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堪布:心是業之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 萬行之源

每個人所造的業不外乎身體的造作、語言的交流、思想的活動這三個方面。而身口一切的行為又都是受著一念的驅使去造作的。離開了這現前的一念心,身口如同無情之物,怎麼會有行住坐臥、出言吐語的活動呢?所以身口是造業的工具,意識才是造業的作者。就象樵夫用斧頭砍柴,我們一般只會說是樵夫砍柴而不會說是斧頭砍柴一樣。

 

一個人餓了想充饑,就會設法去購買食物、淘洗、生火、烹饪,最後享用飲食,其間所作的身口行為都由這充饑飽腹的動機所驅使。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無不是起意之後而行動的。想去買菜,立即起身出門;欲吃新鮮蔬菜,就去菜場;欲去菜場,就循著路線行走;為了省錢,又與菜農討價還價……如此等等,整個過程中有不可計數的動機指揮著身口進行不可計數的行動。個人如此,一個群體的活動也不例外。比如一個公司全體員工都有獲取利潤的相同動機,所以上至公司總裁制定決策、安排事宜,中至各部門各施其職,或技術開發,或經營推銷,或後勤供給,下至每個人的日常工作,都受著這共同心願的推動而運行。個人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的業是個體業的綜合,既然身口意由心驅動,所以人心實際是世界的軸心,是人心推動了整個世界的運轉。

再放眼觀察整個宇宙的一切器情萬物,則全是這現前一念心所流現。經雲:“罪福二輪,苦樂二果,皆三業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獄業;悭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暗蔽,即畜牲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夫心淨則香台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禀質。非從天降,豈屬地生?只在最初一念所致。離卻心源,更無別體。”

二 禍福之根

上述身口意一切業都源於一念,而這一念心動機的差別決定著業的本質是善、是惡,還是無記。

如有三人都去繞塔,一位是為了憶念佛的功德,另一位是想趁機竊取塔中的寶物,第三位是盲目地隨著人群轉繞。他們三位都作了繞塔的身業,而這身業本來是中性的,沒有善惡的自性,它之所以成為善、惡、好、壞,全是人心使然。上面三人因為行為的動機有賢善、惡劣、無記三種,所以他們所造的業就成為善業、惡業、無記業。

又如,為了教育孩子,糾正其缺點,父母會嚴厲地呵斥孩子,但這是發自內心的慈悲,希望他好,所以是善業;相反有人為了謀求自己的私利,以恭敬的言行討好上司,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是自私的動機,所以這些行為反而是惡業。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樹根為藥芽亦藥,根為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所以從貪嗔癡所引生的一切身語意行為都是不善業;而從無貪無嗔無癡所生的一切行為都是善業。

既然一切安樂與痛苦,都由善惡業所感召,而善惡業又源當下一念心的發動。所以禍福的根源就在於當下一念。《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六祖大師說:“一切禍福,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在一念未生之時,就象湛然的虛空一般,善惡還沒有形成。只由一念的發動,趨向於好事即是善,趨向於壞事即是惡。開始不過起一念、行一事,但日積月累,串習一久,就有了善人、惡人的區分。所以得禍得福,全都取決於最初的一念。古代,儒家教人“(每)日三省吾身”、非禮勿思、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視,也正是源於此理。如果我們能夠時刻把持自心,不令非法的邪念產生,倘若惡心生起,及時將其消滅,轉成善心,這樣行持久而久之,善惡自己作得了主,未來的命運便把握在自己當下“心”的手中。

宋代趙康靖公,為了淨化自己的心念,日常放置瓶、豆二物,默察內心,如果起一善念,就投一白豆,起一惡念,就投一黑豆。起初黑豆很多,逐漸地善心串習力增強,惡心自然減少,最後善惡二念都忘,瓶豆也棄而不用。他的內心也因此磨砺得清淨瑩澈了。

明朝楊翥,官拜尚書,一天夢游園林之中,吃了兩個李子,醒來之後自責道:“是我平日義利不明,才會夢中做此!”為此,他斷食數日以自警省。

昔有一八歲沙彌妙顏,已得羅漢神通,一日飛入王宮,王後想要抱他。妙顏阻止說:“不應靠近沙門。”王後說:“你年幼如我兒一般,雖然以身抱你,又有何不可?”妙顏答道:“你所說的,雖符人之常情,但情從微起,猶如星星之火,能焚萬裡之野。又如涓涓之水,能穿泰山之石。事事都由細微之處漸漸發展而來,以少致多,以小成大。所以智者均遠嫌避疑、防微杜漸。”

人若能在此一念之微上省察,勵力將此心源打掃得清淨光明,雖處暗室之中,也無愧於天地鬼神,如是積功累德,孳孳為善,自然所向都是光明之域!

 

上一篇:達真堪布:生起出離心是利益眾生的前提
下一篇:心律法師:佛教傳說中的財神—五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