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開願法師:做義工沒時間做功課,是否影響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開願法師:做義工沒時間做功課,是否影響修行?

  

  同修:師父,我現在做義工都沒時間誦經了,是否會影響修行?還有,我覺得師父講得特別好,我常有一個念頭,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像師父一樣,能夠把這些話講給身邊的人聽,讓他們也能夠獲得利益。

師:五年、十年以後就成就了。我有信心!只要在這個團隊裡面呆上五年到十年以後,個個都能畢業,自自然然地都成就了。

先修根本智,默默地去修忍辱波羅蜜,去做!這才行!這是磨練你的意志,磨練你的妄想。事情不是按照你的意志去做,自然你的心性就流露了,你的意志、你的煩惱、你的妄念是來障礙你的心性,來波動你的心性的。

比如這件事情如果沒人管你,或者管不了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去做,但這樣做是錯的。如果這個時候你知道不要去做了,你可以把自己收斂了,收斂的過程就是你修行的過程,就是你進步的過程。時間久了以後你的習氣沒有了,這個力量的扭曲沒有了,自然正的就出來了。正的到一定程度,你再接觸到邪的,再接觸到外面的亂的,到你這裡,邪的就轉化成正的,亂的就轉化成不亂的了。所以這是一個關鍵,我們讀多少經,念多少佛,要達到這個水平才行,這是我們的目的。

你說我現在做事情了,沒時間去念佛誦經了。誦經念佛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為了讓你得到清淨心,得到一心不亂,佛門裡講,得“功夫成片”,找到你的源頭,這是目的!如果我們通過做這些事情,通過我們的修行,我們也能找到源頭,那和我們誦經念佛是同樣的功德,同樣的方法。

我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誦經,天天在生煩惱,天天在起嗔恨,念一輩子也沒用,該怎麼生死還怎麼生死,因為你沒有起到效用。念佛就好像吃藥一樣,你吃了一輩子藥結果不健康,那你該怎麼生病還怎麼生病。

做事是真修行。因為你生煩惱了或怎麼樣了,你自己關到家裡,關到屋子裡面,關了幾天,我很清淨,出了門後看到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起煩惱,你這不叫清淨。更有甚者感覺自己很清淨了,有成就了,到外面去指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就自己對,好像很清淨,其實煩惱更多。你要能夠去贊歎別人的優點,同時也能包容別人的缺點,說明你進步了。我們世間君子都說這樣是進步的,何況是佛呢。有哪一尊佛讓你去批評那一個,誹謗這一個,說別人的過失?佛沒有這樣教。

我們就知道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歷練,明明看這件事情不順眼,能夠改變就改變,不能夠改變的,我們去默默地看好自己,不受影響就對了。只有這樣,在這個時代裡面才能夠有所成就。

外面讓你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過去是十有八九,現在是一百個裡有九十九個你大概都不如意,甚至有時自己對自己都不如意,你對自己都生煩惱,所以跟別人生煩惱也是正常的。

佛講現在這個時代是斗爭堅固的時代,斗爭來源於什麼?來源於習性的這種斗爭。自己跟自己在斗爭,自己跟自己在掙扎。這個事情到底該怎麼辦?那個事情怎麼樣?內心裡面自己跟自己在煩惱,那你對外當然煩惱了,所以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共業,沒有過去的人那麼灑脫。

過去不學佛的人,詩情畫意,生活方式都很灑脫,滿不在意,但不是不認真,不在意不代表不認真,是我認認真真地去做這件事情了,但是我沒有去斤斤計較做這件事給我帶來什麼了,只是我去做了。所以他們很灑脫,這是人的一種意境。

意境才能帶走,物質是帶不走的。境界的提升是永遠跟著你走的,生生世世都跟著你走,你覺悟,這個東西是永恆存在的;你掙了多少的物質,它是靠不住的。你這擺了一堆全是鈔票,擔心明天來個搶劫的,晚上肯定睡不著覺了:怎麼辦啊,哪裡都不安全啊。煩惱就來了。

所以只有提升是圓滿的,因為這個福報足以讓你將來得到一種圓滿的境界,一種圓滿的生活方式。如果佛法沒有那麼圓滿的道理,不會幾千年被傳承下來,佛門的祖師大德不會被歷代的帝王封為國師。

過去真正學佛的人都是王公貴族、大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因為過去你想得到一本經書不容易,印刷術沒那麼發達,都是手抄,而且翻譯佛經是皇帝親自來主持的,很多時候是翻譯好了請皇帝去批的。皇帝批了的東西,民間誰能看得到?所以佛經都是收藏在少部分人手裡在學、在讀,民間只是口傳,很少能得到佛經,一些讀書人也只能在廟宇裡自己抄自己學。

我們知道的一些名人,范仲淹、林則徐、戚繼光、岳飛等等,他們是忠臣良將,但是他們的力量來源於什麼地方?力量都來源於佛門。他們是以佛的精神、佛的力量展現出來的人生魅力。我們只是看到現象,看到他們的成就,沒有看到根源在什麼地方。所以那些文豪,比如白居易、蘇東坡等,都和佛法、佛教有很密切的關系,才能夠有那個意境。

(2010年9月對北京義工的開示)

 

上一篇:大安法師: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的理念是先決前提
下一篇:開願法師回答:精進放生,為什麼還有不好的果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