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學誠法師 凡塵“燃燈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誠法師 凡塵“燃燈者”

    題記:時至2012辛卯年農歷二月初八,出家整整30年的學誠法師一直堅守佛教傳統戒律,身體力行、不辭辛勞地為建立漢傳佛教修學體系、培養人才、弘揚佛法利益群生而上下求索、殚精竭慮。
  少年出家、中國佛教最早的研究生、全國最年輕的名寺方丈……30年風風雨雨,學誠法師一路風塵僕僕兢兢業業,诠釋著新一代高僧重振佛門之宏願,積極倡導適應現代社會新風尚,弘揚愛國愛教之精神,成為指引人生前進的“燃燈者”。
  宗教,不只是跪拜、燒香、供花果、吃素齋表相,而是致力於做人心灰暗時的那一盞長久明燈  

文/本刊記者 傅祎男  華南

 

    學誠法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第十一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2007年被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授予教育行政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會授予“三藏大法師”博士學位。

  晨五時許,霧氣彌漫,行人鮮見,記者乘車一路行至北京西山鳳凰嶺下龍泉寺外。走進千年古剎,開始三天體驗。俯身近觀,祈福許願的彩色卡片掛在石徑兩側的綠竹枝葉上,形狀各異,隨風輕輕搖曳。極目遠眺,通紅的朝霞,冉冉升起,相伴而行。踏過北京現存最早的獨孔金龍古橋,只見蒼松古柏傲然挺立,紫色牽牛花和粉色無名小花相映綻放,默默見證寺宇變遷,風雨滄桑。

 

學誠法師與恩師圓拙老法師合影

  依山而建的龍泉寺,據稱是京城龍脈延伸。不知是否真有上蒼保佑,寺院復建之後一直不斷地巍然拓展——向上、向外,向薄薄藍天,向芸芸眾生。禅意浸潤這裡的青磚灰瓦,龍泉寺新建築屋頂的瓦片大多是陳年舊貨。選擇它們,是因為裡面有歷史。寺內不少僧人有過滌瓦洗片的經歷,學誠法師也不例外。清水漫過,人與物間,仿佛同歷史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

誠心向善 榮膺最年輕名寺方丈
  學誠法師,俗名傅瑞林,1966年出生於福建仙游的佛教世家。祖母學佛多年後出家,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兄弟三人,他是老大。小學下課後,他開始學做飯、洗衣、挑水,主動替父母分擔家務。大人上山砍柴,他利用周末時間步行十幾裡崎岖險路,挑起高出自己頭頂的垛捆小心翼翼地走下山,瘦弱的身影在黛峰綠樹間時隱時現。在祖母和母親兩代人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從10歲起,傅瑞林自發茹素。12歲那年,他開始誦讀佛經,使他年幼心靈深感震撼的,是玄奘大師“寧可西行一步死,絕不東回半步生”,身先士卒精進求法,廣播佛教文化的傳世精神。

 

學誠法師與趙樸初老先生合影

  1982年農歷二月初八,16歲的傅瑞林在福建莆田廣化寺出家。山泉鳴澗,清悅寧靜,綠蔓牽衣,禅意深悠。整一年後,他在剃度恩師定海長老主持下,經莊嚴儀式落發為僧,法號學誠,並依止近代二位高僧——印光大師、弘一大師的弟子圓拙老法師修學佛法。
  初入寺廟,新鮮與親切感並存,學誠勤奮自覺,腳踏實地。時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及谘議委員會主席的圓拙老法師,格外器重這位氣宇不凡的年輕人,對他精心栽培、嚴格要求,規定誦記《沙彌律儀》、《論語》等多部經論典籍,背不過不得用餐。律於行,志於學。學誠極為用心地研習,積澱日益深厚。閒暇時,他還負責打掃衛生和守夜工作,做事持重,一絲不苟。老法師慧眼識珠,看到學誠的聰慧與扎實,更加注重對他的品德培養。有一次,學誠在齋堂拖地,不想老法師突然前往檢查,精益求精,當面批評不夠干淨,為的是看他心性是否穩健,能否承受無端責難。學誠不急不躁,謙遜納谏,立刻重拖數遍,不忽略每一處細微,令老法師深感滿意。
  經過苦修,學誠以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進入福建佛學院預科班就讀。1984年,18歲的他又考入在北京的中國佛學院本科班。一路學習修行,他格外珍惜寶貴時光。然而,人生似波浪起伏,不可能總順暢無礙。遇困惑時,他寄信與老法師談心,覺得“在學院,大家不願學修,渾渾噩噩過日子,自己感到傷心並想回廣化寺”。不久,老法師的叮囑即從時空另端親切鄭重傳來:“不管別人,你當虛心學習……”見字如面。學誠體會恩師點化,慢慢開悟,懂得在青年起步時期,如果尚不能排除外界干擾,那日後又何以言修行傳法、為蒼生謀福?從此,嘈雜之聲再也未能影響到他。讀書期間,他刻苦研讀經、律、論三藏經典,以非凡毅力,歷三年時光持誦《大悲咒》10萬遍。

 

學誠法師與斯裡蘭卡總理賈亞拉特納握手致敬

  學誠在不斷完善自身的同時,引起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的關注。趙樸老認定他是心向善、肯用功、能執事的好苗子,對他愛護有加。1988年,學誠考上研究生,並在四川成都文殊院寬霖法師座下求受三壇大戒。同年,廣化寺方丈毅然法師退居,在趙樸老關懷下,經毅然法師舉薦和全體執事贊同,決定推薦年僅23歲的學誠,為新任廣化寺方丈。同年農歷二月初八升座典禮舉行後,學誠法師成為全國年紀最輕、學歷最高的名寺方丈。
  學誠法師紹繼著弘一大師、圓拙老法師法脈傳承,在廣化寺領眾修學,如法如律恢復佛教傳統,多年堅持“不賣門票、不設商業網點、不趕經忏”的“三不”原則,將寺院職能真正落實到教化眾生、和諧社會上去。廣化寺由此被趙樸初會長譽為全國三大模范叢林之一。
  1991年,學誠法師獲中國佛學院碩士學位。1993年,27歲的他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無論在京期間,還是出訪國內外時,他謙虛地為年長法師服務,從中觀察他們怎樣為人處世,增益自己歷境練心、方便度生的能力。學誠法師的向佛之心與高風懿行,得到趙樸老題詩贊賞:“律己其志剛,接物其氣柔;學修不出門,聲教及遐陬;如何辦道場,傥於此間求。”
  2004年1月16日,學誠法師榮膺陝西法門寺方丈。法門寺因供奉佛教聖物“釋迦牟尼佛指骨捨利”,國際地位特殊。同年11月11日,值逢藥師佛聖誕,在他精心策劃下,法門寺佛學班成立。5年矢志不渝付出,法門寺佛學院經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正式建好,成為西北地區第一所漢傳佛教高等佛學院。2006年7月,第一屆“法門之光”福慧營舉行,至今舉辦6屆。學誠法師每期都會親臨,細致入微地指導青少年服務社會,讓他們樹立遠大目標,思考生命價值。
 

 

在玉樹災區慰問

   入駐龍泉 再造京城佛門盛象
  燕然對古剎,代郡隱城樓。2005年4月11日,龍泉寺成為建國以來北京市海澱區第一所正式開放、三寶具足的佛教寺院,並迎請學誠法師住持。這座始建於遼代擁有千年歷史的佛寺,經歲月變幻屢遭破壞以致衰敗。第一次來到龍泉寺,當旁人為眼中的一派殘破之象歎息時,他卻在石橋古木中讀出生生不息的力量與靈性。回首往昔,學誠法師恬淡如露:“我1984年來到北京時,發現不少居士要跑到外地找道場。那時,我就有個願望:希望在北京能有機會給大家提供學佛場所和修行寶地。21年後的今天,因緣終於成熟。”
  地址選好僧團相繼入住,問題與困難迎面而至。白手起家,一花一樹均須學誠法師操心過問。除此前僅存的十余間古樸木架建築外,水、電、暖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均不完善,食宿條件更顯簡單。寺院用水取自山麓地表徑流,入冬時節舊輸水管凝凍,僧眾只能到其它地方抬水。為解決用水緊張的首要問題,學誠法師帶領僧俗弟子遠足登至山澗源頭水壩處,清挖淤泥積沙,擴大水庫容量。建北配樓挖地基時,施工難度非常大,他硬是在工地守了一夜,為再造佛門傾心盡力。重建龍泉寺艱辛不言而喻,但學誠法師不覺苦、不推辭,深知龍泉寺的恢復與開放對國家、社會、佛教、眾生,都將產生獨特意義與深遠影響。經過一番辛勤努力,改擴建工程後的龍泉寺煥然一新,兼收古代建築的傳統風格,充滿時代氣息和學修便利。佛堂、講堂寬敞明亮,現代化設備齊全,學習教室安靜雅致,圖書館典藏豐富。當新貌逐一呈現在眼前時,體現出學誠法師一向注重的人文修行理念。
  從入駐龍泉寺開始,學誠法師就十分重視僧團建設。他沉思於新時代、新時空因緣下,如何組建僧團、完成人才培養這一佛教界當前首要任務?在他的嚴格把關下,龍泉寺新型僧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著重選拔在信心、道心和組織觀念等方面的優秀者。談及此,他語調輕柔:“人能弘道。唯有培養‘志、道、德、才、學’兼備的優良僧眾,才能建立清淨、和合、增上的正法僧團,產生具備大願力、大慈悲、大智慧、大行為的高僧大德。”
  話語回蕩耳畔,記者的腳步隨學誠法師引領輕穩向前。整個龍泉寺幾乎是通體建築,不論怎樣在廊下穿來踱去,頭頂是同一方屋檐,仿佛身處壇城,又或讓人在現實中體味輪回之道。為使采訪更加深入,止語行堂,打板起床,記者跟佛教信眾一起在凌晨四時半的黎明前黯中上早課。見行堂,是龍泉寺最高建築,依地勢建於熬獄溝北岸,是寺內僧人最重要的修行場所。樓頂禅堂清靜素雅,景觀極佳,外有供經行散步的露台,能沐山風晨露,可睹明月星辰。山路沒有燈光,腳步聲紛雜而過。天色在一小時早課的念誦聲中泛白、染青、漸藍、透亮,伴隨鐘、鼓、磬、木魚與梵音,新的一天徐徐開啟。披袈裟的學誠法師雙手合於胸前,神態平靜自如,領讀經文流暢且極富韻律,宛如潺潺溪水清亮亮地流淌出來,叮當作響。
  佛教徒有出家在家之分,在家眾稱為居士。雖距離市區較遠,但來龍泉寺皈依的居士很多,著褐色海青,一例粗布。寺內各部門運營大多依靠他們維持。學誠法師很重視居士的作用:“大家來做些善事,發心參與很好。居士是力量巨大的社會群體,缺少居士基礎,出家人做事難以成功。更重要的是,社會民眾對於佛教的認識,往往取決於對身邊居士的觀感,因此居士形象某種意義上即代表佛教形象。如何正確引導在家居士,是值得當代佛教界認真思考的問題。不僅親近佛法,更要樹立正信,為社會與民眾做實事。”
  在學誠法師看來,為眾生的無我發心,不是口號滔滔的空洞虛無,而是持續付出的實際行動。為此,他帶領龍泉寺每年舉辦十余場大型法會,累計上萬人參與。2006年正月初一至十四,“迎春祈福華嚴法會”千余人共度春節。初五那天,學誠法師在寒風凜冽的露天會場,為200多位信眾傳授皈依,指導人們回歸心靈祥和。6年來,龍泉寺法務盛況不斷,清明祭祖、重陽敬老暖心等法會辦得豐富多彩。從2009年起,他對法會類型作出調整,從結緣轉為教育。為鼓勵大家兼容並舉,龍泉寺成立“龍泉講堂”,邀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文化學術交流。為信眾了解社會、服務社會打開一扇窗,深受好評。
  弘法利生、造福社會是寺院的第一責任。在學誠法師的帶領下,龍泉寺2006年成立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將慈悲濟世情懷傳遞給社會大眾。從2008年起,基金會在北京市區開設三家仁愛心棧,三年多來共計奉粥50多萬杯,每年惠及30多萬人次。在2008年的南方冰雪災害和汶川地震中,基金會共籌集投入1600多萬元用於赈災。2010年在玉樹地震中,籌集投入200多萬元,為玉樹第三完小建設了災區最大的3500平方米的板房校捨。在玉樹,學誠法師親自主法多場消災祈福法會,祈願三災永息,逝者往生淨土,生者吉祥安康,重建美好家園。

 身教先行 诠釋信仰與人生
  “佛”在梵語中譯為“佛陀”,即“覺者”,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達到圓滿境地的人。佛教認為消除人類痛苦需依靠“戒、定、慧”——規范行為、專注內心、開啟智慧,明是非善惡,勿妄念紛飛。然而,在繁雜躁動、重利輕義的環境中,維持個人純淨平和,保持民眾豁達寬厚,並不簡單。作為佛教修行場所,寺廟首先受到挑戰。國內不少名寺古剎都與風景區交融,成為當地重要的旅游項目。設景點,收門票,搞活動,過度的利益交匯難免給佛家清淨修為的特質帶來沖擊。針對寺院自身功能被異化的突出問題,學誠法師在感到憂慮的同時,亦十分警惕:“寺院要更多發揮宗教作用,淨化人間,促進和諧。但現在它卻常與旅游、經濟、接待等緊密結合,自身宗教功能和空間受到沖擊。如果宗教的世俗成分增多,神聖性消解,特殊性失去,那宗教對社會的價值、對大眾的吸引力也就不復存在。”
  拒絕商業化運作,是學誠法師和龍泉寺自覺堅持的原則。“出家人自古不做生意,如果經不住金銀財寶誘惑,佛法也不可能傳承千年至今。”基於這樣的認識,他從自己住持的三座寺廟入手,將寺廟與當地旅游脫鉤,寺廟不收門票,提供香火,經書供大眾免費取用。


 

  在當代社會,寺廟自身的異化現象只是佛教傳承過程中面臨問題的外在體現。學誠法師指出,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危機感強烈、焦慮重重,開始尋求精神寄托。如何引導民眾獲得信仰支撐,已成為當今刻不容緩的任務。多年來,他堅持通過自身行為诠釋信仰與人生追求。在他住持的寺院中,每年農歷4月15日至7月15日,都要實行出家人聚集修行的古老制度——“結夏安居”。特別是在龍泉寺時,他經常往返於京城與京郊之間,清晨從寺院出發去中國佛教協會辦公,黃昏時分返回。稍作休整,19時開始,帶領僧眾學習一個半小時比丘戒。課後倘若看到仍有弟子懷著強烈的希求心到丈室請益,他便無所辭,逐一答疑,直至深夜。當弟子們離去後,在草木蔥郁的山谷間,伴蟬噪蟲鳴的自然之聲中淡然入眠時,丈室燈光依然明亮,學誠法師還要緊湊地處理公務,自修用功。

  即使這樣,翌日清晨他聞板即起,靜坐思維,皈依發心,規劃整天安排。早年,每逢寒暑假,他都要閉關專修;現事務繁碩,但仍然設法擠時修學或短期閉關。學誠法師廣閱經籍,即便出國時亦佛書相隨,遇有空閒即開卷閱讀。他筆耕不辍,憑十余年累積著百萬字論文,引教內外人士凝眸參讀,靜思體察。之所以這樣努力,他曾對弟子教誡:“能有今日,來之不易,不可絲毫懈怠。一天有價值,比一生空過有意義。要學修一體,內充外顯。惟有自身備足功德,才可弘法利眾生。”如是精進,仿似言之策勵,行之提示:把握當下,慎勿放逸。
  龍泉寺有自給自足耕種的果園菜地,時常見到他帶領僧人出坡勞動,除在寺內工地搬運建材外,還要撿柴、種地,自悟其“苦”。一次因身體欠佳,醫囑休養,但他認為“養成懈怠懶惰習氣,以後不好改”。用齋時人相問:“師父您是南方人,吃饅頭習慣嗎?”他笑答:“做什麼吃什麼,入鄉隨俗嘛。”他衣著樸素大方,一次侍者發現袈裟破舊,准備為他請件新的,學誠法師獲悉後認真地說:“不需要。從當方丈至今,這件袈裟跟隨整整15年,補好可以繼續穿。”
  身教先行,言教相隨。他認為,如果一個社會對物質過度迷戀,將忽略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超越價值的肯定,導致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精神價值迷失,社會責任感缺乏,群體道德淪喪,產生諸多個人與社會的不和諧。“信仰的失落使個人無法達到終極關懷,沉陷於各種欲望之中。社會與人倫關系,都只是達到個人利益的工具和手段。人若只顧小我,生命就會非常局限。只有當虔誠、恭敬、包容和慈悲心不斷增長時,心靈與生活的品質才能得到提升,人生趨向美好。而為尋求信仰,樹立社會責任感,重拾群體道德所做的努力,必須從青年人做起。”
  每當在合適場合,學誠法師跟青年人交流時,常以自身經歷和所思所悟與其分享,共同討論人生價值之所在,不止講佛教倫理,更講社會道德。他指出,在新世紀,民眾物質生活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一種文化、價值觀要得到其他文明、民族和民眾的認同、理解與欣賞,就必須具有超越一己私利的視野。縱觀人類歷史長河中諸多思想文化,若能順應或引領時代潮流,在保持宗旨不變的基礎上隨順時代緣起,方能得以恆久傳承發展。

 博客網站 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
  經過多年觀察、思考,身為全國政協常委的學誠法師,盡心致力於中華文化建設與推廣,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向世界傳播,倡議搭建弘揚中華文化的全新平台。2008年3月9日,學誠法師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做了《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大會發言:“中國的軟實力建設絕不以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沖擊、消解、侵蝕其他文明的文化價值觀。它努力展示自己文明中的不朽智慧,也承認其他文明中也具有相同智慧,同時欣賞和尊重其他文明中與自己文明不同的特殊點。單一性、同質性、宰制性、擴張性不符合中華文明的內在邏輯。”2011年“兩會”期間,學誠法師又將“固守傳統文化的根”作為主要建議進行闡述:“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一些社會問題、價值觀問題越來越突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勢在必行。”
  濃郁的中華文化氣息,是龍泉寺的靈魂所在。為將中華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和佛教的智慧、慈悲、平等、圓融精神更好地傳播,學誠法師在堅守傳統宗教儀軌的同時,通過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弘法,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盡心竭力。為此,2006年2月21日,“學誠法師博客”正式開通,他成為中國大陸佛教界的“博客第一人”。截止2012年1月,學誠法師發表博文近5000篇,訪問量800多萬人次,出版《和尚·博客》——學誠大和尚博客文集數十本。
  談起開博客的初衷,學誠法師微笑著表示:“如果從個人修行來看,打坐參禅念經無須接觸網絡,但現今人們經常使用電腦,信徒不可能天天到寺廟聽講座。因此,從弘法角度而言,網絡就非常重要。剛開始時並沒想到博客有這麼大影響力。開設起因源自一次與新浪網負責人的聊天交流。當時博客是新鮮事物,自己剛涉及不知深淺,後來越發覺得網絡能夠將佛教與社會連成一片,縮短距離,很有意思。佛教的弘法形式應該適應社會發展,讓大家喜聞樂見。出家人不是生活在古代的人,要有勇氣接受新事物。”

 

龍泉寺藍天群山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當天,在學誠法師的精心構建下,“龍泉之聲”傳統文化網站開通。8月24日,奧運會閉幕之日,網站英語頻道亦成功啟動,龍泉寺從此擁有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主旨的正式外語傳播通道。網站每日發布原創文章,遍布世界多地的上千名義工參與到編輯和寫作中,召開遠程網絡會議,商議組稿發稿事宜。6年來,學誠法師在繁忙之余,堅持親自審閱博文、回復讀者留言。通過這樣的平台,他針對現代人的心理困惑、壓力、痛苦,將佛法娓娓道來,讓聞者迷心翻悟,釋懷豁然。同時他也特別希望義工在承擔中成長,提升自我心靈,替國家分憂,為民族解難。

  2009年4月11日,“學誠法師微博”又將一個新穎多元的弘法平台推到公眾面前。2011年2月17日元宵佳節時,“學誠法師微博”升級為中、英、法、俄、西、德、日、韓8種語言。現有微博粉絲數9萬多人。內容涉及民生、教育、文化、科技、藝術、國際交流等話題,受到海內外關注。在學誠法師的關心下,龍泉寺建立翻譯中心,聚集一大批來自高校的教授、語言專家以及從海外歸來的高端人才。大家認真盡職,有時為一個詞語的譯法在網上討論入夜。現在,每天有很多外國網民饒有興致地就與佛經和中華文化相關的話題向他提問。外媒以“中國大和尚開8語微博給外國人講經”為題進行介紹。
  作為佛教現代化和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推動者,學誠法師特別強調:“佛教發展與國家命脈息息相關。網絡世界是大勢所趨,通過博客、網站、微博把佛教同社會連成一片,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將自己生命中走過的歷程,以及團體所發生的一切,最忠實地記錄下來,目的是留給後人,讓後人知道前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怎樣生活與學修。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對後人有啟迪借鑒作用。”
  龍泉噴吐甘露水,綠染青山飛鳥旋。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起源印度。教主釋迦牟尼曾貴為迦毗羅衛國王子,一生放下榮耀、地位、世間五欲,去尋求真理,為眾生離苦得樂,歷經艱辛修行。公元元年前後佛教傳入中國,不斷與中土社會碰撞相融,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漢明帝夜夢頭頂光明、赫奕如月之金人,到兩天竺高僧入東土白馬馱經,中國寺院始創。幾千年時光漫漫,數萬裡荊棘叢生,信仰之路由多少腳印疊映前驅?鸠摩羅什自西向東,玄奘由東往西,不屈翻越之文化壯舉,九死一生,歷史永銘。前行,後退,駐足。作此岸過客,看彼岸紅塵。宗教,不只是跪拜、燒香、供花果、吃素齋表相,而是致力於做人心灰暗時的那一盞長久明燈。
  歷史上許多大德高僧之所以受人尊敬,在於他們不慕奢華、無欲則剛、不屈不撓、返璞歸真,具有直抵人心的德行美、內在美,如空谷幽蘭,自然高尚。在學誠法師心中,緣念眾生多艱,便忘自身之苦。他常言,有失敗的勇氣,才有成功的希望;有辛勤的耕耘,才有豐實的收獲。那悅色和顏,明麗、清涼、歡樂,似流雲展湧般從容。“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有人問這境界如何修成?“無我無畏,無私無憂。來得無名,去得無名。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若內心貪欲不除,外表裝出苦行樣子,不足取法。”至善至學,至真至誠。學誠法師的沖和淡泊躍然耳際。

 

上一篇:每天做這幾件事,有效遠離高血壓
下一篇:生命輪回—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13)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