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關於慚愧的開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印祖關於慚愧的開示《涅槃經》雲:“佛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 印光大師是我最敬佩的祖師之一。現整理一些老人家關於慚愧的開示,供養大家:
慚愧是入聖初步
執持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聖階梯。慚愧心生,邪僻心滅。慚愧為入道之初步。夫欲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忏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忏悔止惡修善,即自訟寡過,克己復禮。若能自訟,自然寡過,寡過即克己之實行。既能克己,自然復禮矣。
慚愧心是真佛弟子
然今之學者,每每專說假話,不修實行。意擬沽名邀譽以求體面,並非真實自省寡過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棄,名大妄語,名不知慚愧。若非此等,則為聖賢之徒。若帶此氣,則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直心直行,方與佛合。
慚愧心與淨土相應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忏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惡,苟能起大慚愧,發露忏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匯歸。萬修萬去,的實非謬。
欲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知因識果。身之所行,心之所念,須與佛合。若與佛悖,則縱能念佛,亦難往生。以感應之道,不相交故。若能生大慚愧,大怖畏。改過如去毒瘡,立志如守白玉。則萬無一失,各得往生。
無慚愧有礙往生
唯念佛法門,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念佛,無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癡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發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佛視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眾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於彼臨終親垂接引也。
大慚愧方能解怨業
怨業病,勿噵(噵,音到,言也。)世醫莫能施功,即神仙亦無從拯救。汝果能生大慚愧,改往修來。以志誠懇切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彼宿世怨業,初則由佛號而即速遠避。繼則仗佛力以脫苦超生。決定不至仍舊纏綿。然若心不至誠,及不生改往修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則自己之心,與鬼相鄰,與佛相反。縱稍念佛,亦難感格。乃己心不誠不正,非佛法之不靈不驗也。
汝之病,乃宿世,或現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業不消,病決難好。現在吃藥無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觀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雖不見效,仍有利益,不可與吃藥同作一例。汝家計如何,若無財力,則自己至誠懇切念佛。當生慚愧心,不可生憤恨心。生慚愧,則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憤恨,則是欲解而更結矣。以彼懷恨相報,汝又懷恨彼報,則愈結愈深,莫可如何矣。此系解怨釋結之最上一著。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業。今雖止惡,未能力修眾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則功過不相敵,固難免或罹惡報耳。非念佛之功虛棄也。以未發菩提心,特以惡業廣大,不能相掩耳。倘能發大菩提心,則如杲日當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惡半生,後乃改悔。因未能全無惡報,遂謂佛法不靈,修持無益。
不生慚愧是無志之人
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其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乃不立志之所致也。無志,則不生慚愧,安於凡愚,便長劫輪回於三途六道中,莫之能出也。汝既發慚愧心,發希聖希賢,學佛學祖之心,固是宿生善根所使。然當日新又新,俾從前之種種不正當之念慮作為,完全拋卻,一刀兩斷。切不可藕斷絲不斷,纏綿因循,則必至不久仍歸故轍,依舊埋沒於十種惡業之中。致本具之明明德佛性,皆被彼障蔽而不得顯現。以作聖作佛之姿,為閻羅之囚,獄卒之對,可不哀哉。
生慚愧之法
小人之所以偽為善而實為惡者,意謂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間凡夫耳。若得道聖人,固了了悉知。而天人鬼神,雖未得道。以報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他心道眼,圓見三世,如視諸掌者乎。欲無知者,唯己不知則可耳。己若自知,則天地鬼神佛菩薩等,無不悉知之而悉見之矣。若知此義,雖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惡。以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共知。縱不知慚愧者,知此亦當慚愧無地矣。況真修實踐之士哉。
修行之要,敬為第一,人能主敬存誠,則一切凡情無由而起,本具聖智自然發現,凡一切人我是非,無明貢高,以及懶惰懈怠,因循委靡之習氣,皆悉消滅。而況恭對三寶,披陳往罪,則慚愧恐懼之心,希聖希賢之念,如饑如渴,油然而生。上慕諸聖,下重己靈,痛念我與諸佛,同一心性,彼何以圓證三覺,我何以久輪六道。從茲改往修來,返迷歸悟。譬如摩尼寶珠,墮於圊廁,直下取出,屢次洗濯,俾復本淨。待至淨極,則懸之高幢,必能隨意雨寶。
作狂作聖,只在罔念克念而已。則從此以後,當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頭一起,即便生大慚愧,猶如裸露於稠人廣眾之中,慚愧欲死。如此久久,則壞念頭自然不起矣。意業一淨,身口亦隨之而淨。三業清淨,念佛名號,其功德便廣大莫名矣。然三業未淨,尤當志誠念佛,以求其清淨。切不可錯會,謂三業不淨,念佛無功德也。(文/佚名)
|
|
|
|
|
|
上一篇:傳喜法師:人到無求品自高
下一篇:聖嚴法師:拜忏做什麼?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