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介紹
一行禅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一行禅師
Thich Nhat Nanh
一行禅師生於1926年的越南中部。1942年,也就是在他十六歲的時候,他出家當了一名禅宗和尚。越美戰爭爆發後,他是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團主席,他和他的很多出家同修,放棄了與世無爭的寺院清修生活,積極地投身到救助戰爭受害者的活動中去。與此同時,他們公開表達了他們渴和平的願望。在此期間,他創立了青年社會服務學校、梵行佛教大學(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以及Tiep Hien(越南語,互即互入的意思)團體。1966年,他應和平聯誼會(the Fellowship of Reconciliation)的邀請訪問美國,向美國人民講述了沉默的越南下層人民在戰爭中所受的痛苦以及他們的和平願望。在此期間,他曾與數百個團體組織和個人進行了會晤,其中包括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McNamara),小馬丁.路德.金博士(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等著名人士。在歐洲,他還會見了教皇保羅六世(Pope Paul VI)。後來他定居法國,並在那兒建立了一個小小的禅修者活動團體--梅村。
戰爭結束後,一行禅師和他的巴黎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團的同仁們,想方設法通過合法途徑,把救濟金送到饑餓的越南兒童手中,但是沒有成功。第二年,代表團又到達馬來西來和新加坡,試圖為騷亂的暹羅海灣的船民們尋救安全保護,但是他們的努力遭到各國政府的反對。由於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下去,一行禅師開始了一段時間的靜修生活。在長達五年多的時間裡,一行禅師一直呆在梅村--他法國的隱居地,從事坐禅、寫作、園藝工作,以及偶爾見見來訪者。1982年,他應邀參加了在紐約召開的「尊重生命聯合會」(the Reverence for Life Conference),在會議期間,他發現美國人對於禅修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於是他便著手在美國組建禅修活動中心,並指導美國的禅修學生進行禅修。通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一行禅師在歐洲和北美組建了許多「正念靜修中心」,為佛教界人士、藝術家、心理醫生、環保主義者和孩子們提供了大量的幫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從而使佛教在西方世界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一行禅師也因此倍受人們的關注。
1967年,一行禅師被小馬丁.路德.金(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路德.金博士說:「我不知道還有誰比這位溫良的越南僧人更堪當諾貝爾和平獎。」
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是這樣描述一行禅師的:「比起很多在種族和國籍上更接近我的人來說,他更像我的兄弟,因為他和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完全一樣的。」一行禅師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宗教實踐家和活動家,同時他還是一位詩人、作家。
到目前為止,他己用越南語、英語和法語寫過八十多本書,其中包括《活得安詳》(Being peace)、《太陽我的心》(The Sun My Heart)、《行禅指南》(A Guide to Walking Meditation)、《正念的奇跡》(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般若之心》(The Heart of Understanding)、《佛之心法》(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生命的轉化與療救》(Transformation and Healing)、《當下一刻、美妙一刻》(Present Moment, Wonderful Moment)等等。
作為一名出家五十多年的比丘僧,一行禅師曾經在越南教育過兩代出家人,這使他掌握了以簡潔的、詩一般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奧的佛法的技巧。因為他經歷過戰爭,並且敢於直面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因此,他的教導也就涉及到痛苦、調解以及和平的主題,並且具有非常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現實指導意義,是真正活潑潑的入世的佛教。一行禅師著作的英文編輯阿諾德.卡特勒(Arnold Kotler)這樣評價一行禅師的作品:「他的教導,對於我們的繁忙的生活以及人類本位主義的理解方式來說,是一劑至關重要的解毒藥。」一行禅師的書由於關注人類的存在狀況,關注於人類心靈的苦難和療救,加之他對佛法的深刻體驗和深入淺出的詩意一般的表達,因此在歐美世界受到普遍的歡迎,銷路非常好。比如,他的《活得安詳》、《體味和平》(Touching Peace)、《正念的奇跡》、《生命的轉化與療救》、《步步安樂行》(Peace is Every Step)等等,已經被譯成三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在歐美暢銷書排行榜中,曾兩度進入前十名,在前十名中,他的書是唯一的非小說類暢銷書,這在出版史上是很少見的。
|
|
|
|
|
|
上一篇:佛教服務的人生觀
下一篇:金明法師:佛教與人生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