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學佛群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題:如何成為佛教徒?
回答:第一步就是先皈依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和僧。佛指的是由成就十波羅蜜自己覺悟的佛陀,法指的是佛所說的通往解脫之法,僧則是有證入聖果和持戒律的僧團。在此作簡單說明,法是釋迦牟尼佛生時所教導的教法,您要先歸依佛,代表您會努力專心學習佛所說的法、道理、和尊重佛。而僧,指的並不是每一位僧侶,而是那些有入聖果和持滿戒律的僧侶。再來就是您要努力依佛所說的法來作,才能懂得佛說的道理。僧侶的存在便是為了流傳佛法,若您身邊有位真正的僧侶,您可以請教他許多佛學的問題。
皈依,就是去依靠、去相信、去投靠等等,將佛法僧當成是您人生的避難所。這並不是一種迷信,千萬不要以為皈依了佛法僧能讓您刀槍不入或您作任何事像有了權威一樣。這是種錯誤的觀念和不正確的態度。去皈依是要去學佛說的法,相信佛說的法,以佛說的道理奉行來作為您人生的依靠。千萬不要以為皈依會有神來替您解圍或您作壞事惡報會減輕等等的。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和態度。
皈依,簡單的來說,就是以佛法僧作為您人生的指導。當您皈依了三寶後,便得以三寶為您人生最高和最尊貴的寶物來看待。如果您皈依了後選擇了其它的導師作您人生的指導(這包括了現代稱自己為佛教而教導的不是佛法--也就是巴利經典上沒有教導的道理)或不尊敬三寶,或去信其它鬼神,您的皈依便報消了。
您如果決定要皈依了的話,只需要念以下的話(只需選一種語言)﹕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我皈依佛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I go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我皈依法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I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我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second time, 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第二遍,我皈依佛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second time, I go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第二遍,我皈依法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second time, I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第二遍,我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third time, I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第三遍,我皈依佛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third time, I go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第三遍,我皈依法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For a third time, I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第三遍,我皈依僧
除了三皈依外,還需要受五戒來表示自己願意持戒修行來成就解脫。如果您也想受五戒的話,請念以下幾句﹕
1. Panatipat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 undertake the precept to refrain from destroying living creatures.
我受持不殺生的戒律
2. Adinnad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 undertake the precept to refrain from taking that which is not given.
我受持不予則不取的戒律
3. Kamesu micchacar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 undertake the precept to refrain from sexual misconduct.
我受持不邪淫的戒律
4. Musavad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 undertake the precept to refrain from incorrect speech.

我受持不妄語的戒律

5. Suramerayamajja pamad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I undertake the precept to refrain from intoxicating drinks and drugs which lead to carelessness.

我受持不飲酒及不吸食使用毒品的戒律



念完以上的話三遍後,您就名義上是位佛教徒了。作為一位佛教徒,您的任務是研習經文,學習佛法,和依佛法來走您的人生。千萬別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

如果您想更進一步的了解佛法就要修行慧禅,只有通過慧禅您才有可能完全了解佛法。千萬不要以為多看書能透悟佛法。要找真正的佛法不是去文字、書本、學問、學、和理論裡找,而是去自己的身心裡去覺悟。而想要覺悟就得依慧禅的指導來觀照自己的身心。

這裡簡略的說明如何成為一位佛教徒。
問題:請介紹佛教的兩種禅法

回答:在佛的教法裡有兩種禅法,一種是定禅(Samatha),另一種是慧禅(Vipassana)。

定禅(Samatha)在佛陀的時代已有許多修行者會,基本上是指純粹的培養精神高度專注(一境性)及平靜(輕安)的禅修法。這是通過把心專注在一個目標,然後不斷增強把心安住該目標的修持方式。修持止禅能培育定力,而不同層次的定力培養出不同層次的喜悅和平靜,讓修行者暫時滅除心中的貪、嗔、癡。它的功效是可以讓心靜(tranquility)和定(calm)下來,將心中的惡習(defilements)加以沉澱。就像是一杯污濁的水,當放在桌上不動時,髒東西沉澱到杯底,而水則變的清淨。簡略來說,定禅分為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而成就的人多半能在這一生享有心比平常人清淨和定的功效。但由於惡習只是被沉在杯底,所以一樣會停留在生死輪回之中。只有靠修慧禅,才能鏟去另生死不斷的惡習(defilements)。

慧禅(Vipassana)才是佛陀所強調的禅法,則是把心專注在不斷變化的目標上,進而探索身心變化過程的自然狀態。與止禅不同的是觀禅的目標是事物的真實相,而非概念。在觀禅的修持裡,整個身心變化過程的流逝皆是禅修的目標。修行者在修行時了了分明及如實地觀照心識的過程及目標。通過心對目標反復地明晰觀察,智慧將逐漸產生。在觀禅的修持裡,定力也是一個必要的因素。與止禅的定力不同,觀禅的定力被運用在不斷變化的目標上。在觀禅裡,修行者專注在身體、感受、心識及心的目標這四大目標上,並在每個剎那專注地體驗它們。隨著定力與專注力的增強,心將越加明晰及平衡,修行者將清楚地體驗到一切事物和身心如何在每一個頃刻中變化,而明白身心的本相及了解本身是由名與色組成,並依隨著自然的法則(因果)生滅。修行者也將明白這些過程中沒有一個恆常的"我"或靈魂的存在。隨著對這些過程的洞悉,深奧的智慧將變得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洞察的智慧生起時,中捨的心境也會隨之而來。在心完全平衡、平靜、精進及醒覺時,修行者將會體驗到這一切變動過程的息滅,而證到涅盤—苦的止息。

從古自今歷代大師都以修慧禅而悟證道果,脫離生死輪回。佛陀也是依此法門而成就解脫。
問題:修行是否一定要吃素?

回答:這個答案是否認的。在大乘佛教裡許多人認為吃素是一種不殺生,不與眾生結惡。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在2,500年前佛陀只有禁止僧侶們吃三種肉,如律藏中提到:

“如果一個比丘看見,聽見,和懷疑這肉是為他而殺的,他則不能吃。”

原因是因為如果比丘吃此三種肉就有牽涉到殺生的因果關系。在佛陀在世時,Devadatta曾經為了分裂僧團開出了要吃素的戒律(這是件非常有名的案子,相信各位都查的到這個典故),而被佛陀拒絕了。這個戒律有違托缽乞食的原則,而且對比丘的身體而言而且沒有意義(對修行來說)。

大乘佛教提出不吃肉便等於不殺生或不扶助他人殺生。這套說法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如果吃肉是幫助殺豬、雞、牛、羊等等的人殺生(或造成自己的殺業),那麼吃素不也是一樣?因為種菜不也一樣要殺蟲子,趕走動物,噴灑農藥等等。更何況吃的人何來有殺的念頭?吃的人多半有貪的念頭罷了。

如果說吃素是為了身體健康,這點到值得認同。

甚至有些人認為吃素是在清淨自己的心靈,這也只是種妄想罷了。若吃素真能吃出解脫的話,早有許多人解脫了,而佛陀還用說法嗎?
問題:在家修行能解脫嗎?

回答:可以的。在佛陀在世時,就有無數的在家弟子證到初果,二果等等。所謂的果位為:

初果(須陀洹):剩七次生死輪回

二果(斯陀含):剩二次生死輪回

三果(阿那含):剩一次生死輪回

四果(阿羅漢):不再生死輪回

以上是果位的簡略說明。
問題:證入果位後還會退轉嗎?

回答:不會。現在世上有很多邪說說入了果位還會退轉,這種說法都是否認因果存在的說詞。證入果位的人代表他們正因已熟,正果已成,沒有任何世界上的事能再另他們折返。就像樹長出果實一樣,這個過程是無法回轉的。

問題:如何找師父?

回答:在此只能建議您以下的准則﹕

1.他必須持滿戒律

2.他必須熟讀經文並知道正確的解釋

3.他必須自己有修行和領悟佛法,而不是全靠書本
問題:巴利經典內的經文是否可靠,正確?

回答:是的。雖然經過了2,500年的流傳,至今巴利經典內的經文仍是可靠和正確的。由以下幾點我們可以知道巴利經典裡的經文是佛法和佛所說過的話:

1.經文在約2,000年前便以文字記載。上座部(Theravada)的長老們是最著重經文的無誤的。他們不允許任何人在經文中添加自己的學說、思想、或立場,甚至一字一語,並且不時與他人比對確保每人手中的經文是所有長老們所公認的。第四、五、和六次的經典集會便是為此而辦。且每次都由有悟證解脫的大阿羅漢負責再認可和驗證。不像大乘佛教裡的經文,是由後世之人發心著作。原始佛教的宗旨是在於保存佛陀原來的話和思想。

2.在經文還未以文字記載前,一直是用一種嚴格的口述方式傳法(500年中)。根據記載,僧侶們每天一早起來便進入大堂一起背誦經文,然後持續每天都會互相比對和互持經文。這並不是只有一些僧侶這麼作而已,而是全部的僧侶(成千上萬)都如此的組一小組天天背誦,然後和其它小組比對和互持。最後是在斯裡蘭卡內亂結束後,由印度回到斯裡蘭卡的僧團和當地的僧團互相背誦和比對,發現雙方的經文一字不差,更由大阿羅漢們舉行第三次集會才撰為文字。

3.最近一次的集會(第六次集會公元1954年)更是由八個不同國家來的長老們來集成,直到所有經文又再考查,比對,驗證等等,所有長老都同意經文的准確無誤,才通過。所以巴利經典的可靠性和正確性遠遠勝於大乘佛教和其它佛教的著作。

問題:大乘經典內的經文是否可靠,正確?

回答:這個答案是否認的。大乘佛教的起初便是由不守佛陀教悔的僧侶們所組成。雖然大乘佛教的經典裡有巴利經典在內,但大乘佛教的著作改了巴利經典內的思想。而人在盲目的情況下讀了大乘的思想往往被引導上錯誤的路。就像一個人在一間暗室裡觸摸到一件物體,而他不知道這件物體是什麼,他只能大概摸出它的形狀等等,然後另一個在暗室裡也看不見東西的人來跟他說,這件物體是什麼,它是如何如何等等。那個不知道的人以為另一個人看得到,或認識這件物體,便相信了他。這便和大乘經典一樣,雖然裡面有原始佛教的經文和經義,但只是另一位盲人依他自己的想法在敘述他所觸碰到的東西。這便偏差了佛陀的原意。
問題:我在哪裡找的到巴利原典?

回答:現在在網絡上可以找到許多翻成英文的巴利原典,這些都是值得一看的。如果您會巴利文,讀巴利原典是再好不過的了。您可以到這裡http://www.buddhist-canon.com/PALI/)下載整套第六次集會的巴利原典。
問題:如何辨別佛教正法?

回答:在巴利經藏長部裡的第十六卷提到:

「現在,阿難,如果你們任何一人這麼念著,‘我們失去了我們的指導’--不要這麼觀。只要是任何我為你們說的經法和戒律,那就是你們的導師。」

佛陀稱自己的學說為經法和戒律,這兩者是離不開的。其中戒律是特別給僧侶的,總共有227條。在2,500年後的今天,已經不能再有比丘尼了(女僧侶),只能有尼姑,這是佛陀留傳下來的法旨。戒律在佛教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經典批注中提到:

"VinayanamaBuddhaSasanassaayu,

vinayethitesasanamthitamhoti."

這段巴利文的意思是,Vinaya(巴利律藏)是佛教的生命,正法佛教會存活是因為戒律還活著,而戒律則是抑丈比丘們的尊守。平常人或許認為戒律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如佛陀和上面的句子所說,戒律和經法是離不開的。戒律維護了比丘的行為清淨和正法的延脈。就像平常人有許多壞習慣,而被他人指出時,總能自己制造出一套說法來自圓其說。同樣的道理,一個比丘不尊守戒律,佛陀的經法就會受到污染和點綴。

在過去的2,500年中,陸陸續續的有許多僧侶要求要改變戒律,原因是在於不同的環境和風俗,但是經過每次經典集會和阿羅漢們細心的考察,2,500年後的今天,Vinaya(巴利律藏)的227條戒律仍然沒有變過。

在這年代,許多僧侶早已以自己的觀念在做事,譬如他們認為不賺錢、不交易、不種菜、不蓋基金會組織、不多收點信徒,自己就活不下去。其實持缽要錢、交易、引誘信眾、種植植物等等,都是違反戒律的。

根據古老的長者們說,佛陀曾應許過他的弟子們,只要他們尊守戒律,他們在這世界上一生都不會少作僧侶的需要(FourRequisites:其中包括了食物、僧袍、等等)。
問題:但是,除了戒律外,平常人要如何辨別正法呢?例如在泰國的派別Dhammakaya(法身寺),雖然他們的僧侶都守227條戒律,但又要如何辨別他們的法呢?

回答:在泰國的Dhammakaya團體雖然也含有巴利三藏,但他們傳授的法門卻不是記載在經典裡的。他們的解釋是說他們的法門是佛獨特傳授的,是自古已來失傳的法門。這樣的說法直接的同意了以下幾點的(非)事實:

1.在集會中的阿羅漢們企圖性的隱藏這個法門

2.在集會中的阿羅漢們不知道這個法門

3.佛陀成道時必是采用這個法門(Dhammakaya團體對此還特別撰寫了他們自己的佛如何成道的故事)

4.佛陀必以此法門教導他的弟子如何解脫

5.八正道中必有提起此法門

由以上的辯證和反證,我們足以知道泰國Dhammakaya這個團體所傳授的法門不是佛教的正法。

在巴利經典中佛陀提到:

「Gotami,這些你所知道的法的特質,‘這些法引導向清淨,不是向熱情(熱血);是往解脫,而不是往束縛;是能抹去自我的貢高,而不是朝向自我的貢高;朝向歉虛,而不是朝向野心;朝向滿足,而不是不知足;朝向獨自的閒居,而不是人們的纏縛;向精力(精神),而不是向懶惰;向無煩惱,而不是向煩惱’:你就可以知道,‘這就是經法,這就是戒律,這就是導師的指導’。」

除此之外,在佛陀的教法裡特別強調四聖谛和八正道。如果在任何教派裡沒有四聖谛和八正道的元素,那肯定不是正統佛教。尤其是法門方面,如果不與八正道相齊,則不是佛所說的法。
問題:哪裡看得出原始佛教還現存於世間的呢?

回答:由於現代的佛教教派眾多,很多人會問,原始的佛教是否仍然存在。對於一個追根究底,崇尚真理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是很值得去探討的。然而對於一個已經習慣隨波逐流,已追隨某個佛教的人來說,多半對此沒有興趣。又有許多人他們從未真的去探討過,便下定論說2,500年前的佛教不可能還存在,或者他們內心充滿了猜忌,不肯相信經典的真實性或真的有人悟證了涅盤。

後者的人們是值得被同情的。在這各說各話的年代,對於一個沒有經驗的人來說,是分不清楚哪一個方向才是正確的。大多數的人看上去都好像只是在迷信一種如夢似幻的信仰,所以許多人寧可選擇什麼也不信,以免走錯路掉進水溝。或有些人,一聽好友介紹某位「大師」,沒調查仔細和思量便盲目的去跟隨,希望能得到大師的「加持」或「賜福」。後者多為貪念過重而被妄想所誤導。更有些人以為「灌頂」能開啟智能或消除惡業,這些都只是想坐享其成,一步登天的夢想罷了。假設「加持」、「賜福」、「灌頂」能另人開啟智慧和解脫的話,那佛陀還用費那麼大的功夫說法和教禅嗎?

然而,原始佛教是否至今仍存在呢?答案是是的,唯一從2,500年前至今仍未「突變」的佛教就是Theravada(上座部,長老部)佛教。當然,原始的佛教只有一個,而今天會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其它派別的出現,所以必須用名稱來與其它派分別。

而從哪裡看得出這是原始佛教呢?在此簡略列出以下幾點:

1.經法和戒律(Dhamma-Vinaya)

Theravada佛教的經法和戒律是經過嚴格的流傳,一代接一代的緊密考查和驗證而來的。詳細請看經典和分裂歷史。

2.歷史和考古證明

Theravada佛教是經過世界的各方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證明史上和世界上最原始的佛教。它不僅包含了最原始的經文(以文字記載的有2,000年的歷史之久)和最原始的僧侶生活方式。

3.僧侶生活方式

Theravada佛教的僧侶們是依照著2,500年前佛陀傳下來的僧侶生活而行。其中包含了不穿鞋,不收錢財,托缽,三衣等等的227條嚴格紀律。

由此考查我們可以知道2,500年前的原始佛教至今仍然存在。在這混濁的世界裡,仍像朵蓮花一樣的開著。

但由於今天的信息發達,許多人因此接觸到了各家不同的說法,迷惘的人難免會誤信一些邪說,而走上錯誤的路,或有些人仍在找尋正確的路。而宗教就像一條河流的源頭,如果源頭不干淨,流出來的水自然是濁的。同樣的道理,「變質」了的佛教,教導出來的道理和法門也是「變質」的,而每個人都應注意到這點。
問題:為什麼正法會沒落?

回答:在巴利經藏中部第六十五卷 Bhaddali Sutta 記載到:

僧侶 Bhaddali 問佛陀: 「尊貴的先生,為什麼從前有較少的戒律,而有許多人證得解脫? 而現在有許多戒律,而卻有較少的人證得解脫?」 [僧侶 Bhaddali 在此不願尊守戒律,似乎認為過多的戒律是導致較少人解脫的原因。而佛陀在此給了他一個不同的答案]

佛說:「正是如此,Bhaddali。 當人們開始墮落,正法開始消失,就有較多的戒律和較少的人解脫。當整個僧團沒有大量的僧侶破壞規儀時,導師不會定下戒律。但是,當整個僧團有許多人破壞規儀時,導師才會定下戒律來讓僧侶們尊守。」

由這篇經文之中,我們可以知道,今日之所以正法會沒落,乃是因為人們不尊守正法。身為佛教徒的人們更加要尊守正法,而僧侶們要尊守戒律,才能讓正法延續下去。

(完)

希望每個人看了這篇文章能用這智慧來辨別這世界上雜亂的佛教派別。  

上一篇:拜佛八問
下一篇:蔡禮旭: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文字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