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有何辦法讓兩千藥叉晝夜守護我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何辦法讓兩千藥叉晝夜守護我們

 

藥叉是梵語的譯音,或譯為“夜叉”、“野叉”。義為勇捷,但民間理解為惡鬼,屬於理解錯誤。《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十:“言我知者謂知四谛法,而言我見者,謂見天見龍見藥叉。”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其中多藏雜寶,其側有銘,藥叉守衛。有欲開發取中寶者,此藥叉神變現異形,或作師子,或作蟒蛇、毒蟲,殊形震怒,以故無人敢得攻發。”

藥師經中有這樣一段:“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官毗羅大將、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安底羅大將、頞你羅大將、珊底羅大將、因達羅大將、披夷羅大將、摩虎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招杜羅大將、毗羯羅大將,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

南懷瑾大師說,我們平常罵人,尤其罵女性朋友,很難聽,罵母夜叉。但那是中國文學搞錯了,好像母夜叉代表丑陋,不是的,這是外來文化,由印度佛教文化傳來的。夜叉神將,有地夜叉、天夜叉、虛空夜叉,像虛空夜叉又是藥師經所講大菩薩的化身、金剛菩薩的化身。男性夜叉都非常威猛,現金剛相,是大菩薩成就的境界;女性夜叉非常漂亮,都很美麗。

佛經中言,轉輪聖王是世間福威最大者,常有一千藥叉持金剛而守護之。那麼,我們普通人有辦法能讓許多藥叉來守護呢?答案是:有!

格魯派居士绛巴妥默(漢名郭和卿)著述的《滅除心暗曼殊意光論——菩提道次第學習問答360則》中第102問答,對此做了介紹:

大乘發心功德有何種?每種有何要義?
  大乘發心功德,約為十種:

一、入大乘門。此之要義,謂能入大乘行列與否,惟發心是視。若未發心,雖了達空性,得六神通,獲四靜慮,具三十七菩提分,皆未入大乘數,若初發心已,雖未具馀功德,亦入大乘數。
  二、得佛子名。此之要義,入行論說:“三界牢獄諸有情,發菩提心即佛子。”須先有菩提心,方能生起其他功德。若無菩提心,無論學顯學密,尚未得大乘人之名。若發菩提心,僅誦六字大明,亦極深密。華嚴經說:“菩提心者,乃一切佛法之種子,是成佛不共因。”
  三、超勝聲緣。此之要義,此特指以種姓映奪,謂初發心菩薩,即能映蔽。經說:“如轉輪聖王子,即元老重臣,亦環繞俯伏而拜。”故初發心菩薩,非以空慧等映奪聲緣,乃以具佛種姓而高貴。如捨利弗,光滿南洲,常住空性定中,然尚不及已發菩提心者,剎那間緣於空性之廣大積資忏罪,亦勝超彼。故菩提心較空慧尤重。

四、成勝福田。此之要義,華嚴經說:“禮拜佛子之功德,如禮拜諸佛,禮拜初月之功德,亦如禮拜滿月,其功德無差別故。禮拜我(佛)但得禮佛功德一分,如禮初發心菩薩,既有禮佛功德(將來必成佛故),復有禮菩提心之功德,以此為二分也。初發心菩薩,即於我(佛)頭上嬉戲,亦無不可,如父愛子。”此言不但人天供養,佛亦如是贊歎,歡喜加持,故成為殊勝供田。
  五、圓滿福資。此之要義,發心者凡其所作諸善,皆歸於迅速成佛之道。如甘丹派大德說:“菩提心若發生,福亦依此圓,慧亦依此圓,無記行(睡、貪、嬉戲、放逸),皆成為成佛之福資。”
  六、速除罪障。此之要義,入行論中說:“菩提心若生,剎那間重罪皆淨,即在無間地獄,剎那燒盡,如劫灰清淨無馀。”應知無論為罪為障,皆不能了空性,不能見本尊。以除垢障來說,聲緣所知障習氣未除者,即未生起菩提心,非無空慧也。
  七、能成義利。此之要義:發心一切有情義利,皆能成就,不惟能成世間一切善願,即解脫生死直得佛位,皆能速得成就。密法一切成就,皆須依菩提心。有得密本,學習飛行,跌於巖下,非法不靈,乃心不發,若真發心,一摸手、一吹氣即有效,此種故事極多。
  八、災害不侵。此之要義,經說初發菩提心,一切災害不能侵,帝釋梵天皆來視,一切善神常守護。經中說,轉輪聖王乃世間福威最大者,常有一千藥叉持金剛而守護之,初發心菩薩倍之,故非人等皆不能侵。

九、速得佛位。此之要義,經中說,諸佛歷劫深思,何為速得成佛之方便,唯見菩提心為最要,能速得地道果功德。

十、有情樂果。此之要義,經中說,“若無菩提苗,則無有情安樂果。”世間微少豐收富樂,皆由佛菩薩菩提心加持而來,如帝釋、梵天、聲緣等之安樂,皆由佛菩提心圓滿加持,而得稱為佛之事業加持安樂果。入行論說:“聲緣皆由佛所生,佛由菩提心所生。”

 

上一篇:末法所必需的藥師法門
下一篇:清淨法師:自我和真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