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出家的誤區--[釋了幻]婚姻與佛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1、出家的大體情況 一個人要捨俗出家,過另一種生活,也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容易事。佛教是講“因緣”的,出家人各人都有各人的因緣,決不相同,但大體分析歸納起來,卻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為破解生死真谛,追求人生真理,聞道則喜,不惜身命者。這樣的出家人很少,但卻是楷模和榜樣。他們的事跡往往給後人以極大的激勵和鼓舞。如現代高僧虛雲、倓虛、太虛、印順法師等。 二是出於對佛教的真心向往和喜好,並對世俗生活發生厭倦者。這樣的出家人數量較多。 三是在世俗生活中遭遇挫折,遁入佛門,尋求解脫者。這樣的出家人在僧團中占有一定比例。 四是將出家作為生存之道或一種社會職業的,個別的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圖者。
2、未婚者出家的誤區 身處於滾滾紅塵的學佛青年,究竟要選擇婚姻、家庭做為修行的道場呢?或是出家生活為道場?這是一部分居士十分困惑的問題。 一般而言,對絕大多數學佛青年,選擇婚姻、家庭做為修行的道場較為合適。 學佛青年若宿根深厚,人欲淡薄,無情愛因緣,道心堅固,具備出家的各種條件,可以嘗試選擇出家修道;但不宜馬上出家,最好用一段時期來了解與實踐,看自己是否適應寺廟生活。 一些到寺廟出家的居士,由於對寺廟過於理想化,開頭十分積極,幾個月下來,則煩惱叢生,最後還是回了家,這部分人以城市青年居多。 還有一些青年居士,他們大學畢業,為出家而入寺廟,但最後卻選擇了即不出家,又不回家的方式,幫寺廟做事謀生;或從甲廟到乙廟,不斷更換,幾年下來,幾乎走遍大江南北。其學有所長的專業,則早已荒廢……。 剛走上社會的青年,最好先工作幾年,以報國家、家庭培育之恩,並熟悉世間法,然後再出家也不遲。這期間,也可觀察審視世俗生活,究竟對自己有多大的誘惑,若心不貪戀,則出家較為可靠。切不可一時沖動,剃度出家,最後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個別的甚則演變成“佛油子。” 如果有情愛因緣,或愛欲心較重,這種情況宜於戀愛結婚。男女雙方都學佛,當然最好;因為常見一些家庭,婚後因信仰不同,而生出種種矛盾,甚至很長時間雙方都無法溝通。如果一方不信仰佛教,應以方便漸漸引導,使其接受佛法,雙雙修學。 雙方若已決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雙方相互照顧互相鼓勵,在此生結善緣,使雙方感情生活和諧,建設佛化家庭。。
3、已婚者出家的誤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已婚者也心存出家念頭,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1)、未婚前已入佛門,中年之後滋生出家之念; (2)、婚後學佛,頗感人生苦短,萌發出家之想; (3)、家庭存在諸多矛盾,故希望走出家之路,以解脫(擺脫)煩惱。 近十余年來,在佛教中出家為僧、尼的人數持續增長,每年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