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臘八,恭迎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農歷十二月初八(2011年元月一日)

恭迎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太子體會人間疾苦(石刻)

昔日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在宮廷外看見百姓生、老、病、死的痛苦,而體會了生命的真理,辭親割愛出家修行,進而覺悟成佛。這位太子即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出家修道,過了六年苦行生活,他饑餓疲憊到了極點。

有一個牧女給他送來了乳糜(奶粥),食後恢復了體力。

洗去了身上的污垢,釋迦太子自己一個人,渡過尼連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

時有割草童子,先在一棵菩提樹下,用草鋪了一個座位,太子即在所鋪草座上面靜坐。

他發出堅強的誓願:“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

(佛經稱此座為金剛座)

過了第七日深夜,傳說當這時候,太子在禅定中現出魔境擾亂,即魔王波旬,派遣魔女來誘感他,

發動魔兵將來威嚇他;太子意志堅定,始終不被他所動搖,結果降伏魔軍。

(圖為敦煌壁畫)

降魔後,把精神全力集中起來,運用最高的智慧,去思考大地眾生的問題。終於在三十五歲那年(公元前五八八年)夜半,看見明星出現,豁然覺悟一切真理,完就無上正覺,歎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終於覺悟成佛。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聖號就是釋迦牟尼佛。

佛成道處菩提迦耶(金剛座)正覺寺大塔

正覺寺大塔內所供奉本師釋迦牟尼如來像

釋迦牟尼佛是梵語Sakyamuni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 “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俗名悉達多,生於公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禅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禅中,他順次經歷禅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圓寂。他創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一道成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相傳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於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發等物。弟子們將佛祖真身捨利起塔供養,頂禮膜拜。後來,阿育王取出全部捨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

1987年法門寺地宮發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捨利,系佛祖的一節中指骨。

又:在密宗裡稱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毗盧遮那”,梵文 Mahavairocana。音譯;摩诃毗盧遮那,“摩诃”義曰:“大”,“毗盧遮那”義曰“日”。故譯:大日。毗盧遮那者光明遍照之義。是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

佛陀有三種佛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捨那佛和釋迦牟尼佛。盧捨那是報身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臘八的來歷(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此一習俗來自於佛教。大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個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佛陀)在印度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中誕生。該城的國王—淨飯王,也就是佛陀的父親,摩耶夫人為佛陀的母親;該城位在今天的尼泊爾南境。

摩耶夫人四十四歲時,夢見白象入胎而有妊。翌年,分娩期近了,乃從俗歸寧。途經藍毗尼園時,稍作休息,即誕生太子—悉達多王子於無憂樹下。相傳悉達多太子是從摩耶夫人的右脅出生的,而且出生後立即步行七步“七步”意指超越六道輪回),作獅子吼道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我”系指與宇宙合而為一之大無我,亦可作佛道解,因順此方余俗,假名“我”)。

悉達多太子長大後,想知道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樣的情形,是以出城郊游,游了四門後,見到人生,生、老、病、死的慘狀,於是發心離宮出家求道。首先至苦行林尋師訪道,不知不覺就過了五年;在這五年中間,太子先後跟隨了很多苦行者學習修道的方法,但最後太子發現,這些修道者所追求的不過是想往生天界的快樂!因為天界仍在輪回內,還會受到生、老、病、死的束縛,不能算是離苦得樂的真實覺道。於是,再南下摩竭陀國拜訪了阿羅藍仙人與郁陀羅迦仙人,學習禅定的方法,然而對於如何解脫生死,仍然沒有任何幫助。心想,既然自己想要追求的真理,無法在別人那裡如願求到,那麼何不用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呢?於是他決定放棄參學的生活,獨自來到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中,開始了苦行的生活。

經過六年苦修,太子心中漸漸的明白,解脫的大事並不是光用肉體受苦就可以得到,因為苦了肉體反而是執著肉體;不能忘懷肉體,心就無法清淨,心不清淨,則一切污穢不能消除;污穢如果不能消除,又哪能走上解脫的大道呢?於是太子決定放棄苦行,前往伽耶山附近的尼連禅河畔,准備讓清淨的流水,先洗去身上的積垢,再從事心理的清潔。因為太子的身體經過長時間的苦行後,已非常虛弱了,以致當他浴罷起身的時候,竟因過分的疲勞而倒在尼連禅河的沙灘上。幸而碰上一位叫做難陀波羅的牧羊女正巧路過,供養乳糜,太子因而恢復了氣力。渡過尼連禅河,走到伽耶山旁,獨自端坐於菩提樹下,思維解脫之道,並誓言:“我若再不成功,無法了脫生死,而到達正覺涅盤的境界,誓不離開此座。”最後於臘月八日,終於降服魔軍、魔女,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

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凡逢諸佛菩薩佳期如能吃素行善,讀經拜忏,放生,念佛,守五戒,行十善,必蒙佛力加持,消除無邊業障,累積無量福德!

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牧羊女向佛陀供奉乳縻

臘八節的起源及其文化蘊含

漢朝時,每年農歷十二月必定要舉行年終臘祭,因此農歷的十二月又叫“臘月”或者“蠟月”。在臘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臘八粥”。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和傳說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關紀念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釋迦牟尼是佛教和創立者,他本是印度的王子,出家以後,開始時過了六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只吃很少的食物,到後來已是衣杉褴履,瘦骨嶙峋。有一位牧羊女,送了一缽盂的牛奶給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喝了之後,很快恢復了健康,之後他在尼連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並施捨給百姓。臘八粥由此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

臘八節的精神實質是感恩。佛教創始人受了牧羊女的供養,恢復了精神,獲得了覺悟,佛教在興盛之後,也將這種感情回報給社會,佛教的精神是大慈大悲,要普度眾生,解救一切眾生的苦難。並且,不僅佛教如此,基督教也是一樣。基督教的感恩節thanks giving day,也是感謝基督賜給人們的幸福和食糧,並把這種感恩心情加以推廣,來感謝別人對我們的成就。佛教與基督教都提倡感恩,都主張“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如今,吃臘八粥也成為人們增進友誼、融洽人際關系、建構和諧社會的一種形式。然而,使我們略感遺憾的是,由於一些歷史原因,臘八節目前還遠不如一些西方節日那樣普遍和流行。但是,我相信,隨著我們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隨著人們精神生活水准的提高,蘊含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內涵的臘八節,一定會越來被越多的人們所接受、推廣。

牧羊女

 

【臘八節的習俗】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其他食俗】

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連年有余。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節的傳說】早先有戶農家,就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裡,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谷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裡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大小伙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游游逛逛,什麼活也不干。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干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著滿頭白發,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裡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裡糧缸米、櫃裡棉花箱裡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裡顆粒無收,家裡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馍,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蜷縮在涼炕席上“篩糠”。可四只眼睛還滿屋搜尋著。突然發現炕縫裡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裡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裡。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干菜葉...凡能充饑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刮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臘八粥”:感恩、惜緣、富貴、成佛一、臘八粥

唐書歷志以十二月為臘月,故八日為臘八。

關於臘八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成道前夕。

  印度人善於煮粥,尤以乳糜為上。《佛本行集經》,釋迦牟尼出家前,經過了六年的苦行,毫無收獲,於是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牛女奉獻的乳糜,恢復了體力。

釋迦太子走到了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當時有一個割草的童子,先在一棵菩提樹下,用草鋪了一個座位。太子就在所鋪的那個草座上面靜坐,並發誓說:“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佛經稱此座為金剛座) 

  二、降魔成道

  太子端坐入定,一座就是七天。在這期間,魔王波旬派遣魔女來誘感他,發動魔兵將來威嚇他。太子意志堅定,始終不為所動,終於降伏了魔王。

[降魔成道圖]

  這表明,在太子的內心中,克服了情欲與威勢。

 

[驅遣魔女,克服情欲:“盡形壽不近女色,汝能持否?”]

終於,在太子三十五歲那年(公元前五八八年)的夜半,看見啟明星從東方出現,照亮了大地眾生,豁然成就了無上的正覺。從此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聖號就是釋迦牟尼佛。 

由於太子在十二月八日睹明星成道,因此佛教將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節”。

  三、所悟者何?

  當太子成道的那一刻,他覺悟到的是什麼呢?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原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無明煩惱障蔽了佛性。

  因此,一念迷即佛是凡夫,一念悟即凡夫是佛。

  迷悟在於一念,一念在於當下。

  四、臘八祝

  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並回報信施者,為之祝福。

  在臘八節(26日)即將到來之際,佛學研究網也衷心地為大家獻上“臘八祝”:

  一祝感恩:

  佛陀接受牧羊女奉獻的乳縻而恢復體力,睹明星悟道,開悟成佛。佛寺用臘八粥回報信施者,就是感眾生恩的體現。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以感恩的心情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二祝惜緣:

  臘八粥是大眾與佛教、佛教與大眾結下的殊勝佛緣。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珍惜在這閻浮世界結下的殊勝因緣!

  三祝富貴:

  臘八粥又名七寶粥。

  讓我們每一個都品嘗出生活的真味,七寶充滿,法財富饒!

  四祝成佛: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識得自家珍寶,法財富饒,成就如來功德!

[臘八梅花別樣娆]

  讓我們每一位覺悟者的生命如臘梅般聖潔芬芳!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今日念經一卷超勝平日念經功德千萬倍!

臘八也是我國傳統民俗的臘八節。家家戶戶都忙著煮臘八粥,吃臘八粥。臘八節吃臘八粥,起源一般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淨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於是,在他29歲那年,捨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因此,也就有“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的說法。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第二種說法是,明太祖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羊,經常挨餓,一天他在房間裡發現一個老鼠洞,想抓只老鼠燒熟充饑,便伸手去掏,掏到深處,發現裡邊有大米、玉米、豆子等老鼠的積糧,他把這些雜糧煮成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後來,他當了皇帝,山珍海味吃厭了,在臘八這一天,想起當年的一鍋雜糧粥,就命御廚將五谷雜糧煮粥而食之,並賜名為“臘八粥”。

第三種說法是,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閒,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裡斷炊了,那小伙子饑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裡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第四種說法是,岳飛遭奸臣陷害,被扣軍糧,百姓聞訊,戶戶送去粥飯,岳軍混合而食。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以後這個日子,百姓們都要煮臘八粥,懷念岳飛和岳家軍。宋代最盛行喝臘八粥,無論宮廷、官府,還是寺院、百姓家,都爭相煮臘八粥。《武林舊事》載:“十二月八日,即寺院與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亦叫“五味粥”或“八寶粥”。

現今城市人愛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國人如此鐘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

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從營養功效看,臘八粥具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之功,並有御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補佳品,故能傳承百代而不衰。

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

臘八粥飄香,臘八節吉祥。祝願天下的網友及善良的人們龍年平安健康、幸福快樂!

 

上一篇:宣化上人:不要時常打妄想,你常常這樣想,就會招這種魔的。
下一篇:素食食譜:又是一年臘八節教你制作臘八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