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什麼是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生忍
  【生忍】——《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二忍之一。眾生忍也。見忍條。
  【忍辱地】——《佛學大詞典》
  指生忍與法忍。生忍,即安忍有情之嗔罵捶打或優遇;法忍,即安忍一切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之非情禍害;於此二忍能安然不動,故稱忍辱地。法華經卷五安樂行品(大九·一七一中):‘菩薩摩诃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參閱‘二忍’196、‘法忍’3351)
                 二、法忍
  【法忍】——《佛學大詞典》
  (一)二忍之一,三忍之一,六忍之一,十忍之一。謂對於諸經所說微妙幽深之法義能不驚怖,且能勤學讀誦,而安住於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許、忍可、安忍,即指堪忍違逆之境而不起嗔心。大乘義章卷十一(大四四·六八五中):‘於法實相安住名忍。’法忍通常有苦法忍、道法忍之別。苦法忍系指於‘見道位’之時,信忍欲界苦谛之理;道法忍則系信忍道谛之理。又大乘菩薩於初地之見道位中信忍無生之理,稱無生法忍。
  此外,尚有種種法忍:(一)為生法二忍之一。此法忍有二:(1)於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等,能堪忍而不惱怨。(2)於心法之嗔恚、憂愁等諸煩惱,能安忍而不厭棄。(二)為三忍之一。成唯識論卷九(大三一·五一中):‘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谛察法忍又稱無生忍、不起忍等,意即谛觀真理而安住於無生之理中。(三)為六忍之一。六忍為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法忍即於十行位中修習假觀,了知一切法空無所有之理,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導諸眾生,於假法中忍可信證,故稱法忍。(參閱‘二忍’196、‘十忍’438、‘三法忍’571、‘六忍’1265、‘忍’2889)
  (二)南北朝梁代僧。江陵人。於天皇寺出家,受具足戒後,以誦法華、維摩為常課。後至覆舟山巖居自靜,所棲息之巖窟,僅能容膝。三十余年,木食麻衣,一襲破衲而已。後示寂於窟中,世壽六十七。[續高僧傳卷十二]
  (三)(1842~1905)清末僧。河北蔚州人。(參閱‘法忍本心’3351)
  【法忍本心】——《佛學大詞典》
  (1842~1905)清代僧。河北蔚州人,俗姓郭。年二十出家,初隨師苦行,積時六年,始至北京西域寺受具足戒。後參谒金山江天寺觀心顯慧,得其心印。歷任金山、高旻二寺之首座。光緒年間,至江蘇句容赤山結茅,學人雲集,提倡坐禅。耕作之余,復說楞嚴、法華,乃至楞伽、唯識等經論。被譽為清末宗門四大尊宿之一,即天寧寺之冶開以威儀稱第一,寶華山之聖祖以戒行稱第一,金山之大定以禅定稱第一,師則以智慧稱第一。光緒三十一年示寂,世壽六十四。著有楞伽筆記。
  【法忍】——《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忍者忍許之義,今謂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即施於所觀之法而忍許也。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決定,謂之法智。故忍為斷惑之位,屬於因,智為證理之位,屬於果。小乘之見道信忍欲界苦谛之理,謂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谛之理,謂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薩於初地之見道信忍無生之理,謂之無生法忍,其他尚有種種之法忍。大經慧遠疏曰:‘心安法名之為忍。’又生法二忍之一。忍耐自風雨寒暑饑渴等非情法來之苦難,亦雲法忍。
                 三、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佛學大詞典》
  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謂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谛認之,安住且不動心。又作無生忍、無生忍法、修習無生忍。為三忍之一,仁王經所說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論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
  據大智度論卷八十六載,於聲聞之八人地乃至已辦地、辟支佛地等觀四谛,一切智斷僅得菩薩無生法忍之部分,苦集滅道之四谛實乃分別諸法實相之一谛,以聲聞為鈍根,故觀四谛而得道;以菩薩為利根,故直觀諸法實相而入道。由此可知,無生法忍,即聲聞於入見道位時見四谛之理;菩薩則於入初地時谛認諸法無生無滅之理,以住不退轉地。
  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載,不退轉地之菩薩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煩惱苦垢三種之無生忍:(一)本性無生忍,又作本來無生忍。謂觀遍計所執之體性均無,而忍知本性無生者。(二)自然無生忍,謂觀依他之諸法因緣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煩惱苦垢無生忍,又作惑苦無生忍。謂諸法實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無為與一切雜染不相應,忍知本來寂靜者。此乃忍知三無性之理,故稱無生忍。又六十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地品’謂,第七地之菩薩,三業清淨,修無相行,得無生法忍,照明諸法。另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菩薩行品列舉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滅忍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順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無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四九轉不轉品、無量壽經卷上、大寶積經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入楞伽經卷三、成唯識論卷八、大智度論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淨土論卷上、大乘義章卷十四](參閱‘三法忍’571、‘五忍’1097)
  【無生法忍】——《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略雲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寶積經二十六曰:‘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注維摩經一曰:‘肇曰: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堪受不退,故名無生法忍也。’智度論七十三曰:‘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無生法忍(梵anutpattika-dharma-ks!a^nti,藏mi-skye bah!i chos-la bzod-pa)】——《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又稱無生忍。指對無生之法理的認知。即徹底認知空、實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對‘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能夠確切地掌握之謂。此處之‘忍’,是‘確認’、‘確知’之意。
  《大般若經》卷四四九〈轉不轉品〉雲(大正7·264b):
  ‘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诃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诃薩。’
  此謂菩薩觀諸法空,入見道初地,始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名無生法忍。
  又,《大智度論》卷八十六雲(大正25·662b):
  ‘二乘人於諸佛菩薩智慧得少氣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斷,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智名學人八智,無學或九或十斷,名斷十種結使。(中略)智斷皆是菩薩忍,聲聞人以四谛得道,菩薩以一谛入道。佛說,是四谛,皆是一谛,分別故有四。是四谛二乘智斷,皆在一谛中。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
  無生忍者,佛後品中自說,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論者言,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不生,是名無生忍。又復言,能過聲聞辟支佛智慧名無生忍,聲聞辟支佛智慧觀色等五眾生滅,心厭離欲得解脫。菩薩以大福德智慧觀生滅時,心不怖畏如小乘人。菩薩以慧眼求生滅,實定相不可得。(中略)無生忍亦如是,一者雖破生滅,不著無生無滅,故不墮常顛倒。二者著不生滅,故墮常顛倒,真無生者滅諸觀語言道斷,觀一切法如涅槃相,從本已來,常自無生。非以智慧觀故,令無生得是無生無滅畢竟清淨,無常觀尚不取,何況生滅?如是等相,名無生法忍。得是無生忍故,即入菩薩位。’
  由此可知,聲聞入見道見四谛理以及菩薩入初地谛忍諸法無生無滅之理,住不退轉地,是為無生法忍。
  又,《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謂不退轉地菩薩,依遍依圓三性,得本性、自然及煩惱苦垢三種無生忍。‘本性無生忍’又名‘本來無生忍’,觀遍計所執體性都無,而忍本性無生。‘自然無生忍’,謂觀依他諸法因緣生,而忍自然無生。‘煩惱苦垢無生忍’又名‘惑苦無生忍’,諸法實性真如法性無為安住,不相應一切雜染,而忍本來寂靜。此意即謂忍知三無性之理,名無生忍。
  然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地品〉謂菩薩住第七地,三業清淨,修無相行,得無生法忍,照明諸法。《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菩薩行品〉列舉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等五忍。前四忍有上、中、下三品,第五之寂滅忍有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順忍三品配四、五、六地,無生忍三品配七、八、九地。
  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六更舉諸經異說,其文雲(大正47·67b):
  ‘仁王般若說無生法忍在七、八、九地,諸論之中說,無生法忍在於初地,或在忍位;菩薩璎珞本業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住位,華嚴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中略)無生忍有六位,(一)聞慧在十信前,(二)生勝解在十信後,(三)思慧在十住後,(四)修慧在暖後,(五)證得在初地,(六)相續在八地,此在因中,佛果圓滿。’
  ◎附:印順《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摘錄)
  不退轉的菩薩,得無生法忍。忍是一種智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處,可以將這忍字解釋為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即稱之為‘無生法忍’。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無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理。
  [參考資料] 《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入楞伽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十五;《顯揚聖教論》卷六;《成唯識論》卷八;《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本);《大乘義章》卷十二。  

上一篇:“忍辱”的意義及功德
下一篇:濟群法師:在家居士的律儀生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