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萊恩.魏斯(Brian L.Weiss)
譯者:黃漢輝
在某些個案中,前世裡某些成長的機會被“浪費”了,因為他們無法面對痛苦的難題。總之,要從濫用藥物的陷阱脫身,一定要面對問題,並用心靈的、務實的態度解決問題。
唯有戒除成瘾習慣後,療治前世才能找出上瘾的深層原因,這些原因可能是家庭失和或兒童期曾遭虐待。有些病患,他們的核心問題一直圍繞著某個主題,核心主題可能是忿怒或暴力,而他們則借著酒精或藥品的使用,表達情緒。另有些人的核心主題可能是勇氣或自卑的問題,酒能提供虛假的自信。
我很少治療嚴重成瘾患者,他們受藥物影響太深,催眠發揮不了作用。嚴重成瘾患者應該向勒戒單位求助,或是參加戒酒、戒毒組織,尋求支持。找我應診的人幾乎都已完全戒除舊瘾,而且有興趣治療生命中的核心問題。通常他們都能體會,濫用藥物的症狀是為了掩飾或逃避痛苦。然後他們終於知道,濫用藥物比原來的創傷事件更痛苦。
戒瘾的過來人很適合接受前世治療,因為酗酒或吸毒的問題,通常也是靈魂之旅的中心課題。有本事克服藥物濫用是值得嘉許的,這樣的經驗可以加速靈魂的成長。透過同情、理解、信心和智慧,我們得以超越酗酒、吸毒的惡習。
暴力的生命輪回
莎拉沉迷酒精多年,並同時有定期瘋狂大采購的習慣。然而,她並不是躁郁症患者,不需服用锂鹽(linhirm)。童年時她的家庭四分五裂,她是典型嫁雞隨雞的女人。接受心理分析已長達8年,可是一直改不了酗酒的習慣,團體治療、住院治療也都無效。
一直到她開始探索前世,情況才有重大改善。她發現在好幾個前世裡,自己、父母、丈夫不斷輪回聚一起,重復虐待、酗酒、暴力關系。他們曾互毆、謀殺、自殺,用各種方式傷害對方身體。莎拉的前世回想,細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斷重復的生命類型。莎拉下定決心要終止這種生命類型,她體會出,除非她們之中有人從中學習到教訓,否則毀滅性悲劇將永無止境輪回下去。
“我一定要原諒他們!”她回想出重傷而死的前世後,若有所思這樣說:“……我可以用愛原諒他們。我一定要表達我的愛,用不強迫的方式……一定要原諒他們……也原諒我自己。”
她確實做到了。莎拉常靜坐調心,並擔任殘障者義工,不再酗酒,也不會亂花錢采購,以滿足私欲。
莎拉看出她和家人之間不斷重復的毀滅性行為,一世又一世,從這當中,莎拉終於對生命有所體會,也幫助她痊愈。催眠回溯時非常放松的經驗是極為愉悅的狀態,這對她也很有幫助。她似乎能用一種更崇高、更無偏見、更明智的觀點和我說話。莎拉非常平靜,沒有惱怒、焦慮和審判。她清楚看到他們的生命類型、因果、症狀的根源,以及種種紛爭。她對現實的感知力似乎變得敏銳多了。
自我發現的力量
我發現,戒酒團體提供的十二個復元步驟,可以支持回溯治療的經驗。我列出供大家參考。
第1步:我們承認酒的威力很大,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
第2步:請相信,我們之上有一個更強大的力量,能幫助我們恢復清醒。
第3步:請下定決心,好好體驗神(上帝)的力量,把我們的意志、我們的生活,交給神。
第4步:請找尋存在於內心的勇氣。
第5步:請向神,或向自己、其他人擔承,自己錯在哪裡。
第6步:我們已經完全准備好,神會帶走我們的性格缺陷。
第7步:虔誠請示,請神帶走我們的缺點。
第8步:請列一份名單,把我們曾傷害過的人,全列出來,請發願,願意補償、改過。
第9步:請盡一切力量,對這些人補過。切記,不可因此而傷害他們或者傷害別人。
第10步:繼續發揮內心勇氣,有錯立刻承認。
第11步:請用祈禱、靜坐的方式,進一步接觸神,祈禱讓我們了解神的力量。祈禱讓我們發揮神的力量。
第12步:走完這些步驟,請讓我們的心靈覺醒,請把覺醒信息傳給沉迷酒精的人,請不斷練習,把這些原則應用在所有的事務上。
前世療法的許多課題,都和這十二步驟相呼應。基本上,它們都是屬於心靈的,它們都要重組優化的更高力量,然而這並不意味力量是來自宗教,力量是心靈的自我發現。
靈性是生氣勃勃的重大力量,生活所以能有所改變,我們變得更不暴戾、更不貪婪、更不自以為是。我們也更能不憂不懼。有所體悟的人,會把他們的經驗告訴別人,知道訊息的人又會轉告更多人。
總之,不論是肥胖或是濫用藥物,這樣的經驗是苦不堪言的,想要痊愈,一定要排除恐懼。
前世回溯療法的目的,就是把恐懼轉化為愛。因此痊愈的人自然會把這樣的訊息告訴其他人,希望他們也能把愛的精神應用在其他事務上。
你會怎麼做呢?了解自己嗎?向內心找尋,把自己看得更透徹嗎?理解這一切而獲得智慧嗎?變得更平靜、更快樂嗎?這些都是前世治療的本質。
第七章 治療生離死別的悲情
奈德是一名住院的65歲男人,因為肺部癌細胞蔓延而即將死亡。有一陣子,化學療法曾阻止蔓延,可是最後群醫束手,奈德正在等死。有力氣的時候,他會利用時間和妻子伊蓮談談心,或和醫師講話。很幸運,醫師都願忙中抽空,聽他說話。
“要什麼時候會死?”奈德這樣問主治醫師。
“我不知道。隨時都可能發生吧!或者,也許要好一陣子。”醫師回答。然後他和醫師討論如何平靜安息。奈德的妻子也參與交談,她覺得他們的說法和想法很溫馨,也很安詳。
隨後夫妻倆常探討這個問題,生離死別的苦楚似乎沖淡不少。伊蓮和奈德更常厮守在一起。
奈德的癌症末期體能愈見惡化,意識變動很大。有時候陷入半昏迷狀態,有時候則相當清醒。伊蓮覺得他生出幻覺。
“奈德覺得他好像在飄浮。”伊蓮把這件事告訴醫師。
“也許那不是幻覺。”醫師說,“很多病人常這樣說。他還有提到什麼?我很有興趣多知道一些。”
這名腫瘤科醫師認為應該保持一顆開放的心靈,他讓伊蓮知道,無論奈德看到什麼或講出任何不尋常的事件,一切都很安全。
“他說他又飄浮起來,感覺很舒服。他也聽到門口有人說話,然後他飄過去。”醫師猜想,奈德可能是聽到護士在門口交談。
“不對,”伊蓮糾正說,“那些是等著迎接他的人。”
隔天,奈德幾乎沒有生命氣息。
“他說他又飄浮起來了,”伊蓮告訴醫師,“他去找門外的那些人。”
奈德聽到伊蓮這樣說,躺在床上向醫師點頭。“那些人給他看一本很厚的書,上面寫著他來世的名字。念起來像是巴基斯坦尼,像印度人的名字。他說他只看到名字,沒看到姓什麼。
奈德這個時候掙扎坐起來。“他們把姓氏蓋著,”他嗓音暗啞,低聲慢慢說,“他們說,不行,你現在還不能看。”
同一天稍晚,奈德告訴伊蓮,他看到一輛巴士,要載他去某個地方。隨後他又講了幾句話,幾乎聽不清楚。
“死亡不是失去。”他有氣無力地向妻子說,“那是生命的一部分。”
這些話是他的最後遺言。那天中午奈德走了。
伊蓮很悲傷,不過她同時覺得寬慰。她深信奈德的靈魂依然活著。奈德的最後遺言改變了她對死亡的觀感,對於無法避免的死亡,她覺得更能坦然、平靜面對。她不再害怕死亡。
醫護天使治療悲傷
這故事裡的主治醫師就是我弟弟——彼德·魏斯醫師。他和妻子芭芭拉·洪恩醫師專攻血液學和腫瘤學,他們在密蘇裡的聖路易市服務。私人門診時,他們專門治療癌症。他們也都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臨床醫學教師。
彼得和芭芭拉常與我及同事討論生命與死亡的問題,也常專心分享病人的經驗。死亡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病人教了我們許多。
我們特別感謝像奈德這樣的許許多多病人,因為他們的經驗提供我們許多有關死亡的訊息,讓我們用嶄新的視野看待死亡歷程。我們願意誠懇地與即將死亡的病人分享經驗,同時也與悲痛的病人親友一起分享,希望能開導他們、幫助他們。我們都從這些病人身上學到,死亡不必然會是恐懼、失去、分離的經驗。這個最具挑戰性的人生段落,也將會是治療、拓展和新起點的契機。
彼德曾治療一名叫馬修的病人。馬修是律己甚嚴的禁欲主義者,65歲,是位大學教授,胰髒的癌細胞正快速擴散,看得出非常痛苦,可是他堅持不討論這個問題,也不願說出他面對死亡的感受。彼得努力和他溝通,終於讓他開口。彼得委婉告訴他,無論他看到哪些不平常的事,講出來總是有益無害的。
“確實發生一件很奇怪的事,”教授吐露,“有一名天使來找我,並問我是不是准備好要走了。我問是不是非走不可。天使說沒關系,然後離開。”彼德問,他怎麼知道這名拜訪者就是天使。
“他身上圍繞一團亮光,而且有非常崇高的宗教地位。”教授的回答高深莫測。
幾天後,天使又來了。
“你准備好了嗎?”天使和藹的問。
“還沒!”教授說。
天使逗留一陣子。這一天,馬修的癌症急劇惡化,疼痛難忍,需要強效止痛藥止痛。然而他卻竭力忍耐,保持清醒。
馬修靜靜看著天使按摩他的腹部,然後取走褐色塊狀物。
疼痛立刻消失,病人覺得舒服許多。
天使再度離去。
馬修逐漸又有痛意,而天使又來了,再取出塊狀物。馬修不再痛了,不必服任何止痛藥。這個醫護天使,讓講求選擇與自律的教授,全身舒坦,充滿希望。
他的症狀不久又惡化,一直忍受痛苦煎熬的教授終於平平靜靜離開人世。到了最後關頭,相信馬修一定對天使說:“我准備好了。”
醫師和治療師對於死亡與悲傷知道得很少。曾痛失親友的人,懂得比他們還多。基本上,從事醫療工作的專業人員頂多只會描述死亡的階段,及悲傷的症狀而已。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