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解脫知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生活中需時時培養自己正確的知見,正知正見一旦養成,還要學習隨時隨地可以放下,如此能“解脫知見”就很容易解脫煩惱了。 曾經有人請示上人:“我已經是默默付出,出錢出力也不求名不為利,但還是有煩惱,這是為何?”上人回答:“既然還有煩惱,則必定是還有所求,要求別人接受我們的意見也是有所求”。想來也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因意見不被重視,方法不被采納而心生不悅,也因過度執著自己的想法與觀點,而造成主觀與偏見。言行一旦落入主觀與偏見,則易形成我執我見,這也是煩惱甚或沖突的緣起之一。
有正確的信仰才會有正確的知見,但有正確的知見並不代表可以輕易放下知見。有些人雖然自己的知見很好,但因種種原因不被別人接受而無法放下知見,這就是苦惱的根源。正確的知見是一種觀念,放下知見則是一種實踐。有正確的想法也有正確的說法,再付諸正確的做法,才叫做身、口、意皆如法。末法時期各宗派法門百家齊鳴,有正確的知見已屬不易,要放下知見更是不簡單。有時候,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意見最好而固持己見,才會造成意見相左,嚴重時甚至形成意見沖突,這是一種我執與我相。修行要“破我執、滅我相”,難就難在這裡。
以前在經營事業時,只要有先見之明,決策會議時我都會堅持自己的觀點,並要求員工依此觀點去落力執行,而員工們也能自此學習到如何“洞察先機”。這種觀點其實就是過去付出代價得來的經驗之談,不堅持的後果是付出慘痛的虧損。有時為了達到既定目標,甚至還得用堅硬的方式去堅持自己的知見。
在修行團體裡則恰好相反,志工們的年齡、學歷、財富及觀念均不相等,只因有同等的愛心而有緣相聚,在“惜緣”與“尊重”的心念下,彼此只有感恩的義務,沒有抱怨的權利。因此,有時明知經多數人同意的意見並不十分理想,或自己曲高和寡的提議不被接受,仍需忍辱負重並以大局為重,不得一意孤行。因為,堅持的後果會造成各持己見或口服心不服,因理事不圓融而令事情不圓滿,有時候意見也沒什麼好壞,只是每個人的觀念與角度不同而已。而真正不理想的決策在付諸實行也令大家深受挫折之後,那更會是“觀機逗教”最好的時機,也是“藉事練心”最好的教材。有時,機會教育的效果會更勝於過多的言教,要修行就要持此心念。
覺得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很好,也未必要去堅持,因為未經多數共識的決策,會種下日後執行時缺少助緣的隱憂。知見或觀點很好,還要人緣也很好,這樣我們提出來的意見人家才會歡喜信受、全力配合。如無法提出讓人心悅誠服的見解,而只是一味地以維護自己自尊心的心態去堅持,那是強人所難,這是一種無知,也是一種我執,甚至可以說這就是一種習氣。沒有建立在宏觀與客觀基礎上的知見或決定,很容易流於私情的牽絆及個人的偏見。如此,缺少遠見與深思的知見,人家看不到願景,當然不會樂於接受。
修行團體中的許多會議,我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畫面。一群大學畢業的志工需與小學程度的組長開會協商事情,一位身為企業負責人的志工能放下身段與從沒上過班的阿嫂型志工溝通討論意見。而更有趣的是,教育程度不高的資深志工,卻把大學程度的志工帶得服服貼貼,身為企業主管的志工跟著阿嫂型志工做活動,卻也跟得亦步亦趨,毫無怨言。探究其因,就是“以德服人”“以心帶人”,這與教育程度及權勢職位無關,而與個人的德行有關。
證嚴上人曾慈示:“帶領大眾不是只會傳授自己的心得跟經驗,而是要以德服人”。有時候,一件事情做得很成功、很出色,並不代表領導者“會帶人”,而是人家“會跟隨”。法演大師曾說:“勢不可使盡,勢使盡禍就來”。仗著自己的學歷、經驗、財富或地位去抑使權勢,只懂得指使別人,不懂得謙卑學習,去接納包容別人的意見,一旦權勢使盡,則物極必反,為自己帶來禍害。
有時候,我們也不必急著自己一直發表意見,或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偶而靜下心來,扮演聽眾的角色,以同理心去聽聽別人的意見,讓別人也有提供見解及發表看法的機會。這樣人家會有被尊重的喜悅,而我們也可以從中學習“傾聽”的生活藝術。
好的知見雖可以讓他人參考,但不要強求別人接受。別人不願接受時,我們更要自省是否我們的知見有待改善。如經客觀分析、善巧論述,別人還是不接受,那可能是時機不對、因緣不具足,並不代表我們的知見不好。好的知見一旦不被接受,也不必感到無奈,那只是無緣。
心地清淨則所學皆成智慧,心不清淨則所學皆成知見。生活中需時時培養自己正確的知見,正知正見一旦養成,還要學習隨時隨地可以放下,如此能“解脫知見”就很容易解脫煩惱了。
|
|
|
|
|
|
上一篇:天堂裡的苦難
下一篇:別讓心靈漏電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