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文字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5/6/1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1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很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在巴黎與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相聚一堂。諸位朋友應該感受到,在昨天晚上的宴會當中,還有今天的課程現場,大家會感覺到很不同的氣氛跟磁場,好象走進來都覺得精神為之一振。所以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幾千年的聖哲、祖宗看到今天我們聚會一堂,一起來深入他們智慧的教誨,在冥冥當中都在保佑庇蔭我們。
我記得在前年十月十一號,我剛好第一次在海口要做一場演講,有三百多個老師。我是趕鴨子上架,第一次就對三百多個人講課。諸位朋友,看我的體型就知道我很容易緊張,看得出來?因為緊張的人他馬上腸胃就有反應,所以吸收不良。我記得大學聯考的時候,我姑姑怕我睡不著覺,給了我兩顆鎮定劑,第一顆吃下去沒什麼效果,翻來覆去到十一點多,不得已再吃第二顆,吃下去以後愈來愈清醒,所以整夜未眠。後來第一堂課考國文,突然發覺藥效發作了,所以第一堂國文課就沒有考及格。人要有理智,不可以緊張,因為緊張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好處。但是為什麼還是一樣的緊張?因為人生的態度不正確,常常是患得患失,不了解「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反而因為緊張,造成人生很多的一種阻礙。
在海口講這堂課,不可以一開始就砸了,但是又怕自己的心定不住,所以我就在孔老夫子像前行了三跪九叩禮。當然這有一點臨時抱佛腳,但是是至誠的心請孔夫子給弟子庇蔭。拜完以後真的很有效,一覺到天亮,所以那天精神很好,就從前年的十月十一日開始了第一場演講。楊淑芬老師怕我煩惱太多,所以她講話也很簡潔,她就告訴我說:你什麼都不用想,只想著趕快講三百場再說。所以我每天在那裡數,一場、二場、三場,就這樣在一場一場的演講當中歷練自己,所謂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所以面對今天的情境,我個人也相當的歡喜,因為在走上教育這條路,愈走愈深刻感受聖賢教誨對一個人生命當中的長遠影響;在自己的學生身上也看到,因為沒有受聖賢教誨所產生的諸多問題。自己已經錯失了很多的機會,所以我們為人要有一個良知,自己跌過的路不可以叫後面的人再跌。
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幸福的人生,諸位朋友,你幸福嗎?你們怎麼沒有回答我很快樂?有一個電視劇是說你幸福嗎?下一句都要說我很快樂。但是假如你說「我很快樂」的時候卻是眉頭深鎖,這叫表裡不一。這個問題相當重要,假如我們自己都不幸福,那我們的下一代會不會幸福?我們往後世世代代子孫能不能美滿?那就不可能,所以要期望孩子幸福,首先自己要走出幸福的人生。像我這樣的年紀,很多的女同學都瀕臨要趕快結婚的一種情境,她的父母都會催得很急,說:你趕快結婚吧!結果有些女同學就會對她父母說道:你都不幸福,還叫我嫁。有沒有道理?有。結果她媽媽聽了以後說:對。想了差不多三十秒鐘,接著又說:反正你就是嫁就對了。這個邏輯對不對?明明這條路、這樣的思想走下去不會幸福,我們為人父母還硬把她推上去,這樣的父母有沒有仁慈?對。
像我是升學主義之下的產品,升學就是跟人家競爭,競爭的話臉就長得刻薄、就吃不胖,所以師長常常說我是短命相。幸好因為遇到貴人,遇到師長的教誨,開始轉變心念。我記得在初中的時候考試,旁邊的人考得比我高,情緒可以壞一天;然後考得比我低,我可以幸災樂禍一天,福報就在點點滴滴的錯誤思想當中折損掉了。在這樣的學校教育環境裡面,心量愈來愈狹窄,所以就變得小鼻子、小眼睛。其實我本來可以當范仲淹的,但是就是沒有人教。
我印象很深刻,我在上初中三年過程,老師有兩句話我記住了,第一句話是我的理化老師說的,他說:人不可以有傲氣,但是不可以沒有骨氣。我們在這種升學競爭當中,幾乎是愁雲慘霧,突然聽到一句人生的教誨,好象眼前放光明,這句話講了一次記多久?一輩子都沒有忘。所以老師一句正確的教誨,將給學生一生的受用。另外一句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句話我到初中三年級還搞不清楚是什麼意思,因為老師每次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對我們很無奈,然後講完以後說:來,我們看下一題數學怎麼做。所以三年下來,我還沒搞清楚那句話是什麼意思。老師也覺得做人很重要,但是在升學的洪流當中,他們也迫於無奈只傳授知識跟技能。
初中過程裡面,正是一個人建立人格相當重要的關鍵,可是我們卻沒有得到好的滋潤、好的熏習。像我們現在這個年紀的年輕人,說心理很健康,其實是騙人的,現在憂郁症的多不多?很多,而年齡層一直在往下降。上了高中,也是只想著要考大學,所以朝著這個目標走,整個生命過程裡面該學的東西很多都會忽略掉。剛好在古文的文章裡面,其中有一篇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在念古文的過程裡面確實感受到壓力很大,因為學一個東西的動機就決定了你的心境。為什麼要讀古文?因為要考試,所以為了這個目標讀得實在是很痛苦。剛好上到范仲淹有一句教誨說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也很奇怪,讀到這些句子都會為之一振。諸位朋友,為什麼會為之一振?因為「人之初,性本善」,這些聖哲的教誨與我們本性的善良完全相應,所以突然間就會覺得很感動。但是這個亮光差不多持續了三十秒鐘就不見了,所以就這樣人生走了二十多年,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活在只會覺得別人不對,我自己都是對的當中。
諸位朋友,你現在孩子假如一、二十歲,有沒有深刻感覺到這些孩子都覺得他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因為沒有聖哲的教誨,沒有學對的東西,他會不會在原地不動?會不會?不可能,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是進一定是退回來。當我們對幸福沒有正確的認知,往往對幸福的認知就會愈偏離正確的方向。所以當人聽進去一個正確的觀念,可能他的人生就往幸福的路上邁進一大步。有一句話是這麼說道,「踏出腳步的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方向才是最重要」。因為你方向踏反了,縱使你一步可以跨三公尺,終究也是背道而馳。
什麼樣才是幸福正確的方向?我們在看著社會傳播媒體,看著電視、計算機,這都屬於社會教育的一部分。我們看到有一個穿著西裝筆挺的男士,旁邊又站著一個身材窈窕的女性,背後又有一棟豪華的別墅,然後門口又開來一台BMW 的車子,這叫什麼?這叫幸福。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他對幸福的目標就往這裡走,所以偏頗了,都是物質的追求。我們來思考一下,旁邊站著一個身材窈窕的女性會不會幸福?我有一個長輩他就說,他說還沒娶太太以前,帶女朋友出去吃飯都吃一點點,好省錢,所以他想結婚養一個太太也不會花太多錢,結果娶了以後才知道,飯很便宜,衣服很貴,衣櫃裡面的衣服永遠少一件。跟太太出去的時候,他都站遠遠的,他太太望著他說:買啦!買啦!他在遠遠的地方說:麥啦!麥啦!(國語是說不要啦,不要啦)。
我們思考一下,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在現在這個社會當中她相當可憐,她也相當危險,所謂紅顏怎麼樣?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漂亮的女生從小走在人群當中,每個人一看到她第一句話說什麼?你怎麼長這麼漂亮!諸位朋友,稱贊別人不見得幫得到他,稱贊錯了會毀了他一輩子,因為你稱贊他的方向,假如是往虛華、虛榮的人生去走,那就完了。所以稱贊別人、稱贊小孩,要往他的性德去稱贊,往他本性的善良去啟發,這樣才是正確的。
我們有個朋友他開幼兒園,他說來了一對姐弟,漂亮到什麼程度?這個姐姐你看到她不敢再看她第二眼,因為會被她吸引住,那個鼻子長得很挺,眼睛很大,一邊還一個。所以這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時不時就拿出鏡子來照一下,照一下。從小就如此,這個美貌已經讓她生起了一種虛榮心,一種好面子的態度,她學習能不能專注?不能。而她的認知裡面,特別在意別人有沒有在看她,所以她一定很喜歡聽好話,這個時候又遇到會花言巧語的男性,就會怎麼樣?誤入歧途。像我這樣剛毅木讷的人就不會這麼講。所以你看這個美貌不見得對她是有好處。
再來,她又喜歡外在的東西。諸位朋友,買一件漂亮的衣服可以快樂多久?看你們的表情好象都沒什麼經驗,真是難得。上行下效,太太懂得節儉是家裡的大福分,因為孩子就懂得勤儉純樸。我們剛剛提到,他娶一個窈窕的女性絕對不會幸福,而且還會有禍患在後面,所以中國話講「娶一個好的太太可以旺三代」,有好幾個男士在點頭,你們頗有經驗,不過點頭的人不多。娶一個不好的太太會怎麼樣?你們所能看到的只有敗一代,但是會敗三代。
所以你看這些傳播媒體給我們下一代的引導,並不是正確的幸福道路,幸福的道路一定在經典之中。中國最重要的一本經典《詩經》,開篇就是「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經典提的都是人生至關重要的觀念。為什麼《詩經》開篇就舉了一個鳥類,然後又從鳥類告訴我們,窈窕淑女才是君子要追求的對象?我曾經在高中講課,我就問他們說:什麼叫窈窕?有一個女同學舉手,她說身材姣好的女性。諸位朋友,我們的下一代對聖人的教誨都怎麼樣?偏頗,甚至於誤解,所以我們有一個使命,必須承先啟後,而這個承先一定要真正把聖賢的正確觀念傳遞下去。
而儒家的教誨首重的是倫常大道,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諸位朋友,你不要聽到這個倫常,五倫,你馬上腦子裡所浮現的就是把它背起來。我們這種升學主義上來,面對這些教誨第一個反應就是背起來,下一個反應是什麼?就沒有下一個反應了。所以當我們去理解到這五倫,當你真正讓五倫的關系能夠良性互動,能夠往圓滿的方向前進,其實你人生的煩惱已經去了一大半,所以這五倫要細細去體會。我們現在靜下來思考,你現在會在腦子裡面煩惱的事,有沒有跳出這五個關系?幾乎沒有。既然煩惱的原因都在人與人相處得不好,我們應該刻不容緩,趕快把人與人如何處好的道理學到。可是往往我們並沒有這麼做,我們依然忙得不開交,依然看著孩子繼續往不正確的方向在發展。其實一定要趕快停止匆忙的腳步,穩下心來,下一步應該怎麼踏,才能夠讓人生往幸福的方
向去走,這要相當冷靜。
五倫當中哪一倫最重要?其實諸位朋友,你只要從你自己的人生當中,這幾十年過程細細去反思,這五倫哪一個最重要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一定是從家庭所扎的根基,而家庭當中又以夫婦為中心,夫婦的一言一行都給予下一代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聖哲人才把「關雎」這一篇放在《詩經》最首要,同時它也告訴我們如何去選擇好的對象,這個「窈窕」是指有賢德的女性。
諸位朋友,你選女婿跟選媳婦的時候是不是朝著這個方向?《朱子治家格言》裡面提到,「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嫁女兒應該是找一個好的女婿,不要要很多的聘金;「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奁」,娶媳婦也不要想著要很多的嫁妝。但是現在婚姻關系裡面,因為錢而產生沖突的有沒有?也有,所以我們說,當人對於輕重緩急搞不清楚,反而顛倒的話,整個人生所呈現出來的面貌也會混亂顛倒。所以我們來思考一下,現在的五倫顛不顛倒?父慈子孝,所以父子關系維系的就是一個孝道。孝子、孝子,什麼是孝子?孝順父母叫孝子,這個方向不能錯,現在的方向是什麼?孝子,孝子是孝順兒子,所以方向倒了,出來的下一代都是有可能殺父害母,非常的忤逆,桀敖不馴。
我在念師范院校的時候,剛好我的老師有一天走進課堂,有一點沮喪,他就對我們說道:昨天剛好下了一場雨,他走出校門口,因為師范院校的旁邊都會有一個附屬小學,一般附屬小學裡面的學生,大都是師范院校的老師、教授、還有學校職工的子女居多。有個小女孩在門口等著父母來,她的媽媽開著一台豪華的汽車過來了,結果媽媽匆匆忙忙開啟車門,趕快把雨傘打開,正快步要去迎接她的女兒。正從車門出來沒多久,她的女兒大聲嚷嚷著,她說:你白癡!現在才來。我的老師本來在行走當中,突然愣住了,站在那裡不動。結果她的母親接了一句話,母親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來晚了。所以雖然現在已經沒有奴婢了,但是新一代的奴婢已經出現了,他們的名字叫奴婢爸爸、奴婢媽媽,還有奴婢爺爺、奶奶。你看小孫子說:奶奶,給我倒杯水來。奶奶馬上很高興,小孫子終於想到我了,趕快倒一杯熱茶, 畢恭畢敬端到前面:乖孫子趕快喝,不要嗆到了。所以孝的方向顛倒了。
再來,夫婦關系,夫婦結合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道義、是責任。現在不講道義,不講責任,要結婚以前先財產公證,這個冰箱是你的,這個櫃子是我的,一開始就講利害,道義排後面,利字擺中間,夫婦之道顛倒了,所以離婚率怎麼樣?節節高升。再來,一個人的幸福應該是精神層面在前面,物質在後面,現在這個順序也倒過來了,所以現在人心苦不堪言。
人要幸福,首先一定要把錯誤的觀念導正過來才行。所以我讀了「關雎」以後整個心就安住不少,因為絕對不能娶一個太太讓自己的家族敗三代。我每次遇到我爺爺的時候,他一定會給我搖頭說:都不結婚。他很無奈,其實我也很無奈。很多年輕人遇到這個情境會怎麼樣?趕快開溜,其實一離開以後對自己好不好?這些長輩會不會高興?不高興,覺得現在年輕人都不了解他的苦衷。所以我都會跟我爺爺講:爺爺,我很認真在找。他馬上眼睛都亮了,然後我就對我爺爺說:我假如沒有娶好太太,我們家族會敗三代。他馬上一直點頭:對對對!下次他就不催我了。所以我們循著道理去講,自然大家都能接受。當每個人心中都沒有一個是非的判斷,那就互相要求、互相指責,彼此的關系都會愈來愈壞。好不容易能夠一起,「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能夠一家那都是千年萬世修來的因緣,這麼好的因緣,應該彼此成就他的人生才對。
所以讀了《詩經》我們了解到一定要娶賢德的女性。為什麼《詩經》開篇要用雎鸠這種鳥類來開顯夫婦的重要性?因為老祖宗非常敏銳,他知道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智慧不一定有增加,但是有一個東西會一直增加,就是面子,面子會愈來愈重。所以一個人要求學問,首先必須把面子捨掉,你把面子捨掉了,這些聖哲的諄諄教誨才進得去。《弟子規•信》這一章裡面有提到「聞譽恐」,下一句?「聞過欣」。
諸位朋友,我們求學問要預習,所以這三天的時間,大家有時間的話,一定要把《弟子規》拿起來多讀幾遍,你有預習,上課的效果就會更好。所以聞過欣,當別人告訴我們的缺點,我們馬上能欣然接受,這樣子「直諒士,漸相親」。很多好的朋友,肯對你直言不諱的這些益友,就會聚到你的身旁來。諸位朋友,我們一個人只有兩個眼睛,你能看前面,左邊看得清嗎?右邊看得明嗎?後面更難。當你有這些謙卑,這般受教的態度,你的人生將有非常多的良師益友幫你左看右看,幫你防止很多的過失。所以態度決定成功,一個正確的態度才能夠建立成功的人生,絕對不是成功以後才來改變態度,這個先後順序要搞得相當清楚。所以我來巴黎也要打聽一件事情,就是巴黎的面子一斤賣多少錢,我帶了不少錢來買;一定要把它賣掉,這樣才能夠「德日進,過日少」,才能進德修業。
我們的老祖宗教導他人想得非常的細膩,深怕傷了我們的面子,惱羞成怒不願意接受他的教誨,所以確實是用心良苦。這個用心良苦,當過父母的人都知道,要幫你的孩子你要花多少力氣、花多少時間?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所以幫一個人容不容易?不容易,害一個人很容易,你這樣踹他一腳,他就被你傷害了,確實幫一個人相當用苦心。所以老祖宗為了要點醒我們正確的態度,他有很多的善巧方便,他用雎鸠這種鳥類的特色來喚醒夫妻之間的良知,因為雎鸠它找到伴侶以後終身不換。也是藉由鳥來告訴人類說,我們可不能活得比畜生還不如。聽明白的人就覺得,我當人應該像《三字經》裡面說的「三才者,天地人」,人應該把天地的德行,藉由自己的立身行道把它表現出來,才不枉費父母給我們這麼難得的人身,才不辜負老師給我們教誨。聽明白的人馬上可以覺悟,聽不明白的人也不會得罪他。所以經典當中,點點滴滴都含蘊著老祖宗對我們高瞻遠矚的恩慈在裡面。
這篇文章後面還有提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個荇菜是祭祀祖宗的時候用的一種植物。誰去采這個植物?媳婦去采,所以古代的禮儀都有它相當好的教化在裡面,因為媳婦去采,然後放在祖宗的靈前,祖宗在天之靈,看到媳婦這麼賢良,他們也會非常的安慰。幸福,第一個夫妻之道要經營好,然後配偶要選擇正確。我們剛剛提到,電視裡面看到的幸福跟成功是穿著很高級的衣服,開著很豪華的汽車,住著很奢華的別墅,這是現在大部分人所追求的成功跟幸福。
我們現在靜靜來想想,買一件名貴的衣服可以快樂多久?那個卡刷下去,可能是三十塊、五十塊澳幣,甚至更多;穿到公司裡面去可以快樂多久?快樂二、三天,有的還不一定可以快樂。你穿了之後走到同事的面前,左邊晃一下,右邊晃一下,然後對他說:你覺得今天有什麼不一樣嗎?然後他反應很遲頓:有嗎?有嗎?你還被他氣得半死。活在這種虛榮之中,絕對沒有真實的快樂,反而每天患得患失。所以刷下去,像我們同年齡的很多朋友,他們一領到薪水就去刷卡,一半的薪水都去掉了,他們也很有規劃能力,什麼規劃能力?一個月的薪水差不多前十五天就把它花完,後面的日子吃泡面,他們也很有毅力,所以他的規劃跟毅力都用錯方向。吃到二十多天真的受不了了,回去跟爸爸說:爸爸,我沒錢了。結果他爸爸看了以後很生氣:跟你講多少次了,叫你省點花,老是講不聽,氣死我了,好啦,要多少錢。還是給他。
所以一個人花錢很奢侈是結果,原因在哪?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了奢華的習慣。從小生活環境很富裕是好事還是壞事?中國聖哲講的話,我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對這些教誨體會深度、廣度都不一樣。老子說「禍福相倚」,你小時候讓他很富裕的生活,由奢入儉很困難,小時候的這個習慣,已經注定孩子一生可能要淪為物質的奴隸,所以當父母的不得不正確去判斷。
開一台豪華的轎車可以快樂多久?可能一個月、二個月,其實追求物質絕對會有一種習性產生,叫喜新厭舊,《弟子規》說「勿厭故,勿喜新」。所以當他買了這台豪華的轎車,卡刷下去,可能付貸款要付五年、十年的時間,所以快樂一、二個月,痛苦好幾年。我們的快樂不能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這個標准很重要,你看現在的年輕人都說我要去快樂一下,半夜三更才回來,所以他的快樂建築在誰的痛苦之上?他的父母每天在家裡要望穿秋水,很可憐,這是不正確的。當先生買了一台豪華轎車,他的太太會痛苦,因為轎車變成大老婆,老婆變小老婆,他每天在那裡擦車,擦得漂漂亮亮的,太太生病了也不帶去看醫生。所以當他因為開豪華轎車而喜悅,很可能開了半年、一年又發現新的款式出來了,他會怎麼做?他看別人開得比他高級,他很不舒服,很可能過沒多久又換一台新的,所以他一輩子就必須去償還這些貸款。
再來,後面那棟豪華的別墅是不是代表幸福?買一間豪華的別墅可以快樂多久?我們認識一些企業家他們都提到,很多有錢人買房子不是要住的,買房子是怕人家在茶余飯後問說:你有幾棟房子?他假如答不上去覺得很丟臉。所以買了房子一年去住個二、三次,還必須請傭人長期住在那裡打掃,所以人生要活得清醒一點。誰比較有福報?是屋主比較有福報,還是傭人比較有福報?傭人每天住,然後主人每天要做牛做馬賺錢來還貸款,所以人生要看得真實一點。
有個朋友他就提到,他有個同學買了一間一千平方米的別墅,那很大,要相當多錢,至於多少錢買的我們不算。每年要維持這個房子的開銷必須要二十多萬的人民幣,所以他拼命賺錢,他年輕壯年的時候沒有時間住,他老了以後沒有錢住,所以一生忙忙碌碌。而且以他這種態度,他的孩子可能七、八歲就會對他父親說:爸爸,這棟房子是我的。因為你都追求物質,孩子一定會耳濡目染,所以方向很重要,這個方向絕對不是幸福的方向。
諸位朋友,你這一生當中何時有幸福的感覺?雖然這些幸福的感覺是偶爾才會發出亮光,但是一個短暫的亮光也可以把它化作永恆。你在哪些情境之下會覺得很歡喜、很快樂?都沒有,哪個朋友說說看,你覺得哪樣的情境你會很歡喜?當你的子孫都很賢孝的時候,那你每天睡覺都會笑著醒過來,這幸福的感覺。當你坐在公車上,看到一個長者上來了,我們馬上「凡是人,皆須愛」,馬上給他讓座,老者也很歡喜,對你說聲謝謝,你那天的情緒都會很歡暢。當你走進電梯裡面,後面來了一個朋友,你馬上問他哪句話?請問你上幾樓?他一定會對你露出什麼?你們都沒講嗎?所以我們學習,學一句要做一句,這個態度相當重要,對人一定要有禮貌。因為一個人假如形成禮貌的態度,他的人生會贏得非常多的助力,用一句比較白話,就是會有很多貴人相助。
一個人一個禮貌恭敬的態度從什麼時候建立起?習慣成自然。我們諸位朋友都成人,說那我來不及了。小孩子靠成人引導,我們是成人,就要靠自己的決心跟毅力去修正。我從小就覺得自己很幸福,剛好前兩天看一份報紙,提到瑞士每天有四個人自殺,然後瑞士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曾經嘗試想過要自殺。這個比例高不高?很高,而瑞士的生活環境怎麼樣?很好。諸位朋友,自殺的人裡面有沒有因為要餓死自殺的?可能很少看到,快要餓死的人都很愛惜自己的生命,往往都是命很好的自殺了,因為養尊處優,內心空虛,然後意志力很薄弱,禁不起挫折。從小我父母對我們很照顧,也給我們很多很重要的教誨,其實父母的恩,往往都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體會愈來愈深刻,所以閩南話說「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自己當父母的時候才深刻感覺,父母對我們的付出確實相當得多。又反觀自己很多為人處事的態度, 確確實實都是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好,我們這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05/6/1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2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上一節課提到了人生踏出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才是關鍵,方向要對,人生才會經營得愈來愈踏實,方向錯了,可能人生會到頭來徒勞無功。有正確的態度才會給人生幸福,我從小也感受到能當父母的孩子特別幸福。專心聽課也會幸福。因為我們在大陸辦課程一次都是五天的課,我記得在溫州上課,第一天差不多來了三百個人,到第五天的時候是五百多個人,整個會場擺了很多小椅子。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中國人的本質確確實實相當的善良,他自己覺得很受益,就把他所有的親人都招來。有個朋友跑過來說,我有十幾個親友都到了,這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好東西一定讓好朋友分享。
我也請問在座的朋友,我提到這五天課程上下來,你們笑了多少次?你這一生有沒有比這五天笑的頻率還要高的一種機會?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明白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實學習會讓人快樂,學了以後去落實,會讓人幸福,有成長的喜悅。有句話也提到「書山有路勤為徑」,我們要深入經典一定要很勤奮;下一句說「學海無涯苦作舟」,那你們苦不苦?你們學習苦不苦?不苦。所以這句話要改,「學海無涯樂作舟」。為什麼他苦?因為他每天在那裡想我要考上高中,我要考上大學,我要考上研究所,我要考上公民。當他的存心是為了自己私利的時候,他每天都會患得患失,所以他不會快樂;但是當他就像范仲淹的心境,他是想著只要我能考得上,我就有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所以他在讀當中不斷跟聖賢人的存心相應他很樂,我們不要誤解了這些聖哲人。
所以成長是喜悅。學習當中我們又會明白人生的錯誤在哪裡,當人知道錯了,又不知道錯在哪,其實內心很著急,內心也很無奈。所以當人不了解自己錯誤的時候,每天都不會快樂。因為我們在杭州上課的時候,有個朋友他差不多四十歲,他第一天上課就對我講:蔡老師,你上課的時候絕對不要叫我,因為我不會講話。我跟他說:你不跟我講還好,你跟我講我就要叫你。要多歷練,自然而然人的能力就會突破。
這位朋友他曾經當過武警十多年,所以身材非常魁梧,他一路上保護我,因為我比較脆弱。結果上到第三天我們要去吃飯,他一路上就對我們講,他說:蔡老師,真的太好了,真是太好了。然後他一路上就太好了,我們一群老師都聽蒙了,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雖然不了解他真正的意思,不過可以感覺到他的情緒,他的內心很快活、很激動。後來到了餐廳,他接著又說:蔡老師,我終於知道我太太為什麼跟我離婚,我終於知道我兒子為什麼跟我不能溝通,為什麼同事這麼怕我,因為我的脾氣太差了。他就把他的問題找出來了,而他找出問題的時候是非常的喜悅,他說我這一輩子都沒有人教我這些東西,我的父母也只是演給我看,但是有很多關鍵要點沒有明師指導。
這個朋友他在第四天早上早飯的時候,他也是跟我們一起到了餐廳,他就對我說:蔡老師,你在這裡坐一下。他就搬了一個椅子要請我坐一下,不過我覺得那個氣氛怪怪的,我就不敢坐,他說:拜托你坐一下。(我比較膽小,你們看得出來),我就坐了一下,突然這個朋友就說:我這輩子只拜父母,只拜老師。我一看大勢不妙,趕快跳起來,因為他身材很魁梧,所以我沒有辦法,他說:蔡老師,拜托你給我拜一下。我們在那個當下,真的一方面是歡喜一個人他懂得進德修業,但是一方面也覺得非常的傷感,一個人有這麼好學的心,但是卻沒有機緣遇到老祖宗的教誨。
所以人生的成就在遇緣不同。當我們都能夠成為眾人能聞聖賢教誨的這個因緣,那人生整個社會將減少多少的遺憾,能夠讓多少的人、多少個家庭社會放出光芒出來。所以我們能夠聚會一堂,我們要知緣、惜緣,要造緣。而這個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有同樣的祖宗,同樣的文化。聖哲人幾千年來荜路藍縷,用他們的智慧,用他們的血汗,累積了這麼寶貴的資產,這樣的緣我們不能錯過。所以知緣者才能知恩,惜緣者就是懂得感恩,造緣者就是去報恩。
當我們把聖哲的教誨能夠廣泛的向所有的親友,進一步向全世界的人去弘揚、去推廣,這才是真正報了老祖宗的恩德,相信老祖宗的胸襟是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夠幸福,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當我們真正能夠把中國文化弘揚,將是回報給老祖宗最好的一分敬意。師長也曾經教誨我,在目前這個局勢當中,整個地球已經像一個村落一樣,一天之內飛機可以飛到各個角落,所以地球變成一個村落,而每個人就像鄰居一樣,我們應該敦親睦鄰,應該「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因為地球已經這麼樣的密切,地球人已經互動這麼頻繁。所以現在只要地球某一個地區發生沖突,都很可能造成整個地球的毀滅、禍害,中國話講的「覆巢之下無完卵」,哪一個地區發生沖突,突然兩、三顆原子彈出來,我們也難逃這個劫難,所以現在應該抱持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我們有這樣的態度,當然也要進一步去落實,如何才能讓沖突去掉?如何才能讓幸福現前?根源是要深入去思考。人會有不正確的行為出現,一定是從他錯誤的思想開始。所以我在大學時候聽過一句很重要的話,也影響我往後的人生,「人生最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人生時時都在下抉擇。諸位朋友,我們剛剛提到夫婦關系也在抉擇,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老祖宗說要謹言慎行,所以我們回想一下,人生有很多的不愉快跟阻礙,很可能都來自於我們沒有正確的言語態度,所謂「禍從口出」,所以擇言重要。
諸位朋友,您曾經花時間教孩子如何應對、如何說話的舉手。好,請放下。所以抉擇是代表你有判斷力,有判斷力你才做得出來,你才能夠取捨人生的輕重緩急,要有判斷能力。判斷力取決於哪裡?判斷力來自於一個人的理智、智慧,一定要有理智才行,因為現在這個時代知識爆炸,人類的知識累積量每過幾年就增加一倍,所以相當快。但是多不見得好,雜反而會亂,所以新的東西你還要冷靜去判斷才行。
我到大學去講課,他們的老師(有一位李老師),他非常愛護他的學生,也很注重德行教育,他有一次對我說道:蔡老師,你們到大學講課,只能用刻不容緩來說。因為學校有安排相當多的課程,他也跟著去聽,他說有一個企業家一上台就對著學生講,他說你今天假如要創業,你絕對不能有道德,你要放下道德,只要不殺人、不放火、不犯法,什麼都可以干。結果底下響起一片掌聲,他在底下如坐針氈。所以在正法勢微的當下,「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一個學校就有責任去篩選每個在他學校講課老師的言論,這是真正愛護學生。所以愈開放的時代,反而很少考慮到後來的流弊問題,大家抬上台面的都是,你看我請了多少不同的人來演講,但是卻不知道有沒有污染了莘莘學子,所以趕流行不代表是好事。
在十多年前很多的地區、國家開始開放媒體,從本來才幾個台的電視節目,突然變得八、九十個台,甚至上百,好象進步了,你看這麼多節目可以看。但是一個政府真正愛護人民,絕對不是這種開法,因為一開以後,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天就夠了。你看現在孩子講話很沒分寸,會講髒話,他可能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就學起來,所以政府應該有保護人民思想的一種責任。政府就像一個大家庭的家長,政府跟家長都應該要保護你的人民、你的家人,不能讓他受到嚴重的污染,這叫愛護他。
市面上也有很暢銷的書,專門教導讓孩子從小就應該要理財,所以孩子只要工作,幫你洗碗、幫你拖地,你就可以給他錢。這樣的言論特別暢銷,這種言論的暢銷也代表著現在的家長把什麼擺在第一位?把財富跟金錢擺在第一位。有個母親她回去就照做,來到我們中心就對我說:蔡老師,這個方法很好,我給我的女兒說,你洗碗給你兩塊錢,拖地給你兩塊錢,洗衣服給你三塊錢,她從很懶惰馬上變得很勤勞。有沒有效果?諸位朋友,這個問題相當重要,現代的人思維裡面都是急功好利,很希望趕快給我結果,帶我先生去聽兩個小時的課,馬上可以幸福美滿,這種課我要;然後只要給我上三個小時,如何教孩子成為天才,只要三個小時達到效果,讓我花多少錢我都願意。有沒有這個態度?這個態度再探深一點叫什麼?叫不負責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止不負責任,人現在很沒有耐性,因為急功好利,因為貪快,所以很容易被騙。所以師長也有提到,現在人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就想我趕快有錢,所以現在騙錢的一大堆,他都不來跟我騙,因為我也沒錢,你有貪心他才騙得成。
像很多的家長到我們中心,也是希望了解一下怎麼把孩子教好,我在跟他溝通過程我也是告訴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這樣的行為都是好多年形成,所以你要把孩子教好,只要跟老師配合半年至一年,應該就會有顯著的效果。家長一聽半年,腦子裡開始轉「我哪有那麼多的時間」,然後要出門的時候也很恭敬:蔡老師,謝謝你,這席話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好,再見。就沒有再來了。我在想他可能看到報紙說四、五千塊人民幣上一天的課,保證你教出天才的兒童,他可能去那裡去了。所以欲速則不達。只要強調快速達到效果,保證會有副作用,而要快速達到效果的這個人生態度從哪裡學來?從父母的價值觀,從整個傳播媒體的影響而來。
所以現在快速,要強調食物所以有快餐,然後男女自由戀愛要強調速婚,快速結婚,一見鐘情,好象很美好,那都是錯誤的價值引導,都給我們這些年輕人很大的思想障礙。再來,醫學強調快速解決問題,比方說孩子感冒了,流鼻涕、發燒怎麼辦?藥吃下去,鼻涕不流了,頭也不痛了,很有效。所以現在看西醫的多還是看中醫的多?那不就很明顯了,人現在都求快,只看眼前不看長遠,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我們來看看,這些一遇到孩子發高燒馬上送醫院打兩針,然後一直吃藥的,請問他是不是送這次以後就不送了?他可能從此以後是那家醫院的常客,只要氣溫變化大了,他馬上又帶孩子去報到,可能前輩子欠醫生太多錢。
我記得我自己小時候去看西醫,那個醫生都對我講:你發燒感冒了,只要多喝開水、多休息,抵抗力一好就沒病了。他不給我開藥,也不給我打針,因為我也很怕打針,所以特別喜歡去看這個醫生。但是後來的醫生就找不到這樣的醫生,一定都是能給你多一點的藥,能給你多打兩針,他一定奉陪到底。所以後來我們自己去理解到醫學的重要,其實中國古代讀過書的人基本上對養生都有涉獵、都有認識,因為我們現在都不讀這些古書,像不讀《黃帝內經》,不讀這些醫藥的書,所以沒有判斷力。
當一個人因為發燒、流鼻涕,感冒流鼻涕、發燒了,請問為什麼會流鼻涕?原因在哪?我們要從因上去解決問題,不能從果上解決,果相上絕對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因為你有病毒入侵身體,你的身體是一個很精密的儀器,它馬上激活身體的免疫系統,這些白血球,這些T細胞、殺手細胞都出來了。它針對病毒在抗戰,兩軍相爭就會有死傷,我們看古代武打戲,刀子跟刀子敲下去會發出火花,會發熱,所以你的頭會發熱,代表你的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在跟病毒打仗,這是一個現象。
再來,流鼻涕是因為病毒跟免疫系統打仗以後留下來的屍體,你看我們身體有傷口會化膿,那個膿都是免疫系統跟病毒、跟細菌的屍體,所以你看到鼻涕應該對它肅然起敬,那是你身體的英雄。結果你現在看到它很煩,看到發燒了,它在奮戰,你也很煩,然後就針跟藥用下去以後,馬上鼻涕也不流了,頭也不發燒了,好象好了。其實這個藥吃下去以後不止把病毒殺了,身體所有好的細菌也都格殺勿論。所以我們仔細去觀察一下,小孩子吃藥吃兩、三天會覺得臉頰凹下去,人看起來消瘦多了,胃口下降,因為這些藥也把腸胃裡好的益菌也都破壞掉了。腸胃胃口不好,人又吃不到營養的東西,所以體質怎麼樣?愈來愈差。
你從症狀解決問題就會變得愈來愈糟,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我們看西醫是愈開愈多,經濟再怎麼蕭條,哪個行業都很興盛?醫院。而我們中國當醫生的態度是什麼?會不會病人看完以後對病人說下次再來?不會,會把整個養生的方法教給他,希望他不要再來,這才是一個醫生的一種態度跟良知。假如醫院愈開愈多,那代表這樣的醫學方法並沒有辦法讓人的身體往好的方向去發展。所以諸位朋友,你有看到腎髒病人吃藥吃好的,有沒有?有沒有看糖尿病吃好的?幾乎都是愈來愈惡化。所以醫學強調快速,副作用特別大,我們要有一種理智,身體搞壞了,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我們應該有耐性、有決心幫它修養好。所以中醫強調的要道法自然,慢慢調養回來。
再來,人對於婚姻的態度也是很草率,覺得相處不好,離婚就會好;很多要離婚的人有沒有這個想法?他覺得就是有這個先生我才搞成這樣,就是有這個太太我才弄得很糟,只要跟他(她)離婚我就好了。切下去,好了沒有?問題更多。因為當一個人都不了解到錯誤是他自己的話,他的人生只會有愈來愈多的爛帳要收拾。我們曾經遇到一個太太結了四次婚,然後她現在的先生結過三次婚,所以她的家族很龐大,很可能都還搞不清楚彼此的關系是誰,這種欲速則不達的態度,會讓很多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所以那個媽媽就提到,我給孩子金錢的時候,她從懶惰變得很勤勞。後來過了一個禮拜,這個媽媽又來找我,她說:蔡老師,出狀況了。她說昨天我很累,我對我女兒說道:女兒,今天媽媽工作很累,你可不可以幫媽媽把已經洗好的衣服晾起來,媽媽給你兩塊錢。她女兒正在那裡看電視,然後就斜著眼看她說:我今天也很累,我不賺了。有沒有效果?所以我們要冷靜判斷,這些知識不是新的就是好的,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國的月亮假如比較圓,為什麼這二、三百年來西方思想主導了大半的世界,世界好了嗎?愈來愈亂,要冷靜。家庭是不是教利害的地方?連家裡面都講利害了,這個人一生還有情義嗎?還會有道義嗎?家庭應該是講責任的地方,應該是教孝心、感恩的地方,應該是教付出的地方,所以現在連家庭教育都錯了,孩子要有好的人格根基,幾乎是相當困難。所以一個民族要有人才,從哪裡來?從家庭來。
中國有一個聖哲人叫陳弘謀先生,他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個賢臣,他一生從事三十多年的官職,換過二十一個工作,走過了十二個省分。他把走過這十二個省分所積累下來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編成了「養正遺規」,陳弘謀先生有一本書特別的精辟,特別的有價值,叫《五種遺規》。在「養正遺規」當中其中有一句話特別重要,提到「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才」,一個國家有真正教育孩子的方法,國家才有真正的人才出現;「教術之端」,正確的教育方法從哪裡開始?「自闾巷始」,就是在家庭裡面,在每一戶懂得教育孩子的家庭裡面在累積經驗。「人才之成」,人才的根源在哪?「自兒童始」,從他小時候開始培養,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麼好的教育方法,我們要珍惜去運用。其實做炎黃子孫有相當多的助力,只是我們後代的子孫不夠謙卑,不懂得聽老人的規勸,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現在很多家長,孩子假如一、二十歲,我見到他們的時候都感覺他們是眉頭深鎖,很苦,不知怎麼教。
所以要有理智才能下對判斷,如何教孩子,你就自己在理智當中懂得去抉擇。一個人的理智從哪裡來?會不會無中生有?有個朋友也很有意思,他就提到,他說算命先生說我的兒子二十歲以後就會變得很懂事了。有沒有這種事?你二十歲以前都不教他,突然他就變懂事了,哪有這種事可以發生?一定都是你種對了正確的思想,他才有可能有正確的行為出現。諸位朋友,您覺得你有理智嗎?理智在哪裡看得出來?在我們發生挫折、發生事情的時候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就可以看得出你有沒有理智。第一個念頭是順著自己的煩惱在思維,還是順著聖賢的教誨在應對,馬上就看得出來。比方說我們在推展中國文化,推展經典,有相當多有心人在推的過程裡面,一開始來了五、六十個人聽課,後來慢慢的變成五、六個人,他會覺得現在的人怎麼善根這麼差,都不受教。當我們起的是這樣的念頭,有沒有理智?所以孔老夫子教誨我們,行有不得要怎麼樣?反求諸己。
這句教誨是在《中庸》裡面,孔夫子做了一個比喻,提到射箭就好象君子之道,「射有似乎君子」,當我們把箭射出去,沒有射中目標,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第一個念頭是這支弓是不是巴黎生產的?怎麼品質這麼差,害我射不好,這支弓太差了;然後這支箭是不是德國生產的?害我射不好。所以把射不到目標的責任都推到哪裡?推到一切人事物上面去,這是不理智,應該是反求我們的做法有沒有什麼不當之處。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諸位朋友,你的下一代有這個態度的舉手。這個態度重不重要?重要。什麼時候教?刻不容緩,你們不要現在就沖出去了。
人真的是知難行易,你真正了解到它的重要性,你下一刻絕對不會再拖延下去。因為我也常跟家長提到,教孩子一生重要的態度觀念比較重要,還是讓他從九十八分變成一百分重要?是前者重要還是後者?前者重要,那大部分的家長在做哪裡的功夫?那你看,我們大人不是說一套做一套?所以下一代最大的特色是什麼?是懂得察言觀色,他知道你什麼時候講真的,什麼時候講假的,他摸得一清二楚。當孩子覺得大人言行不一致,他人生的人格有一點會缺憾,他對成人不恭敬,當他對父母不恭敬,他覺得父母講話不算話;當他對長者不恭敬,這個孩子一生已經形成相當大的障礙,就是不敬,就是傲慢。
我們在接觸很多第一線的老師,尤其像初中的老師他們就提到,當學校在跟家長開家長會的時候,這些教務主任、訓導主任上台來,對著底下的家長說道:諸位家長,你們的孩子將進入所謂人生的龍卷風,(就是叛逆期,就是逆反現象),所以你們每個人要有心理准備。講完以後,媽媽回去每天在那裡看龍卷風來了沒有?龍卷風到了沒有?這叫心想事成,突然有一天:專家講得真有道理,真的孩子叛逆起來了。
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古書裡面沒有寫什麼叫叛逆期?幾千年來沒有產生的產品,為什麼在短短幾十年當中快速生產出來?所以覺者畏因,迷者畏果。迷惑的人只害怕結果,覺悟的人會找根本原因所在。根本把它糾正過來,自然錯誤的現象就會消失掉,所以中醫也說要治本才行。我們現在來思考一下,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叛逆、會逆反?有沒有不逆反的孩子?有,只是比例不高。我還曾經去問過我媽媽,說:媽媽,我有沒有逆反?我媽媽想了一下說:沒有。後來我自己回想,為什麼我沒有逆反,從小父母就做好榜樣給我們看,所以對父母只有敬畏之心,都是恭敬的態度。對父母恭敬、敬畏,怎麼可能會講出叛逆的話、忤逆的話。
為什麼父母能夠讓我們敬佩?因為他們言行一致,這是關鍵,這是根基所在。現在父母沒有做好榜樣,再加上外在的誘惑又很多,錯誤的觀念一直在散播,所以孩子現在是因緣具足,所以變化得特別快。所以我們把因找到了,自己才能夠有定見,才不會被這些思想把你搞得心神不寧。所以現在一個人的理智要形成,一定是要從真理當中去尋找,而真理必然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挑戰,當你接受真理的教誨之後,你就抉擇對了思想,所以抉擇當中首重思想,你有正確的思想就有正確的言行,所有的抉擇你就會下了。而思想延伸出行為,行為慢慢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是否幸福,所以從根本下手修正思想。
有一個朋友他們家是賣古琴的,他就跟我提到,他們家生產的古琴第一年全部賣不出去。為什麼賣不出去?因為他們所生產的古琴都不合規格,當初一開始做的時候,拿了一把尺,而那一把尺是歪的,他們一開始都覺得這個尺一定是直的。所以人還沒有接受聖賢教誨以前,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結果經營出來的人生千瘡百孔。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的思想決定家運,一個國家人民的思想就決定了國運。所以自己的家庭會不會興盛要問誰?問自己。
現在很多心理學的書籍充斥在市場,諸位朋友,你看書的時候你是要看這個心理學家四十歲寫的書,還是六十歲寫的書?看幾歲的?六十歲;那他假如活得很長壽,八十歲又出一本,那你要看六十歲的,還是八十歲的?所以我們人生現在很迷茫,到底我的腦子裡要裝什麼才是理智?你說這些心理學思想指導很正確,那請問現代人為什麼憂郁症的愈來愈多?諸位朋友,你去了解一下,那個憂郁症都不是不識字的人,都是什麼?讀一大堆書的人,愈讀腦子愈混亂。很多朋友他說他年齡愈增長,他可能人生的經驗愈豐富,所以就要看他愈年長的那個思想觀念。很多的心理學家,比方說他八十歲的思想是反駁了他六十歲所講的言論,所以當他八十歲的時候,你的孩子也二十多歲了,然後他對你說,對不起,我二十年前跟你講錯了。那他跟你對不起,結果你這二十年都照著他的思想教你的孩子,人生有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沒有,所以要很冷靜。
近代這些思想完全沒有經過時空的印證,而且變化、被推翻的速度相當快。我記得我在念教育心理學的時候,很多的理論拿什麼當實驗?拿貓、拿狗,所以拿貓、拿狗實驗出來的結果拿來教誰?把人教成什麼?我沒講。既然是用這種方法教,所以現在的孩子是比較像畜生還是比較像人?諸位朋友,我們有些話點到為止,不要統統把它講出來。真的!什麼叫人?我們看中國字,這個「人」字寫的頂天立地,孟夫子說道「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仁義禮智的人生態度才叫人。他有沒有仁慈?有沒有道義?有沒有禮讓?有沒有智慧?這四個態度就好象人的四肢一樣,當一個人沒有四肢的時候就不完整,所以這些教誨只有聖哲的經典才找得到。
我們在澳洲上《弟子規》的課程,那時候我坐在後排聽課,前面也坐了好多的澳洲當地人,當台上的老師提到孝道,提到闵子骞、子路的孝行,我們都看到這些澳洲的朋友一直在那裡點頭,我們也很好奇他們為什麼在點頭。所以上完課以後坐下來我們也請教他聽的感受,他繼續點頭,他說:做人應該這樣才有味道。所以孝不是中國人受用,只要是人,人之初,性本善,他都會欣然接受,而且很向往,只是因為他的文化裡面沒有這樣的底蘊,沒有這樣的教誨。所以理智、聖哲教誨超越空間。
再來,幾千年前需要孝道,幾千年後也更需要孝道,所以超越空間。我們有理智一定要選擇聖哲教誨,才能建立正確思想,正確行為、習慣,進一步有好的人格去經營自己幸福美滿的人生,進而教育下一代也有幸福美滿的人生。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5/6/1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3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提到了要從根本來解決問題,因為根本在正確的思想才會有正確的行為,進而有正確的習慣、性格還有命運。所以我們也反思到我們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確,家庭的價值觀是否往正確的方向發展,甚至於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的思想是不是正確。社會往哪裡走跟我們有沒有關系?也是息息相關,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整個社會風氣絕對不是說某一個人的影響,而是所有人的影響。當大部分的人都重視德行的時候,整個社會風氣轉變就相當快。
我們自己,所謂「學貴自知」,也要了解一下到底我們現在的思想觀念是在什麼樣的方向?是否正確?要勘驗一下。我曾經在一次研習會當中也問在座的朋友,提到了,您拿到一個最好吃的糖果,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諸位朋友,您的念頭是什麼?怎麼都沒聲音?你們都睡著了嗎?剛好在研習會的現場,前方坐了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很有決斷力,馬上不假思索,他說趕快吃下去,三十來歲;差不多過了三、四排有位女士就說,給我的孩子吃;坐在後排有一位長者,差不多七十歲左右,他說給父母吃。諸位朋友,我們從這三個不同年齡層的回答也了解到,他們所受的教誨跟思想有相當大的不同,那您屬於哪一個?哪一個才是真正接受聖賢教誨?是七十歲的長者;哪一個人學歷最高?所以你看學歷愈高不見得會做人。
我曾經也問過小朋友:大學畢業有沒有文化?小朋友說有;接著又說: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小朋友也馬上回答沒有;那大學畢業不孝父母有沒有文化?那當然是沒有,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大學畢業不代表有道德、有文化。我們來看看「文化」兩個字。文,古代能夠流傳的文章,都是能夠闡揚道德的文章才能夠流傳,所謂「文以載道,文以貫道」;也由於能承傳道德,所以才能夠教化子孫,教化人民,能夠教化正知正見,才算文化的部分。而假如教育偏重於知識跟技能,那他不能算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我也常常問朋友說:請問你是炎黃子孫嗎?諸位朋友,你是炎黃子孫嗎?我們在座有幾百個人聲音怎麼這麼小,是。你是炎黃子孫嗎?要有信心。那具備什麼樣的思想才是炎黃子孫的思想,這一點就至關重要,你不能空有其名。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在美國長大,也在美國出生,當他二十五歲的時候,我們可以了解到他的血統、他的基因,一定是中國人的基因,但是他的思想大半都是美國人的思想。諸位朋友,影響我們一生的關鍵所在是你的血統還是你的思想?那當然是思想,所以我們要重實質不要重形式。現在家庭跟社會狀況也很復雜,比較紛亂,但是復雜的事情當中我們可以把它分析清楚,可以把問題簡單化。當一個人的存心,他是能夠以「仁」去對待他人,這是有中國人的思想。我們看到《論語》的教誨當中,提「仁」的次數有超過百次之多,所以「仁」字是老祖宗教誨的核心所在。而現在的人遇到人事物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大半不是想到別人,而是想到自己,所以亂有亂的根源所在,其實就在一念之差而已。
當一個人的思想以自我為中心,我們這個時代背一些原文書背得不少,都是一些翻譯名詞,背多了翻譯名詞,總覺得好象西方的文化比我們高,所以有時候在講話的當中還要加幾句英文,好象才顯得自己的學問比別人高。其實在言談當中加很多句英文,然後讓人家聽得似懂非懂,這樣是不是學問?那是賣弄。所以講話的目的在哪?目的要讓人家聽明白,能夠受益,這才是講話的存心。我記得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些老師他講話就加很多英文,所以上了一個學期我也聽不懂多少東西。當學問是先產生傲慢,已經跟學問背道而馳,所以真的學問在處處能夠替人著想。
這個「自我中心」我們聽會有一點聽不明白,講的比較白話一點就是自私,只想自己。當以自私存心,他再提升一個境界就是處處與人競爭;競爭再不能解決問題會變成什麼?會跟人家發生沖突,會斗爭;斗爭再不能解決問題會怎麼樣?會戰爭;戰爭再下去會變什麼?會毀滅。我記得有時候走在路上都會看到電線桿貼了四個字,叫「末日到了」。諸位朋友,末日到了沒有?我們可能會覺得原子彈爆炸地球毀掉了叫末日。其實冷靜下來思考,假如炸了以後就不苦了,那這個末日可能還不恐怖,中國有一句話叫「生不如死」,那才可怕。而人到什麼時候才會覺得生不如死?當人的心中都很自私,都沒有道德的時候,那種日子就很難熬,就好象假如我們的家庭出現一個大逆不道的孩子,父母過一天就好象過一年一樣的漫長。
在四川有個孩子,他才十三歲,親手煮了飯給他父親吃,吃完以後父親就暴斃死掉了;接著沒多久他又煮飯給他母親吃,母親也過世了,因為家裡很窮,所以沒有錢驗屍,也就草草把他們埋掉了。後來在祭祀父母的當下他很不耐煩,結束以後就把這些飯菜都倒到水溝裡面去,接著就問他的嬸嬸說道:我父母是不是有買保險?他的嬸嬸一聽心裡起了疑惑,也很驚訝,這個孩子不只沒有感念父母,馬上就關心到錢的問題,所以就報案開始調查,後來結果發現都是孩子親手下的毒把父母毒死了。這個保險費只有一萬多塊人民幣,錢也不多,後來經過詢問以後,為什麼他會萌殺機?因為他要拿這一萬多塊去買一支手機。
諸位家長,教育孩子什麼最重要?德最重要,所謂「知所先後」,你不先長他的德行,在目前物欲橫流的環境當中,他不知道會受到多少的污染,在學校與同學攀比,這種唯利是圖的態度就一點一滴會增加起來。而中國話常講「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所以長他的欲望之後,他的人格就會愈來愈偏頗。我們也聽到一個新聞,一對老夫老妻跟他的孫子住在一起,有一天兩個老人家就勸他十多歲的孫子,叫他不要跟女孩子一起同居,結果這個孫子惱羞成怒,把爺爺、奶奶都殺掉了。這樣的現象不在少數,而且這樣的現象在未來會愈來愈多,因為這樣大逆不道的行為絕對不是一時一刻所形成,而是長期失教,長期教錯孩子東西,積累了幾十年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惡果。
所以,我們省察這些錯誤的現象,我們要很有警覺性,當然不能說這都是別人的孩子,我們也要先從自己的家庭做起,重視自己小孩的德行教育,以為其它家庭的榜樣,這樣才能夠讓這惡化的現象有所轉圜。我們也看到有很多的數字都一直在上升,比方說憂郁症、癌症、離婚率,當一個人發生憂郁症的時候,事實上他的內心已經長期失去平衡,長期在痛苦之中,而這樣的人生絕對會生不如死。癌症為什麼比例一直在升高?不止是飲食出了狀況,更大的原因是人的內心痛苦,人的內心有很多的煎熬、很多的壓抑所形成。所以諸位朋友,假如我們身旁的親友得了癌症,我們也要自我反省,是不是家庭的氣氛出現狀況,因為家庭的氣氛不好,長期在這種環境之下才會身心俱疲。
所以自私產生競爭,再來斗爭、戰爭,而這樣的情況幾乎在我們每天的報紙上都可以看得到。現在不止人與人在競爭,甚至於人與大自然也在競爭,把大自然破壞得相當嚴重。也有朋友在課程當中跟我們反映,他提到:蔡老師,你說精神很重要,但是這個時代物質確確實實進步不少,我們吃的東西好象變得很方便。我接著也跟這位朋友提到,我說物質再怎麼進步我們也反思一下,全世界最大的物質是什麼?是我們的地球。諸位朋友,地球進步了沒有?地球快速在退步之中,科學家分析,假如人類不停止破壞大自然,這個地球很可能在一百年左右就不適合人居住。所以有個作家他就做了一個比喻,他說人類就好象地球的癌細胞,我們一個人體,你有癌細胞的時候它會快速擴展,壓迫到其它的器官之後,人就死掉了。而人類就好象地球的癌細胞,也在快速擴展,等擴展到整個地球的生態、生物都無法正常生活的時候,地球壞了。
當地球壞了以後,人類能不能生存?人類也活不了。有個報告也有提到,一萬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種物種滅絕;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種物種滅絕;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種物種滅絕;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種物種滅絕,速度相當快;五年前,每一年有一萬種物種滅絕。所以人類不斷的破壞生態,把植物、動物都逼上絕路,等整個地球生態壞掉了,人類也難逃劫難。當地球上有一種物種滅絕的時候,很可能所有的動物它們會開嘉年華會,一開會開七天七夜,它們會很高興。諸位朋友,哪種物種滅絕以後會有這種盛況?是我們嗎?當人不能當成這個樣子。我們應該留好的大地給我們的後代子孫,可不能把地球搞得亂七八糟,然後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狠狠的罵我們說:留給我們的是什麼空氣,是什麼水源,是什麼土壤。
所以以自私的心態所走出來的人生格局是相當偏頗的,我們轉個念頭,應該朝著聖賢的教誨,從仁愛之心出發。中國的文字充滿了智慧,我們看這個「仁」,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兩個人,就是自己跟他人,所以想到自己就應該替他人著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愛提升上來,懂得時時互助,再提升懂得互愛,最後邁向我們所期望的大同世界。所以大同世界並不是很遙遠,只在我們的存心是否正確。
我們回想一下二、三十年前,當有一戶人家在曬著稻谷,因為他沒有注意要下雨了,結果鄰居一發現會怎麼做?趕快沖出來幫他把稻子收好,都時時會互助。有位長者就跟我提到,他當初要去當兵的時候,所有村裡面的長者都出來送他,有的長者看他要離開幾年都還掉眼淚,整個村落大家感情都很融洽,互助互愛。結果才過了幾十年,現在不止不會互相幫忙,還要親兄弟明算帳,請鄰居來幫忙都要算一個小時多少錢,所以人心的變化確實相當快速。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理解到,一個人要學道德必須長期熏習,但是染上了物欲就很有可能快速下墮。
所以我們從自己開始轉變起,從一念自私回到一念處處替人著想。諸位朋友不要小看這一念的轉變,《大學》裡面有一句重要的教誨提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每個人能注重自己的修身,自然能夠展現出影響力來,「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以當我們先做出榜樣,自然而然,家裡的人跟我們最貼近,他馬上就有感覺。而你的家庭很幸福,鄰居看了也很羨慕,會起而效法,這樣就能夠不斷把好的影響傳遞出去。
而我們為人長者的一個念頭,都不斷在影響你的孩子,所謂潛移默化。我們自己回想一下,當我們跟父母一起吃飯,父母的情緒好不好我們感不感覺得到?其實都感覺得到。我記得有一次我跟我的母親一起回外婆家,在路途當中剛好這個出租車司機他的技術不是很好,就掉到水溝裡面去,有個輪子掉下去,結果就趕快把它弄上來。後半個路途因為掉到水溝之後它那個排氣管撞松了,所以一路上這個排氣管就一直锵锵作響。到了外婆家,我的母親把車費拿給他,額外又拿了五百塊台幣。我剛好那時候年紀小,正站在旁邊,母親沒有說任何一句話,但是我的腦海裡浮現了一段文字,這段文字是說道:母親覺得他們是靠勞力賺錢,所以生活不輕松,假如他為了修理排氣管,很可能這個月的家庭生活就比較辛苦;我們情況比較寬裕,所以應該給予他幫忙。母親一個動作、一個存心,身旁的孩子體會得很深刻。所以母親仁慈對人,就長養我們的這種態度。當我最近在問我母親這件事的時候,我母親記不記得?她都不記得。孩子就在這種點滴當中都在受影響,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要正,要仁慈。當我們的念頭能調到這種仁愛之心,就往聖賢的道路上邁了一大步。
中國的父母確實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西方也相當強調一個人要懂得做好生涯規劃。到底要怎麼樣經營人生,進一步引導孩子經營人生才會幸福美滿?在西方的教育當中,他們很強調孩子從小要讓他自由發展,所以小孩子從小過的是什麼生活?天堂的生活。什麼叫做自由發展?現在發展的如何?所以我們眼光要放遠,《三字經》的教誨其實就把教育的核心、綱領都點出來,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教育要開顯人本善的心;但是「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所以他壞的部分、壞的習慣,你不去糾正他,還讓他自由發展,到最後習慣自然就很難導正,所以中國人強調的是無規矩不成方圓。自由發展過得也很快樂,像天堂一樣,當孩子要什麼你都提供給他,小時候會長養一種奢侈的習慣。我聽說在上海有個企業家,他的孩子四年級,結果他的父親給他開了一個條件,說你假如考試成績很好,爸爸給你買一台BMW 的車子。這樣的家長有沒有智慧?用這樣的方式去愛孩子,不斷長他的貪心、貪念。
有一對夫妻從小也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後來孩子十多歲,跟父母要一台車子,也是名貴車子,父母不答應,後來找了朋友親手把父母都殺掉。這個案件後來在法院審理,我記得那時在看電視的時候,記者一直在拍這個十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沒有一絲一毫的慚愧之意,還怒目對著這些記者,對他們大聲嚷嚷:你們拍什麼拍,有什麼好拍的。犯下這麼大的過失他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我們看到這裡,不知道是要怪這個孩子,還是要反思他的父母給他教錯了。當孩子養成一個奢華的習慣,他就必須去滿足他物質的追求,所以很多的大學生還沒有出社會賺錢,辦卡辦了好幾張,每張都已經刷到額度的滿額,刷完以後又去辦一張。當他還沒有步出社會以前,他已經負了很多債,甚至於都已經把信用破壞掉。因為都要還這些債務,他就必須跟人競爭,所以一天要工作很長的時間也不能夠休息。
所以少年的時候像天堂,中年的時候要競爭,像戰場一樣,到了晚年,因為對孩子沒有德行的教育,所以晚年很多都在養老院裡面度過。雖然養老院是一種福利,但是人老了能不能感受到幸福,其實是精神層面在決定。有一位婦人,她生了五個孩子,五個孩子常常到她住的養老院對面去買東西,可是卻不願意進養老院來看他的母親。他母親每天這樣盼盼盼,後來去世了,她去世留下了遺囑,遺囑裡面提到要把她的骨灰倒在這個超市的屋頂,這樣她才能常常看到自己的子女。所以當沒有孝道、沒有道德的人生,晚年像坐吃等死一樣,其實很痛苦。很多的老人家不願意住進養老院,他們提到住進養老院很沒有人格,名字都不見了,變成一個數字,都叫道二十七號、三十六號、八十七號,他的名字都變成一個床位了。然後每天在這樣的環境裡面都看到,二十五號去世了,六十七號也走了,不知道改天會不會換到我。這樣的生活也是很難受,所以這樣的生涯規劃並不好。
我們應該從小有積福的人生態度,從小存心良善,積自己的福報,所謂俗話說的,福田靠什麼?靠心來耕。有這份正確的人生態度,一長大以後進社會,懂得我這個人生是因為整個社會的栽培,所以我要造福人群;因為積福、造福,到了晚年福分自然現前,就能夠享福。一般生涯規劃中都會提到,他二十歲以前還沒有能力,六十歲以後年紀太大了,很難對社會有貢獻,所以大部分都把人生的價值擺在二十歲到六十幾歲。其實不然,假如這個孩子從小就接受聖賢教誨,那他的生命可能從很小就產生很大的價值。
有個孩子才三、四歲,他上完了《弟子規》第一節課回到家裡,父母問他:你今天上什麼?他馬上就回答:孝順父母。第二次上完課回來,父母還沒問他學什麼,他已經主動去倒開水給父母喝。所以這樣的孩子他不止在修身,他還在做什麼?他還在齊家,因為他爸爸會突然想一想,連我的孩子這麼小就懂得孝順,那我自己可不能比孩子還不如,所以他的行為會去影響他的家庭。因為這個孩子有這麼好的表現,所以我們才有這樣的例子可以在中國講,可以在世界各地講,現在是到法國巴黎來講。所以諸位朋友,這個孩子有沒有治國平天下?有沒有?這個功德算他的。因為他做出來,我們才能夠用這樣的例子去影響、去感化更多的人。
有個孩子他才五、六歲,這個孩子剛好他的父親有四個兄弟姐妹,他的母親有三個兄弟姐妹,因為父母的兄弟姐妹都還沒有生孩子,所以他是第一個他們這一代的小孩,又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疼,所有的長者三千寵愛於他一身。有一天他的爺爺講道:看到這個孫子就等於看到我,打這個孫子就是打我,罵這個孫子就是罵我。這個孩子好不好教?那可不好教,他的父母很有警覺性,趕快把他帶回家自己帶。剛好他的母親端了一碗燕麥粥給他吃,這個孩子馬上說:我不要吃燕麥粥,我要吃面。他的母親就笑一笑,你不吃那就算了。結果這個孩子撐了兩個小時,到九點左右他的母親又過來問他:燕麥粥很香,要不要吃一點?那孩子說:不吃。繼續撐。教育孩子原則要抓得很穩,對的事情絕對不能退縮。到了九點半,他餓得受不了,主動說要吃,結果沒多久就把它吃完了。然後他媽媽問他好不好吃?他說很好吃。他的父母開始一點一滴把他調整。
到幼兒園去對老師都不行禮、不打招呼,他的媽媽就當場對著老師鞠躬,鞠給他的孩子看,說:你就要像這樣跟老師問好。鞠了差不多七、八個躬,孩子站在那裡也很有定功,不動就是不動。結果這個母親剛好趕著要上班就走出去,走到幼兒園社區的門口覺得不對,打了一通電話給她先生,說孩子怎麼樣就是不肯鞠躬。他的父親很懂得教孩子,馬上趕過來,夫妻兩個人站在孩子面前表演給他看,他父親就這樣跟老師一直鞠躬,不知道鞠了多少躬,鞠到他的孩子哭出來,後來就鞠躬了。結果學校的老師發現這個孩子鞠躬以後愈來愈謙卑,學校的成績愈來愈升高,因為當他對老師懂得恭敬,學習的效果自然就提升了。
這個孩子六歲,他的弟弟四歲,經過聖賢的教誨也沒幾個月的時間。有一天坐地鐵,他們兩個小孩坐下來,突然看到一個老奶奶帶著孫子上車了,這個六歲的孩子馬上站起來讓老奶奶坐。這個老奶奶坐下去以後,她自己的孫子開始在那裡說:奶奶,我要坐。結果奶奶把他抱到腳上坐,這個小朋友說:我不要,我要自己坐。這個老奶奶沒有辦法,站起來讓自己的孫子坐,結果老奶奶一站起來,四歲的弟弟馬上又站起來讓老奶奶坐。兩個兄弟在這個地鐵裡面演出了一出好戲,所有地鐵的人都很感動。他的母親說,他們兩個兄弟讓完座以後,整個車廂裡面都一直在讓座。所以你看,從小接受聖賢教誨,他時時都在影響家庭,影響社會、國家,他生命的質量非常得好,他的福分也在點滴當中不斷積累,他的價值絕對不會等到他成人以後才產生,所以我們現在栽培後代都要用聖賢教誨。從什麼時候開始?從胎教就要開始,假如你的孩子一生出來,第一句話是講「弟子規,聖人訓」,那這個例子就可以用到全世界了,那你孩子的價值就是從小一直到大。所以福田心耕,積福。
再來,出社會他知道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不管他在哪一個行業他會盡心盡力造福,晚年享福。而福報在晚年享才是真正的福分,而他的生命價值絕對不會因為他退休而減少,因為從小就接受聖賢教誨,活得愈老愈有智慧。所以您的孩子的人生要以誰為榜樣?要以師長為榜樣,師長現在已經七十九歲了,走到哪裡都是萬人空巷,都要跟老人家學習。當我們栽培孩子是以師長為榜樣,相信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你可不能教孩子的目標就是他以後不犯法就好,那會教出什麼孩子來?會教出就在犯法跟不犯法邊緣徘徊的小孩,突然有一天就會撲通就掉下去了。
而接受聖賢教誨能夠終生奉行的人,他的生命價值不止在這一生,在他往生以後,他的風范、德行還會一直教育世世代代的子孫,這樣的人生太有意義!諸位朋友,孔老夫子死了嗎?死了沒有?精神長存,孔老夫子的真誠之心超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兩千多年之後我們打開他老人家的教誨,依然受益無窮。所以《中庸》裡面有一句教誨「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真誠是一件事情成敗的關鍵所在,而這分誠心,至誠如神,至誠感通。
所以不止孔老夫子的生命很有價值,歷代能夠承傳聖賢教誨的這些讀書人,他的生命也都是發光發熱。范仲淹他的家風已經承傳千年不衰,二00二年全球華人舉辦了一個讀經活動,在山東曲阜,也邀請范仲淹的後代當貴賓,范氏的嫡傳子孫上台去唱了一首歌,曲名叫做「岳陽樓記」。范仲淹的後代感念他的教誨恩德念念不忘。當我們聽到他的子孫唱著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也可以深刻感覺到范仲淹在天之靈,也會覺得他這一生的決定沒有錯誤,他這一生時時奉行以「仁」存心,念念為人民、為大眾,這個風范不止承傳在他的家風之中,甚至於影響了這一千年中國人的思想,所以真誠能超越時空。
諸位朋友,您的家風要承傳多少年?所謂見賢思齊。有想過要承傳家風的舉手,好,我們要好好冷靜想一想。那這節就先上到這邊,謝謝。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05/6/1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4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孩子假如從小就接受聖賢教誨,時時以道德存心,那他的人生將走出非常不同的格局,他的一生都充滿價值,他的真誠也可以垂范後世,所以我們為人長者的每個決定都將影響你這個家族的命運。
我的爺爺他是捕魚的,所以我們從小離大海差不多三、四百公尺的距離。我爺爺他捕魚也做了幾十年,他也不識字,但是他有一個想法,就是不希望他的子孫也不識字,希望子孫都能夠讀書。由於他有這個堅持,我父親他們到了十多歲,我這些堂叔都沒有念書,都開始來幫忙工作,所以確實我的叔公他們也比較輕松多,我的爺爺就堅持要讓他的孩子繼續念書。後來我父親他們有五個兄妹,有三個大學畢業,一個是博士,一個高中畢業,在我的父親那個年紀,能夠學歷這樣的狀態也不多。到我們這一代,已經出了兩個博士、兩個碩士,然後我的學歷最低,我的身高也最矮。為人長者的決定正確之後,也是庇蔭你的後代。所以我們現在不可不慎,對於下一代正確的思想觀念,我們要好好用心去深入才對。
從我們剛剛的比較當中,家庭也好,社會國家也好,亂的根源只在一念存心,一念能仁愛,一念能尊崇道德,家庭和樂,社會國家也會興旺。當然一念存心並不是那麼好轉,必然要透過我們深入聖賢教誨才行,深入要有深入的正確態度。很多的朋友聽完課,剛好走過來跟我說,她說:我的先生假如來聽不知道有多好,我的兒子來聽不知道有多好。都是別人來聽有多好,那她自己?都是別人需要聽,我都不需要,所以這樣的心態很難契入。我們要了解「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那個先後順序,我們今天要改變一個家庭,首先第一步是什麼?絕對不是把你兒子硬拉來這裡聽課,你把他硬拉來了,可能他會雙眼瞪著我,所以凡事都要道法自然。
很多家長會說:我這個孩子都已經跟我唱反調,怎麼辦?大家都很急,欲速則不達。還有些朋友說:蔡老師,你講的我都犯了,我就是沒辦法。有沒有道理?沒有道理。假如所講的觀念你都犯了,那太好了,因為你一轉變以後,所有的人都感覺到我媽媽怎麼變一個人?我爸爸怎麼變一個人?他們會很吃驚,這叫化危機為轉機。這個時候你為人演說,你演得漂亮,後來就有說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好好去演給人家看。
有些女士回去以後,好,不跟先生計較,我們開始先付出,所以她很努力在那裡做家事。做了一個禮拜以後,這股悶氣快壓不住,一邊做一邊斜著眼睛看,我先生有沒有看到我的改變?你先生有感覺到,感覺到你就是要做給他看,他就偏不看(你們怎麼笑這麼開心,顯然經驗豐富)。你看人其實有時候是很調皮的,有沒有?所以你愈故意他也愈故意;你做得很自在,我們依照《弟子規》教誨「朝起早,夜眠遲」,時時都能夠替他人著想,你做得愈自然,別人感受愈強烈,所以要忍得住急躁的這種心境。
我自己在接觸聖賢教誨之前也是心性不定,畢業二、三年換了差不多十個工作。假如我是你兒子你會怎麼樣?你一定每天看到我就:唉,不知道你在想什麼?所以我常常回想到,假如不是被我父母生到,我這輩子不知道已經到哪裡去了。我的父親跟我說:年輕人摸索沒有關系,所以你怎麼摸索,只要在爸爸可以承受的范圍,你放心去做。我的父親很有勇氣,確實我在換工作當中也損失了一些錢,我的爸爸眉頭都沒有皺一下,但是他會覺得確實這個兒子不知道在想什麼。諸位朋友,現在想要找一個單純真正為社會服務的工作,容不容易找?都不容易。因為我在這些行業當中都可以感覺到本質還是自私,還是為了賺錢,然後都講得很好聽,要服務別人,所以我做得很不自在,就換工作。我們要了解孩子他的存心,不要只是看他的行為而已。我爸爸這樣的寬宏大量,我才能夠最後摸索到教育這條路上。
六年多以前我就開始看這些經典,我的爸爸他就常常會走進我的房間來,然後左看看右看看,這個時候我也如如不動,繼續看書。然後我爸爸有時候會跟我說:你這幾個月念的書,比你這二十多年加起來可能還要多。他還贊歎我,這時候怎麼辦?稍安勿躁,馬上回個頭,笑一笑,繼續看書。你不要這個時候說:爸爸,我跟你講孔子說什麼、孟子說什麼。他是你爸!所以對父親依然恭敬,但是要把聖賢教誨演出來,自然而然父親就會對聖賢教誨產生信心,那就自然而然就一起學習。我父親後來也開始讀經典,我每次回到家裡都是開法會,一家人分享一下這段時間的學習和成長,所以家庭氣氛非常好。為人演說,一定要先自己把聖賢教誨演出來,自然而然,你說的機緣就會慢慢成熟。
我們要深入經典之中,一定要方法正確,學習首重在哪?學貴立志,志向就好象我們在大海中航行的目標,當你沒有這個目標,可能在大海漂泊多年,結果突然發現飄到的目的地不是自己想要的,甚至於離幸福的目標愈來愈遠,所以首先要立定志向。王陽明先生也說道「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人生很短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所以志向一定要時時刻刻清楚明白,你所走的每一步才有價值。我們在去年底跟今年初到了馬來西亞,到新加坡、印尼,做中國文化的講座。我們看到海外的華人,內心確實很感動,他們維護中國文化、承傳聖賢思想的決心跟恆心遠遠比我們還要強。有位印尼的華人,一位母親她就提到:一寸光陰一滴血,滴血難買中國文化。從她這句話當中可以感受到,她了解聖賢教誨的承傳都是流血流汗,她身為炎黃子孫也有這份責任必須把它傳下去。
這次我們馬來西亞有五十多個朋友過來,在吃飯當中我們也了解到,他們推展中國文化的情況愈來愈好,這也印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們一開始做的時候才六個人,六個孩子來聽,做到現在已經差不多有四百個學生來接受教誨。所以確實我們在推展的過程,深刻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這分希聖希賢、好善好德的心境。因為這些海外的華人他們都有這樣的志向,所以下一代也很重視中國的文化。
我們在海口,從去年開始推廣到現在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我記得在前年十一月第一次跟海口的老師做第一堂的教師培訓課,我們立了一個目標,叫「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跟所有老師的定位是要能夠「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份志向確立以後,感受到很多的老師好象身體裡面就有一股浩然正氣。他們開始落實在他的家庭,開始落實在他的工作。有些老師他也在學校教書,那他怎麼樣去弘揚?他沒有去要求孩子,他只是自己每天固定一定聽教誨,聽經三個小時。早上很早,差不多四點多就起床,聽兩個小時以後,第一個到學校,然後到了學校開始拿出經典讀誦。他的學生本來還拿著早餐走進教室,還悠悠晃晃的,突然看到老師正襟危坐讀經,都碎步趕快坐定,然後也把經書拿出來。
所以教育最省力的方法是什麼?以身作則。後來這個老師班上成績進步很多,品德提升很快。諸位朋友,有品德的孩子學習一定好,很多人在接受我們中國聖賢教誨以後,又會擔心假如孩子的成績退步怎麼辦?所以信心很重要。當孩子有這份孝心,他讀書不用人家推。而現在的孩子沒有孝心,請問他讀書的動力在哪裡?你不要被他的成績所迷惑,他現在成績這麼好的動力,根源在哪?小學的動力可能是可以去吃麥當勞,初中的動力可能是你可以給他買台數字相機,高中的動力可能是你要讓他出國游學一個月,大學聯考的動力?當孩子沒有品德,他的動力完全都是利害,所以為人父母看事要深遠才行。
有個孩子考高中,結果考上以後他對他的父母講道:爸爸,我考上了高中,讓你不需要再花一大堆錢幫我買一個高中念,你看我幫你省那麼多錢,所以你應該幫我買一些名牌的衣服。這樣的孩子他往後的人生能不能為自己負責?沒有辦法。所以今天你必須盯著他的學業,等他畢完業以後,改天你也要盯著他的事業,又盯著他的家業,怕他又把家庭搞得亂七八糟,你這一支鞭子要拿多久?很可能拿到我們臨終要閉上的那一刻還可能放不下。
而當孩子人生的動力就是利害的時候,改天他追求的東西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他會產生什麼態度?他會接受不了。有個北京大學的學生,一路都很順暢,也考上北大很好的科系。到了大學三年級,因為追一個女朋友,結果在約了女朋友,女朋友沒有來,他很傷心就跳湖自殺了。你看栽培了多久?十多年的時間,他一點意志力都沒有。所以有品德的孩子絕對不可能去傷害自己的身命,所謂「身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
有個孩子三年級,他的老師教他們《弟子規》,而且還不是光明正大教。因為他的老師教了一、二個禮拜,有家長來反應說這個東西有糟粕,所以校長一看,也就跟老師提到還是不要教。現在有個有趣的現象,叫學生怕老師,老師怕校長,校長又怕家長,家長又怕學生(怕自己的小孩),這個應該算是惡性循環。所以家長的認知不夠,又干涉學校教育,很可能是害了自己的小孩。因為現在的家長學歷怎麼樣?都很高;學歷一高,假如沒有品德,絕對傲慢,沒有僥幸的,因為「不力行,但學文」,會怎麼樣?「長浮華,成何人」。所以這位老師是忍辱負重的教,沒有拿書,剛好課本裡面,比方說跟《弟子規》的「兄道友,弟道恭」相應了,老師才把這句經文寫下來。
教了一個學期以後,放了暑假。放完暑假,一個小朋友的家長打電話給這位老師,就跟他提到說:我的女兒在這個暑假進步很多。我們教過書的人都很驚訝,暑假一放兩個月,只要開學以後我們當老師的要做什麼工作?要把一群野馬收回來。所以退步最多的往往都是假期之後。有一題數學題叫五加二等於多少?諸位朋友,你們沒做過這個數學,五加二等於多少?七。在學校上課五天,加上回家的兩天,會等於多少?等於零,等於零還恭喜你,代表沒有退步;大部分五加二是小於零的多。你看,上了五天以後,第五天晚上就讓孩子看電視,玩到十二點,隔天睡到多久?睡到中午才起來,整個都顛倒。所以五天學習很充實,兩天放縱,所學的東西都回去了,而人往往都是好逸惡勞,所以有得放逸、有得偷懶,他就往這個方向走。
我的姐姐教她的孩子,我也常常提醒她,縱使孩子出去外面爬山郊游,那一天也不能不讀經,那一天那一個小時一定要讀。你這麼一堅持,孩子就覺得讀書是每天應做的事。假如出去玩的時候都不用讀書,那往後他就只想去玩不想讀書。所以在放假期間生活要規律,寒暑假也是一樣,要規劃一些學習,但是不要從頭排到晚。很多小孩說:他最不喜歡放假,因為放假比不放假還累。這樣的狀態就太過了。
所以這個家長提到孩子暑假進步很多,接著就跟她的老師提到,剛好有一天她太累了,躺在床上睡著了,打開眼睛,她的身上已經蓋好被子;一走出房間的門,聞到煮面的香味,她隨口就對她的女兒說道:你爸爸回來了嗎?小女孩說:還沒回來。媽媽說:那怎麼會有面的味道?母親想可能是父親買面回來給她們吃。接著小女孩就說:是我自己煮的。她母親很驚訝就問她:你又沒有煮過面,你怎麼會?接著女兒就說:我常常看著母親這邊抓一下,那邊抓一下,所以今天我也試試看,煮了面請母親吃。諸位朋友,面好不好吃?很好吃,有女兒的孝心摻在裡面,特別好吃。
我們從這個事例當中細細來觀察,孩子懂得時時看到父母的需要,「冬則溫,夏則凊」,所以發現母親已經睡著了,趕快幫她蓋被子。再來,怕母親醒來沒有東西吃,趕快去煮面;而且她有勇於嘗試的心,也有相當細膩的觀察,再來還有這份孝心。所以這樣的孩子,他就在生活點滴當中,提升他的能力,因為他要孝順父母,要服務他人,他會主動學習。再來,他了解「親所好,力為具」,父母希望他讀書讀得好,才不會為他操心,他會主動去做。所以我們在海口,在深圳,在許多地區,長期辦中國文化的課程,明顯發現這些品德好的孩子成績都一直提升;有老師在全班推廣的,他全班的成績也都拉上來了。有些因緣都是因為他們學校推展讀經、推展聖賢教育的班級表現得太突出,所以學校的校長來請我們去做演講。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德行是本,德行扎根了,孩子的人生才會往正確的方向去走,這個先後順序不可以顛倒。那麼多家長這麼在意成績,為什麼?因為他們可能認為有好的成績、好的學歷,出來就會怎麼樣?很有出息,這樣的推斷有待商榷。我們也看到每年從大學以上畢業的學子相當得多,但是找不到工作的也很多;不只出來不一定找得到工作,企業家面對這麼多學子,他卻覺得找不到好的人才,這兩個現象有沒有矛盾?明明畢業的人這麼多,可是企業家卻覺得沒人才。所以你做父母規劃孩子的前途,這些重點也都要思考,現在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人才?假如你是老板,你要用什麼人才?
企業在這最近幾年有突破性的轉變,本來他們的認知覺得,企業只要把產品做好就能夠永續經營。比方說我們今天做麥克風,只要把它品質做好,生意就會好。經過了這幾十年的印證,企業家發現有個比把產品做好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員工的道德。在一九九五年,英國的霸菱銀行,它已經兩百多年的基業,因為一個新加坡的期貨員挪用公款,兩百多年的跨國企業垮了。二00一年,全球第七大企業安隆集團,它一年的營業額幾千億美金,也因為兩個主管在會計當中動手腳,而宣布破產。所以企業家深刻感覺人的素質、德行是至關重要,整個企業的重點,從原來的TQM(TQM 是全面品質管制),只著重在整個商品上,調整到全面倫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今天您的眼光夠深遠,你從小就讓孩子接受聖賢教誨,他還沒有畢業,一定有很多的人要來請他工作。
人生好象一盤棋一樣,你是走一步看一步,還是你能看到五十步以後、一百步以後?當你是走一步看一步,那你的人生一定會走得舉棋不定;當你能看到五十步、一百步,那你人生走起來會覺得游刃有余。北京有個外商招了很多的人來應試,也有重重關卡,到最後篩選掉大半的人,只剩下十幾個少數能夠到最後的甄試、甄選,由公司的主管親自面試。這個主管走進辦公室,沒有多久就對著所有受試的人說道:我必須出去五分鐘,五分鐘以後我再回來跟你們做面試。當這個主管一出門,這些年輕人坐沒有多久就按捺不住站起來,站起來以後就隨手翻了辦公室裡面的資料,有些人翻完以後,還把資料遞給下一個人:來,這個給你看。
結果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主管就進門來對著他們說道:對不起,你們沒有一個人錄取,請你們可以回去了。他們都很驚訝,怎麼會這樣?結果這個主管就說:你們都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就動人家的東西,你們的品德有問題,所以我們不錄取。這些年輕人大聲的說道:又沒有人教我們不可以動別人的東西。確實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也沒讀過《弟子規》,所以要怪我們這些讀書人沒有好好去弘揚,不然他一定知道「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德行沒有建立,他的人生絕對不可能會經營出好的成果。
今天我們要深入經典之中,首先要先立定志向,諸位朋友,你們有沒有立志?志有分長遠,像我們三天的課程,我們也要立一個志才能學習到多少東西。當你有這份態度、使命,自然而然學習效果就會特別好,所謂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現在我們要立志能夠把家風傳承多久?你們又沒想,多少年?信為道元功德母,你們都沒信心怎麼辦?最起碼比不上孔子也要跟誰比?要跟范仲淹比。今天您經營企業,您就是你員工的家長、長者,那你的企業要維持多久?這也是立志。在世界前五百強,平均壽命四十年。我們從這個數字裡面可以感受到什麼?富不過幾代?還三代,四十年連一代都不夠。所以不要羨慕這些企業叱咤風雲,一個人一生所造的罪孽都是什麼時候留下來的?都是在他興盛的時候。所以沒有德行讓他有成就,反而是一種危機,所謂「少年得志大不幸」。現在家庭富不過一代,企業富也不過一代,問題都在教育家庭跟帶企業的思想觀念不正確,你只要正確了,可以綿延長久。
中國有個企業叫同仁堂,它的企業已經三百多年,它企業的壽命比美國建國多一百零七年,在康熙時候就創立了。為什麼它的企業會三百多年不衰?你立志就要像同仁堂這樣的企業,從它取的名字我們就看出端詳,「同仁堂」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一視同仁,不分貴賤親疏。因為他們是從事醫學,所以應該對病人怎麼樣?一視同仁,不能有錢的你才治。第二個意思是同修仁德,濟世救人。你看這個名字意義好不好?很好,所以你以後經營企業取名字要注意。你生孩子或者你的孫子取名字要不要注意?要。很多人取名字取瑪莉、麥克,取那個干什麼?希望你的孩子變外國人。范仲淹的家風為什麼可以承傳千年之久?他連取名字都很重視,所以他的孩子叫范純仁,純是一顆仁慈之心。所以我們要善學,要把這些關鍵學到。
同仁堂它就提到「炮制雖繁」,他在制藥的過程雖然很繁雜,「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這些藥材雖然貴,「必不敢減物力」,所以都是用什麼做事?用良心來做事。他們有句話提到「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修合,因為人體是陰陽和合,他要透過這些藥材讓人的身體能健康,所以他是處處替這些病人著想,雖然一般的人看不到,但是他這份心誰知道?上天知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所以這個福分自然就降臨他的企業。
在前年因為有SARS 病毒,所以整個北京得病的人也相當多,國家規定一帖治SARS 的藥不能超過九塊,同仁堂要生產一帖藥必須十一塊,所以他每賣出一包藥就要虧兩塊。這種生意要不要做?他不只要做,他還加班加點的做,日夜生產,還把一些制造藥酒的廠關掉,全部來生產SARS 的藥。所以幾個月下來生產了三百多萬服藥,虧了多少錢?六百多萬。同仁堂也說到,這不是我們第一次這麼做,因為在三百多年的過程,國家社會有難,他們也義不容辭,所以他說:這不是第一次,這也絕對不是最後一次。我們的志向,不管治家、治企業都應該用這種仁厚、這種利益社會的存心,相信家庭企業也會發展得很好。
學習第二個重點學貴力行。學了一定要怎麼樣?做,我們不能接受聖賢教誨,就會覺得孔夫子講得很有道理、孟夫子講得很有道理,不過我做不到。後面加個「不過」就麻煩了。冉求是夫子的一個學生,他就對孔子提到,他說:孔子,我不是不向往您的教誨、您的學問,實在是因為我力不足也,我的力氣不夠。孔子回答他:一個人力不足,其實是中道而廢。他走到一半才放棄,這叫力不足,你連步伐都不踏出去,根本就是畫地自限。所以我們先不要畫地自限,我們學習的態度學一句做一句。整本《弟子規》有一百零八十個字,你一開始可以先挑其中五句來做就好,你所有的專注力就把這五句落實,等你這五句落實了,你突然會覺得觸類旁通,好象其它的句子體會都愈來愈深刻。
力行為什麼這麼重要?在《弟子規•余力學文》開篇就提到,「不力行,但學文」,會「長浮華,成何人」。諸位朋友,每句經教你千萬不要等閒視之,因為每句的態度都影響他一輩子。我們看到《弟子規》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影響深不深?深遠。一個人對父母都不孝敬、不恭敬,他這輩子有沒有可能恭敬別人?不可能。所以句句都是影響一生,一定要扎實、落實才行。《孝經》裡面就提到「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敬自己的父母,而敬別人的父母,這是違背禮儀,這是不可能出現的。當一個人對父母都不禮敬,對你特別恭敬,你不要高興,你要提高警覺,他恭敬的不是你的人,他恭敬的是你背後的金錢、背後的利益,他可以得到,而不是真正形成這種恭敬的態度。
相同的,我們教孩子也好,學習學問也好,一定要謹慎在於一開始的態度,所謂「慎於始」,慎於開始。《禮記》這本書很重要,當我打開《禮記》,第一篇是「曲禮」,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因為恭敬的態度才能開發一個人的善良,而第一篇的末後提了四句話,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甚深,就是四個習性不可以形成。「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傲慢不能長,長了傲慢對人就沒恭敬,就會自以為是。欲不可縱,欲望一放縱,很難回頭,所謂欲是深淵,一踏下去不知道底在哪,所以欲望不能讓它打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就難。「志不可滿」,不可以志得意滿,要學習謙虛,要有遠大的志向。再來「樂不可極」,樂極就會生悲,所以要懂得節制。 其中第一個「傲不可長」,我記得我到深圳是去年三月十五號,隔天他的老師就對我說:可不可以請你上一堂德行教育課,對我們大班的學生。我也很欣然答應,因為能跟學生上課就可以跟學生結一個好緣。結果我一走進教室,我對同學講道:諸位小朋友,我們今天來學《弟子規》。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說道:蔡老師,《弟子規》我們都學過了,我們都會背了。講這個話的時候頭是怎麼樣?抬得很高。接著我就跟小朋友講道:中國字很有智慧,我們讀經就是要做一個道德之人,諸位同學,你看這個「道」字,左邊一個「辶」部,右邊一個首先的「首」,所以告訴我們,首先能夠力行實踐的人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那你們學了《弟子規》哪句話做到了?他們本來頭抬得很高,突然在那裡想「父母呼,應勿緩」,沒做到,一直想下去,頭就慢慢低下來了。那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5/6/1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5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剛剛提到學習有很多重要的態度,包含「學貴立志」,再來「學貴力行」。有了力行的態度,對於聖賢教誨的體會就會愈深刻。上一節我們也提到幼兒園的小孩,他讀了經典以後,你沒有強調讓他去落實,他傲慢的習氣自然而然就生起來,這個有沒有人教他?沒有。所以經典都了解到有哪些不好的習性,必須謹慎去對治、去預防,所以中國的教育是他還沒有養成壞習慣就應該要防范。中國教育哲學有一篇相當重要的教誨,在《禮記•學記篇》裡面,就有提到「禁於未發之謂豫」。當他還沒有發作的時候你就應該把他導正,不要讓他形成傲慢;假如已經形成了,「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他已經養成傲慢,已經養成奢侈,這個時候你要再把他導正,在經典上叫「扞格而不勝」,這個意思就是你都快跟他打架了,他還是不願意改。
這樣的精神用在醫學方面也是一樣,不治已病,要治什麼?未病。還沒有生病你就應該治,所以醫生是醫人的身命,老師是醫人的慧命,每個父母就是孩子一生當中最重要的第一個老師,所以我們也要懂得禁於未發。當時候有個名醫,叫做扁鵲,有很多的人就很贊歎扁鵲的醫術,扁鵲就對著他們說道:我的醫術在我三個兄弟裡面是最差的,我的大哥他所強調的就是飲食的養生,如何能夠讓身體抵抗力很強,完全不會生病,所以一般的人都不覺得我大哥是醫生,因為他沒有醫病,他是醫未病,還沒有形成疾病。他又說道:我的二哥在病還不是很嚴重剛開始的時候,他就趕快把它導正,把這些邪氣逼除,所以一般的人也不會覺得他醫術很高。反而我醫的都是病比較嚴重,所以看起來好象把人醫活了,其實在醫術當中並不是最高段,高段的是還沒發作就懂得去防范。所以醫學如此,教育孩子亦如是。
當我對這些孩子提到,道德一定要首先能做到,才算是道德之人。孩子也很受教,頭都低下來。假如是成人,能不能有這麼大的效應?他覺得你講得很有道理,不過他的頭還是沒低下來,他覺得低下來好象他就矮一截。有個孩子回去以後就寫了一篇日記,在日記的第一句話寫到:今天蔡老師來幫我們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是拿來背而已。這個孩子在日記裡面第一句話就寫到,代表他的記憶深刻,而這樣的態度會持續多久?可能能持續到一輩子。這個孩子也相當認真,我們也常常聽到他的一些消息。
剛好有一天他的一個同學拖鞋壞掉了,不能穿,老師就對他說:你把你那雙舊的鞋子借給這個同學穿,你自己穿新鞋子。因為他那個舊的稍微有點壞,不過還能穿,老師建議完也就沒有注意。結果下午的時候,突然看到那雙新鞋子在他同學的腳上,他自己穿舊鞋。你看這個孩子沒有貪心,沒有計較的心,這個孩子遇到這樣的情境,提起的是什麼?「兄道友,弟道恭;凡是人,皆須愛」。所以看到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也給我們老師上了一堂課。
另外有一個女孩,我跟他們上一節,除了導正他們要落實的態度以外,我也講解了幾句《弟子規》的經典,其中有一句叫「晨則省,昏則定」,對父母應該晨昏定省。這個女孩子聽完以後,隔天就在她父母的門前等待,父母一走出來,她馬上鞠了一個躬,然後就說道: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結果她的父親很驚訝,馬上就打電話到幼兒園去問:昨天發生什麼事了,孩子怎麼會跟我問好?諸位朋友,這個家長非常有敏感度,他知道孩子會改變是學校裡面有教導才會轉變。他這通電話很重要的是要了解情況以後跟老師做密切的配合,所以教育小孩重要的是親師合作。假如她的父親看到女兒跟他問好,馬上就說:女兒,你有沒有發燒,今天怎麼這麼反常?這麼一講,把孩子學習的這種狀態都搞亂了。
甚至於孩子學的是「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結果你一走回來,把襪子脫起來一扔,就扔到沙發上去了,孩子會走過來說:爸爸,置冠服有定位。這個時候爸爸應該怎麼接?能不能說,那是你們老師教的,不干我的事?那就沒法教了,教育一定要一致才行。所以你應該趕快拿著:你們老師說得真有道理,老師說的話你一定要好好的做。這樣就確立孩子這種正確的態度。有一個太太她的先生也是亂扔,這個時候不能生氣,一切法得成於忍耐,所以她心平氣和就對她兒子講:兒子,爸爸今天很辛苦,你看回來都沒什麼力氣,趕快幫爸爸把襪子拿去放好。這個先生一聽不好意思,下次自然就主動拿去放好,所以處處規勸人要善巧方便,要顧及他的面子。
求學問的過程必然經過信、解、行、證四個階段。首先是信,諸位朋友,你對聖賢的教誨有信心嗎?有,這個信心可以持續多久?我們在馬來西亞講課的時候,孔子學會有一位負責人他就提到,他說他辦了這麼多中國文化的課程,他發覺人都會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聽課的時候好象開悟了,真有道理;然後開著車回家開始有一點搞不大清楚了,剛剛這樣講對嗎?結果回到家裡又被兒子氣得半死,先生又很不受教,她馬上覺得聖賢人講得好象不大正確,就變成誤會了。所以很多人一開始很積極,到最後冷卻掉了。這個信心要達到很深的程度,必然要深入理解,理解的過程還要解行並重,要落實。你落實得愈深刻,你就愈印證這些教誨真實不虛;你愈印證了,你的信心就愈提高。
因為在一、二百年過程當中,中國人失去了民族自信心,覺得古代的東西都是舊的,不可取,其實這相當偏頗。聖賢的教誨都是歷久彌新,所以我們冷靜下來思考,現在所有家庭問題跟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很多人在思考到這個點都覺得沒救了,有沒有這個感覺?我們在海口辦第一次課程是在去年的七月十三號,第一期。辦課程的前兩天在天空出現八顆星星,非常明亮,而且就好象掛在你們家的大樓上面,所以天文學家把它拍下來。這八顆星在所有的星座裡面找不到,過了幾個小時以後,八顆星星不見了。隔天我們一些老師就把報紙拿來給我看,我一看到這個報導,馬上腦子出現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當這八德能夠像星星一樣彰顯出來,大放光明,所有家庭、社會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你深入去思考,這八個字絕對可以化解現在存在的一切問題。
很多人又說道,既然中國文化很好,為什麼近代的中國人吃了這麼多苦頭?我們來看看,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中國文化創造了很多璀璨的一個展現,所以在清朝的時候也是一度國家強盛,那時候也是世界的強國,後來到中晚期國勢才敗喪下來。清朝的衰敗原因在哪裡?我們可不能亂歸咎就是因為中國文化所以才敗,現在人沒有深入思考,很不理智。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一百多年的盛世,一個國家為什麼盛?一個國家為什麼敗?我們都應該冷靜去觀察判斷。我們是應該學它如何盛,還是應該學它如何敗?應該怎麼學習?應該要盛衰都明白,其實這個答案也在《弟子規》裡面,「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清朝的盛,盛在重視中國文化。從康熙以來,每天宮廷裡面都講解聖賢人的經典,貴族也好、大臣也好,思想觀念都非常正確,見解很團結,所以國家興盛。到了中晚期的時候,因為慈禧太後當政,很可能慈禧太後在聽經的過程,覺得上面的老師為什麼都在講我,她聽了很不高興,結果就把這個講經的習慣把它廢掉了。這麼一廢掉,人沒有接受聖賢的熏陶,慢慢的思想就會混亂。因為在貴族、大臣之間名利是到了高點,名利高點只要不接受聖賢教誨,墮落的速度一定會比一般的人要快很多,所以後期以後整個國力就快速退喪。清朝亡國以後,至今對於整個中國文化的重視度相當有限,所以中國人要再創另外一個盛世,沒有別的方法,一定要再恢復優良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有這個認知,也要有這個信心。
在七0年代有一個大歷史哲學家,英國的湯恩比教授,他就提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兩種學說可以辦到,第一個是孔孟學說,第二個是大乘佛法。諸位朋友,現在這兩個法寶你手上有沒有?有,那你已經拿在手上了,這個時候就責無旁貸,當仁不讓。我記得在前年我要到海口以前,我的父親就對我說:做教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假如你這一趟去了以後徒勞無功,那你的青春就去了一大半。接著我父親又說:一百個人裡面,甚至一千個人裡面,可能能做得好的,一、二個都不到。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數字確實是這樣。結果我就跟我的父親講道,我說一千個人,有九百九十八個人沒做到,一定有沒做到的理由。所以一個人不願意把事做好,他要講千個、萬個理由都不困難,我們不要去跟他學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應該跟誰學?跟做得到的這一、二個人。假如這一、二個人他必須要有很多的財富,又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那我沒有,我不做了,沒這個條件;可是假如這一、二個人完全不用很多的財富跟地位,那我們倒要深入去思考他是怎麼辦到的?假如他有的,我們也有,我們應該積極的去做。
接著我就跟我的父親講道:我的師長釋淨空教授,一個人到了台灣,舉目無親,憑著一份好學的心、真誠的心,得到三位好老師的教誨,有了道德學問;又憑著自己的真誠心,把聖賢的教誨弘傳到世界各地。所以師長有真誠的心,我們也有真誠的心。我又跟我父親講,假如我們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復興文化的重要性,不知道不去做還情有可原,假如都已經了解到重要性而不去做,那這輩子活得也不會心安,也不會痛快。我父親其實是對我相當的關心跟相當的支持,他只是怕我會徒勞無功,所以給了這些意見,當他聽到我的心意已決,他也就沒有阻止。
後來我再跟我父親提到:今天我們接受聖賢教誨,有責任要承傳,而中國文化絕對不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就能夠大放異彩,開花結果,因為百年樹人,所以我們的內心是只要中國文化不在我們的眼前斷根,我們就能心滿意足。後來我去了四個多月,回家裡過年,一回去我就先去看我的爺爺、奶奶,當天晚上一吃飽飯就跟我父親坐了幾個小時,開始要落實「出必告,反必面」,讓父母了解我們的整個情況。我在敘述到海口有很多的孩子有了很大的轉變,我的父親都感動得掉眼淚。我看掉了差不多有三次的眼淚,雖然他都不好意思去擦。結果去年過年我回到海口去,第一次給我父親打電話,我父親在電話那頭對我說:家裡的事你都別擔心,你就安安心心去好好做事。父親也非常的支持,所以我們要有這份信心,才能夠去感染我們身旁的親友。
對經典要有信心,再來對自己也要有信心。所謂「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有信心的舉手,請放下,你們的孩子一定會學得比我還好,我是趕鴨子上架,拋磚引玉。我記得在初中的時候我的語文很差,有一次考試出了一題題目叫「老氣,一橫春,二橫夏,三橫秋,四橫冬」。諸位朋友,要選第幾?老氣橫秋。我記得我唱了一首歌,每唱一個字就指一下,結果指到最後說就選這個,結果還是錯。有一次發了一個作文模板,是三年級的學長學姐的文章,給我們初一的學弟妹學習。我的老師一看,這篇文章旁邊寫了一個名字叫蔡蓉青,她是我的二姐,老師馬上就說:同一個家庭裡面教出來的孩子,語文程度怎麼差這麼多。老師一講完,我的頭都抬不起來。
所以老師的一句話能夠成就一個學生,也能夠毀了一個學生。很多的老師他假如用批評的方式、取笑的方式對學生,學生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愈來愈沒信心,第二種是會怨恨老師。幸好我不是怨恨老師,因為從小父母給我們的教誨就是要對一切人尊敬,所以起不起這種念頭。我回想這三十多年來,真的還氣不了一個人,找不到一個可以怨恨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相當重要,對孩子整個人格特質影響甚深。上了高中這個惡夢也沒有結束,有一次在上國文課,我的老師就把我叫起來:蔡禮旭,你假如上我的國文課再打瞌睡,我就記你曠課。其實我實在很無奈,我也是很努力要把眼睛張開,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後來大學聯考,國文也沒有及格,所以人生的際遇很重要,我就這樣對國文一直都是喪失信心,對中文一直沒有提起興趣。
剛好在六年多前,聽到師長的一段話,師長就問了,全世界四大古文明現在只剩下中國,為什麼只剩下中國文化?我們以前念書就是把它背起來,從來沒有去思考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人的思考能力,思考深度、廣度都相當有限。接著,是不是四大古文明的老祖宗在神明的面前抽簽,誰抽到不用滅亡就不用滅亡?所以人生要有一個很正確的態度,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發生的,事出必有因。四大古文明剩中國,是因為中國的老祖宗他非常有智慧,看得很深遠,他發現到語言要跟文字分開,假如語言跟文字不分開,當語言改變以後,以前所留下來的文字就跟著看不懂。有個朋友離開他的家鄉二十多年,回去以後跟這些親友溝通,都已經有些詞句不一樣,還必須要解釋一下才能完全聽懂。
所以二十多年語言就有一個小變化,兩百多年就有大的變化,兩千多年就完全聽不懂。假如兩千多年前的文章是依據他們講的話,兩千多年後我們也看不懂他的文章,既然看不懂就傳不下來。現在誰在研究埃及文化?誰在研究印度文化還有兩河流域的文化?大多是考古學家。考古學家是研究這個字什麼意思,那個字什麼意思,連字都看不清楚,更甭說文字背後的智慧跟德學。所以中國人得天獨厚,老祖宗把語言跟文字分開,寫文章就用文言文,不會因為語言的改變而有所影響。只要你懂文言文,你可以直接接受孔夫子、孟夫子,甚至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教誨,我們肯接受的時候,就等於是站著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諸位朋友,你踏上去了沒有?你的孩子踏上去了沒有?
有一位朋友他第一次來聽課,那天是講《弟子規》,聽了兩個小時,他就站在教室旁一直不願意離開。剛好我也跟一些家長在做溝通,等他們都講完了,這位朋友就走過來,他對我說:蔡老師,我今天只跟你講一句話,就是我十多年的社會經驗、十多年的摸索所累積下來的智慧,居然只是《弟子規》裡面的一、二句話而已。十多年摸索,人生有多少個十多年?所以我們的祖宗了解到人生短暫,絕對不能智慧都是從頭摸索,有這份對後代子孫的愛心關懷,才能夠創出這麼殊勝的文字跟文言文,所以文言文是老祖宗給後代子孫最大的恩澤。
當師長把這段話講完,我聽了很慚愧,這麼好的教誨跟恩澤,我居然把它丟在垃圾桶裡面,都沒有拿出來,所以我也掉了幾滴眼淚,這種眼淚叫忏悔的眼淚。人生有兩種眼淚值得掉,一種是忏悔的眼淚,一種是高興的眼淚、歡喜的眼淚,只為感動跟忏悔掉眼淚,這輩子決不為傷心掉眼淚,因為為傷心掉眼淚會傷身體,「身有傷,贻親憂」,真的。我記得我那時候在談戀愛,結果求不得苦,掉了不少眼淚。我媽媽都說你這輩子掉的眼淚也沒有這二、三個月多,真是愚癡!你在掉眼淚的時候誰更心痛?父母。結果這段過程走過來,我終於有個明白,誰才是愛我的人?就是在我身旁時時為我著想的母親,所以這個戀愛也沒有白談,有點開悟了。結果我就跟我母親說:我哭成這樣,你為什麼都沒哭?她說:假如我也哭,不就亂成一團?所以你看,母親雖然很感性,但是她也很理智,在這種情況之下她要挺住。所以不要再糟蹋自己的眼淚。
當我明白文言文的價值,中國文化的價值,就反省自己的態度,那幾滴眼淚掉完以後,忽然覺得內心非常的舒坦,就趕快把經書打開來看。再重新看「子曰,子曰」,味道不一樣,覺得格外親切。為什麼眼淚掉完以後有這麼大的變化?所以一個人做事、求學問的障礙不在外面,在哪裡?在心裡,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覺得它很困難,它就很困難;你覺得它很重要、很珍惜,它就馬上跟你很親切。所以我真正深入聖賢的經典也是在這六年左右的時間,而且我很沒有時間看書,因為我都在教書,所以能看一句就趕快用一句,實踐一句。我一般聽課、聽經的時間,都是在開車的時候趕快放來聽;我到海口以後工作更忙,什麼時候聽?煮飯的時候、洗衣服的時候,化整為零來學習,感覺也是相當受用。
所以諸位朋友,只要我們生起這種念恩之心,下定決心要學,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學得很好。我們看到《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蘇老泉是蘇轼的父親,因為兩個兒子學問太好,他被刺激了,所以二十七歲才開始讀書。另外《三字經》也說「若梁灏,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他幾歲才考上進士?八十二歲。諸位朋友,誰有超過八十二歲?所以你看他那麼年長。真的有一位長者,來我們掌聲鼓勵,這位長者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榜樣,活到老,學到老。我在杭州講課,有位七十歲的長者走過來,他說:蔡老師,我七十歲了,才補人生第一課。但是他依然非常的認真,非常的用功,所以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以」,一個人這一生能真正明白大道,那也不枉此生了,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
除了對經典、對自己有信心之外,還要對誰有信心?要對你的親友、你的孩子有信心。我們在雪梨辦課程辦了三天,其中有個二十出頭的女孩從頭聽到尾,聽完課隔天她起了一個大早,一走出來碰到她父親,她父親馬上說:你這麼早起來干嘛?女兒笑一笑沒說什麼,就走進廚房開始准備早餐給他們吃。父親一看,真有效果,很高興。他的父親就到機場送我們回北京,在機場上他提到這件事也是笑容滿面,結果後面又加了一句話:不知道能夠撐多久。這樣對自己的孩子有沒有信心?你每天在那裡看,我看你撐多久,他有一天說:我不干了。所以要多鼓勵、多肯定,不止對孩子要如此,你的先生、你的太太、甚至一切人都需要我們肯定跟鼓勵的眼神,所以對他人要有信心。
再來,也要對所有有志於弘揚中國文化的人有信心。我們現在是同舟共濟,因個人不同的因緣,我們在每個家庭、每個團體當中去當聖賢人的好弟子,處處演出好戲,讓人興起向往學習之心,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慢慢的就能夠凝聚起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不能缺少任何一位朋友的力量。諸位朋友,你假如有很好例子,也歡迎你把這個例子傳到大方廣來,我一定把這個例子向全世界發布,那你的孩子就修很大的福報。因為這好的例子都可以提供所有的人一個見賢思齊的機會。所以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不是中國的經濟、中國的武力、中國的政治,不是,而是中國的文化。因為孔孟學說是仁愛,大乘佛法是慈悲,唯有從這個根本出發,才能化解一切人與人的沖突。我們回想到早上提到,所有根源點只在自私還是在仁愛的這份存心,就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好,所以信心重要。
再來,要深入理解。如何深入?要守住一個重要的原則,「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門指的是掌握了聖賢教誨的綱領所在的這部經典,叫一門。《弟子規》的編排,它是依據孔老夫子在《論語•學而第一》裡面的第六章的一句重要教誨,「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其實聖哲的教誨不出這七個綱領,又依據清朝的情況結合當時的生活狀態,把它編成了這本《弟子規》。如何深入?這個深入的方法透過解行相應才能深入。了解完以後你去落實,落實得愈徹底,你對於這個道理的理解也愈深刻。
舉個例子,《弟子規》裡面有提到「緩揭簾,勿有聲」。這個教誨是一個行為,當一個人在緩揭簾的過程裡面,對他的心性有什麼影響?他會去思考到,我假如在揭簾的時候很大聲,很可能會把旁邊的人打擾。所以當他到圖書館去讀書,很安靜,他要去揭窗戶上的簾子,他就會想起這句話。當他在落實這句話的時候,不止是在揭簾子,而是能處處思考到我的說話聲音,或者做事的聲響,會不會影響他人。他有去落實了,他的體會就會加深加廣。當他到了旅館裡面居住,他半夜走出來,會不會腳步很重?會不會交談聲音很響?不會,他就有這一分觀照的能力。我記得有一次也是很晚才回家,突然要進門的時候,因為是鐵門,所以關起來就深怕聲音太響,就慢慢把它關上,突然腦子就冒出一句話,「緩揭簾,勿有聲」。
再來,除了深怕去影響別人以外,我們對於物品要愛惜,你假如在揭窗簾的時候都很大力扯過來,這個窗簾能用多久?很可能壽命減了一半都有,所以做事也不要粗魯,要輕柔一點。有這份內心的感受,有一天在穿衣服的時候,突然就會想,假如扯得太大力衣服就會受損,本來一件衣服可以穿十年,我們太粗魯了,變成穿不到二、三年,所以懂得對東西要愛惜、要愛護。一個人能深入,都在解行的一種良性循環當中。
「長時熏修」,長時是指什麼時候?是指時時刻刻拿這些經典來觀照。假如我們突然要議論別人的長短,《弟子規》的話就跑出來,「人有短,切莫揭」,一跑出來嘴巴就怎麼樣?這句話就趕快塞住不講,這是長時,要時時拿起來觀照,要熏修。這個熏就好象拿著檀香在衣服上面繞一繞,衣服也都有香氣。我們時時拿經典來熏習,我們氣質也不斷能夠提升,道德學問能夠增長。
我也跟朋友開了一帖中藥,這帖中藥治標又治本,就是早晚把《弟子規》念一遍。諸位朋友,能做到的舉手。我想回去了,都沒有人舉手,我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你們要不要安撫我受創的心靈?來,能做到的舉手,「凡出言,信為先」。其實一個人的學問不可能被勉強,我又不可能每天二十四小時跟蹤你,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下決心。而我在海口開了這帖藥以後,只有一個人做到。結果這個朋友她本身不是小學老師,她在航空站上班,一個女士,她這樣持續早晚讀誦,受益無窮。她聽課聽了三個月左右,她就回自己的家鄉開始教《弟子規》,現在在海口還有大專請她去講課,所以確實自利利他,要按時服用。好,謝謝!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05/6/1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6

諸位朋友,大家好。對大家致上極高的敬意,一天要上六個小時也很不容易,大家坐得也挺辛苦,還要保持體力,還有明後兩天十二個小時。學十八個小時要用多久?這樣就能解行相應。我們從很多聖哲的行持當中也可以深刻感覺到,他們面對這些教誨都不打折扣,都盡心盡力去落實。范仲淹一生其實就是「禮運大同篇」最好的批注,當然范仲淹也是從自己的孝道開始做起。他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母親為了要能夠扶養他長大,不得已之下另外改嫁。范仲淹在十多歲的時候就跟他的母親提到,他要主動到京城附近的寺廟讀書,好好成長考功名,所以十多歲就離鄉背井。他的內心一直告訴自己,改天有所成就要把母親接出來自己奉養。
范仲淹在佛寺讀書過程非常的清苦,在史書上寫到他是饘粥糊口。他煮一鍋粥很粘稠,之後就結成了膏狀,他把它切開來,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他的朋友看了很不忍心,就特別准備了一個豐盛的酒席要請他吃。范仲淹對著他的朋友說:假如我吃了你的飯菜,往後我的粥就吃不下去了,因為會產生貪心。所以范仲淹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得相當扎實,而當一個人的精神層面不斷發展,其實他對物質的追求自然而然就下降。
我在海口工作的時候,哪還有時間在那裡吃飯吃半天,我每天從早忙到晚,但是一開始飯還是要自己做。所以人要接受歷練,很多能力就出來了,當你太多的工作都幫孩子做好,你就把他成長的機會斷送掉了。所以那段期間我特別會煮面,因為面特別快,二十分鐘就好了,把一些菜,紅蘿卜、芹菜切一切,然後全部放下去,煮起來再拿一勺芝麻醬拌下去,很香。真的對吃的欲望沒有很刻意,自自然然就減少。所以一個人的快樂,其實物質的影響面相當有限。你不要說范仲淹吃那個一定很痛苦,我們不要以自己的心境去衡量聖哲人的存心。後來范仲淹也順利考上進士,他馬上把媽媽迎接過來。一般在繼父的家庭裡沒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於很可能會被這個家族所輕視,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的心理難免都會有一些偏頗,會有一些怨恨,但是范仲淹完全沒有,只是時時想著如何進一步讓母親有好的日子過。范仲淹在母親去世的時候他也辭掉所有的官職,盡心盡力守喪三年。
而在范仲淹守喪的過程,他也是深入民間體察人民的需要,而且還講學,讓更多的學子能夠跟他學習,能夠提拔他們,所以范仲淹也在落實選賢舉能。然後他又把他的薪水拿出來辦義田、辦義莊,把這些土地都給予他這些親朋鄉黨比較困苦的人,提供他們耕作,這是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當初在興義學的過程,在江蘇當知府,請了一個學者叫安定先生胡瑗,結果這個胡瑗先生相當嚴格,有很多的學子起反彈,不高興,就有很多不平的聲音一直影響著學校。范仲淹並沒有去責備這些學子,他把他的大兒子范純佑接到這個學堂來讀書,然後對老師所有的吩咐統統都做到,對老師畢恭畢敬。其他的學子看到,連知府的孩子,范仲淹的孩子都對老師這麼恭敬,整個學子受感動,都轉成尊敬師長的態度,所以范仲淹對於以身作則這個態度做得相當扎實。
他還觀察到很多的學子經濟困難,其中有個學子叫孫明復,他當時候因為常常缺課,范仲淹就問他,你怎麼不好好讀書?他接著就說因為我家裡太窮,必須工作。范仲淹就額外資助他,讓他能安安心心學習,後來這位孫先生道德學問有所成就,國家還找他去講學,他被封叫泰山先生。結果在學堂裡面跟范仲淹相見的時候,范仲淹才回想起曾經幫過這位泰山先生。所以幫助別人是他的本分,有沒有放在心上?沒有。
其中還有一位也是我們宋朝相當著名的理學家,張載(張橫渠先生),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先生當時遇到范仲淹十八歲左右,他一身武功,只想著要三軍統帥,只知想要在軍人當中能夠帶兵打仗,假如他往這條路去走,一生走下來有多大價值?諸位朋友,你還記得多少武將?而一將功成萬骨枯,一生所造的殺業不知道有多少,而且對於人心的教化也相當有限。所以范仲淹就勸他應該棄武從學,好好念書,就送給他一本《中庸》,張載接了這本書以後發憤讀書,後來也成為宋朝相當著名的學問家,這是提拔後進。而這份心就是有為天下人民,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范仲淹除了文的方面,學問方面有所專精之外,他還能夠帶兵打仗。當范仲淹在對西羌作戰的時候,剛到軍隊,了解到為什麼軍隊每次打仗都輸,因為軍隊打仗的時候是依照官階排列,官愈大在後面,結果軍心渙散,誰都不願意往前沖。《論語》說「其身正,不令而行」,你要做榜樣給人家看,怎麼可以貪生怕死?所以范仲淹馬上調整,讓這些將士要沖鋒陷陣,身先士卒。又把軍隊分成三份,其中兩份休息,一份打仗,然後輪流作戰,這樣讓士兵不會體力透支。當取得勝利以後,范仲淹就在當地開始開荒田,很多歸順的這些敵軍軍隊,他也都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有田地可以耕作,所以確實那份存心都是愛護一切人。《論語》裡面有提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我們用一種德化,連敵軍都能感動,「既來之則安之」,應該進一步給他們好的生活。所以當范仲淹去世的時候,這個消息傳到了軍隊,很多歸附的這些將士當場都痛哭流涕,范仲淹確實身體力行,我們也應該要起而效法他。
學問實踐以後我們會有很多的感受跟體認。我記得我到海口過了一、二個月左右,我跟一些台灣的朋友有聯系,這些朋友因為一、二個月沒有我的消息,接到電話第一句話就說:你過得好嗎?我就跟他們說道:我用三句話來回答你,第一句話是「德不孤,必有鄰」,第二句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確實這是我們深刻感覺,因為我一開始去都是自己煮飯,自己打理很多事情,在買菜的過程我們也是很恭敬去跟這些攤販結緣,我也送給他們《弟子規》,然後他每次看我去買水果,除了買的水果以外,他還會額外說這個也不錯,那個也不錯,幫我放在袋子裡面。但是後來差不多過了一個多月,我就再也沒有買過水果,也沒有買過菜了。因為上完課大家都走了,我們走進廚房,這裡怎麼一包水果,那裡怎麼又一包菜。我突然體會許哲女士她的冰箱裡面為什麼菜都是滿的,而且還不知道是誰送的。為什麼送的人不願意讓她知道?因為施與,因為許哲女士是不求回饋的付出,他們也不願意讓你知道名字,而增加你心理的負擔。
像我們去送禮的時候,送給朋友禮物還要告訴他這是我送的,背後的意思說「拿人家手軟,吃人家嘴軟」,我拜托你的事就好好做,所以接受這樣的禮,彼此都有負擔。當我們的付出都是不求回饋,那種人與人的情誼就會非常的暢快。許哲女士她確實印證了經典裡面說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許哲女士每次走到這些她關懷的老人處所,我們看到電視裡面的情節,好象看到她的至親一樣的歡喜。許哲女士又說她從來不買衣服,衣服都是從哪裡來的?從垃圾桶撿的。而新加坡垃圾桶撿的衣服也都沒有破洞,因為物質很豐富,很多時候不流行的衣服就扔了。所以許哲女士去撿衣服,一來是勤儉,愛惜衣物,愛惜物品,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所以智者做事都有教育的意義存在。
後來我又理解到第二層意義,因為她撿了這些衣服,跟她所幫助的人群穿的衣服差不多,所以走到他們的家裡他們覺得倍感親切,沒有距離感。假如今天許哲女士穿著絲綢的旗袍去,你看很多高官的太太要去巡視這些貧窮的人家,這邊還戴耳環,穿得漂漂亮亮,一走進去,這些人民都很害怕跟她在一起,深怕把她的衣服弄髒了,所以體貼入微,讓接受者沒有壓力。因為她這一份存心,自然就感得相當多人對她的支持跟愛護。
所以我們用一份無求的心在海口扎根,也贏得當地人民對我們非常多的支持。我記得剛去的時候因為沒有場地,我們就去跟一位汕頭的女士談到,能不能把她家裡有一層樓給我們來使用,它有四百平方米,跟我們現在的場地差不多。結果我才跟她談了一次話,她就說:好,免費給你用。汕頭人有一個特色,非常重視孝道,所以一跟她談我們要弘揚文化,要推廣孝道,她馬上就生歡喜。我們也從這些過程體會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得道者多助」,一定會有很多助力隨著你的一種真誠心,慢慢就會感應而來。
我們在海口七月份辦第一場課程,在辦課程過程,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觸我們都會問一句話,哪句話諸位朋友知不知道?你們錢從哪裡來?從這個反應,一般的人覺得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第一個要件是什麼?這個認知對不對?事情的成敗不在於錢,事情的成敗在德行,所以《大學》裡面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所以「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結果現在人重視的是本還是末?末,金錢能留住真正的人才嗎?德行才能留住真正的人才,你因為金錢而留下的人,改天也會因為金錢而離開。
所以我們辦了五天的課,結束以後要去結帳。當初要辦這五天以前,我剛好要回台灣一趟,那時候天氣很熱,我們中心場地這麼大,但是沒有冷氣,海口的七月溫度差不多三十七、八度,所以我一直在那裡傷腦筋,到時候講課的時候每個人拿一個扇子在那裡扇,不知道情況會是怎麼樣。才想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剛好隔天要回台灣,有個餐廳的老板剛好請我們吃飯,過程我就跟他提到我在講《朱子治家格言》。他聽了之後很高興,他說我會背,然後接著說你下次回來講《朱子治家格言》一定要找我來聽,聊得很歡喜,他當場就說:蔡老師,今天晚上我送你回去,明天我送你去機場。他這麼熱情,我們也接受了。
結果在路上這位老板就說:蔡老師,孔老夫子弘揚文化沒有後顧之憂,是因為他有一個學生叫子貢,子貢很有錢,所以就可以支持他。這個企業家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要聽得明白,很推崇中國文化。這位企業家他講了這段話我們也明白在心裡,但是不要強求。結果他突然又提到,他說:我們餐廳的三樓有一個會議室,特別適合講課,裡面的冷氣剛裝好,特別涼爽。我馬上說:可不可以借給我們?他說:沒有問題。所以我們那五天課坐的都是高級的椅子,木頭做的,而且還有穿著旗袍的工作人員來幫我們倒茶。
結果五天下來,因為是很高檔的餐廳,我們就要去付錢,結果我一到櫃台,他們就說:五天的錢已經付清了。我很驚訝,怎麼會付清?他說我們老板娘每天都來結帳。他們老板娘每天都在後面聽課,老板娘說她每天都掉眼淚,她說:這麼好的教誨,我的孩子沒有接受到,她希望海口有更多的孩子能夠學習得到。你看她這份善心發出來,所以確確實實事情的成敗在我們的真心,我們的德行,而不是有多少錢,很多的助力是由我們這份存心而感召得來的。所以你要去印證這些道理,你的信心就會愈來愈堅固。
好,那學習也要注意次序,學習的次序要依據誰的標准?在這個時代,您要切記不能聽誰講,要依法不依人,要依經典裡面的教誨來做才對。因為現在的人的智慧絕不可能超過幾千年的聖哲人,而且聖哲人的心比現在的人清澈,不止清澈,還要慈悲,還要公正。好,我們依據《三字經》上面的教誨,為學者學習的次序,「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所以第一本是什麼書?是這一本《小學》。這個《小學》不是念一年級到六年級,這個《小學》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編的一本書,完全教孩子灑掃應對進退,以及對長輩的一種禮節態度,都是教這些生活教育。因為生活教育扎實了,他的言語行為就跟聖哲人的態度相應,所以再讀經典才能受益。
林則徐先生對於人生有十個提醒相當得好,叫做「十無益」。當我們的人生本末倒置了,那你所做的努力一點用處都沒有,其中第一個就提到「父母不孝,奉神無益」,連父母都不孝順,拜一大堆神有沒有用?沒有用,因為所有這些神聖的教誨,首重孝養父母。接著他又說「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一個人存心都不善良了,給你住在龍穴有沒有用?住了龍穴三個月,龍穴變什麼?可能就變老鼠洞。所以中國人說「福地福人居」,不好的地方福人、貴人一住,馬上磁場就轉掉了,所以存心才是風水的根源所在。其中有兩句是針對讀書的提醒,「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一個人自視甚高,很傲慢,書讀得愈多愈驕傲。所以我們看到現在離婚率最高的是高學歷的,因為起了什麼心?傲慢的心。讓你跟一個傲慢的人住在一起好不好?很不舒服。
所以一個孩子他的言語、行為都不端正,讀書沒益處。有一個孩子讀經,背了一、二年,有一天他媽媽批評他的錯誤,他就對他媽媽講:母親,你有沒有做到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假如你沒有做到,你也沒有資格說我。你看,讀得愈多還可以用經教來教訓父母。剛好有一次我一個阿姨的外孫女跟我阿姨到了我們家來,一進門我阿姨就說:來來來,背英文給這些長輩聽。現在有很多長者很喜歡拉著孩子到處表演,有沒有?這樣做不大理想。《弟子規》說「對尊長,勿見能」,到處這樣炫耀,很容易長孩子的傲氣。我的阿姨接著就說:來,蘋果怎麼講?她說apple。雨傘怎麼講?umbrella(我的英文不大標准)。講了好幾個都對答如流,突然這個小女孩就回了她外婆一句話:外婆,書本怎麼講?她外婆說:我怎麼知道。小女孩說:外婆,你怎麼這麼白癡。我在那個當下看看我爸爸、媽媽,真的,你不會教孩子一定教錯。
所以德為根本,德要先教,知識、技能在後。你教出一個孩子有德有才,他是上品,有德無才次一等,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但是無德有才是毒品、是危險品,對家庭、社會後患無窮。你看現在高科技犯罪愈來愈多。我們也回想一下幾千年的歷史,能夠禍國殃民者有沒有不識字的?大多都是讀很多書的,但是有沒有讀進去?沒讀進去,空有才華而沒有德行,到最後就會禍患產生。好,所以這個次序不可顛倒。
我們有了這些學習的態度,接著就要進入經典的教誨,中國文化講得比較提綱挈領,兩個字就解決了,叫道德。什麼是道?什麼是德?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叫道;我們能隨順這個自然的法則,不逾越的去落實、去做人,那你所流露出來的行為就是德。什麼是大自然的法則?在人與人的關系當中,就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個關系是不是誰規定的?不是,都是很自然形成,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中國這些教誨是孔夫子發明的、是孟夫子發明的,這不對。孔子也在《論語》裡面有提到,他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聖先賢的教誨傳下來,不是他的意思。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有沒有意思?他們依然是隨順自然去做人處事,而這個自然其實就是跟我們本性的善良相應。
這個道就是倫常大道,不只人要遵循正道走,天地萬物也有它的正常軌跡在運作。你看我們宇宙間的行星運轉都有它的軌跡在,能不能今天這樣轉,明天換這樣轉?那不行。假如它不依循著自然的軌跡轉,今天比方說天王星它要轉九十度,它很叛逆,它說它要轉九十度,很有可能過沒幾天太陽系會怎麼樣?會有星球碰撞沖突。所以不依循軌跡,星球跟星球會發生撞擊摩擦。相同的,人與人不依循倫常的大道,必然也會發生沖突跟摩擦。現在有沒有沖突?沖突還相當嚴重,所以我們要省思一下,我們偏離了這個倫常大道有多遠?當我們遵循父子之道,不逾越去做人,父子就會有親,這個親就是德行;君臣有義,義是德;夫婦有別,別是德,這個別最重要的就是對下一代、對家庭負責任;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個序跟信就是德。
我們來思考一下,父子有親確實不是誰規定的。我們看到父母見到他剛出生的孩子,內心都很喜悅,腦子裡想的是什麼?都希望能給孩子健康的成長跟呵護。所以他對孩子這種愛護之心很自然就流露出來,有沒有哪個家長一看到孩子剛生出來,馬上腦子裡就想以後會不會給我大房子住?會不會給我大車子開?應該不至於會這樣。孩子對父母也是依然那種純然的依戀之情,你看孩子一二歲、二三歲,你打他,他會更往你的懷裡鑽進來,捨不得離開。今天假如孩子他交給另外一個奶媽帶,從一開始就是奶媽幫他哺乳,這種依戀之情會發生在誰身上?會發生在奶媽身上,因為孩子可以感受到奶媽對他全然的照顧。所以人與人的互動,只要你是真誠的關懷,都一定可以接受得到。你對孩子有愈多的關懷照顧,自然而然父母跟子女之間就愈親密,所以父子有親。
要落實父子有親,也要做到父慈子孝,父有慈,孩子才懂得孝心。這個慈要懂得悲智雙運,要有慈愛,也要有理智才行,不然愛之足以害之。去年十月十九號深圳特區報報了一則新聞,有一對父母他到報社去要求報社能夠登一篇文章。而這篇文章是寫到,希望年輕的父母不要驕寵孩子,因為他們的孩子被他驕寵完以後,行為非常的偏差。這對夫妻回想到當初孩子小時候,因為他們是高齡產子,所以老來得子很高興,對他是百依百順。到幼兒園去念書,幼兒園的老師都已經提到孩子有些生活習慣、有些對人態度偏差了,這對父母還替他的孩子說話。結果等到孩子上大學了,交了女朋友,回來跟他的父母講,你們兩個搬出去,房子給我住,我等著娶老婆。遇到這樣的情境,父母也是百般無奈,但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所以現在慈愛孩子絕對不能驕寵,這個「寵」字有無窮的害處在裡面。
我在教書的過程很喜歡教俚語,台灣俚語,因為俚語都是幾百年、幾千年留下來的智慧,常常都是一句話就把人生的哲理點透了。有一句話是這麼講道,「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寵妻吵鬧,寵先生半夜就要爬起來哭,寵女兒難入別人的家教」。這個「寵」就是寵的意思,驕寵。寵豬舉灶,連豬都不能寵,連畜生都不能寵,你把豬寵壞了,它到你的廚房把你的灶火都掀掉。你看現在人類養的寵物寵壞了,跳到床上去,你在那裡氣得半死:你趕快給我下來。它甩都不甩你,所以動物不能寵。
兒子不能寵,所以寵子不孝,寵兒子就不孝。汕頭有一對父母他生了六個孩子,然後很努力賺錢,買了六棟房子,一個人一棟,然後幫他們都娶好老婆,結果他們的下場是沒有地方住。大兒子可能怕人家說話,找了一個在豬捨旁邊的空地,建了一個木屋給他們住,旁邊的鄰居看不下去說告你六個兒子。諸位朋友,要不要告?要告?「居家戒诤訟」,家裡面只要告上法庭,凶兆已現,絕對不會有好下場。真的法院判決六個孩子要奉養父母,剛好一年十二個月,每個人分兩個月。本來這對老夫老妻還可能活幾十年,結果這麼個給六個兒子媳婦奉養,每天給他們的東西丟過去:趕快吃,等下我要收了。每天過得很緊張,所以本來可以活很久,這麼一緊張,三、五年就得癌症,命都折掉了。所以教孩子還是要從小教正確,孩子不能寵,寵子不孝。
妻子也不能寵,妻子寵壞了,一遇到事情就一哭,二鬧,三上吊。你怎麼這麼有經驗?這個時候男人真是腹背受敵,事業能不能做好?他可能在辦公室的時候都很怕電話一響,會不會又是我老婆打來的,心神不寧,所以老婆不能寵。再來,寵先生半夜爬起來哭,你把你先生寵壞了,他在外面流連忘返,你在家裡孤枕難眠,獨自哭泣,所以丈夫也不能寵。最後女兒不能寵,教女兒是大學問,因為一個女兒教好了,她以後是賢婦、賢母。有賢婦,先生的事業才做得好,有賢母,國家才有好的人才,好的下一代,所以天下的致亂根源,在教好你的女兒,使命很重。女兒沒有教好,她一嫁到夫家裡,三天兩頭就鬧情緒,我不干了,就回家了。這個時候你應該怎麼面對女兒?能不能說:來,回來,爸爸給你靠?那把女兒都毀掉了。她應該學習的人生課題,如何當太太、當媳婦,進一步當母親,都需要學習,都需要懂得忍耐。她沒有學到,這一生就空來了,所以女兒不能寵。
我記得小時候,我的外公、外婆到我們家來的次數很少,幾乎十個手指頭算得出來。每次我外婆一走進我們家,就牽著我奶奶的手對她說:我的女兒嘴巴不甜,我的女兒動作又慢,我女兒有很多缺點。就一直數落我的母親,我在旁邊都聽得莫名其妙。兩個老人家一路走過來,然後坐了下來,接著就變我奶奶在講話了,我奶奶說:這個媳婦好,一下班回來就開始做家事,就開始稱贊我母親的優點。現在我長大了,突然明白到我的外婆有很高的智慧,自己女兒的壞要自己講,留好給婆婆講,所以「人情練達皆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
所以父慈的過程裡面我們也要理解到不能寵愛,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反而出下流。所以寵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會讓父母還有家庭都遭到很大的劫難。怎麼樣教孩子才能夠理智、才能夠教得正確,這也要依據經典的教誨來教,我們明天就針對父慈子孝來做一個探討。今天的課我們就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集)
2005/6/2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7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諸位朋友,昨天睡得好嗎?今天精神都不錯,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我們昨天也提到要長期熏習,所以諸位朋友今天早上有沒有念《弟子規》?聲音怎麼這麼小?聽到好的教誨、好的方法,一定要當下去做。在《孟子》的教誨當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提到大舜,聖人大舜當初還沒有聞到善言善行之前,他跟深山的野人沒什麼兩樣,每天還是跟木石鳥獸為伍,只是突然有一天大舜聞了一個善言,見了一個善的行為,他就好象江河一樣,那種沖力連堤防都擋不住,所以文中有提到「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就是大舜聞到善行以後,誰也阻擋不了他要去立身奉行的這種決心,「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們要學大舜這樣的態度。
昨天最後我們提到父子有親,父要慈子才會孝,所謂「養不教,父母過;教不嚴,師之惰」。其實《三字經》前面才幾句教誨,句句都是精髓、都是綱領所在。慈愛必須要有智慧,所謂悲智雙運,不然「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孩子不可以寵愛。在這個時代當中,你不寵愛孩子,反而對孩子很嚴格,一開始一定會惹來很多的批評,你會很孤獨,這個時候你也要忍住孤獨。我有一個長者他姓盧,叫盧叔叔,我在前往澳洲學習的時候,很有幸碰到這位長者,我自己本身還沒結婚也沒有小孩,但是我們在帶學生的過程裡面,也把他當自己的小孩來照顧。所以諸位朋友,很多事是看存心,不見得一定要去生個孩子,才能有父母的一種存心;當你的心量拓寬,你把天下的子女都當自己的子女,那你同樣也具備一種為人父母的態度。楊淑芬老師也沒有孩子,但是她們家族有十八個甥侄輩,每個都被她教過。
凡事善於用心,所以我在教書當中積累對孩子的教育經驗。當我們有機會遇到為人父母者,我們也會積極主動跟他們請教經驗。剛好我發現盧叔叔他的孩子都很優秀,都很有禮貌,也很勤奮,所以我抓到機會,就開始請教他教育孩子的方法。他就提到在他孩子小的時候,他也相當嚴格,他的兄弟姐妹都罵他說:哪有人教孩子像你這麼嚴格的?連他的父母都批評他:你不可以這樣教孩子。不過他因為讀了很多古書,而這些古書的教誨都是千年的印證,千年的智慧,所以是真實不虛,他也沒有動搖。結果他的小孩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他的父母改口了,他說怎麼有這麼乖的孫子,時時都會打電話問候我,見到我還會幫我按摩、幫我倒茶,他的父母開始轉批評成歡喜。他的兄弟姐妹更不一樣,因為他的兄弟姐妹的孩子,一、二十歲以後行為都偏頗了,因為小時候太放縱、太驕寵,所以他的兄弟姐妹打電話跟他求救,叫他來幫他管孩子,已經跟他要錢要到他受不了。所以人要有智慧,要看得深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且這個近憂很可能很快就到了。
我跟朋友說:現在的孩子可能八、九歲就會頂嘴了。他們回答說:哪還要等八、九歲,三、四歲就會了。而且這個頂的功夫很高,叫一言九頂,你講一句,他就頂九句,還不用打草稿,有沒有?所以我們又回想到昨天「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寵孩子他就不孝。盧叔叔教育他兩個孩子也很嚴格,他跟他的孩子提到,他說父母給你們最大的財富就是家庭教育,你們要讀書我們都全力支持,但是父母所留的一分錢都不會給你們,因為這錢是取之社會要用之社會,這些錢往後都要投入慈善的事業。諸位朋友,從小對孩子講這番話,對孩子的內心有什麼影響?這個從小講跟二十歲才來講不一樣,二十歲的時候講他會跟你拼命,但是從小講,這股正氣孩子很自然就領受,所以他從小對父母非常的崇敬、非常佩服。
我們也回想到古人也提醒我們,你縱使再有錢也不可以讓孩子知道,你可不要統統告訴他,然後有一天坐在車上,開在馬路上,你幾個孩子開始說:媽媽,那棟房子是我的,那一棟是姐姐的,他們都先分好了。所以「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這些教誨都不可等閒視之,你等閒視之,等你發現不對勁了,都為時已晚。當一個孩子天性很賢德、很有底子的時候,你又給他很多的財富,他的志氣都消磨掉了,不願意努力了;子孫的根性比較不好,比較頑劣,你又給他很多錢,那他習性的助長會快速發展,則益其過。所以盧叔叔這番給他孩子的叮咛也一直貫徹到現在,當他的孩子要出國留學,他也跟他交代,你到外面去,我給你的零用錢都是差不多剛剛好,你假如亂花,自己負責;你假如到國外去帶了一個黑人、帶了一個白人回來,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系。這叫丑話講在前頭,而且這樣的叮咛讓他的孩子專注在課業上,因為「少者戒之在色」,讓他不要分散注意力。
後來他的孩子要回國以前給他媽媽打了一通電話說道,他的錢不夠買飛機票回來,希望家裡能寄些錢過去。媽媽接到電話心裡怎麼樣?馬上撲通撲通很著急,趕快要去匯錢。結果正要走出門,盧叔叔就把他太太叫住,他說:來來來,過來過來。確實世間有兩種人最好騙,一種就是媽媽,一種就是老師。就請他太太坐下來說:來,我算給你看,他現在手上的錢剛剛好可以買機票回來,因為他太了解他老爸,知道一回來一定不給他任何經濟的支持;因為他學業已經結束,以後都要靠自己,所以他想要留一手,比較能有轉回的余地,不要給他寄。後來還打了二、三通電話,沒給他寄,他就乖乖飛回來。
結果一回來果不其然,他爸爸說:你已經長大了,自己出去獨立生活。在台北的房價不便宜,他的孩子出去找工作,剛好遇到一個連鎖的教育企業,那個老板應征他很驚訝,跟他談了二、三個小時,談完以後就對他說:這個企劃案真的是你寫的嗎?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怎麼可能寫出這個東西?還針對企劃案跟他有很多的討論跟詢問,當然他也是對答如流,後來這個董事長要找他來當秘書,就問他:你要多少薪水,你開。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去應征的時候,董事長跟他說你要多少薪水,你自己開。當然董事長從言談當中也知道這個年輕人有沒有分寸?有,他開也不會開得太過火,是吧?但是這樣的一個信任,也可以讓這個年輕人覺得倍感尊重,所以就很順利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
盧叔叔剛好在這十多年來,因為他待過很多的企業。他不是換工作,而是因為他的工作叫企業的醫生,他是專門解決企業危機;這家企業有困難了就聘他去當總經理、當總裁,去了兩年把它整頓好就還給企業家,所以他就有換過幾個工作。在這過程裡面,很多的下屬對他很佩服,縱使他離開了這個企業,也都跟著他學習,把他當師長看。他也常常每個禮拜天早上四、五點去爬山,然後後面就跟著一群年輕人,邊爬山邊請教學業問題,事業還有家庭問題,所以這麼一群年輕人也都跟他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這群年輕人都比他的孩子年齡大了幾歲,所以他的孩子也可以跟這些兄長學習。
盧叔叔已經料到他的兒子第一個月一定會撐不過去,就交代這些大哥哥、大姐姐,說假如我兒子跟你借錢你可以借給他,但是不可以超過一萬塊錢,先交代一下。一般母親假如孩子沒錢,你們會怎麼做?趕快幫他送過去,又怕假如他沒錢,去偷、去搶怎麼辦,擔心過多。我們自己要對給孩子的教育有信心,假如扎了十多年的家庭教育,他還要去偷、去搶,那你就交給社會去教他。當他犯錯被社會處罰,也是一種教育;但是不會那麼慘,只要你真的用心教,這個根扎得牢,自然風吹雨打也不怕。所以他的孩子就跟兩位長者各借了五千塊,然後盧叔叔也交代,時間一到,馬上去跟他要,不可以讓他拖,所以當天他就把錢都還了。第一個月還了一萬塊,第二個月以後就再也沒有借錢,撐過來了,所謂否極泰來。你看,他的孩子生活獨立了,經濟獨立了。所以教育孩子應該給他更多磨煉、歷練的機會,他愈能夠自己負責任,你對孩子就愈省力。好,所以我們要抓到如何教育好孩子的綱領所在。
每次演講我們都會看到鮮花,人一看到花,看到樹上的果子,心情都特別愉快,但是要有好花、好果,首先要做什麼?要種好的因。我常常會問一些老師跟家長什麼是教育?假如我當小學校長,然後應征老師,我第一句一定會問他什麼是教育。諸位朋友,什麼是教育?當我們這個時候腦子一片空白那就危險了,當我們對教育的重點不清晰,而孩子已經十多歲了,請問在這十多年來,我們在孩子的心田裡面布下了什麼種子?是會開好花好果的種子還是已經下錯了種子,現在已經在收惡果了?所以確實教孩子不是前提,教自己才是重點,俗話說「教兒教女先教己」。自己對教育都不清晰,自己的修身、德業都不夠的時候,很難把孩子教好。
中國有一本很重要的經典《說文解字》,把教育做了很好的诠釋,「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謂上行下效。諸位朋友,我們待會兒念到的經句相當的少,但是卻都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所以其實事情並不復雜,我們自己把它搞得很復雜,只要你掌握綱領,綱舉自然目張,所以上行下效,威力特別強。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一位女士她學習經典以後,回到家對她的公公、婆婆都鞠九十度鞠躬禮,客人來了也是如此。有一天剛好跟公公、婆婆在吃飯,她婆婆可能要對她發點牢騷,她夾起菜就往她婆婆的碗裡放,婆婆本來要唠叨幾句,突然話就沒有出口,然後接著說:你學得不錯。當我們把《弟子規》的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保證婆媳關系也會有很好的發展。她的孩子兩歲多,最會的一個動作就是鞠躬,而她並沒有教他,所以這是耳濡目染,自然就學到了。
我記得從小都是跟爺爺、奶奶一起住,我們家我奶奶特別節儉,所以只要她走過的地方電燈一定都會關掉。小時候覺得怎麼這麼省,後來長大以後,奇怪我們也變得很會關電燈,習慣,潛移默化。我的印象當中,我的父親從來不按喇叭,常常都有一句口頭禅「再怎麼快,也不會差它五分鐘」。很多人開車就急性子,就一直按喇叭,後來我發現我開車的時候也從來不按喇叭,確實我們好的習慣孩子在學,壞的習慣也在影響。有一位法官剛好他們舉辦同學會,他們都是法律系畢業的,平常每年的同學聚會大家都聊什麼?大部分都是言不及義,好行小惠得多,或者就炫耀我現在有多少財富,很少能夠真正聊到彼此的生活,甚至於進德修業。因為他有一個同學已經開始接受這些老祖宗的教誨,所以就主動安排他自己來上台分享。他這麼一分享就讓所有的同學產生共鳴,大家也把他們在家庭、在事業上的收獲都分享出來,他們今年的同學會就格外的有意義。
其中一個已經當了法官他就提到,他說孩子好象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講話很快,孩子講話也很快;我們對人沒有禮貌,孩子也會無禮;我們很節儉,孩子也很節儉。我記得我在剛到海口的時候,坐在公車上,看到一個女士帶著她的小兒子走在人行道上,他們兩個人各拿了一枝甘蔗,我就看到這個母親往她的右邊吐了一口甘蔗渣,我的公車就緩緩開過去,我一直想要看下一幕演什麼,但是我沒有看到。下一幕是什麼?她的兒子一定往他的左邊怎麼樣?然後整排人行道剛好有兩排甘蔗渣。當我們理解到上行下效無時不在的時候,為人父母要演一場好戲,要當榜樣;不只是父母,你為人老師、為人領導者也是一樣,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記得我第一年帶班,第一年帶確確實實是戰戰兢兢,因為比較沒有經驗。剛好有一天我們開運動會,帶著學生到操場上去排隊,我要回教室去拿點東西,一回來碰到了一個家長,一位父親,他剛好利用我們在排隊的時候上了我們教室,還帶了一些飲料,結果一看到我他很驚訝,也很生疏,有點不好意思。我們從這位父親的一種舉動看得出來,他常不常到學校找老師?不常,所以有點不習慣。我就跟他問候一下,他接著就跟我說:蔡老師,我的孩子比較聽你的話,不聽上一個老師的話。我們是受之有愧,剛開始帶也帶得不好。接著他說:我兒子就提到,他說從前那個老師說大家吃飯一起吃,可是學生還在用飯的時候,老師就在後面開始吃了。所以父母、老師的一句話講出口,孩子都盯著眼睛在看,看你有沒有做到。
接著他又說:蔡老師,你說大家一起吃,可是你都比他們晚吃。因為每次學生用好飯菜,我站在講台上都會先教他們一句俚語,因為人最重要的要不忘本,而這些俚語都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要珍惜。每次跟他們講完俚語就開動,開動完我會開始檢查他們盤子裡面的菜,現在的孩子偏食很嚴重,所以我要落實《弟子規》「對飲食,勿揀擇」,一看那個菜才二、三根,我馬上對他說:要不要老師幫你服務一下?他馬上乖乖的趕快再去夾一些菜,假如我幫他服務就會很多,所以這巡視下來,我們再坐下來歇一會兒,很多學生都已經吃飽了。所以你看,老師有沒有以身作則,甚至於你是公司的領導人有沒有以身作則,都會讓你的晚輩跟下屬看在眼裡,所以「教者,上所施,下所效」。
育是什麼?「育是養子始作善也」。養孩子使他能做一個善人,教育的目的是教他做一個好人,這個主軸不能錯。我在應征老師的時候寫了一句話「古人讀書志在聖賢,現在人讀書志在賺錢」。所以你目標錯了,整個學習就偏頗了。諸位朋友,當一個善人會不會有事業?會不會有家業?自然可以水到渠成。因為他做一個善人的目標,從小他就懂得要處處替人著想,處處替人服務,他有這個動機了,他的能力自然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提升,所以眼光要看遠才對。
教育有兩大主軸,這兩大主軸在《禮記•學記》也講得很清楚,「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教孩子不外乎這兩個重點,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本善要透過緣分,透過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來長養,善才能夠彰顯,這是長善;「苟不教,性乃遷」,一些壞的習慣、習性要趕快導正,所以要救失。諸位朋友,我們現在離鄉背井在巴黎,你現在煩惱的事也沒用,現在完全靜下心來,把這兩大主軸的核心抓到,回去才能對症下藥。對症下藥要對誰下藥?不是孩子,教兒教女先教己,你這個核心不抓到,你學的方法再多,絕對徒勞無功。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這根本抓到了,你的為父母之道才能夠成就,你的為君之道、為人領導者之道才能成就。
而這個本在哪?本就在《大學》說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根本」,修身的根本在哪?我們現在已經抓到修身是根本,如何修身?從哪裡下手?所以我們思考要把它思考到根本上去。《中庸》說的「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一個人的修身從時時能替人著想下手,有這份仁德之心,諸位朋友,仁德之心又要從哪裡下手?一個人會不會突然變得很仁慈?他仁慈的原點在哪?他如何學習關懷他人。所以《論語•學而第一》就提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是一個人仁慈之心的根本所在,必然是能關懷父母、關懷兄弟,進而推己及人,所以修身的大根大本還在孝道,還在父子有親。我們從這明白,長善當中第一要件是什麼?要教什麼?教孝道,這刻不容緩。孔老夫子在《孝經》裡面也提到「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從這裡開始。
諸位朋友,你有特別教孩子孝道的舉手,你有針對這個孝長期的給他引導、教導。很多人覺得這個孝本來就應該會,是不是本來就應該會?不盡然。有一個孩子他七歲,剛好他們在汕頭有一些很有愛心的老師,義務的教《弟子規》的課程,教了一個多月,結果就安排讓這些孩子上台來講一下他們的成長,他們的家長也都來了。這個孩子上台第一句話講道:我學了《弟子規》以後,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這句話有沒有味道?一句話就點出來,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之所在。我們常常說,他都那麼大了連這個都不懂。他就是不懂,因為沒人教。我們現在看到,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聖賢做人處事的教誨已經斷了二、三代了,其實我們這二、三代的中國人,內心都有很深的遺憾,很大的空虛感。很多的父母也很有心要把孩子教好,但是心裡沒底。現在我們已經踏上聖賢教誨的道路,我們應該用一顆寬恕的心去接納別人的不足,進而用我們的立身行道去感化他們,去引導他們,這點相當重要。
所以孝是德之本,那務本,本立道才能生。你孝道不教,他的德行沒有辦法開。俗話講「百善孝為先」,孝是百善之首,而孝不開百善開不了,百善就開不了。諸位朋友,你聽到這句話相信嗎?有這麼嚴重嗎?我也常在課堂上舉一個例子,我都請一位女士沒有結婚的,當然我要先判斷她沒有結婚,有沒有結婚看不看得出來?應該有點跡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判斷錯誤。我就請教她,假如一個男士追求她三年,真是三年如一日,這三年來都是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只要她有求他必應。然後都算日子,看她什麼時候生日,然後就去買九千九百,沒那麼多,買九十九朵玫瑰;她喜歡穿什麼衣服,有什麼嗜好,摸得一清二楚,投其所好。而且禮拜六、禮拜天還陪她爬山郊游,就是沒陪過爸爸、媽媽爬山郊游。所以你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真正陷進去就不是那麼好救了,所以女人的理智一定要從小培養。這個男士跟她求婚,叫她嫁給他。剛好這位女士的祖上有德,這位男士的鄰居剛好就是這位女士的長者,就過來跟她說:你要考慮清楚,這位男士對父母不孝敬,你自己看著辦。然後我就問她:你要不要嫁?假如她還猶豫的話,那後果不堪設想。很多女孩子確實也是馬上就說不要嫁,因為對父母都不好,對她的好是假的。所以要能分辨真妄,分辨邪正才行。
我們來分析一下,當一個孩子對父母不孝敬,他的人生有一個態度會缺乏,就是念恩的心,所以他缺乏道義、缺乏恩義。道義、恩義沒有滋長,會長出來什麼來?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長出了什麼?沒有道義,只有唯利是圖,只有利害。當人的心中沒有道義的時候,只有利害為標准,那人與人相處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安全感?現在人為什麼憂郁症很多,因為都沒有安全感,連自己的另一半他都不信任。
當他是利害來衡量標准,而利跟害變化莫測,今天是利,過三天說不定就變害。所以現在能積極追求你,是因為你年輕貌美,說不定還當個小學老師,工作穩定,他會全力以赴。等三年以後你幫他生個兒子,因為當母親很辛苦,臉上長了幾條皺紋,又沒有用SKⅡ,他在外面工作又看到比你更年輕貌美的,而他只有利害,想要獲得的東西他會不擇手段,所謂「欲令智迷,利令智昏」。這麼多男人把家庭毀了,都是當下完全控制不了他的利欲熏心。所以當利變成害,害要怎麼樣?害擋在他前面他就要把它剔除掉。這個除害動作一下去,離婚率上升,離婚率的上升又帶動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犯罪率也隨著上揚。針對這一點我也去請教過海南一位監獄的長官,我問他:到監獄去的家庭狀況如何?他說:六、七成都來自於不健全的家庭,我們可以冷靜分析看看,當他家庭教育的根基都不牢,一到這麼染濁的社會狀況,絕對是兵敗如山倒,很快誤入歧途就身陷囹圄被關起來。
當一個社會的犯罪率愈高的時候,社會就沒有安全感,大家生活的品質也會往下降。所以諸位朋友,你現在晚上走在路上,背皮包敢不敢這樣背?都怎麼背?都背在肚子前面對不對?走起路來都很緊張,這都會減短我們的壽命。我們來看,犯罪率提高了,離婚率也提高了,很多的國家把大量的經費放在哪?放在要結婚的人來上課,上三天、上五天,然後要結婚的人來上課,這樣看能不能降低離婚率;關起來的這些人來上課,看能不能以後不犯罪。這是從本著手還是從末?從末。所以你看監獄裡面,我們難得看到一個回心轉意,回頭是岸的人,有沒有?很少,有,但是比例高不高?不高。
我們《禮記•學記》開篇就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一筆錢要拿到哪?拿到幼兒園跟小學教育,他的德行才能夠確立起來,結果現在教育裡面花錢花最多的是哪裡?大學。所以人要活得明白,不讀古書是不可能的,不讀經典是不可能懂得判斷,而教育的核心根源在哪?在教孝道。一個人有孝他才有道義,有道義他才不會離婚,才不會犯罪,所以要解決社會這些問題,要回過頭來教孝、教道德,所以教孝刻不容緩。
我在北京地質大學講課,講到孝道,這些大學生可都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寶貝,也都是寵愛很多。但是當我們講到孝道,講到父母的辛勞,我在台上也看到很多的學子當場都掉下淚來。他不是不懂得要孝,他不是沒有善良的本性,是我們有沒有去給他啟發。所以講完課,有幾個男同學跑到前面來對我說:蔡老師,我們最缺的就是這些課。他講得很激動,一個男同學要講得這麼激動也不容易,確實人之初性本善。而這個道德的因緣,只要能夠讓他們遇上,他們也是歡喜來學習。好,所以長什麼善?長孝道。
我們也可以冷靜思考一下,在我們走過的人生所見過真正成功的人,他們都具備哪些特質?來,諸位朋友,您說說看,剛剛的前提是你見過真正成功的人。真正,你不要他四十歲的時候是大老板,六十歲的時候事業敗下來,這算不算成功的人?不算。你說可是他以前當過大老板。很多人當大老板是靠福分當大老板,不是靠智慧當大老板,很多還是他祖宗的余報在支持他,而禍福相倚,這個福分他不珍惜,他還自以為是,也不謙虛,慢慢的就眾叛親離。所以諸位朋友,假如你是老板,你絕對不要讓你的孩子一進你的公司就當主管,這樣是害了他,因為你不讓他從基礎開始做起,他哪知道你創業的荜路藍縷,所以拿得愈容易就愈不懂得珍惜,所以往往福報花光了,企業就垮下來,所以這個不算真正成功的人。
諸位朋友,要具備哪些特質人生才會成功?孝道,還有沒有?仁慈之心。他有一份仁慈之心,自然能夠凝聚很多的人才,你都不替人著想,誰要跟我們在一起。還有沒有?要誠信,信用才能建立事業,要真誠別人才會歡喜與我們交往。還有沒有?謙虛,你看這個謙虛太重要了,六十四卦,《易經》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六爻都是吉,就是謙卦。所以謙虛重要,荀子也提到,所有事情的成敗,「百事之成,必在敬之」,恭敬;「其敗也,必在慢之」,傲慢再大的企業也會垮掉,不只是企業,帶兵也如此,所謂驕兵必敗。好,這是善的部分,待會我們來討論救失,孩子現在有什麼急待修正的壞習慣。謝謝各位。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集)
2005/6/2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8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教育兩大主軸,第一個是長善,第二是救失。在《了凡四訓》裡面也提到「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因為過不改,我們的心就在虛妄迷失當中,很難施展很多的善;假如過失不改,就好象一個水桶底下破了洞,你再注入很多的水,終究還是會被漏光了。所以救失的工作也是不能等待,因為習慣成自然,不管好習慣跟壞習慣,自然以後就不容易改過來,所以好習慣保持,壞習慣趕快改。
諸位朋友,你觀察的結果,現在的小孩問題在哪?(真是太平盛世),有哪些問題?沒有耐性。沒有耐性叫他練毛筆字,耐性就在一舉手一投足當中練,他每一筆一畫能夠定下心來,這個寫的過程他的內心就在調整,所以書法能夠寫個二、三個月,那孩子的氣質馬上就變了。還有沒有?哪一些?懶惰。你們講的怎麼我都有。來,沒有禮貌。諸位朋友,這兩件事是一件事,你看這些是不是成敗的關鍵?人生成敗關鍵,所以長善即是救失,救失也在長善。好,還有沒有?自私、傲慢。傲慢的根源是無禮,他有禮貌怎麼會傲慢?一個人會無禮、會傲慢,其實都是自卑感作祟,你看現在的年輕人哪有什麼本事,就很傲慢,但是內心沒啥東西,他必須打腫臉充胖子,然後他要告訴你,我已經長大了。他是身體長大,不是思想長大。
再來,我們就列十條好了,所謂十大罪狀。頂嘴、無禮、浪費、奢侈、脾氣很大、任性(任性也是脾氣大)。好,我在海口的時候,成立這個單位在海口也是第一家,所以很多來的家長也很好奇,國學啟蒙中心。第一個關心的問題,你們的錢從哪裡來?奇怪,都不關心他兒子,都先要問錢從哪裡來;再來「啟蒙」,這個蒙是《易經》的一個卦象,天地初開,萬物都還很脆弱,這時候要好好保護它,所以從這個蒙卦延伸到教育小孩。他一生出來,身心各方面都不穩定,所以你要把他的根基扎好。《易經》說「蒙以養正,聖功也」,你把孩童的人格,把他的正確價值觀確立好,那他會終身受用,所謂三歲看到大,六歲看到老。所以說童蒙養正是多麼神聖的功業、功德。諸位朋友,所有留名青史的聖哲人大半都會提到他的母親,孔子、孟子都是有好的母親教導,才能夠有這麼頂天立地的志向。
這些家長一進門,剛好我們的場地比較大,離辦公室也要走個幾十公尺,我就陪著他們走進來。一路上他就開始講:我的孩子脾氣很大,我的孩子很懶惰,我的孩子又沒有耐性,我的孩子又很自私。就一路上也沒有什麼停頓,真的是如數家珍,一一都把它點出來。後來進了辦公室,我就請他先坐下,然後我去倒一杯水給他,說:你一定很口渴,講了這麼多話,來來喝杯水。接著我就問他,我說:孩子沒有耐性是結果,請問原因出在哪?孩子很自私是結果,原因出在哪?孩子很無禮、很懶惰是結果,原因出在哪?你有沒有看過孩子從小很懶惰,生出來就不想動癱在那裡,那你要趕快帶他去看醫生,每個都活蹦亂跳。為什麼養到最後十七、八歲了,放假都癱在那裡看電視,動都不動?還滿有定功的,定錯地方。對,你不能看那個結果,這都是長期的形成、長期的影響,因種錯了。
家長每次我這樣問,他們都會露出驚訝的表情,雖然他沒說話,我知道他的意思,怎麼從來沒有人這樣問過我。有一個母親她去找了一個教育專家,就講出了她孩子的一些情況,這位專家就對她說:你兒子小時候系鞋帶系不好,你是不是從此就買那個沒有鞋帶的給他穿?這個媽媽說:對。你兒子洗碗,洗了之後把衣服弄髒了,你是不是以後就叫他不要洗?她說:對。你的孩子整理他的房間整理得亂七八糟,後來你就幫他做了?她說:對。然後接著又說:你兒子考上大學,是不是你拎著行李跟他一起去的?她說:對。她的表情愈來愈激動。他說你兒子大學畢業以後,是不是你竭盡各種關系去幫他找工作?她說:對,你怎麼知道?那我怎麼辦?她問說:那我下一步怎麼辦?他說:你別著急,你就好好把錢准備好,你兒子生病了,你就帶他去看醫生;你兒子娶老婆了,你就准備買棟房子給他住。這樣能不能解決?很多呈現出來的問題都是從小教育失當,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這個時候我們要不著相,你看中國字說思想,什麼是思?思就是你的心分成好幾塊,這塊是我兒子,這塊是我先生,然後你就分得很清楚,所以你表現出來就是自私,你的孩子就學不到仁慈。思是分得很清楚,很會計較;想是什麼?心上面有個相,執著了,我的兒子都這麼大了,不能教了。所以不是你的孩子把你擊敗了,誰把你擊敗了?你自己的想法固執,這個時候不能順著自己的煩惱對應事情,要想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之初,性本善」,你要信任他。
我們這一年多來很深刻的感覺,不管他的年齡多大,都能夠接受,能夠勇於改正。當然前提你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甚至為人企業的領導者,你的榜樣要做得很好,這樣才能感動別人。就好象昨天提到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聽了三天課,隔天就起了個大早幫父母做早餐,這個時候你的心裡要贊歎;可不能每天在那裡想她到底能撐多久?這就是你的心又著了相。其實最高難度的就是引導你的另一半,因為你打從心裡不相信他會變好,這樣就障礙重重,所以要不分別、不執著,然後從自己本身開始做起,相信必然可以收水到渠成之效。
我們首先看這個耐性,現在的社會生活很緊湊,所以我們看到孩子跟父母之間的對話,最常講的一句話叫快一點、快一點!從小就被這樣催促得很緊張,所以心很浮躁,定不下來。我們看到之前舉的七歲的孩子,上台來第一句話是「做人原來要孝順」,這個孩子的第二句話是:我還沒學《弟子規》以前,每天想著如何謀害父母。本來他的媽媽高高興興要來聽他分享,結果他這句話出來,他的母親非常錯愕,接著痛苦的掉眼淚,坐在底下一直哭。諸位朋友,我們知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孩子在做什麼?當我們完全忙碌在工作之中,人很難很敏銳去洞察到別人的狀態,你也很難細心的去關懷家人。
你看中國字「忙」,什麼意思?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亡,心死了叫忙,所以以後不要說我很忙。那要用什麼字?所以心死了你就很難去看到別人的需要,去付出、去關懷,慢慢的眼睛也看不到了。你看很多四十幾歲的男人,好象也賺了不少錢,突然有一天他太太過來,我今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跟你談。什麼事?我要跟你離婚。他還說怎麼會這樣?到底他的太太跟他的心離多遠他知不知道?看不見。跟孩子溝通沒三句就罵起來,他也莫名其妙,因為跟孩子心沒在一起,沒有那一份信任,他為什麼要聽你講?這個就盲了。到最後遇到這些人生的情況,他說我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人生搞得這麼糟,所以他覺得茫茫人生,茫茫然。
成龍有一次興高采烈要去接他兒子下課,結果去了以後等半天沒等到。剛好遇到他孩子的老師,就走過來跟他說:你兒子都初中了,你還到小學來等。現在這樣的父親不在少數,真的,我問過很多父親,他不知道他兒子念幾年級,幾班那更不用說了。所以人要冷靜,這麼努力工作的目的在哪?難道是那個變化的數字,從一千萬變二千萬嗎?從二千萬變三千萬嗎?當是那樣的數字的時候,其實它只是一個數字,它已經不會影響你最起碼的物質生活。而我們去經營財富的初衷是什麼?是不希望家人挨餓,再提升一層是希望有好的家庭生活,所以人做事,往往做到半途的時候,把本來的目的忘記了,到最後你就會茫茫然。所以經營家庭、經營事業絕對要不忘初衷,不然走到半途會被名利蒙住了雙眼。
當父母都在名利當中追逐,把這個名利的心又加諸在孩子身上,講好聽一點叫做望子成龍,講不好聽一點就是要讓孩子給他有面子,所以把他的學習排得滿滿的。孩子每天就好象在趕場一樣,下完課馬上到安親班去,禮拜六、禮拜天的學習也都排得很滿,我還有學生說他最不喜歡放假。當父子沒有親情的互動,都是這些要求他去學習,他焦躁、他埋怨的心慢慢開始積累,父母又沒有去體察他,那一份怨就愈積愈厚了,所以才會講出這句話。這個孩子還沒有講出這句話以前,在他父母的心中他是什麼孩子?好優秀,彈鋼琴也得名,跳舞也得名,他都以他為榮,所以人要活得明白。
而學習絕對不是學得很多他就能學得好,學習學得很雜,其實已經跟求學問的方法背道而馳,所謂「教之道,貴以專」。你看我們在學校讀書,第一節中文學了四十分鐘,腦子還在中文的狀態,馬上下一節課數學,又要轉一個頻道,再過一節課英語,再轉一個頻道。一天課程下來,腦子都轉得怎麼樣?沒有定,定才能開智慧,雜亂不是學習的好方法。但是因為現在人急功好利,心很急躁,用的方法也沒反思,也沒有仔細去看看孩子學習的效果,好象覺得錢花了就好。
我自己的二姐她是博士畢業,她從初中一年級才學英文,而她讀博士期間還到好幾個國家用英文做專題演講。那為什麼她從初中才開始學英文,可以學得這麼好?有一個關鍵的字眼,叫定性。從小讀書已經把心能安定下來,能專注,只要有定性、有專注力,往後學什麼速度就很快;但是假如心亂了,不能專注,學的東西愈雜,沒有一樣精通,而且學雜了以後,他的內心會起一個態度「我什麼都會」,其實什麼都沒有深入。
楊淑芬老師從小她也沒有學一大堆才藝,她也是一門深入學書法,從五歲就開始學書法,我們看到《弟子規》的課本是楊淑芬老師親筆寫的。很多朋友一聽說是親筆寫的都嚇一跳,他們都以為是機器印出來的。為什麼能夠到這樣的功力?專注,楊老師在教學生書法的時候,不止訓練他的定性,她會告訴學生,第一個字跟第二個字之間距離要取好,不要太擠,就好象人跟人之間要懂得分寸,不可以太過分;行跟行之間你也要取好距離,就好像你的一天都要安排得得當,要過得充實有規律,所以在寫字當中也把做人的道理融進去。當她知道學一門藝術必須有定性,必須有耐性,她在這一門就成就了這些態度,往後讓她學篆刻、學國畫、學古琴、學音樂,她的進度一定比其它的人快很多。諸位朋友,你相不相信我現在去彈古琴也可以彈得不錯?心能靜下來,學什麼都事半功倍。楊老師也沒學過所謂計算機美術設計,但是她對於藝術的敏感度就非常高,因為她在書法當中已經形成深度的鑒賞能力,所以那個畫面一看,她馬上就覺得這裡不好,那裡不好,連專業的設計師都對她很佩服。
所以教育孩子不要雜亂,生活也不要太急促,不然孩子的耐性都喪失掉了。再來,我們提到孩子懶惰,我們在求學過程常常聽到長輩對我們講一句話:你只要把書讀好就好了,其它的事你都不用管。這句話有待商榷。在深圳的報紙曾經就畫了一幅畫,畫了一個大學生戴了一個學士帽,然後他的母親端了一碗飯夾給他吃。這不是笑話,這是真的,報導裡面就提到這個大學生因為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跟同學相處很沒規矩,把房間寢室搞得亂七八糟,所以沒有人願意跟他住;到老師的家裡,一進門,借老師的計算機,然後一邊打一邊吃東西,搞得地上都很髒,所以他們學校的老師也很怕他,看到他就趕快跑。後來學校不得已把他勸退,你還是回去。回到家裡,他跟他母親是死對頭,要他母親喂他吃飯他才肯吃。一個孩子的生活能力跟為人的態度如此,「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像我從小也是沒做啥家事,看起來就笨手笨腳,我記得我在澳洲學習的時候,我們輪流兩、三個禮拜要洗一次碗,洗的都是七、八十個人的碗筷,還有一些煮飯的鍋子、用具。我在那裡洗碗的時候,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該你干的活,你跑到天涯海角也得干。那你是要年輕的時候多干一點,還是到老的時候才來歹命、才來辛苦?所以生涯規劃,福分要放在中、晚年享,這才是真正的福報。所以我幾十年少洗的碗一次把它洗干淨,我記得洗那個桶很深,這樣刷。去完澳洲以後,到了海口也是自己煮飯、洗衣服,什麼都自己來。在洗衣服的時候突然想起一首歌,叫什麼歌?「世上只有媽媽好」,你們怎麼都知道。所以在這個當下感念到父母不容易,做了那麼多家事還要上班,卻從來沒有一句苦、一句辛勞的言語,所以人生要靠自己去體會。
剛好有一次我在洗的時候,盧叔叔從我的背後走過去,突然他就停下來對我說:看你洗碗就知道你太好命了。所以你看,連洗碗都把自己的底細露出來。我從這裡又體會到,一個真正有智慧、有人生歷練的人,他看你走路、看你的動作,他就可以判斷你有幾兩重。你們不要起雞皮疙瘩,人生只要坦蕩就好,有過肯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不要這段話講完以後,都不敢走到我們師長面前去了,「過能改,歸於無」,最重要。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有發展,他的生活能力、做事能力一定要好。現在的企業家絕對不是只看你那張文憑,而你只要讀書,什麼都不管,就是叫他只注重文憑。你的孩子假如是這樣培養,絕對跟不到真正有本事的領導人,所以你這個線要鋪得遠一點。
我是家事做得不多,但是還算有禮貌,因為有這個禮貌救了我。這些長者雖然看你笨手笨腳,因為你還有恭敬之心,還肯教你。我記得有一次我剛洗完澡出來,盧叔叔剛好走進去,他馬上就把我叫過來,他說:在團體裡面生活,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你所做的任何事不能影響到其它人,這是最基本的。你能不能幫助別人那再說,最起碼你的生活態度不要造成別人的煩惱。所以你看,現在地濕濕的,假如我們七十歲的老先生走進來滑倒了怎麼辦?你看你的頭發掉在地上,假如剛好另外一個朋友有潔癖,那他不就很難受。所以用完一個公共用具,一定要把它弄干淨再離開。接著盧叔叔說:你想學,我才教你。後來隔天要出門,我就跟盧叔叔講:盧叔叔,我這個人習氣很重,下次再發現其它的問題,甚至於是相同的問題,希望你也不吝給我指教、給我指導。後來在這二、三年過程,盧叔叔他也給我很多指導,透過面對面也好,或者電話當中,給我很多的提攜。
所以做事的能力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做家事他體會到父母的辛勞,當他能夠體會、感恩父母的辛勞,自然而然,他念書也會變得有動力。而他那個動力不是為了要得到父母的獎品,而是為了報一個父母的恩德,所謂「親所好,力為具」。那很多老師聽完課以後,他們就馬上在他的教學當中去落實德行教育。其中有一個老師就提到,生日是母親的受難之日,所以應該好好的幫父母的忙,而不是要禮物、要蛋糕。孩子其實很受教,他受的污染不多,一些欲望還沒形成,所以你一這樣教導他,他馬上就會調整。有一個小女孩她當天生日就跟她母親說,她要親手炒一盤黃瓜給她母親吃。一走進去,因為她個子不高,四年級,所以就搬了一個椅子踏上去,接著她就把油倒下去,油稍微噴起來,她就趕快去找一個手套,把自己的手套住。
諸位朋友,一個孩子應對事情的能力從哪裡學習起?從他從小做事當中,他的腦子就在動,所以你不給他做事,他的腦子就少思考很多事情,很多情境。所以現在高學歷變成什麼?高失業率。太簡單的工作,他覺得我學歷那麼高,不肯做;真正給他高的工作,因為他很多處理事情的能力都沒形成,他也做不了,高不成,低不就。你讓他多做事,他急中就生智慧,所以拿了一個手套套起來。接著把黃瓜倒下去,黃瓜裡面摻了點水分,所以這個油濺得更高,她情急之下就去把她父親的安全帽拿過來,這叫做全副武裝。好不容易把她的黃瓜炒好了,我不知道她滴了幾滴汗水,當她把這盤菜端出來,跨出廚房的那一步,這個孩子的內心有沒有轉變?有,她知道煮飯容不容易?不容易。心境一變,以後吃父母炒的菜會不會挑三揀四?不會,所以你要讓她多做事,習勞才知感恩。
我們常常在思考,很多處事的正確態度為什麼孩子都缺乏,你一定要把因找出來。我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去種紅蘿卜、種空心菜,種了一些菜,忙了二十天左右,把空心菜收成,然後煮了一盤。我花了二十天,他們花了兩分鐘就把它吃完,突然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很多事要有體會,這分感恩心才提的起來。做家事當中孩子就養成一個勤勞的態度,愈做第一個他的身體會好,愈勞動他的筋絡、筋脈就愈健康,做多了他的體力也好,看起來就動作靈活,就比較勤勞。再來,常做家事,他走到人群之中,他絕對不會等著人家伺候他,他會很主動的去幫忙,因為在家裡如是,到外面才能自然展現。今天他走到大學的寢室裡面,剛好看到其它的同學在打掃,他馬上會走過去:來來來,我一起幫忙。給同學的印象就相當得好,自然而然很容易融入人群。
我們思考一下,一個處處能夠付出的人,必然贏得別人友誼的雙手;但是假如在家裡都不做事,都只會看電視,到了寢室還是一樣,別人在那裡忙,他在那裡視若無睹。不止不幫忙,不幫忙的人保證會惹麻煩。因為他不幫忙,他不知道人家的辛苦,所以生活習慣不好,拿了東西,公共的東西又沒有放好,東西又亂擺,一定又把人家努力的成果搞壞了,慢慢他人對他就有怨言,所以要有好的人際,也要從處處懂得去付出、懂得勤快下手。盧叔叔也曾經跟我舉過一個例子,他說小時候他的母親會叫他去把隔壁家鄰居水缸的水把它提滿,去挑水把它裝滿。把水缸的水裝滿必須要來回兩趟才做得到,而每一趟都要走個把小時,因為要到河邊提水,所以這一趟做下來也要二、三個小時。而母親叫他的時候都已經四、五點,所以等他回來的時候,大家都吃飽飯了,飯菜也都涼了,他才自己默默在那裡吃。
諸位朋友,你會這樣教孩子嗎?什麼隔壁家的水缸水倒滿,現在連公寓門前的走廊都不肯掃了。盧叔叔有一次走下樓來,看到他們底下那一層的走廊很髒,他就敲敲門跟他的鄰居(他的鄰居在當小學老師),一開門他就跟他說:你這裡掃一掃,你們家裡看起來也比較舒服。結果這位老師馬上跟他說:你為什麼不叫對面的掃?現在人計較成什麼樣,他的下一代又教成什麼樣,所以人算不如天算,教得這麼自私。孩子的自私首當其沖的是什麼?一定是離他最近的人。很多家長還說:兒子,誰欺負你,你就把他打回去。那只拳頭遲早會到誰的身上?對。接著盧叔叔就跟他講:隔壁是租來的房子,而這個房子是你的,你也要注重你的生活品質。人的心量有多大福分有多大,所以給你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他的心量。
盧叔叔講到這段的時候他就提到,他在提水的過程也是相當辛苦,一步一步走,都很想停下來,停下來又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都是一步一步把它跨出去、撐過去。後來他在擔任總經理、總裁的職位,因為都是空降的元帥,所以難度特別高,壓力也很大。你要當空降部隊,這個公司本有的一些派系,你都要一一去把它化解,把它凝聚。有一次他到一個餐廳去幫他們改善企業,他說他進去以後卷起袖子,然後到廚房去陪這些廚房的工人一起洗碗,結果他就看到這些廚房的工人露出很驚訝的眼神。第一個,總經理還來洗碗,第二個總經理洗碗洗得比我還快,比我還要干淨,所以他們的內心怎麼樣?服氣。「勢服人,心不然」,你只拿一個職位要壓他,他敢怒不敢言,但是你用能力、用德行,「理服人,方無言」,所以具備了這些做事的能力,才能夠領導眾人,而這些能力都是在磨煉中形成。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所以中國人說「苦盡甘來」,這才是生涯規劃的正確順序所在。盧叔叔說他面臨很大的壓力,突然腦子裡都會浮現一個影像,就是他在提水。
所以在勞動當中、在歷練當中,一個人的意志力就不斷在提升。從小什麼事都不做的孩子特別脆弱,因為他沒有意志力。有一個學生他們家的小貓死掉了,後來他也自殺了,你看多脆弱,禁不起挫折。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在海口,母親罵他,兩個兄弟從十樓跳下來,一起跳樓,真是忍受挫折的能力相當相當低。所以教孩子這些關鍵所在一定要謹慎,要抓得穩。我們常說,教孩子做人做事重要,而這個做人做事我們一定要從生活點滴,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一點一滴去積累。
再下來,我們提到的是禮貌問題,剛剛我們也舉了一個例子,他的母親特別會鞠躬,所以她的孩子兩歲多,最會的就是鞠躬。我在深圳有一次講課就提到,我去澳洲遇到盧叔叔,我對他們也很有禮貌,而這個禮貌是從小就養成。只要有長輩到我們家裡來,我只要聽到聲音,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跑過去鞠個躬,叔叔好,阿姨好。他們都會露出燦爛的微笑,你這個孩子真乖。他很高興,我也很滿意,而這種滿意是從內心喜悅。因為當一個人在立身行道,在隨順聖賢的教誨,他學而時習的快樂是從內心出來的。那個時候有沒有拿巧克力給我?現在都不是這樣教,來,你叫叔叔就給你巧克力,差很多,這種快樂是外在刺激;有巧克力才快樂,下次沒有巧克力了,叫不叫?那就麻煩了。所以長的不是德行,長的是欲望。
所以這個習慣給我的人生增加了很多的經歷,也增加很多助力。有一次我在坐電梯的時候,一上電梯進來一個女士,跟我母親年紀差不多。她一進來,我就問她請問你上幾樓?諸位朋友,你上樓都會這樣問的舉手?所以我們很希望人與人有人情味,希望社會能夠和諧、能夠和睦,這個目標必須從哪裡開始走?必須從哪裡開始落實?從每個人與人的相見互動當中去落實,不然這麼高遠的目標不可能達到。所以今天假如我們巴黎的朋友,假如有一百多個人,這一百多個人回到他的社區,他的住處,上電梯的時候都問說請問你上幾樓,突然就會覺得巴黎的天空格外的晴朗,被關懷的人也會覺得那天情緒很高興。
我接著就跟這位長者說:你好,我叫蔡禮旭。這位長者說:你好,我叫丈母娘。這種例子不止是這一個,有一次有個女士她介紹我,她說:這個叫禮旭。他說:你的女婿嗎?我怎麼不知道你有女婿了。所以我爸爸給我取這個名字取得太好了,第一個好處,禮旭裡面有個「禮」,假如我很無禮的時候,每個人叫我的名字,我都全身不自在。人家叫你禮旭、禮旭,你還無禮,那我一定會減壽命。所以因為這個名字,就時時提醒自己要有禮貌,而且不止要有禮貌,要像九顆太陽,這個「旭」字,九顆太陽一樣要大放光明。我記得我到觀音國小去當老師的時候,我們一個同仁他是行政人員,剛好我剛去,他要問我一些基本資料。他爬到四樓跟我詢問以後他就准備離開,走了二、三步又回過頭來看我,他說:我從來沒有看人笑得這麼燦爛。但是人要笑得燦爛,要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沒有什麼好爭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慢慢內心就會有喜悅。所以他這麼一問,我都有點不好意思,但是也由於這個笑容跟他結了一個好緣,我就把一些經典送給他,後來也跟這位同事處得很好。所以這個名字第一個好處。
第二個好處就是上了年紀的女士看了我都格外的親切,所以我這個女婿已經做到全世界來了。習慣成自然,後來我上《弟子規》上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所以學了,我馬上回去就開始問所有寢室這些長者:這位長者,您幾年生的?比我父親大,我馬上跟他鞠一個躬,譚伯伯,您好;另外有一個叔叔姓陳,比我父親小,馬上跟他說陳叔叔,你好。結果這個盧叔叔就跑過來說我也要。我後來才了解,這些有智慧的人確實很仁慈,他怕年輕人不識貨,主動過來給我們機會。所以讀古書的這些長者,他們行為的一種存心,我也是從這幾年遇到這些良師,遇到這些善知識,才慢慢去印證。
後來我給盧叔叔鞠了一個躬以後,隔天他把我叫到客廳,獨自跟我聊了二、三個小時的話。他在外面講課很貴,他給一家公司做顧問,一個月見四次面,見一次面三個小時,總共十二個小時,要給他十萬台幣,所以他的時間是很寶貴。但是我們卻因為有一個恭敬的心,得到了他的提攜。我這段話講完,很多的家長很驚訝,他們本來不重視禮貌,聽完以後觀念就轉了。好,這節課我們就先上到這邊,謝謝。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九集)
2005/6/2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9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們提到教孩子禮貌的重要性,所以有家長聽了這席話以後,他的孩子就有很大的轉變;在還沒有聽以前,他也都跟學校老師講,說我的孩子從小就不叫人。有沒有可能從小就不叫人?當父母有一些固執的想法,很可能他的孩子就沒有辦法有好的引導、好的學習。所以父母所看重的價值觀,無形當中都在引導孩子往那個方向去走。假如父母很貪財,孩子也很貪財;父母很好學,孩子自然也很好學。
也有家長就反應到,我的孩子不愛讀書。不愛讀書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裡?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家裡吃完晚飯,休息一會兒,爸爸、媽媽就進房間看書。那麼小的年紀,其實也想看電視,但是走到父母房裡看一下,繞兩圈,父母都在看書,就不敢大搖大擺在那裡看電視,很自然的就上樓去了。不看電視習慣了,自然也不喜歡看,所以到了初中、高中,往往都是我的母親上樓來叫我們三個人(我有兩個姐姐),叫我們趕快去睡覺,不要再念了。很多我父母的同事,他們都會問我父母:你們孩子怎麼教的?怎麼都不用督促讀書,不用督促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我的父母都會回答:我們不會教,我都沒有教。確實,在我母親的感覺裡面,她沒有教,因為她沒有用嘴巴教,她用什麼?對。但是她在做這些行動的時候,她覺得本來就應該這樣,所以她不覺得她有特別要教孩子。
當我們的家長對身教的認知不夠,而把教育只放在嘴巴,反而效果就會相當有限。我常常在跟一些家長舉一個例子,假如你今天坐在電視機前面在那裡看電視,你的孩子也坐在旁邊,你就對他大聲的說:你趕快去看書,不可以看電視。這孩子依依不捨往房間走去,走到了樓梯口,還站在柱子前面站半天。這個時候你會下最後通碟:你假如不上去的話,我就家法伺候。他迫於無奈才上樓去看書,雖然他坐在書桌前面,但是他的心在哪裡?所以我們教孩子要看到實處,不能只看到表象。
很多家長都覺得,我孩子每天都在書房看書,到底看了什麼書他也不知道。所以我們對孩子要更深入去了解、去體會,當然身教的效果特別好,包含剛剛提到的禮貌。有一個老師她帶著她女兒到一些親戚家,遇到一些親戚,她馬上就拉拉她女兒,或者拉的時候沒什麼用,就按一下,給她扭一下,她的孩子才有點不耐煩:阿姨好,叔叔好。有時候一天下來,她的女兒就跟她說:媽,我好累!要問那麼多人,問得我喉嚨都快沙啞了。所以這個方法讓她自己跟她女兒都覺得很辛苦。後來她轉了一個念頭,她不再要求她的女兒,只要遇到親友,她都是主動問好,也很自然,過沒有多久,她就感覺到她的女兒自己主動的就跟這些長者問好。所以我們還是要道法自然,從己身開始去做起。
有一個小孩她在幼兒園上課,她對每個老師也都不打招呼的。後來她的奶奶聽了課以後,隔天她的孫女來到學校就對每個老師畢恭畢敬的問好。學校的老師都很驚訝,怎麼一天的時間有這麼大的變化?老師也回想到,這個孩子昨天晚上應該鋼琴也沒彈,然後舞也沒跳,所有的事都停下來,只做哪件事?只做行禮問好,可能練了好長一段時間。所以孩子不是不能教,端看家長是否有正確的態度。
最後還有自私,自私就是只想到他自己。一個孩子假如不自私,會處處替人著想,很多壞的習慣自然而然就不見了,所以這個存心是一個根源。那孩子也不是先天就自私,所以人都比較健忘,無法判斷出這些行為形成的過程。我會跟家長提到說:我們回到過去在孩子一、二歲的時候,全家一起吃飯,爺爺、奶奶也在,還有小孩在,為人父母者在吃飯的過程,你把菜夾起來,第一口菜給誰吃?諸位朋友,給誰吃?我好象很少看到給爺爺、奶奶吃的場景,基本上在餐廳裡面都看不到。所以這個菜夾給了小孩子吃。父母夾以外,爺爺、奶奶也很疼孫子,當然也不落人後,馬上也幫孫子夾菜,所以孫子碗裡的菜特別多、特別豐富。
從夾菜當中我們也可以判斷出來,家裡誰的地位最高?我們成人在事業上有點成就,就已經覺得不可一世,連成人都只要有這個名利的時候就會晃,腦子就會晃,就會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更何況是一個這麼小年紀的孩子,你就把他捧得高高的,他絕對不可能不傲慢。所以地位已經出來,他是家裡最高指導單位,所有人都要聽他的使喚,小皇帝、小公主就出來了。俗話又說「伴君如伴虎」,所以小皇帝的脾氣一定怎麼樣?一定很大。現在的小孩十個裡面幾個脾氣不好?真是不少,根源在都以他為中心的時候,他自私自利。只要自私自利,他想要的東西要不到,他會發脾氣,所有人給予他的,他都視為理所當然。
《大學》裡面提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以連夾菜都要有正確的先後順序。你菜夾錯了,我們沒有做出為人子之道,相同的,孩子就學不到為人子之道。所以很多生活的點滴,都是在倫常大道之中,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有做人的道理都在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所以我想到這裡也很欣慰、也很歡喜,我爸爸菜沒有夾錯,假如我爸爸夾錯了,我現在就沒有辦法在這裡講課了,因為我是有相當的條件可以當敗家子;我是獨子,又是長孫,又是長曾孫。我記得小時候去給曾祖母掃墓,小小年紀就跪下去,結果抬起頭來一看,我的名字居然在墓碑的第一個位置,突然肅然起敬。
中國重視家族確實有好處,你身為長子、長孫的人,從小就有一份責任心,我就必須當這些堂弟、堂妹的榜樣。有這樣的身份,假如父母、爺爺、奶奶依然對我很寵愛的話,那恃寵就而驕了,所以父母並沒有這麼做。我回想小時候,父母把水果拿出來,首先都是先給爺爺、奶奶。孩子的心非常敏銳,當你做出孝的行為,孩子看了,也會生起一種恭敬效法之心。年紀比較大了,有資格去開冰箱了,自然而然也是先給爺爺、奶奶吃。爺爺、奶奶最高興的是什麼?就是他的子孫很孝順。所以爺爺、奶奶也很歡喜,我看了也很滿意。
現在有些母親她買了當季最貴的水果,買回家以後先把它藏起來,等公公、婆婆都去睡覺了,你們怎麼這麼有經驗的樣子!人算不如天算,千算萬算比不上老天爺一算,老天爺是道法自然。上行下效,你把這個最好的只留給他吃,他往後把最好的留給誰吃?給誰?他兒子?等不到他兒子,一定給他女朋友吃,為什麼?因為你是用好惡的心教他,不是道義,我喜歡誰我就對他好。往後他遇到女朋友,他覺得他最喜歡她,父母就擺一邊,不用等到他的孩子了。所以不能教他用好惡的心,應該教情義、恩義才對。
有一位老師她聽完以後,有一天帶她的女兒回外公、外婆家,剛好很多親戚一起吃飯,她女兒就說:媽媽,我要吃紅薯。結果她媽媽把紅薯扒開來,本來都先拿給誰?拿給自己的女兒,但是已經學過了,就開始發給外公、外婆,然後給每個長輩,到最後一個的時候給她女兒。當她把最後一半給她女兒的時候,她的女兒跳起來:為什麼我是最後一個?你看,這麼小年紀,四、五歲而已,最後給她,她發脾氣為什麼最後一個給我。她的媽媽很冷靜,就跟她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她女兒有背《弟子規》,突然聽到這一句,我很熟悉,想了一下,對,心裡就服氣了。
所以教孩子還要有共通的語言,你要跟孩子一起學。我們都是聖賢人的學生,都應該依照他們的教誨去做人處世。你沒有在這個根基之上,孩子的心中也沒有分寸,也沒有行事的准則。所以除了讓孩子背以外,在生活上跟經文相應的機會點我們也要教導,慢慢這些教誨就會放在孩子的心中。所以已經教錯了,沒有關系,馬上可以修正過來。
在教導這些正確的做人態度也要相當謹慎,就是教育的敏感度要很高,比方說孩子讀小學一年級,他的作業本沒有帶,打電話回來,媽媽接起來,諸位朋友,你會怎麼做?哪位女士你的孩子現在是小學一年級的,有沒有?我曾經也問過一個父親,他連想都沒想「趕快拿過去」。孩子很缺責任心,責任心怎麼培養?要讓他對他自己做的事負責任。所以今天他的作業本沒有帶,是誰造成的?他自己,你今天把它送過去了,他會覺得往後只要我出狀況了,就會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於現在還請一些小姐姐,統統會來幫他收拾,所以他的警覺性、責任心自然就下降了。
盧叔叔就跟我提到,他的女兒小一,第一次沒有帶作業本。第一次很重要,第一次正確了,往後就都對了。他女兒在電話那頭:爸,我們家離學校這麼近,你幫我拿過來!盧叔叔對女兒講:沒有帶作業本是你自己犯的過錯,被老師處罰也是應該的。就把電話掛掉了。能捨非無情,給孩子掛電話是為了讓他更謹慎,而不是無情。所以教孩子過程必然要注意剛柔並濟,恩威並施。有威嚴、有慈愛,但是要掌握中庸之道,你今天處處只會關懷他,對他都不嚴厲,都沒有原則,那他一定會沒有分寸,會騎到你的頭上去;你今天對他相當嚴格,都沒有一些關懷,沒有一些愛語,那他跟我們的距離就會拉得太大,父子之間就沒有親密度,這個掌握的分寸很重要。
所以把電話掛掉是告訴她做事的原則,等女兒回家了,這個時候要不要繼續罵她?她已經震撼了,她已經在學校被處罰了,這個時候應該是慈愛她的時候。可以把女兒叫過來,他就對他女兒說道:你今天有沒有被處罰?女兒點點頭。接著他說道:爸爸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往後不會因為沒帶東西而被老師處罰。所以孩子犯錯的時候,往往是危機可以變轉機,反而是一個好的機會點。父親這麼一講,女兒整個專注力也集中過來了。接著父親就提到,只要你睡覺以前把聯絡簿拿出來,明天有什麼課,應該帶什麼課本,應該帶什麼作業本,都列在聯絡本上;只要把書本、作業本放進書包了,趕快把它打勾,確定統統都帶齊了,你可以睡得安安心心。女兒當場就學會了。所以一個孩子的管理能力什麼時候建立?從小做事就在建立,絕對不是出國讀MBA才叫學管理。當一個MBA畢業以後,你看到他的房間亂七八糟,你覺得他會有管理能力嗎?那他念的大半都是紙上談兵而已。所以他這麼指導孩子,從小孩子做事的方法、仔細度就比一般的小孩要高。
像孩子有時候拖拖拉拉,也很容易遲到。我們觀察到孩子這些現象,都應該要有處理對治的方法,你可不要在旁邊一直唠唠叨叨,念久了他怎麼樣?他聽煩了。有一個老師她的兒子也是讀一年級的時候,早上爬起來也是拖拖拉拉,她也沒說他。後來她帶著孩子去上課,已經遲到了,她的孩子上樓去一看,同學都到操場,她的兒子也不去了,就自己待在教室裡。他的母親發現了,就想說老師應該會責罰他,中午她的兒子回來了,她看到兒子的臉上沒什麼有被處罰過的痕跡,顯然他的老師並沒有批評他遲到的事情。所以這個母親下午就主動打了一通電話到學校去,他的老師接到電話,她接著就跟老師講:我的孩子今天遲到了。老師接著她的話就說:沒有關系,沒有關系。她接著也說:怎麼會沒有關系?孩子遲到了,第一次遲到假如沒有糾正,那他往後不就養成習慣。這個老師聽了以後也很驚訝,他說:一般的家長打電話來,都是要解釋他孩子的過失,都是幫孩子找台階下,而這位家長居然是打電話來請求老師要批評、要罵他的小孩。
我們從這位老師的反應也可以了解到,現在的家長對教育的分寸拿捏的不恰當,當從小幫孩子掩過飾非,那他很多習性就養成。所以小孩的老師也笑得很開心說:好,既然你是來討批評,那我一定照辦。下午她的孩子回家了,一回到家裡什麼都沒做,馬上去找了一個鬧鐘,然後就把它調到六點半要起床。這個母親也很耐得住性子,就在旁邊默默觀察。後來她的兒子調到六點半,好象心理才比較踏實一點,然後她就跟她的兒子講:兒子,你現在調六點半,待會我們吃飯的時候鬧鐘就響了;一天有兩個六點半(順便教他看時鐘),你吃飽飯,過了六點半以後再去調整,那明天早上六點半就會叫了。所以他第一次犯錯你糾正他,往後他就會自己去找方法,這個孩子出外也都帶著他這個鬧鐘,跟它相依為命。
孩子沒有禮貌,我們也要在生活點滴當中去注意,去修正。有一個小孩,他有一天敲他母親的門,要找他母親有事,結果他的奶奶就走過來,對他說要請他去吃東西。這個小孩就對他奶奶說:你別吵!這句話嚴不嚴重?對於長輩不恭敬,已經為往後埋下禍根了。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忤逆的事件出現,而這些偏頗的行為,往往都起源於從小一點一滴的不恭敬。莊子有一句話,「飓風起於萍末」。一個可以造成重大災害的風災,也是從小小的一陣風,小小的只能把萍末這麼小的植物吹動的風,慢慢聚成,所以教育一定要防微杜漸。
她打開門就對他兒子說:跟奶奶道歉。當場這個機會點就要讓他懂得恭敬。結果他的孩子不肯講,你看,孩子才六歲,脾氣就很硬了。她的婆婆在旁邊就說:不要道歉了,天氣這麼熱。結果講了幾次,孩子還是沒反應,這位老師馬上轉過頭對她的婆婆說道:孩子沒有教好是我的責任,我跟你道歉。就跟她的婆婆說對不起。她的兒子看到這一幕,眼淚就掉下來了,孩子掉下眼淚代表有羞恥心。接著這位老師就跟她的兒子講:你看你犯了錯誤,奶奶不只沒有責怪你,還一直替你著想,還怕你在這裡太熱了。結果這麼一講,婆婆聽了內心怎麼樣?很感動,你看媳婦都能了解我的用心,所以婆婆聽完就走了。當媳婦這段話講出來的時候,婆媳之間的距離就拉近了。假如婆婆在那裡說:哎呀,別道歉了,別道歉了。你馬上說:我在教孩子,你看不懂嗎?那就麻煩了,你要把婆婆的存心點出來。往後她說她讓她的孩子去做家事,她的婆婆都沒有話說,都很配合,代表她也認同媳婦在教她的孫子。
有一個家長,她的婆婆就幫孩子剝葡萄。請孩子吃葡萄都怎麼做法?都一定把它剝到好好的。曾經有大學生到別人家裡作客,人家端葡萄,他說這樣子的葡萄我不會吃。還有一個八歲的孩子,端上來一盤茶葉蛋,他說茶葉蛋怎麼吃?旁邊的朋友跟他說,你把它敲一敲,把它剝開來就好了。結果他拿起來就往地上一扔,沒有剝過蛋殼,這都伺候得不象話!她的婆婆在幫她的孫子剝葡萄皮,她就跟她婆婆講,她說:你別剝了,讓孩子自己剝。她婆婆說:沒關系,我幫他剝。她勸了二、三次,火都上來了,就對她婆婆說:你的手不會比葡萄皮干淨。婆婆一聽,火冒三丈:我怎麼做都是錯的。就走了。所以家庭裡面絕對不能情緒用事,不然到時候就很難教小孩。
當婆媳發生口角的時候,孩子站在那裡學到什麼?他一定感覺人跟人很難和睦相處,所以這位老師她對於孩子不禮貌的行為,她也相當有敏感度。所以教育孩子,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於是家族裡面的長輩,都應該有些正確的共識才行,不然夫妻之間教育的觀念不同,很容易就發生沖突,或者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跟爺爺、奶奶不一樣,這樣也很難教。很多女士她都會反應到,心有余力不足,我的公公、婆婆又不能配合。我們不要先想困難,你先想困難,它就愈來愈難,我們應該找方法才對。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每次要被父親責罰,我的爺爺、奶奶就會站起來,然後對我說:你調皮搗蛋被爸爸處罰,活該。兩個老人家就上樓去了。他們一上樓,我就沒有援兵可以相助,所以那個時候都覺得爺爺怎麼這麼無情。現在自己也教書了,突然覺得爺爺很有智慧。我媽媽也說到,我的爺爺常常跟她說,孩子不乖就要打。確實一個家庭教育的觀念假如一致,那孩子教起來就輕松。
有一位母親,剛好我到深圳去講課,她也很善巧方便,就把她婆婆一起帶來聽課。結果聽完課以後,她的婆婆走到我們前面來,她說:我的媳婦教對了,我教錯了,孩子不可以寵。我看她媳婦在旁邊默默無語,但是心裡很歡喜。這個時候你可不能在旁邊又加一句「對嘛,我都跟你這麼講」,這就太外行了,你這麼一講,婆婆的面子往哪裡擺?所以人言語不要太急躁,反而會形成不好的作用。剛好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夫妻也都跟我挺熟的。他的妹妹有一個女兒,都是他的母親在帶,他也看到母親有很多驕寵的地方,但是他們跟母親講,母親就不容易接受。剛好有一天他父母請我吃飯,吃完飯;因為他們有做介紹,有提到說我是做國學啟蒙,所以飯後他的母親也跟我閒話家常,很自然就聊到教育孩子上。當聊到這些觀念的時候,他的母親也在那裡說:對對對,這樣才對。結果他兩個夫妻也在旁邊:我不是早就跟你講了嗎?你就是不聽。我在那裡也不知如何是好。我們對於人與人的一種互動,要有更敏銳的觀察力跟體會能力。
假如公公、婆婆跟我們的教育觀念還不能很一致,這個時候你可以在家裡放我們在香港有講四十片的碟。尤其講兒童教育的那幾片,你要做記號,做好記號就常常在那裡看,你也不要說:婆婆來,這個叫教育孩子的,趕快過來聽。她也不大舒服,要道法自然,你就慢慢看,一邊看還哈哈笑。她會覺得這個怎麼這麼有趣,她自然而然就站一下,站三分鐘就變成坐下來了。剛好要講到教育孩子的時候你就趕快離開,不然她會不好意思。你一離開,她一看,我媳婦教得才對,我教錯了,自然而然顧及了她的面子,也達到了目的。所以很多時候可以善巧方便。不止婆婆可以這樣,先生也可以這樣做,這叫借力使力。
我們剛剛提到的都是救失的方法,諸位朋友,孩子的一些壞習慣絕對不可能只有這幾項,所以往後你發現一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思考,這是結果,原因出在哪?我們從原因上來對症下藥。而對症下藥當中,一定要抓住以身作則,要抓住慎於始,抓住機會教育點的這些原則。當然救失的過程也在長他的善,我們早上也提到「百善孝為先」,孝開了,百善自然而然就開。如何教孝?同樣還是以身作則重要。有一個女士,她聽了《弟子規》,他們在深圳。當初我要到深圳去的時候,因為當地有很多有心的老師推展德行教育、經典教育,也有一段時間,他們也希望有老師能夠來講經典。可是他們的認知裡面都覺得應該來講《論語》、講《中庸》,講這些經典,結果我只會講《弟子規》,他們想說「無魚蝦也好」,既然講《弟子規》就講吧。所以其實我第一堂課,底下有很多老師是帶著懷疑的眼光,《弟子規》有什麼好講的?
結果我第一次去上了幾節課,就有老師來跟我講:還沒有聽《弟子規》以前,他覺得他善根深厚,結果聽了《弟子規》以後,他覺得他什麼都沒有做到。諸位朋友,是覺得善根深厚好,還是覺得什麼都沒有做到好?什麼是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叫修行,發現自己的過失,才能夠真正讓自己的德行提升。還有一個老師很有意思,他說我回去把《弟子規》仔仔細細從頭看到尾,我只能做到一條,他說是「便溺回,辄淨手」。沒關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有勇猛的心,提升的一定會很快。
其中一位老師,她學完她就要去落實,因為在大陸五月一號他們有放大假,有放七天的大假。剛好在這段大假期間是她的生日,她也回到自己的家裡,剛好兒子、先生也陪她一起回去。當天她就搬了三張椅子,然後就對她父母、還有她的外婆說:你們請坐。母親比較敏感,覺得這個氣氛怪怪的,有點不自然。等父母都坐好了,她對著他們說:三十五年來,讓父母操了很多心,也付出了相當多的心血。現在我已經在接受聖賢教誨,所以往後我一定會盡心盡力做一個好女兒。今天是我生日,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今天我要表達我的感恩之情,所以跟父母行三跪九叩禮。說完這位老師就跪下去。第一拜拜下去,她的母親眼淚就掉下來,其實母親的眼淚並不是希望孩子給她什麼回饋,只要我們子女能了解到父母的苦心,他們就很安慰了。接著這位老師又拜第二拜下去,她的兒子就走到他父親旁邊開始幫他父親按摩;好像在母親行孝的這個氣氛裡面,他沒做什麼事覺得怪怪的,所以很自然就跑到父親旁邊開始幫他服務。那一天他們夫妻回去,才一進門,她的兒子就對他們夫妻說道:明年我生日我也要拜你們兩個。所以以身作則,效果特別明顯。
有一位長者她六十多歲,她已經接受過九次化療,當她做到第九次的時候,她覺得她可能快不行了,所以打了一通電話給她的兒子,她的兒子在日本。這位長者她有三個兄弟姐妹,她的母親在他們小時候就含辛茹苦養育他們三個人,因為父親比較早過世,所以當他們都長大以後,她的母親因為長期的生活壓力,結果精神出了問題。所以他們三個兄弟姐妹,因為母親這麼辛勞,他們也都很有孝心,就商量把母親接過來,然後他們住在很近的地方,共同來照顧母親,照顧了二十多年,她母親的精神狀況就恢復正常。所以這一份孝,這一份愛,確實可以讓嚴重的疾病也能夠轉變過來。她的母親現在已經九十多歲了,還可以煮飯,可以下廚。
她自己的小孩從小就看到母親這樣的孝行,所以一聽到他的母親身體已經快不行,他馬上把他日本所有的事業統統放下,不做了。她的兒子這個舉動也讓他的這些朋友很驚訝,哪有事業到頂峰的時候說收就收,所以那份孝心很懇切。所以他回來之後就全力照顧他母親,結果本來母親已經快要不行了,由於這份孝心,他母親的病情快速好轉,現在還可以到名山寶剎去游玩,所以確實這份孝心可以治病。當然,她的兒子能有這麼樣的表現,也都是上行下效。
教孩子孝,除了以身作則以外,我們還要親師合作,跟老師密切配合。在古代,老師跟父母配合得相當好,父母教小孩尊敬老師,老師教小孩孝順父母。現在父母有沒有教孩子要尊敬老師?這點就比較忽略掉了,當小孩對老師不恭敬,老師所講的話自然就沒有很強的影響力。我們曾經在馬來西亞講課的時候,有一位朋友就提到,有一個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批評,結果回家以後,這個孩子跟父親講了這件事,他的父親隔天就帶著律師去找校長。我們看到這些家長這麼做,有沒有理智?沒有理智,他這個動作一做,他覺得他占了上風,其實他毀了孩子一生的學業;當然他的智慧也不可能開,因為他對老師已經失去恭敬之心。
而一個人的學問從哪裡求?從恭敬心中求,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所以父母教孩子尊重老師,很輕松的事,卻帶來孩子一生長遠的影響。我們小時候假如在學校被老師處罰,回家敢不敢說?說了還要被罵一頓,更糟還要被打一頓,所以都不敢。甚至於父母了解到在學校被老師處罰,隔天拿著芭樂,拿著水果,到學校去謝老師。當這個動作一做,孩子看在眼裡,以後在學校敢不敢囂張?不敢。結果我在教書過程,往往學歷比較低的家長都會對老師說:老師,你怎麼教都好,該打的時候你就打,不要客氣。反而學歷愈高的家長,看到你連一句話都沒有,有時候連招呼都不打。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05/6/2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10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三天的課程已經上一半,諸位朋友精神都很好,相當不容易。我們剛剛提到教育孩子,第一個教孝要以身作則,再來是親師合作。所以我們辦非常多教師的研習,最主要的是能夠讓更多的老師重視德行的教誨,讓他們能夠在學校當中給孩子這些正確的引導。家庭跟學校配合起來,效果就會相當顯著。因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時時在影響我們的小孩,所以不可不慎。
社會教育的影響性雖然很大,但是只要家長的觀念正確,你可以盡力防止小孩的污染。當然要防止,愈早愈好。有些家長給孩子太多方便,方便出下流,幫孩子買了計算機,還在郵局幫他開了一個戶,你就每個月去付錢讓他花。做得這麼徹底,難怪孩子那麼浪費。我聽說現在還有高中生打手機,一個月都可以打幾千塊台幣的都有。他那麼小就那麼奢侈,往後還得了。往後不能滿足他的欲望,他會怎麼做?他腦子就開始動歪腦筋。所以電視盡量少看,那個污染太嚴重,都殺盜淫妄得多。
在北京有一個幼兒園做了一場心理測驗,對孩子說道,有一只小貓,因為下雨天,它全身已經淋濕了,然後又病秧秧的,正站在路旁,你看到了你會怎麼做?超過一半的孩子回答是殺了它,然後還把具體怎麼殺了它的方法講出來,有說拿棍子打死它,有說拿電電死它。請問孩子這些想法從哪裡來的?你看電視裡面拿著電電別人,他還覺得很有趣。所以你不要看那些是卡通,它在無形當中都在誤導小孩;很多開玩笑其實都已經對當事人不尊敬,他們還覺得好玩。我們看很多綜藝節目都是挖人家隱私,不然就是拿人家開玩笑,很多大人陪著小孩看,都看得笑哈哈的。我就問我一些同事,我說你在看的時候,你知不知道主持人這樣做是錯的?他說我當然知道是錯的。那你的小孩在旁邊一起陪你看,他知不知道是錯的?他才警覺到,他在那裡笑呵呵的,都不知道他的孩子在學什麼。有沒有發覺現在的孩子講話很沒分寸,好象講話就一定要損害別人,他才覺得有成就感。所以社會教育也要謹慎,能夠防止孩子的污染最好。
學校方面也有賴於我們家長去推動,當家長不再只是重視成績,而是重視孩子的德行教育,學校自然也會有所調整。因為現在學校也很聽家長的話,聽說動不動家長會就說話了。有說話的權利,更應該把事情做對。那當然,家長要重視德行,那絕對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辦到,所以我們一年多以來有兩種課不斷,連大過年還是不停課。我們也透過這個動作告訴大家,提升學問、提升智慧能不能放假?不行。因為在去年元宵節,我們中心的人員打電話給我說:今天是元宵節,要不要停課一天?我就問他:你當爸爸有沒有跟兒子說,兒子,我今天不當爸爸一天,今天放假;我們當老師的能不能說,已經下課了,我不是老師,所以我可以穿拖鞋到大街上走。那不可以,你時時都在影響孩子,你一天不覺悟,孩子一天就受錯誤的影響,所以學習不能放假。
能夠一直持續來熏習。在這個熏習過程,很多的家長就有回饋,他說課確實不能不聽,一不聽他的教育敏感度就下降。有一個家長他幫孩子找幼兒園,他是一個公家機關的主管,他說他找幼兒園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要重視品德跟生活教育。這個家長有這個認知就相當不容易,現在一般找幼兒園都找什麼?有沒有雙語教學、有沒有很多活動、很多才藝課程。現在聽說幼兒園入學都要考試,還要面試,有這麼嚴重嗎?還要先測試他的語言跟數學能力有多少。連幼兒園都要這樣甄試了,代表孩子的童年怎麼樣?統統沒收了,馬上就是很多知識的灌輸。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
念了十多年的書,這些知識真正用上生活、用上工作的有多少?微乎其微。確確實實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我們做了很多浪費生命的事,絕對不能再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個家長第一點就是重視品德生活教育,因為這些教育都是一輩子的影響。第二個不做揠苗助長的事,第三點要能夠因材施教。要因材施教,必然要先觀察到學校老師的教學態度。假如一個幼兒園學生,一個老師就帶七、八十個孩子,那就很難因材施教。所以他考察完,把深圳很多學校都找完,後來就找到了我們在深圳的一個明道幼兒園。而幼兒園是條件最差,因為沒有很大的場地,但是因為符合這三條,所以他的父親就把孩子送過來。送來以後,因為幼兒園強調家長一定要跟孩子一起成長,所以每個禮拜固定要上家長的課。這個父親也確實每次都到,他上了一段時間就有很多的體會出來。
所以我們全球華人真正要重視德行教育,除了老師以外,每位家長的熏習刻不容緩。一定要有人在當地有長期的家長課,把這些《弟子規》、聖賢的教誨向各行各業去推廣。我們在海口一開始來差不多二十個人,辦了半年左右,將近兩百個人來聽,而且現在是海口、深圳辦的課,家長課都是座無虛席。所以家長都很渴望把孩子教好,只是苦無方法,很有可能今天用意大利的,過半年又用美國的,再過半年又聽說有其它的,就在那裡換來換去,心裡都沒底。我們也有很多幼教的老師,讀了很多西方的書,後來接觸一段時間,我把《禮記•學記》給他看,我把《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給他看,他很震撼。他說老祖宗幾千年前早就說透了,而這些西方的心理學都還覺得是他發明的,還覺得是他的理論。確實透過長期的熏習,家長的觀念能提升。
這個家長他就提到,因為講課當中強調「慎於始」,剛好有一天他的孩子拿了一個東西回來,不是他自己的,他當場就很嚴肅,然後就質問他的孩子。孩子其實都沒有什麼惡意,只是起了一個喜歡的心,有時候會把它拿回家裡。看到這樣的情況,他就很嚴厲跟他孩子訓這一件事,跟他提到「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當他很嚴肅的時候,他的孩子也非常肅然起敬,感受到雖然是小小的一個動作,但是對他的德行卻是大大的損害。因為是第一次發現,家長也相當謹慎去指導、去引導。
接著這個家長就提到,確實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他有一次接到公司打來的電話,有一件事還要他去處理。因為那時候時間也晚了,他也很累,他在電話那頭就講道:連這麼小的事都還要我去處理,你們是干什麼吃的?他的孩子沒有在旁邊,所以他也沒有留意。過了幾天,他的丈母娘跟他說,她說:你知道你兒子今天跟我說什麼嗎?你兒子今天跟我拍桌子,然後說道你是干什麼吃的?孩子雖然沒有在旁邊,他的耳朵聽到了,「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余」。
有一天他在喝中藥沖劑,他的兒子馬上跑過來說:爸爸,我先喝。因為兒子也不知道那藥好不好喝,他爸爸說怎麼可以亂喝?結果他兒子說「親有疾,藥先嘗」。因為他還不知道這句話,就覺得要注意一下,後來去上課了才知道這個「藥先嘗」是怕父母燙到了。你不跟孩子一起學習,他講什麼你也搞不清楚,所以他就覺得很得利益。最後他也強調一點,他說孩子的行為轉變決不是一蹴可及,所以要很有耐性。
「置冠服,有定位」,當孩子做對了要鼓勵,做錯了也不要大發雷霆,要不厭其煩去提醒。教孩子要切記,發脾氣決不能教孩子,教孩子的時候絕對不能發脾氣,這個原則要抓到。當我們向孩子發脾氣,比方說他犯錯,你一發脾氣,他所有的專注力不在他犯的錯,在哪裡?媽媽很凶,然後罵完以後他會覺得我好衰,下次犯錯不要被看到。所以情緒只會讓事情更糟。這時候你很冷靜分析給他聽,你這樣的行為對父母是什麼影響,對於你往後是什麼影響,給他曉以大義,反而把這個錯誤轉化成教育的價值。
所以家長的學習很重要,而家長的認知愈高,進一步就讓學校也跟著重視。現在學習《弟子規》、學習聖賢教誨,一定要推展到全民運動,不分老少,不分行業。商業需不需要《弟子規》?要,人都做不好,事業不可能會成功。我們也到企業做過很多演講,每個企業的員工他心裡面最在乎的是什麼?不外他的家庭。當企業領導者把聖賢教誨能夠在公司裡面去宣揚,你的員工得了利益以後,對你會相當的感謝,他也會感覺到我的老板不止是關心他的事業發展,進一步也關心員工的家庭情況,那你不就把公司經營得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當一個團體、一個企業能像家庭一樣,員工來上班情緒就很好,磁場就很旺,所謂「家和」,這個家不是只有小家,團體是大家,整個國是更大的家。
所以教孝,我們說要親師合作,很多的老師學了以後,他也馬上就在學校開始教導。老師其實都是很希望能夠傳道、授業、解惑,但是自己都搞不清楚什麼是道,要解什麼惑。當他了解倫常大道,當他了解古聖先賢的教誨是真正的學問,而他自己也把很多人生的問題搞清楚了,他進一步去教學,自然就能夠把這些東西融入其中。尤其在教孝這個部分,我們很多的老師就會引導孩子要知恩,因為要先知恩才能報恩,如何知恩?我們就進一步引導孩子去觀察,父母必須要懷胎十月,要生育、要養育、還要教育。
在懷胎的過程,假如營養不夠,母體就必須滲出更多的鈣質來提供小孩子,所以很多婦女懷孕完之後,到中年都會發現有骨質疏松症。而人去世以後,男人跟女人的骨頭一不一樣?不一樣,男的骨頭比較雪白,女人的骨頭就比較發黑。所以母親為了提供我們營養,很可能會損及她的身體。母親在懷孕的過程也都會有嘔吐的現象,吃不下飯,但是母親還是勉強的把食物吃下去。我們就問孩子,為什麼母親要勉強把食物吃下去?小孩會回答,因為假如母親不吃這些東西,很可能孩子就吸收不到營養,所以母親寧可忍受這樣的痛苦,她也硬是要吃下去,硬是要能夠讓孩子得到充分的營養。母親為了我們能夠犧牲,我們也應該尊重母親給我們的這個身體,要好好吃營養的東西。所以「身有傷,贻親憂」,你們現在吃飯一定要均衡飲食,不可以偏食。當你這樣引導的時候,孩子的接受度就比較高。
接著,在懷孕的過程必須要很謹慎,小心翼翼。我們會發給小孩一個人一個雞蛋,辦一個活動叫「護蛋活動」,讓他們保管一顆雞蛋一天。然後告訴他們,母親懷孕二、三百天,而你們只保護一天,你們感受一下保護一個東西的一種心境是什麼。孩子也覺得很有趣,也就小心翼翼,但是他小心翼翼撐不了兩節課。過了第二節,你就會聽到很多的聲響「啊!破了」,然後一天下來,差不多快全軍覆沒,差不多只能留下幾顆沒有破。我們接著就跟孩子講,你保護一天都保護成這樣,媽媽要保護這麼久,要小心翼翼。假如媽媽像你們一樣蹦蹦跳跳,這樣懷胎十月下來,你一生出來,這邊紅一塊,這邊又紫一塊。所以你看光是懷孕的過程,母親念念都在為你著想,你應該怎麼回報她?
除了懷胎辛苦以外,接著要生產。古代人說生一次孩子,過一次鬼門關。其實不只是以前如此,現在生孩子還是有它的危險性,很多的母親都還必須要剖腹生產。我們跟孩子講到,在生產的產房裡面,床上有兩條鋼柱,那個鋼柱這麼粗,結果這些鋼柱都已經彎掉了。我們就問學生:為什麼鋼柱會彎掉?他們也很聰明,就說道:因為母親很痛,抓著鋼柱,都把它拉彎了。什麼力量把鋼柱拉彎?痛的力量。
生產的痛比癌症還痛。母親生完產,第一句話問什麼?孩子健不健康。這麼痛,今天在你的手臂上畫一痕,你要痛幾天?你心有余悸要多久?結果這麼痛,母親當生完孩子,她把這個痛當場就放下了。有沒有哪一位朋友,你媽媽還跑過來跟你說:我生你的時候痛死了!都沒有。所以這麼大的痛苦,都因為在乎我們健不健康,而當場放下,這樣的恩德,我們怎麼報也報不盡。還有的母親是剖腹,我們有一位老師,她在孩子快生出來的時候,醫生判斷必須剖腹,但是時間危急,這個時候假如打麻藥對孩子會有傷害,所以她當場馬上就說不用打麻藥,直接開刀。我們講到這裡的時候,所有的孩子眉頭都皺起來。所以你看母愛的力量有多大。
當孩子生下來,有一位老師就提到,她說還沒生以前,就想著趕快生下來,生下來以後很想把他放回去,生下來養他更累。閩南話說「生的放一邊,養的功勞大過天」。我們看中國造字,這個「乳」字,哺乳類是很高等的動物,我們看這個「乳」字。中國的文字確確實實充滿人生智慧,你把字看懂了,它是開你的智慧,所以中國的文字可以開光。開你心地的光明,這才叫開光,不是去給佛像開光。你能給佛像開光,那拜你就好了,還拜佛像嗎?這四點是代表一只手,手抱著孩子,這是代表哺乳。所以這個「乳」字就告訴我們,這一生絕對不能忘記三年的哺乳養育之恩,因為孩子在三歲以前,行為都必須要父母的照料才行。中國為什麼要守孝三年?念念不忘這個恩德。
我們也給孩子說道,剛出生的時候特別不好帶,有時候半夜哭哭鬧鬧,整個家裡的人還要輪番上陣來哄。我沒有當過父親,但是也挺有經驗的,因為我的小外甥跟我也很有緣分,他在我們家做月子,也常常回到我們家來,所以我也都有半夜起來輪班的經驗。但是我每次抱差不多十五分鐘,只覺得手快斷了,而我的姐姐有時候一抱一、二個小時沒放下來,都深刻感覺那種母愛的力量真的很大。不只是有可能半夜睡不好,有時候孩子生病了,那一份著急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去感受。很多的母親也都說道,當帶孩子去看醫生,醫生的針打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放聲大哭,她也陪著一起掉眼淚。
還有一位母親跟我說道,她說尤其在春秋之際,因為氣溫變化比較大,她都蓋很薄的被子,然後在半夜凍醒,凍醒以後趕快去孩子的房間,孩子已經把被子踢掉了,趕快再把他蓋上。當她在講這一段的時候,我的腦海裡浮現小時候在半夢半醒之間,常常會看到父親、看到母親。所以父母對我的關懷,連在睡覺之中都還放不下心。俗話有講「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母親一百歲了,還是在擔心她八十歲的孩子。
我也跟很多朋友講道,說我們活到現在,到底回饋給父母多少東西?一歲的時候,母親哺育我們,我們回饋給她的是咬她一口;兩歲的時候,母親唱了搖籃曲,好不容易我們睡著了,然後一放到床上又放聲大哭;三歲的時候,母親拿了一張食譜,熬了幾個小時的食物,想讓孩子吃得營養一點,我們可能不經意一手就把食物給打翻了;小學的時候,我們可能吵著要買一台電子琴,父母把他幾乎一半的薪水拿出來買了一台電子琴,我們彈了兩三下,沒幾天就不玩了,這就是我們的回饋。初中的時候,跟父母還有同學一起去看電影,都跟父母講不要跟我們坐在一起,你們坐後面,這就是我們的回饋。念高中的時候,母親正在等一通很重要的電話,我們卻視若無睹,聊了一半夜,整夜都在那裡聊天。高中畢業,父母可能在家裡等我們回去吃飯,我們卻跟同學在外面玩得不知道回家,都無視於父母的那一份愛心。考上大學,父母張羅學費,還親自帶我們到學校。我們跟父母講,你不要進去了,你進去會丟我的臉。連讓父母進去都不肯。
到結婚了,父母幫我們准備了一套沙發,我們看了看沙發,不只沒有謝謝,還說怎麼選這麼土裡土氣的,一點品味都沒有。當我們婚姻出現狀況,父母在旁邊不知道要操多少心。四十歲的時候,母親會打電話告訴我們,過兩天是她的生日,我們在電話那頭「哦,哦」,真正到那一天的時候,我們可能跟朋友打麻將打了一天。到我們五十歲的時候,母親打電話常常提到,她要上醫院看醫生,我們不只沒有陪她去,很可能把大半的時間耗在跟自己生命沒什麼關系的連續劇上。有一天,母親走了,我們的內心會覺得隱隱作痛,好象覺得很多事情應該做卻沒有做,這個時候就會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古代有一個孝子叫韓伯俞,他從小家教很嚴格,母親打他,他都是欣然接受,從來也沒有哭過。後來他長大了,有一天犯過失,他的母親也責罰他,結果母親打他,他放聲大哭。他的母親很驚訝,打了你幾十年,你從來沒有哭過,怎麼現在哭起來了?韓伯俞對他的母親提到,從小您打我,我都很痛;但是今天您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代表母親您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想到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能夠奉養你,想到這裡不禁悲從中來。
當我們跟孩子提到懷胎、生育、養育的辛苦,很多的孩子當場也都會流下淚來。我們進一步跟小孩講,掉了眼淚有沒有用?我們要把這份感動,這份知恩的心,化成行動來回報父母。怎麼回報?就是把《弟子規》的每一條都做到,那你的父母就會很高興,所以老師也進一步教導「入則孝」的內容。老師有教,家長也要熟悉,要跟著配合,像《弟子規》裡面有講到「冬則溫,夏則凊」。孩子要多多關心父母生活上的需要,當孩子幫你夾菜的時候,你就應該欣然接受,成全他的孝心,你可不要說唉呀!別那麼麻煩。那老師的引導不就白費了。
我們在每個禮拜一次的兒童課當中,都會請一些孩子上來分享一下他這個禮拜做了哪些孝行。這些同學一分享出來,整個教室就能見賢思齊。有一個孩子年紀三、四歲左右,他聽完,回家就很興高采烈往浴室跑。可能他的母親跟他有心電感應,知道孩子要去拿一個水盆裝水,因為那一節課有人分享說倒了熱水給母親洗腳,所以她馬上跑在她孩子前面,把那個水盆藏起來,不讓她孩子拿。我就跟她說:你這麼做不對,你這樣沒有成全孩子的孝心。這位母親就說道:他假如把水給我打翻了怎麼辦?我說:打翻了更好。她很驚訝,為什麼打翻了更好?打翻了除了成全他的孝心以外,進一步還可以教導他如何端水才不打翻,那不是也做人做事都教了嗎?有一位母親她就提到,她說她的孩子給她端洗腳水,她很高興,她泡了一個禮拜的冷水腳。因為她回去就先把瓦斯的溫度調得比較低,等她的孩子端熟練了,她再慢慢把溫度調高。所以這個母親很懂得去調整做法,一來成全孝心,二來也不會造成危險。
《弟子規》一開始就提到,對父母講話的正確態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在教導這些經句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你講解、開解一定要跟生活結合。跟生活結合他的興致就能提高。我們常常就問孩子說,媽媽、爸爸叫你的時候你都怎麼響應?排行榜第一名就是「干嘛,我在忙,你沒看到嗎」。接著我們問小朋友,老師叫你的時候你敢不敢說干嘛?那個孩子馬上說不敢。他對老師的恭敬是真的還假的?那是虛偽的心,叫欺善怕惡,所以嚴不嚴重?嚴重。這句話不做到,孩子已經出現雙重人格,欺善怕惡。所以我們也要求孩子,父母叫你的時候,要趕快過來,爸爸、媽媽,有什麼事嗎?你現在在公共場合有沒有看到父母叫的時候,這個孩子馬上跑過來:爸爸、媽媽,有什麼事嗎?幾乎快看不見。假如對父母的恭敬都做不到,那我們的下一代會成什麼樣?所以要輕重緩急,教育下一代重要。
我常常也跟這些老師提到,我說你一定要好好把你的學生教好,因為我們的晚年跟他們息息相關。你不把他們教好,過二十年以後,你老了,他是社會的中堅分子,他又沒有對父母、老師的恭敬,他在立法的時候,他就會說這些糟老頭不要管他們,到時候社會福利就很差!所以確確實實社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休戚與共。假如下一代很暴力,往後這些核子彈都到他們的手上,那他脾氣又很大,一不高興就按下去,很可能地球就毀掉了都有可能,所以從對父母的言語、態度開始落實。
有一個小朋友,他學了以後很有禮貌。去參加一個結婚典禮,見到每個長者他就開始鞠躬問好,結果整個婚禮進行到一半,突然發覺主角不是新郎跟新娘,而是這個小孩。很多的親友就跑過來: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乖,到底是怎麼教的?所以你現在把孩子教好就可以弘揚中國文化,為什麼?現在的家長很現實,你跟他講很多他不一定能接受,他要看的是成果。「父母命,行勿懶」,當答應母親、父親的事,說要去洗澡,要去做作業,就不可以再拖拖拉拉。這個時候家長只要對《弟子規》熟悉,馬上可以跟他講「父母命,行勿懶」。他可能本來在看電視,一聽到這句話就站起來,這就是家庭的家訓,共通語言。
有一位母親就提到,她的孩子在賴床,叫了好幾次都沒用。後來她就對她孩子說「朝起早」,她孩子說「夜眠遲」,就爬起來,所以有共通語言效果很好。有一個幼兒園,剛好一個比較年幼的小朋友拿著玩具,大班的小朋友就伸著手要把這個小朋友的玩具搶過來,結果這個年幼的小朋友急中生智,他說「兄道友」,結果那位大哥哥說「弟道恭」,手就收回去了。所以家要建立共識,學校也要建立共識。
那我們要來省思一下,父母命要行勿懶,在我們人生過程裡面,答應誰的事最容易跳票?誰?父母。誰對我們的恩德最大?那你看,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我們反而不重視。誰的話你最不敢不守信?老師?那我們還比較安慰一點。誰的話都奉為圭臬?客戶的話,客戶交代的事都不敢不守信。所以人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他是對客戶守信還是另有用意?對誰守信?對鈔票守信用,失信於客戶生意就沒得做了,光是這個態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人現在的存心有偏頗。
古代好的東西不是先給客人吃,他會先給父母吃。那時候我在講這段經文的時候,就有一個老師他馬上就警覺到,前幾天他回到家裡,剛好他的父親在刮胡子,他一走進去就跟他父親講,這支刮胡刀太舊了,我幫你買一支,順手就把刮胡刀丟到垃圾桶裡面去,當然他爸爸也很高興。丟了很輕松,結果就忘記了,剛好聽課的時候才突然想到,那天下完課,馬上跟他父親打電話說:爸爸,我馬上買了幫你寄過去。他們家的人說,他爸爸已經生悶氣生了三天。結果這個例子一講完,另外一個老師也想到答應了爸爸也沒做。所以諸位朋友,今天你有沒有想到什麼事還沒做?「父母命,行勿懶」,答應父母的事一定要做到。當你是這樣的重視父母,重視答應父母的事情,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學到了。
「父母教,須敬聽」。當父母在訓斥我們以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聆聽;當你自己在父母訓斥你的時候都還會回嘴,那就難怪自己的孩子會一言九頂。有些人就說,我媽媽說我、我爸爸說我,很多都不是事實。父母說你的事實,你聽了就要趕快改,不是事實,本來就沒有這樣,那你干嘛生氣?而且當你馬上就回嘴的時候,父親的脾氣會怎麼樣?可能會愈來愈大,那你父親剛好有心髒病怎麼辦?就被你這麼一回嘴,可能都氣得血壓上升。
當父母講你,你都能夠恭敬的聆聽,等父母的情緒比較緩和下來,他會想到,我剛剛說的好象有一些太過分。但是當他感受到自己太過分,而孩子都是這麼恭敬對他,他反而對孩子會生起一種佩服之心。可能父母就會主動過來跟你聊天,甚至於切了盤水果,來來來,吃水果,把氣氛緩和一下。這個時候你可不要說:媽,你剛剛說錯了。不要,她已經有點不好意思了,你就不要再落井下石。這個時候馬上說:媽,過兩天你不是要身體檢查嗎?我帶你去。那她對這個兒子的佩服就更深了。當父母對你的信任愈高,往後你給父母的很多好的引導他就愈能接受。所以這個信用要好好積累,而這個積累就在一言一行之中。好,那這節課就先到這邊,謝謝。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05/6/2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11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提到「孝為百善之首」,所以教孝刻不容緩。當我們在聽如何教孩子孝道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回光返照,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到,有沒有當孩子好的榜樣。教孝的過程,一開始以身作則,再來親師合作;除了親師合作以外,我們在家庭當中也時時要抓住引導孩子啟發孝心,所以夫妻也要好好配合,夫婦配合。
家庭裡面要有黑臉跟白臉,諸位朋友,爸爸演黑臉好還是白臉好?因為男女陰陽配合,所以陽剛氣重,應該演黑臉好,女孩子比較溫柔,演白臉比較好。回想起小的時候,只要父親稍微給我們瞪一眼,我們馬上就會覺得很謹慎,不敢造次,所以父親就顯得相當有威嚴。現在很多父親因為工作比較忙,覺得對孩子有虧欠感,所以一回到家,常常都帶著禮物送孩子,來彌補他的內疚。孩子一看到禮物怎麼樣?很高興,馬上跑過來:謝謝爸爸,我好愛你!一次、兩次,孩子都很高興,次數一久,爸爸一進門,他跑過去不是看爸爸,是看什麼?看那個禮物。爸爸,你回來了!突然有一天你走進來,爸爸,你今天怎麼沒帶東西回來?你再出去買吧!所以物質化很難讓父子之間的情誼愈深厚,反而讓孩子對物質愈貪戀,所以物質的獎勵要適可而止;反而你愈從精神面去鼓舞他,常常陪伴他,這樣的親情比較有深度。
我記得我在學校教書,也有很多老師常常送學生東西。俗話又說「善用恩者不妄施」,真正會施恩德的人,絕對不輕易給人家東西,給多了他會不珍惜。所以有些老師送東西送到,學生來領獎品,看看那個禮物說這個我不要,然後就走回去了,老師也不知所措,所以善用恩者不妄施。「善用威者不輕怒」,一個真正有威嚴的人絕不輕易發怒,光是他那個神態就足以攝受小孩,讓他不敢隨便。現在的父親又不演黑臉,又演白臉,所以逼得母親要演黑臉。但是母親又很習慣演白臉,比較溫柔,所以她常常又要演黑臉,又要演白臉。演了黑臉跟孩子發了脾氣,突然孩子又若無其事跟她談起話來,這個母親氣都還沒消,都調整不過來。同時演黑、白臉是很傷身體的,現在婦女有一個疾病也滿嚴重的,叫內分泌失調,就是常常要在那裡黑、白臉交換,所以還是要道法自然好一點。
我也有演過黑臉,我記得我在學校第一次跟學生訓斥,也是慷慨激昂。我常常在訓斥學生的時候會感動得掉眼淚,因為那些教誨太好了。我第一次罵完學生,走下樓來,全校的老師都看著我,他說:蔡老師,你也會發脾氣!為人長者,該發脾氣的時候還是要發。剛好我的外甥在我們家坐月子,成長過程也常常到我們家居住,所以我姐夫不在身旁的時候我就演黑臉,我姐姐演白臉。有一次在吃飯,我那個外甥就把手握在筷子的前方,那這樣怎麼吃?筷子都髒掉了。我馬上跟他說:舅舅跟你講,筷子要拿在後面,不然搞髒了,細菌都吃下去。然後我的侄子就眼睛盯著我看,然後又把手放回前面。我還是很有耐心,我說:舅舅跟你講,這樣會把筷子弄髒,要把手放這裡。他又繼續看著我,來回三次,我從他的眼神知道,他的意思說舅舅,你的底線到哪裡?三次以後,我很嚴肅,馬上一把就把他抱起來,往我的房間走,因為要把他的救兵斷送,他才不會造次,因為他知道無後兵可援。
當我把外甥抱起來的時候,我媽媽就說:大過年,別打了!要不要處罰?怎麼這麼小聲?我的姐姐正在吃飯,她若無其事,如如不動,所以這個白臉也要配合得好。把他抱進去以後,他沿路上就開始哭,哭得很大聲,哭的時候頭還往客廳看。然後一進去我就把門關起來,他愈哭愈大聲。從這裡我們看得出來,孩子已經在學威脅,怎麼威脅?用他的哭聲要威脅你。所以其實我們原則也抓得很清楚:舅舅今天要告訴你,哭決不能達到目的,只會讓事情更嚴重。我講完話以後,拿起棍子就往他的屁股打下去,其實我打得不是很大力,但是架勢要做得很大,嚇唬嚇唬他。打下去以後,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他好漢不吃眼前虧,他馬上就受到驚嚇,就不哭了。不哭以後要不要繼續打?就不要了,只要他懂得收斂,知道哭不能達到目的,我們慢慢就轉成比較溫柔,其實我也是比較習慣溫柔一點。我就開始開導他。
當他不哭了,我也就沒有那麼凶,所以他就放松多了。一放松他的褲子就尿濕了,結果就尿在我的床上,突然那個時候我就體會到惡有惡報;我打過他三次,他在我的床上尿過兩次。不過他已經六、七歲了,我只打過他三次,而且都是三歲以前,往後他看到我的時候都很乖,然後每次吃飽飯還會把碗端過來:舅舅,我吃飽了。還會給我檢查。這個時候你不能笑,你要擺得很嚴肅,好,很好。當我處罰完他,我就走出來,這個時候我的姐姐馬上跟上,進去房間,然後孩子一看到母親,馬上就沖過來抱住母親。我的姐姐馬上把他抓起來,然後推到前面對他說:你剛剛犯了什麼錯,自己說。孩子馬上又跑到她的懷裡,她又把他推起來:剛剛犯了什麼錯,自己講。一定要讓他不是留在被舅舅處罰,而是留在什麼?做錯的事在哪,錯在哪。等他真正講好了,說出來了,然後我姐姐就說:來,去跟舅舅道歉。所以這個收尾要收得很好,這叫黑臉跟白臉配合。
我處罰完,隔天我帶著父母還有這些外甥一起去爬山。我正走在前面,我這個外甥就快步跑向前去,把我的手牽住,他已經沒事了,我的火可能還沒消完。其實小孩子都很清楚,你假如循著道理教他,他內心佩服你,可是當下為什麼他還是忍不住發脾氣?那是習性作祟。所以你看做人真是不容易,也很可憐,沒有克服習氣,這一生你想做你自己的主人,容不容易?困難。我們也要推孩子一把,小時候把這些壞的習性把它剔除掉。
所以夫妻之間要有一定的默契。然後在教孝道當中,先生要把太太的辛勞講給孩子聽,太太也要把先生的辛勞抓到機會跟孩子去引導,因為假如你是母親,你對著孩子說:媽媽很辛苦,你要孝順媽媽。這樣的話你講不講得出口?就比較難講出口。這樣交叉配合就很好,當先生講到太太的懷胎、生育、養育的辛勞,因為都是一起走過,講起來也特別的感人,孩子聽了很可能會感動得掉眼淚。太太也要把先生整個在孩子成長過程,在工作上的辛勞,一一的找機會給孩子講,孩子就對父母長養這份孝敬之心。
現在有夫妻之間不只沒有互相肯定,互相給孩子教孝道,有的還在孩子的面前數落自己的另一半,這樣好不好?這是兵家大忌。當一個男人,連孩子都瞧不起他的時候,他愈容易自甘墮落。但是雖然他目前還沒有什麼成就,可是孩子對他還是很恭敬,還是很信任,這都是無形的一股強而有力的動力所在。所以我們應該讓另外一半在孩子的面前有他的尊嚴,有他的地位,這對先生也好,對孩子更重要。因為孩子假如從小就不尊敬他的長輩,他那一份對長者的恭敬心也無法建立起來。好,這是夫妻互相配合。
在教孝的過程,除了跟生活結合,我們還可以結合一些故事。因為小孩子他的思考是比較具體,他還無法聽很多道理,所謂抽象思考能力還不足,我們就可以拿很多古今中外的聖哲孝道故事來講給他聽。像《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說到「親所好,力為具」,我們也從生活當中問小孩說,請問媽媽喜歡吃什麼,你知不知道?所以你先生就可以問孩子,媽媽喜歡吃什麼你知不知道?太太也可以問兒子,爸爸喜歡吃什麼你知不知道?我這麼一問,底下的小孩大部分都說不上來,等到他們想了半天,我又換問另外一句話,我說請問媽媽知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他們馬上從思考當中忽然露出燦爛的微笑,媽媽當然知道,一下子就可以舉出好幾道菜來。我們接著就跟孩子講,你看媽媽時時都知道你喜歡吃什麼,而你卻不知道媽媽喜歡吃什麼,媽媽這麼愛你,你卻這麼不懂得關懷母親。這麼一講,孩子也覺得對,我做得不好,所以下次出去買東西,應該先買媽媽喜歡吃的。
接著我們就提到,在古代漢朝時期因為王莽作亂,所以國家也一度混亂。那時候有一個孝子叫蔡順,他知道母親喜歡吃桑椹,所以就拿了兩個籃子去采桑椹。采完桑椹在半途當中遇到了盜賊,盜賊看了也很訝異,你采個桑椹為什麼拿兩個籃子?諸位朋友,為什麼拿兩個籃子?孩子很聰明,你常常問他,他會去思考。所以你跟孩子講故事,也可以常常有一些設問,讓他也參與整個故事的思考。盜賊好奇的就問蔡順,蔡順就跟他們說道,他說因為我的母親喜歡吃甜的桑椹,而甜的桑椹長得比較黑,所以我把它放在這個籃子,另外比較不成熟、比較紅的,我放在另一個籃子自己吃。盜賊聽完以後很感動,覺得他很孝順。
諸位小朋友,盜賊會不會感動?會,他們殺人放火,會感動嗎?為什麼會感動?「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諸位朋友,你在講《德育故事》,四書都可以搬進來,「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諸位小朋友,我們遇到不好的人,要不要去跟他起沖突?不要,應該用什麼方法比較好?就像蔡順一樣,有好的德行讓他們感動,讓他們改過。所以從第二個重點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不要去跟惡人,去罵他、去跟他起沖突,應該進德修業,進一步當他們的榜樣。
這些盜賊看了以後很感動就對他說道,我們這些米送給你,這些糧食你拿回去吃,順便也奉養你的母親。諸位朋友,要不要拿?要,為什麼?人家這麼誠心誠意,不收不近人情。假如蔡順把它拿回家,然後剛進門還沒坐下來,突然官府的官兵來了,他說張三家的米怎麼在你家?李四家的水果怎麼在你家?人贓俱獲,這個時候母親就沒人照顧了,所以判斷力很重要,時時都用得上。判斷力在哪?在聖人的經典裡,《論語》裡面有提到,君子有九思,君子在九個方面要時時去思考、去觀照。在九思當中,最後一個叫「見得思義」。當你要獲得東西的時候,首先要思考到這些東西來路正不正常,有沒有違背道義。而盜賊的東西都是怎麼來的?所以這是不可拿的東西。
我們在一個故事裡面,就把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融在裡面,所以孩子不只聽了故事,不只留了這個印象,同時這些道理也能夠深入他的內心中。很多好的故事,在民國初年有一位讀書人蔡振紳,他會集了七百多個德行的故事,把它分八個綱目編排,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故事都是從性德流露出來,所以孩子聽了以後,百聽不厭。像闵子骞的故事,孩子真的每次聽都很感動,因為跟本性相應,所以這七百多個聖哲人都可以成為你孩子的老師。
我們再忙也應該陪伴小孩,我也建議很多父親,假如你實在工作相當忙碌,你也不能節省陪孩子的時間。我們有位書法家他就提到,跟著他學習的學生,往後能進步的特別多的,都是父母親自陪著他來學書法的;而那個家裡很有錢,但是從來沒有來陪過的,這些孩子往往學得都不專注。其中有一個女孩,她表現很好,她父親是每次都陪著她來。剛好她父親很累了,就坐在那裡打瞌睡,這位書法家他就抓住機會點,就對這位女學生說道:你看你爸爸很辛苦。正准備引導她,結果這個女孩她就哭起來了,接著就對老師講:為什麼我的學習這麼用功,因為我的父母時時都陪伴我學習,假如我不好好學,對不起父母。這是用心陪伴,而不是用錢陪伴。
所以再忙,我們每天抓一、二十分鐘陪孩子講講故事,總抽得出來吧!而當父親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不能講一個故事行動電話響三次,那你兒子會說:爸爸,你還是走吧,不要講了。一定要把手機都關掉,讓孩子覺得我們的心是跟他在一起,一天差不多講一個到兩個就好。我們「大方廣文化公益網」上有相當多德育故事,你都可以下載下來。你能持續這樣子做,孩子一定會感覺我父親很在乎我,所以他的內心會覺得充滿愛。當孩子覺得父母對他非常關愛,他的信心就起來。而一個人假如覺得自己很缺乏愛,他就很沒有信心,甚至於他往後在感情生活都會想要去控制、去占有,因為他沒有安全感。不是等他結婚的時候會有這種傾向,他在學生時代很可能對朋友就是這樣,把朋友都抓得緊緊的,讓朋友都覺得喘不過氣來。
像我們從小覺得父母很疼愛我們,就沒想過要去控制、占有,只想著我們已經得到很多的愛,應該把這個愛再獻出來。而「愛」這個東西特別奇妙,愈獻出來愈多,也不會匮乏。你的小孩走到學校去,他會對同學講:我的爸爸每天跟我講兩個德育故事,你要不要聽?同學說:好,我要聽。他馬上又把他學到的跟同學講,他假如從小就訓練講德育故事,那他以後一定是弘法的人才。所以諸位朋友,你的線要鋪長遠一點,現在就讓這些聖哲的榜樣深植在孩子的心中。而榜樣愈多,這個孩子就愈有志氣,他覺得我不應該輸給這些聖哲人。當我們都能夠運用生活事例,運用這些故事,教學也會顯得不單調,不會讓孩子覺得很無趣。
《弟子規》在「入則孝」的部分有一段經句,很值得大家深深去思考,就是「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谏不入,悅復谏,號泣隨,撻無怨」。「入則孝」的部分雖然是講對父母,但是當你把心量打開,這個「入則孝」可以對一切長者,都可以用得上。相同的,我們的朋友我們也可以把他當親人看,所以親有過,我們應該有責任去規勸。這句教誨可以結合五倫關系來落實,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個關系需不需要勸誡?當對方有錯誤的時候要不要勸誡?要,你不勸誡就陷他於不義。所以很多人批評中國文化,他說孝道說孝順什麼都要順,那就是愚孝。會這樣批評的人有沒有看過聖賢的經典?都沒有。沒有看過還大肆批評,這樣的態度真的有待商榷,甚至於他連《弟子規》都沒看過。因為《弟子規》就告訴我們,是不是所有父母的話都要照做?不是,當父母不對的時候要懂得規勸,當然規勸要用對態度、用對方法,這是父子關系。君臣關系需要,夫婦?太太要相夫教子,所以該規勸的時候也一定要勸。兄弟、朋友也要互相規勸。
這句話當中點出了講話的幾個重要環節,「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所以「怡吾色,柔吾聲」是什麼?是要用好的態度。當然你在規勸以前,首先萬法由心生,一定要先看看自己的存心如何,有些人一規勸他人,馬上脾氣就上來了。一個人為什麼勸別人脾氣會上來?因為很氣,你怎麼不聽我的?勸別人不是要別人聽你的,而是希望對方能改過、能得利。所以這種存心一定要真誠對待才行,而不是用一種氣勢要把對方壓下去,不然你就沒什麼效果,所以要一來存心,二來好的態度,所以要怡吾色,柔吾聲。
「谏不入,悅復谏」。這個悅是什麼?是父母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再繼續勸,所以講話還要抓對時機點、還要用對方法。像要勸一個人,你能不能一見到他馬上就跟他說: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跟你講。他馬上心都很沉重,好。坐下來,那個眼睛瞪很大看著你,這樣氣氛會很凝重。像我以前在教書的時候,有時候學生有問題我們會請家長到學校來,家長到學校來他的內心怎麼樣?一定是我們家的小鬼,我們家的小孩給我惹事了,所以他也很緊張。一進到教室我就會先請他坐,坐下來以後我就開始跟他講,你的兒子掃地工作做得很好,很有責任感。他也一開始會有點不習慣,喔。上次找他去紙類回收,收得很好,衛生組的老師還跑來跟我說掃得真是干淨。他說:喔,真的?給他稱贊了幾個孩子的優點,當然這個稱贊要具體一點,他聽起來也比較踏實。當講了好幾個之後,他會說:老師,我兒子沒那麼好,我的兒子又懶惰,我的兒子回家又不寫作業,他就自己把孩子的不好都講出來了。他講跟我講一不一樣?不一樣,他自己講了以後,我就接著跟他說:孩子很善良,只要我們好好引導他,這些壞習慣很快就能改過來。他一聽很高興說:對對對!老師,你看要怎麼做,我都跟你好好配合。
所以要規勸別人以前,首先要先稱贊他的好。等他聽到你稱贊他很多的地方,他的內心就比較喜悅,人一喜悅以後,話就容易聽得進,這也是講話的方法。最後一個也要考慮到規勸要有耐性,所以「悅復谏」,這個「復」是什麼意思?不厭其煩,因為很多人的習慣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所以一定要慢慢規勸,總有一天他可以回心轉意。有些人你要勸二、三個月,有些人你要勸二、三年,還有人要勸二、三十年,更糟的是要下輩子再說。但是你在勸人的時候不能著相,你還是一味的真誠。而當你是一味的真誠,反而容易感動別人,假如你的骨子裡都不相信他會變,那你就很難勸得了他,所以耐性很重要。
當我們時時能夠反思一下,我們在勸人當中存心如何,時間、態度、方法如何,往往就可以看到自己還有不足之處,難怪他人不能接受。比方說時機點,很多人就抓不好,交淺不言深。今天你到公司去上班,然後上了一、二天,你馬上去跟老板講:老板,公司裡有很多問題,我待了兩天都看出來,這張就是公司的問題,你慢慢看一下。老板一看,列了十多條問題,看完以後他會跟你說:你很優秀,不過你明天不用來了。他都還沒有信任你,你就規勸,他會覺得你給他挑毛病。所以君臣關系在進谏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要先建立什麼?信任要夠。像夫妻關系,媳婦剛嫁到夫家來,能不能隔天就對婆婆講,家裡面這邊擺不好、那邊也做得不好,這樣對不對?你的婆婆馬上就板起臉孔來:我在這裡待了幾十年,你一看就覺得這裡不好,那裡不好,那我是哪裡讓你看不順眼?
所以到一個新的環境,一定要記住,多看、多聽、還有多付出,因為有付出才會有信任。那怎麼付出?很多人很會照顧人,但是朋友看到他就跑了,說拜托你,你不要再照顧我了,我煩死了!有沒有?那為什麼付出了人家還不接受?因為沒有看到別人的需要。有一個女婿要請他岳父吃飯,他岳父就住在山上,結果就到城裡來作客。因為城裡面都吃不到地瓜,所以他的女婿就三餐給岳父吃地瓜,結果這個岳父在山上每天都吃地瓜。吃了兩天氣得半死,說這個女婿瞧不起我,就回去了。所以要針對需要才行,要多去觀察他人的需要去付出,比方說先生回來都比較晚,這個時候你差不多抓到他十一點半左右會回來,趕快在十一點二十給他煮一碗面。然後放在桌上,點一個小燈,他一回來就看到,上面還留一張小紙條:你真是太辛苦了,趁熱吃了吧!你先生那碗吃下去一定高興到明天早上,這就是觀察他的需要。
那時候我去代班,當老師有沒有可能學生一看到你就很信任?很難,剛好我去接的是六年級,他們五年級的老師跟他們關系很不好。我記得第一次坐下來,第一排的學生一直盯著我看,然後有個小女生就問我說:老師,你會不會打人?從這句話我們要聽思聰,聽得出來這班學生跟老師的關系不大好。這個時候,你一開始就擺得很唠叨,沒什麼效果。我就開始先拉近關系,因為六年級的孩子正在發育,肚子特別容易餓,所以我就每個抽屜裡面都擺著胚芽餅干,而且是不含防腐劑自然的食物。這些孩子差不多到十點左右就會走到我的桌子前面,然後晃來晃去,這時候不能笑,要很嚴肅把餅干拿出來,對他說:只可以吃兩片。因為吃多了會怎麼樣?會吃不下中午飯,就這樣一點一滴隨著每片餅干在收攬人心。
我記得因為只能帶一年,我們也希望這個信任建立得快一點,所以我去買了一個電飯鍋,每個禮拜五下午給他們煮點心吃。我記得第一次是煮紅豆芝麻湯圓,那個芝麻很香,所以煮好以後香氣逼人。因為那時候跟學生還不是很熟,所以我說:來來來,諸位同學來吃。結果一個有趣的現象發生了,只來了一半的學生,另外一半很有氣節不被收買。尤其那個胖胖的,一呼即來,吃了一碗以後,他說:老師可不可以再吃第二碗?這樣的學生最好,你馬上把他留下來,問一問所有學生的狀況,底細就摸得。但是做任何事情要看存心,我們是為了早一點了解孩子,早一點能夠因材施教。後來第二次煮的時候就全部全軍覆沒了。
煮了三個禮拜,我就想我再繼續煮下去不就把我累死了嗎?當初只是為了建立信用,結果很有意思,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就對學生講:老師這三個禮拜是要表演一個精神,叫服務大眾,所以諸位同學,有沒有人願意把你最拿手的菜煮給同學吃?你放心,一個班級裡面一定有特別熱心的學生,他會馬上舉手,他會帶動其它的同學。所以就這樣,這些學生一舉手,我馬上說:來,這位同學來登記一下,第一位同學第一個禮拜,這位同學第二個禮拜。就開始把他們排下來。
結果學生我就跟他們交代,這個禮拜是你負責,那就全權交給你,你需要多少錢,你需要什麼人幫助,你自己要規劃好。當然我們也引導學生如何規劃,第一個需要准備哪些東西,這在西方管理學叫做「What」,要准備哪些用具他把它列下來。其實還有一個叫「Why」,為什麼我今天要煮這道菜。你要煮這道菜絕對不是因為你喜歡吃,而是什麼?同學會喜歡吃,所以為什麼要煮?因為同學喜歡吃。再來,要准備哪些用具讓他列下來,然後需要哪些同學幫忙,他把它列下來。這些東西要在哪裡煮,或者要去哪裡買,這是「Where」。他這個禮拜要准備哪些時間做哪些事,他也可以把它陳列下來。還有一個「How to do」,如何做,這個菜如何做,要不要再去請教別人;做的過程要花多少錢,這叫財務預算。所以孩子這些能力什麼時候學?現在就可以學了。
所以接到任務的孩子他就馬上很有使命感,都把這些做一個思考,然後來跟我要錢。我把錢拿給他,他還要收集每次買東西的發票,整理好給我。有一個學生需要瓦斯爐,那種很輕便的瓦斯爐,他還打電話到我們家,剛好我不在,我父親接的。他對我父親講:麻煩您跟我們老師講,明天要幫我帶一個瓦斯爐。所以我隔天就背一個瓦斯爐去,大家是忙得不亦樂乎。有一個同學在煮,其它的同學不會,還一起學習。有一次煮蛋餅煮好了,學生就拿到我面前來要給我吃,幸好我還不貪吃,我馬上就問他一句話:除了要拿給老師吃以外,你應該還要想到誰?我這麼一問,孩子動了一下腦子就沖出去了,其實我也不知道他去哪裡。結果我們班的學生就在校園裡面流竄,拿去給科任老師吃;有些學生拿去給他一、二、三、四年級的老師吃,所以全校都知道我們班在干什麼。還有隔壁班的女老師就跑過來,她說:這個蛋餅是誰做的,怎麼做得那麼好吃?把他叫過來。剛好是一個男同學做的,我就把他找過來,這個男同學走過來的時候,雄赳赳,氣昂昂,覺得很有自信。
這些孩子在做的過程,也懂得做事方法,懂得互相幫忙;在吃的時候也懂得要先想到長者、老師。因為常常拿食物去給老師吃,所以跟很多老師特別熟,遠遠看到這些老師,幾十公尺之外就打招呼:老師好。我們班本來跟老師的關系不好,所以就比較冷漠,這個活動一辦完,跟老師就相當有禮貌。我那些同事常常就說:你帶班帶得不錯。我就跟他們說:很慚愧,沒有經驗。他們就會特別指出來說,學生的禮貌進步的特別多。因為建立了深厚的信任,當我們在跟孩子講這些處事做人的道理,他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時時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著想,就能夠在規勸當中產生很好的效應。
我們儒家很強調一個態度,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那當然我們在觀照當中,這些態度方法,《弟子規》裡面很多,不只在進谏的時候用得上,其實平常與人交談也都時時要謹慎態度跟方法。比方當在眾人的面前能不能去規勸對方?那不行,因為你在眾人的面前說他的缺點,他會很沒面子。所以有一句話就提到,「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勸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單獨的勸,比較恰當。我曾經就聽說,有一個太太要勸她先生戒煙,剛好先生跟一些朋友一起吃飯,當先生把煙點起來,她馬上一手就把煙抓過來,然後沒什麼表情。這樣先生會不會戒掉?那他一定很生氣。
另外一個女士就比較善巧,她勸她先生戒煙,當然勸先生戒煙講話也要委婉,比方你就可以告訴他,你假如直接跟他說抽煙會得肺癌,抽煙會減低壽命,你這麼講他能不能接受?他說我就不喜歡活得長。所以你要這樣跟他講:先生,你的健康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健康就是孩子一生的寶藏,所以這根煙抽完以後就不要抽了。你不要當場就叫他不要抽,給他一個轉圜,他也會覺得對,我這麼重要。所以這位太太就買了很多瓜子給他先生嗑,嗑到最後沒有成功,又買巧克力給他先生吃。當有一天有一個先生的朋友來了,就拿一根煙說:來啦,抽啦,抽啦。他太太在旁邊也沒有很著急,馬上走過來對客人說:你就可憐可憐我,我為了讓他戒煙已經買巧克力,這個成本很凶。這麼一講,這個客人也覺得不好意思,她先生也沒有沒面子,所以凡事要善巧方便。好,那今天就先上到這裡,謝謝。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05/6/2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12

諸位朋友,大家好。看到大家的神采飛揚,代表每天都有按時服用這帖中藥,藥效要發揮得很好,一定要持之以恆才行。不只是早晚持之以恆,更重要的,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也要提起《弟子規》的教誨,能提的起來你就不會被境轉,而能夠轉境界。有個朋友就跟我提到,他說他最難的就是不講別人的是非。(怎麼這麼多人笑得這麼燦爛),他早晚讀了以後,每次要講別人的是非,那句「人有短,切莫揭」,就好象一支寶劍一樣,就跑進他的腦袋裡,所以他馬上就止住了這些是非的言語。我自己回想到,很不習慣去論人家的是非,講一句都覺得渾身不自在。我們不習慣去講別人的是非,它是一個結果,諸位朋友,原因在哪?原因在家庭教育的根。所以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人格影響,會隨著你的年齡增長,體會更深。因為我的父母沒有在我們面前談過哪個朋友的是是非非,所以家裡面就常保一種祥和之氣。長期在這樣的環境熏習,就很不習慣去講別人的壞話。因為從小學、初中,我父母也很好客,家裡有一間公寓,結果我兩個姐姐跟我,我們的同學會都是在我們家裡開。所以三個姐弟人際關系的能力也由於家長好客,很自然就得到很多的學習跟成長。
昨天我們提到進谏父母,進谏所有的親友,應該注意哪些道理。進谏他人首先一定要先觀照自己的存心,再來還要觀察態度、觀察時機、檢討方法,然後再拿出耐性。因為我們骨子裡面有很多是不正確的態度跟思想,這也要透過我們常常觀照自己才看得清楚。所以第一天我們就問說:你是中國人嗎?到底我們骨子裡面有多少聖賢的思想,聖賢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我相信這幾天課程下來,很多人已經躍躍欲試,心都快按捺不住,可能回去馬上要把兒子拉過來:你給我做好。欲速會有反效果,所以我們還是要冷靜對待,孩子的問題假如十多年,你能夠花三年把他導正,那你已經是功力很深厚。
人與人思想都有一個波動,當你的波動很不穩定,他遇到你也會很雜亂;當你的波非常的平穩,他慢慢就會受你影響。你愈急躁,對方絕對不可能靜下心來,所以你首先要安住自己的心。要安住自己的心當然道理要先明白,所謂「理得心安」。自己道理要明白,自己要有智慧去應對進退,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所以我們現在要專注,在回去以後我一定要長期熏修,老老實實的學。很多的朋友、很多老師,他抓到了這個重點,回去以後都是自己當榜樣給學生、給孩子看,「為人演說」,演得漂亮才有說的空間;「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勸誡別人應該演在前面,說在後面。
我們在課程當中也曾經提到「病從口入」,如何吃得健康,也是我們應該要去注意的。假如一個父親身體不健康,可能整個家庭都會受很大的牽連。所以我們也提到,在近代營養的角度都分析素食比肉食更健康。因為現在的肉食含有太多的荷爾蒙、抗生素,現在很多的女孩子還沒十歲,月經就來了,她來得愈早壽命愈短。所以從飲食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現在人有福嗎?到底什麼是福,人真的要冷靜想一想。現在的雞跟鴨,聽說不到一個月就可以拿來宰掉,因為它都是吃這些荷爾蒙的食物,常常又打抗生素。
人類因為欲望,把很多的不人道加諸在動物身上,但是終歸這個惡果會回到誰的身上?還是回到自己。所以這大自然的法則相當奧妙,你打別人一拳,遲早有一天會怎麼樣?人家抓到時節因緣,一定會回打你一拳。你對別人一個微笑,回回來的是一個微笑。有一只狗沖進了一個房間裡面,這個房間四面都是鏡子,這只狗脾氣很大,馬上對著鏡子狂吠,結果它狂吠的時候四面八方的狗都怎麼樣?也對它狂吠。它看到這種情境,不只沒有反省自己,反而叫得更厲害,結果迎回來的依然是更嚴重的狂吠。它就這樣叫了十多分鐘,後來沒聲音了,因為它累死了。因為暴怒傷肝,到最後內髒都搞壞了。
從這個事例當中我們也可以去體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都是如此。當我們的人際關系是處處充滿惡言相向,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回光返照,原來我們的笑容很少,嘴巴都往下垂。嘴巴假如往下垂,我們說迎財神,誰可以迎財神?有喜神的人才會迎財神。所以你看,假如我們的臉是這樣,你是財神要不要送錢給他?假如你的臉是這樣,你看那個金元寶掉下來都滑掉了,留不住,而且會禍不單行;這個元寶掉下來都接得穩穩當當,都不會掉。所以一個人會不會發財,看臉就知道;一個人要找生意的伙伴,你要找哪一個臉孔?當然是找笑臉的。我們從這樣子去思考,當我們去殘害動物、殘害植物,回過頭來,損傷的還是自己,所以天道是真理。
我們了解到,剛剛說的吃素比較健康,因為假如家裡面的人不健康,整個家庭都會拖累,所以健康這門課大家也要好好學習。在香港講的四十片當中,其中有一片是專門講這個主題,現在時間關系我就不多說。剛好有一位朋友聽完以後也很激動,回去以後就跟她先生說,我為了你的健康著想,從今天開始我不煮肉給你吃了。講得非常慷慨激昂,熱血沸騰,這樣會不會成功?一個禮拜以後,她非常的沮喪到我們辦公室來,一坐下來她就說,我先生真不受教,真沒有善根,就抱怨了一段時間。當然在抱怨當中,你就讓她這股悶氣吐出來,不要阻止她。等到她的苦水都吐完了,我很冷靜的對她說,我說:你先生假如得高血壓你要負責任。她就一臉驚訝的問我:為什麼我要負責任?接著我又說:你先生假如有外遇你也要負責任,你兒子失去父愛你也要負責任。
接著我就跟她說,我說你不煮給他吃,他有沒有吃?她說有,都出去外面吃。外面煮的食物又鹹又油,所以吃了三年血壓就上升得很高,到時候還得心髒病,那你要不要負責?再來,你已經把他趕出去了,他常常到飯店去吃飯,到時候又碰到很多漂亮的小姐,誤入歧途怎麼辦?所以這個你也要負責。再來,本來好好的爸爸回家吃晚飯,父子之間還常常可以關懷交流,現在晚上都不在了,那父子關系都被你影響。她聽一聽,覺得很無辜的樣子。
後來我就跟她分析道,我說你當初希望先生少吃肉,這個動機是好還是不好?好的。結果你現在有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沒有,走到半路把目的都忘記了,現在只是意氣用事,只是情緒做主,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很多事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你一回去就開始可以一點一點跟他講到吃素的好處,你不要一次回去就講半個小時,他一聽都快要受不了,就一、二句這樣講。然後他認識的人裡面有吃素的,你就說那個某某某吃素吃了半年,你看氣色多好,年輕了五、六歲,那他就有目標可以學習。然後你要告訴他(女人該溫柔的時候要溫柔)說:你的健康就是我的幸福,也是孩子的寶藏。他就覺得他愈來愈有價值。然後你本來煮三道肉,過一禮拜變兩道,再過一個月以後變一道,最後就潤物細無聲,都不讓他知道。
但是還有一點很重要,假如你的素菜煮得太難吃,那他也會受不了,所以你要默默的學習如何把素菜煮好。我們看到塞納河的河面上,有很多的天鵝、綠鴨在那裡悠游的劃水。你看到悠游的時候,事實上它的雙腳拼命的在那裡努力,所以你在努力的時候不要被你先生看到,還是表現得神態自若,慢慢他覺得素菜也很好吃。像我就建議她把她先生一起帶到我們中心吃飯,中心很多老師煮得很好吃,大伙就一起圍著吃飯,邊吃旁邊的老師就說:素菜好吃吧?她先生說:對對對,很好吃。用團體的力量也會很有影響。慢慢幾個月過去,自然而然就吃素。所以勸誡別人要能設身處地,善巧方便。
人生兩件事不能等,第一件事是行孝,第二件事是行善,因為人生在世難免都有吉凶禍福。諸位朋友,你有把握一定可以逢凶化吉,長命百歲的舉手;長命百歲比較高,你覺得你一定可以逢凶化吉,一定可以安享天年的舉手。怎麼這麼悲慘?你看我們小的時候聽到老人家去世了,都在什麼時間?半夜睡了就走了。好死是五福之一,所謂「五福臨門」,五福第一福是財富,第二福是健康,第三福是長壽。其實一個人沒有健康,有錢、有壽命,有沒有用?那叫活受罪。我們看到心血管疾病的病房裡面,很多也七十幾、八十幾了,但是躺在那裡,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躺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那不是真的福,所以要有健康才是真福。第四個福叫好德,一個人的內心非常好善、好德,這是你的福分。其實前面三個福都要從這一福生。假如一個人目前有前面的三福,而沒有一種好善、好德之心,其實他是時時在折損自己的福分,他可能是因為祖宗有余德在庇蔭。那他這個好德之心沒有起來,他的晚年堪憂;再來,他的後代子孫絕不可能帶有福分,因為他沒有做一個好的榜樣,所以這好善好德是核心。
最後一個是善終,能夠終享天年。在這個時代當中很多罵人的話都快變事實,我們以前罵人說「不得好死」,現在要找一個好死的人還真不容易。為什麼福分差這麼多?所謂「福田靠心耕」,人的心良善之後,自然有福又得善終。一個人要能善終,什麼時候開始練功夫?現在就要練,你不要想說,我臨終以前再來練放下的功夫,那來不及了。現在你就可以於世無求,什麼事都能放得下。但是這個放下不是不管,這個放下是了解到「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你盡力就好,不要太強求。我們要得善終,首先心理要健康,心理一健康,身體也會健康。
人生有三件事最可悲,叫老年喪子,中年喪夫、喪妻,少年喪父、喪母,這是人生三大悲慘的事。其實這三件事也是一件事,怎麼說?當我們不愛惜身體,或者是沒有修福分、沒有修善行,中年的時候遇到厄難去世了,那父母怎麼樣?喪子;我們的另一半喪夫、喪妻,我們的孩子喪父、喪母,所以這樣的悲劇我們不能讓它上演,這樣會讓很多人肝腸寸斷,所以一定要積福分,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凡事都能逢凶化吉。
諸位看到我也知道我是短命相,其實我差不多三十歲就活不了,真的。我記得三十歲那年,因為有善人在旁邊用她的光芒給我保住。三十歲那年我住在楊淑芬老師家,那時候我的身體狀況特別不好,就覺得好象渾身無力,開車開一半在高速公路當中還會睡著。睡著以後都是壓到高速公路上那個凸出來的一塊一塊的那個線上,突然驚醒,還心有余悸。所以楊老師每次我開車回高雄去,一路上要給我打二、三通電話,有沒有睡著?
所以一個人的壽命確確實實有定數,但是定數當中有變量。如何「命由我造,福自己求」,這個方法一定要學。我常比喻說人生就像一盤棋,你不要急著拿起棋子來下,你首先要了解下棋的游戲規則,怎麼下才能下得有聲有色,而這個規則就是斷惡修善。在明朝時代,袁了凡先生也很幸運,他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了一個長者,姓孔,這個孔先生剛好是中國邵子皇極數的傳人,看到他就陪著他一起,一開始的時候詢問他:你應該是仕途中人,去念書應該會有成就,為什麼不去念書?了凡先生就對他說,因為父親對他有一份期望,希望他當中醫師。後來了凡先生就帶著孔先生回自己家裡。為什麼孔先生肯幫助他?也來自於了凡先生有家教,一定對這個長者有禮貌,所以遇貴人的根源還在禮貌的態度。
回去以後,他的母親也是半信半疑,後來把他送去念書。告訴他說他縣考第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把他考第幾名的名次都算出來了,三處名數皆應。他母親很驚訝,就要求孔先生說,那你把我兒子一生的命運都算。結果算完以後,命中沒有兒子,而且也不可能考上進士,所以了凡先生就覺得這個命都是注定的,沒什麼好努力的,往後就悠悠放任。幸好祖宗有德,又遇到了另外一個貴人,他剛好去參訪雲谷禅師,雲谷禅師把聖賢的教誨告訴他,《書經》上說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中庸》也提到「禍福將至」,一個人是禍是福看哪裡就看得出來?「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在《老子》的教誨也提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所以雲谷禅師這番開導,了凡先生回去以後也非常積極的斷惡修善,命中無子,也生了孩子;命中考不上進士,後來也考上了;命中本來只有五十三歲壽命,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六十九歲了,後來他活到七十四歲,足足壽命延長了二十一年。
因為有師長的教誨,我們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雖然短命相,但是還要靠自己努力。我記得有一次我回高雄去,剛好做了一次大放生,在台南安平港,差不多有十多輛卡車。我那時候還在咳嗽當中,那次把這些生靈都放掉以後,我的咳嗽沒吃藥就好了,那次回來以後氣色就慢慢好轉過來。所以確確實實人的命運吉凶絕對不向外求。我有一個長者,他有一個朋友在美國工作,剛好在雙子星大樓。九一一前一天晚上他怎麼睡就是睡不著,翻來覆去,也不知道翻了多久才睡著。而他在這棟大樓服務也幾十年的時間(他已經五十歲左右),他從來沒有遲到,就是那一天怎麼睡都睡不著。隔天一醒過來一看,時間已經太晚了,早餐也沒吃,趕快往地鐵沖。當他從地鐵走出來的時候,剛好看到雙子星大樓垮下來。假如按照十多年的正常情況,他在哪裡?他就在裡面。所以善惡確實在庇蔭,也在影響一個人,所以行善必然要及時。
而他會有這樣的感應也是福分所感召,中國很多的聖哲人在面臨危難的時候,往往都是能夠逃過劫難,所以這個感應確實是真實不虛,感應也時時在我們身上發現。今天你以孝悌傳家,感得的就是賢良的子孫;今天你以禮待人,感得的就是人家和氣的回報;今天你以認真的態度學《弟子規》,感得的就是進德修業;今天你「凡出言,信為先」,感得的就是大眾對你的信任,所以感應是無時不在。
在元朝時候有一個孝子,剛好元朝發生一個嚴重的大地震,有一萬多戶的房屋完全倒塌。而這個地震在他們村莊裡面,那個震央一直排山倒海的過來,到孝子李忠的家裡整個地震變成兩半繞過他們家,等經過他們家以後,整個地震又合成一體,所以地震結束以後,只有他們家沒有倒。所以人生絕無僥幸,有善就會感得這樣的果報,不止天災可以去掉,一些禍患也可以感召,也可以化解。
在明朝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包實夫,他剛好教書空檔,要回家事奉他的父母。結果在半途當中遇到一只老虎,老虎把他衣服咬住,帶到了一個地方正准備吃他。他這個時候也沒有驚慌,他馬上跪下來對老虎說:我被你抓是我的命,我不埋怨,但是我的父母都七十多歲了,能否讓我奉養父母晚年,我再來給你吃。話講完,這個老虎就走了。所以萬物都是有靈知的,你用真誠去對待,都能夠有所感應。
歷代因為孝心善行,免於這些老虎,甚至於很多野獸的危害,能逃過的不勝枚舉,所以行善要及時去做,不只為自己,更為了給後代子孫一個好的榜樣。司馬光先生曾經提到「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你留很多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甚至於可能因為錢太多而好逸惡勞;「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會讀,不如於冥冥之中留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而這個陰德不止庇蔭後代,這個陰德在積累的過程,已經都成為子孫效法的榜樣。所以范仲淹有留陰德,他也有留處事待人的規范給後代學習。傳家有道唯孝悌,能孝悌傳家,家風必然可以興盛不敗。
一個人一生智慧、事業、家業能有所成就,除了父母的養育、教育之外,更重要也要有老師的教誨,老師的提攜。所以一個人能頂天立地,都多虧父母跟師長的指導。老師不在五倫之中,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在文字當中似乎不在五倫之中,但是他的實質在五倫的哪一倫?問現在的年輕人他可能接不上,不知道擺哪裡,他有可能擺到朋友那裡去,因為師道快不見了。而中國文化能承傳數千年,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就是孝道跟師道,所以古代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當一個學生有這樣的態度,他的學業才能有所成就;當他對老師的恭敬不到這樣的程度,很有可能慢慢就會陽奉陰違。而陽奉陰違之後,損失最大的不是老師,而是自己。
我們要感受師道,也可以從古代這些讀書人對老師的態度可以略知一二。當孔夫子去世的時候,所有的弟子在夫子的墓旁整整守孝三年。當然這三年不是只在旁邊啥事都不做,而是好好靜下來,利用這三年的時間把所有師長的教誨,好好再溫習,好好再力行。其中有一個弟子不止守了三年,守了六年,就是子貢。因為夫子去世的時候子貢不在魯國,所以他覺得很遺憾,自己為了感念老師的恩德,另外再加三年。
古代對老師的恭敬也做到了「慎於始」,當孩子第一次見老師的面,這一份至誠的恭敬就應該要提得起來。所以古代很多的禮儀都有它相當深的價值跟教育意義,只是我們現在人沒有靜下心來去思考。比方說一個女兒要出嫁,禮儀當中一定會有一個拜別父母的一個禮儀,這個禮儀就相當有意義。我記得我姐夫到我們家來迎娶的時候,所有的儀式結束了,我姐夫帶著我姐姐給我父母行跪拜。當我父母坐在那裡,我姐姐他們跪下去的那個當下,我父親的眼淚就流出來。而我父親當下的一種感受,好象一道光芒一樣,射到了我的腦袋裡,我跟我的父親幾乎是同時間掉眼淚,我突然覺得跟我父親非常的接近,我完全可以領受到他當父親的一種心境。因為女兒二十多歲,好不容易長大成人,也大學畢業,今天也找了一個好的歸宿,內心裡面才有這麼一點點安慰、一點點寬心。而說實在的,父母對子女的這份愛護關懷,會不會因為出嫁而減少?不會。所以那時候我突然覺得為人父母真不容易。當內心有這份明白以後,我也在心裡告訴自己,報父母的恩都來不及,哪還可以講一句忤逆父母的話?我們都於心不忍。確實從那次這個禮儀的一種體會,我也再也沒有講出一句急躁、講出一句發脾氣的言語對父母。
拜老師的禮儀也是有深遠的意義所在。古代拜師,父親帶著孩子到學堂來,父親在前面,孩子在後面,先對著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結束以後,請老師上座,同樣父親在前,孩子在後,跟老師行三跪九叩禮。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在五、六歲的年齡,最尊敬的人是誰?你看六歲以前,孩子開口機率最高的一句口頭禅是什麼?我爸爸說、我媽媽說;上了小學以後,我們老師說。所以父母在他的心中是最祟高的。而父母對老師行這麼大的禮,他的內心有相當的震撼,父親都對老師這麼恭敬,那我更應該恭敬。
老師接受學生父親這個禮,事實上也真是不容易。我記得我第一年教書,有一位學生的奶奶,她爬了四樓上來找她的孫子。一見到我,給我鞠了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然後對我說:蔡老師你好。她這麼恭敬的行禮,我當下內心覺得,我如何對得起老人家這一個躬?所以「老師」兩個字從此以後就壓在我的肩膀,右邊一個老,左邊一個師,所以你看我都慢慢駝背起來。我們做人求個問心無愧。當這位長者這樣跟我行禮,我突然感受到古代這些老師,在家長、學生行三跪九叩的時候,他確實是如坐針氈。因為讀書人念念只想利益別人,絕對沒有絲毫想去占別人的存心,更何況是給他三跪九叩。所以那一跪是為了誰?那一跪是為了成全孩子對老師的恭敬之心。所以老師承接了這個大禮,他的內心會覺得,假如不好好把人家的孩子教好,怎麼對得起他的父母!
而為人師者不單是怕對不起他的父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讀書人的本分是要承先啟後,不能把聖賢的教誨斷送在自己的手上,這樣子對不起老祖宗,也對不起後代子孫。古代在明朝時期有一個賢臣,叫左光斗,左公學問很好,也是憂國憂民。有一次他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他希望能在這次考試當中推舉能選出很多真正優秀的棟梁之材,所以不等考試他就穿上平民的衣服,微服出巡。諸位朋友,到哪裡去探訪人才?要不要到酒樓去?那些都是纨绔子弟,考不上。往往都是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種苦讀的學子才會有成就。
俗話也說,所有建功立業的人,都來自貧困的家庭;所有敗家喪身者,大都來自富貴之家。這句話當然沒有絕對,但是我們從這句話也可以了解到,當家庭富裕的時候,這個時候更重要的是「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道理。而曾國藩先生也說,看一個家庭興不興盛看三件事,第一個子孫睡覺睡到幾點,假如睡得很晚,這個家家風必敗;第二個子孫干不干家事,假如都不干家事,那就會形成懶惰的習慣,就會好逸惡勞,那這個家風一定敗;第三件事就是子孫有沒有讀聖賢經典。當然引導孩子讀聖賢經典,家長也要配合,自己言行一致。假如富貴人家能夠堅持這些重要的原則,這個富貴也能夠長盛不衰。
我們前幾天也說要立定志向,最起碼家風也要幾百年不衰?幾百年?你們為什麼這樣茫然的看著我?要不讓古人,才是有志氣。你假如說范仲淹是聖賢人,我比不上他。當你這句話講出來的時候,范仲淹他會掉眼淚,我已經把我會的都教給你了,你還說不要超過我,還說不可能比得上我,那我們怎麼對得起這些聖哲人給我們的這些恩澤,所以要有志氣。
左光斗先生(左公)他到了一間寺廟,看到一個學子因為太累了趴在桌上睡著了,剛好旁邊寫了一篇文章。他向前一看,看完以後很感動,從這個文章當中感受到這個讀書人確實很有氣節,憂國憂民,他那種愛才之情油然而生,馬上把他的大衣脫起來,披在這個學子的身上。後來正式考試,左公在批改考卷的時候,當他批到其中一篇文章,馬上很激動,就把它批上第一名,面署第一。這篇文章是誰的?就是這個學子,這個學子叫史可法,明朝的忠臣。可是他們的名字都是封起來的,為什麼可以判斷得出來?文章可以流露出一個人的心境,所以他的老師很肯定就是他,後來果不其然,史可法考上狀元。狀元都要拜老師,當史可法走進門來,他的老師就對他的夫人講道:以後繼承我志向的,不是我的孩子,而是這個學生。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人特別准。從左公這樣的一種胸襟,確確實實,他看孩子並不是看在第一位,而是把能不能幫國家舉才,能不能傳承聖賢教誨,擺在第一位,因為讀書人的胸襟是寬廣的。而其實他這份寬廣的心,也才真正能給子孫當榜樣。
我從楊淑芬老師、從盧叔叔,還有從這幾年遇到的長者身上體會特別深刻。我跟他們沒有血緣關系,可是他們對我的栽培,甚至於勝過他自己的親人。因為有這些長者給我的榜樣,所以我們也期許自己應該要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胸懷。這幾年為什麼能夠有這麼多長者給我協助、提攜?根源還在我們是否有好學,是否有承傳聖賢教誨的使命感。所以很多事莫向外求,能感是自己的心,所感得的才是一切人事物。所以你的孩子有這份希聖希賢的心,他往後一定會有很多賢人相助。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05/6/3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13

諸位朋友,大家好。剛剛我們提到史可法到老師家裡給他行拜師禮,之後師生同朝為官,也都盡心盡力。明朝末年因為宦官當政,所以很多忠臣被陷害,左公也在其中,只要到監獄裡面去,很可能後果不堪設想。後來左公因為被極刑所迫害,因為鐵片直接貼到他的眼上去,所以他的眼睛周圍的肉幾乎都粘起來,膝蓋以下也被切掉了。史可法相當的焦急,希望能夠到監獄裡看望老師,所以也想盡各種辦法,後來感動了監獄裡面的士卒,就建議他,你就打扮成撿破爛的工作人員潛入監獄這邊,所以他就穿得很破爛走進去。
當他遠遠看到老師已經受到這麼大的迫害,他不禁痛哭失聲,就撲過去老師的身旁。他的老師因為眼睛張不開,一聽到學生的聲音,馬上用他的雙手把他的眼睛撐開來,然後目光如炬,瞪著史可法說道:你是什麼身分,你是國家的棟梁,怎麼可以讓自己陷在危險的境地?與其再讓這些亂臣賊子把你害死,不如我現在就活活把你打死。當場就撿起地上的石頭,就往史可法的方向扔過去。史可法看到老師這麼震怒,他也趕快離開。諸位朋友,左公在生命垂危之際,他的腦子裡只有什麼?還是國家,還是他學生的安危。我們很難體會古代這些讀書人的存心,真是念念為國為人。
後來左公去世了,史可法也擔任很多重要的職位,也都是鞠躬盡瘁。有一次帶兵在外戍守邊疆,他跟士兵,把士兵分三個梯次,陪著他守夜,都是背靠著背,士兵可以休息,他沒有休息。士兵看了也很心疼,就對他說道:大人,你這樣下去身體會受不了,你一定要休息。史可法就對他的部屬說道,他說:假如我去睡覺,忽然敵兵來犯,國家受到嚴重的破壞,那我對不起國家,我更對不起我老師的教誨。而史可法每次回到故鄉去,不是先到自己家裡,而是先到老師家去探望師母,探望老師的子孫,真是做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把老師的家人完全當自己的家人一樣照顧。
從左公跟史可法的師生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到,老師時刻想著成就學生,而學生時時不敢忘老師的教誨。所以我們接受師長、接受聖賢的指導,最重要的,絕對不是在他們的面前常常在那裡禮拜,這是一個儀式而己。更重要的是要把他們的教誨落實在自己的立身處世之中,落實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事業之中,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利於聖賢的這些恩澤之中。這樣才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而老師也是父母。這些聖哲人都是我們的祖宗,也是我們的父母,假如炎黃子孫是一個大家庭,我們也要透過自己的進德修業來光大祖宗的恩澤。
我自己還沒從事教職以前,在我的成長過程,其實也有很多老師的提攜。我記得我要念五年級的時候,我的老師跟我母親是同事,他就跟我母親問到說這個孩子怎麼教。因為五、六年級要重編班,剛好我的姚老師他帶我。我媽媽想了一下說,這個孩子不愛念書。看不看得出來?你們不要客氣。不愛念書,但是很愛面子。我的老師聽完點點頭:好,我知道了。那天編班,所有的學生就在操場中間,十二個老師站在操場的四周,就開始念一班某某某,他就跑到一班,那我是七班,念到我的名字,我就跑到七班。整個班級編完班以後,你認識的同學差不多三、四個而已。結果帶到五年七班的教室,我的老師馬上說道:蔡禮旭,你帶三個同學去領掃地用具。小學生被老師叫到名字都馬上抬頭挺胸,與有榮焉,趕快去做事。拿回來以後,我的老師又說:蔡禮旭,帶十個同學去領課本。我又趕快往前沖,該忙的都忙完了,坐下來以後,我們老師說:來,我們現在來選班長,我提名蔡禮旭,其它的你們自己提名。我們老師很民主,這點你們要相信。選舉的結果如何?所有的人只認識一個人,我就順利當選。
班長在小學生的心目當中跟什麼畫上等號?跟我們小學時候最常見的一個評語,叫「品學兼優」。對,給人家叫班長,假如成績不好,那是何等丟臉的事情,所以我們老師不費吹灰之力,從此我的名次沒有掉到三名之外,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所以因材施教很重要。我也很感謝老師對我的這份提攜,所以後來我正式當老師,我就請我的老師在高雄的「菜根香」吃飯,坐下來聊得很愉快,老師也把他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跟我娓娓道來。所以我們也強調要有師承,教學的一個方法跟態度。連服務的小姐看我們聊得這麼高興,都好奇的走過來說:你們是什麼關系?我說是師生關系,她聽了也覺得滿訝異的。後來吃完飯,我也跟我的老師提到我這幾年來也接觸了聖賢的經典,也頗有收獲,所以也給老師推薦了幾本經書。結果我的老師拿過去以後他就對我講:今天以後我是不是要叫你學長?人生很多的緣都得來不易,如何讓這個緣在這一生當中更圓滿、更歡喜,我們要讓每個緣,場場的好戲不斷上演。你可不要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才感動得在那裡痛哭流涕,結果回到生活當中都演不出來。所以好戲不要去電視台,好戲要拿來自己演。
後來,我教了幾年書以後,深刻感覺聖賢教誨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不是知識技能。但因為自己學識比較淺薄,所以就辭掉工作到澳洲開始學習經典。也很幸運,學了半年以後回到台灣,到了台中,因為台中有幾位長者國學底子特別深厚,有周家麟老師、徐醒民老師,在楊老師的安排之下,我有幸跟這幾位長者見面。我是十二月八號到家裡,睡了一晚,十二月九號馬上開車就離開家裡,雖然沒有做到大禹的「三過家門而不入」,但是確實我的父母也很歡喜我能夠跟這些長者學習。
到了台中,這些長輩都已經在餐廳裡面,因為我比較晚到,趕快走進去。結果這些長者看到我都露出燦爛的笑容,然後一邊看還一邊點頭,害我很不好意思。因為我的個性比較內向,你們不相信嗎?我平常很沉默寡言。結果吃完飯以後,有一位差不多四十幾歲的長者就過來跟我說,他說剛剛這些老前輩在問你多大了?以前做過什麼?這麼關心你,為什麼你知道嗎?我說我不知道。他說要叫你拜師,你怎麼這麼像一個木頭一樣?因為這些長者聽說有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想要學儒學,他們聽到高興得不得了,所以愈看愈有趣。
所以真的,你現在的孩子假如有志向承傳聖賢教誨,冥冥當中不知道會有多少貴人在庇蔭。在那半年過程,有楊老師、還有這些老前輩給我很多的指導,我才有機會在前年的九月到海口去。確實一個人真心發出來以後,那個緣分的安排特別快,好象在坐雲霄飛車一樣。剛好我去了一年以後,我給我的小學老師打了一通電話,就向他報告我這一年在中國大陸做的事情。我的老師在電話的那頭聽完以後,他很高興,他說:我有你這樣的學生真光榮。我們聽到老師這麼喜悅,內心也很安慰,最起碼能夠讓他覺得沒有白教我們這個學生。
我們老師的方法,我也把它用在我自己帶學生身上。剛好從澳洲回來那半年,我在楊老師家也沒閒著,因為回來沒多久,我的同學打電話給我,他說我們學校六年級有一個班很難帶,他的老師教四十年,覺得帶不下去了,要提早退休,所以這個學期必須有一個代課老師來教。我聽完以後就答應了,我們想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其實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都是歡喜接受,為什麼?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你的能力早一年成就,你的學生就早一年得利,所以這是跟時間競賽。假如能在前三、五年就把教學的態度、經驗、智慧都累積,那將有幾十個學生受益,將有幾十個家庭受影響。而老師為什麼很重要?因為老師的影響性不是看一時,而是看長久。當你教對了一個學生,他往後要為人父、為人母,而這個正確的思想也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有一個故事有說道,有一個醫生草菅人命,墮到十八層地獄,他墮下去以後也很不甘心,還在那裡跺腳,他說我又不是故意的。這叫死不認錯,死了還覺得不是故意的。這個醫生草菅人命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在他從事這個工作以前的態度錯誤,而誰給了他錯誤的態度,是誰?父母,不止是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當你看到一個醫學院的學生,你第一句話問他什麼?醫生現在一個月賺多少錢,有沒有?你無形當中已經把他誤導。很多的長者:考醫學院好,一個月可以賺三、四十萬。重利就輕義。所以在一本重要的醫學經典《靈樞》,這本書裡面提到,傳後世無患之人。醫學要傳給誰?要傳給不會糟蹋醫德的人。所以古代的一個名醫叫孫思邈,他講一句話,他說「不為蒼生大醫,即為含靈巨賊」,你不做蒼生大醫,勢必變成什麼?所有含靈、所有眾人的惡賊。所以醫生的手比一般人的手更可能成就身命, 也更可能毀了別人的身命。
所以各行各業最重要的不是技能,而是德行。教育可不能搞到最後,什麼都有,就是缺德,那就完蛋了。我考上老師,也去工作了,好多的長者遇到我:現在當老師一個月多少錢?我馬上很嚴肅告訴他:你怎麼沒有問我,當老師太重要了,幾十個家庭的寶貝都在你手上,你要好好教,你們為什麼都不提醒我這個?所以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是每個人形成的,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當正確的思想愈多的時候,慢慢這股正氣就會在家庭、在團體當中不斷上升。所以醫生草菅人命墮十八層地獄,結果他在跺腳的時候,底下有人說道:你不要再踏了,這些灰塵都掉到我的頭上來了。這個醫生很驚訝,十八層地獄下面還有?所以就問他:我是干醫生的,你是干哪一行的?底下的人說:我是當老師的。因為你把一個學生教不好,他以後又為人師表,他一生可能教的學生超過一千個,他可能誤導了多少人,這一千個人以後要為人父母,所以老師的工作是功德無量。這個量是前途無量的「量」,還是沒有光亮的「亮」,你可要把它做清楚了。所以我們為人師者要認知到這一點。
那當然,這個故事講完以後,你們可不要說我不干了。我們要了解到教書不是用嘴巴教,是用你的真誠心跟愛心。縱使你的教學經驗不豐富,你可能在講解這些數學題目,比不上十年、二十年的老師,但是你的學生會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我的老師很認真在教學,我的老師很關心我們的成長。所以人跟人溝通互動,最直接的是心。我們當老師的回想一下,跟我們最親的學生都是什麼時候教的?很可能都是前面五年教的學生,後面愈教技術愈純熟了,把心都用在技術上,沒用在愛心上。所以只要我們常保這顆教育的愛心,絕對不會墮到十九層,而且會後福無窮。
有一位老師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學生來了一千多個,連政府領導人去世都沒有這種盛況,他的學生為什麼這麼感念他?而不止是在他去世的時候在聚會,他的學生離開他以後,每年聚會都邀請他去,然後他學生都說道:我們老師很凶,但是我們老師的凶講得都很有道理。所以一開始覺得老師凶,後來經過一年、二年,愈來愈印證,老師講的確實都是真的。然後他們老師凶是凶在這種義正辭嚴,但是也沒有那種暴跳如雷的情緒發洩,也沒有。所以確實老師的這份心,學生都是能感覺得到。
所以我就主動去接了這個班級,後來一進去,他的老師跟我介紹到班級有三十七個同學,十九個男生,十八個女生,他就從一號介紹到十九號。他在介紹的過程我們就常常聽到,這是奶奶帶的,這是夫妻已經離婚了。所以介紹了十九個男生,我們內心也很心痛,現在的家庭結構很多問題。介紹完以後,這位老師提到,他說:就這三、四個人比較乖,其它的你就看著辦!(後面是我加的)。但是當我們聽到只有三、四個比較乖,我們並沒有覺得很不舒服,反而覺得很高興。因為當學生走到歧路上,我們剛好能遇上他,那就更有機會把他導正。所以我的腦子裡就浮現了一句話,「孩子犯錯就是我們教他的時候」,所以不能亂發脾氣,要穩定,化危機為轉機。
我為什麼有這種態度?也不是無中生有。在我還沒有考上師資班以前,就是我連老師資格都完全還沒有拿到以前,我只是起了一個念頭要當老師,剛好我有一個小學同學,已經二十年的老朋友,他打電話給我:我交了一個女朋友,可不可以帶去給你看看?我以前的同學都叫我「老旭」,在我的旭字前面加一個老,他們有時候會找我參謀參謀,我也很歡喜,他就帶他女朋友來。但是我這個同學很老實,他是第一次交女朋友,而且從一而終,現在已經有一個孩子了。
他的女朋友到了我們家以後,我們在聊天的過程,她常常開頭就是說「我們老師說,我們老師說」。我聽了以後很驚訝,這句話假如是在六歲的孩子身上聽到我比較可以接受,一個都快三十歲的人,對她的老師這麼念念不忘,而且是小學老師。所以我聽完以後很佩服她的老師,我就隨口講:我可不可以跟你們老師見見面?她說:好,我跟我們老師詢問一下。當天晚上我就覺得有點唐突,跟她老師都沒見過面,就主動這樣要求,有點冒昧。所以隔天我就打電話跟她說道:我看這樣做不太恰當,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說。結果她回答道:我已經跟我們老師講了,我們老師說,像你這樣的人,要趕快進入教育界,所以禮拜六他答應要跟你吃飯。
她的老師跟我們家住的距離五百公尺,你看這麼近。無緣見面不相識,有緣千裡來相會,緣分還沒到,縱使住在你隔壁家都不一定能夠接得上。我跟楊老師也只有二百多公裡的距離,可是必須飛到幾千公裡以外才能碰頭。諸位朋友,也辛苦你們了。當我的同學帶著他女朋友先接上我,然後就開車去接她的小學老師,這位老師姓陳,當這位陳老師坐上汽車,他回頭跟我講了一句話,他說:三十多年來,我的學生教我很多東西。我很吃驚,其實他這句話經典上面有沒有?《禮記•學記》說到「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教了之後才知道自己不足在哪,「知不足,而後能自反也,知困而後能自強也」。所以老師的能力都是被誰逼出來的?被學生,所以我們要感謝學生的成就,「教學相長也」。
接著這位老師又提到,他說學生犯錯,往往都是我們教他的最好時機。這個老師給我前面的幾句話我記一輩子,太深刻了。所以我常常呼吁教育界要重視倫理,要把這些資歷比較深的老師的經驗,一定要傳給年輕的老師,不然這些年輕老師不知道要碰多少壁,要摸索多久。摸索能走得出來還好,很多人當老師當一輩子都沒摸出來。可是現在問題在哪?現在的師范院校裡面沒有重視德行教育,當老師不重視德行,他沒有這種敬老尊賢的態度,然後又覺得我讀的都是新的教育理論,這些老師沒學過。傲慢一起,這些資歷深的老師就離得遠遠的。所以我們年輕的老師真可惜,把這些寶貴的經驗當面錯過。
年輕的老師一定要重視倫理,尊重年長的老師。因為老師這個行業很特別,為人師者都有一份愛心,所以你肯受教,他會全盤托出來教,我很幸運,這些老師都非常盡力指導我。當我走到這班學生的教室裡,也了解到他們有四大天王,不是郭富城,是常常要到訓導處報到的四個學生。後來了解完,小學生再怎麼皮,其實也很善良,只是因為施教,家裡面沒有給他一些規范,所以比較不知守秩序而已,其實你只要對他好,他馬上就會尊重你。反而是成績特別好的學生,你對他好,他不見得會領情。我母親也跟我說,她說她教書這麼多年,那個被她打得最慘的,遠遠看到她,手就舉起來了「老師好」,然後成績第一名、第二名的,遠遠看到她都鑽到其它的路走了,這值得我們為人師者深思。你要教他德行,每個都感謝你,你只重視成績,不見得。
所以了解完以後,我也要因材施教。其中有一個同學,這四大天王其中一個,他的表情很凶惡,沒什麼笑容,我就把他叫過來,我說:這位同學,老師有沒有什麼對不起你的地方?還是我欠你錢?他說沒有。那沒有的話,你的臉這麼凶,別人會誤會你在生氣,還是看人家不順眼,所以你的臉部表情要放輕松,要有微笑。你這個表情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他跟我說:五年級上學期。他什麼時候變這種臉他也知道,你看。學生,小孩子真的很聰明,因為他沒什麼煩惱,很清澈,記憶力特別好。犯錯最多的人,假如有其它的同學犯錯,你說這個同學錯在哪?他可以講出三個、四個、五個,他講的比你還多。所以他看別人的錯也很清楚,他自己錯在哪,其實他心裡有數,只是他的習氣轉不過來,旁邊又沒有人推他一把。
我接著就跟他說,你應該多點笑容,這樣同學、老師跟你相處反而距離更近。他點點頭「好」,還是沒什麼表情。這個時候你要不要跟他說,老師跟你講那麼多,你還不聽?這就操之過急,他肯跟你點點頭你就要偷笑了。後來我在這個學期下來,到辦公室的次數十個手指頭都算得出來,因為只跟他們相處四個多月,所以必須待在教室裡面改作業。改作業,醉翁之意不在酒,改作業以外我的順風耳要放出去,開始收集情報,這樣才能因材施教。我突然聽到幾個同學談論到這個學生,這個學生還曾經到菜市場去幫他媽媽賣衣服。六年級的孩子很愛面子,他還願意去幫媽媽賣衣服,代表有一份孝心在,有孝心的孩子特別好提拔。所以我就開始一連串的詭計出來了。
我先就找他去當糾察隊。當糾察隊,他就到一、二年級的走廊,站在那裡,這些小朋友假如在走廊奔跑,他馬上走過去:小朋友,不可以用跑的。把他的名字記下來。他必須當警察,那他敢不敢犯罪?假如有一天犯錯了,小弟弟跑過來:大哥哥,你自己怎麼都做錯了?那他的面子到哪裡去了。所以做了一段時間,他的行為就有相當大的轉變。後來我就開始承傳一個老方法,就把他找過來,我說:你當班長好不好?他嚇得半死,他說:我從來沒當過股長,我從來沒當過班長。硬是不接受,我這樣勸他半天,後來我就說:不然你當一個禮拜就好了。他勉強答應,結果當了一個禮拜以後就沒有再下來了,就一直當到學期末了。
我們在海口一開始都是我一個人講課,講了差不多一個多月,我就找幾個很用心的老師,很用心學習的一些同學,我說下次給你講十分鐘好不好?他也是:不要啦,不行啦,我還沒學好。後來也是勉強答應上台講十分鐘,結果上台講了以後都下不來,還要我在後面說時間到了。因為我們理解到學問重在自己的修身,所以他們回去都先要求自己,都先落實在家庭跟他的學校班級裡面,有這份用心,自然就有很多學生、親友的回饋。真感情好文章,不是刻意要講什麼,而是心有所感,把它表達出來,所以都一發不可收拾。而這些老師現在也都在海口、在深圳,在一些我們主辦的課程裡面當主講者。
這個孩子有天分,當了班長也當得很稱職。除了在班長這個職責當中訓練他做事的方法、做人的態度,他在學業方面也進步很快。當然,孩子的進步絕對不是一天、二天形成,都要我們長期的肯定跟鼓勵。有時候上數學課,他回答得很好,我馬上就順勢而為,說:你看,這個同學的頭腦真好,居然能從這個角度思考這道數學題,所以他以後一定會愈讀愈好。這個男同學在第二次考試考了全班第五名,進步相當大。
所以人際關系有四個原則,第一個原則要多布施,要多請客、多送禮,學生就會跟你很近,但是可不能常常請客,「善用恩者不妄施」,不要隨便給,隨便給他不珍惜。所以他有這麼好的表現,我們給予肯定,肯定之外要給他更高的期許,不可沾沾自喜。後來剛好其它的同學代表學校出去比賽,我就找他們一起去吃飯。他的母親騎著摩托車把他載到校門口,一看到我很激動,霹雳啪啦就講一堆話,第一句話就說道:老師,我的孩子念書念了五年半,從來沒有一個老師看到他。我們聽在耳裡很心酸,不止這個孩子苦了五年半,他的父母也跟著一樣愁苦。所以我們把一個學生教好,將有多少人歡喜。
接著他母親也講了很多這個孩子的情況,我看母親停不下來,我就把話題接過來,我說:吳媽媽,這個孩子相當有天分,你看他當班長當得很好,很有領導能力,很有做事能力,上數學課反應也很好,所以他上了初中以後成績應該會愈來愈進步。我在他母親的面前稱贊了他好幾分鐘,名義上是講給他母親聽,事實上講給誰聽?這個學生會記多久?你是真心的贊歎他會記在心裡。所以諸位朋友,你們有沒有發覺我很奸詐?你們不能在果相看,要在因地看,要看我的存心。
後來畢業典禮那一天,我們有個習慣,就是要把班級帶出校園,親手把學生送出去。還沒出去以前,給學生頒獎,我覺得老天爺好象常常都會冥冥當中幫助我們,所有的禮物都發完了,就剩一個,怎麼辦?當老師要公平,剩一個怎麼發?我就對學生講:這個禮物送給這個學期德行進步最多,成績進步最快的同學,來,你們提名。所以這個禮物就送到了這個吳同學的手上。這個男孩接了禮物回去,一坐下來就開始哭了,我們當老師的站在講台上,底下的情境一目了然。諸位同學,你以前在念書的時候,有沒有在底下說老師一定看不到?這叫自欺欺人,所以我站上講台才知道,以前做那些事真是!
看到這個同學在哭,我心裡就想,我是有見過世面的人,這種場面我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也告訴自己,只為感動掉眼淚,決不為離別傷心掉眼淚,所以我心裡就想,待會假如他還繼續哭我就過去好好安慰他。當隊伍排好走到半途,我回頭瞄了一下,他還在哭,所以我就把隊伍停下來,走到他的面前,用我的左手握住他的手,正准備用我的右手拍拍他的肩膀「別哭了」,當我的左手抓住他的手,這個右手還沒有跟上,這個孩子就握著我的手「謝謝老師,謝謝老師,謝謝老師」,我也不知道他說了幾句謝謝老師,突然我也體會到男生跟男生也可以電到,所以真心可以感人。我在那個當下真的眼眶泛著淚水,但是老師的情緒不能失控,所以我馬上深呼吸,情緒比較穩定了,繼續走到前面來,把他們帶進去。
出了校門以後我獨自一個人走進來,突然有一個很深的體會,不是我教了這個學生,而是這個學生給我教學生涯上了最重要的一課;他告訴我,沒有學生不能教,端看你有沒有這份真誠的愛心。當我們有這個態度的時候,我們往後教學的生涯將可以跟無數的學生結非常好的師生之緣。我們一生得到父母、師長的恩德,最好的回報就是透過我們的人生去讓他們的教誨發揚光大,利益大眾。我的父親很善良,但是他們把大半的時間都在栽培我們身上。所以我們已經有非常好的一種人格,我們應該把這種好的人格去造福人群,讓父親這份利益大眾的志向能在我們身上落實。我爸爸有時候我打電話回去,他還會跟我說辛苦你了。相信我們的師長、祖宗也是很歡喜看到我們能夠把他們的教誨做出來。除了師長、父母,善知識是老師之外,其實只要我們有一顆受教的態度,那你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是老師。
中國人常常說,梅蘭竹菊是四君子,那也是表它們有些特質跟君子相應,所以當我們看到梅蘭竹菊,我們也要向它們學習。我剛剛看了一下這個花,我還跑過來摸一下是真的還是假的。你看這個花,一棵樹開了多少花?幾百朵花,所以我們這個人生這顆種子往後要結成多少顆種子?要有志氣,不要輸給樹,要讓他垂范世代子孫。我曾經也跟學生講到,說你們看到竹子可以學習到什麼?所以帶學生出去郊游,不是左晃晃、右晃晃就回來,可以隨著這個大自然給他們一些教導。你們看到竹子從它身上有沒有學到東西?學到什麼?人怎麼可以不如竹乎?怎麼可以比不上竹子。從哪裡?竹子的謙虛,為什麼?空心,虛心受教。還有沒有?你看昂揚直立而不曲,常使虛懷納雅言,虛心接受別人的進谏,別人的勸告,所以它很正直,剛正不阿。
還有沒有?你看竹子有沒有剛好只長一棵的?都是成群結隊,這叫懂得「裡仁為美」,找好的環境,見賢思齊。所以孟夫子的母親知道,「昔孟母,擇鄰處」,很有智慧。環境的影響也能夠成就德行。再來,竹子都是一節一節上去,也告訴我們,人生的過程必然會遇到瓶頸、挑戰,但是這個時候你要咬緊牙根,不遇盤根錯節也判斷不出我們這一把刀利不利,所以要有「勿畏難」的精神。我就問學生,學生有時候的答案會出乎你的意料之外,有個學生就講,竹子有鞠躬盡瘁的精神,有為人服務的精神,接著他又說道,竹子可以蓋房子,竹筍可以吃,竹葉可以拿來包粽子,所以它身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犧牲奉獻。諸位朋友,你做得到嗎?
所以我們接觸大自然就是一個深刻的學習,我常常看這參天大樹都會覺得很慚愧,這個樹每天給予萬物最需要的東西,什麼?氧氣,你沒氧氣,三、五分鐘就活不了,所以它念念時時成就我們的生命。請問哪一棵大樹曾經跟你說,你要繳空氣的費用,有沒有?沒有。樹的花給我們欣賞,樹的果滋養我們的身命,樹的木頭還提供我們當房子、當家具,當很多用品,而我們還在破壞樹木,這真是相當折福分。所以人要活在念恩當中,才會坦坦蕩蕩。而我在九龍公園看了一棵樹,體會也很深,它的樹蔭好大,底下可以坐一百個人,但是看不到的部分更大,它的樹根。所以它樹根扎得愈深愈廣,它才能長得愈高大,不然愈大,樹根不夠,反而愈危險。所以你的孩子根扎好了沒有?好,那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05/6/3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14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提到「萬物靜觀皆自得」,從萬物當中我們有一顆謙卑之心,也可以從中領會處事待人之道。五倫關系第二倫是「君臣有義」,君臣這個關系不單是指君王跟臣子,其實在古代,它也包含在政府機關或者人民團體之中,只要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都屬於君臣關系。從這裡去思考,在目前的社會當中哪些地方存在著君臣關系?像我們是從事教育的,所以學校本身就是君臣關系,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也是君臣關系。還有沒有?在企業當中有君臣關系,甚至於在企業的部門裡面,它也是一個領導與被領導的君臣關系,包含政府單位也屬於君臣關系。所以人能不能脫離君臣關系?不可能。
在古代連家族裡面都有君臣關系,因為古代是大家庭、大家族,家族裡面都有威望比較高的長者,他來做家族發展的一些決策。現在已經很難想象這種大家庭,現在大半都是折衷家庭、小家庭,而且小家庭更多。以前在大家庭當中就可以學習這種領導被領導的服從態度,跟負責的一種胸襟。所以現在孩子,小家庭確實很多該學的態度反而都沒有學到。在明朝時代朱元璋的時候,有一個臣子叫鄭濂,他們家超過一千個人,一千余口。你看,一千余口都可以經營得好,我們現在一家三口都吵架,所以有沒有看出功夫?差很多,我們從這個比較當中要生慚愧心。「舜何人也,予何人也」,這句話你們要放在心上,時時要自我怎麼樣?不要等著別人來鼓勵你,自我激勵;等著別人來,有時候已經英雄氣短,來不及了,要自己能夠提起精神、提起斗志。
明太祖他對於鄭濂的家族能夠七代同居,又能夠千余口,也很佩服,就請教他如何經營和睦的家庭。鄭濂就對明太祖說道:要不聽婦言。看經典每句話,你要從它的時代背景來看,你不要看到「婦言」,我是婦女,馬上不大高興,接下來兩堂課我看也聽不下去了。我們去了解到古代女人比較少機會能夠接觸聖賢的經典,經典屬於理智,屬於智慧,人假如沒有增長理智、智慧的機會,就很容易心胸比較狹窄。心胸一狹窄就會自私,一自私在團體裡面就會搞小團體,一搞小團體,團體就失和。所以怨恨從哪裡來?從自私而來。這個婦言的意思就是不要聽心胸狹窄的人的話,不要聽要去中傷別人的話,不然這個謠言聽下去,團體很可能就開始混亂。
誰是心胸狹窄的人?現在男人心胸也很狹窄。女人因為在近代也比較有機會接受教育,所以現在有大丈夫氣概的女人也不少,像我們的楊淑芬老師就是。很多朋友跟楊老師見面之後,都說道:沒有看過這麼有氣魄的女性。所以我們也要不讓古人,不管男女都應該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胸襟。古代這些聖哲人他的母親往往都是很有胸襟氣度、很有遠見的人,但是他們的母親也不見得識字,為什麼不識字可以教出這麼好的下一代?其實不識字不代表不懂道理,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家風承傳。在我們這個年紀,你假如看到很優秀的年輕人,你注意去分析一下,他的家風一定很好,不然在目前這麼染濁的社會環境是不可能有好子孫。所以很重要的一個,家風一定要好好去貫徹、去延伸。
從鄭濂這句話當中我們也體會到,人與人的沖突大半來自言語,團體的分裂也都是一些惡言、一些謠言所造成。有一句詩詞就提到,「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在古代「君聽臣當誅」,君王假如聽了讒言,忠臣都要受迫害;「父聽子當決」,父親假如聽了別人的謠言,那父子之間的親情都要破裂;「夫婦聽之離,朋友聽之疏」,夫婦之間假如聽信別人的讒言,很可能就要離婚。
有個朋友,一個女士打電話給我,在電話那頭一邊講一邊哭,她就覺得她的先生很不負責任,她很受不了,想要離婚,孩子才一歲左右。等她把情緒發洩完,我就對著她說:今天先生錯在哪不是最重要,你自己有沒有做對才重要,假如你自己都沒有做對事情,那你又憑什麼資格去說你先生的不是?所以你首先先冷靜下來,你有沒有把孩子帶好?你有沒有把妻子的責任扮演好?有沒有把媳婦的工作做好?當你真正這裡有做好了,那你再看看先生的反應。假如他不對了,你還是依然這麼盡心盡力的輔佐這個家庭,保證你的先生會生慚愧心。我給她講完以後,她就對我說道:蔡老師,我還沒打電話給你以前,我已經打給我好多的女性朋友,她們都告訴我,非常的時期,一定要用非常的手段,才能解決。所以你看,這麼多人都給她谏言,都是非理性的谏言。
所以我們可不能亂講話,讓人的家庭破碎,要謹言慎行。我有一個朋友他就跟我提到,當初他們建議一對夫妻離婚,離了以後雙方都很後悔,他自己也難過到現在。所以勸合不勸離,俗話也講「寧拆十座橋,不破一樁婚」。朋友聽之疏,朋友之間假如聽信讒言,很可能慢慢就疏遠,所以「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所以言語可以成就一個人,言語也可以造成團體甚至國家的災難,古聖先賢對於言語的部分相當多的教誨。
諸位朋友,你仔細看看《弟子規》裡面,教導如何說話,說話的態度、說話應該考慮的點,講了多少?整本《弟子規》都快要三分之一跟言語有關,有沒有發現?我們看「入則孝」有沒有?有,「父母呼,應勿緩」,講話的態度;「父母教,須敬聽」,聽話的態度;「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勸誡別人,如何說話很重要。在「出則弟」我們看看,「言語忍,忿自泯;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都是教講話。在「信」的部分,從頭至尾教你說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悉可焉」,甚至於「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不然你會惹禍上身。有句俗話提到「來說是非者」,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因為有德之人他不願意看到家庭團體的分裂,他喜歡和氣,縱使看到別人的不是,他不會去講,他只會去隱惡揚善。所謂「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謠言大半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才去對人攻擊。往後人家在進讒言的時候,我們的警覺性要很高。但是我們的耳根太軟了,假如撐不住的話先離開,不要硬撐,不然一聽進去,到時候你再看到這些朋友你心裡都怪怪的;他在批評的時候,你可以叫他不要說了,假如你的輩分比他低,你就離開。
除了不聽讒言在團體裡面很重要之外,明太祖還給鄭濂考試,拿了兩顆大水梨給他,看他兩顆水梨怎麼分給一千個人。所以鄭濂帶著兩顆水梨回去了,明太祖還派了兩個警衛,兩個高官跟著鄭濂回去他們家,偷偷觀察。鄭濂回到家裡,不急不徐吩咐下去,拿了兩個大水缸,然後分別把兩顆大水梨砸碎,把這個汁完全融入水缸的水中,一邊一個。等都完成以後,就告訴所有的親人,說道:每個人舀一碗來吃。這樣公不公平?很公平。其實我們靜下來思考一下,當今天我們偏愛某個親人,然後把東西藏起來准備給他吃,你的內心舒不舒坦?不舒坦,他吃得痛不痛快?也不痛快,那這事干嘛干?而當鄭濂這麼做的時候,他最親的嫡傳子孫對他是什麼態度?佩服,你看爺爺這麼公正。對於親戚關系比較離他遠的這些親人看了以後怎麼樣?更感動,你看我們跟鄭濂的關系離那麼遠,他對我們還是一視同仁,整個家庭凝聚力就特別強。
但是人就很難突破這個公平,像在團體之中就容易分黨分派。其實在分黨分派當中,人就是情感在用事,不理智,當下其實人生就會愈過愈不坦蕩。在念書的過程,同學也在你是這邊的,還是那邊的?我兩邊都不想站。當一個團體,比方說主管做錯事,就會有一派還是依然擁護他,幫他的過失掩蓋,然後另外一派就攻擊。其實,真正幫這個主管文過飾非的,是不是真正愛護他?不是,害了他。今天這個主管犯了錯,他假如能夠全然正視這個錯誤,那他成長了,另外一派對他有意見的人,也因為他全然去認錯、去承擔,反而對他的態度會轉變。而這些反對他的人,其實其中必然有很多的忠臣,這個主管假如沒有好好的去珍惜這些人的正直,那他會很多事情愈看愈不清楚。所以在團體之中我們要常保冷靜才行,不然你一味袒護他,並不見得對他有真正的幫助。
所以勸誡別人,時時要提醒他反照自己的過失才好,我們這樣去勸人就不容易出差錯,也不會有流弊問題。反而你跟他在談的時候,都是只看別人錯在哪裡,他那種情緒、情感就會波濤,到最後他的決策就很難脫離意氣用事。而團體都有一個共通的目標,當我們意氣用事,而把共通的目標捨掉了,那這樣就沒有盡我們的本分,這樣福分也在其中折損掉了。
今天我們是為人主管,有這樣的名不是拿來炫耀,有這樣的名它背後還含有一個重要的責任所在。唐太宗的臣子,一些在他身旁的人就跟他講「天子無所畏憚」,沒什麼好怕的。唐太宗就對他們講,我怎麼會沒什麼好怕的?我是「上畏皇天之監臨」,我對上戰戰兢兢,深怕上天對我責罰,假如我做得不好一定會得天譴;「中畏群臣之瞻仰」,我對這些臣民時時想著,他們這麼信任尊重我,我假如不好好的做,我對不起他們。所以一般的人覺得這個皇上很好做,其實真正的明君,他是戰戰兢兢,他不是看到這個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是在這個地位背後的責任,他時時不敢忘懷。
剛好唐太宗這段話講完以後,魏征就接話了,他對著唐太宗說「此誠致治之要」,皇上你剛剛這一席話真是天下大治的關鍵所在。接著魏征就說「望陛下慎終如始」,就是希望陛下這一念心能堅持到最後。所以魏征講話實在很有學問,唐太宗一講完,先給他肯定一下,陛下你這段話真是天下大治的方法,唐太宗很高興,接著又給他一句叮咛,希望你能夠堅持到底。魏征跟唐太宗這個君臣的相處之道,確實是一門大學問。有一次魏征就對唐太宗說道: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很好奇,你為什麼不做忠臣,要做良臣?接著魏征就說道:忠臣都會被殺頭,所以我不做忠臣,我做良臣。唐太宗是聰明人,他聽完以後哈哈大笑,在笑的當中,因為他也是飽讀詩書,突然想到忠臣都被誰殺的?被暴君所殺。所以你看,魏征在言語當中都是剛柔並濟,提醒唐太宗你假如殺了我,你就是暴君,所以這一席話下來就有免死金牌。
唐太宗能夠創唐朝的盛世也絕對不是偶然,不單要有自己的德行,還要有很多賢臣的監督,畢竟一個人所見所聞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為人君者必須有相當的度量接受臣子的勸谏。有一次有一個臣子進來進谏唐太宗很多的過失,在講的過程唐太宗也沒有生氣,當這位臣子離開以後,旁邊的大臣就說道:皇上,你剛剛怎麼都沒有制止他?他講的根本都是不真實的。接著唐太宗就說道:假如今天我制止他不能再講,那消息一傳出去,可能會傳成皇上不接受大臣的谏言跟進谏,到時候就沒有人敢來對我直言不諱。所以唐太宗也想得很深遠,廣納忠臣的谏言。
唐太宗也曾經詢問過魏征為君之道,魏征也告訴唐太宗一定要「兼聽則明」,一定要廣納雅言;「偏聽則暗」。假如你只聽某一個人講什麼,很可能他的言語就會把你的視線統統都遮蓋住了。我們也看到歷代很多王朝滅亡之前,他的皇帝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像秦朝到二世的時候,趙高專政,所以天下大亂皇帝都不知道。當然還有其它很多朝代,都是皇帝只聽某一個人、某少數人講的,把事實情況完全置之不理,這樣子國家就完蛋。今天你經營一個企業,必然也要多聽各方的意見,深入了解情況,才不會做出錯誤的決策。
除了臣子的谏言之外,唐太宗也相當幸運,娶了一個很好皇後,長孫皇後。所以每個明君的背後大半都有一個好的伴侶。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一定有一個成功的女人。因為跟太太處得最近,太太假如心胸狹隘,很多的讒言就很容易進入主事者的耳中。有一次魏征對唐太宗很嚴厲的批評,當然唐太宗也有情緒,所以他很生氣,一路走回來就罵著說:我一定要殺了他,氣死我了。被魏征氣得火冒三丈。結果一進到住的房間,長孫皇後看到了,馬上察言觀色,一定是被魏征氣的,所以長孫皇後就回到她的寢室裡換了非常正式的服裝,都是國家在正式慶典的時候才穿的。穿好以後就到唐太宗的面前,然後跟唐太宗行禮說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在氣頭之上,看到自己的太太穿得那麼正式,還恭喜他,就一頭霧水。接著皇後就說道:一定是有明君出現,這個臣子才敢直言不諱。唐太宗一聽「明君出現」,誰是明君?這個馬屁拍得怎麼樣?恰到好處。唐太宗馬上轉怒為笑。
確確實實一個人要建功立業,絕對不單是自己的能力,身旁有多少人的相助才能成就。唐太宗也常常都提到,就是有身旁這些臣子給他的協助,才能把國家大事辦好。所以領導者也要時時能夠讓功於眾,把功勞應該給誰?給所有付出的部屬。當有成就了,統統都說是自己功勞;當出事了,都是罵底下的人,這慢慢就會失去人心,最後就鬧得眾叛親離都有可能。所以孟子也提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能注重人和,能讓功於眾,這個時候就與道相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到了極點會怎麼樣?「親戚畔之」,連親朋好友都離你而去。
多助到了極點會怎麼樣?天下歸之。你真正有道德學問,天下的人都成群結隊來依靠、來效法、來歸順你。這樣的情況在古代有賢君出現的時候特別的明顯。所以大舜以孝、以德感動了全國人民,所以對他非常支持。周文王因為仁慈之心,天下都以他為首來歸順他。有次在做一個建築工程,剛好周文王來巡視,在工作的過程挖到了一些骨頭,工人隨手把它放在旁邊。周文王一看,馬上就把這些骨頭埋葬好,把它立墓碑。這樣的舉動讓他的臣民很感動,我們的文王連對死人都這麼恭敬,更何況是對活著的人。所以我們念念當中是否與道相合,都是人心所向,還是所違背,都在我們的一言一行當中。
除了要能讓功於眾,要能時時廣納雅言之外,領導人還要時時有一個自我檢討的態度,就是檢點自己的修身功夫。堯帝有一次走在戶外,剛好看到兩個人民犯了罪,正要押送到監獄。堯帝一看就很慌張跑過去,對著這兩個人民說道:你們是犯了什麼罪,為什麼犯法?兩位人民就提到: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已經餓到沒有糧食給家人吃,所以不得已去偷人家的東西,犯了法。堯帝聽完以後,就對著押解犯人的士兵說道:你把他們兩個放了,把我抓起來。當場大家都很錯愕,怎麼君王自己要求受刑?接著堯帝就說:我犯了兩大過失,第一個因為我無德,所以才感來久旱不雨;第二個因為我沒有把我的人民教導好,所以他才會去偷人的東西,這是兩大罪狀。當堯帝這種自我反省的言語才結束,突然之間天空飄來了烏雲,當場就下了大雨。
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人為什麼有這麼多感應,原因在哪?在他們至誠的心、忏悔的心,我們為什麼感應這麼少?誠心比不上他們。而當堯帝有這種自省的心,他是一國之君,所有的人民一聽聞君王有這樣的態度,一定都會很感動,人民自然而然都注重自我反省,注重進德修業;當人民起了這樣的善念,整個國運就轉變過來。《中庸》提到「國家將興,必有祯祥」,而領導人進德修業,對於全民的影響就是風行草偃,德風一吹下來,人心很快就改善了。在商朝,商湯也提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有過失都在誰?都是我沒做好,所以這些聖君能夠名垂千古,確實不是偶然。這些明君能感動一個國家,諸位朋友,你能不能感動一家?能不能用我們真誠的心來感動人?我們時時有反省的態度,時時能夠以身作則,連國都可以感動、可以扭轉,更何況只是一個家而已。所以我們看到君主的德行也要起而效法。
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幾件事?一件。今天你身修了,家庭和樂,夫妻恩愛,鄰居、親朋好友看了會很羨慕,你就開始開班授課,為人演說。真是如此。人都有向往美好的一份心,只是他沒方法,你演得很好,他就很有信心,他會起而效法。今天比方說你是在商業裡面,你把商業經營得很好,你的員工向心力,還有整個企業的文化,都非常的理想,其它同業、其他商業界的人會怎麼樣?會來跟你取經。這個時候你就告訴他,經營企業一定要有社會責任,然後你就要把「同仁堂」的故事告訴他,企業如何能三百多年不衰,只要是能對社會時時有一份奉獻的心,那福報就享不完。
我們也常常看到,一個人也好,一個家也好,一個國也好,都會有盛跟衰。那你有沒有看過長盛不衰的?有沒有?有沒有長盛不衰的家族?有,孔夫子的家、范仲淹的家、林則徐的家、曾國藩的家。有沒有長盛不衰的國?很難,為什麼?因為他還有一絲的私心,所以愈沒私心的朝代愈長,愈有私心的朝代愈短。你看所招感來的都是存心,而孔夫子跟范仲淹確確實實做到了沒有私心,所以它長盛不衰,我們要學要學什麼?學長盛不衰。而從歷史當中我們也明白,以武力治天下相當的短,秦朝十多年就滅亡。以仁德治天下,周朝多久?八百多年。你看《弟子規》有沒有把治理國家的方法講出來?有沒有?你們可不要小看它,治國平天下都在其中。「勢服人,心不然」,用武力遲早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理服人,方無言」,你用德行才能夠讓天下的人心歸順。
而周朝八百多年,根基在哪?還在修身齊家。所以周朝做得最好的就是孝跟悌,「入則孝,出則弟」,而當國君的家庭裡面,能夠力行這些德行,上行就下效。《大學》裡面提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周文王對待他的父親王季非常孝順,所以周武王對周文王也非常的孝敬。「晨則省,昏則定」這是誰做到了?周文王,一天早、中、晚三次問候他的父親。周武王當周文王生病的時候,他每天在側侍奉湯藥,十二天沒有把帽子拿下來,一直都陪伴著父親,由於這份孝心,後來父親的身體也好了。
不止做到孝,周朝兄弟的友愛也做到極點,《弟子規》說「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周朝讓財物讓到什麼程度?兄弟之間連天下都能讓,當周文王出生的時候,他的祖父太王看了這個孫子有聖哲的面相,就講到這個孫子以後一定是一代聖君。他的兩個伯父聽到父親這麼講;他的兩個伯父,一個就是泰伯,一個是仲雍,聽了以後馬上借著要幫父親采藥的名義就上山去,一去就不回來,而且還在身上紋身,紋了身以後就不可能再回國來擔任君王。因為他這樣的舉動,所以皇位傳到了他的三弟王季,進而又傳給了他的侄子周文王。所以泰伯、仲雍這一讓成全了父親的心意,也盡了孝心,然後兄弟之間連天下都讓出去,這個悌也做到極處。所以不止有孝、有悌,還有什麼?還有忠,忠於誰?忠於天下人民,因為他讓出了一個聖君,讓天下大治。所以孔夫子非常佩服泰伯、仲雍,說他們是「德之至」,德行到了極點才能夠做出這樣的行為。而泰伯、仲雍後來也到了吳國江南一帶,也在那裡做了領導人,繼續教化一方,確實「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所以諸位朋友,把一個團體、國家治理好,你不要把它想得太復雜。我們在廈門講課的時候,剛好遇到了一位三十多歲的老師,他聽課聽到最後一天,他也上台來分享,他就說道:我來聽了五天的課,我終於明白德行的根本在孝道,因為這麼精辟的教誨確實只在經典裡面。他接著又說我的體會很深,他對於孝悌的重要性他有體證,因為他們那個村落完全都姓吳姓,全部都姓吳。他們那一代出了一百零七個後代,結果有一百零六個大學畢業,其中有一個沒有大學畢業,是已經考上大學,後來因為某些因素沒有念完,所以他下一代的素質相當的優秀。接著他又說道,這件事決不是偶然,他說他們家鄉裡面大年初一不是出去玩,他們這些同輩的人統統都是陪著父母到寺院燒香,這做到了什麼?孝道,「親所好,力為具」。然後陪父母回來以後,第二個動作是到各個家裡面去跟長輩拜年,這做到什麼?悌,對長輩都很恭敬,這個恭敬心就形成。然後拜完年以後,他們這些年輕人一起到小學裡面,他們那個村落的小學裡面,一起討論今年每個人在學業上、還是在事業上有什麼收獲,有什麼體會,大家一起來分享。這做到了什麼?好學,「好學近乎智」。所以能夠有這麼齊的後代絕非偶然。孝悌確實是傳家之本,不止是傳家,也是傳團體、傳國之根本所在,所以修身自然就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時時能夠有所觀照,孟夫子也對於君臣關系下了一個很好的定義、很好的教誨,他提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你把你的下屬當手足一樣對待,那下屬就把你當心腹一樣看待。「君之視臣如犬馬」,假如你對你的下屬只是覺得反正我付錢給他,對他也沒有太多尊重,把他當犬馬一樣使喚,那「臣之視君如國人」,他也覺得你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所以你看現在這些員工一到五點半,再多一秒鐘他也不干,除非你給我加班費,所以根源還在哪?還在為君者的態度。「君之視臣如土芥」,你很輕視你的下屬,他們「則臣視君如寇仇」,他們把你當作土匪一樣。你看很多人在茶余飯後都在罵他的老板,有沒有?那個吸血鬼。所以得不到下屬的尊重,要反過身來檢討自己。
有一個老板,他經營的是律師事務所,他說他還沒有學聖賢教誨以前,常常心裡都想這些部屬應該尊重我,但是他們這些部屬還是很難對他尊重,所以他也滿心理不大平衡。後來學完以後,他的態度不一樣,時時想著應該給予部屬什麼樣的輔導,什麼樣的支持;他腦子裡從只求別人尊重他,變成看到別人的需要在哪。過了沒多久的時間,他跟部屬處得很好,常常出去也會帶些當地的土產回來給他的部屬吃,公司的氣氛慢慢就很和諧。結果以前求人家尊重求不到,現在念念為人著想,也不想員工尊重他,結果員工反而對他格外的尊重。所以孟子這三句話也提供我們每位為人領導者多多去思考,所以為人父、為人師、為人君都應該時時有反觀自省的能力。
現在也有一個現象,當父母的人覺得孩子很難教,當老師的人覺得學生不受教,當老板的人覺得員工很不聽話,所以問題都在誰?都在別人,都不干我的事。好,那原因到底出在哪?我們下節課再來講,謝謝大家。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05/6/3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15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剛剛我們提到現在家長也好,老師也好,老板也好,都覺得小孩、學生、員工不受教,不好帶。當我們能記住聖賢的一句教誨,時時能夠用這句來觀照,我們確實可以達到「德日進,過日少」,真正就像商湯所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哪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有什麼事情不順利的時候,不要先責怪他人,應該先自我反省。
剛剛我們也提到,別人對不對不是第一重要的事,我們自己有沒有先做好,盡本分,才是我們首當要專注的一個關鍵所在。中國文化有三寶,叫君、親、師。「君」剛剛我們也提到,是領導者;「親」是指父母、親人;「師」是老師,他們背後都有很深的一種處世態度含攝在裡面。君者,領導者最重要的要怎麼樣?以身作則,你走在前面要做好表率,這樣就能夠身先士卒。《論語》裡面有一段話也很重要,諸位朋友,我在講課當中會有把四書、還有一些經句融進去,所以雖然我們的課是在學《弟子規》,事實上你學了幾部經典?很多部了,而挑出來的句子都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就說:蔡老師,你的腦袋到底裝了什麼?我告訴諸位一個秘密,我就只會這幾句而已,我是趕鴨子上架,被追著打,所以每天背兩句趕快就用出來了。
其中《論語》裡面有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假如我們自己要求別人的都先做到,那縱使你沒有命令,他們也會起而效法。就好象前幾天舉的,這老師都是第一個到學校讀經,他也沒有叫他的孩子跟著念,這些學生很自然就跟著念了。其身不正,自己都沒有做到,訂了一大堆規定;兒子你要這樣做,你要那樣做。雖然你的命令很多,他陽奉陰違,他們最好的日子就是媽媽不在的時候,爸爸出去的時候,這樣就很不好。所以身教重要。
楊老師所帶領「大方廣」的團隊,都沒有打卡,也沒有要求,但是他們都一直往早睡早起的方向去邁進。什麼叫早睡早起?就是早上二、三點睡,早上六、七點起來,叫早睡早起。所以我跟這些同仁在一起真是很汗顏、很丟臉,因為我都比他們早睡,又比他們晚起。所以真的,當楊老師做表率的時候,所有跟在身旁的人會很感動,會跟著起而效法。也很奇怪,當人有這種意志力的時候,好象就充滿正氣,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要求別人以前先要求自己。接下來提到的,親是懂得愛護他、關懷他,處處替他著想。師,教誨他,抓住每個機會點,言教、身教。當你把員工看作親人一樣,這個團體就有境教的作用,環境;他那種企業文化、家庭氣氛,就有一種環境的教化作用。所以你只要身教、言教,加什麼?環境的潛移默化,那給予人的感動就很深。
我們來觀照一下,老板為什麼覺得員工不聽話?他有沒有做到君的角色?假如他自己都遲到,員工會不會守時間?就很難,所以君他不見得有做到。再來,老板有沒有做到親這個角色?你假如只把員工當犬馬,員工當然把你當國人、當一般人看,沒什麼兩樣。所以反照一下,君做到了嗎?親做到了嗎?師做到了嗎?我們起用一個員工,他的經歷、他的能力還需要長期的培養,我們有沒有把員工的成長放在心上,還是只是一味要求他能力要馬上達到什麼,畢竟他們也是人。所以有一句話叫「不教而殺,謂之虐」。什麼樣的人殘忍?你都沒教他,不是殺死,就是把他炒鱿魚了,這都是不人道。我曾經也聽過,有一個企業剛好遇到一個瓶頸,結果虧了三十億左右的台幣。諸位朋友,你假如虧三十億會怎麼樣?你可能從那天開始,不想再爬起來。結果這個企業很有韌性,它依然勇敢往前走,現在也發展得相當好。
後來有一個也是企業家,就把一本書送給我,就聊到這個企業為什麼虧了三十億台幣,後來還可以再站起來。我稍微看了一下這本書,突然了解到,他的老板在每年的重大節慶,春節、中秋節這些節慶當中,整個家族都要拜他的老奶奶。所以代表這個家風有孝道,那也當榜樣,當你聽到你的老板對母親這麼孝順,你也會感動。他對於員工的訓練有規定一門課,叫《弟子規》,所以我對他特別有好感。你聽過哪個企業用《弟子規》教嗎?大半都是教什麼?專業能力訓練而已。所以代表這個企業家他注重的是什麼?注重的是員工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縱使員工離開了他的企業,他也覺得很安慰,為什麼?最起碼在這段相處過程當中,他有給了員工一輩子受用的東西。所以他有做到親,不只是要求員工賺錢而已。他之所以能夠力挽狂瀾,這絕對也不是偶然的,所以老板要反思有沒有做親君師。
我們當老師的人也要反思,我們老師做到了嗎?我們的言教,我們的傳道、授業、解惑有沒有到定位?假如我們只是教知識跟技能,學生會不會尊重你?很難,所以這個師,一定是要抓到了教育的核心,德行,你才有可能贏得學生對你的遵從。老師有沒有把學生當親人看,還是學生一犯錯了,腦子裡第一個念頭「你怎麼又來了」,那這個親的態度就沒有做到。老師有沒有做到君?身教,你要求學生的,自己有沒有先做到?所以出來教經典有一個好處,因為你說的話,有幾十個學生、幾百個學生瞪著你看,監督你,當老師的人可以進步得特別快。有一個男老師他就跟學生講不可以隨地吐痰,突然有一天他看到四下無人,往旁邊一吐,突然有一句話說:老師,你怎麼可以吐痰!那個老師馬上冷汗都流下來。縱使學生沒有看到,其實當我們言行不一致的時候,內心愈來愈不安,愈來愈不坦蕩。所以人生如何痛快?
「仰不愧於天,俯不祚於人」,這是真樂。孟子說有三樂,第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父母都能夠讓我們奉養,兄弟姐妹也沒有因為意外而短命,都還一起在生活上互相扶持,這人生第一樂。人生第二樂,剛剛講俯仰無愧,所以你每天睡得很安穩。假如我們虧心事做多了,好不好睡?不好睡,而且還是癌症、憂郁症的高危險群,縱使你很有錢,那些錢你用的提心吊膽。所以很多人有時候心裡很不平衡,說那些貪官那些人怎麼都住大房子、開大車子?你們不用不平,弄權一時會淒涼萬古,他遲早會東窗事發。而且你不止不要嫉妒他,你還要可憐他,因為他是小人冤枉做小人,他能夠貪得到的是他命裡有的。但是他本來可以賺一千萬,貪到最後只剩多少?可能去了一大半,只有二百萬,結果他拿到二百萬還在那裡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聰明,用了很多奸計。所以這是很可憐,他把自己的大半福報折損掉, 而且又犯了過失,遲早要锒铛入獄。當他還沒有犯不可挽回的大錯,有機會要把道理跟他說明白,把《了凡四訓》介紹給他。所以諸位朋友,你現在出門在外,皮包裡面要帶幾本書,第一本是《弟子規》,我不是賣書的,大家不要誤會。這是人生第二樂,坦坦蕩蕩。
人生第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諸位朋友,你可不可以有這第三樂?你說我不是當老師的。不盡然,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學生,你是他最重要的第一個老師。我也曾經聽一些朋友提到,他說我在事業的過程裡面,就是一開始遇到了一個很好的同事,他非常無私,把他很多寶貴的經驗,還有他人生的歷練,時時的告訴我,時時的提攜我,所以我有今天這麼高的成就,多虧了他的幫忙。當這位朋友這一席話,他這個同事在他心目當中是什麼?是他的貴人,是他的老師。當我們真誠的去對待他人,去幫助他人,你也在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今天我們在團體當中,在公司裡面,經驗已經積累了一段時間,而一個新進的同仁,他的內心會有什麼狀態?到一個新的環境當然是忐忑不安,那我們感受到他的不安,進而善於觀察,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伸出援手。所以「惠不在大,在乎當厄」。給人的恩惠,最重要是在他剛好需要的時候,人們會覺得記憶深刻。所以孟子的三樂,應該是每個人這一生都可以去經營、去享受。只要我們擔任每個角色都能時時用君親師來觀照,相信你在扮演每個不同的角色,都能真正做到敦倫盡本分。
「大道不器」,大的道理不會只放在某一個地方,而是放諸四海皆准。差一點就差很多了,所以我們依照師長的教誨,不能多一點也不能少一點,大道不器。大的道理,我們來看看,不管你扮演哪個角色都能做君親師。我們當父親用君親師,那你把兒子的角色扮好,要不要用君親師?要,你當兒子,你當然要愛護你的父母;你當兒子,當你的道德學問比父母高了,要給予引導。所以你要做師,還要做什麼?君。因為老人家晚年能幸福,不在於他有多少物質享受,而在於他能把多少煩惱能放得下,煩惱要放得下、要理得心安。而老者戒之在患得患失。人老了假如道理不明白,就會比較貪心,所以這個時候你能夠以身教影響父母,以言教點滴的開導,相信父母的晚年也會因為你而更加的清淨自在。所以這個君親師是不管你扮演任何角色,都應該如此。
我曾經讀過一段話,覺得相當的受益,「孝悌為傳家之本,勤儉為治家之本,謹慎為保家之本,和順為齊家之本,詩書為起家之本」。諸位朋友,這段話我們再結合前面的一個觀念來看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幾件事?你有這樣的認知再來看這段話,感覺一樣不一樣?不一樣了。你在看這段話的時候首先第一重要的是什麼?修身,所以你要能齊家必然要先修身修好。請問這些我們做到了嗎?你要去齊家,首先要先修身,齊家不是你求求得來的,我們看到要孝悌才能傳家,所以我們就要先修孝悌。
勤儉治家之本。「勤為致富本,儉為治家根」,你一個人要有財富要怎麼樣?勤勞,要能把家庭保得住,不能奢侈。曾國藩先生有提到,家敗敗在一個「奢」字,奢侈,人敗敗在一個「逸」字,放逸,好吃懶做。所以你看,有勤有儉家會不會敗?不會,你儉就不奢侈,勤就不懶惰,人就不會敗。討人厭,敗在一個「驕」字,驕傲了。所以曾國藩先生的話很值得看,他的話都一語中的,准度很高。我們首先要先問自己有沒有勤儉。治家需要勤儉,請問治國需不需要勤儉?需要,需不需要孝悌?你在公司裡面的氣氛能夠有孝敬長者,友愛同仁的風氣,那你這個公司一定成功。在商朝時候,商纣王很殘暴、很奢侈,當時候他身旁有沒有賢臣?商纣王身旁有很多賢臣,所以一個人敗不要責怪旁邊都沒有人幫你,最主要是我們沒有認真的去受教。
今天孩子對《弟子規》的教誨沒有扎實,以後他愈有成就你可能愈要擔心。閩南話說的「樹根站得穩,不怕樹梢刮台風」,現在樹根如果站不穩,長得愈高愈會連根拔起。因為他假如謹慎度不夠,他保不了家,保不了事業,所謂守成不易,你可不要在他飛黃騰達的時候在那裡:我的兒子真不了起。你可要看得遠一點,所以真正能夠把事業守到終老的不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根基沒扎牢。當初宋朝趙匡胤得天下的時候,大家在那裡開慶功宴,只有一個人沒有笑,就是他媽媽。這些臣子就過來說:老人家,你兒子當了皇帝,你怎麼不高興?老人家把趙匡胤叫過來,她說:今天臣民能擁護你,改天臣民也可以推翻你,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你可要好好的記住。趙匡胤也很孝順,聽完以後跟母親跪謝。所以這些有成就人的父母,他的眼界一定看得深遠。
當初商纣王買了一雙象牙做的筷子送給妲己,大臣箕子一看,他說:商朝必敗。看到一雙筷子就可以斷言商朝必敗,厲不厲害?古代人因為他對處世做人非常的清晰,他看舉手投足可以斷一個年輕人以後有沒有出息,你相信嗎?相信。有一次李鴻章先生帶了三個人要給他的老師曾國藩看,看看哪個是可用之才。剛好李鴻章出去找老師,結果曾國藩已經回來了,也看了這三個人一眼,之後就進他的房,後來李鴻章一跟進,就問:老師,我帶你去看三個人,你看看能不能用。曾國藩先生說:不用看了,我已經看過了。他說第一個人不能用,因為他看我的時候很恭敬,當我走過去以後他又左看右看,這是陽奉陰違。再有一個,看我都不敢看,頭都低低的,代表這個人老實,有敬畏之心,這樣的人給他當後勤最穩。第三個人看到我的時候,目光如炬,沒有膽怯,他的正氣很穩,所以這個人可以當將帥。所以你看,看一眼就把心性都看明白了。
但是諸位,能把別人看清楚的根源在哪?要先把自己看清楚,連自己都看不清楚,能看別人嗎?所以「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一個廣告,是賣刮胡刀的。剛好有一個算老的軍官,遇到了一個剛上任的新軍官,剛好他們走到盥洗室去,這個老的軍官在刮胡子,這個新軍官「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雄糾糾氣昂昂走進去,然後也走過來在那裡洗手。這個老的軍官就對新的軍官說:要刮別人的胡子,先把自己的刮干淨。他用刮胡子比喻什麼?你要要求部屬以前首先要要求誰?要求自己。因為這些有智慧的人,對於立身處世的分寸時時都要求自己,所以他一看,這個人沒有辦法做得到,他就可以斷他往後的成就。
箕子就講道,當商纣王他們拿著象牙的筷子吃飯,請問會用什麼酒杯?會不會拿個玻璃杯來?會拿犀牛角做的玉杯。當他拿著象牙筷、犀牛杯,請問會用什麼盤子?應該是金盤、玉盤。那你用金盤、玉盤裝什麼菜?會不會裝個清粥小菜?會裝山珍海味。你在吃山珍海味的時候會不會在小木屋裡面吃?那你會穿什麼衣服?你會不會穿個T恤在那裡吃山珍海味?你要穿什麼?绫羅綢緞,住的是豪華的宮殿,所以都需要錢。那錢從哪裡來?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所以一人貪戾,一國起而把他推翻,你要他的錢,他要你的命。所以你看從一個小的動作可以推出來,太奢侈,你奢侈沒有勤儉,這個家、這個國不可能維持的下去。
謹慎才能保家、保國,我們剛剛也提到唐太宗也是戰戰兢兢,戰兢惕勵。唐朝有另外一個盛世,但是這個盛世很短,叫做「開元之治」。唐玄宗還沒有遇到楊貴妃以前創了開元之治,遇到楊貴妃以後變安史之亂,差一點把天下都亡掉了。幸好唐朝的祖宗有德,感得很多忠臣,尤其在睢陽城有兩個忠臣死守,一個是張巡,一個是許遠。安祿山的軍隊本來是勢如破竹,結果打到睢陽,他們死守好長一段時間,讓唐朝的軍隊能夠喘息再打回江山。
諸位朋友,安祿山的軍隊勢如破竹,這些官員都讀什麼書?都讀聖賢書。所以一個人的氣節、道德什麼時候看得清楚?天下太平的時候都看不清楚,真正危難的時候,你才知道什麼是忠肝義膽的朋友。老子說「國家昏亂有忠臣,六親不和有孝慈」,你看現在父不父,子不子,你就可以非常明顯看到誰是真正的孝子。那你看唐玄宗只是守不住女色這一關,就可能把天下都搞亂了。其實我們把這件事看得更細微一點,當安史之亂的時候,有多少家庭流離失所,而這些人民當初都是對你這麼效忠,你這樣對得起他們嗎?所以當人能夠念念念著別人的栽培,還有親友的這種恩德,你就會謹慎。
那安史之亂要怪誰?大軍走到半途的時候要求,楊貴妃不自殺,我們不走了。唐玄宗頭低低的不說話,後來楊貴妃就自盡。誰錯了?諸位朋友,誰是應該負最大責任的人?俗話說「色不迷人人自迷」,假如是堯帝跟舜帝,楊貴妃有沒有用?萬法因緣所生。楊貴妃只是緣,因在哪?因在唐玄宗好色,他應該負最大的責任,而不是楊貴妃。唐玄宗那時候就沒有氣魄:是我的錯。所以要謹慎。在去年十月份,有一位著名大學的京劇院院長,是上海地區的,他還是上海政府咨詢委員之一,幫上海是出謀劃策的人,又是一個學校的學院院長,因為嫖妓,所以把他的一生毀掉了。不止毀掉他自己,也毀了學生對他的信任,更毀了國家對他的栽培,他才四十多歲。所以根要扎牢,守成不易。
很多家長又問,現在傳播媒體污染那麼多,那我兒子以後我也沒把握。你這樣擔心有沒有用?沒有用,所以這一帖藥不只要自己吃,趕快給你兒子吃。要注意「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你正氣很足,邪氣染不上。而一個人的浩然正氣從小培養是最好的,他了解「彼說長,此說短」,他了解「斗鬧場,絕勿近」,他了解「非聖書,屏勿視」。當他讀經典讀了五年、十年以後,他正氣起來了,只要遇到邪氣他會渾身不舒服,他就走了;遇到邪裡邪氣的女孩子他會受不了。那個免疫系統從小就要把它培養起來,等都十多歲了,當然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所以你的算盤可要打的早一點,這是剛剛提到謹慎也很重要。
和順為齊家之本,所謂「家和萬事興」,不只家和萬事興,你的企業和氣,和氣必能生財。當然這個財不只是錢財的財,也是人才的才,因為你有和氣,就能吸引人才加入。而一個祥和的環境,其中的人員能力也能夠提升得快,因為環境好,學習就好,這是齊家。詩書為起家之本,一個家族能夠興旺,必然是知書達禮,他才懂得如何做人處世。《朱子治家格言》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而當他真正讀經典的時候,他才能夠形成判斷力。
一個人要能把企業經營好,有一個相當關鍵的要件,他一定要會用人,一個人會用人的能力從哪裡開始培養?從他小時候會不會交朋友。哪有都不會交朋友,突然當了老板就會看人。所以教孩子如何選擇朋友重不重要?重要。我曾經看一個報導,一個年輕的少年犯了很嚴重的罪,電話打到他們家,他母親接起來說道:絕對不是我兒子。她很肯定,後來到了警察局,一到錄筆供的地方一看,犯罪的人是誰?是她兒子。她馬上改口說:都是被那些朋友帶壞的。你看一下就把責任推掉。萬法因緣所生,不好的朋友是緣。諸位朋友,你現在身邊有沒有壞人?都沒有?那你是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去了。身旁不可能沒有,那你為什麼沒受影響?是你會判斷。
很多家長還說,你把孩子教得這麼善良,以後出去被人家欺負怎麼辦?所以現代人都是杞人憂天,都擔心天會不會塌下來。我們思考事情不要隨順煩惱,因為憂能使人老。然後你煩惱,損害自己,也讓家裡的人看著你都快樂不起來;然後你一煩惱,對你的下一代也沒有幫助,所以要順著聖賢經典去思考。而聖賢的經典不是說我們被聖賢人牽著鼻子走,不對,因為聖哲人所說的道理不是他發明的,而是每個人本性的善良、本性的智慧當中就有了。所以你愈隨順聖賢教誨,你就會感覺到你的本性愈來愈能夠彰顯出來,到時候你就會覺得不亦悅乎,到時候你就覺得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
經典裡面就提到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當你的孩子很善良的時候,他會跟什麼樣的人群在一起?善的人在一起;當他都是惡習氣,那招感來的都是一丘之貉。我畢業到現在也已經十年的時間,我也勉強算一個小善人,十年來接觸的人那麼多,我還沒有被人家欺負過。我也在我的外甥身上明白到一個道理,他的母親二、三歲就開始教他讀經典,也把《弟子規》的教誨講給他聽。他到外面跟這些小朋友一起相處,當其它的小朋友罵人,他就會拉拉他媽媽的手,他說:這個小朋友不可以亂罵人。假如小朋友打人,他也會說:他不可以亂打人。他為什麼懂得這樣判斷?因為當你教他孝的時候,他知道什麼是善?孝是善,那什麼是惡? 諸位朋友,我很抱歉,都把你們嚇壞了,連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都想得這麼難。
孝是善,什麼是惡?你們智慧馬上就開了。你教他尊重長輩是善,那什麼是惡?你教他要愛惜時光,要「置冠服,有定位」,他養成這個自律的習慣,那他同樣知道生活得亂七八糟是惡。他知道「凡出言,信為先」,他就知道失信於人是惡,所以他就能夠善惡分明。當他能善惡分明,縱使遇到惡的緣,他也不會成惡果,他會知道對這些人要敬而遠之。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教他善惡的判斷能力,所以一接觸到不好的環境跟人,他馬上就隨波逐流。不能把責任統統推外面去,家庭教育是根本所在,所以培養善惡分明,刻不容緩。
那天我也遇到一個朋友,他看到我的時候就對我說:蔡老師,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怎麼做人,每天就對著那台計算機、電視,動都不動,氣得半死,然後對父母講話還大小聲,結果都已經研究所、大學畢業的很多。所以他就說:拜托你一定要好好把這些聖賢的教誨繼續講給這些年輕人聽。結果他剛好看了我們在香港講的片子,一天就看了好幾片。看完以後又把他兒子找過來:我這輩子對你都沒什麼要求,也沒有求過你,我只求你陪我看這個。這實在是已經用到沒有招數了,其實要不要這樣?不要,還是要善巧方便一點。
不過在跟他聊的這個過程裡面,他說他的兒子就是不懂得做人,但是晚上也都沒有出去跟人家鬼混,也不抽煙、不喝酒。我就跟他說:你兒子很不簡單。他就楞住了,我說:在這麼污染的環境,他很有定功不受污染,你有沒有看到他的優點?我接著也跟他說:你兒子的內心一定會覺得,我爸爸把我看得最差,我這些朋友都還滿欣賞我,所以他對你就有不服氣在裡面,慢慢就有代溝了。所以教孩子嚴格要在小,他都已經二十多歲了,要不要很嚴格?這個時候慢慢要轉化一下,要兼顧他的面子,常常跟他像朋友一樣,好好商量,好好引導,那也要多多肯定他,不然他看到你,一看到說:我要回房間去了。就鑽進他的房間,更沒有溝通的機會。確確實實學習善惡分明,每個人都需要,所以我們這堂課叫現前補習,缺的就要趕快來補。
從這段話我們也可以體會到,確確實實修身、齊家、治國不是三件事,不是四件事,壹是皆以修身為根本。當企業家、當領導者一定要用對人才,所以你會交友,進一步你會用人。那用人有一段話也敘述的相當微妙,「有德有才會愛才,有德無才會用才,無德無才會嫉才」,他會嫉妒別人,「無德有才會害才」。你看禍國殃民的都是無德有才的人;而有德無才的人,他還會不斷要求自己要趕快見賢思齊,他會欣賞別人,去跟別人學習,他慢慢才華也會上來。所以選干部最重要的是從哪裡去選?一定要看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哪?在孝道。現在很多企業家有這個認知的,他要提拔一個主管都先到他的家去看,對父母有沒有照顧,對妻兒有沒有責任;連這種道義都做不到,他幫你干事絕對自私自利的多。現在有很多的國家政府,也把孝這個條件列入官員的晉升條件之一。當國家政府有這樣的認知,也會起而帶動全民都有這種修善、修德的心境。好,我們剛剛所提的,都是如何當好一個領導者。那如何當好一個部屬,我們下一節課再來說,謝謝大家。






















《幸福人生講座》
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05/6/3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16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剛剛提到君臣有義,君仁,君能仁慈,能處處替部屬著想,甚至於為他的成長、為他的家庭,都能夠給予關懷,當領導者有這份仁厚之心,自然臣子也會起而效忠盡職,達到君仁臣忠。所以為人臣也時時能夠感念領導者的提攜照顧,處處想著受人點滴要湧泉相報。現在社會上也有些勞資糾紛的狀況,有時候一家幾十年的公司遇到了瓶頸,很多員工就把工廠包圍起來。員工這個動作必然讓公司不能正常的營運,老板已經有困難了,沒有辦法繼續運作,那他的瓶頸能不能突破?不能,所以員工這麼做他能不能得利益?不能得利,那公司也不可能有好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用理智去對應事情,不可感情用事。
你看現在很多公司動不動就被圍廠,我也回想到這個公司幾十年的過程當中,每個員工他有穩定的家庭生活,最主要其中有一個因素,是因為經濟收入平穩,那誰給了每個員工經濟收入平穩的機會?是企業的老板。很多人又不平了,那他賺的錢比較多,我賺的錢比較少。在這個時代當中,人的思考沒有循在道義上,反而很多事情都用錢來衡量價值,所以很多事情看不明白,因為「利令智昏」,智慧都蒙蔽了。老板雖然收入比我們多,但是他的風險比我們高,晚上你睡覺睡得很甜,他還必須煩惱公司未來的走向如何;甚至於公司有財務危機的時候,你三餐吃得很飽,可能領導者飯都吃不下去。我的父親是在銀行上班,他說你別看這些老板開了很大的車,他們常常都是銀行要關門以前都快速趕到,不然就要跳票了。一跳票可能公司的營運就困難,所以老板所付出的許多部分是員工沒有看到的。因為有老板、領導者的付出,我們才有幾十年的穩定生活,所以當企業發生瓶頸的時候,我們員工的響應居然就是馬上翻臉不認人,這有失情義、恩義。
我記得在亞洲金融風暴過程當中,有一則報導讓我相當驚訝,就是韓國也是遭到很大的沖擊,但是韓國的許多企業,它的員工把自己家裡的私房錢、家裡的存款拿出來,然後遞給他的領導者,他說:老板,你不能倒,你一倒,幾百個家庭都受影響,你先拿去用,等經過了這個困難以後我們再說。這樣的情景我們也看了很感動。這樣的情景在韓國可以上演,在中國人的地方能不能上演?不能,你們怎麼這麼沒信心?韓國人從哪裡學來這樣的態度?中國文化。所以我非常的憂心,我很怕五十年以後國際法庭會有一個訴訟案,就是孔老夫子是誰的祖宗?是韓國人跟中國人打,誰會贏?這個法官很有學問,他講了一句話,他說:我重實質,不重形式,現在誰真的把孔老夫子的教誨做出來,那孔夫子就是他的祖宗。到時候判決假如是韓國人的祖宗,我們就欲哭無淚。不要等五十年判,現在我們扪心自問,中國文化在哪裡?韓國人比我們做得好多了。一個人學問要增長,首先要發羞恥心,「知恥近乎勇」,當然我們也歡喜韓國人能接受老祖宗的教誨,但是我們也應該痛定思痛,自己的祖宗的教誨怎麼可以不自己好好落實?
在臣子的忠心當中,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諸葛孔明。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他終生不敢忘懷,連生病生得很嚴重了,他依然為國事、為軍事而操勞。我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曾經聽到兩句話,突然眼前一片光明,第一句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好象沒什麼放光明,怎麼都沒聲音?「後天下之樂而樂」。另外一句就是在《出師表》當中聽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位朋友,當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的內心怎麼樣?有沒有覺得壓力好大?不是,這句話叫痛快,人能夠活著對得起每個人,那你的內心會非常的暢快。所以孔明念念要盡臣子之責。
我記得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不常看電視,大家不要誤會,我喜歡看歷史劇;因為歷史劇它有按照歷史來演,在演的過程也把經典當中的人物精神表現出來。孔明要去世以前,他飯愈吃愈少,到最後幾乎都吃不下飯,還依然振筆疾書,要把他的智慧傳下來。當我看到他的帳幕外面就寫著兩行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看得我是痛哭流涕。後來我就想到,假如有前世的話,我一定就是那個端飯的士兵,不然我怎麼會哭得這麼淒慘,一定是親自目睹諸葛孔明這分盡臣子的氣節。
而諸葛孔明他一生盡忠職守,不只給了蜀漢一個最好的榜樣,他也給往後一千多年的讀書人最好的榜樣。《中庸》有提到,「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這些聖哲人一舉一動念念想著要為國為民,還要為歷史負責任。所以我們以他們為榜樣,在當下也要去奉行。當一個公司裡面有非常盡責的員工,其它的員工就不敢太不守規矩,假如連一個守規矩的員工都沒有,那馬上就會相當的惡化。所以諸位朋友,各行各業都需要有好榜樣,都需要這股力量,才能讓臣子的氣節不會一直往下墮。
古代都是舉孝廉,用臣子都用「孝廉」兩個字來推舉。其實這兩個字很有意義,孝是德之本,所以取臣子先從德行;而廉潔就不貪財,不貪財才能夠大公無私把事情辦好。岳飛也講過,「文臣不愛財,武臣不惜死,天下就能大治」。我們也要表現清廉的態度給予我們的同事、同仁當榜樣。當別人在摸魚,當別人都提早離開,我們一定要如如不動;當別人順手把公物拿回家用,我們就要演一個好的榜樣,讓他不會肆無忌憚。相信當我們以這份態度在自己的職責當中,時時要求自己,你的領導人一定會看得到你的德行跟你的才華。
君臣關系是五倫的第二倫,接下來第三倫是夫婦關系。假如五倫關系來做過比較,哪一倫最重要?夫婦關系,因為夫婦單位最小,是同一個房間,同室。從夫婦關系再延伸到父子關系、兄弟,所以這三個關系是同一個家,再延伸,你出了社會之後就會有朋友跟君臣關系,那核心就在夫婦。當夫婦能夠相親相愛,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之下,孩子的人格會有健全的發展。假如夫婦關系不好,常常打打鬧鬧,孩子的內心一定會有障礙。
我曾經看一個電視報導,有一個女孩十多歲就離家出走,然後在社會流浪的過程走了十多年,這個女孩跟人家打架從來沒有輸過,女孩子。記者就問她為什麼?她說:我恨不得跟我打架的人把我打死,因為我根本不想活。因為她從小在家,父母就是常常打打鬧鬧,她覺得人生很痛苦。所以打架跟誰打一定打不贏?不想活的人,你怎麼跟他打?後來這個女子遇到了她先生,她的先生很怕她離開他,還拿毒品給她吃。她先生愛不愛她?因為怕她離開他,這是不是愛?那不是愛錯,那根本不懂愛,他不配用這個字。很多人都在侮辱這個「愛」字,他們根本就是欲望,根本就是控制跟占有欲,還拿著這個愛的漂亮外衣在那裡騙人。你愛她怎麼可能讓她吸毒品?這個女子在接受訪問當中她就提到,她現在最大的一個心願,是她已經有一個女兒了,她不願意自己的女兒再步她的後塵,所以夫婦關系很重要。
從小到大,我父母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吵過架,當然私底下也沒有,因為知母莫若子,我知道我母親為人的分寸。我媽媽有一個功夫學得不錯,所以我雖然沒當過媳婦,還懂一點點為媳婦之道,哪一個功夫要學?這裡有很多前輩,失敬失敬。其實不只是媳婦要忍,一切的成就都成於忍,一個男人事業過程有多少的陷阱跟誘惑,你沒有忍功怎麼教?你在教小孩的時候,他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當父母的要怎麼樣?也要什麼?如如不動。你不動了,他就要隨著你的原則來走。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無理取鬧,跟我媽媽要東西,我媽媽拿著一本書在那裡看,都不理我。我就開始把我的絕招拿出來,在地上打滾,滾了幾十分鐘,我也覺得很累,拍拍屁股就走了,我媽媽依然在看書,忍功。我以後還會不會給她亂要東西?所以我媽媽不發脾氣的,但是她都不講話,這也是一種定功。
我們看看這個「忍」字,忍的功夫要達到什麼程度才有成就?就是一把刀架在你的心頭上,你還神態自若,這叫功夫到家了,當然不是真的拿一把劍;就像當你的另一半或者你的親人,用非常刻薄的言語對你的時候,就好象一把刀插到你胸口上,你還能夠不跟他計較,這就是忍。而忍並不是一直壓抑下來,你假如壓抑,總有一天會怎麼樣?你們怎麼知道?有一個女士就說:蔡老師,中國文化很好,不過這個忍,我實在不怎麼能領教。我就對她說:假如你是這個忍法,遲早火山爆發。
忍要忍得明白,忍要忍得為大局著想。假如你先生很懶惰,都不幫忙做家事,這個時候你要想起一句話,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我告訴你,你先生在那裡看報紙不做家事,其實他也很難受,一個人好吃懶做在旁邊,你覺得他很舒服嗎?他也不好受,只是他那個慣性突破不了,你給他的慣性突破了,其實一個家庭裡面每一分子都能去幫忙的時候,他會覺得很有參與感。先生假如被寵壞了,我們應該循循善誘。剛好有一天他心血來潮幫你洗碗,洗好以後你走進去一看,都洗不干淨,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很努力把唯一一個洗得還算干淨的挑出來,然後走出去跟他說:怎麼有人第一次洗碗就洗得這麼干淨。你要正面給他看一下,反面再看一下。然後他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好,明天我再幫你洗。所以要慢慢鼓勵,讓他的習慣突破掉。假如你也不去鼓舞他,慢慢引導,每天在那裡生悶氣,愈做火愈大,那遲早就會發生口角,這是忍得明白,還有忍得為大局著想。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最尊敬的是父母,父母假如吵吵鬧鬧,他對於成人都不會恭敬,他會覺得大人都是這樣。所以為了孩子一生的人格健康,忍一時風平浪靜。我們之前講到「父母教,須敬聽」,當成人之間發生沖突,只要你不回嘴就不可能吵得更厲害。當他冷靜下來想想,我好象罵得太過分了,反而他會對你欽佩、佩服。所以我母親真正開始給我父親、還有我的家族一些建言,在我的記憶當中,是我大學畢業以後。所以我媽媽累積了她說話的籌碼累積了多久?二十多年,這叫厚積薄發。後來她的話,我的父親還有一些我的叔叔、姑姑都很重視,所以這個忍重要。
當夫妻恩愛,父子至親,所以我跟我父母的感情就很好;兄弟姐妹在這麼溫暖的環境也會互相照顧,所以我兩個姐姐特別疼我。我記得那時候我決定要辭掉工作推展中國文化,我的二姐馬上告訴我:你放心去做,我每個月給你一萬元台幣。讓我沒有後顧之憂。我在那個當下深刻感覺,人生有兩股力量不求回饋的支持你,一個就是父母,一股力量就是兄弟姐妹。當父子有親,孩子對父母懂得念恩德,他這份念恩的心,等他真正遇到提拔他的上司,他會很盡忠,因為那個念恩心自然而然就生起來。中國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有道理。假如這一環沒有,這一環能不能成就?那就不可能了。
當兄弟之間很友愛,他在家裡就很習慣互相幫忙,一出社會,一跟同學交往,他這種態度就提起來,他會不會交不到朋友?不可能,所以朋友就有信。林則徐先生也說到「兄弟不和,交友無益」,你兄弟都處不好了,怎麼跟人家交朋友?所以諸位朋友,夫婦這一倫處好了,五倫自然而然有良性的發展。所以結婚是大事,結婚維系著社會、國家的安定與否。諸位朋友,你在求學的過程,有沒有讀過哪篇文章是教導夫婦之間的相處之道?有沒有?那你看,念了十幾年的書,該念的怎麼樣?不該念的?你們說的。「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我們要穩住腳步,要冷靜,不能再隨波逐流。
那時候我剛到海口,跟一群朋友吃飯,同桌有四個女性,三個已經離婚,一個孩子才一歲,正准備有離婚的傾向。我們看到這個情況,又想起我以前帶了很多單親家庭,這些孩子都很可憐,所以飯不能白吃,一直在找機會可以跟這位朋友聊一聊。突然我就講道:夫婦相處只要能守住一句真言,保證可以白頭偕老。我這個朋友馬上眼睛睜得很大,從我這個朋友睜得很大代表,其實人都希望能夠幸福美滿。我就說道:從結婚以後,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只要做到這一句就好了。難不難?巴黎的水准比較高,說不難。
我記得我在珠海講到這句話,忽然台下有一個女性說道:沒有優點。她不假思索馬上就沖出這句話來。我就走過去對著她微微的一笑,我說:這位女士,我真的非常佩服你,你先生沒有優點你還敢嫁給他。有沒有可能沒有優點?不可能。所以我就提道:我們跟小叮當借一下時光穿梭機,可以回到從前,看男女在談戀愛的時候,俗話講的「情人眼裡出西施」。這些話都有道理的,但是我們要觀察它微妙的變化,為什麼情人眼裡出西施,到最後會變成「結婚是愛情的墳墓」,怎麼差這麼多?冷靜來思考,當在熱戀的時候,你看那個男生都看表:怎麼時間過得這麼慢。還沒下班,正等著要跟女朋友去喝咖啡、看電影。那段熱戀的期間都很快樂,很愉快,因為彼此念念是什麼念頭?我能為對方做什麼,真正把這個「愛」字有體會到了。
我們看「愛」,是一個心跟一個感受的受。所以愛是用心感受別人的需要,這叫愛人;愛也是用心感受別人對我們的關懷,這叫被愛。當我們被愛的時候懂得感恩,當我們愛人的時候,你已經在其中很愉快,所謂「施比受更有福」。所以人生要幸福不復雜,就是多愛人、多感恩,那你日子就很好過了。婚前處處替對方想,所以很愉快,婚後那個結婚證書蓋下去,突然臉色就不一樣了,你是我老婆了。念頭一轉,變成她應該替我做什麼,所以煮飯、洗衣服都是你應該做的,太太變得壓力就很大,本來是千金小姐,一下子就變成歐巴桑。
我記憶當中,有一次盧叔叔跟我講道:我們沒有資格要求我們的太太對我們的父母好,我們應該對太太好到讓她覺得就是有這麼好的母親,生了這麼好的兒子,我才有這麼幸福的日子,她自然而然去對公婆孝敬。諸位男士,你有沒有這種氣魄?這也叫道法自然。當念頭一轉,本來是你侬我侬,到最後慢慢就變成同床異夢,從天堂變成地獄。曾經有一個太太她就說道,她說還沒學聖賢經典,她覺得那個夫妻生活就好象搭伙一起吃飯,也不知道會吃到哪一天,會撐到哪一天。他們這些話,害我們都不敢結婚了。
其實天堂跟地獄只在一念之間。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就提到,有一個小天使就對著一個人說道:我可以帶你去看天堂跟地獄,那你要先看哪一個?他說:我先看地獄。到了地獄看到一排長長的桌子,兩邊各坐了一排人,桌上擺滿了菜,每個人拿的筷子是一公尺長。突然喊開動,所有的人夾起來拼命要往自己的嘴裡送食物。因為筷子太長了,在半途就打起架來,結果菜都掉滿地,他們彼此都在那裡謾罵:都是你害我吃不到菜。所以情況非常的悲慘。這個朋友一看,看不下去,我去看天堂可能心情會好一點。小天使馬上把他帶到天堂,場景跟地獄沒有兩樣,還是那排長桌子,還是那雙長長的筷子,菜也一樣,他自己也很納悶。突然喊開動,所有的人菜夾起來都往對面的人的嘴巴送:來,給你一口,給你一口。有一個人人緣不錯,一下子二、三雙筷子都到他的嘴裡來,他馬上說:我快噎著了,下次再給我。這個感覺怎麼樣?幸不幸福?
有一次我在海南演講,是在他們比較郊區的地方,很多聽不懂普通話,我那時候講課是鎮長站在旁邊,我講一句話,他翻譯一句話,所有的村民在一棵大樹下聽課,我也講了這個天堂跟地獄的故事。結果當天晚上還有一堂對他們當地的小學老師演講,鎮長跟副鎮長就跟我們一起吃飯,吃飯的過程,這兩位長官就一直往我們的碗裡夾菜,我們中心的老師說:我們來到天堂了。其實人假如處處替人著想,你好過別人也好過,那干什麼有好日子不過?干什麼自討苦吃?所以只在一念之間,要懂得去欣賞對方的優點,肯定他的付出,你愈欣賞、愈肯定,他好的一面就愈提起來。
夫妻相處要能常常守住四個原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像這愛語就是要給予多多的肯定,給予一些親切的問候。我記得那時候我在楊老師家住,他們夫妻不管誰從外面回家了,一定會對著屋裡喊一句話:我回來了。裡面的人不管干什麼事情,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然後走出來說:你回來了,歡迎你。你看這種家庭氣氛多好,後來我也學會了。然後假如看到她的先生,看到師丈拿了很多的菜,還是外面買的東西,楊老師一定馬上跑過去雙手幫他接過來,然後對她先生說:來就來,這麼客氣,還帶這麼多東西。這也是愛語,多一點幽默。很多人一看先生拿東西進來:你又買什麼了?你先生本來高高興興買了一個很特別的東西要給你,看你這種臉色都涼一半,所以言語很重要。常常師丈會泡茶,一泡出來,我們一邊喝,楊老師就會說:怎麼有人可以把茶泡得這麼香?真好喝。她先生在一旁笑得很開心說:好, 我再去泡。所以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所以這個愛語要多多運用,這很重要,很多人這點轉不過來。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跟家長上課就提到,好的言語說出去,不止別人歡喜,自己更歡喜,因為你這個好的念頭誰先收到?你身體所有的細胞先收到。所以日本江本勝博士做了實驗,你對水說感謝的話,它結晶得非常漂亮,而人體有多少水分?百分之七十。所以你自己口吐蓮花,所有的細胞都健康,何樂而不為。後來科學家不止拿水當實驗,還拿白米飯,拿了三碗,第一碗對它講感謝的話,第二碗罵它,第三碗理都不理它。結果一個禮拜過去了,第一碗飯發酵了,還有一點香味,第二碗飯臭掉了,第三碗飯怎麼樣?比第二碗還臭。有意思。夫妻之間是冷戰殺傷力大,還是熱戰殺傷力大?你們比較有經驗。你看熱戰有時候罵一罵還有一點發洩作用,這個悶住,這個熱戰會得心髒病,冷戰會得癌症。
剛好有一對夫妻,先生坐左邊,孩子坐中間,太太坐右邊。這個先生聽完這個實驗以後,馬上往後一退,伸出他長長的手,拍拍他太太的肩膀,然後對著她看,我看到他的眼神就是「老師在說你」,我在上面講課替他捏把冷汗,結果他的太太不急不徐轉過頭來,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所以很多人連死的時候都不知道死在哪裡,他都不知道他太太為什麼跟他生悶氣,為什麼?給你做了這麼多事情,連個掌聲都沒有,連點肯定都不肯,才會生悶氣。所以要記住,「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為什麼都是女性講?所以女人是最可愛的,也是最容易騙的。
所以要愛語,還要布施,就是多請客、多送禮。到外面出差(這趟巴黎之行我會多活三年,所以常常笑延年益壽)。當我們出差到各地去,能夠買一些當地的特產,當地很有紀念的東西,你一回來拿給太太看,送給太太,她覺得你走到哪裡都會想到她,所以她馬上說:你肚子一定很餓,我去幫你煮碗面。所以多請客、多送禮,夫婦關系一定會好。第三個利行,處處給予他協助,那最好的利行就是把家裡孩子照顧得很好,他沒有後顧之憂。最後同事,當然組一個家庭就是同事,而且這個事業相當的偉大,因為假如夫妻配合好,可以出賢聖的後代,造福後代子孫,又造福社會,所以是千秋功業。所以「至要莫若教子」,當夫妻有這個共識,又一起努力的話,相信家庭下一代一定會很圓滿,是這四個原則。
諸位朋友,很多人的煩惱,尤其在中年,甚至於二十歲以後,最常談的問題就是男女夫婦關系。那你不用去找專家,只要夫婦有問題,你告訴他,《弟子規》裡面都有解答,保證解決,你相不相信?真的,來,夫妻關系怎麼樣解決?「財物輕,怨何生」,你岳父、岳母需要錢,你馬上很慷慨拿出去,你太太會怎麼想?很感動,還照顧我的父母,所以財物輕,怨何生。再來「言語忍,忿自泯」。還有沒有?最後一節課要考試了,再講一句,「恩欲報,怨欲忘」,你心裡留的都是對方的好,哪有可能相處不好;因為對方的好統統都三振出局,只留下對方的不好,所以你看他的眼神他都會覺得很沒有得到尊重,所以這一句話也是關鍵,恩欲報,怨欲忘。
再來,「人有短,切莫揭」,你可不要把先生的不是大街小巷的講,等到這個批評傳到他的耳朵裡來,夫妻能不能相處得好?不可能,所以「不言家丑」。自己家裡的問題要好好解決,不要到處講,你講出去以後,不止沒有幫助,他人還會對你瞧不起,所以你要找就找《弟子規》。你脾氣來的時候念十遍,保證火就下來了,你看「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勸先生要不要這個原則?要。所以這幾句教誨你確實有做到,問題就迎刃而解。當然不是只有這句話,包含「人不閒,勿事攪」。夫妻之間再親密也要有一定的尊重,保持距離,要尊重他是獨立的個體。不然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小事你不尊重他,而產生不必要的沖突。好,所以以後你們也可以當婚姻專家,你就拿著這本《弟子規》給他。
夫妻關系以外,還有兄弟關系跟朋友關系,一生當中與我們相處最久的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也回想到,整個成長過程也都是有兄弟的扶持,所以其實人與人當中時時記住「恩欲報,怨欲忘」,彼此的關系一定會愈陳愈香。進而朋友關系,朋友要有義氣,有困難的時候也要懂得互相協助,互相關懷。兄弟跟朋友在我們《德育故事》裡面有相當多的诠釋,我常常看這些故事都會感動得痛哭流涕,也深深感覺自己要好好跟這些聖哲人學習。當我們的五倫關系都能夠盡心盡力去圓滿,那你煩惱輕,智慧會增長,因為你時時保有這顆利益他人的心。
人生短短數十寒暑,應該怎麼樣過得充實圓滿,而人與人的緣都是得來不易,所以我就想起文天祥的一句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確實人生不可能不走向死亡,但是在這幾十年的過程當中,我們能不能拿著自己的真心真意,這個「丹心」就是真心的意思,「照汗青」,什麼是汗青?史冊,所以文天祥以他的忠義照了幾百年的中國歷史。諸位朋友,你可不可以用你的真心照歷史?可不可以?你要跟文天祥學習。那照誰的歷史?照誰的?用你的真心照誰的歷史?都沒有照?要先照自己,人生要對得起自己,最可悲的是自欺欺人。
除了照自己的歷史,還要照誰的歷史?要在你母親的人生歷史當中,留下「我就是生了這麼好的兒子、這麼好的女兒,覺得人生了無遺憾」。我們要照自己下一代的歷史,讓下一代長大以後,走在社會當中,他會覺得我何其幸運,能夠遇到父母這麼重視德行教育,這麼小就懂得教他《弟子規》,所以他感念你一輩子。我們要在另外一半的歷史當中寫下真情真義,你的另一半時時都想著,我就是娶到了這麼好的太太,我的家業跟事業才能有好的發展。
我們在很多朋友的人生當中也要寫下我們的道義,讓他們覺得知己難逢,我就是遇到了這個好朋友,才能夠讓我進德修業。所以人生要活得坦蕩,活得充實,活得問心無愧,就要時時點亮我們的真誠、愛心,所以時時告訴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諸位朋友,我們把它念一遍,「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更重要的,要用你的真心照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還要對得起幾千年的老祖宗。那今天的課就到這邊,謝謝大家。

 

上一篇:學佛群疑
下一篇:淨空法師:工作繁忙,如何修持才有把握往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