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法不是科學 佛法也是科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不是科學 佛法也是科學

講稿作者:智行(核物理專家,退休後研究佛法)

 

 

 

 

 

能參加這個莊嚴的法會,真是一個殊勝的因緣。我來參加這個法會的目的,是來聆聽諸山長老的開示、接受各位大德的教誨並與各位同修一起研討、交流學習佛法的心得體會。但是,周居士通知我來參加這一法會時,要求我也講一講,並且出了個題目。

 

幾十年來,我是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但是,對於科學,我懂得的確實太少、太淺薄。而對於佛法,我更是在退休之後才逐步開始學習的。至於皈依佛門,作為一個佛弟子,日子就更短了。的確,我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在這裡講。今天,我謹作一個引玉之磚,我把學習佛法的點滴心得體會向各位作個匯報,不當之處,請多批評。

 

一、引子(也就是破題)

 

我認為:佛法不是科學,佛法也是科學。

 

這要從科學與佛法本身來研究一下。

 

首先,科學是什麼?

 

根據辭典的解說,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惟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人們常說,這件事情是科學的;或說,這種方法是不科學的。其含義也就是,這件事情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是正確的;或者,這種方法不符合客觀規律,是不正確的。

 

再說,佛法是什麼?

 

佛法是佛的教法,是讓人們覺悟宇宙、人生之大法。

 

本來,佛教以佛所說為教,佛弟子所說為宗,宗為教的分派,合稱宗教。而到了現代,所謂宗教是泛指對神道的信仰。

 

既然佛法已經成為宗教,而且是當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在人們心目中,佛教已經僅僅是燒香拜佛、作揖磕頭、燒紙放鞭炮、求佛菩薩保佑發財、保佑身體健康、保佑生個胖娃娃……

 

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法當然不是科學。

 

第二步,我們從科學與佛法研究之對象、研究時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對結果的判定、講究上來分析一下。

 

一般來說,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客體,說白了就是“我研究你”。科學研究的方法是外求,也就是它要使用儀器、工具。例如要研究細菌,就要用放大鏡、顯微鏡;要研究天文、研究星星,就要使用望遠鏡、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在地面上看不清楚就把望遠鏡裝到衛星上,如此等等。科學對研究的目標、結果講求實證。

 

再來看看佛法,佛法研究的對象是主體、是自我,說白了就是“我研究我”。佛法研究的方法是內求,也就是不需外界的儀器、設備,僅僅是依靠自己的身心。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歸根結底,存乎一心。佛法對研究的目標、結果講求的也是實證(信解行證)。

 

第三,從佛法與科學所覆蓋的范圍來看。

 

所謂自然科學,一般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礦物……等等。所謂社會科學,是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而社會是指由一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的整體,譬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實質上,任何社會都是人群組成的,所以社會科學是研究人與人之間、人群與人群之間各種關系、各種現象的一門科學。

 

它包括政治經濟學、法律學、歷史學、文藝學、美學、倫理道德……等。所謂思惟科學是研究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認識活動的科學,也就是研究人類應當怎樣認識主、客觀世界的科學。它通常包括了邏輯學、哲學……等。

 

好了,我們看看佛法。

 

佛法不僅具有極其豐富的社會科學、思惟科學,而且還具有極其豐富的自然科學。佛法不僅具有科學所覆蓋的內容,而且在這三方面均有極其突出的貢獻。

 

下面,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佛法對自然科學的貢獻。

 

二、佛法對自然科學之重大貢獻舉例

 

佛法對自然科學有許多重大的貢獻。這裡我僅舉兩個例子:一個數學,一個天文學。

 

1、佛法對數學的貢獻

 

所謂數學是指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它包括算術、代數、幾何、三角、微積分等。我現在要說的是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事,那時候的數學還沒有現代這麼復雜、高深。就在那個數學還處在比較原始的時候,我佛如來開講了冪,講了無限次冪;講了大數,並為大數定名。所謂冪,也就是乘方,它的一般表達形式是:

 

n

 

X的n次冪,也就是一個大寫的X,在它的右肩上寫上一個小寫的n。念起來是“X的n次方”。如果二者均為2,即是2的2次方,表示兩個2相乘,結果是4。也就是“2的2次方等於2乘2等於4”。用現代數學寫法如下:

 

22 = 2×2 = 4

 

佛給我們講了冪,講了無限次冪。

 

佛還給我們講了大數,給大數定了名,而且告訴我們數大無限。

 

這件事情,現在講簡直小事一樁,初中生、甚至於高小學生都懂得。但是退回去二千五百年前,這簡直了不得。這是對世界數學的發展進步的一大貢獻。關於這個問題,在《國際數學通史》這部書上寫得明明白白。也就是說,全世界公認釋迦牟尼佛對數學的重大貢獻。釋迦牟尼佛在國際數學的歷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講這件事是有根據的,是寫在《華嚴經》上的。八十卷本《華嚴經》卷六十五第十一頁到第十二頁,上面寫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到自在主童子面前……原文是: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書、數、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我亦能知菩薩算法,所謂一百洛叉(10萬)為一俱胝(千萬或億),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音雨)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音京)羯羅,廣說乃至優缽羅優缽羅為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為一僧祗,僧祗僧祗為一趣,趣趣為一喻,喻喻為一無數,無數無數為一無數轉。”

 

請各位看看,這是不是講無限次冪,是不是講了大數,並給大數定了名。

 

2、天文學

 

幾千年來,人們都認為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月亮、太陽以及天空中的星星都是圍繞著地球運行的。直到大約500年前,有一位科學家提出太陽中心說(即日心說),也就是說,太陽才是中心,而地球、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太陽運行的。這一比較正確的說法竟遭到當時天主教會的反對,那位科學家(布魯諾)竟被教會活活燒死了。

 

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提出的空間宇宙構成的學說竟與今天最先進的天文學、宇宙構成學說是那樣的吻合、那樣相似。

 

佛陀不認為地球、太陽是中心;佛陀認為,宇宙本無中心、本無邊際。這個說法也出自《華嚴經》。

 

在《華嚴經》第一卷之前、華嚴處會之後,是法界安立圖。這裡先講了小世界——也就是我們的地球、月亮、太陽,接著提出了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千個太陽系,算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謂之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謂之一個大千世界,並且畫出了圖形,還特別說明了圖形是平面的,實際上是立體的。

 

接下去講無量數的大千世界構成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無量數的世界種構成華藏莊嚴世界海。

 

再接下去,佛陀講了,若以華藏莊嚴世界海為中心,在它的八方上下可以標出十個世界海,它們都與華藏世界海相等,並且指出:“廣說者不可窮盡。”

 

而且在《華嚴經》第八、第九、第十三卷,即華藏世界品更是專門、詳盡地給我們講述了無限宇宙之構成。

 

各位同修、各位朋友,在二十世紀快要結束的今天,天文學界的科學家們使用了那麼多先進的天文望遠鏡才看到的宇宙空間,而我佛如來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看到了,並且講得那樣具體,那樣清楚。難道這也是封建迷信嗎?這能用一般的“宗教”二字所能說明的嗎?

 

就以上二例,完全可以證明佛陀是非常偉大的數學家、非常偉大的天文學家。在佛教的經典裡有高級的數學、高級的天文學,有豐富的自然科學。

 

當我讀經讀到這些地方的時候,對於世尊我是由衷地敬仰,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是明明白白的正信,哪兒有一點迷信的影子呢?!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點,下面我們就講一講現代科學技術發現之宇宙構成。

 

三、宇宙之構成

 

先講宏觀,後講微觀。現在講宏觀宇宙。

 

在秋天晴朗的夜空,天上有一條銀河,這就是我們居住的銀河系。概括天文學家多年的觀測研究,確認在銀河系中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有一千億顆之多。太陽在這一千億顆恆星組成的銀河系中,僅僅是個小兄弟罷了。許多恆星都比太陽大。有的大幾百倍到一萬倍,有的更大到幾萬倍甚至幾百萬倍……

 

當然也有比太陽小的恆星,例如白矮星,只有我們地球的幾十分之一大,但是它們仍然是恆星,它不像地球是行星,本身不發光,要圍繞太陽——恆星——旋轉;它們自己發熱發光,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人們基本上察覺不到這種旋轉,所以稱之為恆星。

 

所謂矮,是指它們體積小;所謂白,是說它們亮。白矮星雖然小,但是它上面的物質卻很重。1個立方厘米的物質,相當於小手指尖那麼大,如果是水,它重一克;如果是黃金,它重十九點三克;而一個立方厘米白矮星物質竟有幾十千克、幾噸,甚至上千噸。

 

更為奇妙的是1967年以後才發現的中子星,幾十年來發現了三百多顆,它們是恆星,但是特別小,它們的直徑大約廿千米(公裡)左右。中子星上的物質更重得出奇,一塊小指頭尖那樣大的東西,用一萬艘萬噸輪船都拖不動。

 

在廣闊的宇宙空間,在銀河系之外,還有許許多多類似於銀河系這樣的星系。

 

真是,天無有邊,無限大呀!大而無外呀!

 

科學家們用最現代化的天文望遠鏡,望出去100億光年那樣遠,也還沒有看到邊。

 

光年是表示距離的單位,因為宇宙空間太大了,用我們日常所用的公裡來表示實在太小,所以就用光線跑一年那樣長的距離做單位。光線一秒種就跑三十萬公裡,30萬乘60秒乘60分再乘24小時再乘365天,這樣遠的距離就是一光年(946,080,000萬公裡)。

 

過去認為星球之間廣闊的宇宙空間什麼也沒有:沒有物質,沒有空氣,連聲音也不能傳播,因而稱之為真空。現在經過研究發現,宇宙空間並不是真空,而是充滿了宇宙微粒,只不過這些星際物質、或者星際塵埃非常稀薄罷了。此外還有宇宙射線,還有星際磁場。否則無線電波怎麼能夠從月亮、從火星上傳回來呢?

 

這正是“真空妙有”啊!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宇宙之間某一天條件具備了會發生大爆炸,於是就形成了新的星星、新的星系。而這些星星也會逐漸衰老,太陽有一天也會死亡、也會消散,重新變為星際微塵。

 

這正是“緣合則生,緣盡則滅”呀!宇宙如此,人生亦是如此,萬事萬物莫不如此。

 

下面講微觀之宇宙。學習過中學物理的朋友都知道,世界是物質構成的,而一切物質均是由分子構成的,而一切分子都是由原子構成的。為了方便,今天再簡單說明一下。

 

一切物質均是由分子構成的,這種分子就是這種物質的最小顆粒。雖然非常小,但仍具有該物質的基本性質。大家都知道,大海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組合而成的。一個水分子小得人眼無法看到,但它仍然是水。如果我們把水分子再分,那它就不是水了,而是成了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我們用“H”表示氫原子,而用“O”表示氧原子,那麼一個水分子就是一個“H2O”。現今科學家們發現的原子有109種,也叫做109種元素。我們的地球就是由這109種元素構成的,甚至月亮、星星也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科學家們還發現一顆星星,全是由黃金構成的。

 

那麼原子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研究發現,原子是由中間一個原子核和外面圍繞它旋轉的電子所組成,而電子比原子核小得多。肉眼是看不見原子的。如果把原子放大到十層樓那樣大,原子核也不過黃豆那麼大;而電子呢,大約也就是一粒微塵那樣大。

 

十層大樓那麼大的一個原子(放大了的),除了黃豆大的一個核和一個或幾個、或十幾個微塵那樣大的電子之外,就空空如也了。就是這樣一些空空的原子組成了空空的分子。就是這樣一些空空的分子組成了你眼睛看得見手能摸得著的各種物質,於是人們就以為這相世界是那樣堅固、那樣真實。

 

那麼原子核又是由什麼組成的呢?研究發現,原子核裡有質子、中子等粒子。進一步把這些粒子再分就是所謂基本粒子,已經有300多種基本粒子了。再研究,這些基本粒子會互相變化……再研究下去,就沒有了,不存在了——不是說全沒有了,而是再分下去的那些粒子,“壽命”太短了,通常只“活”萬分之一秒,甚至百萬分之一秒。你剛看見它,它就不見了,這真是:

 

萬物本空,空而妙有!

 

也就是說:宇宙之大,大而無外,宇宙之小,小而無內。

 

世尊二千五百年前的教導,已經為當代科學所證明。

 

下面給大家講點有趣的事例:

 

大家所熟知的汽油、煤油、凡士林等,其組合的元素只有兩樣:一樣是碳、一樣是氫。也就是說,不管是汽油還是煤油,或者凡士林,它們都只不過是碳與氫的組合而已,都是碳氫化合物。

 

再說我們日常所吃的糧食、脂肪、酒精、糖……它們的內含都是一樣的東西——碳、氫、氧,氫和氧組成水,加上碳,所以也叫碳水化合物。

 

再說一個更有趣的例子。燒鍋爐用的煤、學生用鉛筆芯的材料石墨,再一個做高級裝飾用的金剛鑽。雖然它們的價值不相同,但是它們的成份——組成它們的元素——都是碳(符號C)。摻有雜質的碳就成了煤炭,比較純粹的碳就成了石墨,可用來造鉛筆、可用於鑄鐵等用途;而高純的碳不含一點雜質,它就成了金剛鑽。

 

這正好說明:眾生自性平等,人人皆有佛性。能否成佛全在一念之間。

 

說到念頭,說到心之發動,說到認識,下邊就要講一講:佛法與思惟科學。

 

四、佛法與思惟科學

 

佛法中之思惟科學極其豐富、非常高級。

 

我們知道,有不少的自然科學家曾求助於佛學,有不少的哲學家曾求助於佛學,還有不少的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因學習佛法中的思惟科學而悟入(宇宙真理)。

 

佛法中講認識論、講思惟方法、講哲學、講邏輯學的經論是非常之多的。舉例說,中論、唯識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專門著作。實際上,在每一部經論中幾乎均可找到非常高級的邏輯學、哲學。

 

今天,我僅從《金剛經》中舉一個例子來說。

 

《金剛經》中有一著名的哲學公式:“佛說——即非——是名——”

 

換個說法就是:“說是什麼,就不是什麼,也就是什麼。”這是我學習《金剛經》非常深刻的一點收獲。說它是個公式,是因為它通用,是真理,是可以套的。今天,我們就來套一套看:

 

說是個人,就不是個人,也就是個人;

 

說是同學,就不是同學,也就是同學;

 

說是時間,就不是時間,也就是時間;

 

說是西方,就不是西方,也就是西方;

 

……

 

(這涉及到相對論、模糊理論、量子物理、測不准原理等知識,我們再回憶一下,《道德經》中開篇也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此等等。

 

為了辨明真理,我試著來解釋一下。

 

首先,通說一下。開頭一個“說是”,那是假觀,假者借也,是個概念,借以說明某件事、某個人……等;第二個“就不是”,那是“空觀”,是說那個人、那件事本無自性、本無實體、本無一根你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第三個“也就是”,那是“中觀”,為了在一定范圍、一定條件下得到一種方便,暫且如此(也就是所謂緣起性空者也。只講緣起,會著於“有”;而只講性空,又會著於“無”,兩者都會出問題。只有圓融二者,既講緣起、又講性空,才能一切無礙,與宇宙實相相符。——編者注)。

 

現在解釋第一例。

 

說是個人,這個人是一個概念、是一個抽象,它已經經過捨象,捨去了具象——捨去了男人、女人、白人、黑人、老人、小人……等。

 

就不是個人,是因為既然是抽象、是概念,它已經沒有了自體。我們睜開眼睛看到的,並不是這個“人”,而是具體的男人、女人,具體的張三、李四、王老五……

 

末了,也就是個人。這是為了方便,因為我們講話時總不能一氣把張三、李四、王老五……全說出來。

 

現在解釋第二例。

 

說是同學,這同學二字也是一個概念,是人們假借而來的一個名詞,事實上並沒有一個實際存在的某個同學。例如,我們班上有36位同學,這是為了說話方便而已,實際上拿不出一個“同學”本身來看一看。我們看到的只不過是張三、李四、王老五。同學只不過是說明一種關系而已。全班就你一個人,就沒有同學;增添一位張三,可以說增添了一位同學,張三是你的同學,你也是張三的同學,互為同學,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緣起性空”,並無一個實體的同學存在。

 

人們經過捨象、抽象,為了方便,創造了一個個概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人們常常把概念當真實、當作具象,從而自我矛盾,弄出許多怎麼也講不明白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中國古老的經典《易經》裡也有論述(《易經》——你可以認為它是一部算卦的書,但的的確確它是一部記載著中國古老文化的巨著)。《易經》裡說:“形而上者謂之神,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形,就是形象,是人們經眼耳鼻舌身可以感觸的東西;所謂上就是經過捨象、抽象思惟加工的過程;所謂神,是指精神概念。

 

所謂下者,是求其形象之具體者;而器就是一件件具體、實在的事或物。上面講的人、同學就是形而上的結果。再例如“糧食”二字,就是形而上。古人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農作物,它們的果實、種子可以果腹,於是把這些各種各樣的果實種子捨去一個個具象,經過抽象上升為概念,也就是形而上,就得到了“糧食”這兩個字;反之,追求這些果實、種子之具體、有形、實在者,就發現有大米、小米、麥子、玉米……等等各各不同,這也就是形而下。

 

人們的確太聰明了,但也常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人們往往把概念當真實,把在一定時空中正確的東西無限擴大,結果自己給自己找了一些說不清弄不明的問題,所以佛說:“不住於相。”

 

下面我們就解釋一下上邊舉的第三個例子——時間。時間是什麼?只不過是人們為了方便借用的一個假名而已。誰見過時間?誰能拿一個具體的時間來看看(愛因斯坦曾說過,時間、空間是人類的錯覺。——編者注)?!不用急,好好想想再回答。手表、鐘是時間麼?

 

日出、日落、立個竹竿,觀察日影而看“時間”,那只能說明地球自身在旋轉,春、夏、秋、冬也只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相對位置不同而已,哪有一個真實的時間?時間只不過是人類為了方便所創造的一個概念而已,它並無自性,更無真如實相。

 

人們說,一天24小時,這不是時間麼?

 

我說:這既對又不對。

 

古人定一天為十二時辰,今人定一天為24小時,這都是人定的,為了方便,否則事情就亂套了。

 

但是,什麼是一天呢?人們心目中的一天是指一晝夜,即一個白天加一個夜晚,從今天早上太陽升起到明天早上太陽升起算一天。這是人為的,是非常有限的。譬如在月亮上,這就不能成立。科學家經過觀察發現,月亮上一天(也就是一個白天加一個晚上)相當於地球上29天還多。其實,就在我們的地球上,有的地方就不是一天等於24小時。

 

譬如地球的兩極——南極和北極,在那裡一天相當於我們這裡一年。因為在那裡有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南極和北極正好相反)。科學家們研究還發現,質量非常好的鐘表,在地球上和在宇宙空間走時就不一樣。所以一天等於24小時又是不正確的(再想,若一年是指地球繞太陽轉一周所花的時間,那如果此軌道直徑縮小或擴大,不是一切就亂套了嗎?)。

 

我們學佛、得智慧,就不要把在一定條件下正確的東西當作永恆的東西,尤其莫把概念當真理。

 

下面講方向這個問題。

 

不要忘記《金剛經》教給我們的這個公式:“佛說——即非——也就是——”,方向也一樣。

 

舉一個西方,那麼東方、南方、北方都是一樣的。說是西方,這是人為確定的,它是一個假名。即非西方,是說並沒有一個真實的西方存在(佛經中說,“虛空無跡”)。也就是西方,這是在一定范圍內,為了說話、為了交流、為了分別,一句話,為了方便。拿我們成都市來說,不分個東南西北,你怎麼走路呢?

 

但是應用的范圍是有限的。譬如說,印度在哪裡?你當然會回答:在我們的西方。另外有一個人,他回答說印度在我國的東方。你說對不對呢?你說對,和剛才回答西方不就矛盾了嗎?你說不對,那麼這個人說,我向東走,經過日本、太平洋,經過美國、大西洋、地中海,經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不是也到了印度麼?

 

再說,如果在北極頂尖上去修一間房子,四邊都開上門,那麼你從任何一個門出去都是南方。在那裡已經沒有了東方、西方、北方。

 

如果你再辯論一下說:“我左手指向西方,是空間的西方,不圍繞地球表面轉。”好!我們畫一個圓表示地球,畫一條切線表示你左手指向的西方,這時正好是白天,你面向太陽。但是,當到了夜晚,地球自己轉了半圓(180度),你背向太陽,你的左手實際上指的已是東方了。

 

佛說:“如我伸手,本無上下。”

 

各位,能自己想通這個問題嗎?

 

談到認識論、談到哲學,就有人說佛教是唯心論,並且振振有詞地說:“你們佛經上白紙黑字明明白白寫著萬法唯心嘛!”

 

這個說法看似有理,實際上無理。因為這樣說話的人要不是對佛法一竅不通,要不就是故意歪曲。

 

因為佛經均來自印度,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此其一;其二,是漢字的含義多樣。就以這個“心”字來說,它可以解釋為人的心髒、人的大腦,可以解釋為精神,也可以解釋為認識。所謂萬法唯心,也就是萬法唯識。世間的真理是要經過人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覺知、去認識它。一切事物莫不如此。

 

半個世紀了,常常聽到人們說佛教是唯心論,自己看不到的事物就不承認其有,不承認其客觀存在。對此,我也很難置可否。直到最近讀《唯識三十頌诠句》才豁然開朗。現在把文中一段文字抄錄於後,與各位一同分享。

 

雲何為識。唯有二義。一、決定義。表有內心,說唯有識。二、簡別義,遮無外境,說唯有識。世間現見諸色法等,體雖非無,然是識相。識若起時,相方顯現。識若無者,相亦非有。由是故說諸色聲等,不離識故,名為唯識,非彼全無,名為唯識。”

 

這就是說,客觀世界所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真理,需要人們用心去感知、覺知,用心去認識了知。否則,那些雖然客觀存在的事物、真理,怎麼能顯現得出來呢?

 

譬如說我們腳下踩著一個金礦,而且品位很高,極富開采價值。但是在沒有勘測發現並實施開采以前,怎麼樣呢?客觀雖然存在,主觀(內心)卻還沒有認識到。雖然是個品位很高的金礦,從某種意義上說,和沒有也無多大區別。只有當你勘探它、開發它——認識到它——這時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世尊教導我們的這種思惟方法無疑是十分正確的、非常科學的,是完全符合客觀規律的。

 

再說,怎麼能把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教法來套當今的什麼唯心論、唯物論呢(那樣做不就是在偷換概念了嗎?)?!

 

要尊重古人、尊重祖先嘛!

 

其實,心和物怎麼可以完全分開呢?我大膽套用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說法,“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不異物,物不異心”。我沒有一點玩弄游戲的心思。這完全是我學習經論的體會,是我自身親身的經歷所證明的。

 

大約15年前,我還在崗。我們單位一位科技人員研制了一種類似於心電儀的儀器,外形相像、原理相同,主要不同點在於這種儀器的靈敏度比一般的心電儀高了上千倍,從而可以測量人體上極其微弱的生物電流。觀察其變化就可以測知身體某部位是否有病。

 

儀器研制好後的一天,在實驗室裡,在場的約有七八位科技人員,記得還有四川大學的幾位教授,我們的工作是要對該儀器進行測試鑒定,以便向鑒定會提出測試報告。記得當時川大一位林教授(頭部禿頂)把兩根探針接觸到手臂的皮膚上。

 

開機後,記錄紙條向外走動,記錄筆在紙條中心線上畫出一條微弱的、有規律的振蕩曲線。我正站在林教授背後,想開個玩笑,心中一動——奇跡出現了,記錄筆被彈出紙條之外。滿座驚呼:“怎麼回事?!”我告訴大家,是我開了個玩笑。於是大家要求重復一次。

 

重復開始,當我心中一動,記錄筆又彈出紙條外面去了。而我站在林教授背後,和他保持著一定距離,而且這一次是大家聚精會神、瞪眼看著的。事實證明,當我心一動時,就有某種物質從我身上發出而射入林教授體內,從而使他身體內的生物電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被儀器記錄了下來。

 

科學講究實證、要求重復,此後不久,我們約請了三十多位對人體科學、對氣功有興趣的朋友在文殊院西方丈院內聚會。研制者本人坐在儀器前面,探針接觸手臂,與會的朋友們一一從他面前走過,有的想一想,有的指一指,結果都能使記錄筆偏擺一定幅度。

 

我在一旁觀看了全過程,也參與了“想一想”。這是科學實驗,反復地實驗,證實了心和物有緊密的關系,從而使我得出了上面心物不二的科學結論。

 

結束語

 

過去在印度的後期佛教,便提倡大乘菩薩自身必須具備五明的學問。所謂五明是:

 

內明:學習佛法,由修道而悟道。

 

因明:精通邏輯、宗教哲學,以及其它人文科學。

 

聲明:各種文字與文學。

 

醫方明:擅長醫藥。

 

工巧明:具備工藝技術。現代來說就是應學習技術、科學等技能。《華嚴經》上說:“了知世間技藝。”

 

這五明的要求不是科學嗎?

 

佛教的教義,除了哲學思想超人一等之外,最為重要的,它不是空談學理,它是要以人的身、心為實驗條件去身體力行。這樣長期地實踐、實證、覺悟、開悟,才可以求證到一個圓滿的答案。

 

因此,佛法本身以現代眼光來看,是最有科學精神的,而且是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何況其中除了哲學思想以外,有關理論科學、自然科學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只是這一寶藏尚未被世人所深入認識、大量開發而已。

 

願我佛弟子、各位同修勿忘三皈依誓言:“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身充實才能宏揚佛法,使正法久住。

 

阿彌陀佛!

 

(僅供參考)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證無上道。

 

上一篇:談話的藝術
下一篇:永遠不必說再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