一呼無失,接取瞬間,勝敗已定,萬萬不可混施。古今修練功夫者,首先應知,人身氣的由來,進而懂得練氣行功和如何納氣分路,方可練就一身好功夫。

12.念力與能量

諸君,讀完上述各法,你是否已經明白修煉“動靜禅”與“武功” 動功與靜功所必須的智慧。如果你能夠舉一反三,廣開思路,對步入高功夫殿堂,無疑是極為重要的,然而要獲得超高能的能量,就必須明白“念力” 與“能量” 的升成與運用法竅。

念力就是能量力,不善於運用念力,就不可能有超高能的能量。而念力的升華過程,運用過程,只能靠無限的放松,無限的入靜,無限的自然來成功。這三無限要達到無限的效果,圓滿如意的境地,決不可能僅僅依靠動功來完成。動功只能是,靜動、松緊、有無等自身膜絡筋脈與血肉皮骨的鍛煉過程,通達過程。只有在高度的靜覺過程、超靜過程、超覺過程,悟入升華。也就是說,只能通過坐禅、站禅、臥禅等以入定為法竅的功夫來完成。

靜功利於升能;動功利於通達。

沒有靜功這一入定法竅,就不可能獲得高功能,進入大乘;

沒有動功這一通達法竅,就不可能使有形之軀,因通而健。

身不健,無形之靈魂何處存?

動與靜的過程,有形與無形的過程,就是升華能量的靜覺的過程,念力深入的過程,及運用能量的運動過程,全身各處無所不通達的過程。

不練動功即是不練軀殼(膜絡筋脈,血肉皮骨);

不練靜功即是不練靈魂(心靈深處的般若智慧)。

能量從念力上要(靜覺、智慧與覺悟的匯集運用),

念力的運用法竅是無限的。

要成為一名高級的功夫大師、功夫專家,他也必須首先是高級的念力大師、念力專家。也可以說,有心理學家的技能,思想家的思維,醫學家的知識,藝術家的天才,體育家的體魄,教育家的品質,天文學家的眼光,科學家的頭腦,佛學家的智慧等等,其實遠不止如此。功夫大師,功夫專家,就是宇宙中閃光的群星,他的責任是放射出最強、最亮、最高能量的光輝。

“念力的運用,必須有著,包容宇宙,呼喚萬物,以致一切的無限性。”這不僅僅靠感覺,靠認識,靠捕捉,靠隨緣,更重要的是,來自功夫大師、功夫專家自己的覺悟力,思維力,想象力,發揮力,創造力,運用力,“念力的運用,即一切力的運用。”而這一切力,都在隨心所欲中完成。古說今釋,守株待兔早成笑談,而隨心所欲,主動運用念力,正是離迷生覺,念念覺悟的妙法、秘法。入達大乘功夫的捷徑也。  

上一篇:大悲法師:出家條件
下一篇: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