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邏輯思考的奧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把人與事分開的邏輯思考,其實就是一種清淨的智慧,這種“分別智”能讓我們清楚分辨一個人身上的優缺點,進而學習他的優點,警惕他的缺點。

有一個故事,話說有兩個愛抽煙又想學佛的人,兩人同時去問同一個師父,結果第一位出來後說:“可以抽煙!”而第二位得到的答案是“不可以抽煙!”第二位十分納悶,就問第一位是如何問師父,第一位說我問師父:“抽煙的人可不可以學佛?”師父說:“可以!”他問第二位是如何問師父,第二位說我問:“學佛的時候可不可以抽煙?”師父說:“不可以!”

這一則故事讓我想起,曾經在一次培訓課程的雙向交流環節中,有人發問:“賭博的人可不可以做慈濟?”我回答:“可以!”不過我馬上接著補充說:“做了慈濟後就不可以再賭博!”日常生活中,我們除了要培養知性與感性之外,如果也能同時保有理性與邏輯思考的能力,對很多事情的分析與判斷會有很大的幫助。就如同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抽煙不好!”但我們不能對孩子說:“抽煙的孩子是壞孩子!”如果這樣的邏輯論調成立,則孩子會反問我們:“那抽煙的大人是不是壞人?”這是將“人”與“事”分開的邏輯思考,也是一種思維轉換,對事情與道理的論述會有很大的幫助。

曾經證嚴上人派遣幾位很會插花,及很有會場布置經驗的志工,前往海外某一據點,協助布置周年慶的會場。回去後,眾弟子向證嚴上人銷假之際,就有人向上人抱怨,某一位很會插花的師姊,很愛堅持己見。上人聞後,隨機開示:“我派她去,是要你們學她的插花,不是要你們學她的堅持己見。”短短一句開示,道盡上人無上的睿智教化。這種把人與事分開的邏輯思考,其實就是一種清淨的智慧,這種“分別智”能讓我們清楚分辨一個人身上的優缺點,進而學習他的優點,警惕他的缺點。同時,對事不對人的平常心,也比較不易引起人事的紛擾。因此,不論這個人身上有什麼缺點或優點,全部都化為我們學習成長的資糧。這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最後受益的還是自己。

大多數的人都容易將“人與事”混為一談,以自己對某人的好惡觀感,做為取捨人才或安排職位的主觀考慮,因此極易落入“以言舉人”及“以人廢言”的武斷。對很會阿谀谄媚、逢迎我們的人比較有好感,就給他好的職位,對自己認為沒有好感的人,即使其言也真,也是聽不進去。對自己認為不投緣的人,即使是難得的人才,也刻意排斥,這些都是人性的弱點。很多人喜歡以自己的“感覺”或“喜好”去做人處事,這種偏見與主觀的心態,常令我們對生活周遭的事情判斷錯誤,致使人生的格局日漸狹隘,人際關系逐漸疏離,情況惡化時,這種不正確的觀念與言行甚至就是內心邪惡的一種表現。

邏輯思考能提供我們更寬廣、更客觀、更有遠見的思維轉換。唯有突破我們舊有的思考模式與慣性,才能培養出同理心去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才能將心比心去體諒與善解別人的心境與情緒,這樣才能以寬廣的思緒及宏觀的思維,去領悟生命中的人事至理。

慣性思考時,一加一是等於二。但如能邏輯思考,則一加一可能是“王”,可能是“11”。也可能還是“1”,因為兩個“1”重迭在一起。也可能是三,或大於三,因為一夫一妻結婚生下一子,變成一家三口。一加一也可能因彼此抵銷而變成零──譬如一個“正”加上一個“負”就變成零。此猶如夫妻或朋友,兩人互結惡緣,彼此惡言相向、互相摧殘,終致水火不容,形同路人,這就是一加一等於零,甚至會變成負數的一種邏輯思考。

同理,在黑板上畫一個“O”,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解讀。國文老師說它是一個“句點”,數學老師說它是“阿拉伯數字的零”,英文老師說它是“英文字母的“O”,化學老師說它是“『氧』的符號”。而如果問小朋友,可能有人會說它是“甜甜圈”。所以,它啟示我們,要將心比心,常常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替別人著想,以邏輯思考去體諒及善解別人不同的角度與觀點,則我們會發覺別人也沒有錯。如此,我們就比較能釋懷,也就不會輕易錯怪別人,這樣就是寬容與接納的修行功夫了。

有一位精神科的醫生問精神病的患者:“如果我把你的一只耳朵割掉,你會怎麼樣?”患者回答:“那會聽不到。”醫生聽了:“嗯……嗯……很正常。”醫生又問道:“如果我把你另一只耳朵也割掉,你會怎麼樣?”患者又回答:“那我會看不到。”醫生開始緊張了:“怎麼會看不到呢?” 患者回答:“因為眼鏡會掉下來。”

生活中,有時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會因不同人之不同思維與看法,而各有不同之判讀與表訴。因此,我們才會說:“對在哪裡?錯在哪裡?一切只是觀念而已。”如果我們能時時培養自己邏輯思考的能力,則“對錯只在一念間”的邏輯思考,就是讓生命充滿慈悲與包容的奧妙與智慧。
 

上一篇:改變習慣 人生才有希望
下一篇:撥雲見日 快樂出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