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來,讓我們一起走向幸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劉翔平

    我們越來越重視幸福。那麼,什麼才是真的幸福?經濟發展了,手中有錢了,人們自然就感受到幸福了嗎?並非如此。

  先來看一個故事。寧靜的夏日海灘上,一個印第安長者邊曬太陽,邊哼著歌編織草帽。一位美國商人想買他手中的草帽,問多少錢一個,長者回答5美元。過了一個星期,這位美國商人回來了:你的草帽很受歡迎,我要訂100個,多少錢?長者遲疑了一下,說,那就每個10美元吧。商人很驚訝,為什麼買得多反而貴了?長者說:我編1頂草帽是一種享樂,而你讓我編100個,我要趕時間,受累,精神上痛苦,所以,你必須付給我更多,以彌補我失去的精神快樂。

  在我國雲南麗江,也有這樣一位老太太,她經營一家茶館,生意很好,但她每天只接待一定數量的客人。她說,和天南地北的客人聊天是她開心的事,可人多了會很累,所以不接待。在賺錢與快樂之間,她選擇快樂。

  這兩位長者無疑是懂生活的智者。他們告訴我們,良好的情緒體驗和對生活的滿意感比金錢更有價值。

  現代心理學認為,美好生活,實質是一種“熱愛自己”的生活。

  傳統觀念對於幸福的理解較為簡單,認為有錢就是幸福。在一個物質相對匮乏的階段,這種幸福觀是有道理的。而當有一些錢後,人們最初是會感覺到幸福的,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發現,單純的金錢買不來幸福。現代幸福感的建立正是隨著對於金錢幸福觀的批判開始的。

  過去,世界各國都采納以GDP衡量一國貧富的方法,現在已受到廣泛質疑。比起一百年前,現在人類的平均壽命從四十七歲增至七十七歲,財富則翻了幾番。以美國為例,和上世紀六十年代比較,家庭平均購買力如今已增兩倍,但幸福指數只增加了一點點。我們現在的物質條件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好得多,但感到快樂的人口比例卻有減無增。人類並沒有因為壽命增長、財富變多而變得更快樂。

  上世紀六十年代,非洲小國不丹就制定了一套“全國快樂指數”,以此衡量和指導國家發展。它包括四個指標: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並公平分配資源;保護自然環境;促進文化發展;創立良好的治國之道。在這些原則指導下,不丹人並不過分看重GDP的增長。雖然不丹72%的國土面積由森林覆蓋,並且其中大部分保持原始狀態,具備良好的旅游業發展潛力,但他們卻對發展旅游業並不熱衷,不鼓勵甚至限制大批游客的到來。為什麼?原因就在於,這個國家的國民對自己家園自然環境的重視甚於游客兜裡的外匯。

  社會財富永遠是獲取幸福感的手段,只有幸福才是生活目的本身,在有限的一生中,這種自足其性、生活惬意和無憂無慮,一定是人們心中向往的理想狀態。

 

上一篇:學誠法師:直心是道場
下一篇:家長要試著依靠孩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