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位學生問他:“什麼是人生之道?”

“一願叫你行,二願也叫你行。”法眼禅師直截了當地回答道。
曾經有一位資深的慈濟志工,不但精進且多做少說。有一次她隨團前往海外的據點助緣活動,由於有安排她需在活動中與眾分享心得,此事讓這位志工深感惶恐,在向上人告假時,她問上人:“我不大會講,要怎麼上台與人分享?”上人安慰她說:“說你所做,做你所說。”並說:“只是很會講,叫做好聽,很會做的人一旦講出來,那才是受用。”

唐朝法眼文益禅師也是一位非常重視積極實踐的禅者。有一次一位學生問他:“什麼是人生之道?”法眼禅師直截了當回答:“一願叫你行,二願也叫你行。”這就是證嚴上人常常教誨弟子所強調的一句話:“做就對了。”也是孔子所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用嘴巴講或靠嘴巴念是很容易的事,要身體力行、多做少說則較困難。因此佛家才說“難行能行”,而沒有人說“難念能念”,蓋因動口容易動手難。經文如果只是用嘴巴念,會很容易忘記,用手做出來,用腳走出去,才會體會深刻,此謂之“行經”,意即“實踐佛法”之意。也就是用積極的態度去力行,用主動的精神去付出,在深入苦難深處,親手遍布施之際,去體悟生命的真理大綱。這種攝受,才會令人難忘。

生活中的學習也是一門學問。要匯聚並鞏固所學的知識令其提升成為智能,就要“學而時習之”。只會學習但不去實踐,或只會說不會做,或只會做事而不會領悟道理,這樣智能當然難以增長,心靈當然也不會有成長的喜悅。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就是告訴我們:學習後再實踐,這樣學以致用,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證嚴上人教誨弟子:“做中學,學中做。做中覺,覺中悟”就是勸勉大家要“知行合一”“言行並重”的意思。如能這樣,就會懂得“溫故知新”的意境了。

慈濟人不是佛學的理論家,而是佛法的實踐者。在慈濟世界裡有許許多多感人肺腑、動人心弦的故事,無論它是寫出來或說出來,其真正動人的力量是在於“做出來”。現今社會,教條式的言論很多人會講,但事必躬親及親力親為的以身示教者,則屬不易。眼高手低的人常會是說起話來天下無敵,但做起事來卻有氣無力。多做少說的人則是聽佛所說道、行佛所行道。

不做則已,要做就是用心投入,默默奉獻無怨無悔。不說則已,要說就是雅言正語、和言愛語,如此不但自我祝福,也令他人受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學習口吐蓮花,並且身行好事,則自己的耳朵常常聽自己嘴巴說出來的好話,而自己的身體常常依自己嘴巴說出來的好話再去付諸行動,如此的生活情境與內在心境,當然就會滿心歡喜、吉祥如意。

“說一丈不如行一寸”。滿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