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如何正確認識佛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社會上有許多人對佛教很陌生,同時又很感興趣,常常會問:"出家人可不可以用電話?能不能用汽車?寺院裡有沒有電腦?"來寺院的次數多了,常常看到大家在跪拜、燒香、供花果、吃素齋,便覺得自己已經了解了佛教。其實,他們只是注意到佛教一小部分的表象,僅僅接觸到佛教某一側面的內容,並沒能正確認識佛教。為減少大家的誤解和曲解,以下略舉四點對佛教的概況作一介紹。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創立於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教主釋迦牟尼佛出家前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釋迦牟尼放棄了世間的五欲,為尋求宇宙人生的真谛出家修行,並於菩提樹下覺悟真理而成為眾人所尊敬的佛。釋迦牟尼佛有很多弟子,其中象捨利弗、目犍連等經常跟隨在佛身邊的出家弟子就有1250人。另外,還有很多出家、在家的弟子們遍布在恆河兩岸。佛和佛弟子們視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父母,用慈悲和智慧幫助了許許多多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帶給他們無比的溫暖和無限的光明。
二、佛教的傳播
公元67年漢明帝派人從印度請來佛像、經典及高僧二人,並於洛陽興建了中土第一個寺院--白馬寺。在古代,因為交通不便,西行取經必經九死一生。由於翻譯、印刷不發達,取來的佛經往往不能普遍流通。因此,學習佛經需要有相當的福報。譯經工作大多由皇帝護持,第一個有福報看到漢譯經典的人往往是當時的皇帝。經過歷代高僧大德的艱辛努力和無數佛弟子的默默付出,飽含著佛陀無量悲智的佛教種子不僅在中華大地開花、結果,更承載著中國人民的友好和善良,播撒向日本、韓國、朝鮮、菲律賓、新加坡等世界各國。佛教成為了世界性的、普及型的、平民化的宗教,真正融入了人們的生活。
三、佛教的文化
佛教文化包括佛教哲理、佛教文學、佛教音樂、佛教詩歌、佛教建築、佛教雕塑,以及寺院裡的莊嚴器具、壇場布置、佛事儀軌、叢林規制等等。佛教是中國化的宗教,佛教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與中國人的民族特征息息相關。可惜的是,很多同學對西洋文化的了解遠遠超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對基督教文化的了解遠遠超過對佛教文化的了解。希望大家對佛教文化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佛教的信仰
信仰是宗教本質的部分、核心的內容,相當於我們常講的"思想"、"精神"。信仰與迷信不同,不僅一般老百姓不知道,文化層次高的人也不容易了解。佛教的信仰指的是堅信佛陀具有圓滿的慈悲和智慧;堅信僧團能夠住持佛陀的教法,作為我們修行的指導和依靠;堅信我們的生命有著無限的希望,只要锲而不捨地努力實踐佛法的真理,一定能夠幫助自己同時也幫助別人完善生命。對佛、法、僧的信仰是佛教的核心部分。從信仰推及到生命的形態、身心之間的關系、三世的關聯、人與人的相處等等,就成為佛教的哲理部份,並進一步演化出文學、音樂、詩歌、建築、雕塑等種種文化現象。在這一系列佛教文化的深層,蘊涵著信仰的力量。
佛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佛教信仰對全球的穩定和和諧起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在亞洲,佛教信仰已經成為人們信仰的主體。據統計,整個亞洲有一半以上的人信仰觀世音菩薩。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伴隨著物質文明的迅猛發展,人們對心靈的充實更加渴求,佛教的信仰必將更加普遍,佛教必將幫助更多的人們走出生活的誤區、樹立健康的生活態度,走出人生的失敗、邁向人生真正的成功,走出生命的迷茫、找到正確的生命方向。
大家都是社會上最優秀的中青年,很有佛緣,很有善根,好好珍惜現有的因緣,積極創造將來的因緣,一定能夠擁有福慧圓滿的人生。
|
|
|
|
|
|
上一篇:學誠法師:決定修行和決定成佛
下一篇:惜福才不會折福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