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釋恆強:《阿含經》中的病緣增上解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學佛修行,如果身病苦起,該怎樣如法修持呢?

  生老病死是有情眾生無法逃避的四大煩惱,學佛人也不能規避其纏擾。但對於勤求解脫的修行人,即使身遭病苦,若能不失四不壞淨,如法如律,正念正智,生老病死也能變成菩提道種的資糧。

  所謂病緣增上解脫,即病患不僅沒有成為修道的障礙,反而因此悟入苦、空、無常、無我,成為趣向解脫的增上緣。這在《阿含經》中多有記載。

病人五法

  一般人生病,往往由於缺乏自我護理的意識,在飲食、醫藥和情緒調節方面做的不好。有些人無論大小病,一律賴在床上;有些人嫌良藥苦口,不能按時按量服藥;有些人茶飯不思,另一些人則大吃亂補;有些人意志消沉,另一些人則變得急躁易怒。這都不利於養病、修行。佛陀在《增一阿含經》第二十四卷第八經中說到病人應該遵循的五法:

  “若復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時差。雲何為五?於是,病人選擇而食,隨時而食,親近醫藥,不懷愁憂,鹹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謂,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時差。”

  色身雖然無常,卻是眾生修道不可或缺的資具。人身難得,我們也要善待自己。病人不得時差,是沒有正念正智的表現;恆在床褥,是身心懈怠的表現。患病身痛,該打針吃藥就打針吃藥,不要強撐。在這五法中,對於修行人,“選擇而食”、“隨時而食”、“慈心向瞻病人”都是要與戒律相應,如律如儀。修道解脫,貴在勇猛精進。即使患病時,也要時刻警醒自己如法如律,正念正智。

正念正智

  佛陀在世的時候,比丘生病也是常有的事。《雜阿含經》記載,眾多比丘集於伽梨隸講堂時,“多有比丘疾病”。他們該怎樣如法應對呢?佛陀對病比丘們開示說:“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

  如何正念正智?即在日常行事中常修四念處,觀內外身、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調伏世間貪憂”、“正知而住”。經中又說,於苦、樂、不苦不樂三種覺受,要觀察它們是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於是便捨三受,使“貪欲使者永不復使”。

  佛陀在《雜阿含經》第一卷第四經中又說,於色、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若病人於色、受、想、行、識五蘊及苦、樂、不苦不樂三受,皆能知、能明、能斷,則能超越生老病死怖,離欲解脫。而這三受與五蘊苦都有因緣,非無因緣,都是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心滅則種種行滅,行滅則種種苦滅,如是知,如是明,如是斷,如是離欲解脫。

令心無病

  《增一阿含經》記載,長者那憂羅公年老生病,“多諸憂惱”,於是“往至世尊所”,祈請佛陀“隨時教訓,使眾生類長夜獲安隱”。

  佛陀對他開示說:人的身體多病痛,怎麼能依靠呢?只是皮包骨頭罷了。你要知道,有人靠這個身體去貪求一時之樂,那是愚癡,不是智慧人所看重的。所以,長者!即使身體有病,也要讓心無病。

  那憂羅公聽完佛陀開示後,即“顏貌和悅,諸根寂靜”。捨利弗見了,便知必有所因。但長者並未向佛陀進一步問“雲何身有患心有患?雲何身有病心無病?”

  如何令心無病?捨利弗說要“遺身去心,亦無染著”。“遺身”即觀五蘊空,“不觀我有色;不見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見色是我所,我是色所”;“去心”即“不生愁憂、苦惱、憂色之患;亦復不見痛、想、行、識”。遺身去心,即無染著,所以心即無病。另外,捨利弗還提到要承事賢聖,親近善知識。即使有病,仍要聽聞善知識說法,修習正法律。

七覺意法

  《增一阿含經》記載,均頭比丘是捨利弗的徒弟,童真入道。他有一次身患重病,臥床不起,雖然吃了很多藥,但病痛有增無減。因為“醫藥不接”,均頭覺得自己“命不在久”,有些比丘曾前來瞻病,卻不見佛陀前來。均頭曾聽佛陀說“一人不度,吾終不捨”,而今卻不來看他,心想佛陀扔下他不管了,這可是多麼苦呵!佛陀以天耳聽到均頭“稱怨”,隨即帶領眾多比丘前來探望。

  佛陀慈悲慰問後,要均頭比丘自己說七覺意法。均頭因為面對的是佛陀,所以說的時候,不得不深入思惟七覺意法的法義。因為他思惟七覺意法的甚深法義,說完之後,“所有疾患,皆悉除愈,無有眾惱”。於是均頭驚喜地向佛陀說:

  “藥中之盛,所謂此七覺意之法是也。欲言藥中之盛者,不過此七覺意,今思惟此七覺意,所有眾病皆悉除愈。”

  佛陀認可均頭比丘所說,並告訴隨行比丘,受持諷誦七覺意法,能除所有疾患;若眾生不能聽聞受持七覺意法,則長久流轉生死。七覺意法,即七覺支、七菩提分。均頭比丘因為佛陀的啟示,自說思惟七覺意法,而病痛盡除。所以患病之人,不要於佛、法、僧生疑,自己要如理思惟佛法要義,精進修持七覺意法。

聞法福利

  我們學佛修行,是為了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但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疾病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苦痛,擾亂正常的學修生活,乃至使學佛者對佛法起疑。病人此時若能聽聞思惟佛法,決疑斷惑,增長信念,堅固道心,則能因此得大福利。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向阿難說到病人聞法的六大福利。其一,病人在無病時未斷五下分結,但患病生命微弱時,若能聽聞佛陀教授說法,因此斷盡五下分結;其二,若能聽聞其他大德梵行者教授說法,因此斷盡五下分結;其三,若能“獨靜思惟、稱量觀察”先前所受的佛法,因此斷盡五下分結;其四,病人在無病時已斷五下分結,卻還沒有得到“無上愛盡解脫”,但患病生命微弱時,若能聽聞佛陀教授說法,因此得“無上愛盡解脫”;其五,若能聽聞其他大德梵行者教授說法,因此得“無上愛盡解脫”;其六,若能自己“獨靜思惟、稱量觀察”先前所受的佛法,因此得“無上愛盡解脫”。

  由此可見病不障道,障來自心。當病起身苦乃至生命垂危時,若能自守五法,正念正智,或祈請大德、法師為說佛法,或獨自思惟觀察佛法,則能轉逆緣為順緣,趣向解脫,得大福利,未斷五下分結者令斷,已斷五下分結者令得“無上愛盡解脫”。

漏盡病除

  《雜阿含經》記載,尊者阿濕波誓住在東園鹿母講堂,有段時間身患重病,極為痛苦。尊者富鄰尼前來看望照顧,並為他說苦、樂、捨三受法義。然阿濕波誓的病苦有增無減,於正法律生起變悔心。

  阿濕波誓前往佛陀住處如實相告。他以前沒病時,得“身息樂正受”並經常修習,但現在卻不能進入“身息樂正受”,是不是從此退失了這種三昧?佛陀即作開示,不要執著於三昧正受,而要觀五蘊無我,熄滅貪嗔癡,達到“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不受後有”。聽完佛陀的開示,阿濕波誓即諸漏不起,心得解脫,歡喜踴躍,身病即除。

  我們這個色身,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如果四大不調,則種種病起。病人若能聽聞佛法,得大師開示,決疑斷惑,而心得自在,四大調和,身病即除。這是正法律中能即時現證的利益。另外此經也啟示我們,無論生病與否,若於證分有所退失,行者不應作念:我有退減。而要正念正智,思惟無常無我,勤滅貪嗔癡,乃至一切漏盡無余。

得善命終

  《雜阿含經》記載,有一出家不久的年少比丘,常獨自一人四處雲游,沒有固定的供養。後來在一個邊遠村莊得了重病,住在臨時安置僧人的房子裡。佛陀知道後,即前往探望。因年少比丘出家不久,很少親近善知識,對於佛的“過人法、勝妙知見未有所得”,而不知命終之後往生何處,所以於正法律心生變悔。佛陀為他先說三受法義,後說緣生法。佛陀開示完離開不久,病比丘即命終,“當命終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佛陀因此贊歎說:

  “彼命過比丘是真寶物,聞我說法,分明解了,於法無畏,得般涅槃,汝等但當供養捨利。” 

  死亡對於一般人,是一種忌諱,也是一種恐懼。不勤修善法、少智少慧的平常人,不能平靜、坦然地面對死亡。他們臨命終時,親友放不下,財物放不下,恩愛情仇放不下,貪戀世間,於是失意、怅惘、遺憾、懊悔、惱亂、憤恨、迷茫、不安、擔心、恐懼、留戀,雜想紛呈,心不安寧。若能如理作意,思惟觀察苦樂無常、緣生緣滅,而心無染著,即能安詳而逝,得善命終。正如《大智度論》中說:“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造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

命終升天

  《增一阿含經》記載,阿那邠祁長者身抱重病,捨利弗以天眼觀見,即同阿難一同前往探望。捨利弗勸勉長者修念三寶,以念三寶功德,“必至善處天上、人中”。又勸勉長者“不起於色,亦不依色而起於識”,聲、香、味、細滑、意、今世、後世、愛等亦復如是。而後依因緣法之還滅門,授以“空行第一之法”。這時,阿那邠祁長者因為“聞如斯尊重之法”而悲泣涕零,不能自止。

  阿難也因為長者身抱重病,勸勉他“當如習苦比丘婆伽梨”。婆伽梨比丘,“習苦之人”,“信解脫者”,“不沒不生”,“勤受佛教”,“亦無懈怠”,“觀視於刀,即時心得解脫”。

  捨利弗等廣為說法,勸令歡喜,使長者發無上心。在這兩位尊者去後不久,阿那邠祁長者即命終,生於三十三天,並續名阿那邠祁。因為修念三寶不懈怠故,阿那邠祁天子“有五事功德,勝彼諸天”:天壽、天色、天樂、天威神和天光明。

  人天善法與三乘聖果同為佛法應有之義。眾生因宿業因緣,不能入於涅槃,應受來世相續之後有。若是此生親近三寶,止惡行善,為後世作大利益,則當生人天善處,來世仍能聞修正法,得以在菩提道上精勤不斷。

互相瞻病

  患病的人,身心苦痛,起止不便,吃睡不香,還會由此引起傷感和孤獨感。為了使病人得到更好的照顧,盡早康復,於正法律不生變悔心,佛陀在《增一阿含經》第二十四卷第九經中說“瞻病五法”,也就是分別良藥、恆喜言談、少於睡眠、不貪飲食、以法供養。佛陀經常瞻視病比丘,為大家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在《增一阿含經》中說:

  “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獨步無侶,亦能瞻視一切病人,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救諸疾人。”

  當時羅閱城中有一個比丘,得病“困悴”,自己不能起止,躺在床上大小便。因為他以前不曾看望照顧過其他患病比丘,此時也就沒有別人前來照顧他。於是他晝夜稱念佛的名號,心想:“為什麼佛陀唯獨不哀憫我呢?還不來看我?”佛陀以天耳聽見這個比丘稱怨,於是前往瞻視,親自為他清除不淨物,敷坐具,為他洗衣、洗澡並端飯、喂食。

  佛陀在經中說:“設有供養我,及過去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無異。”隨後又說:“自今以後,諸比丘各各相瞻視。若復比丘知而不為者,當案法律。此是我之教誡!”

  佛門弟子都是在佛陀座下出家學道,共一釋姓,同一水乳,親同手足。又經中說瞻病之人,獲大果報,得大功德,人間天上,最上無過。所以,我們要以佛陀為榜樣,自覺照顧好僧團內患病之人,常去看望、守護,說以正法,勸令歡喜。

  當生病時,我們通常會說這是“業障現前”。苦不堪言時,會自嘲而無奈地總結為自己“業障深重”,卻不能如理作意,不知趁機起修,不能深入體悟苦空、無常、無我,乃至喪失信心道念。而就目前有些寺院的情形來看,老弱、患病僧人難以得到妥善安置和看護,甚至無人照顧,使他們孤苦零丁,煩惱重重。有些僧人雖有在家親人前來照顧,卻不能如法如律。老病者本人也不能如法修持,身心的苦痛漸漸磨蝕了初始的道業,眼看一生的修為就要付諸東流,實在令人扼腕歎惜。

  本文所收《阿含經》中的病緣增上解脫個案,無疑給我們開啟了病中修持的種種法門。這些法門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是很多人一旦為病苦所逼,顛倒散亂,怨天尤人,而不能如理作意、如法修持。這些病緣增上解脫法門則給患病者一個警策,不要生懈怠心,不要於正法律生變悔心,要正念正智,或讀誦經典,或思惟觀察所學佛法,或祈請大德前來說法,令心開解,常念三寶,勤修善法。瞻病五法及大小乘戒律中關於照顧病人的條文規定也給其他僧人一個警策,要如法如律地看護好老病僧人,照顧他們的湯藥、飲食、起居,為他說法,使起歡喜心。病人、瞻病人都如法如律,則能將病緣轉為趣向解脫的增上緣,各各得到利益,皆大歡喜。

 

上一篇:太虛大師:念佛往生的原理
下一篇:人死後究竟處於什麼狀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